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结构工程论文

结构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7:44

结构工程论文

结构工程论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应用

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在工程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领域,其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显著提高了工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有效的解决了各种设计问题,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做作用。但是对于结构较为复杂,单体数量较多的工程项目来说,如:地下输电工程,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应用的范围和实际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工程复杂,工程规模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数据信息很可能出现错误,不好掌控,再加上建模时间长等问题突出。因此,在地下输电工程这样复杂的工程设计上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水平,优化地下输电工程的结构,提高工程的质量。

1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简述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也就是BIM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实际上就是用三维数字对工程项目实体、设计和性能的一种表达[1]。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信息模型,把项目工程的生命周期内,每个阶段的各项数据、信息、资料进行连接,从而完整的来表述工程项目。并且该模型会随着项目进展不断的深化和改进,有利于工程项目项目设计设计的更加合理、科学,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从而更好地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如: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等,这也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广泛被应用的重要原因。

2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的缺陷和不足分析

在以往的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主要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2]。地下输电工程一般处于地下,工程项目的规模和空间跨度都很大,输电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较为复杂,如,工作井的数量较大,地质环境差异大,排管的布置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荷载也会随时发生变化等。应用传统设计方式,主要是先对地下输电工程系统的具体功能进行分析,然后对地下输电工程结构的外形和尺寸进行设计,再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利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建模计算,最后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由于地下输电工程处于发展之中,这种传统的设计方式已经不能很不好的满足工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结构设计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1)地下输电工程中,工作井数量相对较多,而且每个工作井的实际功能和具体的边界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工作井的外形和具体尺寸设计上,就需要区别对待,分别设计,绘制的图纸数量加大,设计工作量也很大,在对结构进行计算时,需要利用相关软件建立多个模型,这样,建模和绘图的所占用的时间非常多,工作效率非常低。(2)修改工作量大,较为困难。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如果相关某个数据发生变化,需要改动,那么模型计算和绘图工作就要重新进行,工作量非常大,修改不方便。(3)设计管理困难,计算结果缺乏准确性。由于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图纸和模型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容易发生数据混淆的情况,导致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3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1Revit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结合建立参数化的工作井模型

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应用Revit系列软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立起具有一定参数信息的工作井模型。成为一个系统的信息数据库[3]。并且根据工程结构设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井的具体涉及要求,进行修改,从而完成工作井模型设计。首先,工作井的设计内容主要是外形尺寸,每个工作井的区别都集中在接口的大小和位置上,除了长宽高等结合数据上的不同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如:防水等级等,都是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需要的具体参数,通过修改几何参数建立工作井的模型,再与非几何参数结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其次,要在Revit中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族库,要应用结构选项卡下的构件,能够掌握结构分析时的数据信息,结合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具体的构件后,再把相应的材料、尺寸等具体的参数输入到构件属性的面板中,再把这些参数通过接口传输到Robot中。然后合理放置构件,根据具体的要求生成参数驱动模型。对于工作井来说,主要的构件就是梁板等,要在墙上开洞口,把排管连接好,选定合适的构件,对工作井的模型族库进行准确组装,然后在把所有类型的信息添加进去,生成工作井模型库。

3.2把输电工程结构模型正确导入

Robot在工作井的建筑信息模型建立完成后,要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应用相关接口,把模型的数据信息导入到Robot中,涉及到的主要信息参数有:计算后的结构材料,尺寸信息,荷载等。导入完成后,要在Robot中对模型进行及时更新。对于工作井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各个信息,要保证Robot软件能够完全识别[4]。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模型有不合适的地方或者不够合理,要进行及时修改,在发送到Revit中,还要及时查看发送报告,确认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

3.3对输电工程设计结构进行准确计算

在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输电工程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设计的结构进行计算,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设计的质量[5]。Robot就是用来计算的软件,主要是采用有限元算法,对模型的进行动态分析,弹塑性分析等,最后得出计算结果,并且应用表格等把结果的数据输送出去。在实际计算中,只需把Revit中已经设置好的信息全部导入到Robot中,就可以直接对结构进行计算,无需模型修改等,计算效率非常高,而且结果准确。Robot在计算结构时,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网格控制方法,不仅能够计算出内力,还能够针对不同的设计范围和具体的参数进行结构的计算,如: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等,都可以准确进行计算。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主要是根据模型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网格尺寸和控制方法,结合所有的参数信息进行结构的计算,保证计算结果科学准确,从而提高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力的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输电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通过采用合理的应用方法,打破传统设计的弊端,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地下输电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能萍 汪欣 单位:江西省电力设计院

参考文献

[1]陈明,史健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地下输电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16,12:196~200.

[2]牟茗.四维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3]孔庆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14,05:96~97.

结构工程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模态分析是结构动态分析的一种手段,通过分析工程结构的动特性可建立结构在动态激励条件下的响应,预测结构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_上作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0前言

程结构跨度变得越来越大,结构的动力特性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结构设计帅和上程技术人员也对它更加重视。方面,通过对结构动力特性优化设计,使结构处于良好的上作状态,保证了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延长了结构的使用周期和减少了对环境的厂几扰:另一方而,通过结构的动力特性可了解复杂结构的结构性能和技术性能,从而作出科学的技术评定。运用结构动力特性解决程实际问题,需要有个桥梁—近20余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模态分析技术。模态分析是结构动特性分析的,种手段,通过分析L.程结构的模态特性可建立结构在动态激励条件下的响应,预测结构在实际五作状态下的工作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模态分析理论

1.l模态分析的实质

模态分析实质是一种坐标系统的变换,目的在于把原在物理坐标系统中描述的响应向量放到所谓的“模态坐标系统”中描述,这一坐标系统每一个基向量恰好是振动系统的个特征向量,利用各特征向量之间的正交性,可使描述响应向量的各个坐标互相独立而无藕合,于是,振动方程是一组互无祸合的方程,各个坐标均可单独求解。

1.2模态分析的方法

模态分析可分为实验模态分析与计算模态分析两种方法。实验模态分析是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结构模态参数(模态频率、模态阻尼、振型),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求模态振型以及描述响应向量的各个坐标,即模态坐标。它对程结构的动态分析及优化设计有实用价值。工程结构可视一系统,系统的动态特性是指系统随频率、刚度、阻尼变化的特性。它既可用频域的频响函数描述,也可用时域的脉冲响应函数描述。建立频响函数与模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便识别模态参数,是模态分析的理论一项重要内容。

实验模态分析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

正则振型实验法(NMT):此法用多个激振器对结构同时进行正弦激励,当激振力矢量被调到正比f某一振型时,就可激励出某一纯模态振型,并直接测出相应的模态参数,不必再进行计算。该法的优点在于所得的结果精度高;但它需要高精度的庞大测试仪器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费时长,成本高。

频响函数法(FRF):此法可只在结构的某一选定点卜进行激励,同时在多个选定点依次测量其响应。将激励和响应的时域信号,经FFT分析仪转换成频域的频谱。因频响函数是响应与激励谱的复数比,对已建立的频响函数数学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就可从频响函数求出系统的模态参数。该法的优点在于可同时激励出全部模态,测试的时间短,所用仪器设备较简单,实验方便,在产业和科研部门得到了一泛的应用。

1.3模态分析技术

模态分析技术的各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频响函数H表示系统的输出X与输入F的复数比,基木定义是

它的物理含义是:在频率山处输入(激励)—一单的正弦力,则系统将在同样的田处产生一正弦运动的输出(响应),如下别所示:

而对于线性定常系统,任何输入/输出谱,都可以认为是正弦谱的迭加。故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频响函数(FRF)与用来测量的信号类型无关,可用同样应用于简谐激励、瞬态激励和随机激励。

模态分析中结构的各阶固有频率相差较大,而阻尼又较小的情况下,以某一固有频率激振时,该阶固有模态就占土导地位,在定的误差范围内即可当作纯模态响应看待,于是识别L:作可化为一个一个的单自由系统进行就非常方便。但是实际实验中要激出“纯模态”响应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种分布的激振力必将激出多个模态响应,实际测得的响应是多个响应的叠加。从能量的角度米看,各阶模态之间是正交的,各固有模态之间总是不祸合的,每阶固有模态表现为一种特定的能量平衡状态,各平衡状态之间没有能量交换也互不祸合,结构的能量就是各阶固有模态能量的总和。

模态分析最主要的应用是建立结构动态响应的预测模型,为结构的动强度设计及疲劳寿命的估计服务。模态分析的结果必将伴随着模态坐标的缩减,因为在实际中,我们总是只是取其中的若厂阶起土要作用的模态,而忽略其余阶模态。在物理坐标系中所表达的结构振动方程是按动力平衡观点或牛顿第,二定理来建立的,而在模态坐标系统中建立的响应计算模型或动力方程是从能量平衡观点建立的。局部物理参数的变化总能在模态参数中得到反映,但并非是很敏感的,有的局部变化甚至是不敏感。例如,在某阶振型的节点(该处振幅理论值为零)处附加质量,对该阶模态参数就不会引起变化,所以我们常常能够通过模态参数的变化来检测结构局部损伤,但不能检测非常小的局部损伤。实践说明,在结构动特性中,振型对局部损伤的敏感性大于其它参数的敏感性,而应变模态振型比位移模态振型更敏感。

众所周知,结构在脉冲激励下作自山振动时,由于结构阻尼的存在,其响应将逐渐衰减。理论,结构的动力响应可视为各阶模态按不同比例叠加的结果。对于结构位移响应而言,高阶模态的位移贡献相对较小,而低阶模态的位移贡献相对较大。因此当结构自由振动时,不少人认为结构的模态阶数越高,其响应衰减的速度就越快,最后保留的部分响应是以结构第一阶模态所作的自山衰减振动。目前,这直觉甚至被当作结论被L程界所接受,并在许多上程结构的动态测试中应用,特别是被用来确定结构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和阳尼系数。从结构的位移响应中获得的这直观结论,在振动理论尚未给予明确的回答。事实,并非所有程结构都表现为“结构的模态阶数越高,其对应的位移响应衰减的就越快”。

2工程实例

湖北省秘归县三峡库区一钢筋混凝上结构转体施1.拱桥(土跨105米)的成桥动力试验中,为了获取桥梁在车辆激励作用下的自由振动响应信号,在桥而一3/8处(点A1),1/8处(中点A2),3/8处(点A3),1/4处(点A1),分别布置了加速度传感器(桥梁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桥梁结构在不同速度的载重车辆的激励下,其振动的自由衰减响应信号由低频加速度传感器获取,经过电荷放大器、滤波器后,送数值信号采集分析系统作频谱分析。

A1点的加速度响应频谱如图2所示,结构的第1至4阶固有频率分别识别为2.12Hz,3.54Hz,4.781-Iz和G.44Hz;而由A2点的加速瓜响应频谱分析仅识别出结构第2阶和第4阶固有频率:3.54Hz和G.44Hz(对称点的响应信号无法识别出反对称的振动模态,即该结构的第1阶模态是反对称的)。如果将A1点的加速度自伯响应信号经过一定时间衰减后(截取信号的后部分,其类似d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自由衰减响应信号),对其作余振波形分析,固有频率为3.SOHz;如果对其信号作频谱分析,识别的固有频率为3.54Hz,皆为结构的第2阶固有频率。其分析结果表明该桥梁结构的第2阶模态比第1阶模态衰减得快,即结构自由振动时各阶模态衰减的快慢并非一定按模态顺序排列。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在许多成桥动力检测中,目前仍然应用结构的余振波形来确定结构的第1阶固有频率和阻尼比,这样就很有可能将结构的高阶模态参数误作为第1阶模态参数,进而对结构的建造质量和技术性能作出错误的判断。

3结论

通过对结构动特性的研究,在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动力特性优化设计、结构动力修正、结构故障诊断等上程应用方而都会取得长足进展。本文仅利用工程结构模态分析归纳以下一几点:

结构工程论文第3篇

【摘要】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国展开,同时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频繁出现的一些质量事故,如桥梁垮塌、房屋倒毁、路基沉陷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公路工程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及检测,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而在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土方路基最大干密度、无机结合料基层最大干密度、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和钻孔桩沉淀层厚度等问题最易引起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的争执,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土方路基

一、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八项工程质量通病

1.防护工程和结构物表面粗糙。混凝土结构物表面不光滑,外观不美观。

2.高填土下沉。深填、高填、半填半挖、桥头引道高填土或立交桥互通匝道填方,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下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施工因素,如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冬施措施不当等,另一方面在于材料因素,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均会出现此问题,它会使路面变形、开裂或下陷。

3.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是指路面在竣工后通车不久或一、两年内出现多处或大面积裂缝、破损。

4.桥梁伸缩缝和桥头跳车。由于桥头填土的沉降与桥台沉降有差异,以及伸缩缝、桥头搭板做得不好,在桥台处形成台阶,影响行车的舒适和安全,并对桥梁产生很大的冲击力。

5.软土地基超限沉陷。软土具有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承载能力低的特性。在软土上修建路基或桥涵构造物基础易出现压缩沉降、滑陷、坍塌等。

6.预应力结构孔道压浆不实。由于灌浆强度低,在孔道内填充不饱满,易产生预应力钢筋的锈蚀,对于通过灌浆握裹钢材来传递预加应力给结构混凝土的作用将有所削弱。

7.路面不平。路面不平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基层平整度控制不严,甚至出现波浪式起伏;路面施工控制不力,摊铺机及压路机的操作人员水平较低;基准线或滑靴失控,从目前路面施工情况看,滑靴已基本取代基准线但仍有其局限性。

8.水泥路面断板、开裂。由于土基强度不够或不均匀,或在春秋两季施工的混凝土路面白天与晚上的温差大,而产生较大的翘曲应力致使板体开裂。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路基和基层的密实度、强度、稳定性、均匀性。控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特别是水泥的技术指标,使用合格路用水泥和低碱含量水泥,同时禁止使用小窑水泥。另外,板块混凝土的过振,会产生分层离析,也将导致板块裂缝,所以振捣时要注意易产生不密实的部位的振捣,防止发生过振产生的混凝土分层。根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为防止断板、开裂现象的发生,可采用碾压式干硬性混凝土,同时预留的伸缩缝必须符合要求。二、解决土方路基最大干密度、无机结合料基层最大干密度、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和钻孔桩沉淀层厚度等问题的具体办法。

随着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质量监控体系、监管办法和机械化施工水平的逐步提高,全社会对公路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公路工程质量的优劣是靠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数据来评定的,这些质量检测方法和检测数据是否科学、真实、有效,越来越成为公路工程建设者关注的焦点。笔者就几个在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常见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1.土方路基最大干密度。土方路基施工检查压实度时,须先经室内标准击实试验得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以工地上实测路基土的干密度占最大干密度的百分比得出压实度。实践证明,室内试验方法的不同,将直接影响最大干密度数值的科学性。

2.无机结合料基层的最大干密度苏北地区高级路面基层、底基层大多采用二灰碎石、石灰土等无机结合料,在检测其压实度时,常发现有“虚假合格”和“超密”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参照标准的科学性不够造成的。由于施工时拌和不均匀性,对于二灰碎石基层应根据不同碎石含量分别击实,绘制碎石含量与二灰碎石干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石灰土层也应根据不同石灰剂量绘制其与干密度的关系曲线。在中间检查或复检时,除检测其实际达到的干密度,还应分析二灰碎石中的碎石含量和石灰土中的石灰剂量分别在其关系曲线中找出对应的最大干密度来计算实际达到的压实度,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下面两组数据反映了无机结合料中配合比变化,最大干密度变化的情况。

3.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检测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目前常用离心抽提法,虽然其原理简单,但是操作方法对检测结果有很大影响。做抽提试验前后,滤纸是否烘干,烘干后放置多久称重,对计算滤纸增重即矿粉的质量很重要。在烘干室温冷却30分钟后,滤纸吸潮趋于稳定,这时称量滤纸质量对检测结果影响就很小。

4.矿料的称重。对于石灰岩,由于表面比较致密,烘干后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不会吸取空气中的水分,而对多孔的玄武岩,在室温下吸潮率及对检测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有孔或多孔性矿料应在烘干后,应立即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再称取矿料质量,否则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越长,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越大。

结构工程论文第4篇

二、施工过程中留槎处置不当的原因分析

1、砌筑工人长期不按照规范规定操作施工,习惯于错误的留槎操作方法,图方便、省事。

2、施工管理人员对正确留槎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不会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管理过程没有严格要求。

3、混淆“L”形转角、“T”形、“十”字形连接处有构造柱和没有构造柱处理的区别。

4、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处理进度和质量的关系,或者是没有合理安排,规定正确的接茬处理方法。

5、施工安排不当,不能同时纵、横墙砌筑。

6、不论使用“内砌法”或者是“外砌法”做砌体施工,留斜槎操作工作量大,操作不方便。

以上操作和管理的原因,使留槎处置不当成为砌筑施工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质量通病”之一。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1、必须加强对操作工人的工艺、工法知识的学习,强化规范标准的教育培训。操作工人的技能学习应有地方政府劳务输出培训部门负责,或者由劳务资质企业委托培训,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操作者从业资格证书;由用人劳务资质企业负责对工人规范标准的培训和项目施工技术质量的管理,从源头抓住质量意识和知识培训关。

2、劳务承包方(劳务资质企业)必须根据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者的要求,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管理规划》规定,编制班组向操作工人的技术交底,让工人明白规范标准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过程监督,记录施工部位,并组织班组内部自检,施行用质量评定工程量完成情况,与工资收益挂钩,强制性推行质量控制,革除操作“陋习”,监督留槎部位的处理。

3、总承包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班组的技术交底,正确处理进度与质量的关系,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和工法,保证适当地、持续进展;必须结合计划安排,有目的地解决不同阶段施工过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4、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比武”或“比赛”活动,组织工法质量管理现场会,针对留槎施工中存在的现象,结合操作实践,正确解读留槎处置方法,指出不合理留槎施工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以往工程竣工后出现的质量问题教训,讲解因果关系,帮助提高对接茬质量的认识,并适时地、强制性按照规范标准规定,推行留斜槎施工。

5、对于因客观条件限制留斜槎却有困难的,可以按照管理程序,经技术负责人同意,制定保证质量措施后,留直(阳)槎施工,决不能因怕麻烦、图省事,没有原则的将留斜槎改为留直(阳)槎,并保证按照规定加设锚拉钢筋。注意,不论任何种情况,都不准留阴槎。

6、由于留直(阳)槎的后续施工是塞填砌筑,为保证连接处砌体施工质量,必须保证:

(1)阳直槎的皮数杆控制应与后砌墙体的皮数杆控制必须建立在同一控制“50”线上,避免出现后砌砌体施工后出现的水平灰缝不平整,导致搭接不好,局部集中应力造成的破坏,搭接长度不够在极限使用状态下的破坏。

(2)后塞砌筑施工时,要把接茬处的浮浆处理干净,用水湿润;砌筑施工时,要按照已设皮数杆的要求,保证砂浆饱满,嵌砖平实;保证灰缝均匀密实。

(3)保证按照规范要求,合理放置拉结钢筋,并保证钢筋的数量、直径、长度满足设计规定。。

7、满足《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根据设计抗震烈度等级要求,必要时,可与设计院联系以增加抗震构造柱的数量处理。

结构工程论文第5篇

钢筋工程是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只有在钢筋选购、加工、存放、安装等环节中确保其质量,才能为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提供便利,确保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质量。对于钢筋加工、存放阶段,第一,需要确保钢筋原材料的质量,做好钢筋原材料的验收工作。在进场过程中,对其产品合格证、型号、强度等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不合格或不符合工程施工要求的钢筋材料进场;钢筋的存放必须整齐,同时由于钢筋具有容易生锈的问题,需要做好必要的防锈保护措施。在钢筋的加工方面,应该结合工程施工图纸的具体要求,根据工程设计的结构形状等进行加工。同时将加工好的钢筋配件进行合理存放,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钢筋安装,第一需要将安装过程中必备的工具准备妥当,然后合理配置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同时加强对钢筋安装人员的培训,使其严格按照钢筋安装规范进行操作。对一些柱梁交叉处钢筋纵横交错及其他钢筋较多的柱筋应分组编号,以防混淆。对一些斜柱、异形柱,柱钢筋应用钢管支架对钢筋进行临时固定。对于规格大于22mm的应采用机械连接。总之钢筋工程务必保证其级别、规格、数量、长度、间距、锚固长度及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

2混凝土工程

高层建筑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具有配筋多、体积大、结构复杂等特点,同时对施工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控制施工温度,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混凝土的配置、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避免混凝土结构强度受到影响。作为一种水硬性材料,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必须进行适当的养护,可以说养护施工是混凝土质量的有效保障措施。进行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为了在混凝土硬化期间,防止其表面的水分过渡流失,影响混凝土结构稳定性、强度,避免其表面出现裂缝。现阶段,混凝土工程养护施工中一般利用新型的养护工艺,即加入养护剂。利用养护剂能够有效的隔离空气与混凝土表面直接接触,避免水分流失,确保混凝土内部水化反应的进行。当然,在进行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应该对养护的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对于大体积凝胶材料混凝土来说,其养护时间一般不能少于14天,同时也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如天气、温度等进行具体考虑。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来说,其表面水分流失快,需要在其表面用一层塑料薄膜进行养护,及时调整混凝土内外温度差,确保混凝土的强度。目前,在我国高层/超高层混凝土结构中,C40-C60及混凝土应用已较为普遍,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少构件截面尺寸,增加有效使用空间,降低自重,节省材料费用。另外,高强混凝土流动性不佳,使泵送难度加大,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国内的泵送混凝土主要采用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

3垂直运输

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垂直运输作业很多,并且运输量一般较大,给指挥工作增加了难度,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尤为重要。所以,在垂直运输过程中,需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机械,如施工电梯、塔式起重机、输送泵等等,这样才能确保垂直运输的安全,提高工程运输的经济效益。

4总结

结构工程论文第6篇

框支结构工程技术目前普遍应用于高层建筑中,它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承重梁,同时配以浮石等原料制成的轻质隔墙的一种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框支结构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中具有其必然性:①现代高层建筑的施工程序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混凝土的直接浇筑,实现对建筑工程主体的一次成型,不再需要对每层的混凝土建筑工程进行单独的承重墙施工,避免了重复施工的现象;②框支结构施工技术要求高层建筑要先进行房梁、楼板等部门的浇筑与施工,然后在进行填充墙体的施工,这样的施工环节有利于根据用户不同的空间要求,对墙体进行灵活施工,同时也便于对房屋内部空间结构的二次调整。分析框支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抗震性。因为框支结构会将所受的力向纵横两个方向转移,从而降低了建筑物的承载力。

2建筑工程框支结构施工工艺

建筑工程框支结构施工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一是轴线放样定位。也就是讲框支结构的轴网控制线确定下来,一般采取经纬仪进行定位,然后再按照主轴线测量轴线间距;二是捆扎钢筋和搭设模架。在进行钢筋捆扎时要对钢筋的捆扎位置进行校正,然后再采取焊接、搭接等方式延长钢筋长度之后在进行绑扎;三是柱混凝土浇筑,此环节可以选择混凝土泵送方式进行浇筑,提高操作的自动化,实现混凝土的一体化程度,避免因为浇筑时间的不同而出现的裂缝等问题;四是对浇筑混凝土进行养护以及填充墙砌筑。施工人员要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养护,并且要砌筑填充墙。

3建筑框支结构工程技术面临的问题

3.1混凝土质量问题因为混凝土问题而影响建筑工程框支结构技术发展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需要给予解决的问题之一,分析混凝土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为了满足建筑工程质量需要,柱子需要选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而后对于以受弯为主的楼层梁板则不宜使用强度过高的混凝土,因此高强度的混凝土对构件承受的非负载应力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框支结构使用高强度的混凝土现象还普遍存在;二是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问题,在框支结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个人私利他们会在混凝土中参杂各种添加剂,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而且混凝土浇筑施工一般采取的施工工具是泵送方式,施工企业为了节省时间与成本他们会同时对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进行集中浇筑,这样的施工工艺会影响框支结构的质量;三是框支结构混凝土的配合比比例不科学。在框支结构施工技术施工中,混凝土的配合比比例有着严格的要求,即砂率每下降2个百分点,混凝土的强度就会下降15个百分点,同样水和石灰的比重每增加10个百分点,混凝土的强度就会降低5个百分点;四是对于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在施工现场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不严格按照养护流程与要求进行,导致混凝土出现各种病害,影响建筑工程框支结构的质量。

3.2保护层问题我国有关规章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柱允许偏差5mm。但是在具体的施工中,只重视对主筋的保护,而忽视了对箍筋的保护,我们都知道混凝土的保护层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框支结构的支撑加固作用,而且还对钢筋的防锈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保护受力钢筋,将受力钢筋的保护层设定为d+30mm,虽然这种方法有效地保护了钢筋,但是其削弱了框支梁载面所承受的压力,导致其受力过重,引起混凝土开裂。

3.3钢筋框支结构技术问题钢筋框支结构技术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其问题主要体现在梁柱节点箍筋施工的复杂性,比如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导致施工难度比较大,再比如使用的钢筋规格与设计的要求不符、钢筋接头焊接存在弯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框支结构的质量,如果再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正,就会对框支结构的整体形状造成改变。

4建筑框支结构工程技术问题的对策研究

4.1严格控制框支结构混凝土质量首先要基于不同的框支结构构件采取不同强度的混凝土,在施工前要对框支结构施工进行整体规划,设定不同构件结构所需要混凝土的工程量等,从而在具体的施工中直接应用,避免出现错误;其次加强对混凝土源头的控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避免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比例,并且根据不同的施工要求进行混凝土配比实验,以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比例符合施工要求,对于配合比结果不符合施工要求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决杜绝使用参杂添加剂的混凝土;最后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在混凝土进行浇筑完成后,要保证框架柱浇捣10小时后在进行侧模的拆除,并且要用塑料膜对混凝土进行包裹,并进行保湿养护,当然模板的拆除要避免过早,以此避免出现裂缝等病害。

4.2科学设计保护层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框支结构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会优先保护主筋,这样的施工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的整体抗震效果而言非常不利,因此为了可以保护主筋,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抗震性,在设计保护层框支结构时可以框支梁端保护层超过30mm的区域内增加一道直径间距和框架梁箍筋相等的双支箍,并且铺设4根12mm的纵向钢筋加以固定。

4.3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钢筋工程施工技术是框支结构施工技术中的重要一部分,首先要做好钢筋施工准备工作,将绑扎好的钢筋放置到安全、干燥的地方,对于已经放置在安好的梁上的,则要做好固定工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其次要进行钢筋焊接技术,对每批次的钢筋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在具体的焊接时,一定要做好焊接头的处理,避免焊接头出现弯曲、打结的现象;最后在进行钢筋的放样过程中,应该预留一定的空间,避免焊接处由于受到收缩作用而出现拱起作用,具体的余量为:当受弯构件超过24m时,放样余量应该为5mm,如果受弯构建总长超过24m时,放样余量就应该为8mm。

4.4填充墙砌筑建筑框支结构技术要求施工人员按照预定的施工方案对建筑物的填充墙进行砌筑,砌筑的技术要求为:①砂浆灰缝控制在8-12mm之间,并且砂浆的饱满度不能低于80%;②填充墙、剪力墙以及框架柱之间的交汇处根据间距在上面打入膨胀螺母,并且将拉结钢筋焊接并埋设到砌体的灰缝中;③当砌到距离框架梁200mm处,要等待1周时间,随后在采取粘土砖将其斜砌在梁底。

5结束语

结构工程论文第7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城市化也在加速发展,这种社会高速发展的现状也给我国的建筑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商机与发展前景,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只注重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量的保障。土建工程作为建筑实施中最基础的项目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稳定程度和质量高低,因此必须注意建筑工程实施中对土建技术的应用。

二、土建技术的概念和常见问题分析

1.土建技术的概念

所谓的土建技术指的是与水、土有关的基础工程设施的设计、建造以及后期养护维修等一系列的工作,目前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都是用的土建技术。随着建筑行业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建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深入和扩展,在未来的工程建造中也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土建技术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虽然建筑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一直在不断发展我国应用土建技术的进程,但是毕竟起步比较晚,且起点不高,也就导致土建技术仍然存在着影响工期、成本、工程质量等方面问题的不完善和不成熟的部分,这些技术上的漏洞使企业财产和利润时常发生成本超额输出和利润回收困难等问题。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个细小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失误出现,比如盲目套取方案图纸导致计划和实际情况不匹配、内部荷载力计算失误、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选取失误等等,都会影响建筑物整体的质量。

三、钢混结构特点和优势分析

1.刚混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实和坚固,且受力比较均匀,在实践中能够很好的节约材料,实现企业资源最有配置的目标。其中,均匀受力的特点能够保持建筑物不会因为外部横向荷载力和竖向荷载力等的作用导致裂缝或者位移,提高了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程度。

2.钢混结构所支撑的建筑工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能够在台风、地震等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下避免财产的破坏和生命安全的威胁,有效的防止外界因素对居住条件的破坏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破坏。因此,钢混结构也成为了现代工程建造中很多企业所追崇的一种建筑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种种类的建筑项目之中。

3.钢混结构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钢混结构的技术相对于简单,原材料成本较低,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因此所耗费的前期投入以及后期维修费用都较低,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财产损失也较小,因此从期初到期末,整体的成本支出都比较低,给企业盈利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4.钢混结构由于结构的简易性,因此在设计环节和施工过程中都给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于钢混结构具有安全稳定的性能,且施工难度小,因此整个成本大大降低,安全隐患也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内,所以整个施工的效率和建筑的质量都会随之上升,工作量降低,工作周期减短,人工、材料、机器等一切投入也会随之节约。

四、钢混结构在土建技术中的应用

1.关于建筑施工混凝土土建技术的应用

混凝土技术在整个建筑项目中就充当着皮肤组织和筋脉的作用,如果皮肤塌陷、筋脉不稳,就会给整个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的损失和错漏。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时,一定要挑选适合的混凝土辅料和主料,并配以合理的比例配比,使混凝土的韧性、抗拉伸性、抗负荷性、抗冷热性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时,混凝土技术的合理使用也会减少墙体裂纹以及内部构造裂缝的产生,起到了粘合整个建筑的重要作用。

2.钢混结构中的土建防水技术的应用

防水技术是土建工程项目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防水工作不到位就会使工程内部产生裂缝和泄露,影响建筑的使用,并且为后期的维修增加了很大人工压力和资金成本,对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形象声誉都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防水关的掌控是相关技术施工人员和管理层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

3.钢混结构在土建屋面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建设时,房屋的屋顶工艺和屋面技术对于建筑的整体使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这些组成部分的防水性能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因此要挑选合适的防水材料,加固屋顶和屋面钢混结构的防水性能,使房屋更加的坚固耐用。在注重防水目标实现程度的同时,也要秉着人文关怀主义,关注居民和建筑使用者的健康状况,尽量选取污染程度较低,对人体无公害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满意度高的工程建筑。

4.关于建筑施工的土建钢筋连接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的钢筋就如同人体的骨骼一般重要,没有坚实的骨架,在宏伟的建筑也会沦落坍塌,因此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土建钢筋连接技术的相关规范,不断发展钢筋连接技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灵活安装钢筋结构,使工程建筑的主体得到更为坚实的支撑,保证项目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土建工程的质量水平和使用满意回馈程度。

5.混凝土梁与圆管柱连接点的技术深化

一般二者相连接并不是简单的套筒式联结,因为套筒式联结方式虽然施工简单,速度快且耗费的人工、物力都较低,但是缺乏可靠的坚固性和韧性,所以一般来说施工方会选择采取更为坚实紧密的焊接环形联结,在连接的过程中要注意很多安全事项,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形钢板的宽度,不能太窄,否则会加大焊接难度,也不能过宽,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因此,在连接混凝土梁和圆管柱时的施工要点就是对于环形钢板宽度的控制。

6.混凝土梁主筋和十字形劲性柱连接点的技术深化

在混凝土梁与H形劲性柱翼缘等相互连接时一般采用的是套筒连接,或在钢柱腹板上进行打孔,在柱翼缘板上进行布置时要注意梁筋数量的控制、肢数控制以及位置控制,保证混凝土梁安装的稳定性、对称性和安全性。同时,这也是一项需要加以重视的技术,因为如果连接点的技术安装工作没有做好,对于后期的使用、养护维修都会造成巨大的问题,比如会因为外界压力产生位移,从而导致建筑裂缝、断裂等因素,从而诱发水、电等一系列使用的麻烦和障碍,因此做好链接点的安全工作和监督控制对于整个建筑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结构工程论文第8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课程;高职学生;工程造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79-02

混凝土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要求掌握结构基本构件的基本理论和结构的设计方法,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能否掌握好该门课程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专业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效果。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普遍感觉本门课程较难,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懈怠情绪,不利于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改进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然后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特点,最后通过重新定位该课程在工程造价专业中的作用,结合本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针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进措施。

一、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内容包括基本构件理论、结构设计和结构施工图识读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构件理论,主要探讨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受弯构件、受拉构件、受压构件及受扭构件的截面设计和截面复核,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计算理论和配筋构造要求。第二部分为结构设计部分,主要包括楼盖结构、单层厂房结构和多层框架结构房屋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结构设计基本步骤,学会将结构分解成结构构件,再采用基本构件理论进行配筋计算。第三部分为结构施工图识读,此部分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其专业及岗位性质决定了此部分内容显得更为重要。

课程特点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改进教学方法之前需要深入分析课程的特点。本文认真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课程并总结出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涉及建筑材料、建筑制图、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先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理论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计算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情况表明理论计算能力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1],这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综合性强。混凝土结构课程是继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专业核心课,即该课程融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这种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必须熟练掌握先修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特别是三大力学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在短时间内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是不现实的。

3.实践性强。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内容表明了结构设计理论转化为用于工程实践的结构施工图的过程。同时,设计的过程中也采用大量的经验公式、构造要求,这些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验结果和以往工程实践经验总结,这表现为经验公式多、基本假定多、法定条文多、设计方案不唯一[2]。

这种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材的选用应紧跟国家规范、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及学生熟悉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二、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因此,学生的特点是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之一,在进行课程教学改进之前有必要分析学生的特点。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仔细分析了高职学生的现状并总结出高职学生的如下特点: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差。由于高职院校生源主要为高中阶段基础较差的学生,部分还是文科学生,还有相当部分来自单招学生,这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注重实用性。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据笔者调查,高职学生普遍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再加上本门课程知识点多且分散,极易造成在学习过程中讲完就忘。有必要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尽可能做到课堂内当场把知识点消化掉,并且在完成该门课程后,以课程实训的形式进行强化。

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不爱算、不会算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厌恶计算,这导致抄袭成风。为避免此类问题,可以多采用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以学生之间的交流或教师帮助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及时敦促学生的学习。

3.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积极性。现实社会大环境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基础差的特点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三、课程教学改革

现有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注重将基本构件理论和结构设计方法完整地讲授给学生,这容易造成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改进现有的教学,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材的选用要紧跟国家规范。考虑到学生将来毕业后在工作岗位所用的施工图纸设计依据均为国家最新规范,教师在选用教材时需要符合国家最新规范要求。

2.重新定位课程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在定位混凝土结构课程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时,需注意课程的实用性。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结构设计的工作,而是培养学生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以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胜任工程造价岗位。

在定位混凝土结构课程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时,还需注重课程的技术性和技能性。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建筑业生产、造价管理等一线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了达到注重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和技能性的目的,有必要对现有该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对于基本构件理论可以侧重于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于结构设计部分内容可以将其删除,对于结构施工图识读部分应不断细化、加强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以达到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的目的。

3.课堂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以及该课程在工程造价专业中的作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理清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好关键知识点,针对每一个关键知识点设计课堂强化练习。每讲完一个关键知识点及时进行课堂强化练习。练习时采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及时对课堂练习进行过程检查,其过程检查结果与本课程考核结果相结合,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共性问题并统一解答。

4.采用适合课堂内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对于高职院校土木工程类学生,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需注重实用性、技术性和技能性。为了达到此目的,采用实践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何进行实践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目前一般认为到现场工地参观能够帮助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纸的直观理解,增强如何由施工图纸转化为建筑产品过程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式[4]。

然而,现场工地参观会带来一些现实问题。首先,最大的问题是在工地现场学生的人身安全难以完全得到保障;其次,在现场工地实践不便于组织管理;最后,工地现场散乱,易造成学生参观重点不明确,参观的结构施工过程一般不可重现,其结果就是学生仍然对一些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有必要采用课堂内进行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工地现场参观。

课堂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选用的教学手段有:对于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可增加实验视频教学环节;增加结构施工图实训环节,具体可以从结构施工图纸查错、施工图纸各构件符号含义解释和混凝土构件钢筋类别、数量、长度分析计算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采用基于BIM技术的仿真软件,使学生以生产者角色充分参与到“工程实践”中,既能增强工程感性认识,又能将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该类基于BIM技术的仿真软件能够让学生理解采用混凝土结构平法标注法的结构施工图与照图施工以后的结构构件情况的关系,并且可以反复操作,让学生不用到实际工地现场也能将结构施工图与工程施工结果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场工地参观所带来的问题。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总结了混凝土结构课程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这两方面的各自特点,分别从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课程教学改进措施。教学内容考虑了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删减,体现了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和技能性,这更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基础、突出重点。教材选用紧跟最新国家规范的要求,使课程教学能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服务。教学方法采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手段注重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铭阅,李春柳,金喜平.混凝土结构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12,(29).

[2]朱敏.高职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