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6:27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第1篇

针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持续紧缩的经济态势,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的不足,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局面。与此同时,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1年中央财政赤字达到25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虽然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在所谓的安全警戒线以内,但我国财政基础相对脆弱(两个比重低),潜在财政债务风险很大,特别是我国财政债务风险有其特殊性,因此,不仅需要从数量关系上,更要从本质特征上把握财政债务风险问题。

1、国债发行额与财政赤字额的互动

财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动发生收不抵支现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为刺激总需求而主动采用的一种积极财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国财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膨胀引起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历年的财政盈余;二是以货币融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款;三是以债务融资形式向社会发行国债。我国1986年以来政府财政全为赤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现已明确规定财政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因此,财政赤字只能靠债务融资来弥补。从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额的关系来看,赤字是原发性的,债务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数量上具有正相关性,财政赤字高的年份,国债发行额也较高,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见表1)。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债务发生并不纯粹是被动发生的,债务额与赤字额具有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把增发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回报率较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张,还本付息额也迅速增加,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反过来推动财政赤字的急剧攀升,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如1997年国债发行额为2412.03亿元,同年的还本信息额为1820.40亿元,还本付息额占发行额的75.47%,在财政收入不可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偿债成本和偿债风险都相应增加。

2、低债务负担率与高债务依存度并存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反映了负债规模与一国尝债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这一指标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实际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承载能力较强,其国债负担率可以高些,如《马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这一指标上限为60%,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差,其债务负担率也应较低,一般国家应不超过45%。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低于17%,2001年也仅为16.3%,远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从动态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近年来增长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16.3%。

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和财政承载债务的能力上看,则需要考察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两个指标。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都是由中央政府操作的,在分税制条件下,真正能衡量国债所蕴涵的财政风险的应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所以研究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也更有实际意义。

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中央财政支出(包括国债还本付息额)的比重,它反映了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债务依存度过高,表明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债务收入,财政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因为国债毕竟是一种有偿收入,高依存度对财政的未来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为25%-30%,而我国的财政依存度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开始超出国际警戒线,1999年高达62.49%(见表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也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3-10倍。显然,中央财政支出有60%的资金来源于国债收入,财政风险较大。

表1财政收支与国债有关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反映中央财政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是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中央财政的还本付息压力越大,偿还能力越弱,国债的承受能力越差。从国际经验来看,偿债率的安全线为8%-10%,警戒线为22%,1990年我国中央政府的偿债率为11.43%,1998年迅速攀升为45.9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见表1)。考虑到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潜力不大,加之国债发行期限多为中期,还本付息相对集中,国债的偿还困难还是较大的。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应债能力相对较强,而财政本身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国债的承载能力有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过低,既压缩了国债继续增加发行的合理空间,也说明潜藏着财政债务风险。

3、国债筹资成本硬约束与投资收益隐性化

国债筹资是有代价的,到期偿还本金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要支付国债利息。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借贷形式,其发行主体是政府,在所有的本币市场参与者中信誉最高,信用风险最小,流通性能好,变现能力强。正因为国债具有这些特征,西方国家一般都以国债收益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是国家政权担保的此种金融产品最安全,风险几乎为零。因此,国债利率通常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我国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由于缺乏科学的债券定价方法和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债券发行定价反而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国债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1-3个百分点(见表2)。

表21990-1996年银行储蓄利率与国债利率表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东方出版社,1997年,250页。

近年来虽然二者利差在减少,但国债利率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1999年发行的2、3、5年期国债利率分别是2.55%、2.89%、3.14%,而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是2.43%、2.70%、2.88%。使利率高低与风险大小相悖,同时也增加了国债的利息支出,1997、1998年的利息支出分别高达563.3亿元和763.6亿元。甚至有个别种类国债的真实利率高于产出增长率,如1998年第一期、第二期凭证式国债、30年期的特种国债利率偏高,从而增加了国债的筹资成本。

国债是信用性质的财政收入,是一种集借、用、还三者于一体的政策融资工具,其主要特点就是国债资金使用的有偿性。国债资金的偿还就要考虑它的使用效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从社会效益来看,通过国债投资,可以增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改变社会消费与投资结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但这些溢出效应是隐性的,很难用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衡量的,因此、在短期内不能作为国债的偿还基础。从经济效益上看,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用于生产建设上的比例很小,况且基础设施投资的盈利水平较低,想用这些投资项目的盈利来偿还国债是不现实的,国债投资的自偿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4、隐性债务显性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促使以前的隐性债务显性化。目前我国尚存在各种形式的债务,虽然在名义上不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但在性质上类似于国债的国家债务,在实际运作中将由中央财政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支付责任,最终构成中央财政的实际债务组成部分。

(1)社会保障资金债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多补助的收入分配制度,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未形成养老积累,也不承担任何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形成,这就产生了弥补历史欠帐,支持国企改革,对原有职工的偿债问题,这部分债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未来经济增长率、实际工资率、利息率和人口因素等参数的变化。按照世界银行1997年测算结果,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为1994年GDP的46%-69%,即21468~32202亿元,而他们最近的一项测算则认为在1998年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占到GDP的94%(DorfmanandSin,2000)。即使最保守的估算,按下限计算这部分债务也达2万亿以上。

(2)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国家隐性债务。在我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资产占85%以上,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居高不下,1995年末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高达29.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至少在27000亿元以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1997~2000年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核销呆坏帐1829亿;截止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达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达1851亿元;三家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根据朱民1999年提供的数据也在3000亿元左右。而以上也仅是冰山一角。

(3)粮食企业在采购和流通中累积的亏损债务,目前高达2000多亿元,这最终也将成为政府负担的债务。

(4)截止2001年底,全国拖欠当年国家统一政策规定的工资65亿元,占应发工资总额的1.8%。

我国国有经济是由财政、银行、国有企业三部分组成,政府财政实质上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企业债务提供担保,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在动员银行和企业最大潜力仍存在缺口的情况下,上述隐性债务必将最终由财政负担,其本质与国债是相同的。所以说,虽然名义国债负担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如果在名义国债规模基础上,再加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等隐性债务计算在内,我国财政债务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占我国GDP的50%以上,即国债总体负担率超过50%,财政债务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5、外债风险虽小,但成本较高

财政债务包括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两部分,近年来总的趋势是内债规模大幅增长,而外债负担相对减少,外债风险相对较小。一是外债余额增幅较小,由1995年的1056.9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700余亿美元,个别年份甚至绝对减少,如1999年。二是从外债风险指标上看,2000年我国外债的偿债率为9.2%,债务率为5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即偿债率为25%,债务率为100%),2000年我国外债负债率为13.5%,也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三是从外债偿还期限结构上看,2000年长期外债余额占全部外债余额的91.0%,而短期外债余额仅占9.0%。四是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到2000年已达1655.74亿美元,为外债偿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我国的外债规模、债务风险指标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外汇储备比较起来,其负担较为合理,均在国力可承受范围内。

但是,另一方面,从外债借款成本来看,贷款利率较高的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2000年国际商业贷款余额占整个外债余额的65%,而利率较低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仅占16.9%和18.1%,这必然导致我国外债的借款成本提高。从外债币种结构上看,币种单一,主要是美元和日元,外债币种缺乏多样化,增加了外债的汇率风险,因此,对外债风险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加强外债风险管理。

二、财政债务风险的防范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双重的,在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同时,必须看到积极财政政策也导致国债规模有所扩大,进而放大财政债务风险的负面影响。为此,应针对财政债务风险的本质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化解财政债务风险。

1、适时淡出积极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行政色彩较浓,人为因素较大,往往侧重于需求管理,是一种熨平经济周期的短期措施。我国1998年制定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初,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应对东南严金融危机的特殊手段。而数年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使这一短期政策长期化了。但社会经济及财政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却积累了大量财政债务风险。因此,有必要适时调整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财政分配秩序,完善税费改革。

2、控制国债规模,调整国债结构

发行国债既要考虑社会公民的应债能力、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和财政的偿还能力,更要注重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运作成本,兼顾国债发行的可持续性,科学界定国债的合理规模。(1)加快“费改税”进程,规范预算外收入和各种制度外收入,把它们纳入到统一的财政收入中,使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同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合理调整分配结构,遏制行政经费膨胀,杜绝资金浪费,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零基预算、单一帐户制度,以此强化支出约束,压缩财政赤字,这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最关键因素。(2)广泛采用竞争性招标发行方式,降低发行成本;动态调整国债利率,形成科学规范的基准利率机制,适度调低国债利率,降低筹资成本,控制国债利息负担;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品种,均衡分布国债还本付息额度。(3)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应,走出借新债还旧债的怪圈。对于投向非盈利性公共物品的国债资金,在选择项目时要兼顾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并重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尽可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债投资应逐步由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制造业领域转移,加大用于竞争行业的投资比例,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项目建成后,采取公司运作方式,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债资金的自我偿还能力。(4)为了使国债资金的筹措、使用和偿还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应建立国债偿债基金制度,坚持基金有效运作,预算上单独列支,闲置部分可以投资,确保基金增值,使国债偿还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表3国家外债余额及风险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3、多元分散债务风险

当国债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项目时,一般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地方有关部门可能从中获益,因此,这些国债的偿还应按受益大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摊;目前我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为解决地方政府使用债款,一般由中央统一发行国债,再从中转货一部分给地方政府使用,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发债,所以按谁受益谁偿还原则,这部分债务理应地方政府负担;对于银行不良贷款和坏帐损失,最终不应由财政全部“兜底”,而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银行破产后财政负担偿还储户资产的比例,按照利益与风险对等原则,规定财政、银行、储户各承担一定比例风险;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要严格界定责任,真正属于政府的,由地方政府列入预算;对于商业性债务、有关政府担保的企业债务,首先由债务人偿还;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这种隐性债务,应由财政、企业及个人按比例分摊,财政和企业分摊部分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国有股减持、出售转让国有资产等方式弥补。

4、强化外债管理,防范外债风险

由于外债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一国外汇市场可能成为国际投机商追逐的目标,东南亚金融风险的教训应引起我国高度重视。必须建立外债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汇率政策,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统筹政府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在合理控制外债规模条件下,降低借款成本,尽量多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于国外商业贷款,一定要注重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外债本息偿还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同时,还要注意汇率风险,合理安排外债币种结构,提高汇率走势的预测能力,把外债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利群,朱柏铭.论公债适度规模的评判[J].经济评论,2002,(2).

[2]张文魁.私募资本市场:作用、风险与对诈骗的防范[J].经济研究,2001,(5).

[3]宋永明.改革以来我国国债资金的支出方向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1,(30).

[4]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J].经济研究,2001,(8).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第2篇

(一)道德修养和职业态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会计人员,在开展会计活动时就会自觉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抵制不良诱惑的影响,在面对压力环境甚至威逼利诱时才会更加坚定地坚持原则。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正如医生在看病过程中是否选择最便宜、便捷、有效的治病方法,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盲目增加患者检查项目,增加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一样,会计的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会计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一个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对于会计人员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专业能力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制约因素。会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会计人员要从事会计活动就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缺乏了必要的专业能力就丧失了对于会计活动正确与否的基本判断能力。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正是体现在对于会计活动的基本价值判断上,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会计职业道德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二、净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职业道德

(一)净化会计环境。净化会计环境的首要以及核心工作应该是改善社会风气。从宏观层面来说,社会风气的改善需要借助国家力量,利用政府的号召力与公信力来树立全民道德意识,并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以期建设一个和谐的积极社会。而从微观、具体的层面来看,则需要国家或企业的相关财政部门做好其所在机构、单位的环境建设,完善会计工作中的各项法规和制度,加大法制意识和道德约束的宣传力度,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工作培训,加强会计工作者的自身建设,使其能够在会计工作中尽可能少受会计环境的影响,防范会计违法或犯罪等行为。

(二)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独立性。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中没有针对会计独立性的明确规定,致使会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受到各种外界压力难以客观公正地独立开展会计工作。因此,有必要在会计准则中对会计独立性作出明确的规定,使会计独立性既得到制度上的防范,又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会计人员的权益以及会计人员维权的途径,给具体会计工作人员营造一种能言、敢言、言真的环境,让他们摆脱会计主体的实际控制,从会计主体中独立出来。对企业负责人迫使会计人员造假或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事件,追究其法律责任并赔偿会计人员经济和精神损失,从而使会计人员在保持独立性方面能够有法可依。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第3篇

一、财务报表分析识别

财务报表分析是了解企业会计和财务数据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识别,银行信贷人员可以评价一个企业的会计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反映程度,知道会计数字的扭曲程度并通过会计手段来“纠正”扭曲;通过运用会计灵活性,评价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合适与否,进而可以及时认清企业发展的趋势和潜在的问题,为银行的信贷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财务信息支持。

1.资产负债表分析

(1)营运资金分析。营运资金通常表明企业是否有清算能力,即企业是否有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和能否按现有水平继续经营。

(2)长期经营资产分析。长期经营资产的基本会计问题是计价基础。计价基础是应当资本化的长期经营资产的成本或价值,不能被高估或低估。每年应摊销的费用是资本化成本的一部分,应该在资产被消耗时计入损益表。长期经营资产分为两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3)长期负债分析。主要考虑是否所有的长期负债都已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特别是对未实现的收人。进行长期负债分析时,应注意企业是否为了满足营运资金、抵押贷款、个人担保、再融资等的需要而优化债务水平,此外,还应进行对比分析并判断是否合理。

(4)表外融资和或有负债分析。表外融资是企业的一种潜在债务,尽管其未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会影响未来现金流量,在分析资产负债表时,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求信贷人员不仅要分析财务报表本身,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有关报表的补充资料。

2.利润表分析

在分析利润表时,应对构成收益的各个项目十分清楚,分清哪些是正常的收益和损失,哪些不是正常的收益和损失,并据此判别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所占的权重。

3.现金流量表分析

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现金流量分析首先是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与本期的净利润相比较,以确定本期盈利的好坏。如果企业有较好的盈利状况和较高的现金流量,说明企业的赢利是真正的赢利,并非是通过“造假”出来的。如果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几个期间为负数,而净利润为正数,或者企业的净利润在一定范围内一直高于本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说明企业的赢利状况较差。同时还应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结合进行考虑。其次,是用过去的现金流量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在预期时,可将现金流量划分为经常发生的现金流量和不经常发生的现金流量;另外还可与相关账户相联系,将其分为长期的现金流量和短期的现金流量。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通过以上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信贷人员可以了解很多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但由于财务报表在产生的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身存在许多方面的局限性,我们在运用财务报表,通过对它的分析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还应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报表数据分析的滞后性

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对于银行的信贷决策和管理者来讲,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及时性是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

就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而言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间隔时间过长,就越缺乏及时性,也就越缺乏有用性,财务报表的分析一般都是在财务报表编制后才进行的,在使用时往往已经过时。同时,比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均属于历史性的,对预测、决策只能起参考作用。

2.报表分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财务报表分析的生命。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应当遵循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实际上,财务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

3.会计方法本身也有局限性

我们知道,列入报表的仅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我们对报表的分析仅仅是分析了那些报表中列示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受会计方法的制约而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

4.会计计量方法也有局限性

会计计量是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前提,这就要求有一个能综合各类经济业务的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各项经济业务的影响及其结果的共同尺度。会计所提供的主要是企业经济活动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数据和信息。然而就用货币单位作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实质上存在着货币是稳定的这一假设,因为如果货币不稳定就没法把它作为统一的标准尺度。然而这一假设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冲击。由于通货膨胀,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就不能反映当时真实的成本费用和收益状况,从而导致财务信息的模糊性。

财务报表分析只是信贷管理人员用来评估风险的一种工具,尽管这类分析有其局限性,但它在帮助信贷管理人员估量和控制风险上仍然相当重要。

三、如何提高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由于财务报表分析仅仅是原则性的,又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而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因此,这就要求信贷人员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来分析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

1.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2.信贷人员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考虑的问题越多,越要更经常审阅客户的财务报表,特别要关注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项目和范围。

3.充分分析财务报告内容。财务报告由基本财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几部分组成。而财务报表则是其基本部分,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作出的解释,财务状况说明书也是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要求而作出的详尽披露,它们弥补了财务报表信息反映的有限性,这样,信贷管理人员对于信贷风险的范围就能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4.企业内部财务报表可能与它们公布的报表并不相符,这就要以客户的财务比率与行业标准相比,找出差异、分析原因。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财务风险对我国企业造成的危害性程度也日益加深。本文阐述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探讨,论述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存在问题及其构建方法,并提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三大有效对策,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财务 风险管理 风险防范 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理财环境发生急剧变化,财务风险对我国企业造成的危害性程度也日益加深,企业的这种理财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在各个环节都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现代企业不仅投资、资金营运、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可能会产生财务风险,在筹资过程中面临财务风险。可以说,现代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其危害性程度也日益加深。因此,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提升企业内在价值,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并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所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

目前理论界对风险概念尚无一种公认的权威性的定义。美国学者威雷特则强调了风险的客观性特征,他把风险定义为“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我国有的学者认为“风险是特定客观情况下,特定期间内,某一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变动程度,变动程度越大,风险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个定义也强调了风险与不确定相关。一般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的“风险”是主要指危险,意味着损失与失败,是不好的事情。事实上,风险不仅可以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风险理论把同时包括了损失和收益的可能性称为投机风险,把只导致损失不产生收益的可能性称为纯粹风险并着重研究纯粹风险。本文使用的风险概念都是指纯粹风险,即着重考虑与损失相关的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就是要求企业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内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以最小的财务风险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特征

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持续性、开放性、自我调节性等特征。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企业是通过系统的方法构建财务风险的预警体系、防范与控制体系和反馈体系,并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紧凑有效的整体。动态性要求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适用内外环境的变化,动态的防范与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风险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方案。持续性是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企业自成立的开始到企业的最终消亡,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财务风险。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领导层和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始终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对待企业的财务风险。自我调节性是通过不断完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自动做出相关调整,使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能够跟上实际情况的变化。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改进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系统

企业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任何好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得不再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企业除了要设置高效的理财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之外,还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系统,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积极应对与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外部条件,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外部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风险,使企业的财务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企业应该关注这些要求和变化,在构建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时考虑各种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风险管理政策和改变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积极主动提高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一)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存在问题

财务风险管理是应用特定方法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有必要也有可能按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性概括总结出基本框架,以便工作时遵循,这也有利于建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基本框架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特点。如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素质等等。另外,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企业所有制形式不同,管理人员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方式方法不同,因此需要风险管理提供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坚持改革开放企业的经济情况将随着改革开放发生相应的变化并需要不断的调整,而且这种调整还是多方面的,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也处于动态的不断更新完善的变化过程之中等等。

(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具体方法

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框,要通过财务风险的识别、测试、预警、对策实施等四个环节。财务风险的识别就是财务风险定性,是指对财务风险的有无进行鉴别,判断的重点是回答以下问题:财务风险源是否存在?财务风险是否已经形成,其发生的基础是什么?财务风险的种类属于什么?针对本企业在攻击前是否会发生变异?财务风险是否已逼近企业,是否要发出警报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等等。财务风险的测试就是财务风险定量,即对财务风险进行数量界定。针对某一具体的财务风险种类的形成发展作用对象及其发生概率强度可能造成的损失等进行预测。企业应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来建立一个完整的防范系统以避免财务失败。财务风险的对策实施有完全避免预防和抑制分散中和转移集中等,建立风险防范基金利用经济或法律手段规避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财务风险管理防范系统

构建财务风险管理防范系统首先识别筹资风险,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此外,资金投放、使用、收回、分配环节的合理安排与否会影响企业的筹资风险。在资金投放环节:只有当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的利息率时,企业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其次,要衡量筹资风险。一般情况下,若资金成本率大于投资报酬率,则该投资方案不适采用。如果资金运用中出现这种情况,则说明筹资风险己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应尽量选择投资收益率较高、资金成本率较低的方案。最后,要正确选择筹资方式,选择标准是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是指筹资方案选择的安全渠道有无问题。方案的经济性研究是指综合资金成本率越低越好。方案的安全性研究是指筹资风险对筹资目标和项目建设影响的程度。重点是分析风险潜在的危险,确定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导致项目延期、停建或失败的可能性。

(二)企业要在经营中规避财务风险

这里的生产经营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和营销。在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方面,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和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会在企业财务方面造成风险。在生产方面,在通过市场采购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供应数量和价格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果他们的供给中断而企业又无充分的储备,企业不得不停工待料遭受损失。如果这些生产资料价格上升产品成本也会上升。如果产品因为竞争原因不能提价就可能因为成本过高而使利润减少,甚至发生亏损。在营销方面,消费者数量的变化、销售渠道的变化,或者是其他代用品市场供求变化竞争者情况的变化,都会企业产品在销售上出现的风险。在企业管理方面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甚至一项具体措施的失当,例如成本控制不成功都可能导致财务上的风险。

(三)规避会计责任风险

从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看,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会计技术因素的影响;既有单位负责人的因素,也有会计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单位负责人为自己的业绩或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指使会计机构弄虚作假而致虚假的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的只是短期利益。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给单位负责人带来了会计责任风险。因此,加强单位负责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单位负责人有必要加强对诸如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制度等法规的学习。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会计资料失真的严重性,明确其在单位会计核算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工作中带头执法,防止在财务报告中盲目签字而带来的会计责任风险。还要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单位负责人必须配备有资格且高素质的财会人员,拒绝任何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低技术不过硬的人员。此外,单位负责人还应加强本单位财会队伍的建设,让财会人员继续接受教育,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还要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明确其权利和义务以及增强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从而避免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风险。

五、结语

对企业财务进行风险管理既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我国虽然在近几年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对财务风险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它们之中仍将会有许多企业像巨人集团一样在短暂的辉煌过后因为漠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轰然倒下,但这并不会妨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向前发展。因此,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管在过去还是今天,或者是明天,都具有相当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共荣,夏既明.第八界全国财务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会综述.时代财会.2009(10):19-23.

[2]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北方经贸.2008(7):114-115.

[4]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5]戴勇,余博.关于并购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及其防范.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8):19-21.

[6]郭复初.财务新论.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第5篇

本文阐述了财务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的基本理论。指出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使其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最低水平,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防范 控制

一、财务风险的涵义

财务风险,实质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理财活动风险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学术理论界对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一般存在两种观点,即为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财务风险,又称为筹资风险或举债风险,这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由于负债经营引起的,从而影响股东权益及公司利润。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计的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一定偏离,因而遭受财务损失的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存因分析

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来自企业外部的原因,又有来自企业内部的自身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也是不相同的。

1.外部原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有时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它具有不可抗力。由于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如海啸、飓风等)的影响,致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继续下去,这最终会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中有所体现。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会因为自然灾害而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企业商品的销售好坏会受到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2)社会政治因素。国内外政治及经济格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调整和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财务风险。

(3)市场因素。市场一直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国在加入WTO后,必须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去,我国企业面对的是不再只是本国的竞争对手,而是发展到与国际各大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同时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各国汇率的变化等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大大加大了。

2.内部原因

(1)管理者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对于财务风险研究的起步比较晚,在很多研究方面比较欠缺,没有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由此也导致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能力和认识也比较欠缺,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由此,当财务风险发生时,就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2)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是企业负债资金与权益的比例关系,在我国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例都过高。虽然企业采用负债筹资扩充资金以获得更多利益,已经是一种普遍的手段了。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很多经营者在进行决策之前,往往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以往经验来做决策分析,忽视考虑到企业自身规模、效益和风险等因素,对预期的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没有掌控。当风险真正发生时,也就无法进行控制,造成面临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增大。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我国一些企业为了增加产品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多是采用赊销的方法进行经营,从而容易导致大量资金在企业外部流动。在赊销过程中,企业一方面会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不了解而造成账款无法完全收回,另一方面资金被其他企业长期占用,导致资金的流动性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制度性的防范与控制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就应该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其相应的权利,必须做到权责分明。明确企业各人员之间的职责和权利,即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又互相起到监督的作用,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才能有效地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

(2)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很多企业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会忽视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以及各种因素而盲目、主观臆断地作出决定。因此,企业在做任何决策之前,应该要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论证,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对企业盈利水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3)建立财务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

财务风险的全过程机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企业应该对财务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提前制定好正确有效的措施,以保证风险发生之前就能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

2.技术性和策略性的防范与控制

(1)降低风险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不可能完全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而是只有努力采取各种防范与控制的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比如,增加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减少坏账损失,提高产品质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等等。

(2)分散风险

在投资中,分散风险就是进行风险的有效组合。通过投资各种不同的项目,可以使风险相互之间抵消,从而降低了损失程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一条基本的投资原则。

(3)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主要是通过某种特定手段将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由于自然因素、市场因素等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而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一定的策略将风险转移出去。

参考文献

[1]沈永伟,夏梦.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及其演变过程[J].管理观察,2010(29).

[2]胡雅娟.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J].现代商业,2010(26):235.

[3]孙林敏.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A].经济师,2009(6):141-142.

[4]李叶清.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0(9):159.

[5]许秀梅,王秀华.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A].管理论坛,2009(2):42-44.

[6]赵颖,金海清.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分析[J].辽宁经济,2010(6): 82-83.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财务风险,资金结构,控制防范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存在各种风险,很多企业由于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纷纷面临倒闭,究其原因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导致经营失败。企业出现资金流的断裂导致企业失败,只是直接问题的反映,实质上是企业缺乏财务风险防范和现金流的管理能力。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控制防范,所以无论企业处于任何阶段,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也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通常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等。其中,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由于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难以预计因素的影响,致使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投资收益率而产生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就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存量现金不能够满足企业当时的支出需求而产生的阻碍企业正常运行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而使企业收益产生变化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供应方面的风险、生产方面的风险、销售方面的风险等。企业保持一定量的存货对于其进行正常生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确定最优库存量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存货太多会导致产品积压,占用企业资金,风险较高;存货太少又可能导致原料供应不及时,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严重时可能造成对客户的违约,影响企业的信誉。

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反映的是企业债务与股权的比例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控制防范,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 一种是债务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80%以上,一旦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巨大风险。另一种是权益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过度偏好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明显偏低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特别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和几乎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占到整个股权结构的70%左右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为减少这部分股权所占的比重,获得更多流动性更强的投资,企业必然倾向于增发新股,从而导致了更高的权益资本结构。

(二)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内部财务关系不明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产生并加大财务风险。内部财务关系不明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用中没有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导致资金流失严重。

(三)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是决策者的一项重大事情,需要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然而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 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 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够全面、真实, 很多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判断,盲目投资,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另外,不少企业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但现实中采用多元化经营策略却使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发生了财务危机甚至濒临破产。

(四)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资金回收一般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应收账款);一是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在这两个阶段中,结算资金长期无法回笼或不能全额回笼的不确定性就是资金回收风险。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但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大大增加了坏账风险。另外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策略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将财务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企业必须有一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和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采用科学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方法,化解财务风险,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使企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具体策略如下:

(一)优化财务结构

1. 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结构。一定比例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避税效应,以及约束、激励经营者等正面效应。但由于企业存在财务杠杆系数的作用,当负债规模增大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增大。企业选择某一项目的基本前提是保证盈利或至少持平,这就要求借入资本的预期资金利润率大于或等于借款利息率。比如在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经营的风险加大,往往难以保证稳定的资金利润率,很可能出现资金利润率低于负债利息率的情况,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应严格控制负债规模,在对财务风险的可控情况不明时,宜采用权益资本来融资,以保证资本结构的合理化,将财务风险降到尽可能低。

2. 优化长、短期负债结构。

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将负债的利息率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方可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控制负债利息率的有效方法是将长、短期负债合理搭配,负债到期结构时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边际,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确定使风险最小、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二)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所谓投资决策科学化,就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方法和程序,由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者紧密配合,经过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选出最优方案,提高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企业要建立严格的项目决策责任制。一旦决策出现问题,要依法追究决策者的经济、法律责任。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工作, 通过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决策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投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一般来讲企业应该选择短期投资,如果进行证券投资,应采取分散投资的策略,选择若干种股票组成投资组合,通过组合中风险的相互抵消来降低风险。

(三)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

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营运资产的效率一般指资产的周转速度控制防范,经营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会计毕业论文范文。资产的周转速度主要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及流动资金周转率来表示。提高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资产中需要保持一定量的易变现资产,企业一旦需要资金可将其随时变现,防止企业因资产结构不合理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是现金,现金持有量过少,资金流动性差,持有量越多,流动性越好。但是现金占用量过多,会影响企业其他获利机会,因此,企业应该确定一个最优的现金持有量,从而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二是调整资产结构,搞活营运资金。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出现过多坏账,对于结构不合理的流动资产,应及时进行处理,通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库存占用量,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不是由某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也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就产生的,它有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财务风险的发生是可预测的。企业应该建立灵活高效的信息系统,形成信息收集、传递的快捷渠道控制防范,这个信息系统应能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资料和数据。同时,还应配备专门的人员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反馈,并向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有关部门也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这样,可以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方法将风险转化,降低损失出现的概率,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其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效用的双重性要求企业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效益和风险同在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并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经营者只有经常进行财务分析,建立和完善各种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加强企业经营过程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鹏,新世纪财务专论[M]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王芳云,吴广山,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预警[J]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 年

[3]陈增寿,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5月

[4]郑毅,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月

[5]刘章胜赵红英《新编财务报表分析》[M] 大连理工出版社 ,2010年7月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预防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形成原因

现阶段,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具有多样化性质,不仅受到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一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经过笔者的总结,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形成原因如下:

(一)企业财务关系较为混乱

企业财务控制关系混乱是财务风险产生的最本质原因。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对财务关系管理的重视度。企业财务关系混乱主要体现在企业资金结构混乱和资产负债率偏高两个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财务风险上升。除此之外,财务关系混乱也会受到企业库存结构和信用政策管理异常的影响,企业库存政策不合理会引起企业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产生过多坏账,进一步导致财务风险发生。

(二)企业面临的外部因素较为复杂

外部因素是指宏观角度上的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国际环境等方面。这些宏观的外部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难以通过自身力量而改变的,企业需要在内部建立一套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来应对这些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当这些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无法快速、灵活地应对这些变化,那么企业则会处于十分危险的财务环境当中。

(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风险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无形物质,虽然它不能完全被避免,但是若能够较早识别风险,并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规避,则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损失降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直接决定了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大小,若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对一些潜在的风险不具备识别能力,那么就无法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对应,使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不断累积,最后使企业处于无法处理的财务风险当中。

(四)财务决策缺乏合理性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无时无刻地进行各种决策。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需要使用一些个人主观意见或经验来进行辅助,而并没有综合考虑企业正在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或因素就进行盲目决策,最终导致企业陷入极大的财务风险当中。另外,企业管理者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若企业管理者本身缺乏较高的素质和水平,那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则是无时无刻的,因此可以说,企业管理者自身也是引起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对策

(一)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若想有效防止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最基本的方法是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企业财务人员需要无时无刻警惕来源于各方面的财务风险,并意识到任何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经营环节当中,因此企业财务人员不能忽略自身风险意识的形成。与此同时,一旦有风险发生时,企业必须存在一套严谨可行的风险应对体制用于应对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企业财务关系,做好责权利三者之间的统一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若能实现合理化管理,则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可能会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有效改善企业财务关系可以通过科学调整企业资金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两个方面来实现。必须要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长期处于动态管理状态中,防止僵化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还应充分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和员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当的作用,并赋予他们相应的工作权利,实现责权利之间的良好统一。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并不仅仅是通过财务部门来单独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进行配合方可实现。科学良好的财务关系在企业内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条平整而通畅的道路,而各个部门就像行使在道路中的车辆,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使整个工作运行顺畅。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能力、提高企业运行能力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部分。加强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工作,应提高对企业资金应用和分配的重视度,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和周转能力等。企业良好的运行能力和盈利能力代表该企业的负债具有良好的偿还能力,且正处于稳健的发展过程中,将来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加强资金管理都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途径。

(四)提升企业财务决策能力、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任何一家企业的财务决策水平不仅会影响到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企业财务决策水平的提升,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较好的风险识别能力才能为企业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构成,因此企业在针对财务风险开展预防工作时,必须围绕内外部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另外,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不仅需要财务人员的主导,更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参与,才能全方面实现企业风险的防范和对应,最终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棣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防范和控制[J].质量与质量管理,2010,(4).

[2]韩梦.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科技广场,2011,(4).

[3]赵莉,韩保明.苟小江.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及防范研究[J].财会通讯,2008,(2).

[4]刘东升,李新.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云南冶金,2011,(7).

[5]江红.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经济研究参考,2008,(63).

[6]王洁云.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

[7]石广第.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市场,2010,(3).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第8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与控制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会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大类,其中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外部风险的存在容易造成企业融资困难、工程款回收困难等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分包管理不当,以包代管、内控制度不完善等造成的风险,与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此外,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分类还有其他形式,例如,根据风险程度可以分为:轻微财务风险,一般财务风险和重大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分类有利于把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根据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固有财务风险、制度性财务风险和操作性财务风险,该分类有利于寻找财务风险的起因,便于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做好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至关重要,下文将针对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实行资金统一调度管理,拓宽筹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提高施工企业资金运行效益,保证企业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施工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的必要措施。资金需要量较大且又比较集中的情况下,筹集资金的方式和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规避财务风险能力。在不同方面,由于各项目资金控制不合理,致使有的项目大量资金沉淀,而有的项目资金匮乏,造成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在资金运作上应该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满足发展需要。资金由公司统一管理和调度,再由各项目根据施工生产需要编制资金需求计划表,申请公司拨付资金。这样不仅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而且保证了工程项目资金的正常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降低了融资困难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企业应当培训相关的财务风险观测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三)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国际化,企业财务将面临着各式各样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能够应用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而且还能够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实用性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识别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有利于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

施工企业要加强合同的管理,首先要对投标项目进行前期的调查,例如项目所需要的多种报批手续是否齐备,建设投入的资金是否已经到位,业主的信用情况等等,对于业主信誉比较差、报批手续不完整以及需要缴纳高额保证金的项目需要小心谨慎。在投标文件完成之后,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量力而行,确定投标的可行性以及投标标价。施工企业需要根据施工方案确定工程预算,控制好工程造价。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仔细推敲合同的每一项条款,对涉及到的验工时问、计价方式以及工程结算等条款时,对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一定要慎重,防止签订不平等的承包合同条款。

(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对施工企业来说,控制成本费用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首先,要结合合同的工期、施工现场的条件等影响因素,优化施工企业的组织设计,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尽量缩短工期、降低企业成本;其次,要健全企业的材料物资管理制度,对建筑材料的采购、入库、出库、耗用等环节要严格控制,实现材料的计划采购、良性采购,在采购过程中要坚持“价格低、质量好、运输距离短”的原则,降低采购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再次,要推行责任成本的管理方法,切实加强和落实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和责任,真正分解到参与施工的各个部门和环节,把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六)要及时办理施工工程的竣工结算

施工企业在施工完成后,要及时办理相关决算,并且做到准确合理、真实可靠。对于因设计变更等原因造成的停工损失或者搬运费用等要及时办理现场签证,追加合同条款,确保竣工时收入的足额结算,从而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和周转率,避免因业主拖欠工程款带来的财务风险,真正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总论

由于不同的施工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应为其制定合适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计划,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根据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和研究施工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及种类,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方式,确保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保证施工企业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珊.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项目风险管理[J].建筑经济,2004,(05)

[2]李国昌.论工程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J].建筑技术开发,2004,(09)

[3]方建良.论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