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本毕业论文

金融本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5:06

金融本毕业论文

金融本毕业论文第1篇

一、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仍然存在以下主要质量问题:

1.选题空、大、泛的现象较突出

学生在选题上过分追求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足,难以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所选的题目偏大、空泛或难度较大。如三农问题、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又如有关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金融产品的投资行为等由于选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因而很难围绕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对于需要阐述的观点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对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表现出不知如何应用的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过分地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剪辑、粘贴、堆砌,缺乏自己的观点知识点罗列现象较普遍。

3.论文呈现一定的教材化现象

论文教材化是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阐述的多、实证论述的少概念性观点多,实践性观点少;论文的结构体系与教材雷同化等方面。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又难以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论文的论述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字和句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理论性强于实践性、操作性。如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只能从简单的概念、特点、意义等方面论述论文出现明显的教材化现象。

4.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较差

部分学生提交的初稿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甚至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不作标注。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的论文排版都会出现错误,整篇论文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的规范性较差。

二、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近年某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1.学校的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或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上与其他教学任务脱节。毕业论文是全面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程度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因此,其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但目前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没有将毕业论文与低年级的一些课程相联系或是开设此类的选修课程。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仅仅靠教师三、四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二是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有些选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如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调查与分柝某地区银保合作的调查与分析、某村农民理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等;有些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住房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利率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等。但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在学生设计毕业论文方面投入过少,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三是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不统一。从2006届和2007届某校金融学毕业论文的成绩看(由于该校2008年5月是本科教学评估时间2008届的毕业论文成绩与评估前两年相比,可比性较差因此,本文选择评估前两年的成绩进行对比),2006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95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3.2%;良好占56.8%;中等占38.9%;及格占1.1%。而2007届金融学毕业生人数为96人其中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占0%;良好占9.38%;中等占69.79%;及格占20.83%。从这两届毕业论文的成绩比较看,都没有不及格成缋2006届论文成绩明显高于2007届论文成绩,而实际上2007届论文质量要高于2006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教师指导论文的有效性缺乏

某大学金融系共有教师13人,近年平均每位教师每届要指导30位学生(其中包括金融学双学位和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指导的学生明显过多,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的时间又集中在三四个月内,指导教师不堪重负,极大地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也影响了所指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同时,金融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多数教师缺乏实践,在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论文的指导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认真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几次见面辅导,有的还是网上辅导,有的甚至在学生的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只辅导两次,不能真正起到辅导的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充分

学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首先,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某大学金融学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的写作功底有明显差异。其次,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再次,由于金融机构对学生实习往往是不欢迎、不配合,很少学生真正能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致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对银行、保险等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到论文的写作。二是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写作中,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紧迫感或时间概念,持应付态度。实际上金融系在第七学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也就是从学生选题到论文定稿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学生往往“拖’到第八学期实习结束后回校才开始动笔,造成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上的前松后紧,导致论文质量较低。三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击。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有一定冲突,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特别严峻,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致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对毕业论文的投入明显不足。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结合近年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论文质量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充分发挥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保障作用

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如论文抄袭现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有明确、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制度界定抄袭的标准,及指导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学生应受到的处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其次,应将毕业论文的教学安排融合到整个教学环节。论文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研究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开设一些有关论文写作方法的公共选修课。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安排,目前只有在第七学期开设一门《现代金融理论专题》介绍理论前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在第五学期安排诸如《金融学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和一些前沿理论课程。另外还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外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创造学术气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上述经常性的论文讲授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写作能力。再次,学校应允许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精神、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作用,都应被认可和采甩实际上言之有物的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比较之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的所谓“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素质、实践能力上更为有效,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最后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学院创办内部刊物或建立专门网页教师将学生的优秀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推荐发表在内部干刊物或网页上,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在此刊物或网页上还可以定期刊登一些教师的示范论文,从而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每年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结集出版既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甩又可以作为以后写作课程的教学参考。此外,学院每年评出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也要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不应完全以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最终成绩为标准应充分考虑到所指导学生的基础即应从提纲、初稿到最终定稿的改进程度以及导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来客观地评价指导教师的成绩。

2.切实加强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

其一,可以尝试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考虑到金融系师资较欠缺,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一部分校外金融机构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这样既能减轻金融系指导教师短缺所造成的压力弥补多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实现高校与社会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其二,可以尝试低年级导师制。即金融学专业的每位学生在第五学期末选择一位导师,并将学生按照导师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商讨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准备工作提前避免与考研、就业相冲突。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三,改变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提供清晰、具体的思路,避免给出模糊的指导。如:不能仅指出学生论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而应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并提供一些可参阅的期刊资料或书籍,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论文质量。另外,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确定选题时,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选题设计。从2007届金融系学生毕业论文来看,一些注重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因此在选题上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类论文,以提高论文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各方面的能力。

3.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作用

金融本毕业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转贴于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金融本毕业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体制以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引言

当前,随着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远景规划的实施,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发展进程,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断丰富,对整个金融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二Oo八一二O一五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到2010年,经济区金融业人才总量约为27000人,金融业人才达到29800—31300人。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提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课题组为了解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包括金融学方向、金融工程方向、保险方向、投资方向等)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质量评价,深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关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0份。样本涵盖面广,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二、基本统计信息及其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招聘意愿的情况

1.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的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

该项调查显示,调查单位最近三年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为28.16%;最低比率为4.55%。

2.今后几年用人单位继续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意愿

经调查,近8O%的企事业单位今后愿意招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

3.今后几年用人单位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

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率是最高的,比率是69.15%;其次是研究生,为25.47%;最低的是专科生,为5.38%。当被提及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学校时,有45.76%的被调查单位仍然以倾向于重点高校毕业生为主。

4.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

经调查显示,投资专业方向需求最多,比率为47.00%;其次是金融学方向,为45.76%;而金融工程方向与保险方向相当,均为3O.O2%。

(二)用人单位在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时最重视的能力选择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然后依次是毕业生的社交能力、知识面、外语水平等。(见图2)

(三)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

工作态度方面:经调查显示,45.76%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工作态度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41.61%;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4.97%;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14%、0.62%。

专业知识方面: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评价一般的占45.76%;41.61%的认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好;认为很好的比率为4.14%;很差与较差的比率分别为0.62%与4.97%。

综合素质方面:调查显示,约5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一般,其次是较好,占36.65%;认为很好的占3.52%,6.42%与0.41%的单位评价分别为较差与很差。

合作精神:通过调查发现,46.7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合作精神较好;认为其合作精神一般的比率为38.10%;认为较差的比率为7.45%;7.45%认为毕业生合作精神很差。

社交能力:经调查显示,46.38%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社交能力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38.72%;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6.00%;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97%、0.41%。

开拓创新:调查显示,55.49%的企业认为本科毕业生开拓创新能力一般,认为较好的占24.64%,较差的比例为13.66%;认为很好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最低比率是2.07%、1.45%。

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能力评价上,企业认为一般的是最高比率的,为45.55%;第二是较好,比率为42.44%,其次是较差,占4.55%,再次为很好3.93%,认为很差的占0.21%。

外语水平:在外语水平评价上,59.21%的企业认为一般;认为很好与较好的分别占17.39%、16.15%;认为很差占2.69%。

计算机水平:通过分析发现,在计算机水平方面,企业认为毕业生水平一般占48.45%,认为较好的占36.65%,认为较差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6.21%、0.83%。

调查显示,从总体上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进行评价,企业的评价基本上都是一般和较好。

(四)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

1.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是否存在区别

通过分析发现,在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企业认为区别不明显的占51.55%;而认为明显的占了41.41%;认为没有区别的只占5.59%。

2.用人单位认为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其次是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同时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狭窄、空洞、案例教学欠缺,教学设施落后与教材过时等问题也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的因素。

2.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最应加强的能力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最应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比率为54.O4%;其次是机算机应用能力,比率为43.89%;第三是市场调查研究能力,为38.72%;随后是创新能力,比率37.89%;再次是组织协调能力,为35.61%。

3.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应重点掌握的课程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应重点掌握的几门课程是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会计学、金融英语、金融营销学,次重要的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投资心理学、财务会计。其中企业认为较为不重要的几门课程是计量经济学、信托与租赁、是期货与期权。

三、结论与启示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性特征,即随着本科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修订和调整。尤其在今天,为满足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财经类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地方高等财经院校的办学特色,地方高等院校层面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必须狠抓整个社会经济宏观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等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需要适时修订、调整,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们课题组在了解调查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后认为:

1.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应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建立“三位一体”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着现代教育理念,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强化“国际化视野”和“应用型”及“创新型”的培养为重点,以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保障,以现代化的软硬件平台为依托。对于“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遵循着“课程内容国际化+强化英语语言能力+加强与东盟交流”的思想,对于“应用型”及“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则重点构建“校内实验+行业实践+专业认证培训”的“多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应考虑突出市场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即要继续保持微观类课程比重,以满足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不可忽视地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用金融数学实证分析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和法律性意识相结合,即要突出满足广西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进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意识要求,重视国际合作意识能力和金融网络应用能力;也要加强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良好的金融法规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工作中养成良好的遵循国际惯例和制度法律的综合素质根植思想烙印。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涉及双语课程选修学分的要求,引导学生选修熟悉东南亚金融市场和法规的课程。专为开设紧贴工作需求的商务英语课程,鼓励学生考取中级商务英语证书,提高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英文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分别掌握越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东盟国家语言并掌握金融知识的特色人才。

3.在教学体制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强化国际交流体制。可以考虑与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稳定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体制。每年安排一次与东盟经济金融较发达的国家进行(不)定期互派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包括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关金融行业的考察和高校交流。同时在东盟国家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在东盟国家建成一个金融实践基地,每年派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国际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增加专业的实践课时数,实践实习的时间为6个月到一年,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所占比重。

金融本毕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数学;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毕业生实习;毕业生就业

一、金融数学方向课程设置

数学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保险费的确定、连续复利的计算、投资效益的分析等方面都用到了大量的数学知识,而金融数学方向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懂金融又有较强数学基础的符合应用型人才。正因为这样,金融数学方向不但要学习数学专业课,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数学软件、随机过程等,还要学习经济金融方向的课程,如金融学、会计学、证券投资分析、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交叉课程,如金融数学、金融工程、数理金融等,课程量多,就要涉及到课程的设置问题。金融数学方向的数学应服务于金融,体现数学的优势,金融数学与金融的区分就在于数学的应用,主要应用数学来分析金融问题,正确处理数据并预测,这也是金融数学方向的特色所在,所以要重视数学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强调数学软件的学习,比如MATLAB,SPSS,EVIEW等;开设数据处理与预测方面的课程,如数学建模、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可以适当地减少理论课程,通过近几年与学生交流发现数学系金融数学方向大部分的学生对纯理论课程不大感兴趣,有些学生反映金融方面纯理论课程感觉很枯燥,数学方面纯理论课程又感觉比较难,反而都还愿意学习应用方向的课程,可以体现数学应用的乐趣。

二、金融数学方向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们了解他们毕业后的工作性质,对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借助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满信心去从事他们的工作。模拟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能够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缺少的恰恰是这些,这一点在人才市场上已得到充分证明。金融数学方向毕业生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实验能力的培养,对于实际的操作不熟练甚至是不了解,用人单位还要花成本对他们进行培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金融模拟大赛,增加信心。实验教学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二和大三,开放实验室,放宽实验时间的限制,可以鼓励学生组队完成实验,以数学实验辅助金融模拟实验,如在股票价格的分析上,学生可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还可以结合数学软件进行预测。

三、注重学生的实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有很多合理和先进的因素,尤其是基础理论教育方面,学生受到了较好、较扎实的训练,基础理论知识是比较好的。那么应如何应对就业难与找人才难的这一矛盾?如何缩短毕业生从课堂到岗位的适应期?通过加强毕业前的实习教学,即加强和改进毕业实习的教学及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毕业实习是一种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广泛地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缩短学生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从业人员之间的思想和业务距离,为以后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金融数学方向的实习更是如此,一方面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对于业务能力得到加强。结合笔者作为专业实习带队老师的经验,谈谈个人的做法。

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金融数学一方面与金融有关;另一方面又是数学的应用,为了突出数学的应用优势,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数学模型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主要以读文献为主,比如借助数学软件对证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建立数学模型对证券投资组合进行分析等。让学生提前巩固专业知识,这样在实习开始后就有一个很好的过渡。在实习开始前,把学生进行自愿分组,一般证券公司中的实习分为三个部分,客服部门,市场分析部门和研发部门,即实习岗位实行轮换制。如制定的实习计划如下:

实习一共分三个版块:客服部门、业务部门、交易部门。其中客服部门主要负责金融分析,包括股票研究分析,利用数理知识,借助数学软件对金融市场进行预测和数据处理,从各个角度对金融产品进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前台服务,包括接待客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开户等;交易部门主要负责市场营销,包括谈业务,发展客户等。每半个月轮回一次,即:10月11日到10月24日,A1组到客服部门,A2组到业务部门,A3组到交易部门;10月25日到11月7日,A1组到业务部门,A2组到交易部门,A3组到客服部门;11月8日到11月21日,A1组到交易部门,A2组到客服部门,A3组到业务部门;11月22日至11月29日为实习成绩汇报与实习比武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每个实习成员必须就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所学知识、体会做实习报告,并模拟检验在三个部门的实习成果,即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留住客户,如何将数理知识与实际金融市场有机结合,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进行市场预测等各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11月30日至实习结束为整理实习材料阶段。在轮回的过程中,可以允许有些微调,原则上是实习单位的意见和个人意愿,比如A1组在第一次轮回后,某个同学的表现突出,实习单位有意向继续让他在客服部门做,而本人也愿意继续留在客服部门,那么在第二次轮回时可以允许继续留下来,但必须经过实习单位,实习生,实习指导老师三方同意方可,否则必须遵守轮回规则。

这样一个轮回完成后,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基本上都能熟悉证券市场的整套业务,实习效果比较明显。

四、毕业生就业工作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国家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从实习到就业是一个过渡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比较突出,实习结束后被留在公司上班,解决了一部分的就业问题。金融数学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手段,掌握金融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据处理、金融统计分析等,并具备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行业从事实务工作的能力,就业渠道比较广。根据以往毕业生数据显示,金融数学方向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但是,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心态的引导仍然是很重要的,有的学生不能吃苦耐劳,跳槽现象比较多;有的学生眼高手低,就业心态不端正。只要通过毕业前的就业引导,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总的来说,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里,金融数学方向的学生仍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而且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姚海祥, 李丽君. 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及其发展前景[J].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9).

2、张明军. 浅谈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及应用[J]. 甘肃科技,2009(4).

3、焦万堂, 张景丽, 张同斌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河南教育(中旬),2008(6).

4、朱福国. 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09(2).

5、马爱军, 黄义武. 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6、钟云燕. 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J]. 统计教育,2007(7).

7、钟云燕. 对金融数学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金融本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教育改革 社会需求 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面对日益扩大的人才缺口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的两难境地,作为金融人才培养基地的各大高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金融教育的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来减小这一缺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比教育部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与本科生毕业人数的数据?譹?訛可知,虽然研究生招生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比值有所上升,但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却更倾向于加入到找工作的行列中。伴随着这种情况而来的问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失业率却如高速路上的汽车,一路向前;加上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差,企业越来越难以从欣欣向荣的人才市场招聘到满意的人才。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原本期望采用“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这种系统性的培养模式来解决此矛盾显然是不可取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到的金融教育改革,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金融理论应当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金融理论应当定期“换血”,与时代特征保持一致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强,金融业的发展也随着一体化的到来更加的突出,当然,金融领域的相关理论也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一方面,面对金融业整体的发展,金融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换血”、吸收纳入新理论,果断摒弃不适用的、过时的旧理论,并且积极引进国外与金融业相关的理论来扩充我们现有的金融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导致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与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金融市场一体化不可避免,所以在新理论引进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国际法规、法律及国际惯例的相关的知识的普及。

(二)加强金融学与交叉学科的融合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活动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为了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与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也为了能培养与时代同步的先进人才,金融学应当不断加强与其他交叉学科的融合,将法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纳入到金融学体系之中,同时加强计算机、英语及信息处理等能力的培养,形成辐射面涉及理论普及、道德形成、能力培养的全方位的金融学知识培养体系。

(三)保持教材的同步,适当调整纯理论知识与务实性知识的比重

教材是理论更新最直接的体现,现今教育体制下的金融学教科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务实性知识的内容讲解相对较少。而金融行业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随着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完善,适当调整纯理论知识与务实性知识比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通过对金融学科的研究与实地考察,抽象概括出各金融业务办理的基本流程,并将这些内容有选择性的编入教材内,让学生对金融业务的理解不仅限于纯粹的几个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上。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也可以增加他们去对比实践的兴趣。通过这些务实性知识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只需在所学习的操作知识的基础上稍作调整便可适应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如此,既可以缩短学生投入工作的时间,也能大大的减少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减少了企业投入的成本,增加学生在应聘时的成功性。

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培养全是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在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性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当树立以理论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观念,合理规划学年安排,力争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水平。高校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当前的状况。

(一)课堂方面应该加强多媒体的运用进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讨论、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与课堂气氛,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及培养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正因为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所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特别注意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且与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式是密切联系的。良好把握好案例的真实性与实效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案例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但是具体怎样操作呢?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教案组负责案例的收集与更新,并作为教材辅导资料出版成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整体不足,所以形成了一个老师身兼几门课程的情况。由于老师既要兼顾科研与课程,又要兼顾家庭与教学,如果单靠老师个人的力量来实施的话,实际上很难做到将案例教学实实在在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前针对案例做充分的准备,并在课后不断的更正案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这一课前课后的准备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对于身兼数门课程的老师而言,要兼顾所有课程是不太现实的,一来多数老师安于现状,二来老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假如两个老师所教授的是同一门课程,如果实行老师个人准备的话,则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由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老师的案例质量不高。第二,即使两个老师的案例教学都做得很好,但是准备同一个案例事实上是重复操作,不仅占用了老师的时间,同时也浪费了教师资源。如果由专门的教案组来做这件事,不仅可以保证案例的质量,同时可以节约资源,解放任课老师,让任课老师不必费心费力的准备案例,只需关注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明确相关金融事件的走向,在课堂上结合案例教材更有深度的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这种方式同样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建立金融实验室

各高等院校应当加大金融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室,引进最新的技术与软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力求创建一个与社会金融信息完全同步的并且可以进行多项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实验室。金融学科涉及到的实际操作很多,如证券投资,股市行情,期货交易、银行信贷等等,这些操作性强的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实验室着重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可以使学生看到最及时的股票等相关信息,又可以通过实验室的布置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地自由地操作。学生既能更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理论及务实性知识,掌握其应用,还能在实际的操作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进而养成迅速捕获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现代企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要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现代企业都很注重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实验室模拟证券公司的环境还可以在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个人融入团队,团结合作的意识。实践证明,金融实验室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最佳方式,因而将金融实验室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是无可厚非的。

三、重视实习在培养个人应变能力方面的作用

实习是个人进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同时实习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直接的方式,虽然在实验室中也通过模拟操作来增强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课堂的环境相较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市场又有很大的差别。在实验室中,大家所面临的环境是一致的,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式的操作,因而很少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状况,学生只要稍做准备便能应付。然而,企业却很重视员工处理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所以实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来锻炼,同时培养自身对于各种状况的应变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金融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随着实习的深化不断调整及修改已知理论;通过实习中的实践来检验所学的原理性知识的正确性,检验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剔除原本知识中的糟粕部分。在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自身对于新形势下的突发状况的处理,使自身的应变能力随着理论的精进而不断提高。马克思原理又讲到理论来源于实际并作用于实际。在实践剔除了原本知识中的糟粕部分的基础上,又要在余下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理论。运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新理论的可行性。如此周而复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式下,金融教育改革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下系统规划高校学生四年的教学安排,做到既有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讲解,又有系统完善的实践活动。让理论与实践既能自成系统,同时又能在整个金融教学的高度下连续一致且完善,形成系统性连续的培养模式。

注 释

?譹?訛2008年本科毕业人数约为225万,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38万,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7%左右;2009年本科毕业人数约为245万,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44万,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8%左右;2010年本科毕业人数约为259万,而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约为47万,选择继续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18%左右。——数据来自教育部门户网站。

参考文献

[1]张建波,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改进.经济研究导刊,2011(1).

[2]武红卫.金融教学方法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

[3]吴顺达.关于金融教育改革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3(6).

[4]蔡幸.国际金融教学的市场适应性.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5]沈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教育改革.理工高教研究,2003(4).

[6]李水平.金融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实践教学改革,2012(2).

[7]吴顺达.关于金融教育改革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3(6).

金融本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指的是2007年夏季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为违约剧增(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这次金融危机尚未平息,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次挑战,但也存在潜在的机遇,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去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人才培养模式、就业理念等。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教育产业化的战略上有不可争议的失误和种种负面后果,但终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跨入了国际所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每年以为数百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能改变命运的圆梦机会,而且,对我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增强总体竞争力,支持和促进了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影响

1、对就业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影响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对我国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矛盾凸显,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改变高校专业结构。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专业大多集中在与经济、国际贸易等相关的领域,而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证券、房地产市场以及进出口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用人需求在金融危机下明显萎缩,更为重要的是,金融体系内的危机已向实体经济体系蔓延,进一步影响了非金融企业。这必然会使更多跨专业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个岗位,加剧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2)给大学生发展前途蒙上一层阴影,造成学生心理矛盾。目前,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全球各地各种媒体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严峻的报道铺天盖地,就业成了整个社会,包括高校学生和每个学生家庭谈论的中心话题。让广大毕业生产生害怕、失望、迷茫等消极心理,在部分经济贫困地区还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言论,甚至不少优等生、高才生放弃了高考,选择学一门实用技术,早点就业。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3)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恶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将随之减少,就业需求也随之下降,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却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就业供给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4)改变区域经济环境。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不同,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不一样。外向型产业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前些时间,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停产、减员,劳动力市场用工量下降等现象,而这些地区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地区,金融危机的冲击必然会使毕业生区域选择的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冲突,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2、对人才结构和招生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必然使人才市场发生结构性的调整,金融、房产、投资、证券、保险等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急剧萎缩,社会市场对人才需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原有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后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人才培养将产生深远影响。

3、对出入国留学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产生大幅波动,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跨国留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国家的货币都出现了大幅贬值,其中包括很多中国学生所期望的留学目的地的货币贬值,如美元、欧元、澳元、韩元等,这些货币的大幅贬值将使得前往这些国家留学的费用大幅下降,并加强这些国家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而那些货币坚挺的国家对于留学生人员的吸引力将下降。

三、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入

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国务院提出10条旨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措施,其中第4项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教育的资金数目是44亿元,这44亿元主要包括3个大的工程:一是中西部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涉及资金30亿元;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涉及资金10亿元;三是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涉及资金4亿元。教育部在2009年初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着力化解高校2000亿贷款。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中的第四项措施是在巩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而投入巨资帮助高校化解债务危机是为高等教育下一步的发展减轻阻碍。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抓住这次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机遇,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建好校舍、购买教学设备、补足教学资源,打捞“海归”,提升师资水平,努力申请减免自己在以往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债务,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面对金融危机,积极探讨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高等教育来讲,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社会功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机遇。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区域的重新洗牌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提高,从而也对高校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知识积累,强调的是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掘。这种状况与新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滞后性。2009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设立了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每个实验区资助总经费50万元,用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而这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大多以“创业”为主题,其中西南大学更是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锁定在“顶岗实习支农”上。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以国家重大投资建设发展为方向,使人才培养真正契合社会需求。

3、面对金融危机,加强相关人才培养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高等教育应该勇于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此来提高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1)培养高级金融人才。金融危机的发生,反映了金融行业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匮乏及其职业道德的缺失。主要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求大学完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提升金融人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情操,提高应对金融危机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

(2)培养技能型人才。金融危机的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显示最突出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裁员首先裁掉的肯定是文职人员,而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员工则工作相对稳定。目前,我国最缺乏的是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应转变观念,积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性人才。

(3)充分发挥技能培训的优势。金融危机必然造成社会失业人口的增加,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技能培训的职能,为广大失业者提供各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设新的就业岗位,为自己、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5)发挥社会合作伙伴和企业作用。企业在评价和预测技能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投资教育与技能培训的重要力量。学校与企业要积极开展对话,充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和要求。建立学校、企业和咨询专家互动平台,共同设计目标教学课程,定期组织技能和就业供需见面会等。

4、面对金融危机,发展农村就业市场

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一直是个大问题,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一矛盾就更加凸显,要缓解这一矛盾关键就是要积极开拓农村就业市场。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后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来说无异于一场刺骨的“寒流”,但对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却是难得的“暖冬”。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务院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十项措施,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本次拉动内需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国家把大力拓展农村市场作为国家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选择。我国农村正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而要将发展机遇变为现实,必须要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参与其中。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当前农村的就业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国家积极为毕业生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创造了条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国十条”是高校毕业生在农村施展身手的难得契机。高等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走向农村,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影响下严峻的就业环境,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让他们看到金融危机为农村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及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国家发展战略,引导毕业生抓住到农村开拓事业的机遇,真正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总的来讲,金融危机对经济、对社会都是一场破坏性的冲击。冲击波所具有的破坏力,也可能被转化为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怎么应对,怎么消除、缓解其负面影响,利用机遇转变为改革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金融本毕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金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27-03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飞速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的产物,定位于本科教育的末端和专科教育的前端。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精尖研究型人才和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模式。独立学院应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求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现实问题举一反三的解决能力。创新始于实践,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就必须通过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因此,独立学院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特别是金融学专业应用性十分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却往往过于重视学生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复合型应用金融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矛盾。因此,创新并丰富培养复合型应用金融人才所需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并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一、在培养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内容

培养计划设置的科学性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传统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往往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应有意识地加大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笔者所在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学院在教学模块、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调整了专业课与非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比例,加大了选修课、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才教育和能力教育,重点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暑期教学实践周的设置,即利用暑期放假前的两周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时间来实施实践教学内容。从大一至大四安排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将实践教学记入学分,体现此环节的重要性,促进专业课程及其他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可以加入专业技能型课程,如点钞与本外币识别、珠算与心算、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指导、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指导、个人理财、创业计划等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专业技能或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类似课程。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通过课程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如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珠心算等级证书等,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实践教学手段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方法是通过对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并使学生能从特殊归纳一般的一种教学方法。金融学课程有着抽象性和应用性强的特征,比较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案例准备过程中,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最好组成教研组集体编制案例库,选择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的案例,体现典型性和启发性。在案例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选用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还应尽量结合当前金融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准备与案例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原理、原则等理论框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要处理好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的衔接工作。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后,将理论、案例和点评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为主,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链接相关理论。这样既便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也便于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方便地运用案例。

(二)课题教学

课题教学方法是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根据每一部分不同的特点分别设置一个小课题,并以每个课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进行互动式教学。在此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以课题的完成情况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由于课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习成效,因此既要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又要给学生留有探索余地,尽量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能够摆脱照搬课本、脱离实际的模式,使之更具真实性,更贴近现实。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使课题既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又能确保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完成课题,获得成就感。具体做法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充分搜集研究资料,通过所学知识和课题小组的讨论完成课题,并将课题成果整理形成书面形式,最后在全班公开讲演,共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单纯灌输向协助指导转变。

(三)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方法是针对实用性强的课程设计课程实训项目,在完成课程规定的课堂教学之后,将学生集中到实验室进行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训项目系统训练。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为例,可以设计点钞、假币识别、对私业务与对公业务的网络平台操作等实训项目,有计划地人为创设一个仿真的开放式银行经营环境,使学生能够遵循银行业通行的规则对个人储蓄、个人贷款、对公存贷、和结算等业务进行体验式操作,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三、在课堂外教学活动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一)模拟竞赛

鼓励并组织金融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金融模拟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模拟外汇交易大赛、模拟黄金交易大赛、点钞大赛、个人理财大赛等等,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经济理论与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而且能使学生掌握金融工具的实际运用方法,熟悉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并以此激发学生参与金融实践的兴趣,促进培养行情分析能力、实盘操作能力、投资管理能力等。

(二)社会调查

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到金融机构或市场上进行一些实地的专题调查,不仅是学生深入了解认识社会和金融行业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出调查报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深入掌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上的实际情况。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也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的运用和培养的过程,能为学生今后完成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

独立学院应加强同各种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和合作的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制度,可以每年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习场所,金融机构也可以从学院中预定或招收表现优异的毕业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学院还可以经常聘请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各种学术报告和讲座,介绍最新的经济金融时事动态,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金融实务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为今后毕业后从事实际金融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从事实际金融工作,是为将来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的演练,并能积累大量实践经验。但由于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出于安全和保密的考虑,要让学生真正能够直接参与各种实际业务和核心业务,其实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强校企合作,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金融企业的课题研究、市场调查、金融产品开发与营销等实践活动当中。这既能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又能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适应性。鼓励学生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相结合,将自己在毕业实习中的实践收获转换为理论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基础建设中加强实践教学保障

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都离不开基础保障,如各种配套硬件设备和学习软件的购置都需要一定财力的投入。独立学院应提高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大对实践教学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经费实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向合作的金融机构申请一些教学经费的援助。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更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业务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才能使金融实践教学环节得到真正的加强,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因此,独立学院在录用教师时可以优先考虑既有金融理论功底又有金融实践经验的相关从业人员。对已录用的教师可以定期安排到金融机构进行实习和进修,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践教学充实新的内容。

现代高校应该培养的不仅仅是才能突出的学生,更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尤其是金融这个特殊的行业更加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因此,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包括对学生诚信和职业操守的教育。诚信教育应该融合在金融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失信案例或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诚信教育可以通过每位教师的言谈举止、思想情操,通过整个校园的诚信环境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有诚信品质和职业道德的金融专业学生,才是金融市场上真正需要的有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欧璇,周娜.浅谈金融实践教学在高等金融教学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2005(3):83-84.

[2] 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18-20.

[3] 武英芝.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师,2011(8):118-119.

金融本毕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毕业生;就业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金融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前景调研”(编号:20130116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5日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不断攀升,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明显受到了冲击和影响。本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调查对象为河北省某金融类院校2013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其中男生200人,女生300人,主要涉及金融、证券投资、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4个金融类专业,旨在通过调查和研究金融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提出合理建议。

一、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和现状

近几年来,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金融行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金融业监管部门等。在接受本次调查的同学中,43%的就业方向是银行,29%为证券公司,13%为保险公司,15%选择其他行业。从就业困难程度的调查看,有30%的同学认为作为金融专业毕业生找份工作比较容易;有61%的同学认为要因人而异;另有9%的同学认为竞争激烈、就业很难。从调查结果来看,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更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为该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并且大多金融类毕业生都愿意前往银行工作,因为银行业一向被公众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的行业,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仍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方向。

在对薪资调查方面,54.4%的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在1,500元以下;有36.8%的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超过3,000元,其中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占到83.4%;通过试用期并转正后,有36.4%的毕业生薪资达到了5,000元/月以上,18.2%的毕业生薪资在3,000~5,000元之间,只有18.3%的毕业生薪资低于2,000元/月。对比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我们发现金融类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普遍较高,中华英才网“猎头在线”于2007年的《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指出,金融专业毕业生平均起点工资和平均定级工资分别为2,628.52元和3,794.91元,排在IT业等高收入行业之前。

对调查问卷中“您觉得企业最看重金融毕业生的哪方面素质”的回答中,45%的同学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是“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等处事能力”,另有22%和18%的同学分别选择了“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只有不到10%的同学选择了“学业成绩”。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扎实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增加实际操作能力,更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等途径锻炼自己的管理、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机遇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

自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之后迎来新的阶段,在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以我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为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十多万人,只占到上海总人口比重的1%以下,而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上海国际金融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则更加捉襟见肘。综合而言,金融业务经营类人才将成为各金融单位迫切需求的人才。

三、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后,金融热逐渐升温,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或扩招金融专业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招生,金融专业的报考人数都远远超过招生人数,金融专业毕业人数也不断攀升。而2010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专业毕业生被列为就业最困难的十大专业之一。近两年的往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不断积聚。在全球正在进入一个经济复苏性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但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仍是“低就业率时代”,金融行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总量加大但金融人才需求增速小于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同时,留学生回国潮也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海外留学生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及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加上在国外多年金融市场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各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较强,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金融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向“高精尖”倾斜,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步缩小,硕士、博士生相对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从20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强化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针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对策

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创新能力。我们都了解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授业”模式一直以来是高校主要教学形式,是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并且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和科技活动,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等,鼓励学生多参加像“挑战杯”竞赛、模拟证劵投资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这样的科技活动。另外,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去,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科研,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2、多方位拓展就业渠道,搭建校企合作桥梁。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这不仅仅是在校园有限的环境里,而更应该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高校一直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优质渠道,而企业和高校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互为生存。要拓宽就业的渠道必然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在目前就业困难的前景下,学校不能仅让学生单独联系企业或是等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这样的模式不适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了让学校的人才能得到有利输送,也为了企业吸收优秀人才,学校应主动搭建一座桥梁,利用学校资源、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如建立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等,让学生了解企业,也让企业了解学生,为学生就业大开方便之门。校企合作有利于让学生能更早的接触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专业和能力,这样会对自身的认识有更好的把握,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培养的,而在此过程中,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更是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同时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亦不能很好地运用,导致其对就业存在迷茫和担忧。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明确其将来就业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各个工作岗位,弥补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所需,更好地明确自己今后努力方向,提高自身接受知识的自觉性,通过两方面的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增长社会经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4、培养良好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毕业生的就业大军中,一直存在这样的老问题:一心想进大城市,工作只选“铁饭碗”,最后高不成低不就。要想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非常重要,应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加强对自我情绪和心态的调整,及早考虑就业问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择业前建立正确的就业观,让自身在就业过程中能以平常心面对,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学会积极心理调适,保持良好心境。通过合理的宣泄途径和放松训练,排除诸如不满、愤懑、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对就业方向上的原有束缚和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终生职业”的择业观。树立大金融意识,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主要参考文献:

[1]褚红素.金融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报告[J].湘潮,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