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死亡病例讨论

死亡病例讨论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9:12

死亡病例讨论

死亡病例讨论第1篇

[关键词] 脑梗死;死亡原因;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159—02

The causes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 analysis of 64 cases

CHEN Shug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Beijing Dax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2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ath—related factors and causes of death in patients of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Sixty—four patients died from ischemic strok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Hypertension was the most popular history among related factors for death after ischemic stroke, followed by a history of ischemic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common. 47 ischemic stroke—related—died patients accompanied with lung infection. Bisides, stress ulcer and cerebral hernia followed. Most of them died within 1 week. About causesof death, posterior infarct, especiallly brain stem infarction, was popular. And most of them died within 1 week. Conclusion The death—related factors and causes of death were complex, and the combined treatment should be applied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Causes of death; Related factors

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据统计2008年我国脑梗死患者有7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并以每年近9%的速率递升。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为降低脑梗死病死率,提高好转率,现对我院2007~2011年收治的64例脑梗死死亡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死亡原因,提出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46~ 92岁,平均年龄(73.1±10.2)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会指定的诊断标准[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0例(62.5%);脑梗死病史32例(50.0%);心肌梗死病史17例(26.6%);糖尿病病史12例(18.8%)。入院后合并脑疝者22例(31.3%),并发肺部感染者47例(72.4%),合并应激性溃疡者23例(35.9%)。

1.2 影像检查

64例患者均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其中脑干梗死34例(53.1%),基底节区脑梗死13例(20.3%),脑叶梗死12例(18.8%),前循环梗死28例(43.8%),后循环梗死36例(56.3%)。

1.3治疗方法

脑干梗死所有病例均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且由于无溶栓指征均未予溶栓治疗。

1.4 统计方法

本组资料均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当四格表中理论频数小于5时,使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所有统计分析将在双侧0.05显著性水平下进行。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

2 结果

本研究主要统计分析了脑梗死病死与患者年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及梗死后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对每一个死亡相关因素按一定条件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处理。全部患者共64例,经综合治疗后有42例于入院1周内死亡,22例1周后死亡,具体死亡原因统计见表1、表2、表3。

死亡病例讨论第2篇

【关键词】 首次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

A Study on Related Factors and Nursing Counterplans of Death of 91 Palients wit h Mental Disorder who were Admittecl in Hospitalathe First Time. Wang We ihua, Zhang Yang, Li Keqing. Hebei Mental Health Center, Baoding 071000, P.R.Chi 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death reasonof meatal disorder hosp italizations. Methods 91 hospitalizations those died in hospitalwere reviewed.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Physics disease (50.8% ) was most common deat h reason, followed by accidence (19.5%) and sudden death (19.5%). Death happenedon f irst time hospitalization was 91(71.1%). Death happened in 10 days of hospitaliz a tion was 60(46.9%). The occurrence of death was common on nighttime, after lunchand three meal time. Conclusion Physics disease, accidence andsudden death were main reasons of mental disorder hospitalizations. Medical work e rs should throw high light on the patients who were first time hospitalization,or i n first 10 days after hospitalization the mentally ill, and take more care on sp ecial time.

【Key words】 First admitted in hospital Mental disorder; Death reason; N ursing counterplan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类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改变为特征的特殊人群。随着社会进步、医学 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亡情况越来越得到医院、家属和社会的 重视。本文就我院54年间死亡的首次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其死亡原因作一讨论分析,旨在为 精神科临床护理和医疗服务安全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1953年~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55,516例,死亡128例(1.0%) ;首次住院患者死亡91例,占总死亡人数的71.1%。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史的方法,对符合标准的病例逐一填写自制死亡病例调查表, 将所得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91例死亡患者中,男56例(61.5%),女35例(38.5%);男:女=1.6:1。 年龄16~83岁,平均年龄39.7±14.3岁。职业:工人14例(15.4%);1农民57例(62.6% );专业技术/行政管理人员11例(12.1%);离退休人员6例(6.6%);其他3例(3.3% )。 婚姻:已婚66例(72.5%);未婚15例(16.5%);离婚6例(6.5%);再婚3例(3.3%);丧 偶1例(1.1%)。病程2天~40年,平均50.11±87.19月。

2.2 死亡年龄 死亡年龄集中在20-59岁之间,共76例(83.5%)。其中因躯体疾病死亡的 患者在各年龄段相差不大,以30~39岁为多,死亡11例(23.9%)。猝死患者以30~39岁为多 ,死亡9例(45.0%)。因抗精神病药物导致死亡的患者以20~29岁为多,死亡5例(50.0%) 。自杀患者集中在20~29岁,死亡4例(50.0%),因意外事故死亡患者的年龄集中在20~39 岁,死亡5例(71.4%)。见表1。

2.3 住院时间 6小时~3686天,平均111.7±440.8天。≤10天45例(49.5%),11~50天31 例(34.1%),50~100天7例(7.7%),>100天8例(8.8%)。其中第1天2例,第2天9例,第 3天8例。

2.4 疾病类型 精神分裂症50例(54.9%);心境障碍8例(8.8%);器质性精神病11例( 12.1%);癔病5例(5.59%);酒精所致精神障碍5例(5.5%);其它12例(13.2%)。

2.5 死亡原因 躯体疾病导致死亡居各类死因的首位,其次为猝死。躯体疾病以脑器质性 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猝死以心源性猝死为主;抗 精神病药物所致死亡均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自杀事件中以自缢为最多见。见表2。

3 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躯体疾病是我院首次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与李建勋、王继禹报道[ 1,2]一致。精神病患者患躯体疾病时,精神症状往往掩盖躯体症状,使躯体疾病症状不 典型,且 精神病患者又缺乏准确的主诉。如果医护人员观察不细,医生不进行仔细体格检查和忽略必 要的实验室检查就不能及时发现而延误治疗。从而提示精神科医护人员应熟悉内科基础知识 ,同时应重视对患者的体格检查,一旦精神病人伴发躯体疾病时就能正确诊断,有利于尽早治 疗,降低死亡率。

猝死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本组共发生20例,占死亡总数的22%。可能与精神病患者因 精神症状而拒食,又因精神运动兴奋、体力消耗大,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导致心肌缺钾有关 。因此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和营养情况,对兴奋躁动的患者要加强心脏监护,及时进行必要的 检查,合理用药,提高抢救水平及心肺复苏质量。

在本组资料中,住院10天内死亡的患者有45例(49.5%),比例较高。需引起医护人员的高 度重视,应加强对新入院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和体格检查,详细了解既往史,加强基础护理 ,严格执行精神科护理常规。

4 参考文献

[1]李建勋.住院死亡精神病人119例临床分析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2 0:172

死亡病例讨论第3篇

【关键词】危重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危险因素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危重患儿救治过程中常见而复杂的病症,病因繁多,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目前已成为儿童危重症死亡的主要探讨课题,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文对MOF死亡的96例病例总结分析如下,为MOF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10年6月我科参与救治的重症病房的96例MOF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患儿入重症室时或住院期间发生MOF,死亡52例,死亡率54.2%,其中年龄 1~12月27例,1~3岁16例,3~12岁9例。

1.2方法重症患儿入院24h内测心率、呼吸、血压、血生化、血常规及血气分析,同时了解患儿腹胀、肠鸣音及消化道出血情况,严格按《婴儿及儿童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的建议》评估患儿器官功能衰竭情况,对各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年龄组的死亡例数,病种分布及与衰竭器官的关系。

2结果

2.1MOF的病死率与年龄的关系MOF患儿0.1~3岁组病死率为82.7%,明显高于3~12岁组患儿(病死率17.3%),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

2.2MOF的病死率与原发病的关系52例死亡患儿中,原发病分别为重症肺炎16例,败血症4例,颅内感染7例,颅内出血5例,顽固性心律失常4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2例,重症病毒感染2例,肾功能衰竭2例,顽固性DIC 3例,各类休克4例,重度营养不良2例,腹泻合并重度脱水1例。

MOF的病死率与衰竭器官的关系(见表1、表2)

从表1可见,器官衰竭频率最高的是肺脏,明显高于肝、肾、脑、血液,但其病死率却很低;表2可见,MOF累及的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3个器官与4个器官衰竭时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32.64,p<0.01),2、3、4、> 4个器官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分别为12.0%、55.6%、77.8%、100%,MOF总病死率高达54.2%。

2.3 MOF死亡率与危重病例评分的关系MOF患儿衰竭的脏器越多,评分分值越低,病情越危重,死亡率越高。

3讨论

3.1 MOF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打击后,同进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它是导致危重症患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疾病过程中。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婴儿期死亡率占儿童死亡中的首位,达51.9%,肺炎及败血症又占38.5%,各种感染、休克、颅内出血、顽固性心律失常等是死亡的常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与这一年龄阶段小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代偿储备能力差有关。患儿一旦受到感染或创伤的打击,极易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乃至死亡。其次,这一群体小儿免疫功能低下,影响机体对感染及创伤的反应能力,增加了感染易感性,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的危险性增加,患儿预后更为凶险。因此必须加强对这类患儿的观察护理,尤其是婴儿期呼吸道疾病的预防,积极防止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的发生。

3.2 MOF最早最常累及的器官是肺脏,肺脏在MOF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与急性呼吸衰竭所致严重低氧血症有关,它可引起全身其他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内环境紊乱、氧自由形成、炎性介质失控性释放等,进一步加重其他器官功能的衰竭,因此改善通气,保证足够氧供,积极治疗肺部原发病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尽早给予人工机械通气。MOF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及衰竭的器官数,病死率随累及器官的数目增多而升高,当3个器官功能衰竭时,病死率达55.6%,故做好重要脏器的支持保护,在危重患儿的救治过程中极其重要,是防治MODS的关键之一。肺脏衰竭虽最常见,但其病死率低,相反脑、肝、肾衰竭虽低,但病死率却高,提示不同器官功能障碍、衰竭对愈后有不同的影响,应重视研究不同器官的相互作用及其在MODS发展中的地位。

3.3 危重病例的评分也直接关系到患儿的预后。随着衰竭器官数目的增多,病死率上升,患儿危重病例评分的分值下降,说明小儿危重病倒评分(草案)能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MOF患儿病情轻重,及时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及治疗的反应,本评分法简便易行,操作性强,对指导临床有着重要意义。

死亡病例讨论第4篇

【中图分类号】d919.1

【文献标识码l 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313—03

笔者对28例伤病共存死亡的实际案例的复核鉴

定进行了回顾分析。

资料来源

选自1990-20__年复核鉴定1288例中,共发现

具有伤病共存情况提请死因复核鉴定的案例28例,

占2.17%。

结果与分析

一般情况

1.性别:28例复核鉴定中,男20例,女8例。

2.年龄:20岁以下2例,21—3o岁6例,31—40岁7

例,4l 50岁6例,51 60岁5例,61岁以上2例。

二、鉴定情况

(一)原鉴定情况

至本次复核鉴定之前。只经过1次鉴定的10例,

两次或两次以上鉴定的18例。原鉴定结论不正确或

不准确者19例,占67.86%。原鉴定结论不正确或不准

确的原因有5种:

(1)未作系统尸体解剖或留取脏器检材不全,5

例。例1,某男,32岁。因犯罪被投人某监狱,某日因不

守监规,被狱警用皮鞭抽打致全身软组织挫伤,后被

手铐反手铐在树上,无人看管,2h后发现已死亡。法

医尸检发现全身软组织挫伤面积达12% ,同时发现双

肺严重萎缩.切片镜检示原发性纤维肺。调查显示死

者生前常有呼吸困难及抽搐、口吐白沫现象,从而认

定系肺部疾患导致死亡,复核鉴定时认为其死亡不能

排除休克及挤压综合征等因素,但由于其关键性脏

器一肾脏没有提取,因而给复核鉴定造成很大困难。

(2)未作完整的病理检验,4例。例2,某男,56岁。

被拳击右肋、扼掐颈部,经人扯开后,行走十余米倒地

死亡。第一次法医检验主要损伤为:右第5、6肋骨骨

折:左颈部表皮剥脱,甲状软骨正前方筋膜1.6 cm x

[作者简介]曾英煌(1964-),男,汉族,湖南双峰人, 198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副处长,副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

法院审理案件中的法医学鉴定审查。主要研究伤病关系、毁损容貌、损害赔偿等。teh+86-731-2206301;e-mml:zyh3000@163.corn。

· 314 ·

0.7 cm淤血,颈前肌群2.5 cm×1.0 cm淤血,甲状软骨

左右上角骨折,其内侧面分别见0.7 cm×1.5 cm、0.7

cm×0.3 cm淤血。认定其死因为机械性窒息。复核鉴

定时.检查死者,见:心脏体积增大,左室壁增厚;左室

前壁、心尖部,中隔大面积陈旧性梗死疤痕;冠状动脉

左前降支硬化、管腔狭窄ⅳ级;广泛性心肌小灶状或

点状肌浆溶解,心肌浊肿。复核鉴定结论为:生前患有

冠心病.在情绪激动、打斗中心脏失代偿导致心力衰

竭死亡.外伤为心脏病发作的促发因素。

(3)对疾病重视不够,占8例。有些尸检粗看似乎

可判定外伤是致死原因,但后来由于案情的变化,并

不能完全确定死亡是外伤所致,而第一次尸检忽略了

疾病的存在,造成原鉴定结论不准确。

(4)因果关系分析不清,占8例。主要是对损伤、

疾病与死亡的因果关系缺乏系统科学分类,因而结论

中使用的术语掌握不准,引起混乱。如不管外伤与疾

病在死亡后果中起的作用如何,均描述为“与⋯ ⋯有

关”,“共同引起⋯⋯ ”。

(5)人为因素影响,2例。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错

误结论。

上述5种因素,有些案例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

上。

(二)复核鉴定情况

1.复核鉴定查明所伴发疾病情况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血管畸形2例,

小脑胶质细胞瘤1例,心肌炎3例,心脏传导系统脂

肪变性和炎症各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ⅲ级以上8

例,原发性肺纤维化1例,白血病1例,外伤后严重感

染2例,致死疾病不明4例。

损伤参与度分析中,伴发疾病分布情况见表1。

2.因果关系分析

对于损伤与死亡之结局的因果关系,笔者回顾总

结,将其分为5类,用损伤参与度100%,75% ,50%,

25%,0%表示。

(1)损伤参与度100% ,即死亡后果是损伤导致,

而与其自身疾病无关。共3例,其中伤后发生严重感

染2例属此列。

(2)损伤参与度75% ,即损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

原因,同时死者自有疾病对死亡的出现有辅助作用.

共2例。

(3)损伤参与度50%,即死亡是损伤与疾病同等

作用的结果,出现死因竞争。包括损伤与疾病均不能

导致死亡,但共同作用导致了死亡;损伤与疾病均可

导致死亡,但难分主次,共2例。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4期)

(4)损伤参与度25% ,即损伤是导致死亡的次要

原因,而死者自身疾病是主要原因,损伤是导致死亡

的诱发、促进或辅助因素,共13例。

(5)损伤参与度o%,即损伤与死亡无关,死亡是

其自身疾病导致。共7例,其中致死疾病不明者4例,

经查明其损伤均不会致死,属于此列。例3,某男,2l

岁。被人从5米处抛击石块击中后枕部,伤后在村医

处以后枕部头皮红肿开两瓶云南白药,此后生活正

常。8天后在提水时,被发现倒在池塘边死亡。死后2

天尸解记录:打开颅盖骨见从后脑枕部表面流出大量

黑色血性液体.从而认为其死亡为外伤导致颅内出血

所致。复核鉴定时根据尸检照片,认定死者后枕部血

性液体系尸体停放时血液坠积于大脑矢状窦和横窦

处,解剖时窦破裂所致。再经调查死者生前患严重哮

喘病15年,体质差,从而认定其死亡另有原因,与外

伤无关。但由于资料不全,其致死疾病不能进一步查

表1 28例复核鉴定案例损伤与疾病共存情况

讨论

伤病共存的法医学鉴定一直是法医学鉴定中的

难点。本组案例统计原鉴定不正确或不准确率达

67.86%。通过对本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此类鉴定的

关键是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鉴定中工作要细致,资料收集要齐全

本组案例分析表明,原鉴定不正确或不准确的重

要原因是资料问题、没有按正规的系统解剖要求进

行、有些应该留取的脏器器官没有留取,致使遗漏重

要疾病,甚至使以后复核鉴定无法查明死亡原因。本

组统计有4例最终无法明确死因,占14.3%,因此再怎

么强调系统规范的尸体解剖也不过分。

二、要提高对疾病存在的警惕性

人类疾病大量存在。某些存在的潜在的疾病由于

医疗条件的限制或经济条件的限制生前无法确诊.有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4期) · 315 ·

的人长期存在有疾病并没及时医治.甚至一点病历资 四、损伤程度的评定

料都没有(如例3)。因此提高对疾病存在的警惕性非 伤病共存死亡是否需作损伤程度评定.法学界和

常必要,特别是对某些死亡案例,如果损伤不是绝对 法医学界必须达成共识。目前来说.笔者认为对伤病

的致命伤,就更要高度警惕,尽量查清疾病方面的情 共存死亡案例评定损伤程度条件尚不成熟。

况。本组死亡案例中,查出的疾病均是单独可以致死 1.与《刑法》的规定如何统一问题。我国《刑法》规

的疾病,少数是疾病不明,这可能是复核鉴定中的特 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

殊情况。实际中可能存在与死亡无关或与死亡有一定 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关系的疾病没有被发现。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

三、因果关系探讨 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处

1.本组统计显示,复核鉴定中,由于疾病的存在, 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从以上规定

损伤参与度25%和0%的案例,占相当多数(21/28), 可以看出,对于造成死亡后果的情况.定罪量刑依据

说明容易引起争议的多数情况损伤只是诱发、促进、 主要要看是故意杀人.过失致人死亡,还是故意伤害

辅助因素,或与损伤无关。这两类复核鉴定多的原因 致死。对于伤病共存死亡的案例.到底归入哪一类.不

可能也与当事人的心理有关:一方面加害者觉得自己 同的案例肯定应区别对待。如果笼统地全部予以损伤

的加害行为不会引起死亡后果,因而要求重新鉴定; 程度评定,法官是按法医评定的重伤、轻伤、轻微伤来

另一方面一旦出现这方面结论的鉴定,死者家属心里 判决,还是按故意杀人、过失致人死亡f或许还有意外

不易接受,容易提出重新鉴定。 死亡1、故意伤害致死的死亡性质来定罪量刑呢?显然

本组统计损伤参与度100%的案例要求重新鉴定 是后者.因此法医评定损伤程度没有必要.甚至会引

的不多,有两例伤后发生的严重感染是无法避免的, 起混乱。

是损伤的并发症.其损伤参与度为100% ,由于死亡发 2.与审判实践的统一问题。笔者曾随访1原发性

生于伤后较长时间,因而引起加害者怀疑而提出重新 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例,因伤者伤前曾被被告打击头部

鉴定。 1拳.结果被告被判刑7年。笔者曾与审判人员探讨按

2.因果关系分析。损伤与疾病共存死亡的案例, 伤病关系比例,此例也许最多评定为轻伤,但是法官

其损伤与死亡的因果关系是司法机关要求解答的问 并不同意按轻伤的结论下判。

题。传统的理论分为4种情况:(1)死亡单纯由损伤所 因此,对伤病共存死亡的案例,在与法学界达成

致;(2)死亡单纯由疾病所致;(3)损伤是主要死因; 共识之前.笔者主张不评定损伤程度。尽管如此,仍有

(4)疾病是主要死因,损伤是次要原因。 案例需要对原发性损伤做出损伤程度评定,而不是综

对于损伤的描述,除按上述4种情况进行外.还 合评定。这种情况,还是应该按审判的要求做出损伤

有将致命伤分为绝对致命伤、条件致命伤f个体致命 程度评定。

伤、偶然致命伤)。 (收稿:20__—09—21)

目前还有人将因果关系分类由传 古控 阁

统的4种情况加1种“死亡由损伤与 绝对致命伤—损伤单纯导致死亡一根本死因

疾病同等作用所致”.即5种情况。 ① 死因竞争(多个损伤,均可致死)

在实践中.对于损伤与死亡的因

果关系分析,可参见图1的模式。 一

由于上述分类的复杂性. 目前引

入“损伤参与度”这一词,按上述① ~

⑤5种情况.可将损伤与死亡的因果 ③

关系分为100%.75% .75%.25%.0%。

笔者认为用损伤参与度来分析损伤与

死亡的因果关系,是切实可行的,它既

能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分类方

法.又能利用以前的分类方法作为重 ⑤

要理论基础。

损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一主要死因

共同所致(损伤、疾病均不会单独致死)

条件致命伤— 死亡由损伤与疾病起同等作用所致

死因竞争(均可能致死)

直接诱因(外伤)

诱发因素

间接诱因(非外伤)

损伤是死亡的次要原因—— 促进因素

死亡病例讨论第5篇

【关键词】冠心病;心脏性猝死;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导致患者的突然死亡。死亡前无任何前期症状,突然患者意识丧失,1小时内死亡。其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近年来各种猝死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老年心源性猝死(ESCD)则占到老年人猝死的90%以上。SCD的91%以上是心律失常所致。为了探讨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原因及高危因素,以降低其发生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10月17例住院老年人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我院住院老年人心脏性猝死17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其中男12例,女性5例,年龄61-85岁,平均74.3±3.4岁。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按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标准[1],所有患者诊断符合老年心源性猝死(ESCD)的诊断标准。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病因,高危因素,猝死前的心电图表现及电解质等改变,探讨其预防措施。

3讨论

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而心脏性猝死则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患者的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早期症状,突发意识消失,在1h内死亡[2]。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机制,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体内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退行性衰退,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迟钝,体内储备能力逐步下降,在外界刺激下情绪波动,过度劳累或腹压急剧增大等因素下。是原有冠状动脉病变更加严重,心肌缺血缺氧更明显,导致心肌代谢紊乱,心室电活动不稳定,室颤阈值下降,出现室颤。本组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病变是老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本组猝死的原因,心室颤动者13例,占76.5%;心室停跳者2例,占11.8%。室性心动过速2例,占11.8%。其中的76.5%为室颤,与郭继鸿[3]报道相近。

总之,心脏性猝死临床发病突然,病死率高,难以预防,因此,识别高危群体,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长期监测有高血压的老年人的血压,预防动脉瘤的发生,及时终止室速、室颤等,以及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仪是降低心脏性猝死发生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166,226,272-273.

死亡病例讨论第6篇

[中图分类号] R339.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225-01

为了解威胁青山区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及其影响程度,探讨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为合理配置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为制订青山区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对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中心在国家疾病控制系统网上所收到的驻区及区属医院所报告的924例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 所用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中心在国家疾病控制网上收到的驻区及区属医院所上报的死亡病例。疾病分类及死因分析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9分类原则为依据,以报卡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 924例死亡病例中男性592例,女性332例,男女之比为1.78: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2.2 死亡年龄 924例死亡病例中年龄最大89岁,最小1天。各年龄死亡构成见表1。分析可见61-70岁组在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71-80岁组,再次为51-60岁组,这三个年龄组在死亡构成比中占74.4%,而且病例所患疾病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病死率较高。

表1 168例网上直报死亡病例年龄构成

2.3 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 本次调查发现,我地区人口死因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其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具体见表2。

表2 168例网上直报死亡病例死因构成及顺位

3 讨论 驻区级区属医院网上直报的死亡病例疾病构成虽不能代表群体水平,但可反映我区人群主要疾病的分布情况。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从性别上看,死亡病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提示我们今后在男性人群中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的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死亡病例讨论第7篇

[关键词] 老年人;胆管;治疗;ACST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255-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医疗诊断水平的进步,老年疾病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显得日益重要。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是胆道良性疾患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而其中老年人ACST尤为突出。老年人ACST的病因和外科治疗均有其特殊性。现就我科1992~2007年7月收治的21例老年人ACST的诊治体会进行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均符合ASCT的诊断标准[1]),男8例,女13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65.5岁 。原发疾病分别为肝胆管结石19例,胰头癌1例,胆总管下段癌1例。

1.2 临床表现

均有Charcot's三联征,休克15例,并发症中冠心病5例,高血压2例,糖尿病2例,其中2种以上并发症2 例。

1.3 手术方式

胆总管切开取石+T形管引流20例(其中胆囊切除14例), 保守治疗1例。结果痊愈16例,好转2例,死亡3例,病死率14.5%。

2 讨论

2.1老年人ACST的特点

特点包括:①老年人机体反应迟钝,应激能力差,感觉迟钝,所以临床表现不典型。本组有4例腹痛轻,腹肌紧张不明显;病程进展快,中毒性休克的发生率高,本组入院时有15例存在休克。②老年人处于衰退状态,器官功能代偿能力差,免疫力低下,因而老年ACST起病急、进展快,易发生胆源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33.6%[2]。③术前并发症多(本组占42%),主要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主。这些疾病不仅使病人的免疫力和手术耐受力降低,而且影响ACST的治疗和预后。⑤术后, 较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切口感染。休克、肾衰、MOSF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2.2 老年ACST的治疗

ACST的病理基础是胆道梗阻、感染,导致胆道压力增高。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梗阻以上胆管给予减压引流。胆管探查术能直接有效地解决关键性胆道机械梗阻,充分引流胆汁和并发的肝内外感染灶,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是基本术式。对老年ACST的外科治疗基于上述术式尤应注意术前要有一定准备,包括纠正休克、控制感染等,但亦不能要求所有生命指标均正常。笔者体会,早期有效地快速抗休克治疗、早期及时适当的手术减压引流可改善机体脏器功能,避免MOSF的发生,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而早期的胆道减压引流,首选胆总管切开T形管引流[3~5]。有条件时可选择内镜治疗。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术式越复杂,死亡率越高。

2.3防治术后并发症

老年ACST术后并发症多,尤以肺、心、肾病变为甚。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控制感染,改善低蛋白、营养差状况,监测并保护各重要脏器功能,及时对症处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肝胆管结石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83,21(6):373.

[2]黄志强,刘永雄.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40年回顾[J].肝胆胰脾外科杂志,1997,3(1):25.

[3]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87.

[4]钟大昌,冉瑞图.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秋炎的分级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85,23(9):513-516.

死亡病例讨论第8篇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较高,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笔者通过对41例脑血管病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分析,以提高脑血管病的救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0~2006年我科因急性脑血管住院死亡的患者,男26例,女15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63.5岁,均根据临床表现、颅脑CT确诊,其中脑出血24例,脑梗死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1.2死因确定的方法41例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历资料,并在科内进行死亡讨论,通过分析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确定死亡原因。死于脑疝或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呼吸、循环衰竭者死因列为脑血管病。死于肺部感染及其造成的呼吸衰竭、窒息者列为肺内感染。符合急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显著上升,出现严重酸中毒,导致循环衰竭后死亡者列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导致休克死亡者列为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出现急性左心衰表现,治疗无效后死亡者列为死于心力衰竭。

2 结果

死亡原因:脑血管病24例(58.5%),肺内感染11例(26.8%),心力衰竭3例(7.3%),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4.9%),上消化道出血1例(2.4%)。发病24h内10例,死于脑血管病8例,心力衰竭2例。2-7d16例。死于脑血管病11例,肾功能衰竭2例,肺内感染1例。心力衰竭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8~14d8例,死于脑血管病3例,肺内感染5例。15d以上7例,死于脑血管者2例,肺内感染5例。在8-14d死于脑血管病例中,2例死于再次脑出血,15d以上死于脑血管病的2例均为再次脑出血。

3 讨论

3.1主要死因分析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死亡的脑血管病病例中,死因以脑血管病本身所占比例最大。而且多数在发病后短期内死亡。这部分患者大多数为脑干病变、大量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者。因病情危重。在短时间内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挽救这部分患者生命,目前在技术上有很大难度。提高对脑血管的急救意识,尽量缩短发病至治疗的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脑出血患者,应争取手术治疗。我们注意到,有4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1周后死于再次脑出血。脑出血再出血的发生率约10%,预防的关键是控制血压。这4例患者在再次出血前均有血压的升高。应吸取教训。在脑血管病的急性期。为保证脑组织的灌注。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血压,但是在急性期过后颅内压不高者应进行系统的抗高血压治疗。把血压控制在较理想的水平。

3.2肺内感染本组中占死亡原因第2位的是肺内感染。并且是发病1周后最重要的死因。在发病1周以上死亡的14例当中。有9例死于肺内感染。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是肺内感染,肺内感染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与患者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通常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但是效果不明显。重点是加强医院内感染方面的管理,减少肺内感染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肺部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及呼吸道管理,可减少因肺内感染造成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