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5:16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片段】

出示例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启发:你能从图中观察出每一类地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我请了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生:老师,这个哪能看出来呢?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总面积也就是单位“1”是多少?师:那怎样才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生:您得告诉我们我国国土总面积呀!师:那是不是只有知道了国土总面积,你们才能算出每一类地形的面积了?生:是的。生: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法,您只要告诉我们其中一类地形的面积是多少就可以了。多数学生疑惑不解,但当听完这个学生的发言,他们几乎都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然后,学以致用,汇报交流。展示并交流课前搜集的各类扇形统计图,其中有的学生在汇报时展示出了生活中常出现的饼形图。

生:从我搜集的这幅扇形统计图中,我看出了……还未等这一学生说完,有的学生就抢着说:老师,这不是扇形统计图!生1:扇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圆形表示总数量的。生2:是的,扇形统计图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这个感觉像块饼。生3:我认为,这就是扇形统计图,因为它也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之间的百分比。有的认为这是扇形统计图,有的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不是扇形统计图!

顿时,教师里“吵”得沸沸扬扬!

师:幸亏老师“有备而来”,老师课前查了一下资料,其实这种饼形图就是扇形统计图。现在,我们来用电脑“验证”一下,好吗?

【教学思考】

一、知识――在辩论中增殖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与合作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而把“辩论”引进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如,在教学例题时,是否只有提供总量及其各部分所占百分率才能求出各部分数量?学生开始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辩论,针锋相对。最后得出一致结论,根据其中一个部分量及其对应的百分率我们也可以求出总量。

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主动表达想法的主体,甚至可以对教师或同伴提出质疑,对不赞同的观点提出批判和辩论。

二、思维――在辩论中激活

教育心理学家伍德指出,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师的提问不应只充当学生回答的“漏斗”,而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探寻如何根据扇形统计图求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时,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突显了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汇报交流中,我问“搜寻的饼形图是否还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扇形统计图”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辩论中能联系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为自己的论据。让学生在澄清理由中学会数学表达,在挑战与争辩中放飞思维,在反问与被追问中悟出道理。唯有让课堂对话成为学生质疑探究的原动力,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思维深处。

三、情感――在辩论中融通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应。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十分强调数学课程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数学课堂中所呈现的各种辩论不仅在于传递知识促进思维,还在于建立与维持学生良好的自信与和谐的师生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能让人兴奋、充满活力。一堂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好课,想让学生“走神”都很难。

让辩论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学生的心灵放松了,思维活跃了,情感释放了,想象也放飞了……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2篇

(一)对教材的分析: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的主线,就是学习运用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第二、三课“探索黑白灰之美”、“装饰的秩序之美”,涉及到绘画和雕塑工艺等,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本年段的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懂得美术造型要素的一般构成规律,掌握适用的造型手段,知道中外美术史上主要的流派,并能用美术词汇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审美感受。于是教材第16页上的学生作品给了我教学的启示。

(二)我的教学设想:

1.在学生心中建立装饰纹样的基本概念。

在本课的第一、二课时中,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并尝试“写生花卉概括特征艺术加工(夸张、变形、添加)花卉图案”的设计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纹样设计的方法,提高了对图案画的审美能力,并能设计纹样美化生活。

2.初步了解装饰纹样

由于学习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想要学生了解装饰艺术中的人文内涵必须联系生活中的物品,联系生活当中的服饰、首饰,用以美化建筑环境的壁饰、柱饰、门饰等,从装饰艺术美化我们的生活为切入口进行深入。

隔扇门当中的装饰形式相比于其它传统装饰艺术较为单纯,是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到过的,隔扇门中的纹样形式简洁,以单线为主,并且包含了深厚的内涵。

3.理解传统装饰艺术中所包含的寓意

隔扇门的最初意义在于体现遮护功能和防御功能,人们在实现隔扇门的使用功能后慢慢衍生出它的装饰功能,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装饰艺术形式,隔扇门的结构与装饰艺术形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更加提升了隔扇门装饰的艺术性,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课的设计也试图引导学生在绘画学习中,慢慢理解传统纹样的寓意,尝试用这种方式寄托思想,使作品充满创意。本课的教学设想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最便捷的作业形式既能达到初步的写实要求,又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内心情感,体现绘画的创意。

二、学生作业形式的设计:

学生作业纸采用隔扇门的形式,中间的格心是学生需要进行完成的,右上角为可以选择的纹样,右下角为用于剪贴的图案。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步骤完成格心的设计,将创造力集中在格心的装饰上。

三、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说明:

(一) 导入

出示繁体的“門”,让学生从象形文字的形态上初步认识门,了解到门的字面意思。欣赏新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法国的凯旋门、上海的石库门和北京故宫的门。

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风格。学生可以根据游玩的经历谈一谈,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小结:不同的文化、环境、历史下门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引出隔扇门。

(二) 新授

讲解隔扇门的概念及组成部分:隔扇门由绦环板、格心、裙板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格心最为关键。这一部分的知识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层面认识隔扇门。学生思考:镂空的格心有什么好处? 通过比较分析出隔扇门透光透风,可以装卸的好处。通过看图诵诗的活动让学生尝试感受到隔扇门带来的朦胧美感。这一阶段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知道隔扇门格心部分可以透光透风,既满足了生活需要,又带来了朦胧美。

观察隔扇门格心纹样的形态,格心纹样来源于自然景物。通过将自然景物简化、几何化的方法,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纹样。活动:学生简化、几何化自然景物。

根据图片观察纹样的特点和规律:重复、对称、不断裂。

了解隔扇门中最常运用的六种纹样:回纹、云纹、盘长纹、花结、冰裂纹、十字如意纹。选择其中的一种就能构成隔扇门的“形”。

隔扇门的图案观察图案摆放的位置。图案的添加能使隔扇门“神”兼备,这个神更多的指精神内涵。图案类型:翎毛走兽、戏曲故事、植物风景、人物神仙。图案与环境相符合。

(三) 实践

步骤:先选择纹样,设计摆放的位置,再按照预想将格心分成2、3、4、6几等份,将纹样纳入格内,最后加上横竖的线条连接,剪贴图案。

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边做边讲,既告诉了学生步骤,也让学生明白了用什么材料,画那一部分。提出作业要求:线线相连、疏密适当、组织巧妙、内涵丰富。

(四)展示评价,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引导讲解其中纹样、图案的内涵意义。

(五) 总结

隔扇门的最初意义在于体现遮护功能和防御功能,人们在实现隔扇门的使用功能后慢慢衍生出它的装饰功能,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装饰艺术形式,隔扇门的结构与装饰艺术形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更加提升了隔扇门装饰的艺术性,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论是皇家隔扇门的尊贵,还是民宅隔扇门的吉祥,都将门的装饰艺术形式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其表达出来的美学意义都对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形神兼备的隔扇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不同风格的门,了解隔扇门纹样的基本特点规律,知道隔扇门纹样、图案具有特殊的寓意和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隔扇门纹样观察与分析,发现纹样的规律、特点,尝试用线描的方式装饰出一扇形神兼备的隔扇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隔扇门带来的朦胧美感,体会隔扇门中的内涵,培养对民族传统艺术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对美的创造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隔扇门纹样的“形”,并尝试绘制 。

教学难点:创造纹样使其形式美观,疏密合理并理解纹样的内涵。

【教学过程】

(四) 导入

1. 出示繁体的“門”,让学生从象形文字的形态上初步认识门,了解门的字面意思。

2. 欣赏

欣赏新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法国的凯旋门、上海的石库门和北京故宫的门。

观察比较它们的风格。

3.小结:不同的文化、环境、历史下门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类型。

4.引出隔扇门。

(五) 新授

1.隔扇门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隔扇门由绦环板、格心、裙板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格心最为关键。

2.思考:镂空的格心有什么好处? 

3.活动:看图诵诗

学生用一句诗描述透过隔扇门所看到的美景,感受隔扇门带来的朦胧

美。

小结:格心部分可以透光透风,既满足了生活需要,又带来了朦胧美。

4.观察隔扇门格心纹样的形态

格心纹样来源于自然景物。

通过将自然景物简化、几何化的方法,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纹样。

5.活动:学生简化、几何化自然景物。

6.观察纹样的特点和规律

重复、对称、不断裂

7.了解隔扇门中最常运用的六种纹样:回纹、云纹、盘长纹、花结、冰

裂纹、十字如意纹。

选择其中的一种就能构成隔扇门的“形”。

8.隔扇门的图案

观察图案摆放的位置。

图案的添加能使隔扇门“神”兼备,这个神更多的指精神内涵。

图案类型:翎毛走兽、戏曲故事、植物风景、人物神仙。

图案与环境相符合。

(六) 实践

1.步骤

先选择纹样,设计摆放的位置,再按照预想将格心分成2、3、4、6

几等份,将纹样纳入格内,最后加上横竖的线条连接,剪贴图案。

2.教师示范

3.作业要求:线线相连、疏密适当、组织巧妙、内涵丰富

4.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四、  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引导讲解其中纹样、图案的内涵意义。

点评优点与不足。

五、 总结

教学反思

《形神兼备的隔扇门》是一堂造型与欣赏结合的美术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造型的专业知识与欣赏中的诗情画意有逻辑的连接起来,如何来调动他们课堂上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有专业性又能生动活泼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应植根于生活,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美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那么,这节课我做到了吗?怎么做会更好?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 自制教学图片效果会更好。 

美术是一种形象表达的视觉艺术,这节课的开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装饰基础上展开的,但对于纹样设计的概括、夸张、想象等方法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完全理解其方法,如果用教师自制的图片示范,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化平白的教学语言为形象具体的图片范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做到了植根于生活。 

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美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比如纹样设计课程的引入是由生活中这些纹样如何产生的,在我们教师中的物品上所见到的纹样是用哪种方法设计出来的,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纹样是用的教材中的那种方法等。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模仿学习,同时了解了什么样的物品适合什么样的纹样。 

3、及时表扬,维护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对每位学生的美术作品等做出合理的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自身创作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热情。 

4、需要加强的方面——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门窗、明清时期、世俗审美

一、明清世俗审美的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建筑的门窗作为一个空间单元,是建筑物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烘衬着建筑物的形象和风格,是自然、历史与文化的再现,其从形式到功能都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倾向。巧妙的结构融合多彩的艺术装饰,在分隔空间中融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先,它在整体空间格局中的构成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为指导,形式设计以具有防御性和空间连续性为主。其次,门窗装饰色彩与形式语言和谐一致,具有强烈主观情感效益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传统建筑的门窗根据作用进行的分类,上至皇家宫殿、衙门官邸,下至豪宅深院、普通民居,不管是气魄宏伟型,还是小家碧玉型,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引导作用。

二、中国传统门窗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门窗的设计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点:其一,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其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其三,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从室内空间环境中门窗的运用看

门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语说,门户乃是进出之到,窗是聪明之所,应该说中国的建筑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门窗在绝大多数的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他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门窗是一种地位、财富、身份的象征,因此可以说门窗具有十分强大的象征意义。

根据室内空间环境进行设计的门窗主要是槛窗,又叫半窗,将隔扇去掉裙板部分就成。槛窗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一般用于厢房、次间和过道槛墙上。此外还有支摘窗又叫和合窗,

该窗由下往上作纵向开启,再用摘钩固定,通常上为支窗,下为摘窗,多用于画舫;而花窗是古徽州民居中的特色门窗,故又称徽式花窗,由窗罩、窗栏板和两扇横向开启的小窗等三部分组成。三者都施雕艺,有的还雕刻得异常精致,装饰性极强,实用功能则不大。落地明,又叫落地窗扇,是将隔扇去掉裙板,将窗欞一直延伸到原裙板的位置,组成整体通透的落地窗扇。落地明透光性能良好,显得清新雅致。在现代室内空间环境中落地窗的运用十分的广泛,尤其是用在办公厅、客厅、卧室或是阳光房等空间,增强了室内外空间的亲和性和通透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关注着人的生活质量。

(二)从公共环境中的门窗样式看

在公共空间环境中隔扇的应用最为广泛,隔扇(见图2)是园林装修的重要部分,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隔窗易渲染空间气氛,达到非常丰富的视觉效果,且具有灵活多变,方便使用的特点。它既可作为对外的门窗,又可以作为内部的隔断。隔扇一般由外框、隔心裙板、绦环板及若干抹头组成。隔心,是隔窗装饰的重点所在,作用主要是通风透起,照明。其四边置边框,中间以细木构成从中国传统门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看明清世俗审美宋一菁方格、菱花、冰纹等各种图案即棂子,可作为裱糊窗纸或安装玻璃的骨架。绦环板和裙板都用木板,表面雕刻如意头、海棠纹、花卉、鸟兽、吉祥文字等。边挺和抹头可做成各种线脚,加强装饰作用。这种隔扇如果用作窗户就称为槛窗,应用很广泛。 公共空间是建筑的核心。对于人的流线来说是一个枢纽;对于使用功能来说是一个集散地;对于空间形态来说是一个建筑的性格表达。公共空间需要美,需要反映文化的内涵。因此公共空间的美,需要一个完整的规划,丰富的内涵,审美高尚的中式元素进入现代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当中,是一股热涌的潮流。

(三)从园林环境中的门窗样式看

室内隔断使园林建筑的空间趣味性和灵活性大大提高,最常见的是以屏风、隔扇、博古架、书架、各种类型的罩、太师壁等划分不同的室内功能空间,使空间之间既分又联,形成有次序的流通空间。划分室内外空间的关键部位——门窗等构件,也是园林建筑的装饰与装修要点。

明清时期由于对装饰与装修高度重视,具体形式的组合也更多彩多姿,有支摘窗、和合窗、槛窗、推窗等,花格棂条等。应用到园林中的门窗,江南一带较多的是和合窗,便于通风散热;而北方皇家园林中则多用槛窗、花窗、支摘窗,便于保暖防风。

(四)从传统建筑门窗的附加装饰看

雕刻是传统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装饰品。如八扇隔窗,便运用“八仙过海”的图案,让曹国舅、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张果老、汉钟离、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位仙人分别雕刻在八扇隔扇的格心中;而六扇隔扇还可以应用麒麟、天马、飞虎、神牛、狻猊、獬豸六种神兽排列;四扇隔扇的,便以杨玉环、王昭君、貂蝉、西施四大美女装饰。有的还以戏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如故事《木兰从军》,便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经过分解成八个或六个画面来表述。《岳母刺字》、《三娘教子》、《将相和》等戏曲故事,这些装饰画,具有一定的含义和本身的故事寓意,从而,一方面可以起到装饰隔窗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让观赏者从中得到教益和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铺锦列绣”、“雕绘满眼”,是明清时期的雕刻(见图3)最显著的特点,特别是清代中期的雕刻。而“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确是传统门窗的雕刻艺人们最为推崇的,他们追求的是删繁就简,讲究美观精致,注重雅洁质朴,在朴素显示华美,在粗犷中衬托纤细,而不是繁复细腻。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4篇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新授内容仍然分四个领域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第二次是结合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研究图形的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关系。第三次是使用工具或应用步测的方法,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研究现象,探索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

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

二、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

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

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

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方面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

3.让学生砸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

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

  2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5篇

一只蚂蚁在如图所示的树枝上寻觅食物,假定蚂蚁在每个岔路口都会随机地选择一条路径,那么它获得食物的概率是多少?

笔者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笔者将本题给本班的学生做,学生有以下二种方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1. 学生在解答此题时,的确犯了把它当作等可能事件的错误. 经统计,65位学生有54位学生刚开始认为是等可能事件,而这54位学生全部都是根本没有考虑过是否为等可能事件.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强调拿到一个概率问题时,要先思考是否为等可能事件,从而学生也习惯性的认为现在的概率都是等可能事件. 因此,不良的解题习惯是本题错误率高的原因之一.

2. 在学生得知蚂蚁吃到食物的概率不是27时,能迅速的作出调整,发现这个问题不是等可能事件,从而运用方法1解答此题. 经统计,54位第一次做错的学生中只有5位学生无法解答此题,说明本题并没有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范围. 学生的解法1很容易理解,其他学生也乐于接受. 从这种方法中笔者惊喜的发现,学生已经能用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其实,解法1也蕴含了全概率公式求解的思路.

3. 笔者认为教材安排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渗透第二种方法,即让学生体会到一些非等可能事件可以转化为等可能事件. 学生在发现本题不是等可能事件后,也提出了转化的思想,但本题的转化较复杂,所以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转化. 经统计,65位学生中有17位学生能用方法1解决本题,其中有4位学生在第一次答题时就能用此法. 可见,本题并没有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提高.

4.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如下问题:

“如图,转盘的白色扇形和红色扇形的圆心角分别为120°和240°,让转盘自由转动2次,求指针一次落在白色区域,另一次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

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分析说,由于两个扇形的圆心角不相等,转盘自由转动1次,指针落在白色区域、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不相同的. 如果我们把扇形划分成两个圆心角都是120°的扇形,那么转盘自由转动1次,指针落在各个扇形区域内的可能性就相同了,就转化成了等可能事件. 这样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把此类非等可能事件转化为可能事件.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教给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方法和思路,是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基础.

以上是笔者个人的浅薄之见,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斧正.

参考文献

[1] 胡其忠. 一道初中范围内不易解决的概率题[J].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7,(6):52-53.

[2] 范良火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30-35.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6篇

2015年江西省中考数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方面的试题有T12、T18、T19,约计17人,所占比例恰当。T18突出了对概率中“三种事件”概率的考查,同时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下,改变袋子中“黑球的个数”来讨论“摸出黑球”这一事件的各种概率大小的可能性,回归了对概率本质的考查;T12、T19分别对统计过程中的平均数、中位数等特征数的考查,也对统计描述中的扇形图、条形图进行了考查,上升至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方法,考查是恰当而又到位的。具体分析如下:

【考点】概率公式;随机事件。

【分析】(1)当袋子中全部为黑球时,摸出黑球才是必然事件,否则就是随机事件;(2)利用概率公式列出方程,求得m的值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概率的求法。如果一个事件有n种可能,而且这些事件的可能性相同,其中事件A出现m种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m/n。

【考点】中位数;算术平均数。

【分析】首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列出关于a、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解方程组求得a、b的值,然后求中位数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数和中位数。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这组数据的排序及数据个数有关,因此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先将该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然后根据数据的个数确定中位数: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则中间的一个数即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则最中间的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即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考点】条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扇形统计图。

【分析】(1)用“从来不管”的问卷数除以其所占百分比求出回收的问卷总数;用“严加干涉”部分的问卷数除以问卷总数得出百分比,再乘以360°即可;(2)用问卷总数减去其他两个部分的问卷数,得到“稍加询问”的问卷数,进而补全条形统计图;(3)用“稍加询问”和“从来不管”两部分所占的百分比的和乘以1500即可得到结果。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也考查了利用样本估计总体。

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而且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的理解世界,人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统计部分恰好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最好载体,统计与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理”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因此,研究统计与概率的有效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认识随机现象,不仅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而且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7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数学;复习策略;研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初中数学复习过程中,要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完善复习策略,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出现错误而责罚学生,要多方面地考虑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下制订复习计划,完善复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复习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复习内容,确立复习目标,从而完善复习计划。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初中数学复习效率。

例如,在对扇形面积复习时,由于扇形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因此,学生一是要制订完善的复习计划,二是要依据复习计划设定一系列的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复习模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以便于提高学生对扇形面积的计算与应用能力。

二、在复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初中数学知识涉及了许多图形知识,然而,在复习图形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几何图形的实物,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图形知识的能力。由于初中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因此,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初中数学复习的过程中,由于许多数学知识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以便于实现数形的完美结合。

三、完善数学复习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数学复习方式的总结,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通过不断地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因此,要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完善数学复习的评价系统,从而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以成长。例如,在对三角形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在不断地反思的过程中完善复习方式,根据三角形特有的性质进行总结,从而增强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认识。

在初中数学复习阶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将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从而完善复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8篇

关键词:传统元素 木雕刻门窗 艺术文化 现代设计

一、传统元素的内容

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以下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汉代竹简、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瓷器、国画、唐装、木雕刻等。

以上所述中国的传统元素多不胜数,然而木雕刻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又是现在的室内设计中常用的装饰元素。木雕刻门窗是中国传统装饰构件之一,从皇家宫殿到普通民居都可以看到它,它的造型和图案有着深刻的内涵,它附着人们对安定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很多资料表明,国内的室内设计由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潮流慢慢的又开始回归中国传统,来追求民族化、地域化的特征,木雕刻门窗这些传统元素也被不断的运用到了现代的室内装饰设计中。我们经常在中国传统风格中见到木雕刻门窗的身影,在一些比较现代的室内设计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从木雕刻门窗中提取的一些元素的变体。由于时代的转变,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功能性能慢慢削弱,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大多用于装饰,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观念。这些传统元素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空间都带来了传统的特殊韵味给现代的空间增添了一点文化气息。

二、木雕刻门窗

1、木雕刻门和窗释义

木雕刻门窗首先是“门”和“窗”。门是界定建筑空间、内外空间、门内门外空间的重要部分,在建筑中起重要的作用。窗古时亦称为牖,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显得相当活跃,是一种独具文化意蕴与审美魅力的重要建筑构件。

2、木雕刻门窗的加工工艺

木雕刻门窗以它图案精美、布局严谨以及生动的造型艺术形式装饰于门窗之上。主要用在建筑的门、窗、屏风、窗楹、拦住、隔扇门等的装饰上。一般多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雕花撰朵,富丽繁华。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枝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为体现木本身材质的高贵,木雕均不加油漆,以免影响雕刻的西部,同时可以显出木材本色的柔和及木纹的自然美。木雕门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大门及门的涤板和裙板采用缕花、浮雕较多。装饰题材有灵兽、百鸟、蝙蝠、回纹图案和以宗教神话和民俗风情为内容的图案。形式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纹、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吉祥图案等。

3、传统木雕刻门窗的艺术表现及其文化内涵

精美的木雕刻门窗不光巨魔精湛的工艺和完美的造型,而且它们本身所蕴含的先秦儒家文化思想的魂灵、儒家的价值观念。它们都是观念支配下的产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述着一种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治国、齐家、修身,三者相互联系,代表了儒家的本质精神。传统木雕刻门窗作品题材广泛,深入浅出地从多角度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构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主要的传统观念有,孝道、忍让、忠义、读书及第、福禄寿。

传统木雕刻门窗作品与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并非由官府召集的工匠来完成这种作品,而是不同的主人和不同的工匠,在不同的岁月中心甘情愿的遵循着相同的儒家文化理念。

三、传统木雕刻门窗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和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1、传统木雕刻门窗的直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