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5:58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第1篇

【关键词】图文材料;小学;思想品德;作用

现如今,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视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对于图文资料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蜻蜓点水,没有挖深挖透。笔者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教科书上的全部内容,包括图文材料,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培养情感价值,减少思品课程小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小学思品教材中《伸出爱的手》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活用图文教材来充分发挥小学思品课程的有效性。

一、运用图文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师的讲课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因此,要在课堂开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教师利用思品教科书上的图文材料巧妙地设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创造活跃的课堂探究气氛,为实现课程的有效性奠定基础[1]。

在进行《伸出爱的手》(人教版四年级)这节课之前,笔者布置给全班同学一个任务,要求全班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是否帮助过残疾人,如何帮助的,体会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与困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请学生自主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在课堂上创设出“如何向残疾人伸出爱的手”这一教学情境,然后表扬鼓励班级中真正回顾体会残疾人的困苦,并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生活困难的同学,这一部分自我总结的展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巧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索学生在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用好教材”,教师就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研究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明白编辑意图,让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最方便的学材。

笔者总结出《伸出爱的手》这节课教材的正文内容主要是回顾体会学生在成长中的爱与关怀,总结小学生在乐于助人方面的变化,学习帮助他人,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了解自身的角色变化,学会承担新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笔者了解本单元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过渡,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笔者根据教材上关于“小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转变”的图文材料,设计出具体的案例分析[2],案例如下: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交流环节,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收集到的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交流。走访镇民政部门的小组还向大家介绍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民政部门给全镇的残疾人都办理了“残疾证”。残疾人凭“残疾证”,免交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免交农村养老保险,由镇民政部门统一支付;每个月有30 到50 元的生活补助,节假日,镇、村、民政部门还派人给残疾人送去慰问钱物;生病住院费用全部报销。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充分分析和思考自身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活用图文材料,创造教学情境与活动

要增加学生接受课本知识和参与课本知识学习的程度,就需要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使用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将图文材料变换成具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合理安排学习探索时间,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2006年春晚文艺节目《千手观音》这个视频。当我说出这个舞蹈是由一群聋哑人演出的时候,原本课堂很兴奋的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惊讶地看着我。一学生举手了:“他们听不见,那怎么跳的那么整齐呢?”此时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我只是把学生们平时的文艺节目的照片拿出来,和千手观音的图片对比。这个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尤其是参与了节目的同学,道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及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

四、借用图文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只有将思想品德的成果实践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思品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要充分借用图文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教材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和兴趣,借用《伸出爱的手》这一课中课后“阳光行动”栏目,在课堂前布置学生阅读其中的故事,欣赏故事中的图片,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伸出爱的手”这个主题写出自己的小故事,主要按照人物、故事简介、故事意义的思路写出自己给予残疾人的帮助,并写出自己对自己作为小学生的新要求,最后将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同学。学生在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中感同身受,更加体会到自己已经转变为一名小学生,有了新身份、新生活和新任务,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小学的学习习惯上,不能和小学一样依赖老师和家长,而是学会自主学习[3]。

五、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活用图文材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陆丽.浅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社会美德的培育[J].快乐阅读, 2013, 28 (10):122-122.

[2]徐霞.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速读旬刊, 2014, 5期:126-127.

[3]金莉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 2013, 10(10):245-24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第2篇

从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来讲,它是我国德育工作的一种静态教育,它注重学校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然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并不是学校德育的单一产物,还有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因素也无时无刻地对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影响与制约作用。现在我就肤浅地谈谈乡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走向。

一、我们要认识乡村《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师队伍缺乏统一理念,学科教研教学没有活力。大多数乡村小学由于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基本上教师都是以语文或者数学为主任课,品德与社会为附带课,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的随意性,由于这种思想也造成了教研工作人员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改方向,致使教学课堂上教师缺乏太多的热情,学生少了活泼积极的动力。整个课堂让学生意如“走马观花”,形如“死记硬背”。而教研上也让教师不去钻研教材,很少研究教法,纯粹是相沿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关注学生的教学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

(2)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过程缺乏生活与实践性。乡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平常没有任过此学科的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都搞不清楚。比如:以语文为主课的教师直接用语文的教学模式来套用课堂,从而使课堂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或者只注意讲解课文而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新课标对《品德与社会》课目标中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一原则。这样的例子在农村小学里比比皆是,说明了我们乡村《品德与社会》教学偏于一隅,根本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停滞。乡村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课标明确规定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这一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讨论辨析、分组活动、游戏表演等等一般很少用。还有乡村各学校受条件的限制,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分配不平衡,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致使偏远贫困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也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乡村留守儿童群体教育存在“错位”。在广大乡村,留守儿童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对象,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了隔代教育,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严重束缚了学校德育的进程,使得这群特殊的学校群体很大一部分逐渐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行为、习惯及情感语言上的沟通造成障碍,使得教师们对他们失去德育的信心,于是干脆任其发展。这一问题在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学校应该在德育工作中给以多加关注。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工作极不相符合,违背了教育新课标的诠释精神,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使得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成就感都是我们乡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结合乡村《品德与社会》教学实际应采取的教学措施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美。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民俗》中,交流“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时,突然有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可是傣族人民过节却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老师没有轻易加以否定和批评,反而对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们展开讨论: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经过讨论,得出了结论,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因此我们教学所给予学生们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做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们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实践、知、行统一,逐步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学校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富有特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常常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在材料的准备上当然也有不同,而作为教学内容的前提介入,学生们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会派上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学生们讲清楚课前准备的材料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区准备材料,学生也容易目标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明确了方向,就要让学生能顺利地获取相关的材料。教师就要帮助指导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关的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取得相关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同样是重要的环节。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相关有用的材料以备上课之用,是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者材料准备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书报、画册、影视材料等等,当然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素材内容要多、范围要广,这样学生才能有选择地寻找,归纳出相关的材料,为上课所用。如果不这样,课前准备就会失去意义,成为表面的空洞的口号。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第3篇

关键词:合作;共同发展;思想品德教学

一、研究课题的内涵

顾名思义,“合作型分组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学习法”,目的是为了达到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而按不同形式组成的小集体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型分组学习对接收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特别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上,不要老是给学生呈现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要教给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找寻分析能力,让他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自强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建构一个平等、和谐、互助的对话平台,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型学习小组的学习中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见解,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让每一个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学习经验、交往经验,同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拓展自我的发展空间。合作型学习小组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及帮助。为了更好地帮助合作型学习小组健康成长,必然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必然会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研究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学习法”。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

A.知识归纳分析组。主要负责归纳、讲述基础知识。要求讲述时能脱离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体的讲述方式可以形式多样,进行创新,大家还可以相互补充。

B.材料搜寻研究组。主要负责搜寻与基础知识相关联的典型材料。要求简要介绍材料、分析材料,找到材料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材料的搜寻方式、展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用实物投影、电脑等多媒体展示。对材料的分析,也不一定只从一个角度,可以大胆创新。材料不要太多,三个左右即可。

C.习题编制讲解组。可以自己编制或从其他资料上挑选习题,可以印发或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作为课堂练习。习题的数量以三至五个为宜。可以编制四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同学练习后,要负责检查、评估、分析、讲解试题。习题的内容,检查、评估、分析、讲解的方式都可以灵活多样、不断创新。

D.综合评价组。主要负责对前三个小组的工作进行评价。同时,前三个小组的成员也可以反评价。从整个过程来看,对评价小组的要求最高,因为要评得合理、评得大家口服心服,同时还要应付前三个小组成员的反评价,自己就必须对前三个小组的工作了解、钻研得更深。每个大组又可以分成五个小组,各自设立组长。

课前思想品德科代表负责把教师指定的课题,按照分工通知每个大组长,大组长再分工到小组长。知识归纳分析组的,可以将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四块,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还有一个小组负责分析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材料搜寻研究组的,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有侧重地让其中四个小组去寻找四个方面的材料,并运用该课题原理进行分析,其中一个小组负责发散思维,即研究材料中包含的其他方面的原理。习题编制讲解组的,可以按照高考的五种题型,每组准备一种,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减少主观题。题目要分散在不同的知识点上。综合评价组可以分成三个小组,对前面三个大组的情况分别进行评价。要指出优点和不足,评出等级,还要提出改进的办法。知识归纳分析组的,要把提纲、重点、难点,材料搜寻研究组的,要把材料及分析要点,习题编制讲解组的,要把习题及答案要点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综合评价组的,要做好记录,拟出提纲。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可以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以作为研究的材料、评价的根据,也可以作为一个美好的纪念品。

合作型分组学习有利于加深小组成员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拓展视野、关注社会现实;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自我表现欲望得到满足;有利于开发和发挥合作小组的创造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合作型分组学习挖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潜能,使合作学习型小组成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尤其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采用分组学习法时,可以由思想品德科代表、组长及其他同学轮流主持。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亲自主持,也可以当听众、做评论员、指导员。教师要随时准备协调关系,处理突发事件,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更高层次思考。因此,教师不是不要备课,不是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更高、更难了。

四、研究课题注意的问题

1.要有组织、有计划,避免随意性、盲目性、走过场;

2.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和展示时间,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并给予指导,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

3.要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包括提供信息、提供资料、方法指导、疑难问题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等;

4.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宜采用分组学习法的就采用分组学习法,不适宜采用分组学习法的就采用其他方法。具体分几个组,每个组怎么分工,也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学习时间来灵活处理。

总之,合作型分组学习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广泛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学习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和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能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个学习、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参考文献

[1]唐福田.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分组合作教学[J].成功(教育),2007(8).

[2]田文高.如何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合作学习[J].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09(3).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第4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6-01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山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山区小学品社课教学。

1.认识山区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由于山区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1.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山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1.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山区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山区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2.认真应对山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手段

2.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2.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洗劫家乡的史实材料,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文字材料、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特别是山区小孩,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二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是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对学生获取有效材料的路径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确保学生材料准备工作的顺畅进行。如前所述的我在上《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调查、访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对学生要调查、访问的对象事先进行了摸底了解,还为学生约定了时间,确定了具体的内容,准备了必要器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满意的收获。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第5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实现小学德育目标的需要。同样可以看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能够让学生在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时候能够反过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众所周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从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学得到相应的德育教育的内容,这些德育教育的内容又能够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当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后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也能够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现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住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重要性所在。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这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该认真的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猎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往往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最好的一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找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将这些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够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首要材料进行使用。

比如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上面,就可以找到这些材料来进行使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描绘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就掌握住这些内容,让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国土面积的幅员辽阔,以及人文地理的多样性。

特别是那些能够描绘出我国的美丽景色的内容,如《西湖》一文中对于西湖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的景色的描述,让同学们感受到西湖美丽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对于西湖美景的向往,让小学生认识到西湖是我国名胜古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强这种对于国家景观的自豪感的教育。还有就是对于《长城和运河》这样的文章的描述,更能够有效的促进和提升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德育方面提升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正可谓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开始,应该是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开始的,作为语文教师而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有传授文化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的责任,教师要挖掘出日常的教材中那些能够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优秀材料,让这些材料能够深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比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坚持的力量,让他们明白成功往往来自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将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完善好,才能够使得自身的成长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深入的挖掘才能够找出来,同样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够开展起来。

三、总结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第6篇

一、统一思想,增强规范收费意识

1.统一思想。开学初,我园领导班子首先召开会议,认真学习教育部门及物价部门有关幼儿园收费的规定文件,明确收费标准,随后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并在会上传达相关收费文件,要求全体教师要讲道德、讲大局、讲责任,自觉抵制一切不符合规定的收费。

2.落实收费制度。期初我园就将2013秋季幼儿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并严格按照公示收费,真正做到幼儿园收费公开、规范、透明。每月公示幼儿伙食费的使用情况,做到专款专用。我园所收取的费用全部入帐后,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执行,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

二、自查自纠,提高教师师德规范

2.开展教师乱收费、有偿家教、教辅材料使用管理情况问卷调查,通过自查了解教师教育教学状况,督促教师自觉纠正违规现象,加强学校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师德规范。

三、完善制度,贯彻有关文件精神

1. 规范招生程序。作为公办幼儿园,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公开学校性质、办学规模、经费来源、招生计划、招生条件、招生时间。在招生工作中按照公示方案-领取报名报-核对材料-公示录取名单-新生报名等程序进行,招生过程中主动接受家长及社会的监督。

2. 切实落实课程教学计划制度,幼儿园不举办各类收费的兴趣班、补习班。

3.按照上级的要求与规定操作,严格把好幼儿教学材料私订关卡,严禁教师以购买幼儿用品或学习用品私自向学生收钱多订或乱订教辅材料。

4. 制定奖惩方案,出台师德规范细则,严禁教师接受家长的红包,严禁教师违规参与社会有偿补课,违规组织学生在校外有偿补课等,将教师师德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发放绩效工资和奖励性工资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

四、本次幼儿园重点自查方面情况如下:

2.2013秋季我园没有独立也没有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各类收费的兴趣班、补习班。

3.幼儿园各项收费及支出能及时公示。

4. 幼儿园不向幼儿收取任何补课费与教学材料费。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第7篇

关键词:习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51-01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新课程的实施,使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随之也发生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小组交流、辩论比赛、小品表演、新闻会、案例分析、摸拟法庭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只顾活动,忙亦乐乎,却一次笔都没动;另一方面,老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后,学生不去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不停地翻课本,以读书代替思考。老师似乎在努力积极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虽然课堂热闹、气氛热烈、情境丰富、授课手段花样,但是我总觉得少点什么。

当然,课堂活动是不可少的,它是创设教学情景的需要,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不应忽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改下,教师现在应“教”什么,将来才能“不教”?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农民耕好田,撒好种,施好肥,才会有好的收成,这也是一种习惯。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教师不是保姆,教师的职责除了教知识、教学习方法,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永恒的。培养学生有良好学习的习惯,是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课堂动笔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课时少,课下无指望,要提高教学质量,惟有提高有效课堂。培养学生课堂动笔习惯,一方面有利于正确掌握、恰当使用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术语,免得将“坚韧不拔”写成“艰韧不拨”、培养“情趣”和“情绪”变化区分不清之类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品德课基本观点的构建。思想品德课有它的特殊性,其德育功能的发挥是知、情、信、意、行五个环节紧密相联的过程,只有其基本观点在学生自己头脑中生成,才能牢固地“知”,才能“信”以为真,才能愿为其付诸行动;最后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目前,新课程的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将所给材料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就需要学生动笔划一划材料中的关键词,理一理解题思路,写一写自己的观点,边组织文字边思考,边思考边完善。如果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讲,人们学习时动用的感觉器官越多,效率越高。学生课堂动笔,就做到了眼、脑、手、口并用,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之一,何乐而不为。

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考试题目越来越开放,学生们普遍反映不会解答思想品德课的主观题,如材料、漫画、图表数据分析题等。我认为责任主要在教师,教师平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思想品德课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它具有不确定性、多元性,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观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这是学生感到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它也有规律可循。如“结合材料,谈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说明了什么?”这一类题型,首先应告诉学生解题的三个步骤:①精析题意。要求认真阅读材料和问题,读懂题意,抓住关键词。注意既要明确材料的中心,又要明确问题的指向,即审读设问是属于哪种类型的设问。②回归教材。要求根据材料和题意,回顾所学知识,找准相关联的知识点。只要将教材中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就能得出准确答案。同时要注重发散思维,注意全方位、多角度、全面。三、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的习惯、当堂记忆的习惯、整理笔记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关注时事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

小学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第8篇

一、精选材料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尤其是把背景材料中与重难点相关的内容问题化,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这是课堂操作的起点。由此说,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该教学环节的关键。由于背景材料具有起点性,就需要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训练基本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设问题要精炼、简明,要能够反映教学目标,具有导学的功能,要能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借鉴与学生生活情境相联系的时事政治素材,以及文史资料、历史故事、名言警句、社会热点等。

在入课操作中,借助时政背景、社会热点、历史典型事例,以及形式上的实物展示、图片与影视观看、文字稿阅读等,通过层级式的问题展示,阅读设疑,以疑导思,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课堂思维,有效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入课设疑的方式主要有:演绎设疑、归纳设疑、延伸质疑、发散设疑、辨析设疑、层进质疑、反向问疑等。

二、自学阅读

学生的自学阅读,要力求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课堂教学状态,这是思想品德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之一。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学阅读由“学、思、疑、问”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其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长期积淀下来的弊端。要克服这一弊端,就要采取与之相反的方式是: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这是思想品德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操作点,也是对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落实。在自学阅读过程中,民主教学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角色是辅导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支配者。教师要保证学生自学阅读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强化自我感知,在感知中获得启迪,在启迪中建构思想品德素养。为此,教师应侧重于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提出自学的要求,进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

三、合作讨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性的教学目标,大多在自学阅读中就可以独自解决,但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讨论的形式来解决。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作讨论是为了学生的理解、识记、掌握应用,为了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需要。

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以下两种。

二人小组讨论:针对简单问题,学生能够容易作答,但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让同桌学生的二人小组讨论交流,发挥各自的学习特点,表达学生自己的见解,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互相研讨。就课堂教学效益而言,学生二人小组讨论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比较实用,效果实在。

四人小组讨论:针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有一定深度和开放性的问题,自学阅读肯定不能解决,学生同桌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以前后课桌的四人小组为宜。把前后课桌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有利于这一类问题的解决。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热烈,课堂效果不错。

四、探究发现

思想品德课自主探究合作的有效性,在于教师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在知识探究中获得灵感,有自己的发现,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究、发现知识,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展开,联系生活实际,就一些难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推导原理,发现结论;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在学习思维方面培养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

在探究发现中,课堂的灵魂在于质疑启思,教师要善于“引导质疑”“形成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