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3:27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第1篇

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将对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学生餐饮浴中心、建造了学校标准化厕所等基础设施;进一步绿化了校园,规范了校园布局;还建造校园网、计算机房、各班、室全部装配了电脑、上了互联网,进一步改善住校生的生活条件、配发了刷牙器具、配备了专职生活教师。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依山观水,绿树成茵,环境清幽。

1.2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学校提出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我们在墙壁上科学的设置了名人名言、警句、师生书画作品、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学校充分发挥阅报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室、通报栏等作用,及时报道学校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还将庄基石坎美化建起了祖国在我心中长廊、学生行为规范以及礼仪长廊、安全长廊、卫生长廊等。各功能部室、教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部室文化。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显而易见。优美的校园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师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形成观念,化为行动,起到了很好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2.1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思想和严谨细实、创新求真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刻苦、自主探究、全面发展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因此,我校高度重视,积极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三项教育”。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使本校各层管理者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的教育,通过开展德育案例分析,座谈会、报告会、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

2.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一方面抓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八个一”岗位大练兵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长——教师“三级”校本教研网络,实行校本教研工作负责制,要求做到有实在目标、有清晰主线、有梯级层面、有细节管理、有展示平台;开展技能型、实践型、评价型、理论型、学习型等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在教研探索过程中,教学研讨常规化,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一课多上”和“同课异构”等形式,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研究解决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实行集体备课,新老教师结对“一帮一”,以老带新;广开渠道,邀请市、县教研室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评课,给他们传递教改信息,传授教学经验。坚持用幸福的理念培育人、用超凡的魅力感染人、用包容的心灵体悟人、用艺术的手段启发人。

3.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1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做文明学生、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第九、学校或班队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主题演讲、富有纪念意义的歌咏比赛会、诗歌朗诵会、文艺汇演、书画作品展等;以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拔河比赛等。还开展诸如:校少先队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英雄做好事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起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尤其通过坚持升校旗、国旗下的演讲、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3.2抓好系列主题活动。学校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常常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如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教育;以“安全在我心中”的安全教育周活动;以“讲文明语言、做文明事”为主题的三月文明礼貌活动;特别是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学生的言行更加文明、宿舍更加整洁、文明祥和。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3培养学生能力。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的,最基本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文化体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的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让学生去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各班开展的“今天我当班长”“今天我值日”等活动,学生人人参与管理,人人爱校如家。

综上所述可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只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30-04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文化,而校园文化则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亚文化,它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由来已久,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作为校园文化一部分的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而言,它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它所拥有的特定群体、价值认同和物质载体,与其他类型如普通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都有一些不同。高职校园人也必然在高职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学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性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校园中所有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精神、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的总和。它涵盖高职主体为实现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是这些活动所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的集合。我们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的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它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多专业多职业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实训等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它由物质文化(载体层)、行为文化(外显层)、制度文化(中介层)、精神文化(内隐层)四个层次组成,构成表里一致、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以及校容、校貌、校风的集中体现。既具有与普通高校共同的先进性、创新性、服务性、时代性等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特征。

1.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然要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反映职业教育的精神,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态及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

2.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只有依托行业,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针对行业企业的特点和岗位特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个性鲜明和独具魅力的高职校园文化,必然融合行业企业文化,体现企业化文化特点。也只有不断地选择与吸收企业优秀文化,让学生提早接受企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要求及价值准则,体验真实或仿真的企业文化环境,才能在将来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

3.实践性特征。普通高校基本上是学科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而高职院校则是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安排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具有一定技能专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岗位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现代企业精神,增强社会知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物质文化偏重硬件建设,忽略人文精神“软文化”的融合

在高职校园基础设施硬件物质文化建设问题上是硬件较强,职业环境及人文精神等软文化过弱。一是多数高职院校往往追求校园面积的扩大、校舍规模和档次的提高、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实训设施的现代化等,忽视了硬件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出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割裂的现象;二是校园内新建建筑物缺乏历史沉淀,蕴含的人文价值认知度低,并且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尚未充分体现:三是模仿和因袭普通高校的硬件建设模式的多,即体现“高”的多,突出“职”的少。

(二)校园制度文化偏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忽略制度落实与文化的渗透

一是重制定轻落实。一些高职院校重视建章立制,但往往出现制度内容没有可操作性,流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二是重实体轻程序。有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制度时往往是各级管理者出于管理的需要,自上而下制定的,缺少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三是重模仿轻创新。高职院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往往是沿袭过去的多,创新的少;照搬别人的多,形成自己特色的少;套用普通高校的多,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少。四是重制度轻文化。一些高职院校注重制度条文的出台,而在制度内容中忽略文化的渗透,形成一种“非文化”状态,难以完全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内化。

(三)校园精神文化偏重办学理念的提炼,忽略职业价值导向的“内化”

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往往是停留在口号宣传上,还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意义的学院精神和引领方向,短期内难以获得广大师生内心的普遍认同;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多地偏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内化;三是精神文化建设格调呈现简单化与低层次化特征,过于强调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偏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旨;四是校企文化对接有待进一步深化。亟须进一步引进与借鉴优秀企业精神文化。

(四)校园行为文化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忽略校园行为与职业行为的对接

一是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机淡薄、自我要求偏低、自信心不足等行为问题成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二是有些高职院校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脱离了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单纯地为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而举办各种活动,偏离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本质;三是世俗性的大众文化对校园行为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娱乐文化内容多,启迪思考型、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少,降低了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品味与格调;四是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学院内部活动多,校际

之间以及促进与社会和企业交流的活动少,技能大赛、技能比武、去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相对更少,导致校园行为与职业行为相脱节。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以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为引领,构建多元兼容的校园精神文化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通过全体高职人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学院精神、办学宗旨、办学特色等意识形态以及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校徽、道德规范等。当前积极构建多元兼容、德技双馨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1.确立办学理念,培育校园精神

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构建特色校园精神文化的前提条件,当前高职院校尤其要重视确立本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本校实际与自身的个性特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内涵、类型归属、办学使命及办学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办学定位。同时,把办学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全体师生能在先进理念的激励下得到成长和发展,以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进一步升华办学理念,培育理想的校园精神,并使之内化于师生心灵深处,落实在其行动上,以此促进优良校风的建设,带动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2.凸显职业特色,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特色,以实用感性文化为补充,创新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味;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增加职业人文知识,渗透职业人文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反映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尤其在“两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增加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以凸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职业特色。

3.实施校企文化对接。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呼唤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路子;注重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在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中塑造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强化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尽早了解企业的活动,具有企业的组织群体意识、向心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到毕业之际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实现高职院校办学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

(二)以优美的职业环境建设为基础,打造彰显人文关怀的校园物质文化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的载体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内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物化的文化形态,如各种建筑物、道路、校园的绿化美化、雕塑、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实习实训基地以及生活设施等硬件建设。它体现着学校成员一定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因此,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结合自身特质,突出“职”的特点,彰显人文关怀,成为具有一定企业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1.突出职业化。彰显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首先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本位”的教育定向,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具备职业的特征;“以专业定行业”的专业培养方向,又要求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兼顾行业特色。所以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必须在营造“职业”氛围上下工夫,让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渗透到校园内的建筑、道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每一个角落;在校园宣传栏内要集中宣传对学校有贡献的艺术家、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等,并及时企业需求和行业动态:学生路过的每一处主要的墙壁、走廊,都能有适当的格言、画面进行职业宣传,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风采展示。

2.立足区域化。传承地方文化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要与地方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人文精神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校园内的空间规划、建筑布局、景观风格和精神风貌必须因地制宜;同时,校园物质文化也必须凸显区域文化特色。因为地域文化不仅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也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只有使校园物质文化主动适应并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并将职业方向、地方文明与校园物质文化对接,才能被文化主体所接纳。

(三)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接为导向,完善刚柔并济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系统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既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根本保障,也是学校与外界及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机制,切实保障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为此,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努力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规范体系。

1.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加强校园规章制度、校训、校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制度文化建设中,始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体现民主管理的理念,使制度文化建设与人本管理始终保有一种张力关系,从而找到刚性约束与人性关怀的最佳契合点。同时高职院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依法治校,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并把规章制度这种“外在文化”内化为学校集体成员的“内在文化”,以真正形成校园制度文化,并促使学校制度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坚持科学规范,建立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是实现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时应坚持科学规范,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逐步避免那种你学我仿,制定的制度多,但能够落实和执行的少,有形无实做做样子的那种局面。在高职校园规章制度创设过程中,应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特色管理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切实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确立高职校园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管理者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在教学管理行为中,体现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二是在学生管理行为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三是应注重校园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对接——企业文化进校园已成为高职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企业行为文化理应成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导向与源泉,为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管理行为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2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现状 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学校的整体品位、学校的宣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剑桥大学的“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到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从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纵观世界名校,往往都有自身浓厚且独特的校园文化,从另一个层次来看,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因此逐渐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高度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国从古代的学宫、学堂时代就十分重视教育机构的文化建设,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传统手段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宏观引导和调控

应该说当下很多学校还是十分重视丰富校园文化,并为此投入了相当的人力、财力,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校园文化是一个点,而校园文化活动是这个点下面一系列的面,如果缺乏了点的引导和调控,活动就会显得散乱,目的性不强,集中度不高。简单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的所得无法上升到学校文化这一高度。例如,很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看电影、听音乐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本来是很好的文化载体,但是学校在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融入自身的文化,加强与自身特点的整合,使得这些文化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2.文化建设局限性很强

当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另一问题便是很多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校园内部,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教学,以及对外交流中形成的,而将学校封闭起来,在内部搞文化建设,无异于闭门造车,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会使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偏差。

3.挖掘度和整合力不够

许多学校都具有较长时间的办学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发生过哪些事?出现过哪些风云人物?学校学生生活中又有哪些趣闻佳话?校园的建筑和一些景观又有怎样美丽的传说?这些元素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挖掘并加以整合的,这对加强师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以及彰显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都大有裨益。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并不十分注重这一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喜欢“拿来主义”,而对自身具备的元素却缺乏提炼与发散。或许不是每个学校都诞生过风云人物,但是每个学校一定会有自己的趣闻和佳话,这些十分值得我们挖掘加工,最终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并完善文化活动引导体系

校园的文化建设需要依靠文化活动来实现,但文化活动更需要文化建设目标来进行引导。在实践中,学校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建设目标,再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去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西南某高校将其校园文化定义为“助、化、导,卓然为当代器”,于是学校大量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这样核心思想的把握之下。学校设立了大量的学生交流室,学生可在里面自由交流探讨;学校还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交流会,师生以此为平台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交换观点,解决学习上的疑惑。此类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学校“帮助、化解、引导”的文化核心,而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也感到十分有目的性。

2.结合学校特点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的专业侧重是不一样的,而这便要求我们应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度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例如,艺术类为主的院校,可以多多开展晚会、书法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而理工类的院校则应该多开展科技论文宣讲、机器人大赛、小发明展示等活动。这样的活动,一方面符合学校的特色,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另一方面这些活动反过来又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特点,有利于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例如某音乐学院从多年前便开展校园歌手大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成为了该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也是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外校学生的参加,非常突出地彰显了学校的校园文化。

3.深入挖掘校园历史

在这方面,最好的办法是将校园历史进行艺术加工,进行广泛的展示,这样有助于提升校园的整体文化品位,更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素材。例如,某理工类大学是中国桥梁、土木等领域的先行者,在抗战时期几经辗转,历经艰辛。该校便深入挖掘这段历史,融合学校的教学特色,创造了大型史诗歌舞《俟实杨华》,该剧全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并在全国多所高校交流演出,这对于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加强学校的对外宣传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虽然我们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理清思路,大胆借鉴,同时能深入挖掘整合自身的资源,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就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旭,魏乐.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J]人文,2008.25,(2).

[2]吴殿廷.校园文化的影响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第4篇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学生文明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也日益多元化。中学生的言行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尤其是高中普通班的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小集体”的消极行为,如出口成脏、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课堂吵闹、损坏公物、攀比吃穿、迷恋网络、男生留长发戴首饰等,严重的甚至打架斗殴,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消极校园舆论。

    这种舆论之所以得以形成,一是受不良社会舆论的影响,学生涉世未深,缺乏必要的辨别力和抵抗力,不良社会舆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渗透,学生受影响的程度往往比成人要深,这种影响必然会辐射到校园。二是受家庭负面教育的影响。在价值观念日益多文化的今天,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分化,有些家长束己不严,身教失范,当着孩子的面评论社会现象时信口开河、言辞偏激、言教失当,甚至直接向孩子传授诸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读书就是为己”等负面价值观念。笔者曾经与一位性格孤僻的男生谈心,了解到他的父亲下班回家就喝酒,酒后“教育”他:一定要用功读书,出人头地,参加工作后一定要想办法当官,升了官要为家人谋取利益。这必然会对孩子的情感、态度、行为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经由学生渗透到校园。三是受学校教育误区的影响。现行教育评估机制依然重应试,使学校、班主任、教师不得不偏向关注学生智育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情商偏低,哪些“小集体”消极行为的学生,大多具有习惯不良、情绪不稳、意志薄弱、好逸恶劳等品质,这对消极校园舆论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消极校园舆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扩大负面影响,消磨人的意志,腐化人的心灵,分解正面教育。必须动员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综合教育,使之沿和谐文化方向发展。

    加强宏观调控,营造和谐的社会育人环境

    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和管理学校文化建设。

    ——坚持体制创新,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德考评管理制度。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目前,高安市在义务教育学校禁止双休日补课的做法值得称道。

    ——坚持以新理念、新课程和新技术调控教育。组织编写集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德育教材,心理素质教材、礼仪教育教材等。加强中学班主任及专职德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学校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及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配齐配足、音、体、美和卫生等各学科教学器材,整体提高教育配置水平。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优化社会育人环境。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投入和建设,保证各类文化,科教、德育场所和公益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费开放。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经常性治理。依法加强对网吧及其它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治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努力杜绝消极社会舆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2007年5月开始高安市有关部门联合对网吧进行整治,要求电信部门深夜12点切断网源,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客上网须出示身份证。这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开展礼仪教育   培育文明风尚

    所谓礼仪就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行为是人们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生活和事业的成败。人们礼仪修养的高低影响着集体、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与事业的兴衰。因此,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必须切实搞好学生的礼仪教育。

    ——开设礼仪教学课堂,规范学生日常礼仪。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依据礼仪教材,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采用授课、报告、演讲、播放录相等形式集中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礼仪、服饰仪表、尊师礼仪、同学间礼仪、集会礼仪和校内公共场所礼仪等方面掌握系统的礼仪常识和礼仪规则,从而为学生提高礼仪修养打下基础。

    ——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礼仪修养。班主任和其他德育工作者要运用班会课、团队活动等第三课堂,采取座谈、讨论、演讲、知识竞赛、展览、文娱表演等方式,配合礼仪教学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寓教寓乐中掌握宽容、敬人、自律、遵守、适度、真诚、平等的礼仪原则,以提升学生礼仪修养。

    ——完善学校日常管理体制,保证礼仪教育顺利进行。学校日常管理体制由管理者、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构成。管理者由值周校长、行政、值周班主任和值周班学生组成,四方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管理制度的检查内容除卫生、课间操、天天唱、就寝纪律集会等外,必须把学生发型、服饰、同学间关系、课堂纪律等礼仪内容也纳入检查范围,并与评选优秀班级挂勾。管理方式由检查打分、阶段总结、情况反馈、整改提高组成,阶段总结后值周行政要把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并提出整改要求,对全校性“小集体”消极舆论现象,如戴首饰、穿怪服、男生留长发、互叫外号、出口成脏不吃正餐吃零食等,学校有关部门要配合班主任集中对他们进行教育、疏导,并建立跟踪档案,千方百计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审美观,对“刺头儿”要及时邀请共家长来学校共同教化,标本兼治。

    创新班级工作    柔性疏引消极舆论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级建设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成人世界派往学生世界的“全权大使”,在育人这一神圣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因此,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具备和形成专业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能力、教育素养和教育风格,艺术性地,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柔性化解消极舆论。

    首先,要关注消极舆论源、舆论人和舆论圈。学生的舆论源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获得舆论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等)和大众传媒。舆论人主要是班上头脑灵活,善言辞、情商高、人缘好,具有亲和力和领袖气质的“刺儿头”。在班级中,持一致消极观点的人自动形成一个个舆论圈,如厌学者舆论圈,悲欢者舆论圈,不良习惯舆论圈。对舆论源的控制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配合,清除消极社会舆论,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班主任要通过班会课,课外活动等阵地积极的舆论引导,提高学生的舆论“免疫力”。对舆论人班主任要辨证认识其导向功能,采取个别辅导、个别矫正的办法教育转化,引导他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利用自身的号召力发挥积极作用。对舆论圈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深入分析,及早寻找合理对策采取心理辅导、倾注爱心、个别谈话的办法分化舆论群,转化舆论人,阻断舆论源。

    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班集体人际关系主要由师生人际关系和学生人际关系两部分构成。班主任所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所代表的青少年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容易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甚至紧张,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尽量以平等协商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对学生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多一些不失原则宽容和理解,寻找既搞好班风、学风,又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结合点。

    再次,建立公正,透明的班集体事务处理系统。班集体事务是学生的公共事务,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班集体的良性发展,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如果在班务处理中存在不公正现象,虽然学生迫于老师的“权威”表面上会倔服,但内心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热情,严重了甚至引发学生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造成班集体的人心涣散,因此,必须保证班务处理的公正,透明,建立公正透明的班集体事务处理系统。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第5篇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教员职工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依靠一定的部门和制度,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利用高校各种资源,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文化建设方面是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工作开展中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要狠抓落实,更要坚持不懈。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握各种新资讯,高校要及时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高校逐渐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模式,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督导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其具有服务功能。高校行政管理包含校园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是一个复杂浩大的工程,必须把行政管理任务执行到位,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任务,这样才能避免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正常进行,才能加深文化建设的内涵,才能确保高校这个巨大机器正常运转以达到良性发展。高校行政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剂。高校中各个部门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无论在工作程序、工作日程安排、工作方式上都不尽相同。高校是一个庞大的集团,要想各个部门分工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将各项工作目标落实到实处,就需要行政管理的这个剂,起到调配、协调、督促的作用。高校行政管理要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研究总结,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及时改正。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部门理解程度不一致、协作上的问题、配合上的不和谐,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高效高质量的完成。

2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第一,高校行政管理过于“行政化”,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制性的纪律规范,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活力,毫无生气。有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与进取心,使其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产生了消极怠工的心理,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第二,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庞大冗杂,其组成人员也相对复杂。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并没有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如形式主义之风、之风。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不重视自身理论的学习,不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工作中存在拖延、懈怠等问题,导致很多工作不能落实到位,这样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高效高质量的开展。

3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

第一,大力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开展的质量。首先要从源头上把关,切实做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录用工作,层层选拔,认真挑选,要将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安置在行政管理的位置上。其次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重点是两个方面,专业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营造宽松舒适的氛围,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第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机制,努力激发师生职工的能动性。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摆脱过度“行政化”的影响,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和定位,端正工作态度,加强服务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管理对象,及时掌握管理对象的困难和需求,督促并协调好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建立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指导性组织,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主人翁意识,献计献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引领者。第三,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高校行政管理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组织开展活动宣传文化建设的理念,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例如高校社团就是很好的文化传播主体,学校要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促进其汇集人才,鼓励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高校也要扶持一些理论型社团组织、学术研究团队,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发展平台。

4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第6篇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生动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传递着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凸现学校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弘扬校园主旋律、提高办学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校园 

 

一、校园文化内涵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教育场所、设备设施等。组织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是隐性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和抽象的。精神文化有认知的成分,如学校群体。构成和个体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有情感的成分,如学校成员对学校、师生的依恋、认同、热爱,对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是积极情感的典型表现;有价值成分,如学校共同推崇的价值取向;有理想成分,如校训、校歌中所表达的目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构成某一学校的独特校园风格。 

 

(二)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师生员工去追求文化理想,实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从大的方面讲,学校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的方面讲,每一所学校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发展规划等。如果仅仅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去贯彻学校确定的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但是当学校把所确定的目标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时,人们就会自觉地认同和追求。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着学校的领导班子在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引导着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引导着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抽象理念、历史内涵、管理成果,可以具体分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发展愿景、学校形象定位、教育理念、校训、办学要略、管理思想、学校口号、学校宣言、师生誓词等,我们可以把这些初步理解为“校魂”。“校魂”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围绕它而展开的。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看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建设文化长廊,张贴宣传画、悬挂名人警示语;校门前后挂出警示标语;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更新陈旧设备,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

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我校做到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  厚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

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师生自身素质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定位准确并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学校的校名、校训、校歌、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都要围绕她的文化内核来进行。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其学校文化的内核从无到有,由庞杂到精致,再大到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的精神文化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是衡量学校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就拿我校而言,我校努力创造条件,创刊校报,校长亲自谱写校歌,丰富师生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学得快乐、玩得开心,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我校的校训是“博学,睿思,明辨,笃行”;教风是“严谨,求精,爱生,善教”;校风是“团结,勤奋,求实,进取”;学风是“自律,刻苦,乐学,创新”。同时,我校还把“团结,勤奋,求实,进取”八个大字镶嵌在教学大楼上,为学生学习做人指引方向。学校通过组织升旗仪式和文明监督岗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实践活动、开展“阳光成长快乐”五四文艺汇演活动等,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

(三)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发挥制度文化的教育约束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不可少的环节。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校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当学校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广大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就会得到展现。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班子成员经常学习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多次就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我校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以人为本,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制度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因此制度的体系设计和规则要求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充分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在制度生成的过程中,我们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征集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借鉴吸收国内外同类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反复酝酿,多次修改,形成学校的制度体系,并经教师代表大会讨论,多数同意后才组织实施。 

2.与时俱进,确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制度一经学校师生共同确认并形成文本,就要在一定时段稳定下来,无必要原因,不能朝令夕改,以保持其稳定性,便于执行。但这种稳定只是相对的。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师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提升,以使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3.公正严明,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营造氛围,让师生更深切的感受到学校制度所要达至的愿景,明确自己的权力、责任和行为的边界,提高师生对制度的主动执行水平;其次要规范公正高效的执行制度。所谓规范,就是依章执行,按程序执行。所谓公正,就是执行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处置准确,宽严适度,而且公开透明,确保所有学校成员在制度法规面前人人平等。所谓高效,就是通过深入调查获知真实原委,在维护师生合法权益、适当考虑情理的前提下,依法果断的执行;三是要刚性执行与柔性执行相结合,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以提升执行实效。既要照章办事公正执行,又要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力求执行公正服人。既要以惩处来强化刚性约束,又要以奖励来强化柔性激励。既要严格执行,又要作风民主,并辅以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关怀,加强与师生的心理沟通,减少师生的抵触情绪,不断提升师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水平。 

 

三、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综上所述可知,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一所名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第7篇

一、校园文学建设的工作目标和思路

(一)工作思路

通过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学的发展,充实校园文化建设。

1.物质层面。以文学社团为载体,以社团刊物、文学沙龙等为平台,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校的室内外环境装饰、布置等物质条件有意识地加入一定的文学内涵,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文学渗透,如在中文系所在楼层的柱子上悬挂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照片和简介,建立昭通文学陈列室等。举办各类文学活动,营造文学创作氛围,夯实文学创作基础。

2.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昭通学院文学社团管理办法》等专项制度,有意识在其他管理制度中渗透文学建设意识,实现心理体验和引导。例如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校园文学社团的建设;教师发表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论文具有同等地位,都可以参与职称晋升;学生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作为能力分纳入综合考评内容等。通过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得师生们对文学的爱好和需求得到主动发展,形成良好的制度氛围。

3.精神层面。在学习人类社会尤其是与昭通师专有关的优秀文学成果的同时,精神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培养开拓进取的气质和健全高尚的人格。在学习生活的环境中营造校园文学的核心感召力,利用文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构建具有昭通学院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校园文学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传授学生基本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写作、创作能力。

2.通过环境熏陶、创作实践等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使这些成果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品质。

3.以文学鉴赏、文学创作实践、文学讲座、文学创作大赛等各类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处理自身的意志、情感、理性等方面的问题。

4.通过各类文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知识背景,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审视、思考、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学校领导重视,尽最大努力提供资金保障和场地保障。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学建设的重视最早可以追溯到“野草”创立之初。校长李力亲自参加“野草”文学社成立大会,书法家陈孝宁亲自题写刊名。这个优秀传统被后来的历任校领导继承并发扬,如今更是形成了制度。

(二)文学社团活动如火如荼。金秋九月对于农民来说是收获的季节,而对于昭通学院的各个社团来说,却是播种的日子。“野草文学社”是拥有超过一千会员的社团,在五、六千人的地州院校中也许是仅此一家;再加上“太阳潮读书社”等文学社团的推波助澜,这是一支何等浩浩荡荡的文学大军啊!这些种子撒播到昭通的山山水水,又怎能不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师生创作薪火相传。如果说《守望者》等校园文学刊物是学生们的练兵场地,那教师们的创作则是飘扬的旗帜。宋家宏、李骞等老师已经转战昆明,但依然经常回来做文学讲座,参加文学沙龙;杨昭、吕翼等则坚守昭通,带着一帮文学爱好者激扬文字;2008年加入队伍的年轻教师符树芬已有六十余万字见诸各文学报刊;2011年有近10本诗集及专著公开出版发行的著名女诗人夏玲调入我校,加强了文学创作及教学队伍。

(四)文学平台多层建设。在传统领域,各种文学活动、刊物发行一如既往。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有记录可查的文学讲座、文学沙龙、文学研讨会、文学创作大赛等活动有40余场。同时,多层次开发其他文学平台:2006年,语文教育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同年,成立“昭通文学现象暨文学评论中心”;2010年,昭通师专文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挂牌,同年,昭通市文学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学校;2011年,中文系网站增设“昭通文学”栏目;同年,昭通文学陈列室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陈列室收集了目前昭通作家群发表的大多数作品。它成为昭通学院的一个亮点,成为对外介绍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窗口和阵地。这些文学平台的建设为校园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囊,输送了丰富的营养。

三、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如今已经是中国文坛的热名词,而昭通作家群雏形的形成与20世纪80年代昭通师专(昭通学院前身)活跃的校园文化密不可分则是大多研究者的共识。1982年底,昭通师专成立了第一个文学社团“野草”,与当时昆明师院的“银杏”共同书写校园文学活动的新篇章。随后成立“荒原”文学社。荒原“野草”生生不息,昭通学院先后云集了曾令云、陈孝宁、宋家宏、黄玲、胡性能、李骞、杨昭等一大批知名作家学者,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积极参与和示范作用对校园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野草”、“茂林”等十余个文学社团活跃在校园里;《野草》《茂林》等十余种刊物成为学校生生不息的独特风景。野草文学社的创办者们也许没有想到一颗野草却长出了茂盛的虬枝:“1995年,该社刊物《守望者》跻身‘全国百佳民间文学报刊’;‘荒原’文学社社长夏天敏、野草文学社社长雷平阳先后成为鲁迅文学奖得主。”当年的文学爱好者如今成为了文学大家或新秀:1999年,云南省作家协会首期签约作家23人中有7人与昭通学院有割不断的联系,夏天敏、雷平阳、黄玲、李骞、胡性能、樊忠慰是昭通师专的教师或学生,而军旅作家刘广雄则是在师专校园内长大的;其他从昭通师专走向文坛的知名作家及文学新秀可以列出曾令云、宋家宏、吕翼、刘洋、沈洋等一大串名单,截至2012年9月,学院师生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有雷平阳等8人,进入云南省作协的有樊忠慰等23人。荣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奖、人民 文学奖、十月诗歌奖等文学奖项不胜枚举。

其实,以上只是昭通学院校园文学发展比较突出的风景,而昭通学院校园文学更大的意义在于这里有肥沃的文学土壤和丰富的文学营养!这里有厚重的文学积淀和三十年薪火相传的文学执着!更多的默默无闻的学生受到文学的感染与引领。

四、校园文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示范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校园文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校园文学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平台;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积淀的一种显性载体。学校需要一种氛围。校园文化重在涵养、重在熏陶、重在本文选自《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4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感染,而校园文学恰恰对此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学能起到文化积淀的作用,进而影响和改变一方水土,一方习俗,一方人民。著名学者与作家余秋雨先生便常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启示人们:从长远历史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荣辱兴衰之命运,往往取决于该国家与该地区的文化积淀深度如何,教育发展程度如何。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生力军,也必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起到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第8篇

一、优化文化环境,打造精神家园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参天古树,大片的绿地,楼台阁榭等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甚至创写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有了这些主体自己参与的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优良的育人环境。

还譬如学生宿舍是他们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何不让他们去自己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名字;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挑选些他们喜欢的明星照片……

二、让学生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其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者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名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我们各校园各场馆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学校定死在那里,细心的学生可能注意到了,而那些粗心的学生就完全视而不见。起到的作用,当然大打折扣。

三、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图书室,藏书比较多,而且大多图书是近年购进,内容比较新;学校阅览室中的报纸杂志也种类比较齐全;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各种图书资料;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已经建立;有的教室还配置了电视机;学校还有自己的广播站、校刊《流金岁月》、校报……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载体,我们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为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德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然,多媒体网络,作为我们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的同时,又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譬如,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可以通过确定阅读主题、布置阅读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抵制办法。总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了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大显身手。五、重视每次活动的总结,收获精神食粮。

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必须总结每次活动对学生在吸收精神食粮方面所得到的收获。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因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健全的人,有道德的人。教会学生学习相当于前一任务来说,只能说是一个重要任务。可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左右无限强化了学知识的地位,而冲淡了道德教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