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长会流程

家长会流程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2:18

家长会流程

家长会流程第1篇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家委会会议,使家长得熟悉和了解我园发展目标、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常规。

2、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总结本学期幼儿园的工作,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3、伙委会-了解幼儿在园的营养配餐原则、品尝幼儿园特色点心。

二、活动准备:

1、签到表、笔、调查问卷、会场布置、接待茶水(负责人谭延娟)

2、各班主任提前通知家长,保证按时到会。

3、家委会主任提前准备好分享内容PPT

宣传报导:谭延娟(拍照、撰写报道、收集材料入档)

三、活动时间:2020年10月28日

四、活动地点:会议室

五、出席人:幼儿园领导小组、全体家委会成员与部分老师

六、活动内容:

(一)、主持人谭延娟发言

1、签到、欢迎各位家委会成员的到来。

开场白

各位家长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浦沅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首先我代表浦沅幼儿园的全体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共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识。所以沟通桥梁的家长指导委员会队伍对于我们幼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你们的到来让我们备受温暖和鼓舞。今天是浦沅幼儿园家委会第一次会议,首先是感谢在座的各位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在座的各位家长都是各班老师推选出的非常支持我园工作的家长以,都帮我园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和,遇到有家长不理解个别教师产生的误会,你们也都帮忙解释,对此,我们十分感谢你们!你们的到来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赞许,给了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

今天的会议有四个方面:

1、由胡园长向家长朋友介绍我园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等。(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并且陈述家委会的职责和重要性:协助与监督幼儿园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2、由伙食委员会代表宁老师介绍膳食情况

3、家委会讨论与意见

(二)、胡园长致词发言

1、工作汇报-介绍我园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等

2、交流家长委员会工作

家委会责任:

(1)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纽带、参与和监督作用,团结和引领全园幼儿家长、协调社会公众力量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家园合作和,双方教学相长,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深入幼儿园,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元旦联欢等,监督校园周边社会秩序状况,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建议,及时把握学校工作动态。

(3)、加强和保持与幼儿园工作的沟通,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有时交换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幼儿园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家园沟通和理解,真正形成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合力。(新学期-家长信箱)

(三)伙食会代表-宁艳红发言

(四)家委会代表发言

(五)家委会讨论与意见

家长会流程第2篇

关键词:流动学生;家长;教育

一、引言

大多数流动家庭常常因经济收入低、与社会和文化脱节而遭受歧视,被视为美国最边缘化的群体。同时,由于英语能力有限、流动性高等诸多因素,流动儿童常面临不得不辍学、低学业成绩的困境。这就迫切需要学校优化教学组织,满足流动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此,美国的政策分析家和教育界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探索出有效解决流动学生教育问题的路径。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鼓励家长参与流动学生教育。

关于家长参与的定义,众说纷纭。玛西亚·格里菲斯-普林斯(Marcia Griffiths-Prince)认为家长参与是在家庭、学校和社区成员之间建立起来的共同致力于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的一种协作关系[1]。还有学者认为,家长参与还包括满足学生足够的睡眠和营养等需求,为学生接受教育作好充足的准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将家长参与定义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校相关活动中,与家长的常规、双向和有意义的交流与沟通。这些活动包括帮助学生学习,积极参与学生的学校教育以及担任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全职顾问[2]。凯·赖特(Kay Wright)和苏珊·威利斯(Susan Willis)认为,父母参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关键性作用,而且还能预防教育过程中负面问题的出现[3]。美国教育研究与发展办公室在2004年报告中指出,家长参与学生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而且能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4]。凯思琳·克顿(Kathleen Cotton)和凯伦·里德·维克伦德(Karen Reed Wikelund)也曾指出家长参与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和学校形成健康和积极的认识;父母越早参与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就越有帮助[5]。此外,在过去50年的教育立法中,美国联邦教育部反复强调家长应该参与学生学习,如:19世纪60年代中期的《初等、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ESEA)、1994年的《美国学校改进法》(Improving American School Act)、2000年重新授权的《2000年目标》(Goals 2000)以及2002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6]。这些法律一以贯之地主张家长参与学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教育理念,即家长参与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与提高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

二、流动家庭家长

参与子女教育的阻碍因素

研究表明,流动学生的家长参与教育有助于流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及其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发展。然而,在流动学生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家长参与水平往往还相当低[7]。流动学生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存在多重阻碍因素,如语言障碍,不熟悉学校课程,缺少时间、精力和金钱等[8]。总的来说,这些阻碍因素可以归纳为家长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

(一)自身因素

1.参与意识低

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不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流动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南希·菲尔·查夫金(Nancy Feyl Chavkin)在流动学生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很多流动学生家长因不能正确理解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而误认为子女的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以致在学生学习中未能起到积极作用[9]——他们将自己与子女的学习隔离,将子女的教育全盘推给学校和教师。

2.参与能力弱

流动学生的家长大都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自身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因而无法参与其子女的教育。部分流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子女教育,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相关活动;然而语言的障碍常常使其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10]。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流动学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其长期参与子女教育。查尔斯·德斯夫吉(Charles Desforges)和阿尔贝托·阿博查(Alberto Abouchaar)在2003年的研究中也发现,流动学生家长无法较快融入陌生环境,与新环境具有较强的距离感[11],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其参与学生教育。

3.可支配时间和精力少

流动家庭中的父母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工资低且工时长。为了能有较高收入,流动学生家长常常超负荷工作,以致他们在工作之外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子女的家庭作业,无法顾及子女的学习[12]。这就疏远了家长与子女在学习上的沟通与交流,隔断了家长与学校间的信息互动。

(二)外界因素

1.教师的态度不积极

教师常常将家长参与学生教育视为对他们专业权威的一种挑战和威胁,他们不知如何与家长沟通,不知怎样设计以学生和家长为中心的活动。因此,教师的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成为了影响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不积极主动联系流动学生家长,并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教育,那么教师也可能会阻碍家长参与流动学生教育[13]。

2.社会氛围不支持

1991年,纽约州布法罗城召开了一次以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流动学生教育研讨会。会上,流动学生家长代表指出,学校不欢迎的态度是他们参与子女教育的较大阻碍[14]。

三、鼓励流动家长参与学生学习的措施

为确保流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其子女的教育,美国各州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性措施。

(一)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流动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针对参与意识不强的流动学生家长,各州通过大力宣传和为流动家庭提供一系列的鼓励两种措施营造家长参与的氛围。流动学生家长可以参加家长咨询委员会(Parent Advisory Council)例会,并能与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取得直接联系。这有利于凸显与宣传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主动性。而针对参与意识强,但英语能力不足的流动学生家长,各州推出了相应的英语培训项目,如成年人基础教育(Adult Basic Education)、通识教育发展(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GED)以及流动家庭英语培训等。这些项目中效果较为明显的是为学前流动儿童及其父母开设的流动学生学前教育项目(Migrant Head Start)。该项目旨在支持并强化流动家长在儿童自出生到学龄期的营养、健康与社会服务及教育等方面的参与。[15]

(二)实施家访,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

家访是美国鼓励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最常见的方式之一。狄安娜·宮贝(Deanna S. Gomby)认为,家访能够拉近流动家庭与当地学校间的心理上的距离;同时,学校还能够及时了解每个流动家庭的特殊需求,为流动家庭的学生量体裁衣,进行针对性教学[16]。美国学校工作人员普遍认为,只有深入流动学生家庭,了解流动学生的具体需求,才能更科学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17]。出于这样的认识,家访便成为美国学校与流动家庭沟通的主要方式。学校安排教职人员定期访问流动家庭,在与家长一起辅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阻碍,并及时向学校汇报。家访不仅有助于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了解流动学生的社会背景,还有助于在学校工作人员与流动家庭之间建立密切联系。

(三)鼓励家校合作,加强教师对家长参与教育的科学引导

尽管美国众多学校都大力提倡家长参与流动学生教育,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将家长纳入学生教育,也不知道怎样将家长参与同学生学业发展联系起来[18]。梅丽莎·英格拉姆(Melissa Ingram)、兰迪·沃尔夫(Randi B. Wolfe)和乔伊斯·利伯曼(Joyce M. Lieberman)指出,要想鼓励家长参与学生教育,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对话,加强教师对家长参与的引导是一条有效途径[19]。鉴于此,美国学校制定了引导家长参与教育的方针,如明确要求任课教师、家访教师共同致力于引导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流动学生学习[20]。同时,美国还设立了流动学生教育咨询顾问(Migrant Consultant)一职,由教育服务中心(Education Service Center)负责聘任。教育顾问的主要职责除了为流动学生教育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外,还帮助学校人事处提高家长参与意识,并积极引导流动学生家长参与美国“流动学生教育计划”(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下设的家长参与项目,有效促进了该项目的持久运行。[21]

(四)提供补偿,解决流动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由于工作的原因,大多流动家庭住在离学校较远的地方,参加家校活动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时间和经济上的压力。往返的交通费用是流动家庭的首要考虑因素;同时,流动家庭常常不止一个子女,家长参加学校活动会使家里其他年龄较小的孩子无人照看[22]。此外,大部分流动人口的英语能力较差,在学校组织的家庭活动中往往遇到沟通方面的困难。为解决流动家庭的上述困扰,许多学校为流动家庭提供车辆接送,确保流动学生家长能准时参加;在活动期间提供免费照顾儿童服务;配备语言翻译,确保其理解活动的意义。这一系列服务显示出了美国对流动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学习的重视。

四、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党和政府对我国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该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理应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参与学生的教育,随迁子女特殊的学习需求更需要家长的关注和帮助。在美国鼓励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措施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国借鉴。

(一)出台政策,为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政策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工作不仅具有明确的领航作用,还具有强有力的规范和保障作用。美国的《初等、中等教育法》《美国学校改进法》《2000年目标》以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均从联邦政府层面强调了在子女教育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性,为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965年出台的“流动学生教育计划”更明确了家长参与对流动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在我国还未得到推广,部分人群,包括家长、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此都持消极态度。为保证流动学生家长能积极、有效参与子女教育,国家有必要适时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加大对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宣传力度,强化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流动学生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提供政策层面的保障。

(二)加强随迁子女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参与质量

在我国,流动学生家长大多学历较低,对子女的在校学习情况不够关心,即使有心参与,也常常因自身知识欠缺而无力为之。如果单纯地要求他们参与子女教育,而不加以培训和引导,家长参与的质量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因此,要想推动随迁子女家长积极、有效地参与教育,应该吸取美国经验,对进城务工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在使家长认识到其参与对子女成长的影响的前提下,引导他们熟悉学校课程,了解其子女学习情况,从而使其有针对性地参与子女学习,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在学习方面的进步与困难。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作用发挥得越好,学校对学生家庭教育的监控力度也会越强,从而有利于持续观察流动学生的学业进度及成效。

(三)加强教师培训,促使教师积极对待流动学生家长的参与

教师作为连结学校与家长关系的纽带,其专业素质影响着家长参与教育的成效。英格拉姆等人认为,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培训课程,提高他们与家长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加强教师对学生家长及其文化的了解[23]。因此,我们建议在鼓励流动学生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教师能够正确看待流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必要性,并主动联系流动学生家长,共同致力于改善流动学生的教育环境,解决流动学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此外,我国还可以学习美国学校为流动学生家长提供辅助的做法,如免费提供接送车辆、免费晚餐以及儿童临时看护中心等,以减轻流动学生家长因参与子女教育学习而产生的额外的经济负担与时间成本。这不仅有助于家长与学校间的相互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逐步形成流动学生家长的教育参与机制、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使其能够互相交流随迁子女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Griffiths, M.P. Parental Involvement: A Study of Perceptions among Educational Stakeholders [D]. Capella University, 2007: 10.

[2]Anonymous. Parental Involvement Title 1, Part A Non-Regulatory Guidance[EB/OL]. ,2004-04-23.

[3]Wright, K., Willis, S. Engaging Middle School, Parents,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a Learning Community: A Case in Point [J]. Childhood Education, 2003, 80(2): 54-56.

[4]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Parent Involvement at the Middle School Leve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B/OL]. , 2012-03-31.

[5]Cotton, K., Wikelund, K. R. Parent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School Improvement Research Series)[EB/OL]. http:///webfm_send/567,2012-04-05.

[6]Allen, A. M.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D].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3.

[7]Szente, J. Educating the Urban Child: Special Challenges-promising Programs [J]. Childhood Education, 2006, 82(5): 260-262.

[8][17]Nusche, D. What Works in Migrant Education?[C] A Review of Evidence and Policy Options.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No. 22, 2009: 33-35, 34-35.

[9]Chavkin, N. F. Family Live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igrant Students’ Education [J]. Charleston, WV: ERIC/CRESS-Appalachia Educational Laboratory, 1991: 3.

[10][12][22]Salerno, A., Finx, M. Home or School Partnerships: Migrant Parent Involvement Report[R]. Office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ED), 1992: 7, 6.

[11]Sosa, A. S. Involving Hispanic Parents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rough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J].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1997, 21(2/3): 285-293.

[13]Usrey, M.C. Educational Involvement: How Are Parents of Successful, Low Income, Latino Students Involved? [D].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2009: 42.

[14]Desforges, C., Abouchaar, A. The Impac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Support and Family Education on Pupil Achievements and Adjust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R]. Research Report No. 433,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3: 34.

[15]Anonymous. Migrant Head Start Provides Comprehensive Services[J]. Migrant Education Messages and Outlook, 1990, 8(3): 24-26.

[16]Gomby, D. Home Visitation in 2005: Outcomes for Children and Parents[R]. Invest in Kids Working Group, Washington, D.C. Working Paper No. 7,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5.

家长会流程第3篇

一、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方面产生互动,发挥整体效果。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可使家长对学校、教师充满信心。通过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发展前景和现状,使家长对教师加深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障壁,为和谐交流打下基础。所以成功的家长会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在各方面产生互动,在协作中进步,在调整中发展,从而产生一股整体力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使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在家长会上,通过向家长介绍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或者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使家长明确自己应负的责任;通过向家长公布学校的收费、支出情况,消除了家长对学校的误会,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使家长更全面了解学生,有利于优秀生的脱颖而出。通过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交往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思路。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家长会上的对比交流,使家长及早发现优秀学生,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设想好成长历程,从而使优秀人才最终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四、使教师和家长目标上形成共识,在教育方法上更趋向成熟。在家长会上,通过向家长介绍品学兼优的学生,或奖励、或表扬在某个方面有进步的学生,使其他的家长或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愿望,使学生学有目标、有榜样、有动力,从而促进校风、班风的转变。

五、使师生双方有了信任,相互间的配合趋于默契。通过召开家长会可使师生间出现一股默契感,有利于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家长会是一次集中学生家长到校进行的一次会议,利用得好,可使家长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校的各种教育意图和家长应配合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对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教育。当然,若组织不好,会提供让家长们集体发牢骚的机会。所以,在组织召开家长会时,班主任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在召开家长会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发言稿,最好将其当作一节“公开课”积极备课,严格确定主题内容。在这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事先思考了一些家庭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选取了“家长应如何教育子女”的主题,同家长们共同探讨了有关教育子女的方法、经验,取得了非常大的效果。

2、班主任应该在家长会进行当中,控制好整个会议进程,不要让家长过多去发泄平时的不满,而对班主任工作产生不良的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控制议程中,多举些与主题有关的正面事例来引起家长的思考,从而让家长达成必须想办法教育子女的共识。在这学期的家长会上,我针对本班某些家长如何教育子女而取得较好效果的典型事例加以介绍,使家长们有圈套的收获。

3、有必要的话,应该让学生与家长同时出席家长会。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协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当然,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方式方法可以取得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应该如何来组织家长会呢?

1、明确家长会的目的

确定家长会的主题,即通过这次家长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通报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还是辅导家长如何做好学生的考前的准备工作等,只有明确了主题和目的,才能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家长会。

2、确定家长会的形式

根据主题和内容的不同,选择和确定合适的家长会形式,参照第一条。总的来说,家长会的形式应该以内容来确定,而不是拘泥于形式本身。

3、做好家长会前的“备课”

相信大多数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和学校的情况是了如指掌的。但是有一些新的情况,仍然需要老师做一些对应的准备,比如刚刚出来的考试成绩情况,或教育部门、学校新的教育政策等内容。做到有问必答,有备无患。

4、确定家长会的流程

家长会的流程应从家长的召集准备开始计划,到会议的发言顺序,总体时间的把握等多个方面进行明确。通常以时间为顺序,把会议涉及到人事物尽量明确下来,比如明确发言的顺序,明确讨论的范围,明确会议的整体进行时间等。这点十分重要。明确的流程,将帮助老师尽量避免疏漏和掌控会议全程。同时,这部分的内容有些还可以作为发言的内容,比如让与会的家长和同学知道接下来的会议内容等。所以,制定流程的步骤一定不可缺少。

5、拟定家长会的发言内容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家长会,作为教师的发言,都将是家长会的重要开场白或结束语。它将引领会议的议题和进程。所以,拟定一份家长会上的教师发言稿十分重要。如何拟定,可参阅“家长会教师发言稿的撰写”一文。

6、做好家长会的通知和召集

列示家长会的出席各方名单,然后将会议时间,主题等通过各种形式,及时通知到与会者方。最好能够同时对明确赴会的名单有一个收集。

7、做好会场布置和家长的到会接待

在会议开始前,应做好家长的接待,位置安排,以及会场布置等工作,可以动员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事项。

8、进入家长会的实质进行阶段

家长会开始,根据先前制定的计划和流程,灵活的进行会议。注意事项可参阅第三条。

9、做好家长会的活动或会议记录

可安排同学,或采用录音等方式,做好家长会的会议记录,把家长会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留后解决或借鉴。

家长会流程第4篇

随着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流动儿童这个群体逐渐被更多的公办学校的教师所了解和认识。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就有了对流动儿童的评价。有些评价是积极的,如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更能吃苦、更懂事,更体贴父母,更会干家务等等。但更多的评价是消极的,如流动儿童的性格比较内向,课堂上不敢发言;流动儿童有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不太科学;流动儿童的知识面狭窄,学习基础较差,跟不上城市学生的学习步伐。非常有意思的是,公办学校的教师几乎一致性地认为,以上种种“反常”或“落后”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或者说,流动儿童的这些“反常”或“落后”均是由于流动儿童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的。

同时,关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劣势,学界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4],研究结果一致性地表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种种不足和缺陷。这似乎表明,不管是教师的主观评价,还是学界客观的评估,均指明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劣势和清一色的不足。

本研究思考的是,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特征是否真的是清一色“不足”或“缺陷”?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否也存在某些优势?为此,本研究选取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与流动儿童的学业学习有关的方面,探索流动儿童家庭在促进子女学业方面拥有怎样的资源,怀有什么样的观念,又表现出怎样的行为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某所中学作为案例,采用多途径的方法收集资料。其中,访谈共涉及16位流动儿童的家长,背景性资料的问卷调查涉及全校120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涉及45位初一和初二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工作总结涉及10位班主任老师。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资源匮乏

家庭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家长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监督和指导孩子的学习,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能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业指导,家庭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条件来满足孩子基本的学习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说,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收入偏少和职业类型特殊三个方面。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层次较低:54.4%的流动儿童的父亲其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就更低,64.5%的母亲其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当流动儿童需要父母提供学业支持时,虽然有些流动儿童的家长休息在家,但由于学识水平有限,他们没办法为子女提供基本的学业支持。试想,家长自己才小学毕业或初中未念完,怎么可能指望他(她)能为子女提供学业支持?

当然,家长并不一定要为孩子提供“直接的”学业支持,也可以为孩子提供“间接的”学业支持(如,为孩子请家庭教师),但较低的家庭收入可能使这一途径无法通畅地运行。

家庭收入偏少。此次调查显示,2%的流动儿童家庭其月收入在500元以下,9%的家庭月收入在500—1000元,22.5%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25%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3000元,18%的家庭月收入在3000—4000元,23.5%的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可见,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月收入大约只能维持一个家庭在上海这样一个大城市的基本运转,实现家庭的基本功能。家庭收入偏少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钱的重要性凌驾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之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首先要以家长“降低生活成本”这一目的为中心。比如说,由于家庭收入偏少,很多流动儿童家长在选择租房的面积、子女的教育投入方面要精打细算,很多时候论文更是捉襟见肘,这在客观上使流动儿童在家里很难有一个舒适和安静的学习环境。本次调查的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家庭大多是在一些比较老的旧小区,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基本上租借老式的“一室户”,父母和孩子是共处一室的;如果家里孩子较多,有两个或三个,或者还有其他成员,一般租借一套“两室户”的房子。也就是说,这些流动儿童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只有少部分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还有数量更多的流动儿童,由于他们的父母是小企业主或小作坊主,因此,他们往往就在父母的店铺或作坊间伴随机器或城市马路、集市的喧嚣复习功课。

职业类型的特殊性。本研究中的流动儿童父母大多从事的是个体经营业(如批发水产、蔬菜、水果,经营理发店),少数家长进入工厂务工。这些职业的特点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基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日,这就使得家长试图监督孩子的学业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

“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在楼下干活,只是抽空上去看一看,督促一下,也不是时刻看着。一般是没有(监督)的,还是比较自觉的。”

“没有人监督孩子做家庭作业,一般孩子做作业时,我们都不在家。”

“孩子做作业时,我们做饭或看电视,有时也可能还没有到家,基本上没有人监督,孩子比较自觉。”“我们一般很晚才能到家,没有人监督(孩子做作业)。”

“(孩子做家庭作业时,我们)还没有下班,没有监督,靠孩子自己。”

但本研究也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在45份家庭教育问卷调查中,有近20%的家长已成为孩子学业直接支持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这些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专或高中”①,其所从事的工作类型又恰恰使他们的休息时间与孩子的休息时间较 为一致。显然,由本人来给孩子提供直接的学业支持减少了流动儿童家庭的“生活成本”。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某些流动儿童家长选择由自己来辅导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因。

“(我可以)辅导孩子的作业,减少她的心理压力。”(父亲,高中毕业)

“他数学(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我可以看出来。如果他有不会做的,我可以教他。语文他查查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母亲,高中毕业)

“爸爸学业稍高,可以帮助我。”(爸爸,高中毕业)本次调查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未能给子女提供直接的学业指导或帮助,但许多(甚至是大多数)流动儿童并不缺乏直接的学业支持或指导,这种学业支持或来自哥哥姐姐,或来自隔壁邻居家的孩子②,这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

“有他哥哥教他。”“找姐姐帮助。”“我会去问姐姐。还会去问楼上的同学。”

(二)教育期望的两极分化

由于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不高,掌握的技术又很有限,因此,他们只能从事脏、苦、累且报酬低的工作,这使他们体验到都市生活的艰辛。他们很希望能改变这一现状,却又感到力不从心,于是转而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要像自己那样辛苦,要像城市的“体面人”那样轻松地生活。同时,他们也清晰看到,在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和户籍制度下,接受更高的教育,拿到更高的文凭,是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对子女都抱有很高的教育期望,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上大学”“,读得越高越好”:

“没有大学文凭就不行了。这个社会没有个大学文凭就不行了。像你们(访谈者)一样多好。”“只要她考得上,就尽量让她上。我们对她说,只要你考得上大学,我们砸锅卖铁也供你。”“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当然希望他读的程度越高越好。”

但是,我们的研究也显示,在流动儿童的家长中也存在着另一个群体。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教育怀有理性的或实用的期望。这些家长大多是比较成功的商人,或者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相当地差,家长对孩子上大学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希望。班主任老师也向我们反映,这些家长的观念大体是,“你看我,不也没读到书嘛,但照样混得很好。”下文的受访者靠着自己在上海的十几年打拼,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房屋转租的大老板。

受访者:“我估计她上高中也不行。她成绩中等偏下。我估摸着让她在上海(读完初三)继续念学院。访谈者:什么学院?受访者:就是学技术的。或者让她参军。访谈者:但参业后怎么办呢?能找到工作吗?受访者:我们河南不像上海,参了军回来非常好找工作。孩子她舅舅在法院工作,我爸爸妈妈也是干部,她转业后可以很轻易地进入公检法部门工作。”我们认为,教育期望两极分化的背后隐含的是流动儿童的家长对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判断所存在的巨大分野: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和最为重要的途径,他们本人就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才导致目前不体面的生活;另一些家长则认为,不受很高的教育也行,通过其他的途径(如做生意)也能过上美好生活。所以,我们认为,不管流动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如何,其背后隐含的思想都是非常质朴的、个人化的和功利的,他们很少将接受大学教育与提高素质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将教育的价值或功能狭隘地工具化了。

(三)教育能力不足

虽然绝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读大学,但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当被问到:“家长能为孩子的学习做些什么”时,只有少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指出“督促孩子做作业”、“校外补课”和“买学习资料”等支持性的行为:“我会经常督促她学习、看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时请家教。”“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水平较低,给不了孩子帮助,主要“靠孩子自觉”和“靠他(她)自己”,自己能够做到的就是给钱,只要孩子能读,就一直支持到底。“我们文化水平有限,加上在外打工,我们没有时间帮助孩子什么,完全靠孩子们自己努力。”“这个我们不清楚。”“家长在其中无事可做,孩子的学习只能靠他自己,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出钱。”“我们做得很少。但是教育怎样做人还是经常教育的。不知道成绩不好时,该如何教育了。打也不是,说也没用。哎!”

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时,家长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法还是积极寻找补救的办法,这是反映家长教育能力高低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当被问到“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或者学习成绩差时,你们怎么办”时,虽然大多数家长的回答是:“会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和“教育他(她)”,但我们从流动儿童那里得到的信息却完全不同。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回答是:如果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很多时候会很生气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这似乎表明,在流动儿童的经验和记忆中,打骂已经成为父母应对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一种常用手段。

“会打我,骂我。”“如果考得不好,有时会打我。”“老爸会骂我几顿,老妈也会骂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无法给孩子的学业提供任何直接的帮助,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这是流动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低下的第三个表现。当流动儿童碰到不会做的家庭作业时,家长一般会鼓励他们问哥哥姐姐,或者到邻居家孩子那里寻求帮助。如果没有以上两种资源,家长一般会鼓励孩子“打电话”问同学,或者干脆让孩子空着不做。

“如果真不会做只好不做。”“第二天问老师。”“第二天上学问同学。”“自己靠手边的资料,再不行上网查找。没有人提供帮助。”

(四)家校沟通不够积极主动

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学习。虽然大多数流动儿童家长认为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是必要的。比如,当问到家长会是否有必要时,几乎所有的流动儿童家长都给予了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和老师联系。”“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会)有必要开。因为能了解这一段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觉得家长会一定要开,因为学校和学生家庭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使老师与家长之间产生沟通的平台。”

另据班主任老师反映,绝大多数(接近90%)家长也能够参加每月一次的家长会。但是,流动儿童的家长在家校沟通上的表现总体上可以用“消极和被动”来概括。用一位班主任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流动儿童的家长很少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和了解孩子的情况,但如果是班主任老师主动与流动儿童家长联系,他们还是很希望从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的情况或得到如何教育孩子的建议的。”

流动儿童的家长为什么不愿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呢?这或许与他们的观念有内在的联系。本次调查发现,有些家长认为,主动联系老师就是麻烦老师,没什么事就不麻烦老师了,孩子读书不好是自己的事,找老师也没有用,也没有必要麻烦老师。访谈者:会主动跟班主任老师联系吗?受访者:不太会。访谈者:为什么不主动联系?受访者:怕麻烦。访谈者:怕麻烦?受访者:没什么事就不麻烦老师了。访谈者:主动跟班主任老师联系过吗?受访者:没有。访谈者:如果小孩成绩不好了,或者你觉得小孩跟以前不太对劲了,会主动联系老师吗?受访者:小孩读不好书,找老师也没用。访谈者:自己解决?受访者:对。访谈者:那万一自己解决不了呢?受访者:(小孩)自己学,学得下去就!学,学不下去我们也没办法。

四、研究结论及研究结果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 义

从总体上来说,流动儿童的家长在促进子女学业方面所拥有的资源,所具有的观念和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之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不足和缺陷,与其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流动儿童父母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主要源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流动儿童的父母,他们在家庭教育资源、教育期望、教育能力和家校沟通上的表现都要好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流动儿童的父母。本研究最有趣的一个发现是,在多子女的流动儿童家庭或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地的流动儿童家庭中,大多数流动儿童并不缺乏直接的学业支持来源,流动儿童的哥哥姐姐或邻居家的同学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业帮助。

本研究的结果对社会工作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意义:

家长会流程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家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18-01

幼儿园教研活动主要研究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以教师力所能及的策略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让教师从中获取经验,提升属于教师自己的理论,最终使教师在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所进步。由此可见,园本教研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借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其终极目的都是指向幼儿的发展,并最终带动幼儿园自身办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掌握着丰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家长则带着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并对孩子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园本教研活动如果能充分调动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保证在教研实践的各个层面都能实现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势必会增进家园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促进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最终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

在我园园本教研活动中积极引入家长的参与,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把小班作为教研载体,大胆尝试和探索充分发掘利用家长资源,引领家长了解并参与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教研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家园合作教研氛围,从而共同引导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幼儿数学认知水平;促进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

我们以小班数学活动“6的形成”为载体,开展了有家长参与的教研活动。首先我们对家长发放了家庭数学教育活动记录表,家长在家中完成6的形成的教学;接着由教师对家长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体,完成教师评价活动记录表;接着教研组进行第一次教研,教师们对家长在家中开展“6的形成”的教育活动记录进行分析和研究。经过研讨我们认为多数家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家长对6的形成的概念不清晰。第二点,家长教学的层次比较紊乱。第三点,家长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引导不够充分,缺少孩子自己探索研究,没有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答案的过程。多数家长只是重目标,不重过程,总是急于把答案呈现在孩子面前,殊不知孩子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就在与思考探究的过程当中。家长们的教学有点也非常明显,就是能够运用孩子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

第二次教研活动,我们请家长来园,家长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讨论。并请家长观摩由我们教师组织的数学教学活动“6的形成”。首先我们就家长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如:老师与黄粱轩家长交流中说:黄梁轩的爸爸把6的形成和6的分解还有6的加法运算混合在一起,实际上6的形成是数量概念,而6的分解是数群概念,6的加法是运算概念。所以6的分解和6的加法相对于6的形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个是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因为小班幼儿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教学的层次比较混乱,6的形成应该是在充分的理解了5的基础上感知5加上1是6,6里面有6个1,而他的爸爸在导入环节中就让孩子感知六的数量,这个是对孩子学习的过程不太适合。还如:与胡彦博妈妈交流时,老师们认为家长得教学存在形成与分解组成概念有些混淆。从概念上讲数字的形成是指自然数的来源,是量的概念。但是却把它作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成,这依据某种共同属性将物品或多个物品聚集的一个过程,它是数群的概念,是让孩子了解部分与整体的一个过程。针对家长们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幼儿学习的问题,我们老师给家长提出了建议,并举例:妈妈这里有一个橘子,宝宝这里有五个橘子,放在一起有几个橘子呀?橘子怎么会变成六个呢?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让他懂得5个橘子添上1个橘子是六个橘子。同时,家长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闪光点,家长们能运用孩子身边的东西进行教学,如:黄粱轩爸爸在数量的感知环节中,运用了玩具鱼和饼干两种不同的材料,小班幼儿学习数学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那么把幼儿学习的过程融入到操作材料的这个过程中是符合小孩的学习规律的。还有的家长在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教育,如:刘雅文妈妈活动的结束环节让孩子把饼干分给家人,增进家人的情感交流,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通过我们与家长深入的交流,家长们都表示,参加这个活动都深受启发,一位妈妈这样说,平时家里进行数学教育都是我讲孩子听,然后觉得很简单的内容孩子怎么就是搞不明白,如1和1合起来是2,他就不能明白,我就很急躁,就用强制性的态度告诉他,让孩子学,还发孩子的脾气,我现在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把大人的意识强加到小孩的头上,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会改变自己教的内容和方法,与老师多交流探讨,真是要好好学习,不是要懂得很多,但是在小班年龄段孩子应该要了解什么还是需要知道的。

家长会流程第6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使得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物流装备产业同样如是。面对这样的局面,行业该如何发展?从业者要做哪些反思和规划?日前,陆会长接受了本刊专访,就目前行业形势与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记者 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至25年以来最低,您认为当前我国物流装备行业是否也处于同样的调整阶段?这个时期行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陆大明:这两年我国经济确实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毕竟之前增长太快了,需要这样一个时期进行调整和反思。

以物流装备行业为例:近2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行业加速发展,货架、托盘、叉车等物流设备生产以20%-30%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GDP增速。目前,我国每年约新建成300座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中心),年产有轨巷道堆垛机约2000台,工业货架超过60万吨,输送分拣设备约20000台,AGV/机械人(手)约2500台,叉车30多万台,各类搬运小车几百万台。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装备市场。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论从市场容量还是其他角度考虑,这种高速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受很多因素制约,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每年增长2%、3%。我国经济2015年增长6.9%,据一些专家预测,今后几年有可能还要低些,维持在这种中高速或中速发展的“新常态”。

物流装备行业在2015年的增长速度还没出现太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以我的观察,物流装备行业存在滞后效应,一般比整体经济节拍要晚一两年,增速下跌也要晚一两年。这是因为物流装备行业是服务于整体经济的,现在行业增速没有明显下滑,是因为之前的投资还在持续进行,而且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由于这些有利因素,尽管物流装备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但是企业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保持较高增长率。目前,物流装备行业刚刚感受到些寒意,还没有到严冬,困难的时期还在后面,行业内的企业要做好思想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几年,我国物流装备行业不仅面临着增速下滑的压力,还面临技术升级的挑战。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如电子商务,还有以“工业4.0”为代表的制造业革命,都带来新的需求,也对物流装备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向智能物流发展。以我的判断,物流产业将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全球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协同化等方面发展。

记者 您的认识很深刻。那么,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物流装备企业应该如何发展?

陆大明:我们一定要做好三件事:第一要避免恶性竞争,建立良性共赢的竞争机制。第二,企业分工协作,做好自己的事,要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千万不要你抢我夺,这将导致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第三就是做好规划,正确规划是决定物流系统成功的主要因素。随着去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物流装备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要为智能制造提供智能物流支撑。实际上这也是物流装备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从宏观层面把握趋势,进行调整,才能既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也能符合将来的发展要求。现在整个社会在变,而且变化很快,物流行业也要与时俱进,脚踏实地,认真做好自己的产品,我相信每个企业都能有很好的发展。

记者 您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的不健康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行业出现这样的问题?您认为我们应拿出什么样的破解之法?

陆大明:中国物流装备行业确实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状况。造成这种局面,我觉得是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需求方与物流装备企业都有不理性的地方。

从需求方来说,在采购物流系统装备时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只看价格,迫使设备和服务提供商压价竞争。这种低价中标的现象,使得物流设备和服务企业难以积累实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长远来看对供需双方都无益。其实,国内物流装备企业的管理成本、人员工资等各类成本都基本类似,若想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必然会降低材料品质和工艺水平。而由于没有合理的利润,企业也无法拿出资金投入到持续的研发工作中,在技术上只能采取低成本的跟随、模仿战略。这使得我国企业始终跟随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发展而无法超越。

从物流装备行业来说,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发展策略问题。表现之一是盲目扩大产能。我曾多次强调,物流装备是耐用品,更新换代速度没那么快。一些热门行业,例如电子商务,是会带来新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到底有多大需要认真测算,而且在预测时不能盲目夸大。表现之二是一些企业四面出击,而不是专注于某个行业领域发展。我们反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物流装备企业走过的道路,他们比较理性,企业有差异化竞争的理念,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发展。实际上,医药、服装、烟草、电商、快递……各个行业的物流都有细微差别,企业只有专注于行业深入下去,才能够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而目前我国物流装备行业这种不理性的发展和竞争,使得市场上出现了供应失调的现象:一方面低端的、通用型的产品或服务竞争空前激烈,企业不容易获得利润;另一方面,一些高端的需求国内企业无法提品或服务,一些潜力很大的细分市场无法被发现和挖掘出来,或者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破解这种局面?我认为需要时间。随着行业的发展,企业家们都会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要多给出建议。媒体需要多宣传。最终,理性的发展理念会被我们行业所接受。

记者 在您的主持、组织下,《面向2030――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去年11月成功出版。请您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

陆大明:《面向2030――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这本书,是《面向2030――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编撰的。最早提议编撰出版这样一套丛书的是中国科学院院长、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路甬祥先生。

《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由中国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编著,我很有幸负责这个项目。这套丛书本身就是针对我国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指导性丛书。“面向2030年”是一个时间节点,希望在那个时间点上,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够达到我们现在的一些预想。而《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也是在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工程技术的需求,以及可预见的先进制造技术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分析与判断我国物流工程技术与装备的关键技术,提出未来影响物流工程的关键要素和共性关键技术。而此套丛书的出版,恰巧赶上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规划的出台,很多理念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对物流装备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全书分为章节,第一章分析了物流工程发展的需求环境和我国物流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第二章概括了物流工程的发展趋势;第三章提出了影响物流工程发展的六项共性关键技术;第四章至第七章确定了典型物流装备及典型物流系统的技术路线图;第八章提出了路线图成功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这本书总结出物流工程六大发展趋势包括:高效、敏柔、精确、智慧、绿色、联通;提出影响物流工程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先进设计技术,绿色与节能技术,故障诊断与远程监控技术,集装单元化技术,物流工程管理技术。这些内容可供物流装备企业以及需求企业参考借鉴。

记者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与欧、美、日相关行业协会共同组建了世界物料搬运联盟。请您介绍一下联盟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这对促进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可以向发达国家借鉴哪些经验?

陆大明:本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北起院就同欧洲物料搬运联合会、日本物流系统机器协会、美国物料搬运协会有一定的联系与合作。我曾经担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理事长,在这个领域有一个世界性的组织――世界工业车辆联盟,对促进行业内国际学术和信息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受到启发,在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会长期间,与欧、美、日等物流协会商议,能否也成立一个物料搬运行业的世界性组织?这个提议受到大家的一致欢迎和认可。于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北起院、欧洲物料搬运联合会、日本物流系统机器协会、美国物料搬运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世界物料搬运联盟(World Materials HandlingAlliance,简称WMHA)。2013年1月,WMHA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第一次会议,就备忘录进行了充分协商,并确定在2014年5月德国汉诺威物流展期间召开第二次会议,中、欧、美、日四方正式签署备忘录,宣告WMHA成立。

目前,WMHA已经建立了定期的交流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交流大会。这几年最重要的交流是各方分别介绍了物料搬运行业年产值、对外贸易等情况,并对近年来在行业规范、行业准则以及标准制定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流。由于各方对产品的定义有所不同,会后各方将对本国的产品统计进一步梳理,以期在未来的产品统计上有更进一步的可比性。在会议中,还确定将堆垛机作为产品样本,各方提供已制定的标准、规定、市场准入等,以便做一个全面的比较。会议还就各方的新技术发展特别是产品的节能方面进行了沟通。

家长会流程第7篇

【关键词】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0-0054-03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并有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1〕流动幼儿这一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随之产生。在流动幼儿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重点。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接受全面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流动幼儿家长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随时随地地利用各种家庭教育资源,就能使目前“第二代移民”即流动幼儿群体的教育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一、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现状研究

教育社会学认为,孩子的家庭背景是家庭提供的一种教育机会,即由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职业地位和文化水平等共同生成的“代际转让机会”,并且这种“转让机会”是不可加以选择和变更的。〔2〕流动人口经济上的低收入性、文化上的边缘性以及社会地位上的底层次性加剧了其子女在教育上的弱势地位。因此,笔者试图从流动幼儿家庭人力教育资源、财力和物力教育资源、时间教育资源三个方面来分析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流动幼儿家庭人力教育资源方面

1.流动幼儿家长的职业地位

根据布劳和邓肯的研究,父辈职业对子辈的教育有重要影响。父亲的职业与子女教育呈正相关,父亲的职业地位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获得好的教育,也越有可能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3〕目前流动幼儿的家长大多在城市中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或知识成分较低的商业活动,其职业多为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流动幼儿家长的底层职业除了给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在其他方面对孩子的帮助是相对较少的,这使他们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处于劣势。

2.流动幼儿家长的文化程度

流动幼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科学育儿知识的掌握,间接决定着其对孩子的成长指导和帮助程度。流动幼儿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即使一些家长希望利用城市的有利条件为孩子打好早期教育基础,然而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他们大多没有掌握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知识,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所以流动幼儿家长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流动幼儿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庭的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四种类型。〔4〕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幼儿家长对孩子往往只养不教,或缺乏正确的教养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其教养方式多属于放任型和专制型。流动幼儿家长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抚养教育孩子,自然不可避免出现某种偏颇。

4.流动幼儿家长的教育期望

大部分流动幼儿家长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处在城市底层与文化知识过少密切相关,因此他们迫切地把改变自身处境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流动幼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倾向于孩子能多学知识,脱离农村。在学历期望上,大部分流动幼儿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这本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有利方面,然而如果家长期望过高,在家庭教育中违背幼儿成长规律,过多地给幼儿灌输知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5.流动幼儿家庭的文化氛围

流动幼儿家长是“户籍”农民,又是“编外”市民,具有双重身份,边缘性成为其重要特征。边缘化的家庭文化氛围会对流动幼儿产生双重影响。〔5〕流动幼儿家长在逆境中求生存,具有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这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不少幼儿在这种氛围下变得早熟、懂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流动幼儿家长平日劳动量较大,加之在城市中属于“编外”市民,没有归属感,休息时通常在家看电视、睡觉、打牌等,很少看书学习充实自己,这显然容易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流动幼儿家庭财力、物力教育资源方面

1.流动幼儿家庭的经济收入

流动幼儿家庭的经济收入决定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流动幼儿在物质教育资源上的占有情况。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结构都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由于流动家庭大多身处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这决定了其用于教育上的投资是比较少的。在城市中,异常火爆的各类早期教育培训班、补习班、特长班里挤满了各个年龄段的城市幼儿,然而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流动幼儿家庭往往无法拿出余钱让幼儿参加这些培训班,接受各种培训。

2.流动幼儿家庭的居住环境

流动幼儿家庭迁居城市,生活在一个与农村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中。城市总体的居住环境、学习环境具有农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流动幼儿在城市中更容易接受先进的教育,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但是具体到流动幼儿家庭所处的小环境,则不尽如人意。由于经济收入少,大多流动幼儿家庭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这里人员混杂,治安较差。流动幼儿在社区内容易接触到各种复杂人群,极易沾染不良习气。此外,他们住在租来的简易房或父母搭建的简易棚中,在家里基本上没有自己单独的房间,更没有安静、宽敞的学习、玩耍空间和必要的益智玩具等。

3.流动幼儿家庭的文化商品现状

社会学家布迪厄非常重视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的作用,家庭文化商品拥有量就是其指标之一。〔6〕流动幼儿家庭由于经济原因,用于文化商品上的消费非常有限。现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很少有图书,也很少有玩具、艺体类的学习用具等,而幼儿学习用的磁带、教学碟、歌曲碟等开发智力的学习用具则基本没有。电视机基本上是孩子除幼儿园教育外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唯一渠道。

(三)流动幼儿家庭时间教育资源方面

1.流动幼儿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流动幼儿家长在城市中的职业角色多种多样,但是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他们的工作时间都很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下的非常少,加之家务、人际交往等琐事的影响,他们回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孩子以及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就少之又少。有的流动幼儿家长因为工作三班倒或者值夜班,甚至基本和孩子碰不上面。由此可见,流动幼儿家庭在时间教育资源方面十分匮乏。

2.流动幼儿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质量

伯恩斯坦的社会语言编码理论假设存在两种语言编码:一种是精致语言编码,其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抽象性和规范性,主要存在于中上层阶级的语言中;另一种是局限语言编码,其特征是特殊性、孤立性、具体性和不规范性,主要存在于下层阶级的语言中。〔7〕目前,幼儿园教学中使用的精致语言编码与中上层阶级子女的生活经验具有同质性,易为他们接受,而与流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具有异质性,不易于被他们接受,流动幼儿在这方面自然也就处于不利地位。

二、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利用的改善对策

流动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的不利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其家庭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并最终促进流动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支持系统

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而流动幼儿的教育问题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须完善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为流动幼儿及其家庭在社会生活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8〕应以国家支持为主,保证流动幼儿能够接受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各类社会组织也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作为国家支持的有力补充;流动幼儿家长不能消极等待救助,而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改变自身的不利境况而奋斗。

(二)社区

流动幼儿家庭生活的社区应充分发挥作用,配合幼儿园、单位,加强对社区内流动人口的教育与管理。针对流动幼儿家长进行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和培训,优化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帮助流动幼儿家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保障流动幼儿受教育的权利,使流动幼儿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三)幼儿园

幼儿园要关注流动幼儿这个弱势群体,积极与家长沟通,双方共同关心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应该把爱平等地给予每个孩子。幼儿园要鼓励流动幼儿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既能减少流动幼儿受父母弱势地位不良影响的程度,又能使流动幼儿对父母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帮助父母摆脱精神贫困。

(四)流动幼儿家长

对于流动幼儿家长而言,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职业地位所限,他们在家庭教育资源利用的某些方面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但只要流动幼儿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孩子平等地相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利条件,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娟.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调查与分析,2003,(8).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高飞.农民工家庭教育资源现状研究〔J〕.论点分析,1999,(3).

〔4〕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5〕关颖.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J〕.青年研究,2002,(5).

〔6〕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家长会流程第8篇

通讯作者:李玉英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晨会交流制度”,鼓励护士把对人生、职业的见解或感悟及时表达出来,与大家共享、交流,从而实现增加护士知识储备、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最终达到促进医-护-患沟通的目的。方法 晨会交流实行轮流主持,要求主持交流会的护士把自己在工作期间和读书、上网,甚至看电视的过程中,引发的思考和感触进行简单的整理,作为当天的话题呈现给大家,其余护士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发表看法,进行交流。结果 护士在为晨间交流会做准备的过程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晨会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大家的感悟、体会共享,也增加了对职业的思考和认识,增进了护士彼此间的了解,分享了快乐,分担了压力。结论 晨会交流制度促使护士认真思考工作和生活,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交流信息,对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和沟通交流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周20 min左右的晨间交流会,不会对病区的日常工作造成影响,使护理人文教育的持续进行成为一种可能。

【关键词】 晨会交流; 人文教育; 护理

护士的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其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1]。护理院校的人文教育仅仅为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打下了基础,医院的护理人文教育才能给予护士更直观、生动的体验,引发她们更认真、深刻的思考[2]。作为基层的护理管理者,病区护士长对护士进行的护理人文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提高,最终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所在病区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通过建立护士“晨会交流制度”,每周一在病区晨会后,开始护理查房前进行20 min左右的相互交流,分享工作、生活体会,交流心得,有效提高了护士的人文综合素质,增强了护士的沟通交流能力,为探索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三级甲等医院中西医结合病区护士11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6名,年龄22~35岁,工作年限1~14年。工作岗位:药疗护士、责任护士、夜班护士。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每月开展4期晨间交流会,除去节假日,共开展50期。

2 方法

2.1.1 制定计划 病区护士包括护士长在内共12人,每人主持1个月,一年的时间内轮流主持,给每个人主持会议、发起话题的机会,锻炼大家的组织协调能力。护士长做第一个月(前5期)交流会的主持人,在前5期交流会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护士在会议过程中的表现,选择性格外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护士,准备做下个月晨间交流会的主持人,每人主持一个月共4~5期。由当月的主持人负责推荐并和护士长共同决定下月主持人的人选,护士长提前和主持交流会的护士做简单沟通,以便在会议期间协助主持人引导大家把话题充分展开,使大家畅所欲言。同时要求主持晨间交流会的护士,在每周五之前确定下周的晨会交流的主题,并写在病区的通知板上,以便大家提前准备。

2.1.2 确定交流会主题 前5个月即2010年4月~8月,由护士长指定交流主题,每期主要包括生活随想、职业感悟、说长道短、真诚面对等4个方面的内容。以后的交流主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也可以由负责主持交流会的护士自行决定。

2010年3月~2011年3月一年的时间,晨间交流会讨论的主题除了上述4个以外,还涉及到以下主题:医护之间、坚强面对、幸福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说说护士的烦心事、时尚Party、歌声里的故事等10个方面的内容。在护士职称晋升期间,举行了“护士,不要为职称哭泣”的专题讨论,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本院实施之初,本科还组织了以“调整心态,迎接新的护理模式”的专题讨论。

2.1.3 晨间交流会程序和方式 晨间交流会程序从主持人宣布今天的议题开始,要求主持会议的护士说一两件与主题有关的小事,引出会议讨论的主题;或者由主持人列举在工作中,与医生、患者以及医院其他部门人员打交道时遇到的情况,主持人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说出自己的困惑,然后由大家自由发言,主持人做好记录,最后由护士长做交流会的总结、讲评。

3 结果

晨间护理交流会进行的过程中,护士们表现出的热情和能力,远远超出了护士长的预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每次晨会结束时,大家都意犹未尽,带着一种略显亢奋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工作,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从2010年6月份起,参加晨间交流会的护士先后多人在院刊《医苑采风》和《当代护士》杂志综合版上发表散文、小说、随笔等10余篇。在医院组织的护士节文艺演出和迎新春文艺晚会上,护士还把病区“晨间护理交流会”的情形改编成情景剧,搬上了舞台。

在日常工作中,医生、患者对护士表扬的比例增多,批评和投诉比例下降,患者满意度整体提高,护士之间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够较好的化解,整个中西医结合病区的气氛融洽、和谐[3,4]。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日渐提高,护士工作期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护士人文综合素质,增强她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应该是护理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利用晨间交流会为大家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结合护士长正确的组织、引导,病区护士的人文素质有了提高,病区护理工作也有了很大进步。

2011年6月份,本科室准备对晨间护理交流会进行改进,邀请护理部主任、科主任、医生甚至患者和家属代表参加,相信会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付菊,王红梅.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作用思考.重庆医学,2011,40(11):1134-1135.

[2] 田玉梅,谢日华,彭艾莉.人文素养在护理案例情景教学中的渗透.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698-699.

[3] 戴丽,周海英.护士长素质与管理技巧.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9):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