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防护技术论文

防护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8:48

防护技术论文

防护技术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我们在对建筑施工生产全过程中应认真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导方针,将施工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对策作为手段,将施工安全技术与安全防护对策作为支撑,互为补充,综合治理,建设好建筑施工安全系统工程,以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的目标。

一、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概述

(一)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的定义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就是以研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证要求为核心,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探索施工安全的内在规律性,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安全保证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安全意外事故的发生及减少其危害的技术和防护对策。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贯穿工程施工的始终,对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及保证。

(二)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的意义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是提高施工安全水平和构建文明施工场地的重要保证之一,对于预防及减少施工现场伤亡事故,确保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起着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

②有利于提高工人安全施工的技能水平,丰富劳动力市场,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基本措施

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目标的实现,建筑企业应针对施工全过程中各种特定工程项目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安全保证要求,相应采取消除隐患以及警示、限控、保险、保护、排险和救助等安全技术与防护基本措施,同时它也是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内容。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

(二)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前期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导全局、统筹规划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全过程的组织、技术、经济文件,是施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保证各项建设项目顺利地连续施工并从而多、快、好、省的完成施工安全生产任务的前提。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于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及其他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合理组织施工作业,做好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要合理组织施工作业面,避免出现相互干扰;合理组织作业人员,合理编制作业面的工种、技术等级;合理安排作业流水线,避免危险交叉作业等。做到既安全文明,又合理使用平面和空间。

(三)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

同时,施工单位应当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现场暂时停止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做好现场防护。

(四)经常进行预防性试验,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安全标准要求。

预防性试验就是对现场使用的设备、工具、材料、用品等,在使用前或使用中定期进行机械强度或绝缘性能等特征的试验,避免“带病”运行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如混凝土强度试验、电气设备与用具的绝缘试验、钢筋的拉断试验等。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由于长期磨损或意外损伤,可造成设备事故,甚至使周围职工受到人身伤害。要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和有计划地检修,使其保持在安全运行使用状态,从而确保使用操纵人员的人身安全。

施工单位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废。

(五)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休息场所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施工现场使用的装配式活动房屋应当具有产品合格证。

施工单位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在市区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围挡。

(六)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施工单位应当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在施工中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施工单位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超级秘书网

三、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措施

实践证明,安全须得文明,文明导致安全。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现在许多施工企业都已认识到,必须把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作为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必保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

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不仅是管理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

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的任务是缔造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和规范施工生产作业的安全文明行为。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包括创造安全文明施工场所和采用安全文明施工的工艺和技术两个大的方面,而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行为即进行安全文明作业和操作。这三个大的方面的技术及其分支就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

(二)施工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

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文明施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相辅相成的,施工安全生产不但要保证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井然有序,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对提高投资效益和保证工程质量也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东平,黄新宇,JimmeiHinze.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防护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调度自动化 数据网络 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引言

数据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是对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支持技术,在面对新的电力需求发展环境下,只有充分重视对新技术的应用,才能有助于保障电力系统的运作效率水平提高。在从理论上加强调度自动化系统和数据网的安全防护研究下,就能为实际安全防护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保障数据网的安全性。

一、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及网络特征

1.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调动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有着其重要性,加强数据网的建设是对调度自动化生产管理的重要平台,对数据网的安全性有着严格要求,并注重信息传输的实时性。所以在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中,对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就有着高要求,通过体系安全策略的良好建立,对保障调度自动化的准确性就能得以保障[1]。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主要就是对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作为重要的内容,然后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各个系统层面充分考虑制定的安全措施,这对保障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作用充分发挥就有着积极作用。

2.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数据网安全防护特征体现

从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发展现状来看,已经在改革措施实施后见到了成效,加上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作用发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实现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而网络的应用类型也比较多样,其中数据网络运用就是比较基础的。数据网络主要就是对生产数据进行传输以及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方便,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有音视频的传输以及对外服务等。在实际电力生产控制当中的数据网络运用,主要是在TCR/IP数据业务基础上进行开展的,这一环节对传输的速率要求并不是很高,数据流也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对电力企业的生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求业务的实时性比较强,并注重传输的安全性[2]。而在对一些管理信息类的业务信息传输的速率就相对比较高,总之是对电力生产控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足了信息传递的实时性。

二、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分层防护理论和数据网的安全防护措施

1.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分层防护理论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有着多个层次,主要有网络安全、物理安全、系统应用安全、人员管理安全等层次。在网络安全防护层面,主要是保障数据网络的应用安全性,避免受到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等因素造成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发生。而在物理安全层面,主要就是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机以及线路的安全性保障,在具体的使用中避免受到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保障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系统应用安全层面,主要就是保障系统主机的安全性,以及系y账号口令避免丢失,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系统的正常化。最后是在人员管理层面的安全保障,避免受到人为操作造成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出现[3]。在对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网络的安全防护上,也要能结合实际分层次进行防护。

2.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网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一,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网络的安全防护,在技术体制方面要完善建立。实施电力技术体制规划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和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相结合,明确网络的规模和安全防护的范围,对内部不同的网络类型加强安全风防护措施的实施。技术体制的制定,要和实际应用的数据网的类型相结合,总的来说,主要有和公网隔开以及和公网相连两种类型,在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上,就要充分重视从多个层面进行防护[4]。例如在物理层面的安全防护工作实施上,就要加强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全保护,对光纤线路的安全性得以保障等。而从网络安全防护体制的建立上,就要注重多样化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在病毒防护以及加密防护措施的实施等方面完善制定。

第二,加强调度专用数据网安全防护。调度自动化系统和数据网络的安全防护,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带来安全问题,所以这就需要使用综合性的方法。对调度专用数据网的安全防护做到全网的监管加强,在和电力调度数据网的连接节点方面,要能在有效管理范围当中,从而充分重视网络系统性和全局性的防护。在对人员的管理层面要加强,结合实际的需求构建高素质的网络管理队伍,避免受到内部的攻击以及误用等因素影响。在运行管理层面要加强重视,可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第三,加强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在对数据网的安全防护方面,应用安全防护技术是必要的,对防火墙安全技术的应用要充分重视,这其中就包含着多种类型的防火墙技术,有包过滤发哪敢火枪和应用防火墙技术。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如包过滤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能根据数据包当中的IP地质以及端口号等确定是否允许数据包通过。除此之外,在对病毒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上也比较关键,安装杀毒软件以及病毒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都能起到良好防病毒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调度自动化系统和数据网络的安全防护,要注重从细节入手,在技术方法的应用中要注重适用性,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安全防护方法的作用。在面对新的电力行业发展环境,就要进一步加强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应用,在此次的理论研究下,对实际数据网的安全性保障就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洋,卢建刚,黄凯.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信息分析与评估系统的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5(08)

[2]滕晓.汉中电网调度自动化主系统升级改造方案[J]. 陕西电力. 2014(12)

[3]李慧青.电网系统调度自动化功能简析[J]. 内江科技. 2015(01)

防护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工程防雷减灾

中图分类号:TU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49-01

雷电,是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但雷电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LEMP),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它具有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等特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自动控制、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微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在各行业内外得到日益增加的广泛应用,雷击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为此必须要加强对防雷减灾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

本论文主要结合智能建筑的电子设备防雷需求,对智能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1传统的防雷减灾技术应用探讨

由于闪电的电磁脉冲无孔不入地从空间各方面侵袭各种现代科技设备,所以现代的防雷措施必须采取全方位的防护,层层设防,综合治理,把防雷工程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考虑到各行各业的不同特点,传统的防雷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避雷针:我们称为避雷针的装置,其英文原名是“Lightning rod”,又称“Lightning Conductor”,其愿意并不是“避雷的针”,而是“闪电棒”,更正确地说,应是“闪电传导器”,即是指它的功能是把闪电传导入地,这才是富兰克林对它发明的避雷针的作用的愿意。他的这一看法及所采取的措施,迄今仍是正确的,有效的。

(2)接地:防止直击雷害的完整一套系统,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泻放闪电的能量入地,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接地也是为其它防雷措施服务的,接地不好,电子设备的功能就不可能完善,所以它是整个防雷系统工程中最基础的一环,特别重要,也是最费钱、费工的一环。

(3)屏蔽:屏蔽就是用金属网、箔、壳或管子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从物理上看,就是把闪电的电磁脉冲波从空间的入侵通道全部阻断,使得闪电无隙可乘。

2智能防雷减灾技术应用探讨

2.1 弱电系统的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具体步骤

首先,根据电磁兼容理论,提高信息系统自身的电磁兼容性可从控制干扰源和提高信息系统自身抗电磁干扰能力两方面考虑。其次,采用等电位联合接地和屏蔽技术是信息系统雷电综合防护最简易最经济的方法。第三,雷击风险评估时,强调雷电磁场分布的预测。为减小雷电磁场对信息系统的侵袭,要求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系统处在雷电感应能量最小区,且不超过信息系统所要求的磁场环境条件要求。第四,为降低各类金属导体间的相互藕合,必须保证相互间的安全隔离距离。信息系统内各类线缆敷设纵横交错,易形成相互间的电磁干扰。因此,综合布线系统的雷电防护也是信息系统雷电综合防护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最后,选择合理级数和技术参数的电涌保护器(SPD)也是信息系统雷电安全的重要保证。

2.2 直(侧)击雷的防护

防雷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第一道防线就是受雷(或称接闪)、引流(或称引下)、接地(散流系统)。采用金属材料作为接闪装置拦截雷电闪击,使用金属材料做引下线将雷电流安全地引下并泄流入大地,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外部防雷方法。而智能建筑大多属于一类建筑,应该按照一类建筑物的防护措施设计。防直(侧)击雷的完整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避雷针、避雷线、架空避雷网和避雷带都是接闪器,智能建筑大多使用避雷带和法拉第笼作为接闪器。建筑结构内有纵横交错的钢筋,在没有浇筑混凝土前就像一个大铁笼子,可以将屋面的钢筋引到女儿墙以上明装避雷带,利用多根垂直钢筋为引下线,利用基础结构钢筋为接地装置。而且结构内部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钢筋还可以对雷电空间电磁场起到初级的保护作用。

2.3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雷击电磁脉冲(LEMP)是由于雷云对大地间放电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感应到附近的导体中形成的过电压,这种过电压可高达几千伏,对微电子设备的危害最大。它的主要通道是通过电源线路、各类信号传输线路、天馈线路和进入建筑物的各种导体侵入设备和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对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应该在入侵通道上将雷电过电压、电流泻放入地,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主要方法有隔离、钳位、均压、滤波、屏蔽、过压、过流保护、接地等。目前主要采用各系列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各系统或者设备的外连线路中,将地线按联合接地的原则接入系统的地线,避免造成电位反击,从而真正起到安全保护接地的目的。

2.4 智能接地的保护应用

(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就是将设备正常运行时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构架)和接地装置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即将建筑物内的用电设备及设备附近的一些金属构件,用PE线连接起来,但不能将PE线与N线连接。如果不作保护接地,当电气设备其中一相的绝缘破损,产生漏电而使金属外壳带上相电压时,人一接触就引发触电事故。实行保护接地后,设备的金属外壳和大地已经有良好的连接,只要接地电阻符合要求,发生漏电时可保障人身安全。

(2)防雷接地:以防雷害为目的的接地称为防雷接地,主要是为了把雷电流迅速导入大地。智能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如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闭路电视系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布线系统。建筑物的各层顶板、底板、侧墙、吊顶内几乎被各种布线布满。这些电子设备及布线系统一般属于耐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最怕受到雷击的部分。不管是直击、串击、反击都会使电子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严重干扰。因此,对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设计必须严密、可靠。智能建筑的所有功能接地必须以防雷接地系统为基础,建立严密、完整的防雷结构。

3结语

雷电对于智能建筑而言,其危害性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必须要研究和应用面向智能建筑的防雷减灾技术。本论文在分析了常用的防雷技术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智能建筑的防雷要求,详细探讨了智能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智能建筑的防雷减灾水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青.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防护技术论文第4篇

坑道式防护工程是在山体中采用暗挖方法构筑的工程,通常构筑在较肥厚的岩体中,岩石覆盖层随进入距离的增大不断增厚,坚实的自然岩层抗御杀伤武器特别是大口径常规武器有良好的防护能力。坑道式防护工程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特殊工程,一方面利用自然岩层防御武器破坏,利用自然植被进行伪装,另一方面通过对口部等的改造,使其具备抵御预定杀伤性武器破坏的能力,使其能够通过伪装进行隐蔽。生态自然观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维系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防护工程设计中,应充分把握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使设计既符合作为人的内在尺度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需要,又符合作为人的活动的外在尺度的客观自然规律,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按生态自然观的要求进行坑道式防护工程设计,首先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原有的自然条件,尽可能不要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防护设计中,使洞室的走向顺着山脊,最大限度增加洞室顶部防护层厚度,这样可以减少作用在工程衬砌上的武器荷载,使工程尽早进入静荷重段,使工事具备一定的抗力储备,在高于设计抗力的要求下也不一定破坏。其次,在设计理念上,要考虑到如何使人工自然(即防护工程)更贴近天然自然,这样,不仅能减少对天然自然的破坏,而且还能提高工程的防护能力,特别是伪装能力。在出入口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物、地貌、植物进行伪装,可使得伪装符合实际情况,逼真而无明显破绽。合理利用地形的遮蔽性能能保障防光学侦察和良好隐蔽,甚至能获得对红外辐射侦察和雷达侦察的隐蔽效果,合理利用地形的景观性能则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目标对光学侦察的显著性,减少实施人工伪装技术的难度;合理利用植物可隐蔽目标、降低目标显著性。为此,在进行坑道式防护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认识自然界是第一位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原有自然物,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不要粗暴地对自然进行大肆破坏建设,比如无规则大面积的开挖,工程废料的随意处理,随便堆弃等。

二、坚持科学精神,在防护工程设计中既尊重规律,又勇于创新

防护工程既是充分利用天然自然在未来战争中的防护作用;更是设计建造新的人造自然———防护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在军事上的运用,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向信息化战争,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特别是先进的空袭武器装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将成为主要的作战样式。防护工程如何应对高科技条件下战争,真正起到防护作用?首先,要探索、掌握现代战争规律及现代战争武器的性能、特点,掌握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的原理及其编制依据,从而针对具体的防护工程进行相应调整,必要时还应进行试验检验,只有这样,设计建造出来的防护工程才能经得起未来战争的考验,才能在实现战备效益的前提下,节省造价。因此,作为防护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真务实精神,科学追求的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在设计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创新精神;有条理的批判精神,也就是有理性的怀疑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在不同的设计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理论不断发展。作为防护工程设计所依据的规范、标准,在近几年都经历了较大调整。其中,防护设计由防核武器破坏为主转变为防核武器、防常规武器破坏并重,强调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隔震规范的计算原理和参数都进行了全新调整,同时新增了伪装设计、智能设计等内容。在进行防护工程设计时,需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辩证发展地看待设计所依据的规范、标准,需要认识到规范、标准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发展的,规范、标准中的计算方法等是有条件限制的。同时,因防护工程学科是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与防护工程相关的实验数据、理论研究尚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工程设计,是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现有规范、标准的。笔者参与防护设计的某防护工程,因地质条件较差,为V类围岩,工程主体部分防护层厚度近百米,现有规范对这种地质情况的计算理论及方法尚不完善,仅近似地按碎石土中地道、坑道式防护工程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在完全依据规范的计算方法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得出荷载均较大,基本没有体现空气冲击波在防护层中的衰减,计算出的衬砌厚度在1米至2米之间。后经专家对现行规范、标准进行讨论,认为现行人防规范、标准中提供的卸荷拱承载力计算公式适用于浅埋工程,对坑道、地道等深埋工程不适用,专家建议此处采用或借鉴其他公式计算。经分析计算比较后,《美国空军设计手册》提供的计算方法只考虑空间散射所造成的衰减,计算出来的峰值压力比较合理。因此,防护设计采用了《美国空军设计手册》的计算结果,荷载得到了降低,衬砌厚度降低到1米以下。工程在保证战备功能的情况下,节省了造价,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次,还要勇于创新,在防护工程设计时要有前瞻性。防护工程主要是为今后几年至几十年的战争准备的,而武器技术、作战样式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必定有各种显著的变化,防护工程的设计理论、工程材料、工程技术也必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发展。如何保证依据现行规范设计建造的防护工程,在建成后的若干年内均能够发挥战备作用呢?

首先,作为防护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用运动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化发展的,工程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防护设计人员对作战样式的变化及工程将来的变化应有前瞻性,知道工程将来可能需要承担的任务,在设计中考虑到将来的要求。其次,在工程前期选址中,尽量选择岩质较好、防护层较厚的山体,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建设的造价,同时因工程主体处于静荷重的山体中,在抗力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可以不做改动或者只是对口部进行处理,就可以满足更高抗力的要求。然后,在工程设计阶段,一方面充分利用山脊等自然条件增加防护层厚度,同时在不增加造价或只增加少量造价的前提下,增加抗力储备。另一方面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受力更加合理,同时便于将来的加固改造。设计中做好防排水处理,保证围岩及衬砌不会因为地下水的长期作用而受到影响。最后,在工程建成后,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在防护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变化调整的时候,及时复核原设计是否满足新规范、新标准,对不满足的部分,及时进行加固改造。在防护工程设计中,坚持科学精神,立足客观条件,探索战争规律,尊重工程规律,勇于创新,统筹考虑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战争形态,工程自身的战略及战术作用,以及工程建设维护代价,既可以充分挖掘战备效益,又可以以最低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战备效益。

三、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防护工程的设计质量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他们又有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认知范畴,一般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实践范畴,总体是可预见的。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和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即是工艺学,是具体运用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技术运用得如何,直接关系到防护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防护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运用好现有科学技术手段。目前主要是在两个方面的运用,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防护工程设计的时间周期、图纸复杂程度,都较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按以前的手工作图、完全手工计算,已不能满足要求。AutoCAD等绘图软件以其简单易用、易修改、可重用、准确真实和易存储传输的特点已成为防护工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在防护工程设计中,需要完成大量的计算工作,手算易错且工作量大。MathCAD软件编程因其与手算过程相同,且简单易用,笔者在开始防护工程结构计算前,使用MathCAD软件编制了一系列的计算程序,可分别完成防护工程设计中的荷载、弯矩、配筋等的计算,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计算准确性,减少了设计周期,同时计算部分的修改及调整也变得非常容易。另一方面,是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施工设备的运用。防护工程的施工技术伴随着大量地下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发展,施工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防护工程的建设。在防护工程设计时,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又要注意不能设计现有技术、设备无法施工的防护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使先进的技术及机械得到运用,从而使得工程造价得到降低,施工安全有了保障,施工效率得到提高,工程质量得到保证。防护工程设计完毕后,还要按照现代技术规范的要求再进行技术评估、验证,以及按照现代技术要求组织实施。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等各个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方面对技术正负效应做出全面评价,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评估者对技术预测所形成的各种方案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估。比如现阶段,在施工工艺、技术选择上,坑道式防护工程施工普遍采用新奥法、钻爆法、盾构法、浅埋暗挖法。同时,光面爆破技术使洞室超挖及塌方得到减少,超前导管、钢拱架支撑等技术使得软岩中的大跨度结构施工有了可能。掘进机施工已具有较高的水平,部分工程已经使用。但同时需要注意到,施工中的地质超前预报技术、施工机械化、施工现代化管理等方面还需加强。在进行技术评估时,不同的施工工艺、技术选择必定导致工程质量、经济、生态环境的不同,通过技术评估、验证后,才能得到最优的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四、结语

防护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安防系统;风险;效能;评估

中图分类号:X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29-02

安全防范系统,即为了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通过人力、技术以及实体防范措施等相结合,分析探测、延迟、反应功能要素,同时每一个要素密切结合、彼此依存,具有防范作用的一个系统,其属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有机内容,其核心是技术防范,在各种安全事件以及违法犯罪活动的预防以及应对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因现阶段我国安防系统风险与防护效能评估一味的关注经验与管理等方面,只是出于初级的定性时期,还没有形成合理定量评估的技术与理论,无法为构建系统全面的综合防控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所以,探讨构建系统防护效能和风险客观评价体系,客观、科学的度量安全防范系统的防护效能与风险,已经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的一个战略问题。鉴于这个原因,笔者细致深入的探讨了我国安全防范系统相关问题,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安全防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供借鉴。

1 国内安全防范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

现阶段,在我国安全防范体系的研究相比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停留在定型阶段。近年来,包括中国安防协会等诸多安全相关组织机构以及信息技术院所在内的单位,探讨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有关问题,同时有了很大的进展。

2003年,“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建成,属于国家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下设单位,这个单位主要是负责研究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测试评估、以及全球先进安保系统等方面,及时把握该领域的全球最新动向,属于国家信息安全专控队伍的其中一员,该单位主动配合上级主管单位的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同时还专门评估一些重要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并对其进行等级测试等业务,目前,该单位已经完成的重要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工作数目超过100个。

陈志华教授(2006)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其在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从管理科学的视角入手做出的定性评估。这个方法在确定评估指标于获取指标值等方面依旧具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

魏莲芳(2007)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其风险评估过程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其主要是把评估的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将其划分成以下七个流程,也就是确定评估对象和预期目标、概述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初级评估指标及其权重、对系统打分、评估结果等。在研究过程中,以某系统为案例进行探讨,为我们阐明了评估过程。

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安防应急信息技术”的博士学科点于2008年获得批准,同时其自2003年开始就已经在该方面建立起本校的学科特色。利用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现阶段已经在安防应急风险与效能评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以往的安防工程相关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把监控和应进行有机结合,最终构建起一个大安防系统架构。另一方面,其还承担研制国家与行业标准工作,以标准化引领产业技术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利用研发引导性产品,主持重大项目,推动整个领域不断发展。

孙亚华(2009)等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形态学分析的手段进行建模,构建起核电站入侵路径风险分析模型,同时设计出风险分析评估安全防范系统路径型模型软件。在研究中还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定量法探讨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探测、延迟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路径型及时探测分析方法能够非常便捷的发现核电站安防系统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还能够获得系统费-效比偏大的优化策略,能够科学合理的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

吴穹和闫黎黎(2010)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性能与管理工作者方面存在的相关风险,通过研究构建起一个基于“空间风险和时间风险”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他们根据权重,利用层次模糊评价法对其中涉及到的各个指标参数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最终获得其安全级别。

通过广泛搜索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大体上通过管理科学的模拟仿真试验与许多评估法,对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此外,还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一个系统的风险与效能。

2 安全防范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对安全防范风险与效能评估等问题作了大量的积极探讨,然而,其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下面笔者将主要从理论问题与技术问题两个方面进行阐明。

2.1 理论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大体上通过管理科学的模拟仿真试验与许多评估法,对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此外,还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一个系统的风险与效能。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单位主要是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评估系统的效能,通过统计一些小样本事件所获得的概率来度量系统的效能。然而,探讨过程中所用的相关方法尚未细致深入的分析探讨安全防范系统内在的机理,所以,国内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评估模型对安全防范系统的支撑严重不足,在今后有待于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2.2 技术问题

1)怎样客观、科学的度量安防节点的效能与风险。对于安全防范系统来说,其防护效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效能指标,中国现阶段对这一个方面所进行的评估基本上是通过管理科学的方法做一些定性分析,尚未通过信息科学手段实施相应的定量评估。在这里,所谓安全防范系统防护效能,即在某条件下,通过系统的防护能力执行特定任务所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这一个系统主要涉及到设备与人两个方面,防护时,这两个方面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最终导致其防护效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怎样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客观科学的度量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将发展成将来该领域应当攻克的一个技术问题。

2)怎样度量多种防护下的安防节点的防护效能。对于防护能力来说,其主要涉及到技防、物防与人防等3个方面的能力,当防护节点中每一防护能力相互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时,在这种情况下,安防节点的防护效能并非单纯的每一防护效能所加的总和,为有效度量其防护效能,一定要注重每一防护能力存在的关联,所以,怎样对这种情况下安防节点的防护效能进行有效的度量,同时属于该领域将来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技术问题。

3)怎样对进行安防网络路径代价评测与计算。在这一个系统之中,网络效能并非简单的把其中一切节点防护效能求和或求取均值就可以了。在笔者看来,网络效能和其具体路径具有很大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安防网络是一个非常繁琐的网络,这样我们根本无法将一切路径的代价计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计算方法,去发现其中代价最小的路径。所以,怎样利用设计路径代价评测方法来客观公正的度量网络效能,必将发展成为该领域将来所必须面对的有一个课题。

4)怎样构建系统全面的模型改善防护能力。现阶段,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关于防护能力优化领域的探讨仍然非常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怎样构建起一个系统全面的模型,然后利用它改善网络的防护能力,同时利用对节点的防护能力值进行调整,最终计算出各种攻击路径下,最大的防护能力,必将成为相关领域所必须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

3 总结

通过广泛搜索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大体上通过管理科学的模拟仿真试验与许多评估法,对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此外,还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一个系统的风险与效能。尽管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对安全防范风险与效能评估等问题作了大量的积极探讨,然而,其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例如理论方面,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系统的风险与效能,技术上没有实现安防网络路径代价评测与计算等。

参考文献

[1]张安全.风险评估社会发展迫切的需求[J].中国安防,2006,5(1):51-52.

[2]李苏宁.安企防范系统风险评估初探[J].安防科技,2007,1(2):7-9.

[3]陈志华.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防,2007,11(3):16-20.

[4]柴寿椿.安防技术和安防系统[J].安防科技,2003,9(2):19-21.

防护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水利防洪工程;生态护坡;河道护坡;护坡建设;水利工程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11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56

城市化进程加速,作为社会经济支撑的主要部分,对大众生活水平、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水利工程的防洪建设分为河堤修筑、河道疏通、护坡工程。其中护坡工程作为基础核心部分,具有作业量大、操作难度高、重要价值高的特点,对水利整体工程建设的功能实现、完整性具有明显影响,对工程实际运营稳定性、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加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护坡处理,提高其核心地位建设,对生态发展、经济效益等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生态护坡的概述

社会快速发展带动了大众对生态环保的价值的重新认识,长远角度出发,加强河道护坡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现代化生产、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部分。水利项目中,从护坡建设角度出发,对施工材料、工艺方法、结构体系等均需要进行全面合理的研究控制管理,单一石材施工已经逐渐转变为绿色植被、土木材料结合的形式,工程结构具有丰富化、功能化、美观化的控制水平,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共同稳步增长。国内生态护坡建设的理论基础强,但是实际经验尚不够丰富,需要不断借鉴国际先进工程的经验参考,为此,加强生态护坡理论知识的研究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2 生态护坡的施工特点

2.1 生态护坡与传统护坡的区别

现代化生态护坡一般是建立在传统护坡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前者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框架结构。与传统生态护坡的结构不同,生态护坡更加偏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处理,具有开放创新、协调控制的特点,更加注重对水环境、路地环境及其生物链的保护。生态护坡的施工材料从传统的单一石材逐步发展为天然材料、环保材料,降低了资源的浪费耗损,如植被草、灌木群等,提高了环境控制的和谐性,同时具有后期维护较为便捷的特点,整体施工成本较传统护坡大幅度降低。

2.2 生态护坡与河道净化

现代生态护坡施工中,从河道净化、控制污染角度出发进行处理,国内现代化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引起水污染、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导致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污染残留、化学破坏等状况较为严重,对当地生态体系的破淖饔媒锨浚经济损失过于严重。现代化生态护坡主要从控制污染、净化河流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地理地势等进行设计施工,全面实现了生态护坡的合理建设。

2.3 生态护坡与社会发展

生态护坡可充分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优化具有积极影响。从社会稳定性角度出发,生态护坡具有防洪、净化的功能,实际功能作用较为关键。在生态护坡的设计施工中,为了避免环境破坏,所用的施工材料一般需要具有环保性、避免结构破坏的特点,可充分起到净化河流的目的,同时一般以可吸收污染物的材料优先使用,对社会长期发展的积极影响较为重要。

3 国内常用的生态护坡建设方法

3.1 单纯植被护坡理论分析

一般根系发达对植物的固水、固土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国内相关研究人员针对护坡功能需求,对生态护坡的合理建设进行了理论研究,一般采取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施工效果较好。一般情况下,施工人员借助相应的播种技术进行种植,待植物成长至稳定期后可起到护坡作用能。施工方法一般以喷播技术操作,这种技术是指施工方事先将经过特殊处理的植被种子与水混合,然后一起喷洒在需要播种的坡面上。这种技术与人工移植法以及草皮卷法相比,播种速度快、施工效率高,同时这种技术还不会受到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可以做到全天候施工。

3.2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技术分析

这种护坡方式又分为土工材料网垫固土种植和土工单元固土种植。这种护坡方式的原理就是利用土工材料对植被进行一定的固定,从而增加植被抵抗雨水冲刷能力。土工网垫固土种植的具体操作是:将砂土和植被种子放入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中,由于这些网垫存在合适的空间,因此植被可以在网垫空间内生根发芽,并且透过网垫将根扎入坡面土壤中。这样网垫、植被以及土壤就能够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植被的稳定力和抗冲刷能力。土木单元固土种植的具体操作是:施工方事先将聚乙烯材料拼接成蜂

窝结构的大单元,然后在每一个小单元内填草,最后将整个单元铺设在河道坡面上,从而达到坡面的防护效果。

3.3 植被护坡与混凝土施工结合方法分析

该法操作中,先进行多孔混凝土的配置,浇筑后在混凝土上方进行表层土的处理,并在表层土上方再进行植被种植。一定时间后,植被种子生根发芽,穿过混凝土空隙可进入坡面,保证植被、混凝土与坡面充分融合,实现了二者结合的目的,具有抵抗冲刷的目的,同时具有提高边坡稳固性,增加其保护功能的效果。

3.4 三维网护坡技术分析

该技术将土工合成材料与植物根系结合,在坡面实现了自身防护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冲刷效果。三维网护技术借助多层聚合网状物质处理,可增加边坡的稳定性,网包中包括植草、根系发达的植物,可充分借助茎叶植被实现对雨水的抵抗作用。三维植被网从结构功能上分为抗拉纤维层和固土网包两个部分,根据上下边坡不同的物理特征,选用其抗拉能力、抗剪能力和固土能力的不同的层网使用,通常是薄层应用于下边坡,厚层应用于上边坡。

3.5 厚层基材喷薄技术分析

厚层基材喷射法一般是在坡面M行操作处理,在表面涂层进行喷涂处理一种类似土壤结构的材料,实现对土壤环境的模仿,实现良好的水分、养分供应,便于对植物基层的有效控制。包括粘结剂、纤维、材料的处理控制,对应厚层基材喷射方法较为多样丰富。总体上讲,从实际工程应用看,该生态护坡技术方法已可应用于坡度

4 生态护坡的施工要点

4.1 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的实效性分析

作为现代水利工程项目的重点部分,生态护坡技术的重要价值较高,其防洪功能、生态效果需要先进行防洪等主导功能的全面落实,其生态恢复需要建立在该主要功能的基础之上进行处理。坚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地理地势条件等进行处理,保证实现因地制宜的控制管理目标,切实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协调管理控制,避免生态护坡成为名存实亡的项目工程,充分加强整体实际功能的全面落实。

4.2 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的创新价值分析

水利工程具有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同时护坡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抵抗风化、避免侵蚀的特点,加强坡体建设的稳固性建设。为此,生态护坡建设中需要加强性能提升、创新价值的实现,增强对应工程主体的抗冲刷能力、抗侵蚀风化能力,充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加强水利工程中护坡工程的工艺研发、技术研发、设计优化,对该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低耗性、经济性具有积极影响。

4.3 水利工程生态护坡技术的合理性分析

防洪水利工程的堤基坡体的土质岩体抗冲刷性能落差较大,地质工况通常较为复杂多变,并且水利工程生态护坡的特征是恢复河流天然属性,施工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前期勘察处理。加强对施工方案的对比分析,设计整改操作,尽量选取天然材料进行施工,如草皮、石材、灌木等,加强对护坡建设的合理性、可执行性的控制管理。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经济建设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避免混凝土硬化、重复建设导致的不利后果。

5 生态护坡建设的注意事项及发展前景

生态护坡施工中,需要从河堤安全、防洪功能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生态护坡建设控制。需要注重下述五点问题:(1)生态护坡需要保证河堤安全、防洪功能,加强对护坡主次层次的分析,保证对应功效的全面落实是基础控制要点。此外,施工单位需要根据现场条件、边坡地理位置等进行实际效果的模拟分析,保证预期目标的充分实现;(2)生态护坡建立的可行性分析,对于部分灾害多发、气候多变的项目,需要加强进行生态护坡的理论分析,保证其切实可行是十分必要的处理控制措施,盲目生态护坡工作将会导致后期防护效果的无法落实,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3)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分析,生态护坡工作起步晚,对应建设模式尚未形成一定体系,加强施工操作中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保证新技术、新材料的全面落实,实现护坡技术的科学化、经济化、环保化控制目标具有重大意义;(4)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及相关机构需要大力支持对应生态护坡工程的开发,促进新型护坡技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传统护坡技术;(5)从设计角度出发,对工程施工、美观造型、经济成本等综合分析,保证护坡施工满足国家对应能源模式建设,加强城市水污染排放的科学治理,避免能耗过大、污染过高引起的负面状况。

生态护坡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一般需要根据当地原有护坡基础进行处理,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维护控制管理,对绿色发展的长期性更加重视,结合工程项目的当地勘察资料合理结合了护坡技术的应用,建设效果较好,可充分实现对周边环境的保护,避免生态破坏导致的环境危害。现阶段,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成为各行业的关注要点,为此加强对绿色环保理论的全面落实,加强堤坝保护的功能实现是水利防洪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属于治水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古代都江堰、大运河等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水效果,对国家水利防洪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加强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的工艺优化,对水利科技的全面实现、自主产权研发具有积极影响作用,是提高护坡工程处理能力的关键步骤。加强国内水利工程行业业内学者积极开发自主产权的护坡工艺、护坡材料等对该工程的稳定落实、经济控制等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6 结语

综上分析,生态护坡处理控制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控制要点,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利工程功能落实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提高生态护坡的合理施工是提高防洪功能落实,加强生态环保理念强化的重大举措,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对生态护坡技术的重要价值、常用技术方法、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生态护坡技术在国内的长期发展水平。生态护坡技术的处理控制中,需要充分落实合理性、科学性、可执行性的控制,此外,成本控制、能耗控制也是护坡施工的注意要点,对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生态护坡建设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2,(23).

[2] 矫峰梅,苏洁.就防洪工程中生态护坡的几点认识

[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

防护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 文献保护 古籍保护 古籍防蠹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30-04

Review of the Realistic Value about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Methods

Wang GuoqiangMeng Xiangfe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Systematic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of books have been invented in ancient China and rich experience was accumulated, some of which still have reference value toda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the realistic value of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methods in recent 30 years from library building, anti-worm, mildew proof and repair of books.

Key words: document protection;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ancient books anti-worm

CLC number: G256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30-04

我国古代对于书籍的保护工作,发明了系统化的保护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和方法,一部分自然地在现当代的古籍保护中沿传下来,一些方法经过改进,在现当代古籍保护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功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30年来,关于古代文献保护方法的现实价值研究产生了一批成果,本文从图书馆建筑、图书防蠹、防霉和装帧修裱等方面就古代文献保护方法及其现实价值作一综述。

1图书馆建筑

1.1位置

史向东等认为,古人认识到,建筑必须进行水文地质调查。[1 ]清代孙从添在《藏书记要》中说,“若往来多门,旷野之所,或近城市有无容地,接连内室、厨灶、衙署之地,则不可藏书”,“而卑湿之地不可待言也”。清代叶德辉《藏书十约》也指出:“藏书之所,宜高楼,宜宽敞之静室,宜高墙别院。”其思想与现代提倡的不能靠近江河或者低洼之地建筑的图书馆、档案建筑观是一致的。嘈杂之地,不便管理,易生变乱,而卑湿之地,湿度大,文献容易生虫、长霉。

1.2防潮

潮湿是书籍的大敌,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建设注意防潮。史向东等认为,我国古代藏书楼建筑防潮的方法很多,例如提高室内的地坪、增大围护结构的厚度、围护结构层选择导湿系数小的材料和通风。[2 ]

1.3防火

李龙如认为,“我国自古以来的公私藏书家对于防火工作都是相当重视的。远在古代为了防火就有将书籍装进铜柜、铁柜的。现存我国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从建楼到藏书无不将防火放在首位”。[3 ]奚可桢从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样式和建筑装饰等方面讨论了古代在建筑上对古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认为古人在藏书楼的各项设计中都注意到防火。“古代劳动人民已经会运用建筑工程学、材料学、气象学等现代科学原理,对自然通风、防火、防潮的物理机理,影响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因素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运用到藏书楼的设计、建造中,从而起到很好的效果。研究古籍保护方法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图书保护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4 ]

2图书防蠹

古代手工制作的纸张易受虫蠹。古明使用了多种药物防蠹,或用药物制作防蠹纸。书柜的材料和函套的材料也着眼于防蠹。不少现代图书馆仍然在采用着传统的防蠹药物保护古代文献,功效显著。奚可桢认为,药物防蠹可以古为今用,“凡是线装古籍较多的图书馆必须常备‘潢纸’、‘椒纸’、‘万年红’等做书中的衬纸、扉页和封面”。[5]

2.1防蠹药物

(1)芸香和芸香草

古人对芸草辟虫给予很高的评价。“使用芸香辟虫既经济又方便,夹于书中或者分袋置于每层书柜即可,对人又无毒副作用,因此今天诸如桂林图书馆、广西图书馆以及广东、江浙一带图书馆古籍防虫仍然继续使用”。[6 ]“1975年天一阁恢复香草辟虫的传统方法,1982年后,藏书普遍使用香草。在香草没有普及前,天一阁藏书基本上使用樟脑丸、樟脑精来辟书虫。那么,这些药物果真灵验吗?笔者……把蠹虫分别放在香草、樟脑精、樟脑丸三个玻璃瓶中,过一段时间以后打开一看,具有顽强生存力的蠹虫竟然还能快速爬行,毫无伤害迹象。从中可得出结论:范氏后代藏书,在思想上迷信这类言过其实的辟虫药物,在行动上又不进一步投入捉虫、除虫的长久、耐心、细致的保护书籍的管理中,以至书籍破损严重”。[7 ]省市级以上的图书馆大多仍用芸香草来保护珍贵的典籍。

(2)灵香草

《梦溪笔谈》记载蕙(今零陵香)用于防蠹。邓贵忠认为,“1985年《陕西档案》也有用灵香草驱虫效果显著的报导。以前我馆也从广西购入一些试用,并未得到预期效果。也许这两种驱避药物(灵香草和樟脑饼)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有些作用,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害虫习惯了,产生了抗药性,药越浓,抗药性也随之增强。我们在善本书库书柜中放置灵香草和樟脑饼,数量可谓不少,气味可谓够浓,以致浓到令人很难受的程度,但害虫照样繁殖、生长,图书照样被蛀食”。[8 ]而据梁桂英的介绍,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也使用灵香草用于古籍防虫。[9 ]

(3)樟脑

梁桂英说,“现代图书馆借鉴这一传统保护古籍之法,上海图书馆、江西图书馆、贵州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善本均用樟木箱盛放,大学图书馆如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图书馆善本也入樟木箱,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善本。樟脑丸、樟脑精块是现代图书馆普遍采用的驱虫之法”。[10 ]

林子雄认为,“在图书馆古籍书库里,使用樟脑防治虫害相当普遍……事实上樟脑的防治虫效果有限,特别是在敞开式书架,其作用更微。烟草甲幼虫深入书册,樟脑对它们的生长影响不大;蠹鱼初次嗅到樟脑的气味,会很快钻到书籍深处或别的地方躲藏起来,从书库表面看,蠹鱼好象被药味所驱除。其实不然,蠹鱼仍在药味不大的地方或书册深处啮食书页,繁殖生长。待药效一过,蠹鱼仍会照常活动。此外,蠹鱼对樟脑的抗药性,也使樟脑防蠹失却效力。鉴于上况,在古籍书库施放樟脑时,应注意四点:(1)应放置在封闭式的书柜或书箱内;(2)药物无包装的,应用纸包裹,既控制其挥发速度,又防止污染书籍;(3)药物属挥发性,不能持久,须一年一换;(4)注意跟踪检查药物的功效”。[11 ]

邓贵忠也认为,“樟脑饼,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驱避药物,但功效亦甚微”。[12 ]而沈大晟等人也沿袭了林文的说法。[13 ]

(4)烟草

古代有关于烟草防蠹的记载。目前在一些寺院藏经楼上仍有使用。李龙如认为,“我馆的古籍,凡夹有烟叶的书都没有被虫蚀。但是留下了淡黄色的痕迹,污损书籍。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曾用烟叶末(或烟草茎和叶),加水煮沸二三小时,制得烟草液。将较厚的白纸片放在烟草液里泡浸再捞出来,待阴干后,得到烟草液纸。我曾用一张浸过烟草液的,一张没有浸过烟草液的纸片,夹放在虫子很多的书页中,一个月以后,没有浸过烟草液的纸片被虫蛀蚀了,而浸有烟草液的纸片,不但没有被虫蚀,而且纸片周围的虫都死了,相应的页也没有虫了……杀中率以黄花烟叶最高,旱烟次之,烤烟最低”。他认为书籍用烟草液纸防虫的优点是:①成本低廉;②制作简单;③防虫效率高,比樟脑要好,不仅能避虫,还能灭虫;④对书籍和人的身体健康无影响。[14 ]罗茂斌也说,“黄花烟草的烟叶中含(碱)量最高,适于防蠹……将烟叶切成片、丝用纱布包裹或整叶置于柜内即可”。[15 ]

(5)多种药物同时施用

李龙如认为,“由于危害书籍的昆虫种类多,施放药物时,必须是挥发性与中毒性的药物同时使用,驱灭与诱杀相结合。在同一个书库里既放挥发性的药物如樟脑纸,也放中毒性药物如烟草液纸。还可在书页中夹放防虫植物叶子,既能避又能灭,也克服了一种药物只能对一种或几种害虫有效的缺点。如烟草液就不能对付烟草虫”。[16 ]2.2防蠹纸

明清时期,广东佛山一带生产万年红防蠹纸。“用万年红作为书籍的衬纸,所起的防蠹效能,已为历史所证明”。[17 ]刘启柏认为,“铅丹能直接杀灭细菌和寄生虫,作为书中衬页,除防蠹作用外,还有杀菌防霉防潮的作用”。[18 ]梁桂英说,“现在南方一些图书馆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中山图书馆、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等仍然采用万年红防虫,效果显著”。[19 ]

而相宝荣认为,铅丹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没有挥发性,是能长期保持辟蠹效果。但它的缺点是只辟勿杀,难以杀死虫卵”。[20 ]王芹、冯勇建也谈到,万年红“达不到长效”。[21 ]邓贵忠认为红丹纸作用微乎其微,“我馆古籍图书前后扉页多夹有红丹纸,但并未能避过被蛀食之命运,甚至红丹纸本身也被蛀的百孔千疮”。[22 ]“又如一些驱虫药物,灵香草、樟脑、红丹纸等,古代藏书家早就用来驱虫防虫,但我们的经验证明效果并不佳。” [23 ]

2.3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麻新纯提出,“档案不幸生蠹时,古人开始考虑用芸香、麝香、木瓜、樟脑、莽草、角蒿等药物熏蒸剂来熏杀档案有害生物。当然,以现代档案保护科技的眼光看,这些药物的杀虫效果其实很有限,而更多地具有‘驱避’的作用”。“从古人所采取的对档案有害生物的种种防治措施看,他们已经有意识地摸索档案材料自身防护的技术方法。在防治档案有害生物的道路上,由于其科技方面的局限性,其‘防’的能力明显强于‘治’的能力,一直遵循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路子”。[24 ]

藏书箱柜木材用料的选择也是以防为主。古代文献记载了具有防蠹效力的杉、柏、檀、银杏等制作书柜,今天的很多收藏古籍单位仍在使用。

总之,古代药物防蠹技术可以为今天古籍防蠹服务。[25 ]“我国古代的药物防蠹技术,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对昆虫有显著的毒杀作用。是可靠有效的杀虫剂”。“今天,为了更好地保护纸质文物,我们应当结合当地的药物植物资源,发掘、筛选那些高效、低毒、价廉、简便的中草药物,并逐步开展药用植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合成和对昆虫毒理作用的研究工作,赋予我国传统技术以新的生命,让它在保护数量极为丰富的纸质文物上发挥作用”。[26 ]

3图书防霉

3.1翻晒

曝晒简便易行,防霉效果较佳,古人总结了很多曝书经验,这些经验被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应长兴、林祖藻认为,“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5~6月,都有一段环境湿度较高的梅雨季节……江南地区的图书馆员通常在梅雨季末或出霉时的春末夏初,都要做好曝书的工作”。[27 ]曝书方法“至今有些寺院仍在采用”。[28 ]

不过后世关于曝书,方法也不尽一致。应长兴、林祖藻认为,“曝(凉)书时,并非将书放在烈日中晒,而是重点在书脊处曝”。“浙江图书馆的古籍部过去都备有2米长、 40公分宽的曝(凉)书木板,就是为了做好这项工作”。[29 ]

晒书后要凉透才能入藏。冯淳玲认为,“曝书后必须凉透才能入藏,否则反而会损坏图书或容易生虫。曝书当然还要考虑季节及南北气候差异,要因时因地而变通”。[30 ]

林子雄说,“50年代浙江图书馆仍采用抽晒善本古籍的办法……虽然晒书方法是否可行仍有待商榷,但它给予我们启示,要注意处置古籍书库的温度和湿度”。[31 ]

罗茂斌认为,晒的时间不宜太长,“但翻晒时受光、热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文献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晒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就会弊大于利。为提高翻晒效果,晒时应勤于翻动”。[32 ]

也有人认为,“如果有的书有潮或已长了霉,选择无风太阳光不是很强的天气适当晒一晒也是有好处的,既能晒干书籍上的潮气,又能晒死霉菌”。[33 ]

而有人则认为,光线中的紫外线对古籍纸张纤维性的内部结构有破坏作用,时间久了就会发黄褪色变脆,PH值降低,造成纸张的老化,缩短古籍的寿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有关于“不见日处曝书”的记载,可见古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藏书多放于柜中或遮光处。[34 ]“晒书以阴晒、凉晒较好”,古人曝书,“可能是当时还不知道紫外线对书有害。现在仍有大曝其书的,则也许是注意欠周”。[35 ]在《图书档案保护技术资料汇编》收入的李龙如的《图书保管“八防”》涉及的晒书方法中加有编者注“晒书方法不宜提倡”。[36 ]

也有人认为应该借鉴古代晒书的理念。邓贵忠指出:“古代藏书家就常常在天气好时将书搬出户外晒晒太阳……可以取其搬动图书的理念,经常将书库中之藏书有意进行搬动和翻动,特别是注意将那些平时不借阅和少借阅之图书多翻动检查。” [37 ]

3.2防霉剂

防霉剂是一种防止图书霉腐的药剂,在古代是用白矾加工而成。这种药剂可使霉菌脱水,从而使霉菌因脱水而死亡,达到防霉的目的。

“古为中用,凡是线装古籍较多的图书馆必须……自制特别浆糊,这种浆糊可以掺入雄黄(防蚁)、百部根(防蠹)、白矾(防腐)、皂角(防鼠)等其他具有防蠹的中草药,并将其刷在一张白纸上,可以起到不腐、不霉、不被虫蛀的作用,以便专供修补古籍用。” [38 ]李龙如认为,“为了使修补装订书籍不霉、不潮、不腐、不生虫、不被老鼠啃,可以使用‘五防浆糊’或在浆糊里掺配别的药剂。笔者曾在修补装订古籍的浆糊里掺以白矾(防腐)、雄黄(防蚁)、皂角(防鼠)、百部根(防蠹,还能防其他虫)、石灰末(防潮)。将这种浆糊刷在一张白纸上,经过一段时间还不腐、不臭、不霉、不被虫蛀、老鼠不吃,故取其名曰‘五防浆糊’,专供修补古籍用。这种浆糊对人的健康无影响,对书籍无损害”。[39 ]周叔阳谈及古籍的修复,“最后用传统的浆糊制法对书进行裱页……这部书没有放入书库,只放在一般橱里,现已八年了,没有再生霉,也没有被虫蛀。只是制糊时放入少许明矾”。[40 ]

“这些方法由于加入了植物性和矿物性药物,都有增加浆糊防霉防蛀的作用,故直至今日,在善本古籍的修复中仍继续沿用……虽然矾具有一定的防腐功能,但其PH值在4.26以下,显然这样低的PH值对纸张有损害,加之白矾的防虫效果几乎没有,故目前在制作浆糊时已不使用矾作为添加剂了。” [41 ]邱晓刚也认为,制糊时加入白矾,在过去是为了使制作好的浆糊能存放的时间长一点,并没有考虑对纸张的不良影响。而《长物志》又记载,在制糊时放入明矾是三分,而放入石灰是一钱,使其酸碱中和,浆糊才不至于呈现酸性毁坏纸张,因此使用明矾时应该慎重。[42 ]

3.3通风

梁桂英认为,“古代通风和晒书的办法,对于维持空气流通,去除潮气都很重要,而且经济简便,今天某些图书馆仍在采用”。[43 ]

4装帧和修裱

李龙如指出,“根据藏书家的经验:我国北方雨量少,空气干燥,适宜用布函。而在我国南方气温高,雨量多,空气潮湿,就不宜用布函。清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谈到:‘书套,不用为佳,用套必蛀。虽于紫檀青楠匣内藏之,亦终难免。’湖南省图书馆发现凡有布函、布套的书,几乎都生虫……我国从古代一直到现在都在用布函、布套(适用于北方)和木夹板的(南北均可用)”。[44 ]

张清志认为中国传统文献修复技术的优点有:“能较好地保持文献原件的历史面貌。如操作过程精细,方法得当,对文献原件不致造成大的损伤。”“能增强文献原件的耐久性。由于特定技术与材料的运用,使文献修裱技术具有‘可逆性’。它是传统修裱技术的极可宝贵的特性,提高了修裱技术的使用价值。”“我国有些古文献所以能够保存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修裱技术在此起了一定的作用。”[45 ]王清源说,“古代文献修复……能使一部破损图书的面貌焕然一新”,“到明清时代,逐步发展成为文献保护和装饰书画、经卷图籍、档案等的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使用至今”。[46 ]杨晓黎提出,“历代文献修复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文献修复技术得以继承与发展”。[47 ]

5结语

众多研究成果认为,古人煞费苦心采取种种措施对古籍妥加收藏保管确实有效,在今日来说也是非常有借鉴作用的。“在建筑文献库房时,应注意库房的选址和布局,并进行合理设计,选择适当的建筑材料,以保证良好的防潮、防尘、防高温效果;在文献收藏过程中合理地使用防虫药物,并结合地理、气候特点采用科学的保护手段”。[48 ]研究我国古籍保护方法的历史,对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的古籍保护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张清志认为我们也要对传统文献保护技术中“某些不科学、不完善之处进行纠正和补充”;“要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现代利学技术,使文献保护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提高”。[49 ]

参考文献:

[1][2]史向东.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综述[J].档案,2000,(3):25-26.

[3]李龙如.火――书籍保护常识之四[J].图书馆,1984,(5):44-45.

[4]奚可桢.从建筑学角度探析古籍保护方法[J].东南文化,2006,(2):94-96.

[5][38]奚可桢.中国古籍的药物学保护技法述论[J].图书馆杂志,2003,(5):75-77.

[6][10][19][34][43]梁桂英.古籍保护方法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94-97.

[7]李大东.天一阁藏书保护经验谈[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1):52-54.

[8][12][22][23][37]邓贵忠.也谈广东古籍防虫[J].图书馆论坛,1995,(6):61-62.

[9]梁桂英.冷冻灭书虫与古籍保护的几个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75-76.

[11][31]林子雄.古籍保护方法的继承与实践[J].图书馆论坛,1996,(5):28-29,51.

[13]沈大晟.也论图书馆古籍保护[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1):79-80.

[14][16][33][39][44]李龙如.图书保管“八防”[J].湘图通讯,1980,(1):32-36.

[15][28][32]罗茂斌.古代文献保护技术及其理论初探[J].云南档案,1994,(4):29-32.

[17][18]刘启柏.古籍防蠹[J].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3):93-102.

[20]相宝荣.图书的霉腐、虫蛀及防治方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0,(2):18-20.

[21]王芹,冯勇建.关于古籍保护措施之我见――从海南省的古籍保护谈起[J].图书情报工作,2005,(3):130-132.

[24]麻新纯.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思想探析[J].北京档案,2005,(11):12-15.

[25]张贵江.古代图书的药物防蠹[J].图书与情报,2003,(4):77-92.

[26]周宝中.古代保护纸质文物药物防蠹技术[J].中原文物,1984,(4):87-92.

[27][29]应长兴,林祖藻.古籍保护继往开来[J].图书馆论坛,1999,(2):80-82.

[30]冯淳玲.古代藏书之保护[J].图书与情报,2003,(4):75-76,78.

[35]林列.谈谈图书的保护问题[J].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4,(4):48-49.

[36]北京图书馆图书保护研究组.图书档案保护技术资料汇编[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37.

[40]周叔阳.古籍修复三例[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5):43-44.

[41][47]杨晓黎.略论图书馆善本古籍的修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20-23.

[42]邱晓刚.再谈古籍修复中的浆糊问题[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6):22-23.

[45][49]张清志.论我国传统的文献保护技术[J].情报杂志,1998,(3):26-28.

[46]王清源.当前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A].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99.

防护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对策研究;建议

1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概述

1)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为了满足用户的网络安全,用来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安全保护技术有的时候会让人感觉不到这份技术的存在,但没有安全保护技术的计算机网络会很快暴露在无处不在的网络攻击之中,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还在不断完善发展,主要使用的网络技术有三种,分别是防火墙技术、PKI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这三项技术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贡献出了很重要的力量。首先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一种最为基础的部分,防火墙简而言之是保护计算机与外界通道的一道墙,这道墙可以阻挡计算机外部非权限人员的访问、入侵,对外界用户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连接网络后可以防止一定程度的电脑病毒,对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会有及时拦截和提醒,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拦截效果十分有效,防火墙技术还有一个记录功能,能对网络信息所有存取访问进行实时的日志记录,监控并统计所有网络使用情况,这对于任何时刻的网络安全状况统计都是十分有利的,防火墙凭借良好的危险防护和完整的记录日志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其次是PKI技术,PKI技术是指公钥技术,主要是提供用户访问网络之前的安全防护,这是从源头上阻止非权限用户的网络访问和入侵的安全技术。公钥技术一般包括密钥密码技术、数字证书、公钥安全策略、证书发放机构四个部分,例如开机系统密钥的设定,能有效验证访问用户是否具有权限,并进行拦截,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部分的网络安全入侵和安全问题,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或者PKI技术设置的两套或以上的公钥保护,可以区分多种操作人员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的信息数据安全。第三种是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应用于开放性网络中较多,用于机密文件的加密,在开放的网络中,用户通过解开密钥来存取一些机密的文件,是一种防护技术更加严密的手段,这种安全防护技术则是在存取文件的最后一步关卡防护,有利于小部分的机密文件防护,但过多的文件都用这种防护技术用户很容易混淆密钥,所以还是适用于整类的文件保护技术。

2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

1)计算机本身的防御能力不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从最根本来说,是计算机自身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入侵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计算机本身的防御能力却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缺少一定的更新,这就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壁垒的一个大漏洞,对长远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一个定时炸弹。2)电脑病毒的入侵困扰着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和处理需要保证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双重支持,但网络病毒的入侵以其极强的破坏性和传播性,对计算机网络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影响计算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一台电脑中了电脑病毒,那么这台电脑的病毒还会通过一段网络去传播另一台电脑,造成整个计算机服务器的瘫痪和损坏,最终造成的电脑信息数据丢失和损坏,形成巨大的财产资料损失。3)系统漏洞威胁着计算机本身运行技术安全。相比于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运行系统时因为访问量种类多且复杂的实际情况,会产生一些系统漏洞,这些系统漏洞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计算机的网络运行安全,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系统漏洞如果没有及时打上补丁,会像防护墙上露出了一个个小洞,许多电脑病毒往往能够趁机而侵入电脑系统,对电脑系统运行造成破坏,严重的系统漏洞还会导致计算机的瘫痪状态,系统还需要不断更新,因为一些老旧的系统在长年累月的系统运行中还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系统漏洞,因此及时更新系统才是维护系统运行的一大必要措施。

3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措施

3.1提升计算机本身防御水平

计算机本身的防御能力是首要基础,一切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都建立在计算机自身的安全防御基础之上,所以对于计算机硬件系统方面的安全防护首先要保证硬件设施的安全可靠,计算机硬件系统需要时时检查计算机防进水、防雷的设施是否完好,就算是一些简单的灰尘堆积也不能错过,因为过多灰尘也会对计算机造成处理器的发热阻碍,在计算机运行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噪声。

3.2提高系统安全级别

系统在运行中难免会产生很多漏洞,会遭到很多病毒的侵入,所以计算机安全防护在软件系统上一定要准备好系统全盘查杀,对于系统漏洞要及时打上补丁,对于电脑病毒要及时查杀,保证电脑的运行安全,在外来设备的接入上,外来设备可能携带一部分的电脑病毒,所以要小心监控查杀外来的所有病毒。当然陈旧的电脑设备的时刻检查也不能大意,陈旧的电脑设备系统相比新的已经较为落后和脆弱,产生问题的可能性也大了很多。

3.3注意数据传输的加密

保护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泄露的后果促使计算机密钥技术的不断升级,但当下密码破解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场密码与密码破译的追逐,用户自己在设置密码的时候也要时刻注意数据密码的安全性,偷懒不改初始密码,设置过于简单的密码都是会给不法分子盗取密码可趁之机,提高数据传输安全防护水平势在必行。这样,即使设备被盗取,数据密码的设置还能为夺回设备赢取宝贵的时间准备。

参考文献

[1]杨益平,闵啸.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安全技术的优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3):199.

[2]王映丽.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完善对策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7):207-209.

[3]李银超.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完善对策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