首页 优秀范文 绩效管理论文

绩效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4 15:12:05

绩效管理论文

绩效管理论文第1篇

现代企业的竞争首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但是从根本上还是企业绩效管理运作体系的竞争。只有建立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纽带、以促使并提高员工能力和绩效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真正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在企业中建立以实现企业各项目标为宗旨、以部门及个人绩效管理为中心的绩效管理体系,充分挖掘各类员工的潜能、真正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既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课题,也是广大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1.1企业目前绩效管理的现状。在大多数企业尤其在国有企业中,绩效管理仍然停留在按照“德、能、勤、绩”进行绩效考评的简单、模糊的模式之中。既没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更没有考核结果的沟通;既没有明确严格的考核程序,也没有公开令人信服的客观数据,导致了对各类员工的考核最终都流于形式。“先进轮流当、奖励凭印象、晋升靠关系、考评走过场”是对当前工作考核及评定的真实写照。

1.2绩效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目前在大多数企业里,绩效考评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考核指标太笼统,无法具体、准确操作;②考核指标不全面,未能覆盖企业目标的主要方面,未能实现企业和个人目标的有效联系;③考评过程不沟通,个人阐述,主管决定,容易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对员工今后工作的改进没有指示性意义。

1.3建立进行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在对企业战略及经济目标进行分析、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各类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出详细可行的考核标准,可以引导各类员工积极主动、创造性完成好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有机融合,达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目的。实施绩效管理就是企业从“模糊管理”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有效手段,是企业管理制度上的一次革命。

2.创建企业绩效管理体系-PM21

2.1PM21体系的概述。为了全面推进企业绩效管理的改革,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依据现代绩效管理理论,本文提出创建“PM21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PM21(PerformanceManagementfor21century)体系就是在充满机遇与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以MBO、KPI和BSC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企业绩效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设置全面的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经济目标与各类员工个人目标的有效链接。通过PM21体系的运作,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的现代绩效管理模式。

2.2建立PM21体系的目的。建立PM21体系,就是要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奖励凭绩效,晋升看能力,考核按指标,考评有标准,管理有手段”的绩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3.PM21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3.1PM21体系中KPI指标的设计。考核指标既要全面反映企业对各类员工的绩效及其素质的期望和要求,又要能达到激励、引导员工努力工作和不断改进的目的。为了简化分析,按照员工工作性质和特点,可将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分为两个层次:普通员工的绩效考核和管理员工的绩效考核。实际使用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考核对象,可对这两类指标进行的细化和修正,使其更加贴近实际。

PM21的KPI是按照研制型企业特点,参照其它成功企业绩效指标设置的做法,从影响工作绩效输出的诸多方面,提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下是两类员工一、二级绩效指标权重设计及分析,一级绩效指标分为四类即:工作(W-Work),能力(A-Ability),态度(M-Manner),健康(H-Health)。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项权重二级指标项权重指标的细化及解释工作(Work)0.5W1-工作质量0.20工作中的失误、疏忽等对任务的进度影响程度。W2-工作数量0.25相对于特定员工或其他同事工作任务的多少。W3-工作效率0.15相对于特定员工或其他同事工作任务处理、完成的速度W4-任务完成率0.30在考虑各任务权重的情况下,按期完成计划任务占计划总任务的比例。W5-工作创新0.10工作方法、思路等有突破、改进,有明显的效果或效益。能力(Ability)0.2A1-知识技能0.20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培训证书等体现。A2-工作技能0.40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能力。A3-学习能力0.15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A4-应用能力0.25将已有的知识转化、应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Manner)0.2M1-纪律性0.20遵守国家及企业的规章制度、法律和要求情况。M2-工作责任心0.30为了企业的发展、产品质量和信誉等认真履行其职责,并对工作、产品的改进通过合理化建议,并创造性完成本职工作。M3-工作积极性0.20踊跃接受工作任务,主动想办法去完成。M4-团队协作精神0.20为了工作任务和团队整体利益主动补位,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M5-出勤情况0.10迟到、早退及各种病事假多少健康(Health)0.1H1-健康状况0.40由于健康原因影响工作的程度或次数H2-工作承受能力0.25承担多项任务时表现出的从容、镇静、忍耐的心态和体态H3-工作适应能力0.15对岗位的条件、工作难度等适应时间的长短。H4-心理健康0.20保持与多数人相同或正确的思维和逻辑习惯。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项权重二级指标项权重指标的细化及解释工作(Work)0.5W1-部门任务完成率0.30按照计划要求的时间完成其任务的程度或比例。W2-部门工作完成质量0.20管理工作中的失误、疏忽及属下员工工作失误等对任务造成影响的大小或多少。W3-部门整体工作效率0.15相对于其他部门工作任务处理、完成的速度。W4-工作方法、流程创新0.10使用新方法、改进原工作流程明显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W5-属下员工的培训、培养0.10组织并鼓励、帮助属下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技能及转变思想观念。W6-资源的安全0.05部门内的设备、人员、设施、产品等安全性。W7-所属资源的管理0.05所属资源的维护、保养、保管的状况。W8-资源的综合利用0.05内部利用及外部利用,充分发挥所属资源的作用。能力(Ability)0.2A1-业务能力0.20对工作流程、工作业务涉及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A2-计划、协调、控制能力0.30对分管任务、工作能够制定周密计划,并通过采取协调、控制等措施保证任务按期完成的能力。A3-辅导能力0.15以对业务熟悉的经验、方法指导员工提高工作技能,缩短辅导期、学徒期的程度。A4-学习创新能力0.10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转变观念,通过对现有工作方法、流程的分析研究,提出新见解、新思路的能力。A5-人际能力0.5友好与下属及业务关系部门相处,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A6-理解、判断能力0.10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的掌握的程度。A7-组织、统率能力0.10率领、组织下属团结一心的能力。态度(Manner)0.2M1-组织、纪律性0.25严格遵守国家、企业的法律法规,带头执行组织的决定和安排,遵守组织的原则和机密M2-敬业精神0.30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无兼职或其它影响工作的嗜好。M3-部门协作精神0.25不过分计较部门利益,从全局高度安排处理工作任务,资源共享、任务共担。M4-出勤0.20迟到、早退及各种病事假多少。健康(Health)0.1H1-身体健康状况0.30由于健康原因影响工作的程度或次数H2-反应敏捷性0.15身体、大脑等反应敏捷灵活,健康有活力H3-工作适应能力0.10对不同岗位的条件,工作强度、难度等适应时间的长短。H4-精神、心理健康0.15保持与多数管理人员同样的思维和逻辑习惯H5-工作承受能力0.30承担多项任务时表现出的从容、镇静、耐心心态和体态3.2PM21体系绩效考评工作的程序及时限。管理员工的绩效考评可图3-1流程进行。人事处在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星期下发管理员工绩效考核表,对各环节的时限要求可按:自评在2个工作日,小组评定5个工作日,沟通填表5个工作日。

普通员工的绩效考评可按图3-2流程进行。由部门主管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向员工下发绩效考核表,开始考核程序;各环节操作时限要求可按:自评2个工作日,小组评定3个工作日,沟通填表3个工作日。

3.3绩效考评周期的选定及种类划分。考核周期太长,则无法体现对一些周期短或紧急项目的考核要求及效果;考核周期太短,则无法对一些长效指标做准确的判定。根据研制型企业组织结构及任务的特点,为了及时调动并鼓励各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激励的时效性原则,将管理员工绩效考评周期确定为一个季度,普通员定为一个月。

按照PM21体系的规划,将绩效考核的对象划分为两类,即部门主管及以上干部为管理员工,按照管理员工的指标要求进行考评;班组长及以下各工种员工为普通员工,按照一般员工指标进行考核。

3.4考评小组人员组成、权重的确定。为了保证考评结果的公正、客观,全面反映被考核者的实际工作效果,考评过程应兼顾到考核者、被考核者及主客体以外方面的意见。由人事部门牵头组成绩效考评委员会,对所内各级绩效考评工作实施管理和指导,并依据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检查各级绩效管理工作实施的质量。

管理员工考评小组人员的组成如下:该员工的主管、职能部门主管或流程用户、业务相同或相近的同事/同行、被考核者的下属及其本人五个方面组成。具体考评小组人员的组成由人事部门与被考核部门沟通、协商后确定。

被考评者主管职能部门主管或流程用户同事/同行下属0.20.350.250.10.1对普通员工评定时,由其部门主管牵头组成考评小组负责实施。考评小组的人员组成为:员工主管、同事、班组长及本人,特殊工种没有同事时,可由与被考核者业务较相近或工作接触较多的员工,具体由考评组与被考核员工协商确定。

同事主管被考评者班组长0.10.50.20.23.5绩效考评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按照PM21体系,绩效考核指标分为工作、能力、态度、健康即W、A、M、H四项,并按各项权重依次为QW、QA、QM、QH,用数学模型计算两类员工的绩效得分。

3.5.1普通员工的绩效得分计算。

公式3-1普通员工绩效计算公式:

Pg=∑5i=1Wi·QW+∑4k=1Ak·QA+∑5n=1Mn·QM+∑4j=1Hj·QH

其中,Wi为工作实绩各项,Ak为能力各项,Mn为品德各项,Hj为体魄各项,Q为一级指标项权重。

3.5.2管理员工的绩效得分计算。

公式3-2普通员工综合绩效得分计算公式为:

Pm=∑8i=1Wi·QW+∑7k=1Ak·QA+∑4n=1Mn·QM+∑5j=1Hj·QH

其中,Wi为工作实绩各项,Ak为能力各项,Mn为态度各项,Hj为健康各项,Q为一级指标项权重。

3.6绩效分布排队。按照强制分布法,按员工绩效总分由高到低对两类员工分别进行排队、分档。出现同分时,可依次按照二级指标W、A、M、H顺序的单项得分高低区分前后,不出现并列名次。按照习惯依次对应分为A、B、C、D、E五个等级,比例为1∶2∶4∶2∶1,即按照人数前10%为A类,顺序往下20%为B类,40%为C类,20%为D类,其余后10%为E类。

4.PM21的实施重点

4.1全员培训。

4.1.1成立绩效管理培训领导小组,编制宣传、培训材料,下发并组织全员学习,使大家了解绩效管理,理解绩效管理的必要性,扫除思想上的障碍。认识、理解绩效管理的方法和目的,理解组织战略目标与个人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

4.1.2通过对比分析,使全员工认识到建立并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无法提高企业的战略执行力,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就无法最终得到分解和落实。建立并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和每一位员工的贴身利益的大事。

4.1.3通过培训使大家认识到设置全面绩效考核指标的重要性。没有全面的绩效考核指标,企业的各项任务指标就无法真真落实,大家工作就会失去努力的方向。

4.1.4通过PM21的运作,将使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更加明晰,能够全面发挥、诱导各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改善、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2考评人员培训。在实施绩效管理前,对主要参与评估的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各级人员等进行绩效考评常识和技巧方面的培训,使考评人对以下几方面内容有清楚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对考评人员培训的具体内容如下:①基础知识:绩效考评的含义、用途和目的,绩效评估制度;②各岗位绩效考评的内容;③绩效考评的具体操作方法:考评评语的撰写方法及其规范;④考评可能出现的误差类型及其预防,例如:如何避免晕轮效应和完美效应等,力争使考核更加全面、公正;⑤绩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4.3重点A类和E类员工。A类绩优员工和E类绩差员工应该得到各级管理人员的关注。首先,A类绩优员工既是其全体员工的榜样,又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应加强宣传;其次,E类绩差员工既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其绩效又是制约组织整体绩效水平提高的关键。如何通过辅导、培训和技术经验交流,提高他们的综合绩效水平或者通过工作岗位调整使得才适其位。

4.4采用全视角绩效考核法进行绩效评估。按照绩效管理理论,在PM21中采用了全方位的绩效考评方法。管理员工的考评由人事部、员工主管领导、职能部门主管或流程用户、业务相同或相近的同事/同行、被考核者的下属五个方面组成;普通员工的考评,由其部门主管、同事(特殊工种没有同事时,该项为与被考核者业务较相近或工作接触较多的员工)、班组长、被考核者四方面组成,确保了考评信息全面性、公正性。

5.考评结果的应用

5.1建立全员绩效档案及绩效状况分析。

5.1.1设计相应管理软件,建立全体员工绩效信息库。对从PM21体系建立和运作以来各类员工的绩效考评资料进行分类并输入数据库,方便查阅。

5.1.2绩效状况分析及预警。通过程序软件对各类员工的绩效考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绘制各类员工绩效指标变化曲线,对员工各期的绩效状况进行记录并实施动态管理,根据绩效状况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调整建议。

5.2绩效考评结果的效力。依据PM21绩效管理体系的要求,在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中予以规定,赋予绩效考评结果必要的制度效力,即具有:①作为所有员工绩效工资调整和发放的依据;②作为管理员工职位升降的主要依据;③作为员工享受福利(住房、培训、休假等)的依据;④作为对员工续聘或解聘的依据。

5.3PM21的PDCA。通过PM21体系运作,以及通过对绩效考评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对企业内部的制度、工作程序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促使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适其位、岗位匹配、公平竞争、动态管理”的人力资源新环境,完成PM21的PDCA循环改进。

5.4创建公平、公正、竞争创业环境。通过PM21绩效指标的设置和PM21体系的运作,彻底改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工资待遇看本本、奖金福利全平均、晋升培训凭关系、年底考核走过场”的不利于调动部门、员工积极性的绩效管理模式,加速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步伐,加速迈向现代企业的进程。

6.结束语

本文是多年来在对国有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观察、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在如何建立并实施绩效管理方面所做的探索。由于篇幅及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对实际运作的分析、探讨还不够深入,文中的有些思路或提法难免有不足、不妥之处,仅供参考,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武欣.《绩效管理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总序

[2]芮明杰.《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442,452

[3]王继承.《绩效考核操作手册》,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01,P9,22

[4]余宏俊.《论现代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科研管理第23卷第3期,2002.05

[5]网论.《摩托罗拉的绩效管理》,中国管理传播网,2003.01.09

[6]云杨.《如何建立全面绩效管理体系》,世界经理人网站,2003.03

[7]邓成华.《以绩效管理再造升华企业管理变革》,中国管理传播网,2003.07

[8]林泽炎.《观念与制度并行》,企业报-理论探讨,2002.08.20

[9]赵日磊.《绩效管理修炼》,人力资源管理探讨网,2003.09.16

绩效管理论文第2篇

1.对职工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企业管理者片面的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混为一谈。究其原因而言,这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正确认识职工绩效管理。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与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交流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运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绩效考核仅仅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而部分企业管理者却错误的认为绩效考核即绩效管理,因此企业的绩效管理根本不完善,无法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职工绩效管理,又因为其错误的理解了职工绩效管理而导致该项工作取得的效果不明显,这又进一步导致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职工绩效管理,由此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极大的阻碍了职工绩效管理的发展。

2.职工绩效管理的指标和内容不科学

从职工绩效管理的指标和内容来看,因为观念和意识的落后,使得部分企业中的职工绩效管理指标和内容不科学。首先,部分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指标只是单纯的以员工的业绩为标准。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片面的管理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企业分为不同部门,不同部门的职工对企业的贡献方式不同。只是单纯的以员工的业绩作为标准,这显然不是一种公平合理的举措。其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品的服务。而在职工绩效管理中,却很少有企业将顾客满意度等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这就使得职工绩效管理的内容不科学,无法迎合新的时展。

3.没有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

最后,如上文述及,职工绩效管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综合提高员工的业绩以及企业的效益。而在多种环节当中,绩效考核是前提,而绩效辅导交流则是关键。要做好企业的职工绩效管理,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就需要以绩效考核的结果为依据,以此完成沟通与交流。在此过程中,通过绩效辅导交流才能够确定下一步的绩效目标、才能够制定企业战略管理、才能够使职工绩效管理形成综合的循环。而在部分企业中,却没有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这就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无法被有效应用,无法促进职工绩效管理的发展。

二、职工绩效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职工绩效管理,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学理论,要让管理者认识到职工绩效管理对企业的重大意义,这是发展职工绩效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职工绩效管理的作用,而不再是单纯的进行绩效考核。企业管理者应该深刻落实职工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以绩效考核为前提进行绩效结果运用和绩效目标提升,并使之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只有将绩职工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发挥该项工作的作用,以此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2.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指标和内容

同时,企业应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指标和内容,要让职工绩效管理更加有效和科学。首先,绩效管理应该包含更多的方面,在新形势下应该包括顾客满意度、投诉率等等。只有将这些内容包含进去,才能够对员工形成约束,才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以此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其次,企业的职工绩效管理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而不是用一概而论的指标开展工作。例如,针对于企业的研发部门,在绩效考核中就不应该是职工的业绩,而是其对于产品研发所做出的贡献。针对人力资源部门,就应该考究其是否优化了企业内部结构,是否提高了职工的素质和能力。

3.建立健全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

最后,企业要做好职工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健全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要让这个环节成为职工绩效管理中的枢纽。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上下级、同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让企业内部员工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起到交流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应该组成专门的绩效辅导交流部门,要以职工的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与职工进行交流。这个部门应该找到职工绩效不达标的结果,帮助职工寻求突破的路径。最后,还应该积极的交流,以交流的结果作为企业和职工绩效目标的制定依据。

三、结语

绩效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绩效组织资本

组织资本代表了企业将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最终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即使组织成员离开,仍然留存在组织中的知识资产,其价值在于把企业资源凝聚起来,使企业的资源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只有企业的人力资本顺利转化为组织资本,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资本的定义和本质

一些学者在研究组织行为、人力资本及管理模式时,提出了组织具有资本的某种特征,组织的这些特征正是人力资本发挥效用的组织保证。Marshall(1961)认为“资本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于知识和组织之中”,并把组织归入非物质的财富。最早从信息角度定义组织资本是Prescott和Visscher(1980),他们认为厂商拥有的员工个人信息、群体信息和其特有的人力资本就是组织资本。其中,厂商特有人力资本是指员工所具有的某种一定要在该企业才能发挥出来的技能。对组织资本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是Tomer(1987),他在其论著《组织资本:提高生产力和福利的途径》中,将组织资本定义为:组织资本是一种体现在组织关系、组织成员以及组织信息的汇集上,具有改善组织功能属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具有加快经济增长、增强企业内部合作、最终提高生产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组织资本在本质上应当是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知识、技能等的传递和共享,组织资本是所有人力资本的共享知识,为企业组织所有。一方面,组织资本的增长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社会网络的构建;另一方面,组织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增长同样具有促进作用,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组织下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知识和技能是个人创造的,它起始于个体,没有个体,组织无法创造知识,但组织可以为个人创造知识提供环境和各种支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知识和专长。

企业绩效差异成因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下,市场达到短期均衡时,个别企业会获得超额利润。然而,短期均衡是不稳定的。本行业中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吸引了行业之外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增加了市场供给,使该市场上的超额利润逐渐趋近于零,从而达到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假定下,市场中的企业终究都是同质的,无所谓绩效优劣之分。

但是,现实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绩效差异。要对此做出解释,必须突破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修正了假定前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下重新分析了产业市场,认为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主要是由不同的市场结构所导致的。1980年,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波特关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基本上就是市场结构分析,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实质上就是市场定位过程。

但是企业绩效差异外生论无法解释企业在面临相同的外部因素(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条件下,其经营绩效为什么依然存在差别。根据波特理论所推导出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该产业内所有企业的绩效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

20世纪30年代,科斯开创的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着眼于从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激励约束机制来探讨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主张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防范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以此提高企业绩效。契约理论可以具体分为产权归属论、产权结构论与超产权论。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归属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绩效的改善必须通过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把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但是私有化的实践表明,产权变动并不必然带来企业绩效的改善,为此,泰腾郎、马丁和帕克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超产权论,认为充分竞争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由企业绩效差异契约论可以看到,契约理论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入手,深入研究了产权归属、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市场竞争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产权的明晰界定、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来改善企业绩效。但该理论只强调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完全忽略了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交互性和群体性,而恰恰这些特性对于组织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性。

(三)企业绩效差异能力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家也开始深入企业内部寻找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这是以1984年沃纳菲特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为标志。企业资源基础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支配的资源,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效益。

然而,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因此,竞争优势与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通用性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于是一些学者开始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进一步探求,认识到企业配置、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深层来源。这样,企业的资源这一层又被剥离了,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能力理论则以能力为分析工具,强调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决定作用,主张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来创造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绩效。能力理论可以说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因而研究思路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这种理论“只见能力不见关系”,完全忽略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的社会属性,没有探讨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及制度安排对核心能力的作用机理。组织资本对企业绩效差异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知识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如果企业仅仅拥有静态的知识存量还不能等同于现实的竞争优势,它只是提供了企业竞争制胜的某种可能性,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尚有一个关键的过程,即企业对组织知识进行开发,将静态的资源变为动态的可带来财富的增值的资本。企业应当被视作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载体,企业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特定企业的知识积累状况,特定知识积累的方式和过程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通过打开企业这一“黑匣子”,在企业内,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是企业顺利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中的各类知识经过产生,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转移、扩散而产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资本的形成机制可以解释为一个由知识的产生开始,经历在组织内部,从个人、团队、组织和组织之间的转移达到知识融合、共享和增值,最后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项属于员工自身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两项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P=f(SOME)

式中P为绩效,S是技能,O是机会,M是激励,E是环境。此式说明,绩效是技能、激励、机会与环境四变量的函数。但是,此模型显然只考虑了员工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契约的集合,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以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正是由于企业组织内资源的相互依赖性才导致了人力资本对组织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本质上表现为知识在团队及组织内部的转移,扩散和共享并最终表现为一种群体价值。总之,组织内部的知识是组织资本的基础,但企业绩效的差异并不限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及技能存量。

知识的隐性和动态的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组织知识产生价值需要通过外显化等方式将隐性知识发挥,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传递,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又是相互作用,并不断超越而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说组织知识的资本化过程实质上是组织内部知识的产生和转移的过程。企业由此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知识的传递和转移需要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人力资本的组织依赖性体现了人力资本与特定组织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企业绩效关键在于一种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氛围或机制即组织资本存量。因此,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拓展出一个基于组织资本的企业绩效差异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在组织资本的形成过程中,邸强等人(2005)也提出了知识是经由个人、团体、组织及组织之间创造并传递扩散的。他们认为,组织内部知识创造可分为四种形态;分别是共同化、结合、外化和内化。知识在组织内部不断地在显性和隐性之间变换,例如,通过员工本身多年工作经验积累的隐性知识,发展出一套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程序,这种程序是无法言传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员还将相关经验转化为个人内隐知识基础之中,进而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笔者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在组织内部,在个人、团队、组织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传递,在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显性和隐性之间的不断反复的转换,进而在个体人力资本的基础之上又会形成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共享知识,并归组织所有所用,组织一旦变化或者解散,这种资本将受到极大的贬值甚至消失,企业的绩效之所以存在差异,归根到底是这种特殊资本的差异。

参考文献:

绩效管理论文第4篇

1.绩效管理概述医院绩效管理指的是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和各个科室的医务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总结反馈的动态管理流程,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实现医院既定的战略目标。随着绩效管理的推行,各行各业中都有着自己的创新使用,医院管理体系中常用的绩效管理方法主要有360度反馈法、平衡计分卡法以及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反馈法是由英特尔公司首先提出并实施的,基于管理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员工的行政管理,而且还能够通过多角度了解、考核员工的业绩,让员工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此外,通过该方法的使用,还能够不断促成团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从而不断提高组织的绩效。平衡记分卡法在财务指标的考核基础上引进能够驱动财务业绩的因素,包括内部的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相比360度反馈法,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考核体系,综合考虑了动因指标和结果指标、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争取各指标之间达到平衡。关键绩效指标法是战略实施的手段,是把企业的宏观决策经过不断地分解形成短期的目标,能够检测宏观战略的执行效果。本方法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的绩效统一起来。一般通过成功要素法、标杆基准法策略目标分解法确立关键绩效指标。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推行,对医院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职工的激励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地量化个人的工作业绩以及医院的院风建设、经济效益、医护管理和质量。医院通过绩效管理能够让职工意识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与医院的绩效目标息息相关,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感到本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有效地激发职工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并主动自觉地做好工作。[2]从而能够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员工受到激励,能够更好地服从医院企业的管理,更有利于医院管理模式的推行。绩效管理可以规范医护质量。绩效管理中医疗质量的考核指标有很多,包括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日等。其中平均住院日是考核医院医疗技术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通过绩效考评制度,使员工工作和服务质量与薪酬挂钩,从而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促使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精益求精,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收支结余与业务收支比重不确定。目前的医保结算有定额支付、总量控制及两者之间的3种方式。定额支付指的是按照病人数量进行结算,不用考虑病情以及花销的多少,费用是固定的。总量控制指的是医保费用是固定的,无论医院等级如何、服务质量如何、病人数量多少,比较稳定。收支结余业务和业务收支的比重不确定,会导致绩效管理工作困难重重。混淆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内容。大部分的医院在具体绩效管理实行中,没有深化对绩效管理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层面,也没有把员工个人的考核和医院单位的发展相结合起来,这在医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是很危险的。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过于随意,内容还不够全面,测评系统使用的方法在方式、内容和思路上过于陈旧,在评价的广度、远度和深度上也都过于片面,从而未能形成科学的考核指标及考核体系,使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导致员工在具体的考核时感到不公平或者不合理,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存在部分员工钻空子,比如开单提成等现象,这些都降低了医院的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民主参与是绩效管理的精髓所在,有效的反馈和沟通够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推进。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医院管理机构和员工个人之间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够熟悉彼此的情况,及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也可以监督员工的业务完成情况,提高效率,改善行为。

二、建议措施及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1.在持续沟通的原则下,将医院的长期目标不断融入到管理系统中,融入到员工个人目标、管理层职能和管理制度中。不能仅仅在绩效考核方面做文章,必须首先认识到全体目标。在全面的绩效管理系统下,医院各科室、各单位要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考核,从而实现医院整体的战略目标。加强绩效辅导的沟通交流。管理层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个人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困难,采取一系列方法帮助员工完成个人目标;找到绩效体系中欠缺的地方,通过不断的优化改进,丰富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增强绩效管理体系的可实施性;同时监督员工的完成情况,给予激励。另一方面,员工也要主动把发现的问题向管理层进行汇报,从个人角度更能够发现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部分,更有针对性。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是公平性的最好体现,其制定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员工能否明确个人目标,并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制定时应当遵循公平、科学、有效、可实施的原则。对于难以量化的问题,要通过各部门、各管理者以及与员工的不断沟通交流,增加三者的互动,达到共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加强成本控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医疗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在奖励支出、医药引进以及其他项目上通过成本核算的方式进行控制,一些辅项目如材料费、会务费等也要加以核算,制定最高定额,确保投入的合理性。在水、电方面也可以考虑进行合理的优化。成本控制,还在于合理的制度,比如住院房间的安排、手术室的安排,尽量发挥出各种资源的价值,减小隐形的开支。引进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往往只是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利益分配,这不利于公立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引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考核经济绩效与非经济绩效,并逐步加大非经济绩效的考核力度,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互动。

2.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医院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改革,首先在思想上能够引起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对经济管理的重视,便于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推行;其次,绩效管理本身就是经济管理的一大部分,对绩效管理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升级与改进;最后,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与推行,加强了各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个人与医院的沟通,有利于医院经济管理一体化的推行。

三、结语

绩效管理论文第5篇

现在有很多中小学,为了博人眼球,提出绩效管理的新理念,将项目管理作为重要的手段。具体的措施如下:一是制造项目,把平时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都整合成为绩效的指标;二是采用量化管理,把教师参加几次教研活动和学生谈几次话都作为量化的指标;三把考核的绩效化,把项目的等级和层次赋予不同的权重,使得一线教师忙于应付填写各类考核表格,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在教育的绩效考核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是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量化和指标化。教学活动具有长时性、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所谓长时性,指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显现出来的;所谓模糊性,指的是教学的自变量和应变量不是简单地对应关系;所谓综合性,教学的结果更多的是多个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绩效考核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因子可以清晰地用绩效指标展示出来的。

第二,为了考核简单,在中小学管理中,经常要求教师填写各类考核的文件和问卷。使得一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填写表格材料。甚至于出现,做得好不如填得好的现象出现。从而助长了华而不实,注重材料修饰的不良风气。

第三,由于绩效考核的导向性,致使教师对于没有绩效,或者在绩效考核中权重不高,却非常重要的工作不怎么重视。一般的学校教学考核中,往往比较注重那些具有创新性质的教改和科研项目。使得教师们拼命改头换面地进行创新性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而对于教学的常规管理,常常因为考核指标权重不高,而不怎么重视。试想,无论多么理想和完美的课改和教学创新都得建立在教学常规的有效管理之上。

二、教育去行政化的反思

现在将教育的病理归结为行政化,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十分强烈。的确教育行政化导致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在中小学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日益向行政领导集中,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自主性受到侵害。于是,有的学者提出,教育去行政化的命题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改革的现实。可是,在当前的中小学,一些去行政化的措施,不符合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例如,有的学校为了教育去行政化,学校的一些行政事务,成了无私奉献,广大教师没有从事的积极性;例如,有的中小学为了去行政化取得绩效,竭力压缩行政人员,致使行政人员往往是一个顶两个,甚至一个顶几个,任务复杂而繁重,苦不堪言;再例如,由于受繁复的申报程序影响,教师们从事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资金报销困难,挫伤了一些教师的积极性。那么,这些问题的病理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不清晰。

第一,教育需不需要行政?这其实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教育当然需要行政支持。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去行政化,指的是将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无需行政化的事情也开始行政化。比如,我们的优秀教师评比,我们的教师培训机会,应该是基于公平、透明和科学的原则来进行,而不能因为行政领导要多多照顾,优先攫取这些机会。

第二,当前教育行政管理不够规范。按照韦伯所说的科层制原则,行政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权力和职责要相对应,并且清晰;行政人员要有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按照制度,依法行政,不能掺合个人的私人感情。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我们的中小学很多其实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的管理者出事情常常是因为掺合了个人的感情,不能依法行政所导致的。

第三,教育行政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实践中发现,我们的一些政府领导,中小学领导,常常置学生的发展不顾,为自己的政绩服务。有的政府领导要举办相应活动,常常要求中小学生参加,严重干扰了学校应有的正常教学秩序;还有的领导,为了拿出“政绩”,不停地举行各种竞赛和活动,使学生成为地区的竞赛机器。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教育行政领导没有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客观规律所导致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第四,对僵硬行政化的反思。有的人引用科层制的僵化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个案例:某一个小偷偷了东西,刚好被警察发现了,警察去追小偷,可是将要追到的时候,警察却放弃了,原因是下班时间到了。从现实而言,科层制确实可能与教学活动的长时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相冲突。

三、关于师德考核的反思

教育官员和教师失德的现象屡屡在报纸和网络上曝光,给教师职业蒙上了道德的阴影。教育管理部门也以此为鉴,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道德的管理与考核,有的学校甚至推出了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如果道德上有什么污点或者道德问题,在晋升上实行一票否决。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提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意思是说,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包含了道德教育。在我国传统中,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说法。说明我们认为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要思考。

一是教师道德是否低下。根据我们的工作实际,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还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任劳任怨,为了学生的发展无私奉献的。的确有个别教师的道德有问题,但比例应该是非常低的。相较于其他行业,教师的道德还是相对比较高尚的。相反,媒体对个别品德低下教师的报道宣传,也不够客观,有把教师妖魔化的倾向,这是需要我们加以警惕的。

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也是人,也有家庭,也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他们有权利享受基本的社会福利,得到基本的尊重。我们不能苛责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如红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春蚕一样,牺牲了自己,吐出了美丽纯白的丝。对于学生只讲奉献,不谈私利,这既不符合社会现实,也是对教师基本权益的侵犯。

三是师德末位淘汰。教师道德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但师德末位淘汰面临的问题是:到底哪些师德可以把教师淘汰?教师迟到几次,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教师开会提出反对意见,算是师德问题吗?假如把这些列为师德问题,是不是有师德扩大化的嫌疑?教师师德末位淘汰,那么对于学校领导呢,要不要进行末位淘汰,要不要进行师德考核。我们认为,师德末位淘汰的考核指标应该是那些对于教学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失德行为,对于这样的教师,我们要永不叙用。

四是师德考核谁说了算。教师是一项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拥有一定道德的人才能够从事的职业。师德评判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要切实地维护教师的权益,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对于师德的评判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专业人员来从事。以上是对现有的以生为本、绩效管理、教育去行政化和师德考核四个管理理念进行了反思。

四、总结

绩效管理论文第6篇

摘要:研究认为,教师绩效工资具有正向激励功能,但也会对教师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在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时应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控制。

关键词:教师绩效工资

1研究背景

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但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目前所实施的绩效工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绩效工资,而是以职称工资为主、绩效工资为辅的一种组合性工资。这主要是因为,在未推行绩效工资改革之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结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四部分组成。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也仅是将原有的津贴补贴部分替换为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在工资总体中的比重并不大。因此,本研究所指的教师绩效工资并不是与学校发展状况完全联动的严格绩效工资,而是在政府财政支持下,依据教师业绩对教师部分工资所实施的一种再分配。

2教师绩效工资的性质

2.1从工作报酬的构成来看,教师绩效工资是一种高激励的外在报酬

一般来说,人们只要工作,都能从中获得报酬。作为一种外在报酬,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相当显著,因为这种工资回报与教师的资历背景无关,是根据工作质量“按质论价”的工资类型,它将工资水平、工作质量和学校期望教师强化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正向强化的功能,因此有利于教师个人产生高的工作绩效,激励教师群体不断改善工作业绩。

2.2从变动程度上看,教师绩效工资是一种高争议的变动性工资

由于绩效工资的发放基础是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外在评估,因此教师绩效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教师之间的业绩比较,所以绩效工资不具有稳定性,它是一种持续变动的工资类型。同时,当绩效工资发生差异时,教师之间会就彼此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必然是觉得自己的绩效工资过高或过低,不公平感随之产生,教师之间的紧张状态会因此形成,所以尽管教师绩效工资具有高绩效的特征,但它也容易使工作者产生争议和不满,是一种高争议的工资类型。

3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潜在风险

3.1绩效工资的实施是否能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表明,不论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层次是高是低,也不论其所挣工资的总额有多少,只要员工的绩效确实能够得到经济回报,绩效工资就能够成为一种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手段。因此,绩效工资能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一个关键的条件:工资奖励必须与组织期望强化的员工绩效紧密相关。

这意味着,如果学校管理层不能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绩效工资就不可能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选择何种绩效考评方式,决定着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实践的成败。但令人头疼的是,学校不同于企业,教育成效有一个缓慢浮现的周期,因此要准确地判断教师的工作绩效困难重重。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传统的教师人事考核以及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指标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做法明显不适合于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实践。为避免此类弊端,不少研究者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增值评估”的方式来考评教师的绩效,即以量化统计的方式来确定学生在某一年的进步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业进步程度来考评教师的绩效。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估”在设计上更为公平、科学,但对学校管理层来说,从事“增值评估”就意味着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和量化分析,技术难度和工作繁琐程度都将成倍增加。

此外,由于“增值评估”自身存在的缺陷,即使学校选择实施严格的“增值评估”,也仍然会面临其他问题:(1)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教师团体协作的结果,很难分清每个任课教师的贡献程度,依据学生在某科成绩上的进步程度来衡量单个教师的绩效水平是不客观的,因此从此角度出发,绩效工资仍然存在“吃大锅饭”的嫌疑;(2)对无法进行书面考试的科目而言,如艺术和体育等,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主观评价,如果学校要对这些科目的教师进行“增值评估”,评估的客观性很难保证;(3)对学校专职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来说,要通过“增值评估”来核定他们的业绩也很困难,因为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明他们在一定周期之内的业绩改善程度。

3.2绩效工资的实施是否会对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实施绩效工资好处不少,但它也存在负面影响:绩效工资的实施会加大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经济刺激下,员工之间会过度竞争,破坏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团队精神。在有的情况下,当员工的绩效利益同组织的利益不一致时,还可能发生个人绩效提高、组织的绩效反而降低的现象。

由此看来,实施绩效工资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它或多或少会对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造成破坏。除去绩效考评指标公正性的影响之外,教师自身的判断和心态也会产生负面影响:(1)在高度稳定的学校环境中,保守主义的氛围非常明显,拒绝改变是不少教师的内心想法。当绩效工资实施后,教师之间的收入不断拉开差距,教师中的非正式团体会形成,抗拒情绪也会自内而外凸显出来,进而成为一种舆论浪潮,对学校管理层造成冲击;(2)尽管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工作岗位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对学校而言,不同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是不一样的。在学校的既定发展目标之下,如果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排序,就可以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系统。实施绩效工资之后,那些占据重要岗位的教师通常都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回报,而对非重要岗位的教师而言,他们可能在先天上就失去了获得高工资的机会。因此,由于认知上的差异,主科教师与辅科教师、科任教师与管理岗教师及工勤人员之间会因为收入上的差距而产生冲突;(3)对高绩效教师来说,在获得高工资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群体的压力,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群体的“敌人”,求同心理极可能占据上风,因此他们可能会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以平庸的姿态回应绩效工资的刺激。

4结语

相比于以资历为基础的教师工资,教师绩效工资的优点不言而喻,但是在享受其正向激励的功能的同时,学校管理层也应该对绩效工资的负面影响有清醒的认识。由于绩效考评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又需要学校平衡教师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因此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注定是一项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复杂工作,只有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每一位教师提供生存和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公平机会,教师绩效工资才会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绩效管理论文第7篇

[论文摘 要]为了使新型的绩效管理系统更具有效率和整体性、可持续性,本文在论证了文化与绩效的内在逻辑关系后,将重点研究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绩效管理系统,将传统以被动式为主的管理模式变为员工自主的管理模式,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益和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

经营绩效对我国企业的管理作用是显著而巨大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会大大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完善绩效管理是企业经营效益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对于企业文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含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必然源于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类型。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管理理念假设、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的体系。组织文化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还包括政府、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或者说组织文化的内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成分,企业文化则是组织文化在企业组织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中内隐文化指企业内部为达到总体目标而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取向、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汇成的企业精神。

1 企业文化与绩效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人们已经广泛认识到组织文化在组织和个人的层面上都与组织的绩效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将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具有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形成只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行为和心智系统,通过绩效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绩效目标。执行这样的管理模式,如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深入人心,而且可以强化企业价值观和原有的行为模式。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无疑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核心能力。企业需要把绩效管理和战略融会贯通,将战略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确保个人的工作进展与战略方向保持长久的一致性,员工便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内容是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的。

(1)企业文化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平台。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凝聚性,能够起到激励、协调和提升绩效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绩效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将会影响到员工绩效的成败。将与企业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作为实施绩效管理的前提,利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优秀业绩。塑造企业的文化的原则是坚持员工导向和顾客导向的原则。结合企业的环境,包括所处的内外两种环境,从价值观、理念、模范人物、规范这些方面塑造符合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2)绩效管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和手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实质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所在。以长远的观点看,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可尽可能使企业经营理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因为企业文化受相关的众多因素影响,企业价值观并不能表现企业文化,绩效管理在此起着特殊的作用。有效的绩效管理可有力加大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文化塑造与绩效管理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塑造言行一致的企业文化,并且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促进顺利地实施绩效管理。

2 企业文化与绩效的发展对策

构建以文化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计划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的有关工作目标和标准的契约,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绩效目标应该统一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下,并且任何计划的目的都要是达到企业所做的预期目标,它必须是符合情理、基于实际并行之有效的。具体来说即:

(1)明确企业使命和愿景。使命是企业一种最根本的、具有价值的、崇高的责任和任务。愿景是对企业使命更广和更深的拓展和升华。组织的共同愿景是被组织成员接受并认同的意愿和愿望的总和。只有实现共同的愿景,才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连在一起,使之达到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的目的,并逐渐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说企业的使命和愿景表明了企业的存在理由和总体愿望。

(2)建立企业战略。战略是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市场状况、消费者需求状况、商业环境以及公司的使命和愿景,虽然是非常复杂,但必须引起企业管理的足够重视。战略目标是以研究产业形态、企业可用资源、企业发展现状等内外环境为前提的,它需要具有前瞻性、有效性,能够得到全体员工的充分理解和认同。战略决定的是企业前进的方向,而战略目标则是决定企业在这个方向上要行进的距离。

(3)整合文化与绩效的管理系统把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发挥其功能,发展并升华,让员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将被动的管理模式变为主动的以员工自我约束、激励和成长的模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变化的过程是漫长而且艰辛的,企业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去实施这个管理系统,才能保证企业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整合过程中应考虑如下几点:①企业重视什么(价值观)。根据不同的管理情景,来订立公司层次的绩效目标及其kpi(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②企业的管理风格、执行中所重视的是什么。这会影响到部门层级的绩效目标及其kpi分解。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什么。这会影响到个人层级的绩效目标的设定及其kpi分解。④文化贯穿于kpi分解全过程。kpi分解过程是绩效目标设定过程,绩效目标来自于企业战略,是企业战略自上而下的分解细化。文化影响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将企业文化要素贯穿于kpi分解全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步骤。

3 结 论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就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那么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则是企业与其他竞争企业竞赛获胜的法宝,通过良好合理具有可执行力的绩效管理,加速企业发展的进程。

绩效管理的技术和制度虽然都可以移植,但这仍不能保证企业能成功实施绩效管理。当企业发现绩效管理存在问题时,应当先检讨自身是否具备了相应的企业文化。建立基于文化的高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对企业提升竞争力起着关键的重要作用。文化和绩效管理可以说是彼此作用,相辅相成。企业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的绩效文化后,在管理方式上将会产生根本性变化,即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将会转变为以员工自主管理的模式,以达到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管理成本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碧霞.创造高绩效文化的考绩制度[j].能力杂志,2007.

[2]何怡洪.企业文化管理的战略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绩效管理论文第8篇

1对绩效管理的理解

绩效管理本身是一个不十分精确的概念。绩效管理的过程是公司使其绩效与公司团体的战略及目标相一致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团体和功能性的战略被分配到所有的运营过程、活动、任务和人员之中,并且通过绩效测量系统获得反馈以确保恰当的管理决策。绩效管理关心绩效的持续改善,以便实现组织的及个体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之中,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完成的任务,同时更要研究如何完成的方法与途径,但最为重要的是要关心发展问题,目的在于为追求长期目标而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现代中国企业中,它的意义在于通过改善组织中个体的绩效并开发团队和个人的能力,为组织拥有持久并强大的成功动能提供支持。

绩效管理的对象是整个组织,我们在这里强调整个组织,因为这一管理实施的对象是组织中所有的人员,不仅包括普通员工,更包括管理层人员。在现代企业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利都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全面失败,成功的企业在于所有环节的有效、顺畅运行,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倾力合作。这就好象一串骨牌,不能让其中的任何一张倒下,虽然越是处在前面的影响越大。这也要求了我们的绩效管理体系要实现合力与活力的统一,要整合企业价值理念,形成企业内部的共识。公司所确立的价值观是否得到员工认同,绩效管理是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使上层管理者与中下层员工及科研人员等方方面面都明白我们的绩效管理体系其目的是给所有人员一个动力,推动其实现人力资本增值,促使其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在绩效管理过程之中,我们必须强调目标、环境、能力的重

要意义:

第一,目标。目标是我们进行管理并实施测量的标准,没有合理的目标,绩效管理难以实施,不合实际的目标只会将管理带向失败,将企业引至灭亡。合理目标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企业的发展、为个体的工作指明方向,更能为绩效管理提供可测量的指标,从而增加管理的科学性。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之上,并有数量化的明确定义。模糊不清的目标使组织方向不明,更使个体无所适从。

第二,环境。环境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成员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之一在于营造一个很好的企业运营环境,为企业的成功创造条件;同时一个优秀的环境也更有利于管理,从而使企业的运营进入一个“管理———高效益———更高水平管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在环境因素之中,更广泛的意义还应包括企业所处的社会条件与文化基础。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谈到。第三。能力,能力是企业高绩效的关键因素,这里的能力包括个人水平,更包括团体共同战斗的能力。合理的绩效管理对员工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类似于对学生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考核手段,才能有效地促使其努力学习,并按照正确的方向、路线去学习。

2绩效管理的实施

绩效管理是一个环节众多的过程,它的运行具有持续性与循环性的特点,不能当作一个事件去理解。持续性是指它始终处在运行之中,不停止,不间断;循环性是工作程序前后贯通的运转,这一循环满足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层次上升的过程。绩效管理的实施,首先必须确定组织的任务和战略目标,这为绩效管理过程提供了出发点。制定目标与任务的意义在于指

向性与激励性,指向性是指确保企业运行中的每个活动都能以共同目标为基准,有明确的方向,避免南辕北辙与混乱无序局面的出现;激励性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组织及员工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争取早日完成指标。在企业确定整体的任务与目标之后,各部门至个体都可以此为参照标准,一层层地分解并建立起自身的目标。

第二,确立绩效和发展的协议,这是个人与其管理者、下层组织与其上一层组织就目标和责任所达成的一致意见。这样的协议可以是书面的形式,也可以是#甚至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契约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之中,双方要考虑应如何操作去提高绩效,探查上一层管理者能够提供什么样及何种力度的帮助、指导等各种支持,并探究承担者对此目标成功完成的可能与难度。这样的协议应当建立在充分的论证基础之上,这一论证应当包括:目标承担者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以及有能力做什么,工作目标的实现过程对个体有何种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及所有投入$,所期望获得的工作成果是什么等内容。

第三,确定计划,付诸实施。在这一过程之中,绩效管理帮助并促使组织及员工去行动。这一过程也是企业目标能否得以完成的最关键环节,在这里企业及所有员工必须注重过程与方法,在获得成功的旅途上,量化的、阶段明确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监督与反馈。这是绩效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监督与反馈在企业为达到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之中,必须不断地被重复进行,随时纠正业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差,引导组织按照正确的方向使用正确的方法前进,反馈的信息是企业行为的重要参照。以此理解,事实上,绩效管理并不是某种特殊的必须去做的事情,更不必强加给企业或个体。它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模型或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企业的全体共同努力,从而沿着正确的路线去实现企业目标。在监督与反馈过程中,敏锐的洞察力与制度化的措施极为重要,前者是正确认知的过程,后者是合理充分应用的保证。反馈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与个体的薪酬、任用

相关,可是企业理论性的总结,更可表达为操作方式方法的研究。

第五,在上述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有效合理的绩效测量是一个关键环节。现代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套方法来明确组织及所有员工工作中什么是正确的优秀的表现,从而提高绩效,这一需要使得绩效测量意义重大。绩效测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是产生并提供反馈的基础,为管理者指出事物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按满意的速度运行,并为坚持正确、改进错误提供了量化的支持。正如%&’()*#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曾经讲到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可以测量的,而且如果一件事物被测量,那么它也可以得到改进”。绩效测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财务标准分类,测量应包括成本、利润、增值率、回报率等内容;按输出情况分类,测量则包括总产量#值$、平均产量#值$、新增利润等;按时间标准分类,测量则包括反应速度、指定时间内完成工作量、各环节所占时间、与计划相比的完成情况等;按效果分类,测量对象包括数质量的达标情况、任务完成情况、水平的提高、方法的更新等。

3“绩效管理+中国国情+企业文化”

绩效管理应当如何运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应当强调的是:绩效管理并不存在永恒的、唯一正确的方式方法。但有一点很明确: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