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3:56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第1篇

一、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二、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在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第2篇

一、影响衔接的原因分析

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基本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面对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认为历史很难,甚至有同学开始决定要抛弃这门课程,这就比较严重了。为什么会在衔接上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观原因。这种状况是由功利观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历史所有的教与学都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历史教学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则就不教,同时,在中考总分中,历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这就在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心目中,历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学生态度上的轻视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考范围一般只选取中国史、世界史的部分单元进行考核,学生最后只需对较少的零碎的考试内容进行强化复习、训练,从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和跨度,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这种差异和跨度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的设置:初中采用通史体例,中国史、世界史分编,基本按照从古至今的时序,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而高中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跳跃性大,时序颠倒,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2.课程内容的编排: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内容编写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而高中课程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内容偏深、偏难,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可读性不强。这样的差异和跨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则十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一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一,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要对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中考的范围等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第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零碎,缺少知识结构的状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量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空间中联系。比如在讲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整理一个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着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把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全貌。同样,对于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课,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复习,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基本还是沿用初中那一套,习惯于机械背诵,总以为读读背背是拿高分的法宝。其实,高中历史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初中大的多,知识结构也更复杂。因此,在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保证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科学、正确,以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比如在做笔记环节,可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和一些相关的说明,而不是全盘记下。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将笔记记在书本空白处,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第3篇

初中历史教育多元化教学改革一、引言

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初中历史教育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初中历史也开展了诸多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对于提升我国初中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弱,应试教育影响仍然成为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该模式在历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提供指导。

二、初中历史教育分析

初中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改革,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如下:

1.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水平较弱

历史课程是典型的文科课程,教学中理论性较强,教学方法的创新难度较大,提升教学能力需要较多的努力和时间沉淀。然而,教学方法不灵活,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学习地位难以改变,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这都与教学方法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

2.教学理论较为落后,缺乏创新实践

历史教学理论是一直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教学指导理论中缺乏有效地研究成果,不能带动历史教学的全面发展。同时,历史教学创新实践较少,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较少,这就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3.学生自助学习能力较差

初中历史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较差,严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然而,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初中教学仅限于课程是我国教学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存在较大的阻碍。

三、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分析

初中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要求,提出创新模式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多元化教学方法分析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够借助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借鉴其他课程应用成熟的教学方法,能够为教学提供有效地教学指导。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第一,情景教学方法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特定创建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在情景教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的增长;第二,探索式教学方法应用。按照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定制定探索式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第三,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应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课堂内核课堂外都能够进行历史学习,在课堂上强调学生和教师地位的平衡性,而在课堂外能够以学生主体,提供学生自我指导模式;第四,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借助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团队学习能力,在小组结合的模式下提升历史认识,并且在合作中交流历史学习经验。

2.多元化教学辅助工具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也就是能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包括:第一,教材应用分析,将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能够在课堂中围绕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第二,历史地图的应用分析,历史地图中包含丰富内容,通过历史地图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历史地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空间观的培养;第三,板图应用分析,板图是教师总结历史知识和框架所得出的图画,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上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历史空间观;第四,多媒体应用分析,计算机多媒体能够创建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形象的历史学习内容,并且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3.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分析

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框架指导,为历史教学规划更加全面的教学方案。在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构建中,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教师的教学意识的多元化,初中历史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能够丰富个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形成更加全面的教学观念;第二,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突破单纯的知识学习,将历史学习作为能力学习,在学习中不仅获得历史知识的增长,而是要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全面素质的发展;第三,考核的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要强化多元化的考核,不能仅仅以学生考试时间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而且要以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认识,更加强调学生的历史主观认识观念,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提供反馈指导。

四、总结

初中历史多元化的教学,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创建优质历史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现宏.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J].学周刊,2012,(06).

[2]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01).

[3]邱浪平.基于校本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以宁都中学《客家风情》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成功,2011,(05).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第4篇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历史因为在中考中的占分问题,在整个初中教学中仅仅是辅助地位,老师、学生、家长均不重视,很多学校每周就一节历史课,还经常被语数外的老师借用,历史课在老师和家长的心里就和玩一样,在历史课堂上,也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做语数外等科目作业的情况。

2.初中历史在授课的课程中,教师教学方法古板,通常采用:读课本——划重点——学生背诵重点——教师把重点整理成习题,给学生进行习题练习。这样反而导致学生出现背完即忘完的情况,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历史一知半解,仅有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电视电影等,但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知识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认知非常片面。

二、作为教师必须端正对初中历史的态度,明确初中要学习历史的目的

虽然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但历史的重要作用必须要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正确的对待初中历史的学习。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宽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初中历史老师,自己必须要非常清楚从古到今的各个历史朝代,以及这些朝代中发生的故事、人物、出现的谚语、诗词等,并且各个历史朝代与脍炙人口的故事、电视、游戏拓展起来……去伪存真,让学生了解这些电视电影中真实历史的情况。这些都是需要初中历史老师去掌握的。

三、提高学生对历史兴趣的策略

本人通过阅读多种教育相关的书籍,以及其他老师在教学中的研究结果,结合本人自身在教学中的体会,总结了一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供各位老师参考。

1.从历史中发生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的内容比较枯燥,将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甚至都是远古的内容,就照本宣科会比较单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多插入一些讲授历史中发生的故事,甚至可以与时兴的电视剧或游戏挂钩,不再死板的读课本(如讲到三国时,各国势力的情况,可结合游戏三国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故事中的历史朝代里面去,引发学习的兴趣,轻松且深刻地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2.结合新课堂教育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微电影、电影片段剪辑、声音等方式让历史的情境再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初中的学生多处于对影音图像痴迷的阶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如在讲到隋唐时代历史的时候,可以先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隋唐英雄传的电视剧片段,引出历史朝代、历史人物,然后通过教学掌握知识点,从而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3.与初中语文中的诗词联系,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历史资源,他们讲述着情绪的同时还反映着历史的背景,时代的变化。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不同朝代的时候,可根据对应时代的诗词情况进行导入。如讲到宋朝文化发展的时候,则可以连带出相应的语文诗词,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趣,而且可以让学生重温语文知识。

4.组织活动,走出课堂,去到当地有历史的地方组织课外活动(如博物馆、或一些人文历史景观),在历史发生地讲历史。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历史的感觉,把历史和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比如说,学到几大发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采用泡沫板等方式,亲手体验尝试用印刷术。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

5.技巧的授课方式,在课程结尾留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迫切的期望下一次的历史课。在历史的课程教学中,有不少知识点是相关联的,教师在知识点相关的地方可以设置悬念,以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不妨在结尾的时候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发兴趣,让学生对之后的课程内容充满期待,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准备的课程中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悬念设计。

6.提高教师的讲授技巧,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用轻松、快乐、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语气语调去教学、讲解。尊重学生的想法,认可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出现“喜欢哪位老师,那位老师的课就会学得很好”的情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认可老师。教师在讲授的课程中如果呆板、乏味、语气语调一成不变,甚至要死不活,那么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喜欢他的课程,所以老师要进行自我修养,改变自己,让自己提升,让自己成为学生认可的人。

7.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应多于家长沟通,把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传达与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中来,让家长言传身教的行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和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有学习的欲望,高效的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历史课的特殊性(枯燥乏味),这就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去为打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准备,教师需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历史知识,真正的去了解历史,吸纳历史。虽然初中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尽人意,但只要老师通过良好的情景导入,增强历史学科的导研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一定可以为学生学好历史知识,打好基础。

作者:于立军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第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2010,(08):197.

[2]陆文霞.探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57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明确目标;形式多样;注重评价;课堂总结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的总结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其中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是首要任务。一般在上课伊始导入课堂后,老师会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经过近四十分钟的独学、对学、合作探究、课堂检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结束了,课堂也进入了尾声,但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这个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回过头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简短地总结本节课。这是课堂总结的本体,是任何一种形式的课堂总结都必须围绕的核心。

二、形式多样,锦上添花的总结

课堂总结以三维目标为核心,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但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依依不舍。历史课是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与它内容上的丰富性、神秘性,情感上的正义性和爱憎分明有密切的关系。如,有学生擅长写诗歌,就用诗歌的方式总结;有学生喜欢漫画就用漫画的形式总结;有学生擅长话剧、唱歌等,这些形式和潜力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总结中充分地展示出来,我们的课堂总结就是高效

的,就是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多样化的课堂总结。

三、注重评价,启发式的总结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我们也知道“读史可以明智”“借古可以喻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等,这些古人和他们的人生及社会轨迹,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精神指引着后人向正确的方向、向真善美发展。所以,一节历史课,对于懵懂的初中少年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历史名人、了解多少历史故事,而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多少做人、做事的精神。同时,也要走出课堂,走近学生,以历史课堂为载体,对我们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我们的社会时政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让学生从宏观的历史走到微观的生活。启发学生去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确的人、心胸豁达的人、智慧的人。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第6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 解题效果 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第7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历史教学;应用方法

G633.51

一、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很多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均为“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他们只是一味的向学生去灌输知识而不去考虑学生本身的接受程度学习意愿,长此以往,原本可以内容丰富的历史课堂就会变得愈发枯燥琐碎,十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期待感,根据授课内容来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资料,让学生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神经得到多重刺激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历史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提高历史课程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证明,由于初中阶段中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思想上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很难在课堂中将那些相对深奥和抽象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历史课程产生模棱两可的学习状态,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网络资源的加入就可以将那些抽象化的知识通过直观的视频画面、动画、图片等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深入融合剧情的同时加深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教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程时,其中涉及了我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辽海、淞沪以及徐州这“三大战役”,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时很容易将这三大战役的地点、主要参与者、发生时间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混淆。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三大战役》精彩视频片段的方式来让学生去直观的感受不同战役的不同环境与历史情怀[1]。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的一段历史,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都开始将授课重点和教育重心放到了对学生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培养上。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就好比是学生情感成熟期的一个过渡平台,而网络资源的加入就是让学生原本懵懂的情感能力变得具体化的催化剂。

例如在初中一年级所教授的是中国历史,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在其中穿插一些例如“唐三彩”、“造纸术”、“火药术”以及“四羊方尊”等主题纪录片,让学生跨越时代去追随古时的中国是何等的聪颖富饶,从根本上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初中二年级后,历史课程开始教授我国那段灰色的屈辱现代史,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播放《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以及《南京大屠杀》等抗日战争影片的方式来让学生直面看到那段属于所有华夏儿女的屈辱历史,进而让他们对献身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烈士们报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刻的缅怀[2]。

(四)调整老师的教学方式

选择或者自行剪辑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学生观看影视片段的同时,由老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学习一些事件、事件、意义、作用、性质等可以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复述。在观看完影视片段后,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史料能力,将历史讲解与观看影视片段结合,可以使其中的人物变得具象化,学生也可全方面,多角度的理解历史知识。

二、网络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将网络资料带入到初中历史课堂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此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虽然得到了全国各地初中历史历史教师的高度认可,但是却也不可避免的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基于此,笔者针对如何正确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的注意事项进行如下总结。

(一)注重讲解与直观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网络资源的最大好处即为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抽象化的历史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各个时期中不同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直观的真正价值并非是让学生单纯的看,而是要让学生带有学习目的性的去看。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很多历史教师只是象征性的向学生去看一段网络资料,而并没有对资料内容展开详细且系统的讲解,因此就会让学生在观看过后仍然一头雾水,根本无法将网络资源与所学的课堂内容完整的结合到一起。为此,历史历史教师在日后的授课过程中要学会在网络资料中穿插自己的讲解内容,让学生在一边观看的过程中一边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从而让他们可以更加顺利的将网络资料与所学内容联系到一起,进而达到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最终目的[3]。

(二)避免出现对历史网络资料的滥用现象

毋庸置疑的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网络资料只是一种辅助类型的教学手段,它本身并不具备代替历史教学内容的资格和水平。为此,历史教师绝不能够盲目的在历史教学中去引入各种类型的网络Y源,将历史课堂变成一场不伦不类的“历史影片大杂烩”。在日后的授课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课堂主体来确定网络资料的引入方式、引入时长等,切记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知识“直观性”而过多的引入网络资源,从而达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网络资源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变得丰富多彩且灵活有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一定会在历史网络资源的推动下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进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薛磊.网络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1):91-94.

[2]刘大忠,邵东东.网络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J].考试周刊,2010(45):155-156.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第8篇

历史学科在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那么初中历史教师怎么才能正确实施历史教学呢?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以下五点:一要认真识记历史知识,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二要初步掌握和运用学科理论体系,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做到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论从史出”。三要有再现历史的能力,能对历史知识归纳、比较和概括。四要能独立处理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理论彻底解决问题。五要具有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既反对空发议论,把历史课教成政治课的做法,又要反对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记几个人名、地名、事件名,摒弃“史论结合”的做法。初中和高中对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论部分可以放大,但不能讲成理论课。而在初中教学中应以史实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记住历史教训,努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历史自身发展的轨迹,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2 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及过程,其前提是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以体现出驾驭知识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让学生从知晓史实开始做到“知其然”;二是理解,即“知其所以然”;三是总结概括,形成观点。这样教师就做到了把握史实、“史论结合”、“以史为鉴”,进而可以实施“高起点、大容量、深挖掘、精表达、重练习、讲运用”的整体教学,以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考试,还能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正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3 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使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条件,在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搭好知识的桥梁,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产生神奇感和兴趣,必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探索,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参观访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讨论;要开展课外活动,如“学历史、看现在、知未来”活动,以启发学生树立超前意识,培养其超前素质,开辟素质教育的新境界;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以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