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5:50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26-02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以下简称CG)是利用计算机研究图形的表示、生成、处理、显示的学科[1],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算法。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因为受算法所影响,感到这门课枯燥、难于理解,从而使其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还有一部分同学只倾向于研究算法,而忽视了算法的编程实现,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旨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述、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依赖的是案例材料,编写一套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案例材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便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所以案例的设计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CG中的案例设计原则

教学案例的设计,既要符合案例教学的特点,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CG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两个方面。案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案例材料的设计选取应围绕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于重点内容的案例,更应精心设计,以期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对象方面是指要因材施教,案例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体现一定的专业方向性。数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编程能力比较弱,因此案例可适当要求对算法做较深入探讨,同时强调算法的编程实现,这样能够扬长补短、有的放矢。

(二)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案例应具有代表性。案例中的问题不是泛泛地提出,而是能反映某一类问题,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讨论,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解决这一类问题。另外,案例中的问题也不必面面俱到,比如直线段扫描转换问题,只考虑斜率大于0小于1的情况即可,不必考虑全部四种斜率,让学生把精力和关注点放在中心问题上,等把中心问题解决了,通过对案例的扩展,再考虑其他情况。

(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有趣的案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学习动力。CG中的理论知识和算法往往比较单调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进行案例设计时,要考虑怎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下,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学生往往对实际接触到的、用到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在设计案例时就要尽量切合实际,把案例跟现实应用结合起来。比如,让学生思考常用的绘图软件中的“橡皮擦技术”是怎样实现的?这比直接说画线、画多边形和直线裁剪生动有趣得多,同时这种绘图方式也与商用绘图工具如Windows绘图软件、Photoshop、AutoCAD等非常类似,极具实用性。而对于多边形填充,学生通常感到非常抽象,那就可以以游戏“俄罗斯方块”为例,让学生思考游戏中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方块是如何绘制和填色的。趣味性是案例的驱动剂,案例的设计应突出趣味性、应用性。

(四)多元性

CG中的问题,往往有多种算法,多个解法。多元性原则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不满足于一种解法,而是探究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学生一开始可能提不出多个解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分组协作,逐步思考、探索、归纳出问题的其他已知解法,甚至有可能提出新的未知的解法。最后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答案。例如直线段的扫描转换,学生最可能先想到的是DDA算法,在对该算法进行剖析后,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做适当引导,使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自发地发现中点画线算法和Bresenham算法,并通过对三种算法的比较,总结归纳每种算法的特点,找出最佳算法。这种多元化及最佳化答案选择,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扩展性

扩展性指的是案例问题的横向扩展。一个案例有一个中心问题,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又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扩展,使这个案例变得更丰满,涵盖更多内容。例如,学生在用中点画线算法解决了画线问题后,可以再对该问题进行扩展,提出“怎样画任意斜率的直线段”、“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计算量,提高算法的效率”等问题,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扩展问题是对案例中心问题的补充,应在中心问题解决后再提出,精彩的扩展是对案例的升华,没有扩展的案例就像直挺挺的树干,有了扩展的案例才是枝繁叶茂的绿树。

(六)延续性

延续性指的是案例问题的纵向延伸。案例设计要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循序渐进,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内容前后具有关联性,案例中也要体现出来这种关联。因此,可以设计一组案例来体现教学内容,前面的案例作为后面案例的铺垫,由浅及深,层层深入,这样有利于学生学结,使他们善于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比如绘制具有一定宽度的直线段,需要先掌握绘制单位宽度的直线段的算法;要想对直线段进行反走样处理,也需要掌握直线段的扫描转换算法,这些内容存在关联,后面的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延续。再比如,中点法可以用于画直线段,那么画圆时可不可以用呢?画椭圆呢?在设计案例时要考虑到这一点,利用案例的延续性,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导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根据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针对数学院学生的特点,按照以上案例设计原则,我们设计了十六个案例,涵盖了光栅图形学、几何变换、曲线曲面、造型技术、图形裁剪、图形消隐、真实感图形绘制、计算机动画等主要内容,这些案例有效地支持了案例教学的进行。

二、案例的评估及改进

案例设计好以后,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根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案例的评估和改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案例的难易指数。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用时等情况,评估案例的难易程度,为不同的案例确定难易指数。针对学生特点,适时改动案例,调整案例的难易指数,使之与教学相适应。(2)案例的吸引力指数。该指数反映了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小,通过改变不同的案例叙述方法、问题提出方式等手段,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大小,找到学生喜欢的方式,从而提高案例的吸引力。(3)案例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相似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还要了解学生对案例的认可接受情况。

总之,教师设计好一个案例后,要通过案例实施、总结归纳,对案例进行评估,依此对案例进行改进,以期使案例适应教学,适应学生,发挥出更佳的效果。

以上讨论了CG案例教学中案例设计的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解析。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同时,教学案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使案例适应时展,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案例的设计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案设计第2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如今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就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课堂效率,来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而这些优化最终都要通过优化的教学案这个载体来落实。

近年来,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对通过“教学案一体化”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以及如何设计出优化的一体化教学案有一定的体会。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下,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的“教学案”为课堂教学辅助材料,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考点示例、巩固训练和学后反思等环节,解决优化课堂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一体化”是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好载体

1.教学案一体化的认识

教案: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主要从教师角度考虑,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学案: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学习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案一体化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侧重于内容上的一体,即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这一主体而进行设计,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落实得更扎实、有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2.教学案一体化的优点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一体化教学案有导学的功能,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学习,解决了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实现先学后教;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体化教学案有笔记的功能,节省了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上,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把知识充分“消化吸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一体化教学案使教师真正起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发挥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作用。

二、如何设计出优化的一体化教学案

教学案一体化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学案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效益的高低,因此要科学、精心地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研透考试大纲,体现新课标要求、考纲要求。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高于教材,善于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或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使知识得到延伸与拓展。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体现出学法、教法。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既重视教的过程,又重视学的过程,将可以解决的基础知识交由学生自主解决,而将课堂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能力上。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对新课来说,主要偏重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兼顾高考的要求。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体现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合理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流程栏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教材)的自学,参照教学案,采用填充的形式将自学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梳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是课堂主干知识的学习环节,是建立“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多向交流教学活动的体现,内容包括概念解析、问题讨论、实验演示、规律总结、学法指导等,要通过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或学习情境来实现。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适合学生积极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考点示例】学生要学好物理,须跨过基础知识与知识应用两个台阶。对于前者,学生是不难掌握的;对于后者,要通过例题教学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例题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课堂例题教学,优化课堂例题教学,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升。设计例题要考虑到:题目不宜太难,以便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题目既能运用常规的、最基本的公式解决,又能充分发挥一题多解的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不拘常规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题目要有利于本节或本章主干知识的归纳总结,对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巩固训练】物理习题有巩固、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作用;有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有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作用。学习物理离不开物理习题的讲练,要使物理习题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就需要正确认识习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好习题讲练的时间、数量和难度,并不断改革物理习题的内容与形式,以使物理习题的讲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目标的需要。课堂反馈5题,选自课本习题和精选课外习题,这些题目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就会由小到大,中档题为主,便于学生当堂巩固。课外练习3题,主要是综合能力题,与高考题难度相当。高考复习课的习题8题,则主要偏重于能力的训练和高考的模拟。

【学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学后反思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学生反思:让学生记录通过课堂学习后的一些自我思考,也可提出学习疑问。总结学习反思,可以使学生通过积极独立的思考,使知识进一步概括化、系统化,实现知识学习的及时反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记忆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反思: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反思能及时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总结、判别,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06.

教案设计第3篇

关键词: 项目式教学 案例设计 注意事项

所谓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融合多种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现代认知心理学、自适应学习理论,探索性学习架构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此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设计一项合适的工作任务,即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项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案例设计须注意以下事项:

1.生动有趣,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则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有集中精力、不畏艰难、不惜时间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意愿。因此,在项目案例设计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案例应尽可能来自工程实践。来自工程实践的案例具备高度的真实性,这种与学生将来要就业的岗位具备高的关联度的项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以便为胜任未来岗位打下基础。案例可以来源于各种相关竞赛题目,尤其是国内、国外重大竞赛,通常给参赛人员带来较大的挑战性,能够充分调动和体现参赛者的各种综合能力,大学生群体通常愿意尝试这种有挑战性的任务。

1.2学生可以参与案例设计或者自主设计案例。学生可以参照身边非常熟悉的产品,重新设计和制造产品,提高学习兴趣。

2.难易适中,便于操作

学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合作等关键能力。过于简单的案例由于比较容易解决,往往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而且由于缺乏挑战性,学生容易厌倦;过于复杂的案例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学生较难有成就感,这对于学生的信心、毅力都是巨大的挑战,将极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应该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功解决大部分问题,并且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和实践,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能够较好地解决剩余问题。

3.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在同一门课程的案例设计中,要注意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防止各模块教学过程衔接不当。项目之间应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而非简单的重复。后续项目相对于前一个项目而言,不仅是知识体系的循序渐进,更是能力体系的逐层递升。

如果一个项目中用到大量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技能,那么学生单靠自身努力短时期内可能无法完成该项目,甚至是无从下手。其结果是在项目正式实施前,教师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详细讲解这些知识和技能,然后才能实施相应的项目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与传统方法的先按顺序讲基础知识和技能,再通过作业的形式做综合练习几乎无异。

4.目标清晰,重点突出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设计的案例中必须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每一个案例所覆盖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都比较广泛,但在案例设计时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某一个或某几个能力要求,即要在所设计的案例中体现出教学目标。

5.典型案例,举一反三

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既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又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可来源于工程实践,但绝非将实际案例全盘搬到课堂上。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很多企业的产品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对能力的要求相对侧重于某个方面,把这种案例全盘搬到课堂上将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的案例应来源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所以,需要采集行业内多个产品,并对每个产品所要求的能力的侧重点进行分析,然后对某个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或重新设计一个案例使之能够体现本行业内未来的从业者所需具备的全方位的能力要求,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能够很快胜任不同的岗位。

6.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案例的设计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尽可能不断完善。一方面,教师设计的案例也是一件产品,要经受实际教学的检验,聆听学生的建议,及时接受用人单位对所培养的学生能力的反馈,并认真总结,不断改进项目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紧跟行业内技术发展的形势,与时俱进,了解行业对从业者的新的技术、能力的要求,并通过改进项目教学案例融入这种新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数控加工工艺学》的项目教学案例设计中注意以上事项,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比分析后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所培养的学生能更较好地适应就业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杨结群.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研究),2007,18.

[2]张新有,杨燕,袁霞.项目教学法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265-268.

教案设计第4篇

一、明确需求和目标

教研活动只有适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才会受到欢迎。如何使教研活动符合教师的“胃口”?首先,兴宁区区域教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需求分析,了解教师们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希望得到的帮助等,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设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于“文本式”备课,注重教学内容、过程的罗列,忽略了教学方法和策略,于是我们把教研活动的目标定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我们开展教研活动的一贯要求,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遵循“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的思路,以确保教研活动的高效。

二、精选内容,创新方式

有好的食材才能做出一道好菜,同样,教研活动也要有好的素材。明确活动目标后,教研员要以“精、细、准”为原则,精选活动内容。如在一次主题为“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区域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首先精选了“为什么要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六个层次、教学目标的表述”几个研讨内容,然后再选择能较好体现研讨目标的优秀课例进行具体剖析,强化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解。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呈现方式。活动方式的选择在教研活动中很关键,同样的需求、内容、对象,选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主要采用“课例”方式,通过课例分析实现动静的转换和“听、看、讲、想、做”的结合,体现了教研活动的情境性、参与性、实践性、探究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三、及时评估效果

效果评估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关注,是总结活动经验的有效方式,通过评估可以汇总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教研活动进行调整与改进。

教案设计第5篇

1.1实验教学对象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进行必要的了解,这将直接影响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甚至要研究学生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不会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方法来实现对授课对象的研究和分析,此类的方法有很多,如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师生座谈的形式,或者与学生个别沟通的形式等等,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出最适合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数理统计等手段分析学情,然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便所设计的方案能准确地指导实验教学工作。1.2实验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地掌握教学方法,争取获得最大的实验教学效果。好的实验教学方法既能使教师实现预计的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对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教师结合学生学情和实验课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共识,正所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1.3实验教学准备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实验室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准备方案,并做好预备实验。在做预备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中的每一步骤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操作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失败的原因等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不能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要对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进行系统的准备。对于有些操作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师应该事先多做几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够在关键步骤及时提醒学生,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长期的实验教学证明,只有在实验前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避免实验的失败,杜绝实验教学事故的发生。1.4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与本学科相适应的实验内容。另外,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还要了解国内外与实验教学相关的新成果、新知识、新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内容安排上,要把握好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应用、原理。在顺序安排上,要条理分明,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认知结构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分散的知识条理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握住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让学生学会了重点内容,解决了难点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其他知识点的内容,才能把整个实验顺利地开展下去。对于教材中的难点,教师要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多次讲解,因为这些难点,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练习才能够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时会碰到一些自己产生疑问的地方,这些疑问,就是所说的疑点,对于这些疑点问题,教师要找到其存在的原因,然后给出解答。以便在实验教学时,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诠释疑点。1.5实验教学分析实验教学分析是要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是学习对象的分析。考虑学生在实验教学的学习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便在实验教学方案设计时加以研究。二是学习内容的分析。切记不能盲从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不能只有感性的认识,教师应花足够的时间研究实验内容,通过对实验方法巧妙的设计,体会到实验的精髓。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备课的要求上,在这个过程之中,备学生、备教材,反映出了教师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后所做出的方案选择的正确与否,要在方案设计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要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和分析。1.6实验教学评价实验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实验教学的评价标准。实验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己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概括起来说,就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评价[2]。这不但使学生对自己拥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能促使教师自身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之目的。

2大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界定

随着实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实验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例如出现频率较多的就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毫无疑问,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开拓了实验教学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实验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的产生。然而,这些新名词却缺少严格的界定,经常被混淆,本文从实验教学的内容、目的、要求等出发,对它们进行了界定。2.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指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提出了某种假设,然后对这种认识或假设进行验证,进而确定正确与否而进行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验证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性理论的确立都要经过实验的检验。关于验证性实验,它最突出的一点是注重探究的结果,而不是探究的过程。2.2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几个章节或几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来达到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实验前,广泛查阅资料,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确保实验内容具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所做的实验感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综合知识来完成实验。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中,老师要设立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时要适时引导、点拨,相机行事,灵活应变,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2.3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结合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按照这个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无论是训练内容的深度或广度还是层次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实验的探索性更强,它与科研的联系程度更加的紧密[3]。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实验的时候,不再是面面俱到式的讲解,也不再控制实验的进程,而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遇到问题后老师再加以引导,这样做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4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指通过改进实验的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等形式,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实验。它可以发掘出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潜在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性实验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这才能使学生创新欲望能很好的保持下去,这样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是在我国新形势下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4]。

3大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案设计的案例

在总结我校开设物理实验50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调查分析了我校和本省内其他部分高校物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设计了以下《大学物理学实验》课堂教学方案设计。3.1绪论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总是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和理论,然后通过实践来检验它。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的关系特别密切,它的所有成果都是来自定量的实验,或者是运用定量的实验来加以证明,同时它还会依靠实验而取得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定量的实验科学。通过对物理学实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方法、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比较系统地培养,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理论课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物理实验课有其独特的自身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3.2教学目标通过每个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3.3教学要求(1)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逐步地提高。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掌握验证理论的正确方法,从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角度,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并且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基本仪器(如读数显微镜、电子示波器、分光光度计和光学显微镜等);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如电流、电压、频率、压强等);培养学生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地分析和处理,初步具有科学实验的能力。3.4备课要求3.4.1教材分析物理学实验教材国内发行的就有几百种,我校是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和生源情况,选用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学实验》,该教材的特点是比较符合中医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教学条件。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恰当、逻辑分明、编排合理,力求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物理素养。3.4.2学情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一是随着高校的招生不断扩大,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不够。二是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实验课的难度较大,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做物理实验的心理。三是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以上这些问题,在备课时都要给出解决方案。3.4.3教学设计(1)课堂语言设计。教师要将实验教材中的内容,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2)上课框架设计。实验课要分若干个层次,要将各个不同内容放在不同的层次上。(3)教学时间安排。教师要把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好,确保高效地利用每一堂课。(4)实验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实验教学的要求,选择设计一个能够很好表达本实验内容的方法。(5)课堂小结设计。这一部分,可以是老师归纳,也可以是学生总结加上教师的点评。(6)课后学生作业。每一次实验后,教师要布置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教师还要认真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学生提出批改后的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4.4课件要求(1)教师在制作实验教学课件的时候,要做到条理性强、无错别字和语法错误。(2)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课件时,要注意重点内容突出,逻辑性强。(3)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熟悉实验内容。(4)教师在课件的结尾部分,要提出相关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3.4.5课外活动(1)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把一些相关实验书籍推荐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本实验的掌握。(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教师最好能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QQ群,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对实验教学中学生不会做的步骤和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加以指导和解答。(4)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

4结束语

教案设计第6篇

一、比赛目的

教学板书是教师对教材科学研究的结果,又是教师审美情趣、艺术个性的体现,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自身形象。为了激发我校教师的练字兴趣,为学生树立规范书写、规范答题的好榜样,根据学校本学期工作安排,决定举办教师板书设计比赛。具体方案如下:

二、参赛对象

全校在岗教师

二、活动安排

1. 海选:

(1)时间:11月15日之前

(2)参赛方式:每位教师提供自己的实际课堂板书照片一张,交由学科组,学科组统一打包交教研处。学科组选出最优秀代表参加学校板书设计比赛。

(3)名额: 语文、数学、英语各推选3名;

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各推选2名;

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各推选1名;

共24名教师参加学校粉笔字比赛。

2.决赛时间:(1)时间:初定11月20日

(2)地点:A、B、C栋会议室

(3)比赛规则:24位教师在10分钟内用粉笔在黑板上完成板书设计,内容自选,拍照后交评委打分。

3.奖项设置: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14名。

三、评分标准:

教案设计第7篇

【关键词】盐类的水解教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8-03

1.教案设计指导方针

1.1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变传统的由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改革核心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理念,以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

1.2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启发设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盐类水解的现象、盐类水解的原理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1.3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盐类水解概念、盐类水解的原理、各类盐溶液pH的判断及在生活、医学领域的应用,难点是盐类水解的原理和水解方程式。

2.教材分析

本次课使用的教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由刘景晖主编的《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盐类的水解》是该教材第五章的第四节,教学内容安排为2学时。较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3.教学目标分析

3.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水解的规律,了解盐类水解在医药、生活中的应用。

3.2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学生的特点分析

教案设计第8篇

一、定理引入

课堂教学开展之初,应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用《九章算术》中的一题引入:如图1,有个一丈见方的水池,在这个池中生长着一株植物,植物形似芦苇,恰好伸出水面一尺长,假如把这株植物弯向岸边,直到其与地面相连时,可否得出这一池水的深度,以及这株植物的长度?

图1在方案设计时融入故事和趣味问题,主要的意图是通过这些妙趣横生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对学习勾股定理产生兴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图2二、定理探索

定理的探索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两步.

1.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的猜想

结合图2,若图中小方格的单位面积为1.问题(1):如何求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问题(2):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问题(3):你能否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2.猜想验证

首先作出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它们的两个直角边和斜边分别设定为a、b、c,再作三个正方形,它们的边长分别为a、b、c.然后按照图3所示,将它们拼成两个大的正方形.我们从两个大正方形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边长均为a+b,因此可以断定它们的面积等同.即.

图3通过上述验证探索我们可以得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勾股定理).

三、定理应用

在验证完上述定理之后,还需要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解题尝试,让学生可以进一步应用定理. 以上述《九章算术》的习题为例,让学生尝试求出池水的深度以及这株植物的长度.

因为学生此时已经大致了解了勾股定理,因此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可以整理出AB2=AC2+BC2,再将有关代数式代入等式中,通过解方程可以得出水深12尺,这株植物的长度为13尺.

四、定理证明

图4 当学生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猜测、验证和应用后,最后还要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对此,我们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组内合作进行定理的证明.当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所以针对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证明.就拿拼图法来说,除了像图3那种方法外,也可以用图4来证明.

这一部分的操作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以加强,使他们对勾股定理的原理和认知能够得到全面的巩固.

五、习题巩固

针对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掌握情况,教师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一系列的巩固练习,这在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该定理的认知,从而让知识变得真实易懂,融入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