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未来就业前景

未来就业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4:34

未来就业前景

未来就业前景第1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普遍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目前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的建设,导致社会上掀起了“文化热”现象。在“文化热”背景之下,无论是工业景观,还是园林景观,都纷纷在设计中突出和表现文化元素。本文就文化元素在在后工业景观中设计中的体现,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意见,其目的只是希望在未来的工业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多的融入文化的元素,将建筑的冰冷与文化的温暖进行完美的融合。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设计;表达;文化元素

工业景观设计是现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目前的后工业化时代,工业景观的设计不仅要突出工业特色,更要在其中展现出工业文化或者是其他的特定文化元素,以此来增加景观的文化内涵,突出景观的特殊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要将文化元素在工业景观的设计中突出的展现出来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总而言之,要想在后工业化景观设计中充分表达文化元素,那么就要牢牢把握时代的气息和工业的特殊性文化。

一、人类生活的未来转向

1、休闲化

休闲化的生活是人类未来生活的重要方向,这种休闲化的发展,在目前已经表现的非常突出。从生活结构看,旅游、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了现在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在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就目前的经济结构而言,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文化展业也得到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言,休闲的生活情趣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活理念,并且在人群间传播。

2、学习化

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而要想在竞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目前的社会,学习化倾向已经非常明显,这种文化倾向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更体现在社会教育中。目前社会认知的普遍观念是学习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所以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习化倾向将会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未来人们的生活将会向学习化转变。

二、后工业文化的趋向

1、理性文化的发展

理性文化是相对于感性文化而言的,在自然学科不断繁荣的今天,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越来越透彻,所以思考问题、看待事物也变得越来越理性。这种理性思维的发展带动了严谨、求实的理性文化的发展。在理性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活做事态度越来越注重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文化发展的趋向,为后工业景观设计提供了逻辑基础。

2、人与自然的平衡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不断认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迅速发展并且在生活中被不断的践行。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自然的平衡。这种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观念在各个领域得到强调。目前,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亦或者是人类的社会实践,都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题进行宣传。

3、尊重、平等的人际关系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也进行了重新的认识。目前,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更加的趋向于互相尊重和平等化对待。在人际关系平等的处理中,西方社会认识要明显优于我国社会,我国社会优于阶级社会的漫长,思维固化比较严重,所以在未来的工业景观设计中,这一理念还需要被不断的深化。

三、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

1、人文主义色彩的浓烈

工业景观是没有生命的冰冷建筑,要想让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就要在其中灌注人类的情感与思维,使其变得温暖。在后工业时代,人情关系淡薄,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淡薄人情的冰冷建筑间寻找情感的寄托,那么在工业景观设计中就要表现清冽的人文主义色彩。简单而言,景观设计是理性思维的运用,而人文主义色彩是感性思维的融入,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工业景观才能在严谨中透出柔情,在规矩中散发温暖。

2、多元化偏休闲文化的设计

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文化的发展也是多元的,但是人类的生活却在休闲化的道路上不断的迈进,所以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体现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偏离人类生活休闲化发展的轨道,所以在工业景观设计中,要进行偏向于休闲化的多元化文化表达设计。这样才能使设计既符合时展,又不偏离发展方向。

3、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时代的主体,所以在工业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将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体现出来,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体现工业景观的特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工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体。这对于突显时代文化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四、结束语

文化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在未来后工业景观设计中,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大力表现文化元素,使得文化和工业景观的设计达到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晨晨,张超荣.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J].华中建筑,2011,08:100-102.

[2]戴代新.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上海宝山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评议[J].中国园林,2011,08:8-12.

[3]杨希文.后工业语境下的景观设计——以广州创意产业园为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01:8-12.

未来就业前景第2篇

一、调研概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 要求组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研。计划通过从本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薪酬分布与乌昌区域内未来一年基层技能型岗位人才需求态势及行业内典型企业人力资源情况的调研,确定未来三年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

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研分析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汇总分析

1.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通过半年的调研,发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调查表》182张,回收180,其中有效152张。通过对152张有效调查表毕业生调研时所在岗位按部门归类统计,统计结果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4个部门依次是旅游产业部门的导游服务部门、景区服务部门、旅行社门市服务部门和酒店服务部门。所以选定乌昌区域旅游产业的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和旅游景区为人才需求调研的部门,也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2.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二次就业部门流向分析。截止2013年12月25日,发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调查表》182张,回收180,其中有效152张。通过对152张有效调查表毕业生再择业部门流向信息统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第二次就业部门流向如下: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3年毕业生在换岗的过程中,由从酒店服务向导游服务行业、景区服务行业转移的趋势,其中导游服务行业最为明显。旅行社服务行业就业人员也在缓慢增长;毕业生毕业之初,毕业生从酒店服务行业的流出趋势最为明显。

结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部门为导游服务部门、旅行社门市服务和景区服务部门,酒店服务部门依然是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重要领域;就业两年以上的毕业生从上述三部门的服务岗位向旅行社基层至中层的管理岗位集中升迁的运动轨迹最为明显。所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调研的主要部门为旅行社服务、景区服务和导游服务部门。其中调研岗位主要为各行业人才需求空间最大的岗位和旅行社基层与中层管理岗位。

(二)乌昌区域未来两年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根据产业调研方向,选定6家旅行社、3家旅游景区和1家5星级酒店为调研企业。

1.乌昌区域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行社未来两年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基层技术应用型岗位依次是导游员和计划调度员,占了总需求计划的88.7%。外联岗位的需求空间不断扩大。上述7家旅行社未来两年计划招聘的4个岗位中,持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导游员、计调员、外联与票务人员共102人,占总需求的38.5%。

结论:乌昌区域旅游产业旅行社服务部门基层中职层次技术应用型岗位中需求空间最大的岗位为中文地陪导游员、计调服务员。

2.乌昌区域景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选择西域旅游开发公司旗下的天山天池景区与天山大峡谷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未来两年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计划如下:西域旅游开发公司未来两年计划招聘岗位(按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景区讲解员、驾驶员、服务员、面点师,其中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是讲解员与服务员,共100人占西域旅游公司未来两年总招聘计划的65.7%,其中讲解员占59.2%,服务员占6.5%。

3.乌昌区域酒店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选择位于乌鲁木齐市的五星级酒店塔里木石油大酒店与文浩商务酒店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未来两年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计划如下:塔里木大酒店与文浩酒店未来两年计划招聘岗位(按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餐饮服务员、综合维修工、收银员、前台接待与客房服务员,其中剔除与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范围异化的岗位综合维修岗位,乌昌区域酒店服务行业未来两年热门的岗位分别是餐饮服务员、前厅服务员、酒店收银员、酒店综合维修工。

从结论综合分析,新疆乌昌区域旅游产业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行业和酒店餐饮行业的旅游企业计划招聘中职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岗位(按需求量大小排序)分别是景区讲解员、中文导游员、餐饮服务员、旅行社计调业务员 旅行社外联服务员、 酒店收银员。

(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确定

综合上述分析结论,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分别是“中文导游员、景区讲解员、旅行社计调服务员”,综合生源总体质量考虑,添加“酒店前厅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和收银员”为毕业生就业兜底岗位。

未来就业前景第3篇

汽车纵横:能否请您从“汽车产业景气评价指标”的角度,评价2016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

叶盛基:按照中国汽车产业景气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四季度,汽车产业景气指数ACI为42,处在绿灯区;先行合成指数与2016年三季度持平,一致合成指数小幅下降,总体显示汽车产业处于平稳运行阶段。纵观2016年四个季度,汽车产业景气指数ACI分别为39、47、47和42。除第一季度略微低于正常区间,处于趋冷区间外,第二、三、四季度均处于正常运行区间,汽车产业运行平稳。

综合全年汽车产业景气研究结果,汽车产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预计未来汽车产业运行平稳。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和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的共同作用下,国民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汽车行业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产品结构调整和更新步伐持续加快,产销增速呈逐月增高态势,尤其是6月后同比更是呈现快速增长。2016年全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800万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行业经济效益指标也呈明显增长,汽产业运行平稳。为稳定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汽车纵横:汽车ACI产业景气指标主要由哪些方面构成?

叶盛基:构成汽车ACI产业景气指数体系的指标,包括先行指标、一致性指标、滞后指标三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指标所体现的意义不一样。

1、先行指标,指数变动出现在汽车产业运行发生变动之前,通过分析其变化可提前预测汽车产业的变动情况。先行指标是从管理的各个角度来评价,主要由汽车制造业管理费用、汽车固定资产净额(重点企业)、汽车类商品零售总额、国家货币和准货币(M2)供应量等来支撑。

2、一致性指标,指数代表了汽车产业目前的运行状况。一致性指标主要以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基准指标)、汽车工业总产值(重点企业)、汽车工业增加值(重点企业)、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汽车产量等因素来支撑。

3、滞后指标,指数变动出现在汽车产业运行发生变动之后,其作用在于验证之前的汽车产业经济周期波动确已出现,也就是说,滞后的指标状态是看去年,意义的支撑性不一样。滞后指标主要考虑汽车企业的亏损面、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汽油柴油表观消耗量等情况。

这些ACI指标的构成因素基本支撑和体现了汽车产业景气指数评价特征。

汽车纵横:请您介绍一下开展中国汽车ACI研究的背景,其他国家或其他产业有没有相关的景气指数?

叶盛基:首先介绍一下景气指数的由来。景气指数基于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并经过萧条、复苏、高涨、衰退四个阶段。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济危机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同时危机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于是西方经济学开始了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测定、分析和预测的研究工作。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研究逐渐国际化。如今景气指数方法已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经济周期监测预测方法。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和地区各有关机构都在持续开展相关工作,其中欧洲、美国研究工作做得比较早,日本紧跟其后但研究工作做得更有深度。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利用景气指数方法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监测预测。当前,我国不少行业都在开展或在积极探索研究“产业景气指数”,以把握行业发展状态和预判行业发展态势。随着对汽车行业的监测预测工作的逐步展开,我国汽车工业周期的研究也有了积极进展。两年前,国家统计局系统的有关专家就开始开展了汽车产业景气指数分析工作,为我会开展相关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2016年,我会考虑到汽车产业的发展实际,从专业性的角度,从产业发展的需求看,认为实有必要开展深度的汽车产业景气研究。在工作中,我们工作团队首先研拟汽车景气指数的体系构架和基本组成,分析评价体系指标的内涵,有关指标因子、指标构成借鉴了其他行业有关的景气指标、指数内容,同时紧密结合影响汽车产业发展主要和重要的相关方面和因素,进而确定了汽车行业的景气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

汽车纵横:中汽协会为什么要推出ACI――中国汽车产业景气指数?研究汽车ACI,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叶盛基:我国加入WTO后,汽车制造业完全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监测预测我国汽车工业的运行态势,无论是对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行业企业,还是对投资者、行业相关方均是非常必要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景气指数是评判汽车产业发展状态和趋势的重要依据。我们希望通过ACI――汽车景气指数的研究为各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参考。同时通过汽车ACI信息,让社会各界对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认知和理解。我们认为研究和汽车ACI具有多方面积极作用,具体可包括:

一是有利于政府汽车市场进行监测预测。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态势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汽车ACI可作为政府判断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汽车产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以确保我国汽车产业长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有利于行业、企业正确做出决策。汽车ACI反映了汽车产业发展状态和运行状况,可为企业负责人对汽车产业综合情况作出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汽车ACI可用于预测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动向,为企业制定经营方针和提前防控风险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是有利于汽车产业国际交流。景气指数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普遍的经济监测方法,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有关国家机构及民间组织均有开展研究和定期宏观及行业的景气指数。中国作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汽车市场也成为全球汽车关注的焦点。建立中国汽车产业景气指数――汽车ACI机制,将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与国际汽车产业的交流,并对加快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会汽车ACI研究和信息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我们将不断改进,积累经验,力求将中国汽车产业景气指数――汽车ACI做得更加精准,为行业发展、政府和投资方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汽车纵横:通过分析汽车ACI景气指数,我们可以去预测车市的未来?

叶盛基:通常可以预判产业发展态势。汽车ACI产业景气指数是预测未来车市重要依据,但行业的成熟度情况不一样,对未来预测的准确度会受些影响。中国汽车产业还处在向上发展或增长的时期,中国汽车产销的发展尚未到顶峰,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度还有发展空间。其中,中国品牌汽车企业还处于发展的爬升阶段,还在探索发展和推进中,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还在推进中;外资企业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大多完成了企业战略布局,并在有序地实施产业布局划。因此,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因素相当部分是可控的,也有诸多不可控因素存在,有待在研究别的关注和评测。

以日本汽车工业为例,日本已经处在产业发展的稳定期,这个时候研究“产业景气指数”的发展更有实际意义,研究结果也更有指导作用。同样,当我国汽车工业步入全面成熟期时,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完全处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的相对稳定期的状态,“产业景气指数”研究,基于经济周期发展就更有规律可寻,其研究的结果对产业发展评判就更有权威性。

汽车纵横:中汽协会开展汽车ACI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一年时间,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

叶盛基:景气指数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认为经济繁荣、衰退总是交替出现。一个经济周期包括萧条、复苏、高涨、衰退四个阶段。

从我们研究的汽车ACI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的经济周期(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大概是3-4年(数据范围为2004年至2016年)。波峰分别出现在2007年2季度,2009年4季度和2013年4季度,波谷分别出现在2004年4季度,2008年4季度,2011年4季度和2015年2季度。分析不难看出,景气指数对应的波峰也大致是汽车产量增长率曲线的波峰及波谷。景气指数的波动与汽车产量增长率的波动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1)。

汽车纵横:中汽协会首次汽车ACI景气指数是什么时间?今后,景气指数是按季度,还是按月?

叶盛基:我会在2016年6月份第一次汽车ACI景气指数,按一个季度的基础数据研究。从目前看,按月的话,周期太短,还是按季度比较合适。从持续分析的角度看,我们要把分析工作做得更细化一些。

汽车纵横:汽车ACI景气指数了一年时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叶盛基:一年工作下来,我们有了一些积累,但还远不够,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持续努力。通过研究和数据积累,回过头来分析景气指数变化的规律性,再来回顾分析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状态。只要我们坚持,增强信心,我们的ACI研究工作一定会做的更有成效,汽车ACI影响力也一定会越来越强。

这一年的尝试,还属于探索阶段。针对汽车ACI景气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我们还会进一步征求了有关专家、业内外人士的意见,并结合有限的经验作出评估和改进。当前,每季度公布的结果都是基于既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做分析研究,各方面指标都有其较为充分的数据支撑,汽车ACI可以作为社会各界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状态进行认知和理解、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研判,是个较为权威的参考依据。

汽车纵横:做好汽车ACI景气指数研究工作,您认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今后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叶盛基:新的工作,本身就是挑战。不论是有关经验的积累、方法的探索,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完善性……这些都是挑战。从实际工作来看,我们有一些方面的局限性,例如,数据来源的充分性方面确实有待于提升。我们的数据主要基于重点企业,企业范围能否扩展一些,可否延展到主要的企业。此外,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数据的来源渠道、时间节点也存在改进必要。而且,经验不足,更需要在工作中积累。我们还需要在借鉴其他机构也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结合影响产业发展的各有关因素,有效识别、确认各细分指标,以及强化这些细分指标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此,我们对于汽车ACI的研究工作,一直是抱着谨慎、探索、学习的理念,至于研究结果的信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总体来说,这项工作理论性较强,所涉及各方面定量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及其数据的细化整理;搜集信息的提纯与梳理,及其定性因素的分析等,都是今后工作需要把握的基础。

未来就业前景第4篇

1.1研究假设本文展开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对风险投资人的背景进行合理、清晰的分类,政府背景风险投资人、企业背景风险投资人以及独立风险投资人是笔者对风险投资人的划分。为克服“赢家的诅咒”①,股票市场IPO普遍存在着折价行为,平均折价率为14.8%(Ritter,1987)。风险投资人的参与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抑制IPO折价。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因为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往往是短期性的,即典型的“过桥投资者”,因此,该类型的风险投资不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介入较深,即无法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另外两种类型的风险投资者则往往会进行长期投资,因而有利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再者,由于政府背景风险投资的目标往往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等),企业背景风险投资的目标则大多是促进母公司的发展,这就导致以上两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人无法为广大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而声誉是独立风险投资人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它主要是通过独立风险投资人以往的投资收益率获得,这为市场获得上市公司的信息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途径,即通过独立风险投资人的声誉来间接判定每个上市公司的质量。独立风险投资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降低IPO折价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两个研究假设:H1:有/无风险投资会对IPO折价产生影响,风险投资可以降低IPO折价率;H2:政府背景风险投资下的IPO折价率最高,企业背景风险投资下的IPO折价率居中,独立风险投资下的IPO折价率最底。1.2样本与数据本文以2012年12月31日前在深证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交易的355家公司与在中小板上市交易的701家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横截面数据对风险投资人背景对上市公司IPO折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数据全部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风险投资人背景以前十大股东中是否有风险投资判定。本文的研究变量如表1所示。

2研究模型与回归结果

UNDPRING=α0+α1SIZE+α2BTM+α3AGE+α4SIZE-offer+α5RECENT+α6VC+α7UNDRANK+ε(1)模型(1)的意义是将有风险投资背景企业与无风险投资背景企业在上市首日的折价程度进行对比,即对假设一的验证。UNDPRING=α0+α1SIZE+α2BTM+α3AGE+α4SIZE-offer+α5RECENT+α6GOV+α7CORP+α8INDEP+α9VC-AGE+α10VC-LENGTH+ε(2)模型(2)的意义是将不同风险投资人背景对IPO折价程度进行对比,即对假设二的验证。实证回归结果如表2。结果I是根据模型(1),分析的是有风险投资与无风险投资对上市首日的折价程度的影响,引用“风险投资VC”作为虚拟变量;VC的回归系数0.08,显著为正,表明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IPO折价率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该结果未对H1提供支持。同时,结果I还显示市场热度、发行公司的规模、帐面市值比等的指标较显著,表明这些因素对IPO折价程度影响显著。结果II是根据模型(2),分析的是引入“风险投资背景”这一虚拟变量后,不同风险投资背景对IPO折价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不同风险投资背景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不同风险投资背景不会对IPO折价产生显著影响。该结果未对H2提供支持,也就是说,即使对风险投资者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仍然无法得出风险投资背景会对IPO折价产生影响的结论。这表明,我国不同风险投资人背景对被投资企业的差异性影响并未得到发挥与体现,风险投资人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并未实现。结果IV是对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人与IPO折价率关系的反映,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独立背景风险投资与政府背景风险投资的系数为正,企业背景风险投资的系数为负,但三种类型风险投资结果均未通过t检验,说明即便将研究样本缩小至仅包括有风险投资人参与的602家上市公司,仍不能为H1提供支持性证据。这表明,我国创业板与中小板市场上的投资者并未意识到不同风险投资人背景具备对IPO公司的差异性认证功能,市场参与者对风险投资人的作用与功能的认识亟需提高。结果V与VI是对风险投资人声誉(以从业年限来表示)、进入风险企业的期限各自对IPO折价的进一步影响,回归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说明以上两种因素未对IPO折价产生显著影响,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有很大冲突,说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与中小板市场,风险投资人的个性特征(背景、声誉、经验等)未得到发挥。以上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风险投资人背景与IPO折价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两个研究假设均未得到支持,说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与中小板市场,风险投资人的参与并未对IPO折价产生影响,不同风险投资人背景也并未对IPO折价产生作用。

3总结与讨论

未来就业前景第5篇

据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共审核了210家公司的A股IPO申请,其中有182家为首次提交上市申请,另有28家属于二次上会类别,即在前次IPO上会被否后选择再次冲关,最终25家公司获放行,过会率高达89.28%,这一数据明显高于去年全年85.12%的通过率。

今年以来,至少有10家PE或VC押宝8家二次上会公司,更高的通过率显然是PE机构们对二次上会公司捧爱有加的最直接原因。这些“二进宫”公司的背后,PE们见缝插针各显神通:

6月过会的桑拿第一股桑乐金可以说是二进宫的典型案例。2009年11月,桑拿金第一次过会被否,桑乐金创业板IPO首次申请于2009年11月遭到监管部门否决。但紧随其后,桑乐金就宣布引入商契九鼎投资,商契九鼎以6元/股的增资价购入500万股,持股比例达到8.16%,成为桑乐金的第二大股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一度因涉嫌造假旋涡而二次过会被否的胜景山河上月被5家创投联合注资1.275亿元。中科招商、华鸿景开等5家机构此次的入股价为7.5元/股,以胜景山河去年的净利润2964万元计算,市盈率接近16倍。资料显示,中科招商创投、华鸿景开、中瑞国信、中科沙钢和中科汇通5家战略投资者以增资扩股方式入股胜景山河1700万股,占胜景山河目前5100万股总股本的33%。增资后,胜景山河总股本将扩张至6800万股,中科招商创投等5家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为25%。

今年4月6日,胜景山河因“信息披露遗漏过失”,未获证监会发审会IPO审核(首发后事项)通过。此次公司大张旗鼓地引进战略投资者,目的当然直指再谋上市。

通常来讲,一级市场上的市盈率一般不会超过12倍,一些特别好的项目可能会达到15倍,16倍的市盈率对于多数机构来说,无疑是火中取栗。然而,这对于“赌的就是上市”的PE机构,对于过会受阻的二进宫、甚至三进宫的公司来说,自然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各取所需罢了。

对于PE机构来说,89.28%远远高于很多仅仅“可能”上市的企业上市的概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周期大大缩短,一般来说,一个PE项目,3年能上市绝对是“高速运行”,而“二进宫”的项目则很可能一年半载就“功成名就”。

对于觊觎资本盛宴的这批企业来说,二进宫、三进宫同样珍贵,不成功便成仁,放手一搏自然成为唯一的选择,更何况还有那么多顺利过关的“榜样”激励!

创业企业自然会选择对症下药,先不说最能影响上市的持续盈利能力,另外影响上市的几个硬伤在引进PE后都自然而然的“药到病除”了:桑乐金以商契九鼎的增资款用于建设芜湖生产基地,成功解决了前述生产基地未取得权属证书的隐患,也从侧面解决了监管部门此前关注的租赁厂房权属问题;恒大高新则通过引入创投参股,改变了实际控制人持股过度集中的弊病。

未来就业前景第6篇

关键词:情景规划法;高校危机;预警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加上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高校发展面临着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纵观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危机事件,很多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影响校园安全稳定: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9.16”河南工业大学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2010年清华大学清华学堂火灾事件,2010年陕西育才专修学院因发假证引发的大规模骚乱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等。这些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和干扰了高校的正常教学及生活秩序,相当一部分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都表现出措手不及,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财产和人身伤害,给高校的声誉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与常规事件相同,危机事件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甚至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事故发生前,总会有一些征兆出现。只要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加以分析、处理及时、采取措施,就能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甚至避免危机的产生。因此,危机早期预警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动荡多变和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传统的预测方法因其基于关键变量间历史联系的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远不能适应决策者预测未来的需要,情景分析法作为一种有效解读未来的方法应运而生。

一、情景规划法的概念及缘起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是管理领域中对未来将要发生的情景进行多种可能性关键假设,通过对这些关键假设构想各种可能的方案,并随时监测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方案做相应调整,最终为决策服务的方法。

情景规划法源于军事领域,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当时是一种军事规划方法,美国空军用其预测对手的战略,然后准备相应对策。在20世纪60年代,兰德公司和曾经供职于美国空军的KAHN,把这种军事规划方法提炼成为一种商业预测工具帮助企业预测未来外部环境,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成功运用过此工具的著名企业很多,有戴姆勒—克莱斯勒、UPS以及国内的宝钢集团等。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分别于1968年和1982年运用情景规划法预测石油未来价格走势,不仅使其安然度过1973年末和1986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同时也大大提高其行业地位,使得壳牌石油公司由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中最小的一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

二、情景规划法的特点及相对优势

情景规划法并不是预测未来的工具,而是分析组织在未来有哪些重要的外部情景可能发生,分析可能发生哪些具有颠覆性影响的事件,进而做好预案并准备好应对这些重大事件所需的资源。它不同于传统规划方法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并不严格考虑某个情景在未来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因为未来不确定情景下突发的具有颠覆性影响事件发生的概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很难严格地对其进行量化。不过可以对该事件设置预警信号,当设置的指标突破某一范围时,其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

综上所述,情景规划法的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1)让领导者提前看到可能的威胁与机会;(2)使领导者的固有思维和心智模式更容易改变;(3)让领导者对可能的危机做好多种准备;(4)让组织适应情况变化的能力明显提高;(5)有效地提高组织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情景规划法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不同组织采用的具体步骤有所不同,但情景规划法一般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确定规划目标

明确组织危机预警情景分析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包括涉及的时间范围具体对象等。情景分析法是一门预测未来动荡环境的重要技术,情景主题的确定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由组织派专人经过具体调研,同时结合组织的自身状况发展目标,最终提出有实际价值的分析主题。

情景分析法是一种决胜于未来的分析预测方法,过程复杂,短期内效果不明显,因而需要高校管理者长期的支持和关注,对环境中一些极其重要但不易察觉的变化予以监测。此外,考虑到情景分析主题设定的特点及所涉及的部门,设立情景分析工作组,既要包括高校高层管理人员,还包括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避免情景大部分或者全部建立以后,才把关键决定制定者包括在内。此外,情景分析中应该聘用外部专家,这样才能确保设定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必须由高校高层管理人员、专家、权威人士以及执行部门高层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根据各组织自身情况,分析组织当前在危机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所处地理环境及政策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

2.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影响因素是指对组织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主要集中在那些未来不确定性强、影响程度大的因素,利用情景分析法对未来的情景进行预测和描述,必须先确定该主题的关键影响因素。显然,影响因素过多,会产生诸多可能的方案,如果对这些方案逐一进行模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同时有可能造成避重就轻,把握不住重点,通常情况下关键影响因素不多于5个。

根据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的特征,可以把在高校里可能发生的危机大致分为五类:

(1)政治敏感事件危机。国际国内的政治争端,局部地区的军事交火影响到国家的安全稳定,进而对高校产生影响,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但却没有能够釆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等,有的还受人煽动张贴不利于国家、社会、学校稳定的大小字报、标语以及组织游行、罢课、绝食、冲击学校及政府机关等。

(2)事故灾害型危机。主要包括学校楼堂馆舍等发生的火灾、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园水面冰面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供水、电、气、热、油等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影响高校稳定与安全的其他突发灾害事故等。

(3)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即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员工健康的严重损害事件。主要包括发生在组织内的和高校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员工健康造成伤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性疾病的爆发、集体食物中毒等。

(4)学生心理危机。当代大学生有时不能成熟的处理就业、学业、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理智的去看待,从而引发故意伤害、轻生等危机事件。这类事例近几年尤为突出。

(5)自然灾害型危机。主要包括气象、洪水、地质、森林、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由洪水、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自然灾害等。

根据以上危机分类,我们可以将高校发生危机的影响因子分为相应的政治类、事故类、卫生类、心理类、自然灾害类。

3.描述和筛选方案,构建情景矩阵

将关键影响因素的具体描述进行组合,形成多个初步的未来情景描述方案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不可能对每个方案都给予同样的重视,因而要对方案进行筛选,方案筛选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一时疏忽就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首先,要尽可能全面地列出影响该主题的不确定因素 这些不确定因素可以通过专家意见和历史资料等途径获得;其次,要筛选不确定因素筛选前要将不确定因素按照其影响大小和不确定程度进行归类,形成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矩阵,将其中不确定性高的影响因素筛选出来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再次,筛选出驱动因素的可能未来状态,并对其发生概率进行分析对于发生概率高且对高校影响重大的不确定因素状态描述要尤为重视。

4.构建情景

构建情景就是模拟未来,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合不确定因素,分析构建未来情景,确定情景发展路径中可能出现的预警信号。构建情景时,应在正确描述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未来可能出现的预警信号,开发出两种或多种可能会发生的情景,通常以3~4种为宜。

开发最好情景和最差情景在预警情报分析中十分有效。最好情景和最差情景分别将不确定因素的状态设置在正反两个极限值内,更有利于高校发现未来将面临的机会或威胁。在最差情景中,专家们将多种因素的最具破坏性的未来状态组合在一起,描绘未来可能出现的最差情景,有利于高校关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威胁。反之,在最好情景中,专家将多种因素的最易于高校发展的未来状态组合在一起,描绘未来可能出现的最有利情况,有利于高校关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机会这两种极端情况应作为情景设计边界,在其范围之内将产生各种可能的但不一定可行的未来路径。因此,在情景构建的过程中,还应分析从现状到未来情景的可实现路径,设置各情景发展路径中的潜在预警信号,以随时根据其指标值变化及时捕捉模糊的弱信号。并通过分析综合形成企业预警情报,传递给相关部门和管理决策者。

5.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通过以上步骤,扫描主要影响因素,监测环境,发现环境中的细微变化,并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及时调整,进而调整方案,为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础。(见图1)

高校应密切关注并监视与各种情景发展相关的预警指标,广泛搜集相关信息,确定需要补充监测的预警指标,并评估预警指标值变动预示的机会或威胁的影响大小,为决策制定提供有力依据。在此阶段中,也可以根据监测的主要指标和预警信号出现情况,分析各情景发生的概率,进一步缩减合并未来的可能情景。

危机监测是应用预测技术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进行估计。这种估计是通过对危机先兆和起因的严密观察,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处理、评价而取得的。在危机管理系统中,早期预警为一个子系统,主要根据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所掌握的个人信息,经分析后得出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的系统评价,并将其提供给决策、计划子系统(学生管理部门)。

建立危机信息的监测系统和自我诊断制度,有助于在危机事件发生前捕捉其先兆,从而保证多角度、全方位对学校管理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高校危机事件的诱因。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学校各部门开展相关调研活动,预测可能引起校园危机事件的诱因;第二,密切注意国家教育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改革政策的变化,从而使学校的管理决策与社会大气候相协调;第三,加强与家长、社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注意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及时掌握社会对学校的反映和评价。此外,还要定期召开各种汇报会,分析学校各个管理部门的运行状态,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整改措施,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6.建立危机应变预案

基于情景分析的预警情报报告是在总结专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警信息扫描与监视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未来的可能情景及其实现路径分析,各种情景中均需监视的预警指标,各情景中均可能出现的机会或威胁分析,具有可行动性的战略对策。

此外,对于校园危机事件的预警固然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是在意料不到或者不可抗拒的状态下发生的,因此,防控校园危机还需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即危机应变预案。制定危机应变预案(下转第22页)(上接第20页)是危机管理小组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危机应变预案是提供应付、处理紧急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美国危机处理专家菲克将危机应变预案比喻为“手电筒”,喻指危机应变预案如同“手电筒”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处理危机事件。根据高校危机的一般特点,危机应变预案应包括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即时准备、现场处理、事后处理、预防工作、整体性跟进工作和注意事项等6个方面。应变预案应围绕“假如发生某种情况,应该怎么办?”的思路,最大限度地提出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假设和拟采取的行动。如条件许可,最好能在各种校园危机应变预案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校园危机应变预案,形成校园危机处理手册,以便有效地指导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在不同的危机事件发生时,理性地应对和妥善进行处理。

7.进行危机教育及进行演习

为保证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在建立校园危机应变预案的同时,还应定期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包括危机案例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危机预控专业知识教育等在内的校园危机教育,必要时还可以针对一些经常会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模拟演练应对。当然,高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应以政府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或政府已有的专门针对校园重大危机事件的预案为基础形成。

用情景规划法辅助高校进行危机管理,充分考虑未来10年以上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对组织具有颠覆性影响的突发事件,可以优化高校管理资源的配置,指导高校的行动方向,从而为危机情景准备预案和应对危机所需的资源。在急速发展,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将情景分析作为高校危机预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高校危机预警过程中的情景分析方法,对于高校有效地处理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事件和突发事件,提高高校危机预警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情景分析操作过程过于复杂,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的直觉,而且作为一种长期预测的工具,短期效果不明显。研究人员构建情景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某些因素。这些情景分析法本身的局限性使其仍需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危家凤.情景分析法在企业危机预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6)

[2]王知津.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企业危机发展预测[J].图书馆论坛,2010(10).

[3]黄维莉.基于情景分析的企业危机预警模式研究[J].情报探索,2011(1).

[4]侯延香.基于情景分析的企业危机预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0).

未来就业前景第7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过程之间需要一个介入、衔接和管理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往往容易被忽视。作为可规避的隐患,由此造成的不协调乃至损失在业界仍然在简单重复地发生。为了规避由于管理不足造成的各种损失,笔者呼吁业界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的介入和管理。[1]

2 存在的问题

2.1 景观设计前期阶段的问题

景观设计前期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景观设计单位介入整体规划设计较晚,整体规划与景观设计单位或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部分项目景观设计介入相对较晚,规划设计中为景观考虑不够充分。常见问题有:(1)规划与建筑单位设计的高差关系考虑未充分结合现场,易造成现场的苗木无法保留或“生硬性”保留,与周边道路或水资源脱节,部分区域景观覆土不够而必要位置无法种植大树,或堆土坡后影响底层住户视线,景观标高系统过于简单或出现尴尬局部。(2)空间关系局部紧张或过于开敞,组团概念不够清晰,入户关系影响组团庭院或私家庭院,缺少必要的集中性空间等。(3)基础资料准备不全或不准确或不及时反馈,易造成设计报价不准确或设计范围不明确、设计的不必要返工而导致设计师反感、设计成果与现状条件或规划设计意图脱节、设计进度计划不准确等。(4)部分项目事前的产品研究阶段未能有效、有针对性地分析本产品定位、产品意象、产品现状的优劣势、产品的基本要求,而是套用其他项目的景观设计任务书,使得设计任务书针对性不强,未能起到事前指导景观设计的效果而流于形式。(5)无各专业设计或施工进度表,部分项目事前未安排各专业设计或施工协调的进度计划表,导致具体管理人员不清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对于设计进度管理缺少概念,从而为专业设计或施工预留时间不够,最终可能因为时间问题而影响产品品质。

2.2 景观概念方案设计阶段的问题

景观概念方案设计阶段重点把握景观设计的方向,重点解决与限制性条件的符合性、建筑规划不利因素的化解及功能的满足、景观平面布置与空间划分的特性及合理性、与基地特性及产品定位(任务书)的吻合性。常见问题有:(1)设计基础资料不全或要求不明确。(2)设计成果不全就安排评审会议。易出现竖向或交通等分析图不够或不准、景观意象图与平面图不对应、意象图片表达不够、缺少必要的景观断面图等问题。(3)设计成果未调整到位或意见不明确就进入扩初设计。(4)缺少最终彩色概念设计总平面图。评审会后采用黑白或局部修改图确认,未要求设计方提供最终确认的彩色总平面图,不利于沙盘制作与销售展示,对于控制扩初图纸也容易脱节。

2.3 景观扩初设计阶段的问题

景观扩初设计阶段重点把握焦点的因素有:景观的尺度、合理性、可行性、耐久性与经济性、铺装材料色彩等;重点解决与限制性条件的符合性、建筑规划不利因素化解的合理性、与现场条件及建筑功能的符合性、与使用者的关联性。常见问题有:(1)设计成果延后、扩初成果不完整、未解决方案阶段提出的问题,与建筑图不符、与现场不符、标高不吻合、各专业缺少一张完整的总图,焦点景观图纸不全,留有死角未设计,缺少必要的景观剖断面图或缺少针对性详图等问题。(2)无专业单位介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或延误设计最终成果与选材时间。

2.4 景观施工图阶段的问题

由于有些设计方通常不提供水、电、结构设计,有时种植设计中部分品种或规格不符合当地情况,故部分项目会需要选择施工图单位进行深化。此阶段重点应协调此解决材料的明确与选择,与现场情况的结合以满足可实施性,解决与建筑交接部位的衔接,在理解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种植提出建议或优化调整,解决水电结构设计与选材,解决与市政综合管线的协调等。常见问题有:(1)应重点把握焦点乔木的位置、规格,以及灌木质感、层次与色彩的搭配,常绿与落叶的搭配等;重点解决不同空间围合或开放的组织、焦点与重点乔木位置的合理性及关联性、不同层次景观组合而造景等、不同视点的视线空间引导等。(2)易出现未按调整后总图修改种植设计,未延续方案阶段的种植意象,未注意地库与非地库区种植的区别,与硬景划分的特性空间特征不吻合,焦点乔木位置不明确或不合理,乔木规格不合理,缺少种植主次,缺少种植层次与关联性,常绿与落叶、大叶与小叶、色彩搭配等不合理,地形处理不合理或不明确,与市政管井等设施设备冲突,留有死角未设计,缺少必要的景观断面图等问题。(3)施工图设计单位介入太晚,影响总体实施进度。部分项目公司在扩初完成后才选择施工图设计单位,而开工前预留给施工图设计单位的时间非常有限,造成设计单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4)擅自修改或调整材料、细部,改变设计意图。由于境外设计方不同意修改或修改时间影响进度计划,部分项目公司会授意施工图单位擅自修改,一不小心就造成设计意图改变而出现突兀之处,致使花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设计费无法落到实处。[2]

3 对策建议

3.1(1)在景观方案确定后就落实施工图设计单位,便于其在扩初阶段就了解总体景观设计意图。(2)设计图纸问题应早发现,早提出早协调。对于成本受限而需部分材料或细部替代的,应事前(扩初阶段)做好材料调研与成本分析;材料替代应征得境外设计师的同意,必要时应做样展示分析,对于重点部位(样板区、商业街区、社区商业中心、重要轴线或广场等)可通过实景效果图进行效果探讨,以避免设计意图改变或偏离。(3)项目景观管理人员应经常到现场查看实际情况与建筑图纸的差异性,应在扩初设计阶段提前做好植物材料的调研与分析,可借助施工图单位的专业能力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并及时与境外设计方沟通明确;对于无法达成共识的内容可借助集团内专家资源进行判定。(4)项目景观管理责任人应建立内部图纸会审制度,定期复核建筑图纸与现场情况的正确性,特别是涉及现场标高等的变化,并应及时告之设计师;图纸应仔细复核,避免出现各专业都未设计的“真空”地带。(5)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水景、灯光、雕塑等不是境外设计方的强项,若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建议在此阶段设计前找寻专业单位介入,重点部位有专业单位负责深化,一般区域请专业单位提供专业顾问意见(包括意象图片等),以保证设计协调的及时展开。此阶段就可考虑灯具的选型与布点优化。[3]

3.2 注重项目策划设计实施全过程的参与

现代意义的园林景观概念可以大至区域环境景观规划,在时空上的广度和深度及内涵上有了很大的拓展。随着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专业间的协调参与越来越重要。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设计师,往往会不自觉地突出建筑硬质景观元素,把环境绿地作为建筑公共空间的外延;而具有园林专业背景的设计师往往会更注重自然环境和谐的绿色软景观元素,把建筑融合在自然的氛围中。因此,在创造自然和谐、充满活力的景观空间中,就要重视专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有必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项目策划、设计、实施等个过程中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参与协作。

3.3 环境设计要以“人”为中心

环境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是由具体的人使用的,所以设计必须研究人这个“主体”的需求,住宅区居民使用绿地的行为可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锻炼闲与交往活动;群体与个体活动;安静与喧闹活动;儿童青少年、中年与老人活动。这几类活动常常交叉进行,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活动类型。使居民各得其乐,才能使“家园”概念落在实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住宅区的建筑时就应该加以重视住宅区园林景观的设计,从长远设计,并且在设计中充分运用生态学、美学和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知识,以进一步完善园林景观的设计。在这设计过程中,除了自身的钻研外,还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成果,使我国的园林设计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 考 文 献

[1]刘 武.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09

未来就业前景第8篇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及存在各种机遇与挑战,受制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发展战略的选择也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本文首先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特点给出基准增长情景。基准增长情景以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分析其趋势,并据此推导出来的可能情景。在基准增长情景的基础上,设计另外两种情景,一是协调发展的情景,主要考虑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风险”情景,这种情景更多考虑到未来面临的可能风险。

经济增长和结构的情景设计

首先,本文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特点及其趋势,对一些外生因素做出假设,模拟了中国2000~2020年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各种情景(如表1所示)。在各种情景的模拟中,我们外生假设了人口、劳动力增长趋势,城市化进程,政府消费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1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此假设了有偏向性的技术进步,即生产率的进步对于部门不是中性的。在模拟期中,生产函数中的份额参数(包括中间投入系数)都被更新,以反映技术变化在投入上的偏向性。

基准情景预期中国经济将继续过去的发展趋势,劳动力仍然将快速转移,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科技进步可能会带来规模递增效益,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在金融体制、贸易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改革将促进要素在不同部门和地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促使2005~2020年TFP增长继续保持过去25年的水平,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2.0%~2.5%。城市化和工业化将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将以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快速推进,“十一五”末期将达到49%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未来一段时期技术进步将延续一定的偏向性2。居民的储蓄行为“十一五”期间不会有太大变化,但2010年以后储蓄率将会有所下降。与WTO有关的各项关税减让等承诺得以履行,加入WTO带来的影响将延续下去。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基本纲领,按照科学发展观我们设计了协调发展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考虑到各项体制改革快速顺利推进,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进而假设,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服务业规制的改革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种资源(包括能源)的价格得以理顺,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假设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更加偏向于各产业协调发展,主要是各部门对服务业和高技术性产业的中间使用增长更快,高技术行业的增加值率上升;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服务业TFP的增长率,2005~2010年间每年快1个百分点,2010~2020年间每年快0.5个百分点;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0.2~0.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

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们还模拟了“风险”情景。在该情景下,突出强调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挑战和风险,如:(1)在银行体系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不尽如人意,资本市场发育缓慢,这将导致本世纪初或更长的时间里在资本使用方面的低效益仍难以避免;(2)相对短缺的城市公共产品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推进的制约,体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阻力导致其推进缓慢,劳动力转移进展缓慢;(3)人口的老龄化以及抚养率的提高导致储蓄率(投资率)下降;(4)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将影响未来中国TFP的增长率。综合这些因素,我们在“风险”情景中设定TFP的增长率低于过去25年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维持在1.5%~2.0%;相对基准情景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放慢,居民的储蓄率下降。

2005~2020前景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各种假定的基础上,通过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2004)的计算,我们给出了三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

(一)基准情景

表2给出基准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的状况。根据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估计“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将达到8.7%。基准情景的计算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为8.1%,略低于“十五”;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和6.8%。整体来看,本世纪前二十年的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的速度,年均达到7.8%。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2000~202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虽然资本投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逐步下降,但是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仍然高达65%~70%左右。资本的快速积累来源于国内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快速增长的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十一五”期间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仍将继续,2010年以后,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抚养率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财政政策的转变,储蓄率(投资率)将会有所下降,2020年投资率将下降到35%左右。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非常小,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2010以前劳动年龄人口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增长对GDP的贡献基本保持在5%左右。2010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趋缓,相应对GDP贡献也将不断下降,到2020年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另一动力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其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迅速变化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附表2给出了2000~2020年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从模拟的结果来看,“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将为10.7:54.1:35.23,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变化为7.1:52.5:40.4。“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对于能源需求的上升导致能源部门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中间投入品中的资本品需求的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近些年产业结构演变特点的延续;另外,WTO过渡期多种纤维协定(MFA)的取消将促进纺织和服装部门的扩张。相对于2010年,202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回落,主要表现在:采掘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随着能源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部门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由于技术进步对于中间需求的偏向性,电子通信等高技术部门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于生产业需求的增加,“十一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服务业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出现了很大的调整,主要的特征表现在“十一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十一五”期末下降到41.0%,到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34.2%,比2000年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将有所上升,这主要得益于纺织和服装业的快速发展;2010~2020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资本/劳动比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将有所下降。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高,到2020年将达到43.4%。

由于加入WTO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出口结构也将有所变化。“十一五”期间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关税削减以及关税配额机制的引入导致农业部门的出口比重下降和进口比重的上升;工业品关税的削减以及针对中国的多种纤维协定的取消4使得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比重将不断上升,同时随着资本/劳动比的快速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的快速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望增强,电子通信等产品的出口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长期来看,随着土地等资源的相对匮乏,农产品的价格将不断上升,纺织、服装等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部门的成本将不断提高,出口比重将不断下降。到2020年电子通信、纺织、服装、化工、电气设备将是主要的出口部门。

(二)协调发展情景

表3给出协调发展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状况。各时期协调发展情景经济增长速度都要快于基准情景。“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基准情景0.4个百分点,预期将达到8.5%;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8.2%和7.7%。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在该情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但是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基准情景,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基准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一方面资本积累从长期来看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深化,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在协调发展情景下,由于服务业规制的改革将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生产中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因此服务业部门的效率提高较快,这些将使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结构将为10.5:52.5:37.0,202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将演变为6.4:49.9:43.6。与基准情景相比,2020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高3个百分点。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目前资源(能源)等价格未能反映其稀缺性的局面得以扭转,价格体系进一步理顺,使得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高能耗高污染部门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促使能源部门以及高能耗高污染部门的发展要低于基准情景,与此同时,一些高技术行业,如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发展要快于基准情景。

为了反映以上两种情景中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我们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性固体物(TSS)和烟尘等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表4给出协调发展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污染的排放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四种主要的污染排放物相对基准情景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较大,这两种污染物主要是与能源投入有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到2020年两者的排放量相对于基准情景下降了10%以上。整体来看协调发展情景相对基准情景来说,一方面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对于环境的污染反而有所减小。

(三)风险情景

表5给出风险情景下的2000~2020年的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速度比基准情景低0.6个百分点,7.5%;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5.8%和4.8%。风险情景经济增长速度都要明显低于基准情景,是一种较为悲观的情景。

预测结论

通过以上情景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十一五”期间经济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左右,按照不变价格(2000年价格)计算,“十一五”期末GDP总量按美元计算将达到24000亿美元左右,超过2000年德国的GDP总量,人均GDP将达到1700美元左右5;2010~2020年经济增长相对“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7%左右,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48000亿美元左右,超过2000年日本的GDP总量,人均GDP将达到3200美元左右。

2.“十一五”期间以及2010~2020年经济快速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其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3.5%(协调发展情景)、67.4%(基准情景)和72.1%(风险情景)。同时,模型模拟的结果也说明,由于城市化、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到2015~202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比“十五”期间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

3.“十一五”期间和2010~2020年间,产业结构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化继续调整并趋于优化。“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为10.8:54.2:35.1。2010~2020年,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是服务业的效率提高和比重增加,到202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为7.3:5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