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安全监理论文

安全监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5:24

安全监理论文

安全监理论文第1篇

一、建筑安全事故产生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加入WTO、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一系列举措和方针的制定,使建筑业一个崭新的快速增长期。在全国房价呈几何级增长、建筑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的同时,安全生产形势却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和建筑工地频繁发生安全伤亡事故,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究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1、思想不重视。许多施工企业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安全生产上,而是忙于找市场,老总相信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依赖安监部门,安监部门信任施工质量,认为只要建设过程中不出事情,就是烧高香,导致施工现场疏于安全管理,企业领导“以包代管”和依赖政府或行业安全管理部门监管的观念较重,多少存在侥幸心理。

2、机构不健全。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大量涌向建筑市场,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加之部分建筑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舍不得经费投入,未按照《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建立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人没有科学的安保设备和装置,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已明显落后,不少农民工未经培训就仓促上岗,虽然虽经培训,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

3、监管不到位。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业中的房屋建筑和工程项目实施监督管理不到位是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罪魁祸首。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各责任主体。企业一般工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处于弱势群体和被管理地位,没有话语权,导致“群众参与监督”作用不能无法充分发挥。由于社会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以及社会和舆论监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监督手段受到制约,使得监管乏力。

4、程序不规范。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仍然缺乏与基本法律、相关条例所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办法。尤其是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对一些建设工程、私营业主和农民集资违章建房、各类房屋拆除工程管理不力,没有出台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和文件,导致对上述工程监管存在盲区,甚至处于安全管理失控状态,一些施工企业违法分包或转包、无资质施工、项目经理挂靠等现象仍较多地存在,造成建筑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防护设施不能有效落实。

5、职责不明确。有些企业尽管设置了工程监理等相关职能部门,但是,由于企业自身不重视,造成了管理部门人微言轻,“企业全面负责”格局无法形成。加之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在安全管理职能上有重叠、交叉,呈现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多,对企业安全指导落实少弊端。有的抓安全只是善于用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即使是发现问题,也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从轻追究等现象,使职能部门形同虚设,造成了“部门依法监管”职能的错位。

二、控制和预防建筑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

1、高度重视提高思想力。无论哪一级施工和监理单位都要认真学习、高度重视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建设部《关于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若干意见》把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全面提高对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落实责任。强化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重点要落实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及建筑工地“一把手”的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上下形成合力。要一抓到底。在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中,监理部门要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政府、行业或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到每个业务部门,从领导到每一个生产或管理岗位人员,都应按照各自的工作权限和管理范围,承担与其职权相对应的安全责任,做到权责一致。要追究责任。对因管理疏忽、不履行职责或失职、渎职而发生重大建筑安全事故的,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刑法》的有关法规,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而且还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严肃追究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使各级领导都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2、健全机构强化执行力。坚持群防群治,加快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是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前提。一是要明确一个要求。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总要求,不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二是要明确一个职能。建设方要和监理部门密切配合,全面加强建设、施工和勘察设计、设备安装和供应等单位的建设工作,明确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承担的工作、职责、权力和义务。三是完善一个体系。要积极完善政府和行业安全的监管体系。政府应重点从宏观上对建筑安全进行领导和监察,行业主管部门应行使建筑安全生产具体指导、检查和服务职能,从而实现政府监察和行业管理职能的分开。完善社会安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工会、业主和社会舆论在建筑安全监督中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工作中职责不清、不负责任、重复管理、推诿扯皮和敷衍了事等现象,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3、注重监管提升把控力。各级监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大监管力度,要突出“三严”。一是严格执行制度。通过依法健全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和具体、明确的建立健全《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的,出台与上述法律相配套的、实际实用的安全监督管理法规、办法和违规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等法规性文件,并规范监督程序和明确各级监督部门职责;二是严格开展督察。建设组织专人深入建筑现场,强化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注重以防施工坍塌、防高处坠落、防触电、防物体打击和防机械伤害等为重点内容的建筑安全专项治理,强化对工程违法转包、分包等情况的专项整治,保证安全监管工作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三是严格兑现奖惩。不断强化对安全责任部门的奖惩力度,要严肃工作纪律,对多年实现安全无事故的单位党和施工队,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给予重奖,奖的让人眼红;对那些置若罔闻,存在严重安全事故隐患或拒不整改的,要严肃批评,给予重处,对负责人实行职务、待遇跟着事故走,罚得让人心跳,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切实增强安全责任感。

4.突出教育推进约束力。从讲责任的高度,不断加强建筑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做到寓教于管,落实于治。注重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大对专业承包、劳务分包队伍和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力度,突出对特殊工种和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寓教育于日常管理中,坚持运用“内容实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实际实效”的原则,把安全教育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施工标准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树立责任心、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企业负责人要不定期深入工人中间进行思想交流,不断激发工人的责任感。

安全监理论文第2篇

目前,在峡江水利工程从事施工作业的船舶,主要有挖沙船、运沙船、定位船、起重船、辅助艇以及抛石船等等。船舶状况参差不齐,既有管理规范,船况良好的大型施工船舶;也有船况差,船员素质差的低质量船舶;还有一些船舶证书不合格、船员配备不足的个体船舶。而且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推进,施工船舶数量的增加,施工船舶的违章现象日益增多,事故(险情)也时有发生。

2012年3月5日7点32分,参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武警水电二总队五支队用巡逻艇搭载8名监理公司工作人员对水利枢纽工程质量进行例行检查,在巡逻艇行驶到坝头位置时巡逻艇主机突然熄火,巡逻艇从坝口急速向下漂流,情况十分危急,后经峡江县地方海事处紧急搜救,在坝下找到遇险船舶,幸无人员伤亡;2012年5月9日15点30分,在峡江水利枢纽施工水域上游,参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的“新干运7639”船舶满载砂石,在即将到达料场码头时,主机忽然失去动力向大坝围堰漂移,危急大坝围堰安全及围堰内数百名作业人员安全,后经峡江县地方海事处紧急救助,将险情成功排除。

2012年6月份,吉安市地方海事局组织对参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19艘施工船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安全大检查。检查中发现:(1)部分施工船舶技术状况较差。大部分是老旧船舶,一些施工船舶为改造后的船舶或二手船舶,其船机电设备性能较差。(2)船舶消防、救生设备缺失严重。检查中有80%的船舶救生衣配备不足,救生圈配备率为零,消防设备配备就更差了,19艘施工船中只有一艘船舶配备了灭火器。(3)多数船舶配员不足。为节约成本,大部分施工船舶实际配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船员证书,持证船员不到30%。(4)船员素质较底,安全意识淡漠。经了解,19艘施工船舶的船员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法制观念淡薄,业务能力低下,不按规程操作,对船舶航行作业安全缺陷视而不见,安全防护措施不落实,工作时不穿戴救生衣,超载冒险航行时有发生。(5)大部分施工船舶没有按规定显示施工作业警示标志和悬挂号灯、号型等信号标志。(6)“交通船”交通船违章载客现象严重。虽然施工单位雇用了一艘渡船作为交通船,但是渡工为贪图方便,节省成本,不愿多跑,导致违章超载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上、下班时间更为严重,有时实际载客超载2~3倍。

加强施工船舶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严格把好审核关。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向海事管理机构办理水上水下活动许可审批手续时,要将施工船舶及船员的所有证书资料交海事管理部门查验,并提交以上文件资料复印件存档核备。海事管理部门在审核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严格审核有关文书和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要加强对申报单位提供的施工船舶和船员的所有证书资料的查验,对不符合航行安全和作业安全的船舶一律不予审批。必要时,海事执法人员在接到水上水下活动申请报告后应对施工船舶进行现场检查,实地了解船舶的真实技术状况和配员情况,严格把好审批关,杜绝不合格船舶进入施工作业市场。

二、做好施工船舶进场前的安全检查。根据批准的水上水下活动许可证,现场海事监督人员要严格核实施工船舶是否和许可证上允许施工的船舶一致,坚决禁止未取得活动许可擅自参与施工作业的船舶进场。对活动许可的施工船舶要做好施工前的安全检查,主要针对对船舶证书、船员证书以及消防、救生、船舶技术状况以及防污染等安全方面进行检查,对不满足适航(作业)条件的船舶一律不予进入施工现场,等待船舶缺陷纠正后方可参加施工,对施工前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章行为要坚决依法惩罚,保障施工船舶适航,船员适任。

三、加强施工船舶的现场监管,现场监管是最重要的管理环节,也是最后的管理底线,因为所有的安全措施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作业现场。同时现场监管也是最直接、最快发现问题和最有效纠正、处理问题的环节。现场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而应从专业的角度来检查施工作业中不完善的地方。加强督查,优化现场监管模式,通过定期、不定期到水域施工现场对船舶的配员情况、船舶救生设备、消防设备有效到位情况、施工安全作业程序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查看船舶是否按照施工水域范围施工、施工现场是否设有警戒标志、施工船舶是否悬挂相应的号型号灯、施工作业船舶是否有违反安全作业的现象,检查施工船舶是否守听指定频道,是否按要求遵守施工通讯,船对船、船对岸的通讯是否有效、畅通。执法人员在对施工船舶进行安全检查时,可以适时联合施工项目部开展船员操作性检查,促使船员履行职责,同时对设施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确保设施的安全性能处于正常状态。对发现的问题要坚决予以批评教育,督促船舶认真整改存在的缺陷,严肃查处施工船舶违法违规行为。对于那些未取得活动许可从事施工作业、拒不服从管理、套牌船、“三无”船舶,要按有关规定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坚决清理出场。

四、落实建设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主体。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的法定义务,是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有效途经。工程建设单位,就是水上施工安全的责任主体,应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各施工单位是各自施工区域的具体安全责任主体,负责对分包单位及施工船舶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海事管理机构在具体的监管中,在明确建设施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的同时,应紧紧抓住建设施工单位,推进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施工船舶-施工船员的五级安全管理体系。督促建设施工单位成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力量,落实安全生产资金;督促施工单位制订施工安全保障方案,落实通航安全评估中提出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对策;督促施工单位要与其服务的施工船舶签订安全责任书,将施工船舶纳入安全管理体系内进行管理。

五、建立协调机制,组成安全监管统一战线。海事管理部门要主动和安监、业主、施工单位安全部门等职能部门建立联合检查制度,采用定期或不定期联合检查机制,对施工船舶进行检查,查处和纠正违法违章船舶。同时建立水上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每月或每季度定期、不定期地根据实际情况召开由安监、海事、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等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安全管理工作会议,通报安全管理情况,加强沟通,及时解决安全管理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适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

安全监理论文第3篇

(1)防治措施多样

安全要求差异大,导致安全控制难度大。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类型多样,既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又有临时防护措施等,各种措施的施工区域不同,地形差异较大,影响安全的因素不同,就增加了监理安全控制的难度。

(2)水土保持工程点多线长面广

导致安全控制难度大。监理安全控制一般以巡视为主,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涉及的地域广阔,监理工程师开展监理工作时很难达到规范标准要求的安全检查频次。

(3)施工设备缺陷多

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安全控制难度大。水土保持工程规模小,其施工设备、装置的技术性能低。如施工机械强度不够、结构不良、磨损、老化、失灵、腐蚀、物理或化学性能达不到要求,这些都增加了监理安全控制的难度。另外,由于工程规模小,其作业场地往往不大,致使交通道路窄陡或机械设备拥挤等,这也容易诱发安全事故;水保工程一般处于交通不便、道路崎岖等地段,暴雨洪水对工程施工造成的安全威胁也较大。

(4)水土保持工程存在安全滞后性

增加了监理安全控制的难度。对于以防治水蚀和因水蚀引起的重力侵蚀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其安全性往往需经过洪水的检验才能确定,如淤地坝工程、拦渣工程等。这些工程建成后,受降雨影响,有缺陷也无法很快显现出来,这就表现出水土保持工程安全隐患显现的滞后性。水土保持工程安全滞后性的存在,容易造成参建各方对工程安全性的认识不足,也增加了监理安全控制的难度,这一点必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2监理安全控制措施

(1)施工前,检查安全方案的落实

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应有安全措施布设的周密计划,但往往因工期紧张、经费不足等而导致这些安全措施得不到落实。因此,监理工程师必须在施工前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检查,检查时要比较施工平面布置、安全措施计划和安全技术状况等,提出问题并督促落实。

(2)施工中的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发现施工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和状态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如下3种:

①一般性检查,主要是为掌握整个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情况与技术状况,完善安全控制计划,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和预防措施而开展的检查。

②专业性检查,如对供电、易燃、易爆品进行的专项检查等。

③季节性检查,如汛期检查等。无针对性防汛方案的,监理工程师可采取一票否决,这是切断汛期安全隐患源切实可行的做法。检查的内容主要有:

①查思想。检查施工人员是否树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安全施工是否有足够认识。

②查制度。检查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和落实。

③查措施。即检查安全措施是否有针对性。

安全监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控;指标

Abstract: the safety monitoring index of dam safety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is to point to in the dam safety monitoring for the current set of indicators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help.

Key words: the dam safety monitoring; index

中图分类号:X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安全监控指标是大坝安全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坝安全监控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不仅可以很快的掌握大坝的安全状况,而且还能给大坝的管理带来相当大的便利。1959年的法国马尔帕塞拱坝的溃决和1964年意大利瓦依昂拱坝的失事后,坝工界加大了对安全监控指标的重视力度。但是现行的安全监控指标拟定的一些方法还存在相当大的不合理性和问题,这就导致了大坝安全监控工作的相当大的困难,给安全评估带来的很多问题。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在对现行的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概括出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大坝安全监控做出一点点贡献。

1 监控指标的含义、对象选择及意义

从有关方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坝的生命周期包括了这么几个状态:正常、故障和失效三个状态。在失效状态中的一个重要特例就是破坏。失效状态和故障状态有很多的特征和表征,这些特征和表征的界限点为状态特征值,即监控系统中的监控指标。所以,我们通常把大坝安全监控指标分成两个级别:第一级为大坝正常和故障状态之间的界限点即大坝无故障监控指标,又可以叫做警戒值;第二级是大坝是否安全的界限点即大坝极限监控指标,又可以叫做危险值。大坝的安全监控通常有很多的监测项目和测点。但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监控大坝的安全,我们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具有控制意义的测点和项目建立监控指标体系。一般我们通过下列监测项目来建立监控指标。

其一,变形。它反映了坝体坝刚度和整体性的物理力学形态的效应量。大坝的变形和坝体失稳和开裂相当大的联系。因此,在大坝安全的监控中,它是相当重要监测指标。其中上、下游方向的水平位移是大坝变形指标中一种常见的方式。

其二,坝基扬压力。它反映了施加于坝基影响坝的稳定和应力的一种荷载,反映了坝基渗透性态。这个指标通常与帷幕衰减、坝体失稳有相当大的联系。因此,在大坝安全的监控中,坝基扬压力也是相当重要监测指标。在中、厚度的拱坝和重力坝、大头坝,它的指标监控意义都相当的重要。

其三,渗流量。它也是反映坝体和坝基稳定、耐久性的一种物理力学性态指标。因此,在大坝安全的监控中,它也是相当重要监测指标。

其四,应力。它也是反映坝体和坝基强度、稳定可靠相关的一种物理力学性态指标。特别在施工阶段,它是监控大坝安全的主要监测量。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建立大坝安全监控指标体系后,并检测出来的大坝监测值和建立的安全监控指标进行对照和比较,如果监测值在安全监控指标的范围之内,大坝就是安全的;如果监测值在安全监控指标范围之外,这就说明大坝的安全就可能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找到其中的原因,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大的问题的出现,确保大坝的安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安全监控指标能及时发现大坝的安全问题。

2 大坝安全监控的方法分析

一是置信区间估计法。国内外的大坝安全监控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其原理就是数理统计理论的小概率事件。换句话来说,就是根据历史的观测数据,用有限单元法或统计理论进行统计计算并建立数学模型来监测荷载与效应量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些模型计算出各种荷载作用范围内的实测值与监测量的差值,若该差值有1-α的概率落到置信带中,无明显变化,这样就表明大坝运行正常,反之就是不正常。

二是典型监控效应量的小概率法。按照实测资料中不同坝型和具体情况,选择不利荷载组合的监测效应量或数学模型中的各个荷载分量。在选择小概率法建立安全监控指标的时候,其关键是选取典型监测效应量,应根据各座大坝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选择不利于强度和稳定的荷载组合所对应的监测效应量来作为样本,比如拱坝应该选择水压力、温度、时效等的组合效应,因为这是影响大坝变形的因素。

三是极限状态法。极性状态法认为 大坝每一种失事模式对应于相应的荷载组合 失事主要归结为强度 稳定和裂缝等形式的破坏 其极限方程为 其中为不同工作阶段的抗力 对强度条件为不同工作阶段的允许拉压应力 对稳定条件为不同工作阶段的抗滑力 对裂缝为断裂韧度 为不同荷载组合下的效应量 对强度条件为拉应力和压应力 对稳定条件为滑动力 对裂缝为应力强度因子 根据计算和 方法的不同 用极限平衡条件估计监控指标的方法可归纳为安全系数法 一阶矩极限状态法二阶矩极限状态法。

四是结构分析法。根据大坝监测规范和安全条例,大坝的安全状态可分为正常状态、异常状态和险情状态三种情况。另外按照大坝的结构性态来划分,可以分为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三个阶段。这样就使得安全监控指标也可以分为1-3级,拟定这三级的理论和方法分别是粘弹性理论、小变形的粘弹塑性理论和大变形粘弹塑性理论。利用结构分析方法计算监控指标可以模拟一些从来没有遇过的荷载情况,解决了大坝观测资料不全等问题,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测量方法。

3 结语

建立大坝的安全监控的指标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坝安全监控的方法,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它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是在总结了大坝安全监控的指标的对象和方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大坝安全监控做出一点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时冲,吴中如. 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安全监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规模生产要求,需要人们应用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才能使安全生产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达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那么应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如何改善监督管理,实现把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 因此,本文就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要转变传统的监督与管理的模式,转变以发动运动式大检查整治安全生产问题的方式,变事故管理为事故预防,超前管理的理念,建立以人为本,以企业为主体,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正确应用安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和评价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超前采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教育等手段,预先消除隐患或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通过实施文明施工,达到建筑安全生产的目的。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新形势下新的生产特点和规律,及时调整和改变管理模式适应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关系,真正解决好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说没有确立科学的监督管理观为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离开这个根本去狠抓安全生产就总是政府急企业不急,大检查就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安全专项整治就总是成效不大,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总是落实不了。因此,确立科学的监督管理观为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我们构筑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根据经济和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的生产特点,适时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进行管理的模式转变;从借助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的关键。

2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

2.1安全系统论原理

包括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理论,以及对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的探讨和优化。

2.2安全管理学原理

包括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2.3安全工程技术与职业卫生原理

主要是指针对生产工艺和技术与人的行为心理、生理需要,研究相适应的安全生产防范原理(如防火、防爆、机电安全原理与防尘、防毒、防辐射原理等)。

2.4安全经济学原理

包括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2.5其他原理

如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安全管理理论。人类只有真正认识和掌握安全原理,才能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观。

3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要求

3.1明确安全监督管理目标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首先要确定科学的安全监督管理目标,然后在目标指导下优化安全管理体制与机构体系,安全管理目标对不同管理层有不同要求。政府部门实行宏观管理,可以用伤亡大样本的统计值作为基础,在强化管理、加大安全技术经济投入、提高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水平前提下,制定科学的伤亡控制指标,并把它作为政府的安全管理目标。企业应以事故零作为目标,制定事故隐患辩识及治理标准,建立安全管理目标体系,不宜以伤亡指标分解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目标。

3.2建立事故预防与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事故主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二项既有区别是又有联系的工作。事故预防则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的防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侧重于对意外事故的善后处理。其制约关系表现在:事故预防措施有力,可能避免或降低其发生率,从而减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的支出。因此,将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是科学的选择。建立事故预防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将进一步从根本上保护职工权益,减轻企业负担,变被动的工伤赔偿为积极的事故预防,从而把行业安全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外部压力和企业的内在动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形成法制、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3.3建立建筑安全系统危险性评价机制

系统安全评价是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体系的一部分,其本质是系统危险性评价,它是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危险后果的严重性进行综合评价,对危险的程度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出控制的重点。从目前国内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看,基本可归纳为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企业安全现状评价和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三种评价,各有各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目的,三种评价间存在必然联系,三者结合构成企业总体安全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标准,就是采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将施工现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用定量的形式,为安全评价提供了数字和综合评价标准。

3.4建立建筑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简称安保体系),是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以安全生产为目的,有确定的组织结构形式、明确的活动内容,配备必须的人员、资金、设施和设备,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去展开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施工现场安保体系是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治本措施,通过规范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行为,采取有效的手段,从源头抓起使所有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持安全生产的环境,从根本上增加施工作业的安全度,减少事故发生。施工现场安保体系在管理中体现一体化思想,通过实施持续,发展运行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强制性政府指令为主要行政手段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为一体,使消极被动管理行为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运用市场推动力,依靠合同制约,制度联结,在企业管理体系内形成链式效应。

3.5督促施工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指对安全的理解和态度或是处理与风险相关问题的模式和规则。只有当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发生改变以后,整个企业现场安全和卫生条件才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的内含,既包含安全科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等精神领域,同时也包含安全技术、安全工程等物质领域。因此在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方面,用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更具有系统性,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科学、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都是具有安全文化的内涵。

4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安全是生产和效益这座高楼的基础,没有坚实、牢固的安全作基础,生产和效益终究是要坍塌的,一切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的行为都是饮鸩止渴,认识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依托关系,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效益齐头并进。

4.2处理好事故的客观存在与事故可预防性的关系

必须承认,事故隐患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不可抵抗的外来因素越来越少,从全省建筑工程所发生的各种事故看,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其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隐患没能及时清除,不及时排查隐患而急于组织生产是安全工作之大忌。

4.3处理好安全投入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投入是硬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安全投入在消除隐患、预防事故方面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4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关心员工的关系

“严是爱,松是害”、“宁让职工骂着走,不让家属哭着来”,都是严格管理和关心员工的辩证统一。严格管理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根本利益,是关心职工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严格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事故率,确保职工人身安全。企业管理人员只有站在关爱职工的角度来看待安全工作,本着″深、严、细、实、狠″的认真工作态度来对待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处理好严格管理和关心职工的关系。

4.5处理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观念、管理、培训、素质等各个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事故就一定是必然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要逐步消除那些导致事故发生的必然因素,减少偶然性。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低不是管理者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就是管理者的责任。

安全监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民众感知;政府行为;监管评价;食品安全满意度

引言

自1995年《食品卫生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然而当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风险事件,深刻反映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无力,不断引起消费者对政府监管能力的质疑,致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满意度日益低迷。在此情境下,如何更加有效提高监管水平,消除民众食品安全的恐慌心理,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是我国政府当下必须考虑的问题。

围绕消费者满意度视角的食品安全监管评价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积极的借鉴。Jannke de Jonge等研究指出政府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促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状况产生乐观评价,政府监管工作的无效则导致消费者产生悲观评价[2]。王常伟等指出部分消费者对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评价较低,尤其是在政府的监管与执法力度方面[3]。马琳研究发现,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是政府的职责,对政府监管评价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评价越高[4]。Brewer等通过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消费者对政府监管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感到十分担忧,其担忧程度极大影响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评价[5]。Williams认为食品中过量的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是影响消费者对政府监管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6]。纪杰认为食品中有害物质反映了政府监管效果的不突出,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评价[7]。Spencer Henson指出,可通过公共和私人等方式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除政府监管外,还应发挥社会监督等第三方监管的作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评价也将影响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评价[8]。

基于上述研究可知,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评价受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政府监管有害物质效果的担忧程度和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深入探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评价情况以及影响监管评价的主要因素,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食品安全监管评价的理论选择

政府作为保障人民利益的公共管理者,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频发致使民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满意度持续走低,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出质疑。西方政府监管理论起源于市场失灵,在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运用其强制性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虽然政府监管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但政府干预不足或干预过度都会导致政府失灵。本文在传统政府监管理论的基础上升华并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其基本理念为:(1)主张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将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部门的方式,提高政府运行效率。(2)主张重新整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基础上,提倡非政府组织共同承担公共管理的责任。(3)主张政府组织结构的变革,将高度集权的政府组织向分权化、扁平化、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发展。费威、颜海娜等的研究体现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念,指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不仅需整合政府的监管强势,更需引入政府以外的力量,形成多元主体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9,10]。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监管进行了重新定位,并考虑纳入新的监管力量,强调了食品安全监管中社会监督力量与政府监管的相互配合,有助于转换政府固有的监管思路,提高政府监管效率,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满意度水平。

1.2 研究假说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GR),是指样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所持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任燕等相关研究表明,政府的监管措施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显著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评价[11]。王育红等研究发现,影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认证机制完善程度、监管与执法力度和法律体系规范程度等[12]。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存在正向影响。

消费者对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RS),是指样本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的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担忧程度。吴林海等调查研究指出食品中有害物质是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效果评价的关键因素[13]。山丽杰等认为公众对有害物质特别重视,对政府监管效果担忧程度较高[14]。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产生正向影响。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SS),是指样本消费者对政府的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所持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纪杰等研究指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新闻媒体、舆论评价等因素的影响[7]。洪巍等认为网络舆论、新闻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风险事件越多,消费者对社会监督评价越高,对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越低[15]。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产生负向影响。

交互作用。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GR)、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RS)和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SS)三个独立潜变量两两相关。苏理云等研究显示政府监管因子、有害物质因子和外界因素因子(包括新闻媒体和舆论评价等)存在相关关系[16]。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GR)与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RS)存在交互作用;

H5: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RS)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SS)存在交互作用。

H6: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GR)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SS)存在交互作用;

根据以上研究假说,本文提出图1所示的食品安全总体评价假说模型:

2 研究设计与基本特征分析

2.1 样本选取与变量设置

为全面、准确地反应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总体况状的评价,以便更好为政府监管食品安全提供政策服务,本文有重点的在全国选择福建、贵州、河南、湖北、吉林、江苏、江西、山东、陕西、四川等10个省份若干地区的4258名消费者展开实地调研。整个调查过程随机发放问卷共4500份,剔除无效问卷总共回收425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6%。

本文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验证图1的假说模型,围绕各项假说设计问卷题目。各变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进行测量,1~5级表示满意度从低到高。问卷共设置17个观测变量,由4个潜变量构成(见表1)。

2.2 问卷设计与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分别为51.22%和48.78%,男性略

多于女性;在年龄方面,95.39%的受访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下,其中年龄层在26-45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42.60%,60岁以上的受访者仅占4.61%;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人数比例为61.04%,占大多数;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受访者学历层次整体偏高,高中及以上的受访者比例为78.37%,初中或初中以下比例仅为21.63%(见表2);

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9.0对提取的观测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输出的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KMO值为0.840,Bartlett球形检验效果显著,P值小于0.01,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观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19.0对旋转输出的3个因子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GR)、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RS)、

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SS)的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s)依次为0.784、0.760、0.701,均通过信度检验。食品安全总体评价的Cronbach’s为0.704,表明总体评价变量间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各因子的结构效度评价结果显示每个因子的公因子数只有一个,且方差贡献率均大于50%,表明三个潜变量之间的结构效度良好。

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运用AMOS18.0对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三个潜变量及各自的观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路径图与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

4 模型检验结果和分析

4.1 参数检验与拟合评价

模型整体的拟合结果如表5所示,整体拟合效果良好。

4.2 结构模型路径分析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等三个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58、0.222、-0.085。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该变量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的影响效果最显著,假设H1成立。消费者对政府监管效果担忧程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22,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H2成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85,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的影响呈负相关且影响程度较小,假说H3成立。

4.3 潜变量的交互作用分析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和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三个潜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与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02、0.394、0.940,在1%的水平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假设H4、H5、H6得到验证。

4.4 测量模型因子载荷分析

因子载荷系数反映了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影响程度,如表6所示。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潜变量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REGU,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83,表明政府监管与执法力度越大,消费者对政府监管的满意度越高,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越高。

消费者对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潜变量中,最大的影响因素为HM,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30,表明消费者最担忧重金属含量超标,对政府监管效果担忧程度越大,越倾向于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的不满意。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潜变量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GOVE,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03,表明新闻媒体等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新闻越多,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总体评价越低。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研究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总体评价情况,并厘清了影响消费者对政府监管评价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以及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等要素均与食品安全总体评价显著相关。其中,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满意度对食品安全总体评价的影响最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体现出政府监管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体地位。政府监管效果的担忧程度与食品安全总体评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食品安全社会监督评价与食品安全总体评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负相关。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首先,政府需完善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横向拓展中央层面食品法律,纵向辅之地方法律法规,形成以法律为基础、全面覆盖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网络。其次,内部优化政府部门结构,厘清政府监管职责。外部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对不安全食品生产者的法律制裁。再次,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发展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优化政府监管效果。最后,正确引导新闻媒体、网络舆论、消费者等社会监督力量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从而助力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1]任燕,安玉发,多喜亮. 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转变与策略选择――基于北京市场的案例调研[J]. 公共管理学报, 2011(1):16-25.

[2] J D J,H V T,R J R et al. Understanding consumer confidence in the safety of food: Its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J]. Risk Analysis, 2007(3):729C740.

[3]王常伟,顾海英. 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监管满意度与支付意愿[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9-95.

[4]马琳. 城市消费者食品安全评价影响因素调查[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2-79.

[5] Brewer M S, Rojas M.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issues in food safety [J].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08(1):1-22.

[6]Williams P. Food fears: a national survey on the attitudes of Australian adults about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food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4(1):32-39.

[7]纪杰. 食品安全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监管路径选择――基于重庆的问卷调查[J]. 中国行政管理,2014(7):97-100.

[8]HENSON S.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 overview of contemporary issues [J]. Food Policy, 1999(6):589C603.

[9]费威. 不同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行为抵消效应研究[J]. 软科学,2013(3):44-49.

[10]颜海娜,聂勇浩. 制度选择的逻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演变[J].公共管理学报,2009(3):12-25.

[11]任燕,安玉发. 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分析[J]. 消费经济,2009(2):45-48.

[12]王育红,林峰,仝静等.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食品安全监管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3(6):49-52.

[13]吴林海,钟颖琦,山丽杰. 公众食品添加剂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3 (5):45-57.

[14]山丽杰,吴林海,钟颖琦等. 添加剂滥用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与公众恐慌行为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7-105.

安全监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预警分析;灰色残差修正模型;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04-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稳定,日益受到重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的决心。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针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与有害因素,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体系,监测机构对食品安全监测数据进行收集、综合分析及上报,从而掌握食品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并为开展食品风险评估、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主要以检出率为指标,按时间或类别序列作数据整理,对组内或组间的数据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显著性差异,并结合原因分析描述食品污染水平变化情况[1-2]。此法简便易行,但对数据的发掘能力不足,“事后”简单的比较分析,未能为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判断发展趋势、提出预警等方面提供有效信息。秦 燕等[3]和柴胜丰等[4]提出将控制图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控预警,通过建立检出率控制图,依据控制图判异准则观察检出率的异常波动,通过对“事后”数据分析达到“事前”预警的效果。然而,制作控制图所需样本量大,对监控数据的要求较高;同时,为避免预警信号误发或漏报,如何确定适宜的控制限、提高控制图预警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技术关键点,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分析方法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该理论解决了运用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该理论已被成功地运用于工业、农业、社会、经济、能源、环境、疾控等众多的领域中,解决了科研、生产中遇到的大量实际问题,并取得显著的成果[5-7]。本研究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对食品安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马尔可夫过程理论进行残差修正,实现对食品安全监测的预警分析。

1 灰色模型的原理及建立

灰色系统理论以灰色数学的方法处理“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不确定型系统,将不定量(灰数)予以量化,同时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寻求系统的运动规律。灰色系统理论在关联空间、光滑离散函数等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灰导数与灰色微分方程,进而用离散数据列建立微分方程型的灰色动态模型(GM)[8]。GM有多种类型,其中以一阶微分、一个变量的灰色模型GM(1,1)应用最广。

2 GM(1,1)残差修正模型

3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

4 灰色残差修正模型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分析中的应用

采用灰色残差修正模型,结合马尔科夫过程预测方法,对我国酒类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白酒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由于2008年以后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导致数据不符合建模要求,本文基于1995―2006年产品质量监测数据,构建模型对2007年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5 结语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有关要求,政府各监管职能部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的预警建设。开展有计划性的市场抽检活动,分析监测结果,可掌握食品污染状况,发现安全风险并提出预警。本研究以食品安全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及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建立二阶残差修正GM(1,1)模型,模型精度符合要求,有效实现了对食品安全态势的预测分析,为食品安全快速预警提供依据。

食品安全预警分析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新兴研究课题,目前对此方面研究的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如食品安全监测系统的运行尚未顺畅、监测数据资源难以共享、源数据的质量有待提高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

6 参考文献

[1] 彭少杰,田明胜,王颖,等.2008―2010年上海市夏秋季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5):469-471.

[2] 曲宁,李敏,王树诚,等.2009年辽宁省初级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5):1240-1243.

[3] 秦燕,李辉,李聪.控制图分析在食品安全预警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089-1090.

[4] 柴胜丰,张国权.基于Bayes统计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6):966-970.

[5] 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13.

[6] 刘丽,任呈强.灰色系统理论在石油工业腐蚀中的应用与进展[J].材料导报,2010,24(15):99-102.

[7] KUO-HUANG LIN,BIN-DA. A gray system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calibration interva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2005,54(1):297-304.

[8] 邓聚龙.灰色理论系统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83-85.

安全监理论文第8篇

安全管理工作体系主要由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应急救援和事故处理四个方面构成。而每个方面都离不开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这五个安全生产关键要素。在这五个要素中,安全文化起到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它可以渗透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渗透于职工的思想深处。为了能用“安全文化的锤”敲好“安全生产的鼓”,长乐市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套书

长乐市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编纂了《长乐市安全生产警示录》、《企业安全生产知识问答》、《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指南》、《安全生产管理指导书》、《安全检查指南》、《安全生产监督执法指南》一套书籍。

《长乐市安全生产警示录》就是其中最有份量的一本。书中记录该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所有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全书共收入了220多个真实的案例。对于每一个案例,吴生瑜局长都亲自下工厂,找资料,逐一进行查证,真实详尽地记录了事故发生的经过概况,深刻地剖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及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此外,书中还对所有的事故进行统计数据和伤亡规律分析,具有普遍的指导借鉴作用。

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企业的一致认可。正如长乐市航城街道安办主任陈洋所说的:“这一套书籍,不仅是我们工作中的好帮手,对企业来说也是很好的参考书。这几年来在市安监局的努力下,通过安全文化不断熏陶,企业安全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从前有些企业看到我们进厂进行安全检查,认为我们是给他们找麻烦,十分反感,有的甚至不让我们进门,现在这种现象没有了,许多企业还主动邀请我们去帮忙查找不足。现在我们开展安全工作,感到干劲十足。”

一套方案

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长乐市安监局对此严把关、严要求,成立了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培训方案。针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特殊工种,他们在注重安全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同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把安全理论和安全操作技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了理论考试,还进行实践考核,只有两者都合格才能发证,极大地提高了特种作业人员证书的含金量。市安监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从培训的数量上看,培训的人员不是很多,与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还有差距,但从培训效果来看,企业和基层安监部门还是比较满意的,培训人员觉得确确实实学到了东西,回去又用得上。此外,市安监局还针对十一个工种,利用信息化,建立了有一万多道的题库,供培训人员练习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套系统

安全生产监管的对象包括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监管对象的底数必须清楚。吴生瑜以“数字安全”为理念,他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并发展了一套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长乐市安全生产信息网就是这个系统的核心。该网站是目前福建省县级安监系统中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网。在此基础上,委托软件公司制作一款应用于安全生产在线管理的软件。这款软件以企业为终极管理对象。逐一采集数据,建立了企业信息数据库。将该数据库嵌入网络上,就形成了“长乐市企业在线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就能随时查阅到长乐市3000多家企业的基本情况、特种作业人员培训1持证情况、近百起工伤事故发生情况、员工培训教育情况、安全检查情况、隐患整改情况及各种文件、图片、通讯联络等资料。同时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变化,及时变更,可以查找到最新、最全的各企业的安全生产等信息。

与此同时,2008年,长乐市安监局又建设了“长乐市安全生产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对104家“四重”单位安装了137个全球眼监控探头,在市安监局安装了四台大屏幕液晶电视墙,实现了对所有露天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及其他有重大危险源企业的监控监管,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