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9:12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第1篇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项目教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机械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或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几何公差和零件产品检测两方面的内容。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很强的高技能人才,毕业后面对的岗位职业群主要是设备操作工人、设备维修工人、产品检验员、产品装配工人等岗位,为满足高职学生教育的岗位需求,同时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以“适度、够用”为基本原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正确定位,确立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公差的基本理论,忽视技术测量的方法和手段,造成了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的严重脱节。对高职学生来说,其就业后从事的岗位和生产紧密相关,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符合要从事的岗位群,经过企业调查和研究,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该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几何公差的基本知识,相关的国家标准,具备通用量具和部分专用量具的测量技能,掌握企业现用的先进的精密测量仪器的测量技术,能够结合零件的结构特点和精度对典型零件进行综合测量等,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真正能为企业生产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做到重点突出,注重公式的运用和量具量仪的使用等,省略理论推导过程,同时强调实用性,把用结论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作为讲解的重点。例如,在讲 “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时,可省略不实用的理论内容,把孔、轴配合种类和查表内容作为重点;在讲形位公差时,不过分强调如何进行标注,而是重点讲解形位公差带的形状、含义及如何测量;在讲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时,对其工作原理简单介绍,把重点放在用量具测量实际工件上。同时,公差标准的内容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师要根据企业需求及时更新教材上的陈旧内容,把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融入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应做到突出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1 开展项目教学

以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将课程的内容设计成零件尺寸测量、形位误差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螺纹检测、齿轮检测、键和轴承检测、精密测量、综合件检测八个教学项目,并将项目任务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去感知、去体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只是引导者、组织者。

3.2 启发式教学

为适应高职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希望得到满足感的特点,教学中巧妙运用启发提问式教学方法。在讲新内容时,先由实际问题引出,经过启发,最后归纳总结,完成新内容的学习。如在讲零件尺寸公差时,先从零件图为什么要标注尺寸公差引入,然后引出相关知识点,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

3.3 讲练结合

针对课程概念名词多这一特点,采用了讲解+练习的方式。如在讲公差和偏差两个术语时,学生易记定义,但做题时,在符号上容易出错,为此可让学生多做练习,找出出错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含义。

3.4 开展实验教学

为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增强应用技能,实验不可缺少。安排实验教学时,要做到适时、适度,根据实验内容灵活变通授课方式,有些实验可在课堂上讲解完相关理论后集中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有些实验可在实验室边讲解边操作。实验可让学生掌握常用量具和专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用卡尺、千分尺、内径百分表等完成零件的尺寸测量,用螺纹环(塞)规检测外(内)螺纹完成螺纹的综合测量,用R样板完成圆弧检测等;除此之外,还可带学生到大型企业的检测中心参观,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先进测量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等)。

4 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变得生动

直观

根据讲授的课程内容合理和正确使用多媒体,在增大课程的信息量的同时可使课程变得生动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在讲授形位公差带的定义、形状和位置时,用课本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公差带特征,而运用多媒体则简单直观,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又如在介绍公差原则中的体外(内)作用尺寸、最大(小)实体尺寸、最大(小)实体实效尺寸时,运用多媒体动画可使书本上静态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总之,企业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校教师应以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生产实际中。

参考文献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第2篇

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机械类专业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变化,本学科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内不少高校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与改革思路。笔者曾多年在企业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工作,目前也在高校承担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工作。在此想就个人的一些切身体会,谈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二、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只侧重标准的讲解与宣贯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

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公差则需要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但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但加工难度大。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但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在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的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精度设计。

三、关于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国内各高校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

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系统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几何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标准方面的内容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在互换性的原理与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上,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重点。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大多在绪论中了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与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但打破了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与教学质量。

四、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而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实际应用的锻炼。本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与本课程有关,对今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学生尤为重要。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需要能快速胜任工作,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因此本课程必须很好的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现实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与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的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与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教学环节。而后续教学环节随着教学内容与重点的转移,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特别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已有高校探索在本课程中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安排与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与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环节,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本课程的所有实验内容都是对尺寸、形位、表面粗糙度三项基本几何精度中具体项目的测量,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与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多数实验为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综合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综合设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可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从而得到锻炼。

五、《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知识面很广,涉及到《金工实习》、《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等诸多课程,不少内容相互交叉,甚至重复,而且课程安排的次序也不尽合理。

《金工实习》、《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应让学生在机械制图中初步读懂图样上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在金工实习中了解加工质量与检测的基本知识,在机械设计中对零部件的外形、功能、结构、尺寸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但实际上由于各门课时都有压缩,目前在配合与协调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往往成为较薄弱的环节。尺寸链部分,与制造工艺学又有重复。在课程的安排上,本课程基本上与《机械设计》同步进行,学生还没有完整的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对精度设计内容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各相关课程应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进一步明确各课程承担的义务,做到一般内容不重复,重点内容不遗漏。图样上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正确标注应作为机械制图必须掌握的知识;尺寸链在学科体系上属于互换性范畴,但具体运用都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过程中,并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重点讲授,本课程可略讲概念,详细运用与计算方法由后续专业课程完成。《机械设计》最好先于本课程,以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

六、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总之,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模式和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更加切合社会需求实际情况。教学改革本身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更新的过程,为培养面向新世纪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许菊若,沈爱红.《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新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第3篇

关键词:公差配合;技术测量;教学方法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应用上又有较大的灵活性,且内容抽象、单调,涉及的概念多、术语多、符号代码多。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有限,教学过程也显得困难。因此,如何教好这门重要的课程变得尤为突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巧妙举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举例法,上好绪论课。学生们对每门新课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存在许多疑问:这门课有什么用处?好不好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上好第一堂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中,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形象地讲清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尤其是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在今后工作中的使用价值。讲清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把这些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并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讲清学习方法。比如,讲到互换性的概念及意义时,以学生熟知的手机电池为例讲起,从手机的品牌、设计、生产、组装到维修各个环节中用到互换性的实例讲解,并不时穿插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水平,使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产一线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拟、借鉴和引申的范例。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例如,在讲解尺寸公差部分,将生产一线的典型零件作为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分析图纸信息,提出“图纸中有哪些尺寸?是否有公差要求?分析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及如何检测?”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案例和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分析,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学有所用,能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组互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本课程,一定要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以满足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在进行测量部分的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对照实物讲解测量仪器的构造及读数原理,并示范仪器的使用,示范过程中讲清需要注意的事项。接着,根据学生们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典型零件(如减速器的轴类零件),并根据图纸中的尺寸、精度要求判断零件的合格性。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测量技能,又使学生对尺寸精度的设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测量中,师生互动,小组同学互相帮助、探讨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好地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难理解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如在讲解形位公差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形位公差带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概念,选择一些典型的形位公差带三维图形,结合动画模拟、以逐步演示的方式演示给学生。这样,将书本上抽象、静态的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改变枯燥的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实物切入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讲解标准件的公差与配合部分时,通过展示实物或产品(减速器中的滚动轴承、键和螺纹),使学生对有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有效的切入。在此基础上讲解以上各标准件的国家标准规定,包括代号的含义、查表方法、标注方式及测量器具的选择。对于学生较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促进作用,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于实践工作,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六、综合训练——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将本课程与正在进行的机械零件测绘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对减速器进行测绘,需要确定主要零件的公差精度及配合类型,在绘图过程中强调公差的标注。通过此次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更为后续进行的二级减速器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他们培养成适应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成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第4篇

关键词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Practice of 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SONG Ling, KANG Yinxia(Mechanical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Abstract Combined with 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from the basic idea of teaching refor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etc, this course has carried on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has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

Key words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measuring technology foundation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教学计划中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扭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同时它又涉及多种互换性标准。学生学习和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笔者结合本课程特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教学内容的实现等方面对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首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而学生又大多缺乏工程经验限制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学内容多与国家标准有关,随着国家标准的变动,使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修改。这一特点使得老师不能再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应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其次,课程具有不可忽视的相对难度。由于课程涉及专业和实践内容多而学生尚未开专业课且缺乏实践经验、课程涉及标准规定多术语定义多而内容枯燥难建兴趣的特点,本课程难学、难教、难应用得以普遍认同。因此,我们应确立“面向发展,注重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坚持实际性、理论性、时效性和综合应用性并重的原则,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前沿应用的辩证统一。教师以“尺寸精度一形位精度一典型零件精度设计”为主线,从设计的角度讲授某一零件的精度设计过程,引导学生站在应用的高度解析公差及实用性,并获得零件精度设计的思路。

2 教学内容改革

2.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大量涉及标准化领域,而标准化是个不断变化又不断提高其水平的过程。因此,本课程随标准化过程动态变动,教材改版快、内容变动快。教材的工程实例难以兼顾各专业的需求。本课程难学、难教、难应用得以普遍认同,“公差、公差,上差下差,中间更差”便是写照。

2.2 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2.2.1 课程内容的筛选和整合

由于本课程内容多,各章彼此独立,课时少等特点,因此各内容没必要全部讲到。应该在保证够用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使学生学会从图纸标注上分析问题以及解决标注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实际性强、综合应用性强,同时公差与配合又是机械设计的关键,是绝对的技术秘密。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学生接受起来会有许多的困难。由于这种情况,我们对讲课内容进行适当筛选和整合,将一些章节作为自学的内容。例如,将很少用的“圆锥和角度的公差与配合”和“螺纹公差与检测”作为自学内容,不再讲解。将“几何量测量基础”和“量规设计基础”两章合在一起进行讲解。并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实验课上讲解,通过介绍学校已有的各种测量仪器的结构、使用方法。在进行尺寸测量实验时,把通过公差等级和计量器具的不确定度选择计量器具及测量后数据的处理作为重点。在做金工实习时,同学通过测量自己加工的各种零件,进一步掌握通用量具的使用,如游标卡尺、内径量表和内、外径千分尺等。同时了解到不同种类计量器具具有不同的测量精度,同类计量器具精度不同,测量结果也各不相同。

2.2.2 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分区分对待

课程章节互相独立,彼此没有联系。对各章节都有重点内容,通过讲解主要的知识点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对于难点内容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加强学生感性认识,讲清有关理论知识及国家标准之外,还应把重点放在实践课上。例如,针对“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这章内容,主要的知识点有误差和公差;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实际尺寸;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等几组重要概念。在讲解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讲清楚它们各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难点内容是公差与配合的应用,这部分内容通过大量的实例,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知道精度设计也要掌握好可行性和经济性问题。然后再利用实验课、实习及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较好地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应用,可进行中等难度的几何精度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后续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3.1 典型实例教学法

同学平时只做一些简单的课程设计,或只针对机械制图课程做些大作业,但并不清楚设计图纸的标注对生产加工的作用,对其如何设计和标注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堂上通过分析一些实际加工的图例,使学生进一步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图1是减速器的齿轮轴零件图样。该齿轮轴精度设计应根据该轴的功能要求、几何特征和装配要求选用几何公差。

两个%O40mm的轴颈与滚动轴承的内圈相配合,采用包容要求,以保证配合性质;为了保证装配后轴承的几何精度,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颈在采用包容要求的前提下,有进一步提出了圆柱度公差为0.004mm的要求;两轴颈上安装滚动轴承后,将分别装配到相对应的箱体孔内,为了保证轴承外圈与箱体的配合性质,需限制两轴颈的同轴度误差,所以又规定了两轴颈的径向圆跳动公差0.008mm。

%O50mm轴颈的两个轴肩都是止推面,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故给出了两轴肩相对于公共基准轴线A-B的轴向圆跳动公差0.012mm,%O30mm轴颈与轴上零件配合,有配合性质要求,因此也采用包容要求,为了保证齿轮的正确啮合,对%O30mm轴颈上的键槽提出了对称度公差为0.015mm的要求,基准为键所在轴颈的轴线。

通过分析大量的图例,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取,并能对简单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精度设计。

2.3.2 总结归纳法

课程术语、概念和公式比较多,可是要全部记下来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混淆和忘记。因此有必要把所讲术语、概念和公式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主线,引出分支。指出术语、概念和公式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2.3.3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有大的信息量,而且通过大量的图例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变得更直观、更具体。是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也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在讲解标注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CAD软件,现场进行计算标注,学生容易理解。讲解查表计算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演示,让每个同学都清楚怎么查表,同时带着同学现场练习查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4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因为缺少实践经验,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加强实践环节。

2.4.1 利用好实验课

通过实验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应用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如大型工具显微镜、万能工具显微镜、双管显微镜、机械比较仪、光学比较仪等。掌握正确地选用各类公差标准的原则,学会对机械产品零件进行几何精度设计计算的原则和方法。了解有关检测的基本原则,具备有关几何精度检测的基本能力。通过讲解公差配合陈列柜中的模型,可使同学进一步掌握形位公差的14个项目及其公差带特点和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定义;掌握评定形位误差时的最小条件或最小包容区域。巩固所学内容。

2.4.2 重视课程设计,参与课题研究

一般机械类专业在大三开设减速器设计、在大四开设工艺设计。此时,学生已学过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与设计有关的基础课程。设计过程中,重点不仅放在原理能否通过、结构是否合理,还要把材料的选择和公差精度的设计也作为重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地掌握和利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3 结束语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先修课程,作为长期担任机械类课程教学的教师,笔者深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重要,深感学生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精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理论教师应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通过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内容体系。不断学习,及时了解新标准、新规防范。(2)该课程的教改教研重实效。该课程教改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非为了研究而研究。(3)教师能熟练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项目来源:新疆农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 孟庆铂,吴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模型建构初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第5篇

[论文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学习兴趣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程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公式多、内容多、涉及面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该课程的特点及各章节内容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性,同时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上好第一节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之前,笔者首先认真地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在“备教材”上下功夫。在此过程中笔者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教法”上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围绕“教案”进行的陈旧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上好第一节课很重要,新的学期,学生看到新的教师、新的课本,对新课总怀有一种好奇心,迫切想知道该课程要讲一些什么内容和它有没有使用价值,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是否有用等。教师必须在第一节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第一节课教师要结合专业讲清课程的所用教材、参考书;课程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讲清课程性质、特点,结合实际生产,明确开设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要求达到的目的,最后讲述如何学习及考核方法等。

二、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门课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如何理解这些概念、术语、标准,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第二章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中,包含了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基准制等术语和定义,可以以学生在机加工实习所做的机械零件——齿轮轴为载体讲解。首先让学生分析图纸信息,提出图纸中包含哪些尺寸,用什么形式表示,用具体的数值或数值计算,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接着根据图纸上的公差带代号,介绍有关国家标准,如何查表等内容;最后提出如何选择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还可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大胆提出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求得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提问,以考查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重要的知识概念。这样,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中,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展示才干和锻炼胆识的热忱。  三、合理选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教学内容内在的联系以及相应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如在讲解形位公差带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笔者选择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模拟、逐步显示的方式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书本上静态的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也要认清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如上课补充的知识点或例题,学生有时上课来不及抄录,课后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此部分我采用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实验实践提高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第6篇

关键词 业务素质兴趣学会学习测评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是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技术性、实用性强,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该课程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课本中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的知识面 广,学生又缺少感性的认识,所以这是一门既重要又难教好的课程。本人担任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提高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并且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现代社会,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担任过《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等多门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力求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广博和更系统些;课余时间,我经常到实习车间,向实习老师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由于有相关的实践经验相支撑,教师的讲解就会更透彻,学生理解也就容易些,同时,我还自学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力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举例法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绪论课上,针对学生对新鲜事物存在的好奇心和探奇心理,我结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特点,自制小黑板绘图,再带几组相配合的轴和孔零件,然后利用自己的语言、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视觉形象,带领学生一起去领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的魅力。当同学们明白了该课程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时,就会产生学习的需要。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兴趣,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个是需要。兴趣主要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若有了某种学习需要,相应会产生某种学习兴趣。因此,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践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教会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学会了学习,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必要的课堂讲解外,更多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启动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从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上讲,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用旧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建立更高质量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指导,让学生启动思维,学会学习。比如,在学习配合的类型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轴或孔的公差带图,根据条件给出相应孔或轴的极限尺寸,然后让同学们自己绘制出轴和孔配合的公差带图,最后,让同学们分析讨论,不同的配合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学习。事实证明,同学们通过了自己的认真观察和思考,既动手又动脑,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还满足了自己的成就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的中,同学们慢慢地学会了学习。

四、改变课堂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以往的课堂提问,一般都是教师点名,习惯使然吧,教师点名的范围一般不是很大,总是会挑一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这样,那些自认为学习较差的、老师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学生对课堂提问就了无兴趣了,他们会自顾自地让自己的思想开小差,游离于课堂之外。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尝试着改变课堂的提问方式,在第一节绪论课上,我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漂亮的小纸片,请大家签上自己的名字。同学们都很好奇,叽叽喳喳地猜测,我们的老师要做什么呀?当我用一个自制的别致的信封把那些签了名字的纸片折叠并装了起来后,我告诉大家,我们今后的课堂提问,采用抓阄法,抓着谁,谁就回答问题!大家一片哗然!同学们的表现欲很强的,课堂上的每一次抓阄提问,大家都很兴奋,刚开始是我抓,后来是变换着让同学们依次抓,有时候某个同学会“自摸”,抓到了自己呢!就这样,原本紧张的课堂提问,就变得热热闹闹的,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抓阄提问,既调动了同学们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的是,这使得每位学生都有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我们的口号是:课堂教学,一个学生也不能少。

五、重视平时表现,期末测评要综合打分

期末的考试成绩,是同学们更加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只是凭期末的考试成绩来考查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认为,结合平时学生的表现,比如,课堂上的听课情况,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和同学们的合作情况,还有课下的作业完成情况等等,给学生以综合测评,效果会更好,这样的做法,明明白白告诉大家,知识是靠平时一点一点的积累得来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这对促进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法也有积极地影响。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教师要结合该课程特点,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鼓励的语言,我们要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参考文献: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第7篇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 网络课程 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1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机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从平台课过渡到核心课。本课程培养学生能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对工件的精度进行检测、对产品缺陷进行初步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协作的品质。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校企共同建设网络课程,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网络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测量技术的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将课程互换性和测量两大部分进行优化重组,把课程设计成7个学习项目:绪论&标准宣贯;极限配合及尺寸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配合及选用;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及其测量;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键、齿轮、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测量;光滑极限量规的使用。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校企共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网络课程,建设期为1~2年。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或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边建设边改进,逐步完善。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将课程团队成员的微信和QQ嵌入到网络课程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能接收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便于教师随时查看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面授式课堂和自学式课堂两种。以面授式课堂为主,自学式课堂为辅。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车间实施面授式课堂,以企业整套图纸(包括零件图、装配图)为载体,以系列工作任务(看懂图纸上的公差――正确标注公差――学会选用公差――动手操作检测公差)驱动教学实施。自学式课堂中主要针对先进测量项目:如影像法测量螺纹、先进检查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等,因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设备限制,由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二、课程团队共建网络课程并分工实施

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均由校企共同完成。课程团队成员由4人组成,其中2人为企业兼职教师,课程团队所有成员均为双师型教师,具体分工如附表所示。

三、将“翻转课堂”教学法用于部分项目教学中

借助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网络课程部分项目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提供个别化教学并且使得学生成为更加独立的学习者。

(一)课前设计好学习任务单

课前由课程团队集体备课,进行学情研究,共同收集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单。通过QQ群、微信群或者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微博栏目提前给学生发送学习任务单,内容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学习资源、问题回答、闯关测试和学习反思等。学习资源主要采用3~10分钟的短视频,能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视频中多采用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图片、照片等,这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课前,教师需查看学生自学情况,如视频、课件点击率、发帖数等,还需回答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二)课中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和技能内化

课堂中,主要由学习团队分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以“平行度公差的检测”为例,先由团队推荐一个队员完成某个产品的检测,其他队员协助完成。因为课前观看了操作视频或回答了部分测试问题,每个队员或多或少能记住部分操作要领,通过相互帮助、共同思考,团队一般能顺利完成产品平行度的检测任务。然后,由每个队员独立完成产品的检测任务,这时暴露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不会操作百分表、有的不会读数、有的不会处理数据等。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针对性地集中指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但每个学生都掌握操作要领,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后探究难题,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后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挑战难度较大的任务。如学习完“用百分表检测平行度”后,通过查找资料或观看其它的学习视频,寻找精度更高的检测方法。对于没有跟上进度的可以选择更容易的学习任务,如总结课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对策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情况做好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同时可以通过实景课堂,整理课中有学生参与操作的视频或图片资源。这些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案例,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针对7个不同的学习项目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法,有的项目考查各学习团队在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网上学习历程:发帖数、回帖数、博客内容等;有的项目采用在线测试;有的项目采用作品评比;有的直接考核操作。每个学习项目均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对应栏目公示,做到公平公正。

五、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自律性和主动性参差不齐,尤其是部分学生习惯了被动式地学习,还需要时间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的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够,造成部分工作任务没有按期完成。大班级(60人以上)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实施时难度较大,教师难以及时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此外,还有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繁重,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建设的主动性不强;社会上在线学习者偏少等。

(二)展望

课程团队成员还需进一步学习深造,继续扩大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希望政府、社会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根据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课程资源,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扩大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

参考文献:

[1]姚海滨,王庭俊.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丁建英,黄烟波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

[3]王远,王贺省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难点内容的教学技巧[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4).

[4]李光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宋玲,亢银霞.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8).

作者简介:

公差测量课程总结第8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检测技术 教学方法 体会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内容实践性强,融试验检测理论、测试操作技能及相关基础知识于一体,而且大量试验检测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这对技校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很大。笔者在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教学工作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化繁为简,启发式教学

1.把枯燥繁杂的内容化繁为简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的主要内容是大量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概念多、经验性内容多,逻辑性差、连续性差。学生在学习中常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如果教师讲授照本宣科,学生即使一字不差地把内容背下来,也不能理解,不知所云。教师应注意化繁为简,把枯燥繁杂的检测内容理出头绪;搜集学生易于理解的实例,把不易理解的学术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通俗语言。例如,在讲授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时,教材中提到“在重交通荷载重复作用下,由于交通的渠化,在轮迹带逐渐形成中间下凹、两侧鼓起的变形”的一种现象,虽然其叙述规范准确,但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我们见过车辙吗?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这种病害的特点。直接用“车辙”两字解释,内容就简单易懂了。

2.把启发式教学结合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提问,教师还应精心准备,将要讲的知识融入到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关于检测路面结构层厚度的两个试验:挖坑法和钻孔取样法。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按“代表值”和“单个测定值的极值”来评定结构层厚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检测目的和检测步骤间的必然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二、紧密结合工程现场进行实践教学

教师应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加工现场参观学习,对于条件允许的试验内容尽可能让学生直接参与。这样学生能很快熟悉现场检测过程,了解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增加感性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了自己的亲身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满足。对于初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光有兴趣还不行,在现场,老师应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讲授并适当点拨。在讲授中,教师要思路清晰,以施工全过程为主线,按照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全过程试验人员应做哪些试验检测工作的顺序进行讲解。教师在讲授中应强调工程技术标准、合格判断公式以及工地现场的具体试验检测案例,便于学生对试验检测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不仅使学生会做试验,而且能按照检测程序把书本知识同现场实际相结合,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合理安排试验检测工作。学生运用所学试验检测知识,不仅能够有序地控制工程质量,而且还能合理地安排试验检测工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一般的学校很难配齐教学所需的各项试验检测设备,而且有些试验在学校内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电化教学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手段包括:教学课件、各种工程检测视频、图片等。通过图文、声音来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查询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新的试验检测方法、新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标准等。

四、采用灵活的测验、考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