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3 06:37: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三化学学习方法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第1篇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化学学科知识特点、规律、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各种有学科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的学法指导,融课堂教学与学法指导为一体,才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也才能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授人以渔”的境界。在近二十几年的初三化学实践中,我近几年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了以下学法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职业中学,每年我所承担的课程职高的专业课,初三实验班和初三潜能班的化学课,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阶段,其效果好基本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认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教学论思想家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适应学生感到学习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学习过程中不应伴随任何一种外部精神压力。处于轻松、快乐状态下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时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力最强,学习效果也因而最好。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新奇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多一些“兴历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我校职高班学生都是部分初三未毕业学生被升至职高的,总的来说,他们的基础差,学习兴趣较差,学习习惯较差,对他们指导学习时,重操作,轻理论,不严格遵守教材,要特别选择学生对自己向往,又很实际的技术教给他们,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对初三潜能班的化学课,因为该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基础仍然较差,对化学实验兴趣较浓,应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实验、课外实验、课外家庭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知识,也提高了操作技术、动手能力。虽然动手做实验消耗时间较长,但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收到较好效果。对初三实验班学生,该项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基础好,他们的目标追求国家级重点中学学习。对他们基本采取:一半时间用于自主学习,一半时间指导他们如何自主学习,这样的安排能够让他们拓展知识范围,收到较好效果。

2面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组织教学

在好的学法指导,学生的思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不是一个好的学法指导。面对自己每年接触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组织教学。

3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我总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以下学法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3.1善于联想、比喻。如果把联想、比喻巧妙地应用于化学授课中,就能取得事半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组成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时,书上说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怎样理解呢?我们要吧让学生联想到宏观世界,可以采取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成建筑用的砖,把石墨和金刚石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用相同的砖,但用不同的方式盖成的建筑物其外观形状,排列方式不同,牢固程度就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用类似这样的联想和比喻,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掌握许多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长于对照、比较。教会他们学会对照、比较。对照是把相互间彼此有联系的但又各不相同事物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重要思维方法。在化学授课中适时地指导学生学会用对比方法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有的放矢地联系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相异点、联系点,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3.3巧于矫正指导法,是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指导,这种方法最适合在课堂提问与订正作业及测试试卷环节中应用。矫正要做到有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生进行测试后,总是没有超过几小时地对试卷进行评阅,然后及时发放、评讲。

3.4勤于记忆。记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和必要手段,也是形成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因素。基本知识的记忆直接影响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三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必须牢牢记住,哪些知识不必记忆。

3.5精于总结。华罗庚和钱学森曾经提到,读书要由“从薄到厚”再到“从厚到薄”。

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学生普遍感到繁杂难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各章节讲完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把琐碎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取得实效。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应用,不但教学效果比较良好,而且学生也将爱益终身。

第2篇

在考试时很难得高分。这些都体现了许多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是十分妥当。高中化学在重视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课堂提问、小组实验活动、课后习题处理)培养他们思维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实现最优化的教育。

习惯就是把认识和知识落实转化为实践,更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认识,再转化为更高的实践。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向和自然需要,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哲学原理,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一、熟读教材,做好课前预习

教材内容是一堂课的中心思想。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教师会围绕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扩展、补充。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基本清楚第二天课堂上要讲哪些内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独立处理,哪些内容不甚了解。结合教材配套练习册,分析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自学能强的同学要挖掘教材中更深一层的内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要知道书上讲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对重要定理结论及关键自此做好标记,对存在问题也要随时记录,这样边读边记,在细读中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了阅读效果,培养了自学能力。

二、课堂听讲,保证学习效率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在初三学习化学术语入门阶段,加上智力发展水平不够,一时很难适应这种抽象学科,针对此种情况,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找到问题答案。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在高中阶段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如何提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例如阅读教材、主动编题,以小组讨论形式集思广议提出问题等。

在听讲时学生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好听课笔记。记录抓重点,条理清楚,特别是知识点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在学习知识、分析问题时的思路方法,摸到窍门、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帮助并提高学生掌握新学法的积极性。学生还应重视课堂实验教学。化学课上演示实验较多,尤其是高中化学必修一涉及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听讲时应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多总结,抓住本质内容。如高一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将新制氯气分别通入装有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的两个集气瓶中,观察发现装有干燥有色布条的集气瓶中无现象,另一个集气瓶中的湿润有色布条褪色。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呢?说明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干燥有色布条无现象说明氯气无漂白性。湿润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时教师可以引入知识点Cl2 + H2O = HClO + HCl,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因此产生上述现象。师生互动、积极配合,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并且强化记忆。

三、课后复习和巩固

复结、一定量的习题处理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提高,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记忆性的复习,即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二是应用性的复习,即课后练习题。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知识,针对相同知识点不同类型习题都能处变不惊,形成自己的做题方法,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

第3篇

一、初高中化学衔接——复习的必要性

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只有在初三才开始学化学,学习时间不到一学年,初三化学知识属于基础性和常识性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比较低,借助形象思维、通过死记硬背,学生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比较高的成绩。但是高中化学则不同,知识容量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远高于初中的,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需要通过抽象思维、理想化教学模型来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很多同学都是死记硬背的,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也不会归纳已学过的知识点,已经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在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的记忆更加深刻,会会逐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并将化学知识加以应用。所以我们在复习初中知识的时候对学生渗透一些高中化学学习的思维与方法,让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还可以增加了解学习化学的方式与方法。此外,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放在首要位置,比如:元素化合价、酸碱盐的性质、化学计算等,让学生利用新的学习方法去学习。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师教法的改变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受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进入高中后,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展开课堂教学:(1)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教室的课堂上演示完成,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2)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尽力多的开展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3)自新课改以来,本校开展学案教学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在高一新生的学案使用中,更要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4)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知识,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笔记,以便课后翻阅,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多有帮助;(5)利用教学模具、教材图表、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材料,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重要联系,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4篇

关键词:二氧化碳的性质;证据推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

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意识的重要素材。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基于证据推理的教学尝试,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有了科学的认识。通过学习,旨在让学生能从识别物质的阶段(即从混合物中识别出纯净物进行研究)过渡到具体物质的研究阶段,建立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方法:从组成、构成、用途、制备、性质、转化等角度研究物质。基于此,课堂利用“汽水中的气”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本节课的认识对象二氧化碳,然后结合课堂前测,让学生对二氧化碳进行描述,有序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从多角度认识具体物质的方法,并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通过问题“为什么可乐被称为碳酸饮料而不被称为二氧化碳饮料?”引发学生思考,明确探究任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通过猜想、设计方案并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为自己的猜想或结论寻找证据,从而推动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本节课系统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知识,锻炼了实验探究能力,重点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证据推理的主要教学环节

1.环节一:从真实情境出发展示打开可乐瓶盖冒出大量泡沫的图片,提出驱动性问题:汽水饮料中冒出来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什么?接着通过问题链,引发学生猜想并寻找证据支持,为后续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问题1:你猜想它是什么?问题2:选择什么试剂能证明它?问题3: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什么?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汽水中的气”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搭建问题阶梯,开展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猜想—方案—证据—结论之间的关联认识。在通过实验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环节二:梳理前测建立严谨的科学认识投影展示课堂前测中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各种描述,然后师生一起从二氧化碳的组成、构成、用途、制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角度有序整理归类,通过不断追问“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证据推理,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建立关联。设计意图:通过处理前测问卷,把学生脑海中无序凌乱的物质性质知识进行有序组织和整理,避免了填空式的物质性质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多角度认识具体物质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虽然能从生活中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但要在性质和用途之间建立科学严谨的关联,还有一定难度。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等知识与有趣、生动的问题情境相结合,可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

3.环节三:实验探究寻找实证(1)巧妙设问引发思维冲突通过设问“为什么可乐被称为碳酸饮料而不被称为二氧化碳饮料?”引发学生思考和猜测: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向紫色石蕊干花上滴加稀醋酸溶液,紫色石蕊干花变红。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向装有二氧化碳水溶液的塑料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继续设问:二氧化碳水溶液中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并指出“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判断思路和方法:一是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二是证明生成物的增加或出现,即如果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新物质生成,就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学生由此意识到,要从证明新物质产生的角度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设计意图:通过把气泡饮料称为碳酸饮料这一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判断方法。设计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指向学生最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寻找反应发生的证据。(2)探究实验:干花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思考: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水,还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新物质?教师介绍紫色石蕊试液中含有水,紫色石蕊干花中没有水。学生很快意识到:二氧化碳和紫色石蕊试液接触会引起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但是用紫色石蕊干花就能避免这一问题。于是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把紫色石蕊干花放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第二步,把紫色石蕊干花用水喷湿,观察现象。第三步,把喷湿的紫色石蕊干花放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接下来,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到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干花变红,水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干花变红,而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可使紫色石蕊干花变红。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意外现象:个别小组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的紫色石蕊干花花瓣上有一小块变红,其他部分仍为紫色,经过小组学生反思实验操作,发现原来是实验过程中用湿镊子夹取了干花造成的。小组讨论、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出现的意外现象都能证明: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了酸性物质。教师提供资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教师继续进行演示实验:将变红的石蕊干花用吹风机烘干,可观察到干花的颜色由红色变回紫色。学生猜测是碳酸不稳定,加热后分解了。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碳酸加热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设计意图:在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讨论交流—反思总结—寻找证据—形成结论,通过分析推理并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猜想(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从只关注实验现象,到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的发生,深层次理解了“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发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时控制变量的能力。

4.环节四:归纳整理引导总结通过设问,师生一起总结。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哪些是可观察到的?哪些是通过用途可以推测的?问题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检验方法,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认识寻找科学依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方法小结: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检验生成物的角度证明其发生,验证的时候需关注原混合体系中是否有干扰,如果有,则应注意通过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排除干扰。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区分知识的小结和方法的小结。在总结过程中,继续强调如何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和推理,如何完善分析推理路径,从而不断提高基于实验事实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推理能力,提高证据推理意识。“为感性认识和结论寻找实证”的思想,是学生学习物质性质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这种能力将在之后的学习中继续发展和深化。

三、结语

初三化学新授课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将知识认知与寻求实证相融合,有利于唤醒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的意识;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完成设计实验的任务中,教师适时搭建阶梯,让学生逐步突破障碍,最终建构起思维模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建立。从感知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设计,基于证据推理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化学思维,真正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基于思维模型构建的高三化学复习:以“核心反应的条件控制”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5):32-35.

[2]王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第5篇

高一化学是继初三化学学习后的高一层次的学习。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继续深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如果在学习策略上不能较快适应,容易造成学习成绩的较大分化,甚至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作为化学教师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

2.学习困难的原因

2.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在学习策略上多为机械式被动学习;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求、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教与学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精神环境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东施效颦,模仿社会不良习气。

3.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采取什么教育、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3.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

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高一培训材料中的内容。

3.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师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第6篇

关键词:农村;九年级化学;学习分化;兴趣;学困生

本文为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X[2011]GHB134)

初中生在化学受教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不仅直接影响中考以及与高中课程的良性衔接,而且也有悖于义务教育的特征,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义。鉴于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课程,具有教学周期短、直接面临中考压力的特性,因而在转化“学困生”、缓解两极分化方面也就更具一定直接性和紧迫性。现结合30年任教实践,就初三化学教学如何转化“学困生”,缓解两极分化现象提出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吸引学生关注化学,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化学第一节课的授课,我通常会淡化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取而代之的是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讲授生活与化学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化学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本人布置学生的第一份化学作业,是让学生在家里完成两个实验:1、观察蜡烛及其燃烧;2、把水杯倒扣在水中。很多学生完成了实验后感到非常好奇:为什么蜡烛熄灭后点燃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为什么水不能顺利进入到杯子里。这两个实验成功激发了学生好奇的欲望,而化学布置的作业是动手完成的实验,而不是书面表达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对于中下生而言,心理上学习的压力或逆反心理减轻,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相应有了好的转变。防止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关键是学生不放弃学习,若能从开始就能吸引到学生关注化学,这就是成功的开端。然后结合实验基本操作等教学内容,连续两个星期开设大量的实验课,一方面让学生练习实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让学生从一开始便主动参与化学学习,为学习化学带来了良好的开端。防止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关键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只要学生不放弃学习,防止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二、循循善诱,教会自学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当学生不懂的时候,教师要用建议性的语言巧妙地点拨;当学生迷失方向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走出迷茫;当学生思维僵化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开阔学生思路,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分析、理解题意,使问题顺利获解;当学生在理解某个问题有困难,或对例题的某一步或几步弄不懂时,教师要善于“疏导”,可以通过搭梯步式提问,给学生搭桥,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当学生思维懒惰,不愿意思考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开导”,可以采取激趣式提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解题经验不足时,教师要善于“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当学生练习感到困难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恰当的“辅导”,使学生顺利地越过难关,尝到成功的甜头,感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三、有效进行目标激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实验的教学,能吸引到学生关注化学,但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功感相当重视,对于一些已经放弃学习的学生来说,要争取60分合格的分数是非常困难的,采取目标鼓励,对于激发后进生学习非常有效。由于学生感觉目标容易达到,慢慢恢复学习的信心,就会回归学习,在测试中一旦学生能达到目标,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鼓舞,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的热情,这是有效控制和减少低分段人数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此基础上,在下一次测试帮助学生制订的目标略微提高,有了成功的喜悦作为激励,学生能进一步坚持学习,只要学生坚持学习,不再放弃学习,学生学习就会不断进步,防止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四、关爱后进生,激励和帮扶后进生

对于中下生,除了抓好思想教育之外,着重鼓励和正面教育,首要的是采取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对于调动中下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若能抓住葜机进行激励,往往能扭转一个后进生的学习。有些后进生内心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老师若能抓住闪光点,大力进行表扬,效果非常显著。如果老师不及时加以辅导和帮扶,这部分同学很容易放弃学习。首先认真做好作业面批工作,每一次面批,可以让学生重新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其次,在班上选取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们进行“1+1”结对子帮扶学习,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全程监控和反馈,学习进步成效非常显著。对“1+1”结对子帮扶学习,一段时间进行总结,评选优秀结对子进行奖励,对于“1+1”结对子帮扶学习能持续开展及后进生的转化效果非常明显,促进优秀学生积极帮扶后进生,后进生自觉积极学习,能有效控制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

化学教学防止两极分化和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持之以恒的采取形式多样的措施,只要不断总结和探索,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关爱学生,化学教学防止两极分化和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第7篇

关键词:酸碱盐的复习;构建高效课堂;反思与总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33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初三化学的课时在不断少了,而教师肩头重担却丝毫没有减轻,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最终达到教学目标高度达成的目的,构建出一个自主平等并激情燃烧的课堂——高效课堂。

本节课《酸碱盐的复习》作为中考第一轮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帮助全体同学牢固掌握以单元为单位的知识点,并更加注重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零散知识的整合能力,促其将知识结构网络化,并能做到合理灵活地运用。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实现复习课堂的高效化,笔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做了以下几点探索和尝试,并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与总结。

【教学环节1】知识网络的构建(课前梳理)

到了总复习阶段,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但在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通过观察,发现不少学生仍旧习惯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式,记住了知识点,却根本无法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更别提如何灵活应用去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笔者进行以下尝试:

教师:投影片上所展示的《酸的通性》、《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都是我们早已熟知的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分类方法。你能开拓一下思路,根据基本反应类型的不同,将它们的化学性质重新进行分类吗?

学生:(课前通过独立的知识回顾、查阅资料以及小组内合作,完成学案。课堂上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成果)

本环节教学反思:课前准备精心到位,“有的放矢”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前梳理》部分的精心设计,较好地将复习重心前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突破一贯的以“酸、碱、盐”的物质分类为依据,对化学性质进行分类;改为以“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为依据,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重新进行分类。

本活动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原本固定甚至僵化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并在头脑中将零散知识点整合形成网络体系,非常有利于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则可以通过查阅学生的《课前梳理》情况情况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这样课堂教学就更容易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对于早已牢固掌握的知识不再重复讲解,做到淡化处理;而对于学生普遍反馈出的困难,课堂上则需重点突破,有利于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化,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教学环节2】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络的应用

酸碱盐的知识内容多,反应多,现象多,化学方程式多,学生经常反映学起来很难,小部分同学甚至已经失去了信心。复习课中若继续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知识体系的讲解,无异于“炒冷饭”,枯燥无味。根据初中生求新、求趣且乐于竞争的心理特点,在本节复习课中设计了一个“竞赛+游戏”的趣味环节,具体如下:

1.竞赛环节

教师:请设计4种方案制备硫酸镁,并填写在学案的第一页。半分钟构思,一分钟内完成。完成之后,小组间交换,相互批改。本次竞赛,我们不仅比策略,比速度,还要比正确率。(学案设计如下)

[小组竞赛1] 总分

学生:1.镁和稀硫酸反应:Mg+H2SO4MgSO4+H2

2.氧化镁与硫酸反应:MgO+H2SO4MgSO4+H2O

3.氢氧化镁与硫酸反应:Mg(OH)2+H2SO4MgSO4+2H2O

4.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Mg+CuSO4MgSO4+Cu

2.游戏环节

教师:喜羊羊接受委托,运送实验样品H2SO4和NaOH穿越山谷,而它的死对头灰太狼此时却已做好了埋伏,企图将H2SO4和NaOH给毁掉(即发生化学反应),你能帮助喜羊羊成功躲避障碍,将实验样品运出山谷吗?(学案设计如下)

学生:入口

学生:入口

本环节教学反思:课堂氛围打破沉闷,“妙趣横生”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高效课堂必然是要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欲罢不能的课,才有实现高效的可能。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做“导演”,而非“主角”,将舞台还给学生,并采用有效形式激活反馈,例如:把课堂练习的形式激活,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巩固和运用知识。本教学环节,成功地将对于酸、碱、盐化学性质的考查融入游戏中,既掌握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3】离子大量共存问题的探讨——微粒观的培养

复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的一种基本反应类型,而判断两种物质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既是是初中化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和测试卷,发现他们最容易出错的是酸和盐、碱和盐以及盐和盐的反应。由于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理解不透,就会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盲目地“交换成分”,写出根本不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微粒观的培养,以及离子大量共存问题的探讨,恰好能帮助他们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过多的小组合作进行探讨和归纳,也有如下的不足:(1)过多的小组合作,有时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养成依赖小组中能力较强成员的不良习惯;(2)划定讨论范围的小组探究会使同学对本组课题十分了解,但对其他小组负责的内容无暇顾及,导致掌握很差;(3)学生受知识面、能力及课堂给定时间的多方面条件制约,讨论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做到举一反三。基于这些经验,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教师:请试着总结和归纳:下列离子不能与Ba2+、Ca2+、Cu2+、NH4+、CO32-中的哪些大量共存?请务必先独立完成,之后再小组内互相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展示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先独立进行知识回顾,可查阅笔记等资料,再将已完成好的成果与小组内成员进行探讨,查漏补缺。课堂上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成果,如下:)

教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通过理解去记忆这些常见的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然后我们进行一个“看谁眼尖手快”的大比拼,能大量共存的打“√”,不能大量共存的打“×”。(投影片图片滚动,每张约停留2秒钟,图片如下)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完成学案,结果如下)

本环节教学反思:合作探究突破常规,“有效多维”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高效课堂必然离不开有效且到位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样多维的合作支撑起了整个课堂的探究活动。当下,通过让学生多讲、多练、多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似乎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然而,这样的合作是否真的有效,仍然值得商榷。

第8篇

初中化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的学习时间只占初中学段的一年,同时还是一门中考科目。通过这一年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能理解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用语,具备一定的化学解题分析能力,同时,它还要求学生学会化学思维能力,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任务都不轻。

笔者执教初中化学十多年,经历了新课程改革前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教学,面对教材变化、教法变化、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断体验实践,有点收获。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教与学,是中考试题的逐渐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化学中考复习的改变不容等待。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因势利导,独立思考

初三化学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所学的化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并非易事。近年来,我省中考化学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对学生思维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了。针对这一变化我们在化学复习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重视学生的思路、方法和能力培养。与此相应,我们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在解答疑问中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这就要讲究些技巧。如用启发式语言:是什么物质有这些性质呢?跟这类物质相似的还有什么呢?……

二、注重知识点的梳理和规范化的限时训练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突出知识的螺旋式递进,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分散到几个章节中。所以,复习时要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可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体会知识点,让学生说出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并让学生利用此知识点编题。在总结知识系统时多让学生总结联想,如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这类实验题时,学生可想到氢气、二氧化碳等实验的各类注意事项,根据这些知识,面对这类实验题时能举一反三,很好的掌握解答。

新课程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有些计算类试题的要求也有所变化,对这类试题,除了要巩固知识点,还要强化运算的快和准,必要的解题步骤书写要规范,有必要强化训练出表达的简洁和严谨。

三、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中考的化学复习最好分四轮进行。

第一轮,摸清初中化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近几年的中考题安排了较大比例的试题来考查“双基”。全卷的基础知识覆盖面较广,起点低,许多试题源于课本,在课本中能找到原型,有的是对课本原型进行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复习中要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同时关注新教材中的新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对典型问题进行变式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应变能力。近几年的中考题告诉我们学好课本的重要性。在复习时必须深钻教材,在做题时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做到举一反三,有些中考题就在书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例如,有些中考试题一个题目就囊括很多知识点:化合价、单质、化合物、化学性质等。

第二轮,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

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进行专项训练:实际应用型问题;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表信息题;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实验探究性试题。

第三轮,综合训练(模拟练习)。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具体做法是:从往年中考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10份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

第四轮,回味练习。在中考的前一周,教师要对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按题型分几块回味练习,扫清盲点,或者找出以前的试卷重点,对以前做错和容易错的题目进行最后一遍清扫。

四、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索性试题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现实世界的事例,教学生学习化学、体验化学、掌握化学;让学生经历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思考的全过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

五、齐抓共管,全面推进

作为科任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和学生接触时间长,熟悉学生个性和对学生的殷切厚望,调动家长参与复习教学,弥补家庭教育这个盲区,加强和完善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取得班主任的支持,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中考复习课不能是知识的单纯重复,更不能是教师的灌输加题海。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复习,我们要努力培养和充分相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的潜能。在复习工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学生不想学习、厌倦学习,将使教师为教学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六、调整好心态,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不仅是学生,教师也是一样。在中考复习时,学校领导或专家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避免因教师过度的紧张而造成学生过多的压力。使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与挫折,正确看待成绩,增强自信,发挥学习的最佳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