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6 03:21:09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第1篇

一、初中数学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意义

反思能力主要是学生自主的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与归纳等能力,也就是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进行反思能够很好的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新能力,反思是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强化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当前很多教师十分注重反思,但是在教学时通常注重学生的读题、审题和解题,忽视题目练习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是不利的。随着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十分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注重改变传统机械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信息搜索以及处理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和自主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策略

(一)优化情境创设,强化学生反思意识

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以往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忽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将数学教学与反思教学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数学教学内容有效开展。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备课,将问题有目的的提出,积极鼓励学生,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得到提升。

如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找出教室、校园中能够看见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并说出理由。学生在校园这一巨大的空间中能获取很多的线,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对“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理解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新的想法、观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答案,明确学生答案中的不足,学生可以反思答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使学生的反思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方法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是教材――黑板――教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将数学思维渗透到生活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指导学生细心的观察生活,能够用生活化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利用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形成数学思维,并有效的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如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学生实践性的作业,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所在小区中老人、中年人、青年人以及儿童的休闲娱乐方式,并统计下来,结合统计的数据制作成统计表或图,并对制作的图表进行分析,了解背后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实践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掌握理想的学习方法,形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注重学生课堂体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数学知识对逻辑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积极的探索,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多个方向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总结数学学习的经验。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必然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不断强调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的体系,相关部门要求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与进步,实现教学实践,努力使得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基本在于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使行为符合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需要。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新的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时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1.教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应该进行教的反思。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学准备工作方面,教师应该保证历史教学内容的充实,借助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媒体来丰富教材。并且还应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奥妙。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结合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果遇到不合适的环节,要适时地做出调整。在教学后,教师依然要进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课中的优点与不足,扬长避短,来不断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2.学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学的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面进行努力,还应该在学的方面进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种途径,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的进步。第一,对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因为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必然会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才会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在很多学生依然喜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学习效率并不高。老师应该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反思,学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果。第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尝试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能够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教与学的反思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在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反思性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对教的反思与学的反思之外,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程度。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新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在学生反馈方面进行努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开展积极、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补救,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对学生采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落实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获取知识,同时让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作者:陈惠忠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第3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反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就留下了“吴日三省吾身”的学习方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反思性教学法显得更加重要。反思性教学不是对以往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教学方法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个过程应该是从“应用―修改―再应用―到修改”的过程,最终使教学方法和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宜。

一、反思性教学的教学目的

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和学习成绩的反馈,联系实际情况,对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良的一种反馈性活动。在初中数学课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答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的模型达到更加优化的效果,而教师也可以对成功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以此来实现更加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两者之间的统一,所以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要从初中学生、初中教师两方面入手。

(一)初中学生

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感兴趣的事情积极努力,但是τ诓幌不兜氖虑槌渎敌意,而且学生的成绩差异性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根源,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这样有利于在课堂中加快学生的知识吸收与理解。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认真听课,仔细观察和总结教师是如何进行知识讲解和知识串联的,并在上课过程中反思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哪些优势,然后,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课后的复习和归纳阶段,学生也应该善于反思和总结。

(二)初中教师

反思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并要养成乐于反思、勤于反思的习惯,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优缺点进行及时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改良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使初中数学教学在教师的自我反思中更加具有科学性。初中数学教师反思的内容有:

(1)反思教学观与数学教学观

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的数学观,还是动态的、辨证的模式论的数学观;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数学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反思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3)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它包括两个方面: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

(4)反思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学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一)结合生活,反思教学现状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在数学学习中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发散思维,积极创新,改变以往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这个问题时,可以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学生感兴趣的篮球问题相结合。如已知x为2分球,y为三分球。假设x+y=8,2x+3y=22,那么,在昨晚的篮球比赛中,姚明投进了几个2分球?又投进了几个3分球?这样不仅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对数学和篮球问题的结合进行反思,从而联想到数学与生活中其他时间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课堂节奏,做好课堂调整

数学这门学科,本来就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加上初中学生又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数学课堂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尤其是要把握好课堂节奏,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能会发现有些学生跟不上自己的教学节奏,教师要对此进行反思,在放慢节奏的同时,注重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埃及金字塔中勾股定理的应用入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让学生在适当的学习节奏中保证了听课质量,对知识有了更加细致的认识。

(三)课后反思回顾,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第4篇

【摘 要】 很多一线教师苦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困扰,在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探求过程中,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应该要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体地进行研究,本文只是从“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方法的反思”、“课堂教学的反思”三个方面简单地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在阅读此文后,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创新

初中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已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苦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困扰, 在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探求过程中,收效甚微。笔者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从教学反思方面浅谈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创新研究。

一、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师也能按照新课程标准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创新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挠着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进程。

1.教学方法仍有待改进。有些老教师因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方法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他们仍以教师的“传授”为课堂主体,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置于一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无法体现,其效果仍然是事倍功半。

2.教学模式老套。虽然现代化信息技术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懂如何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计算机、投影仪等“班班通”的教学设施在教学室里成了摆设。老师仍沿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着。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时无创新性可言,无积极性可言;学生在学习时也无兴趣可言,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根本无法挖掘出来。

基于上述的问题,笔者谈谈该如何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反思,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创新教学。

二、加强教学反思,有效提高数学创新教学

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反思,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1.教学设计的反思;2.教学方法的反思;3.课堂教学的反思。

1.教学设计的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会从三维目标的表层意思去设计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具体设计教学内容时却又和此教学目标相违。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公开课时,课前的教学设计如下:先让学生把三角形中的三个角撕下来,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以此来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脱离了学情,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操作,缺乏主动的探究,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无任何必要。所以数学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创新。

其实在此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去探究这个问题。如下图:

2.教学方法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教学要想有所创新,仍然是“贵在得法”。而要想创新教学方法,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启发教学、探究教学、游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创新教学。要想运用好这些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学情”调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统筹兼顾、分类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切实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仍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当通过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启发之后,教师要“乘胜追击”,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激烈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培养创新能力;当学生“争辩”完后,教师要及时地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进一步地巩固新知识点。

3.课堂教学的反思。课堂教学的反思是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在此部分的反思中,学生思维过程反思是重中之重。当学生在习题训练时,如果他们的思维方式或思维过程出现了差错,教师要及时地指导他们进行反思,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创新教学。例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习题如下:a木条长10cm,b木条长3cm,如果加另一木条和木条a, b组成一三角形,则对第三条木条有什么要求?在这个问题中,绝大数学生能根据“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列出不等式:10+3>x和 10-3<x。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反思,从多角度列出不等式。例如,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性质,还可以列出不等式:3-10<x,x-10<3,10-x<3,x-3<10,3-x<10。由此可见,唯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才能使教与学的创新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创新应该要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体地进行研究,本文只是从“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方法的反思”、“课堂教学的反思”三个方面简单地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

参考文献

[1]李戈.《如何有效地加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J]江西教育2013(08)56—57

[2]喻秋云,黄胜君.《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J]初中数学教学2012(06)13—14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第5篇

关键词:衔接 知识的衔接 能力培养的衔接 插入 疏通思路 知识的迁移

化学学科启蒙于初中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特点,安排的化学知识简单易懂,且化学实验声色多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初三会考时大多数学生化学成绩偏高。升入高中后,由于化学知识难度加深,学生通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后,化学成绩大幅下降,破坏了化学学科在他们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和喜爱之情,产生了惧怕学化学的心理障碍。笔者认为高中化学知识难度的飞跃是一个客观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一规律,使教与学产生脱节,部分学生就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做好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学生顺利度过高中化学学习的转折难关。

对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首先应处理好知识的衔接,其次做好能力培养的衔接。

1、教学大纲课时计划要求在高一年级用九课时的时间复习初中阶段的知识,笔者认为不宜集中时间复习,而应在讲授新课时插入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这样将收到学而致用的效果。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先复习四种基本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物中化合价的确定;学习离子反应时复习和扩充初中学习的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及规律;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溶质质量的计算、溶液的稀释和溶液的混合。总之要求教师用整体观念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自然,针对性强,使学生接受知识顺理成章。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39-01

数学方法是指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强调指导思想时称数学思想,强调操作过程时称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基础知识是指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纳入基础知识范畴,足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问题已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也体现了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于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共识。这不仅是加强数学素养培养的一项举措,也是数学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与要求。这是因为数学的现代化教学,是要把数学基础教育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上,并使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和语言。因此,探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数学现代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

《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信心。如初中几何第三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教学大纲》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往往可以由数到形、以形思数、数形结合地考虑问题;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用图形反映出来,利用比较直观的图形解决抽象的数量关系问题;也可用比较直观的图形使数量关系的变化趋势更加明确;还可以把几何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如学习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及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乘法法则等都离不开图形―――数轴。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是数形结合的“第一课”,在有理数运算的学习中,利用数轴这个工具,加强数形的对应训练,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学习函数内容时,根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①图象法;②解析式法;③列表法。有些从数的角度刻画了函数的特征,有些从形的角度直观地反映了函数的性质,也就是从“数”与“形”的角度反映了同一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和相互转化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

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在对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展示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某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对某些问题可以进行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论,让学生大胆联系和猜想,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对某些问题可以分析其特殊性,克服惯性思维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一些条件、因素较多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系统综合各个条件,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其横向思维,等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解题以后的反思,优化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四、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

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涵。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之中,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结论

综合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结合教学大纲和计划,按照启发、吸收、消化和发展的认识规律进行总体策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贯彻实施。同时,要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数学思想的理念和观点,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之间建立有机的结合,形成完整的系统。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第7篇

一、了解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1、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推动信心。如九年纪上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新课标中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效果将是得不偿失。

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

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解题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主要的教育目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初中化学教学任务.

一、注重学生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低与其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能为培养解题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基础概念的学习方法.第一,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进行直接性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具有不同中子数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如碳12和碳14.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化学概念的深层含义,掌握化学基础概念的外延,基本掌握化学概念所包含的化学本质特征.例如,在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时,除了讲述其中的化学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化学物质的正确写法、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正确表达法和化学现象的实质.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解题技能

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审题环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审题方法.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初中生普遍存在急于下笔答题、忽略审题环节的解题现象和解题的不良习惯.审题是解题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做到对题干信息和解题条件形成初步的印象,进而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化学思维能力对所攫取的题干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和分析,基本把握问题的考点和出题者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审题过程,掌握发现题干中隐性条件和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并且通过设计一些较难发现解题关键条件的化学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其次,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已具有一定的水平.那么,为何学生面对化学实际问题时仍旧普遍存在无从下手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学生尚未形成灵活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单一且反应速度较为迟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化学知识主动探究化学问题的题干信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并拓展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再次,创新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技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创新教育融入初中化学教学中,新颖的化学题型层出不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化学问题也离不开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对学生化学知识考查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学生面对新型的化学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教育学生避免畏难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在从容不迫的学习状态下对题干的信息逐一认真分析,并参考类似题型的解法进行解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技能.

三、善于利用典型例题,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立足于实际解题过程进行教学活动是完成初中化学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如何选取适宜的化学题目作为典型例题进行教学讲评,是教师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第一,教师所选的问题应当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教师评价的化学例题,其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意义和典型代表之处.因为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从而辅助教师强化学生对此类型化学问题掌握基本的解答方法和解题思路.第二,教师应选择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初中学生对于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浅显易懂、不具备挑战性的化学问题兴趣不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探究价值和一定思考、解题难度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培养迎难而上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