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产型企业环保

生产型企业环保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6:53

生产型企业环保

生产型企业环保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

[作者简介]王倩雅,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上海200090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28-0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来推进,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解决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的状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就是要构建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生态化产业结构。就我国当前而言,受制于资源硬约束和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资源型企业的产业转型无疑是产业结构调整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推进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不管是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资源型企业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时代诉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应以深化产业结构转型为战略基点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现在已经步入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作为新型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它是在这两个“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们在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生产活动,更多关注和考虑的是人和社会的物质需要,对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重视不足。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不惜通过最便捷、“最有效率”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掠夺式、毁灭式的开采,最终陷入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失衡的困境。而生态文明所倡导和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对物质财富的积累不再是其唯一和最终目的,它是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稳定、发展及其实际承载能力的基础之上,来实现人和社会物质需要的合理性满足。很显然,生态文明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深刻反思和扬弃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是决定和推动文明发展的最终力量,生态文明亦是如此。据此我们不难理解,每一种文明都必须有一种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应该就是生态化的生产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和根基(赵成,2007)。当前存在的和仍然释放着负面效应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这就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恶果,同时这也证明了工业化生产方式通过把生产中损耗资源的代价转移到生产成本中虽然可以缓解生态矛盾的出现,但始终无法解决社会经济整体结构优化的问题。这就必须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构建与生态化生态方式高度一致的产业结构体系。党的十七大、十报告已经相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表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构建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来实现自然生态和产业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应该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基点。

(二)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对象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是促进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匹配,推动其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能力。资源型企业作为生产、加工、经营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生产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我国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以资源的无限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不断枯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窘境,环境污染严重、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产业安全度较低等因素对资源型企业发展的制约呈现强化之势。事实上,资源型企业也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源之一,因为资源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对资源的依赖性极高,它们在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开采和利用资源的非科学行为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着周边的生态环境。甚至部分资源型企业为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发展,存在主观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不但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还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发生的污染环境的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苯胺泄漏事故、陕西凤翔“血铅”案、山东沂南涑河砷化物水污染事件、贵州都匀矿渣污染事件、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渤海蓬莱油田溢油事故、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的企业基本是资源型企业,这说明资源型企业的非科学生产行为已经成为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一大“祸源”。而从资源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来看也凸显了其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由于受制于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不完善的产业链等因素,资源型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也无疑要求必须通过产业转型来促使资源型企业增加后续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为此,不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外在环境的倒逼,都迫使资源型企业产业必须实现向生态化转型,这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困境剖析

(一)体制缺陷导致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动力不足

我国大部分大中型资源型企业属于国有性质,在深化企业政企分开改革和实施以经济效益为主体的企业领导层考核体制背景下,部分资源型企业领导人往往重视的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追逐而对社会责任重视不足,由此催生了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产业转型带来的技术更新、引进,职工安置,加大投资等问题使企业领导层面临巨大社会责任而有所回避。特别是职工的安置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稳定隐患甚至会上升社会问题,而这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人”和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由此产生的风险是与日俱增的,如此巨大的社会责任是任何企业领导人都无法承受也不愿意承担的。在这样一种体制机制下,尽量降低职业风险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成为了资源型企业领导人的最佳选择:要么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中心,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让位于企业的经营业绩,为自己的“政绩”和晋升添砖加瓦;要么实行保守战略。最大程度保证企业在自己的任期内稳定发展,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使自己平稳过渡。如此一来,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就难免被“搁置”,成为“空中楼阁”。

(二)资源型企业生态化产业转型面临技术瓶颈的掣肘

拓展产业链、产业更新和两者并重是当前产业转型的主要途径。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依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才能得以实现。但现实中,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之发达国家还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技术装备和手段落后、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缺乏等。而这也恰恰是资源型企业对资源利用率低下、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主要根源。

(三)资源型企业融资能力不强,产业生态化转型受阻

资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亟需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的资源型企业更是如此。而融资能力低导致企业发展受阻又是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共性问题。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国家对生态环保产业重视日益加强,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都越来越向之倾斜。对资源型企业所处的高耗能行业却通过增加税收,提高贷款利息和贷款标准等措施限制其发展和扩张。在上述政策的限制下。作为企业融资主体和已经进行商业化改革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方向上也随之发生了对资源型企业不利的转向。资源型企业的融资显得困难重重,企业发展资金压力日益增大。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思路

(一)加强对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组织和规划。提高转型的成功率和增强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

在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资源型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少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众多学者认为,产业替代是解决资源型企业特别是资源枯竭的资源型企业的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观点所具有的合理性是可以肯定的。但笔者认为。资源型企业的产业转型并不是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关系集企业未来发展、区域经济协调、职工就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稳定为一体的复杂工程。考虑该问题的思路不能局限于资源型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要拓宽视野,通盘考虑。因为资源型企业原有产业一旦被新的行业取代。不但涉及到前文所述的融资、技术改进、职工安置或再就业问题。而且还要妥善处理好企业资本的产业转型、自然环境的恢复、企业所转向产业与城市产业规划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等问题。也就是说,资源型企业的产业转型必须同时发挥了政府、企业和员工三方面的力量才会有保障。而且,当前不少资源型城市也正在推进城市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作为资源型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型企业在产业生态化转型上必须要考虑两者的互动与协调。而透过对资源型企业一些非科学生产发展方式产生原因的分析,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资源型企业发展指导的弱化和资源管理政策的缺陷对此也是“难辞其咎”的。在我国大力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转型时期,资源型企业产业向生态化转型是不容置疑的,应该把其提升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层面来推进,而不是由企业“自行发展、自生自灭”,让资源来承担和解决由产业转型带来的系列问题。为此。应该在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建立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的管理机构,指导、组织、管理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的规划,确保企业产业转型既符合自身的基础条件,又能够与城市发展、区域产业规划方向保持同向性。除此之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的政策及企业领导的考核制度也应同步得到改进与优化,对确实存在资金不足的企业要如同扶持生态环保产业那样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要推进资源型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明晰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强化产权责任和产权约束。解决由于所有权缺位和虚设导致企业内部治理功能弱化的问题;要优化资源型企业领导考核指标,由以经济效益为主体转向经营业绩与社会责任兼顾。加强对企业领导的监督,建立健全具有激励性的相关薪酬制度。激发资源型企业领导人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动力并使之永续长存。

(二)把握好产业转型方向和转型模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化生产方式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和企业发展都必须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道路。资源型企业产业向生态化转型是必须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从理论和经验角度来看。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无非是通过拓展产业链、进行产业更新、产业延伸与产业更新兼有这三种模式。但是,资源型企业所处的行业、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地理位置,地方的资源条件、产业发展规划是有差异的,资源型企业的产业生态化转型必须考虑上述因素并得到科学处理,这就意味着,不同资源型企业的产业转型模式不可能是“同一式”和“复制式”的,应该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确定转型的目标和主攻方向,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模式。然而,不管是选择何种转型模式,以绿色、环保为核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增强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这一点是共同的,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都无一例外地指向和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先进生产技术的深度运用。为此,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了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资源型企业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改变和突破。一是加强企业创新文化的培养,首先是要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上实现转型,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员工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制度建设,营造有利于研发、运用新技术的浓厚氛围,在企业中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文化,使自主创新活动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企业生产活动的常态。二是加大对研发、运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资金投入,为企业开展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外来技术引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积极推进企业的产业学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与相关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交流及合作,并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型企业由资源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四是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特别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完善技术研发、咨询和服务平台及体系建设。为资源型企业开展技术学习、咨询、引进、运用建立更广阔、更有效的载体,促进新技术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三)完善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补偿机制,用制度功能来保障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实现

诺思认为,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学者也指出,制度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内生性和稀缺性,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后30余年经济能够保持高位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根源就在于中国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及时推进制度创新。实际上。制度在推动企业产业转型方面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正是基于此,党的十报告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中也明确指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由上述论述可知,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将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产业退出,产业替代,职工安置。生态环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资源型企业的产业转型就不能真正成为现实。而解决如此关系复杂的难题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要整合、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同步构建与之相配套的系列的资源型企业产业补偿机制。这也是解决资源型企业领导层对企业产业转型带来的社会责任产生后顾之忧,增强产业转型动力的有效“药剂”。从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过程中或转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该补偿机制起码应该包括资源型企业的产业生态化转型补偿、衰退产业退出补偿、替代产业支持、职工安置补偿等四个方面的内容。(1)资源型企业的产业生态化转型补偿主要是指政府部门要为资源型企业产业向生态化转型所需要的新技术、管理人才、资金提供强有力支持,并组织专家学者对企业产业转型的方向、方式和规划提供帮助及指导。(2)资源型企业衰退产业退出补偿主要是针对由于所依托的资源枯竭的资源型企业而言的,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或减免、项目支持等政策来引导资源型企业退出原有产业而转向新的产业特别是生态环保产业,进而成为新的企业主体。(3)资源型企业替代产业支持主要用于扶持资源型企业在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规划的新产业的发展。帮助其培育和发展欲进入的新产业、拓展新产业产品市场空间、引进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和高级专业管理人才等。所采用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环境政策等。(4)职工安置补偿重点是解决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后原有职工的技能培训、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设立资源型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再就业扶持基金。提高职工的综合技能和就业能力,规范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机构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处理好职工的再就业问题,避免由此发生相关对企业和社会稳定发展不利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欣广,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赵成,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化的生产方式[J],学术论坛,2007,(6):20.

[3]任平,提高资源型企业综合竞争力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3):39、40.

[4]徐君,王素萍,郭艳艳,促进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12-04-17.

[5]杨子平,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的三个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06,(6):51、51.

[6]周芳,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0,(7):200.

[7]李烨,彭璐,资源型企业产业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J],改革与战略,2010,(10):162.

[8]何翔,创新型经济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4):148.

[9]敖宏,邓超,论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策略[J],管理世界,2009,(4:1-4+26.

[10]李烨,张毅,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模 式选择[J],资源与产业,2009,(2):1一4.

[11]张彦英,樊笑英,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4):8—11.

生产型企业环保第2篇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绿色发展;绿色竞争力;提升策略

引言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越来越重视各种生产带来的利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比较少,无节制地对自然环境进行索取,最终对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直到对自然环境破坏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意识到加强环境的保护,才会开始考虑生产和消费中的环境代价。随着当前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类、资源、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使得经济发展理念也发生转变,形成一种绿色经济趋势,促进企业的绿色发展,从而加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

1 节约型社会与企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实现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加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才能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节约型社会指的是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以节约能源、对环境保护有利为准则,进行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加强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竞争力指的是环境竞争力,近年来,各国都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从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发生了改变,环境竞争力指的是企业以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作为发展目标,并且加强环境保护的实践,从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绿色竞争力成为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绿色设计,运用各种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从而生产出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绿色产品。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软实力,只有转变企业的发展观念,赋予企业绿色文化价值观念,才能生产更多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绿色产品,实现企业产品的绿色化发展。

企业要想实现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要进行清洁生产,实现社会的工业朝着生态工业的方向发展。现代环保理念提倡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各种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协调环境和经济的统一发展。现代环保理念、节约型社会以及绿色竞争力观念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升了环境保护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许多方面,使得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生产活动都重视了环境保护。企业是国民经济生产的主体,企业的绿色活动是促进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企业层面,主要是加强清洁生产理念的运用,循环经济则主要是针对国民经济的相关领域,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还是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2 在节约型社会环境下加强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探讨

2.1 践行清洁生产理念

在节约型社会环境下,加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践行清洁生产的理念,清洁生产针对的主要是单个企业的环境保护和生产过程,是在单个企业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企业中各个环节的过程。随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丰富,企业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群落,在各个企业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关系网络,企业群落之间的绿色生产叫做生态工业。无论是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还是企业群体之间形成的生态工业,都是为了对环境保护的理念以及内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层次的延伸与发展。大自然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其中的各种食物链构建起各种生物之间的网络,工业群落也是如此,传统的工业生产中,各个企业之间是独立的,但是生态工业理念中,各个企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企业的生产对其他企业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在企业群落之间都践行生态工业的理念,落实到每个企业中,应该使得每个企业都能够使用环境保护理念进行生产,才能促进环保战略的深入发展。

2.2 加强绿色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随着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市场上绿色产品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产品形式,为了实现产品绿色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要对生产工艺和包装方式的改进,并且对产品的销售环节中的污染源进行清理,从而将原产品升级成为绿色产品,使得企业的竞争实力得到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在原材料、产品的设计、生产制作、包装运输等方面加强绿色营销,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利用绿色产品提升企业产品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获得持续的绿色竞争力。

2.3 加强企业绿色文化的培育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精髓,企业文化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企业绿色文化的培育,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具有相应的绿色环保意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积极践行各种绿色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企业领导者的环保意识的深浅对企业的绿色发展以及企业绿色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要加强环保意识的建立,将绿色的经营理念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员工在工作中也能够不断践行环境保护的观念。百姓对企业的了解,往往是通过企业产品以及企业形象获得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形象以及企业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绿色企业文化的培育是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2.4 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是否足够强烈,对于绿色市场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绿色市场的开放程度往往影响了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在节约型社会下,加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的建立和加强,是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促进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的形成,应该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宣传,比如对于儿童,可以进行引导教育,对于青少年,则可以进行时尚宣传,对于成年人,则可以进行理性宣传,加强产品的实用价值的介绍,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由于绿色产品的成本比普通产品要高,因此在绿色产品投入市场的初期,其价格一般比较高,由于价格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行限制,因此在对绿色产品进行宣传时应该要考虑到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能力,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绿色成本,从而降低绿色产品的价格,促进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的提升。

3 结语

随着生活环境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在未来的环保过程中,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节约型社会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承载了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节约型社会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力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绿色竞争力是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的提升,应该从多方面着手,促进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并且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促进绿色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渐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领娣,徐新.节约型社会建设与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2]徐新.基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生产型企业环保第3篇

关键词:贵州省;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制约因素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贵州大学创新基金支持,基金名称:贵州省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转型路径研究――以开磷集团为例(课题编号:研人文2014047)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9日

贵州是一个资源大省,资源型企业为贵州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资源型企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对环境的破坏。随着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经济建设“五位一体”,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GDP等成为时代的主题,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生态效益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在此背景之下,贵州资源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两难选择: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是继续利用贵州丰富资源的优势,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后发赶超;还是为了保护贵州的青山绿水,放弃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以符合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破解这两难的选择成为目前贵州资源型企业的核心问题。

一、产业生态化概述

产业生态化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在国内,刘则渊等(1994)比较早提到了“产业生态化”一词并给予了界定,即“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和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以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产业生态化做出了表达,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侧重于目的出发。厉无畏等(2002)和袁增伟(2004)等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根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和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化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

(二)从侧重于过程出发。郭守前(2002)等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原理指导下,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到再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优化耦合和全过程生态化,从而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的产业生态体系。张雪梅(2009)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产业生态学理论,把产业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实现产业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消耗最低和对环境影响最小,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

(三)从侧重系统出发。黄志斌等(2000)和邓伟根(2006)等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进行调整,将产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资源和能量的消耗纳入到生态系统的总交换中,改变目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张文龙(2010)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闭路循环的模式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以实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低废物、低环境破坏,最终实现产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上述的研究,本文对产业生态化的定义为:产业生态化就是根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原理,把产业的生产运营活动至于生态系统之中,以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最终达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境界。

二、贵州省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必要性――多重问题解决的最佳措施

本文所指的资源型企业主要是从事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及加工的企业,包括采矿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资源型企业产业的发展对贵州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表1所示。(表1)可知,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资源型企业占了工业企业总数的50.44%,是贵州工业企业的主体。在工业总产值中,资源型企业贡献了54.56%,提供了38.19%的利润。由此可见,资源型企业是贵州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依靠发展资源型企业,实现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后发赶超,这也是贵州“工业强省”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支撑体系。但是,在发展资源型企业的过程之中,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受到技术水平低下、高知识人才储备不足、环保意识薄弱和产业组织规模不合理等,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一)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贵州资源型企业产业中,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再加之人才流失的比较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利用率的低下。本文从能源强度分析贵州资源利用率,2011年贵州资源型企业产业能源强度为0.49,全国资源型企业产业能源强度为0.26,是全国的1.88倍(资料来源:《2013年贵州统计年鉴》和《2013年国家统计年鉴》),另外从表1可以看出,占工业总企业的50.44%和占工业总值54.66%的资源型企业却只提供了38.19%的利润,这说明贵州资源型企业产业资源利用率非常之低。归纳起来贵州资源型企业产业利用率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开采利用率低;二是开发利用率低;三是回收利用率低。资源利用率低下势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然而,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浪费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肯定会加速资源的枯竭,资源型企业将会面临“矿竭企衰”的局面。

(二)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贵州是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据《2010年贵州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统计,主要水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资源型产业排放量为6,130.30吨;石油类排放,资源型产业排放量为248.85吨;挥发酚主要排放,资源型产业排放量为43.25吨,分别占工业废水厂区排放口排放量的12.64%、47.9%、96.54%。主要气污染中:二氧化硫排放,资源型产业排放量为56.54万吨;烟尘排放,资源型产业排放量为11.1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资源型产业排放量为22.29万吨;粉尘排放,资源型产业排放量为11.01万吨,分别占工业源排放量的77.31%、54.53%、89.26%、69.83%。“三废”污染严重(资料来源:《贵州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另外,2012年贵州省资源开采型企业共7,415家,其中大型企业65家,中型企业210家,小型企业7,140家,小型企业占总数的96.29%(资料来源:2012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如此多的小型资源开采型企业,造成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甚至掠夺式开采,严重浪费和破坏资源,导致资源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次生地质灾害加剧,资源的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再加之贵州地区生活相当落后,他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够,因此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

从上文可以看出,贵州地区资源型企业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再加之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的提出,资源型企业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资源型企业作为贵州工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实现经济跨越、后发赶超和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不能抛弃资源型企业,需要为资源型企业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产业生态化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产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和谐互动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资源型企业产业的发展唯有走生态化转型的道路,按照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或消除环境破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协调,才能逐步解决以上问题。

三、贵州省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制约因素

(一)产业生态化转型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虽然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但是总体来看,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还是比较薄弱,专门用于产业生态化方面的法律更是空白,而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于这方面的法律更是欠缺,远不能适应贵州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要求。另外,地方政府主要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资源又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在执法过程中,对于触法企业追究时,往往不了了之,由于违法成本很低,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资源型企业就不顾法律的约束,采取“掠夺式”开采,致使资源浪费、安全不到位,环境破坏严重。

(二)融资能力不强,产业生态化转型受阻。资源型企业进行产业生态转型,势必会带来技术的更新、引进,职工的安置,加大投资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而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对于环保的重视,国家的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很大程度上越来越向环保产业倾斜,对于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利用的资源型企业产业的经营却加大了税收,提高了贷款利息和标准等,导致资源型企业实施产业生态化转型时面临资金困扰。在此宏观背景之下,作为融资主体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贷款方面转向了对资源型企业发展不利的方向。

(三)企业落后的观念影响了产业生态化转型。第一,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企业仅以获得最大利润作为最终目的,作为单纯的“理性经纪人”,对于发展生态化的观念淡薄甚至存在着抵触的心理;第二,对于发展产业生态化转型,就要按照生态化的要求对污染物进行处理,这要加大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得利润下降了,企业往往采取将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之中,不会按生态化的要求处理污染物;第三,在产业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之中,会伴随着各种风险降临和利益的损失,企业领导人为了降低风险和获得最大个人利益,要么不顾环境,加大生产,为自己的“政绩”和晋升添砖加瓦,要么实施保守战略,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使得产业生态转型成为了“空中楼阁”。

(四)技术瓶颈及人才缺乏制约了产业生态化转型。资源型企业实施产业生态化转型离不开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但是现实之中贵州整体科技化水平要比其他发达省份要落后,主要表现在技术装备和手段落后,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缺乏等。贵州省技术水平底下的原因有企业规模偏小,没有雄厚的资金能力支持企业技术的改革,再加之贵州资源型企业地处偏僻,基础设施不完善,先进的技术引进困难,最突出的是,贵州资源型企业基本上都是从事资源的开采和初级的加工,这些不需要高技能的人才,对于加强培训认为是在浪费资源,造成人才储备不足和人才的流失,导致先进技术的创新能力不强,反过来进一步造成技术水平的低下。

四、培育和提高贵州省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产业生态化法律法规体系,为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提供动力。抓紧制定各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之适应产业生态转型的要求。各地方也要根据本地的情况,制定或完善有关的地方法规、条例、规章。对于“三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加强对其的监管,或者责令关闭和停产,迫使其向生态化转型。另外,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建立责任明确制度,“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明确企业加强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义务,提高企业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废弃成本、排污成本和违规排污处罚标准,迫使企业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在对排污权交易明确界定的前提下,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这样企业就会在高昂的污染处罚成本和约束下,自觉实现产业向生态化转型。

(二)加强融资、科技和人才的支持力度,为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提供支撑。资源型企业实施产业生态化转型将面临着各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企业本身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联合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力量来完成,这也是解决企业领导对于转型带来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对于融资,政府要拓宽资源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要加大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或优惠、新项目建设支持等措施,对于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的项目优先立项支持,使其顺利地向生态产业转型过度。对于科技和人才,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资源节约技术、污染治理技术、高新技术、升级改良技术等研发和推广,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攻破技术难关,力争在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育,以及科技创新经费的支持,保证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避免人才的流失。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则渊,代锦.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2.

[2]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3]袁增伟,毕军,张炳等.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

生产型企业环保第4篇

对企业排污进行全天候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还可以实时报警……在排污企业中安装“中小型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后,使监管方式实现从人眼到“电子眼”的转变,克服了单靠人力巡查的不足,环保监控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近期,在顺德中小型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科技成果专家评估会上,顺德大良华盈环保物资有限公司研发的这一系统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肯定。

尴尬现状,人手不足监管难

一些进行过环保投诉的群众可能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明明自己投诉的企业排出很严重的异味,可是执法人员到现场执法检查之后,给出的回复常常是企业正常排放,并没有存在偷排漏排情况。对此,群众常常愤愤不平,内心则咒骂执法人员的不作为。

殊不知,其实环保执法人员也是万般无奈。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伦教分局环保科科长梁永坚坦言:“传统的执法模式,多数是执法人员到现场执法时,企业负责人早已经将治污设施正常启动或已经停止了排污。”此时很多群众可能就会觉得执法人员与企业存在猫腻,但实际上执法人员并没有偏帮。

梁永坚说,执法人员经常凌晨两三点接到群众投诉后,十万火急赶到现场时,却发现企业各项环保设施都正常运行,排污也没有任何违规迹象。这样一来,执法人员的检查结果与老百姓的感观不相符,大半夜跑出来执法换来的却是老百姓的责骂,这让他们既无奈又苦恼。梁永坚还提到:“我们的工作人员经常在一线执法,企业都认识他们,他们常常刚到企业大门口,存在违规排放行为的企业马上就通知操作人员改正行为,让执法人员抓不到证据。”而且一个镇街环保执法人员只有七八个,却要面对三四千家企业,监管难度非常大。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为了节约成本,部分环保治理设施平时并没有正常、合理开启,只有执法人员检查时才临时启动应付检查,这就可能导致污染物超标排放。限于检查力量、时间和频率因素,环保部门对企业治污设施整体运行状态的管理存在盲区,特别是节假日、夜间等时间段,企业更是游离于监管视野之外,偷排、直排、漏排等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对2万多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自动监控,各省市也相应对辖区内的大规模排污企业进行了在线监控。但是,对于大量的中小型排污企业,目前法律上并没有硬性规定要安装在线监控系统。而现实情况是,中小型排污企业数量庞大,其排污量集中起来也是非常惊人的,如果不把它们妥善监管起来,其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样不可小觑。创新设计,实现前端监控全天候监管

针对这些情况,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的顺德开始寻求利用电子设备来打破这个困局,“中小型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便应运而生。

这套系统主要针对企业产污环节(生产线)和治污环节(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状态实现全过程的在线监控。它通过在企业安装数据采集传输仪监控设备,采集企业产污工序生产设备和污染治理设施用电设备的开关状态信号,再通过无线网络将监控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平台服务器,通过专门的系统软件对采集到的监控数据进行统一分析、统计和综合展示,从而方便环保部门工作人员随时了解中小型企业生产线和污染治理设施的全流程、全天候运行情况。

系统针对不同的污染源企业,运用不同的逻辑分析判断模型,对企业端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针对废气排放企业,通过采集企业废气产污工序生产设备和治理设施的用电设备运行状态信号,结合数采仪和监控系统的自动逻辑判断分析模型,分析判断企业生产设备和治理设施是否同步正常开启。针对废水排放企业,通过企业污水处理工艺过程用电设施的运行状态信号采集,再根据企业污水处理工艺特点,结合数采仪和监控系统的逻辑判断分析模型,分析判断企业处理污水过程中设施是否合理正常开启,从而实时排查出可能存在违规排污的企业。系统还通过监控企业废水产污工序设备,结合入水流量计和出水流量计的对比安装分析,排查出可能存在偷排、漏排废水的企业。

简单地说,与传统在线监控相比,这套系统将监管前移到企业生产端,通过监控生产端的生产情况,科学判定末端产生污染物的情况,然后对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就可以判断企业运作是否规范、有无偷排漏排行为。而且由于监管前移,且信息可随时在线查询,企业主可以实时了解到自己企业生产线的运行状态,知道员工生产操作是否规范,这有助于规范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采用这套系统后,可实现全天候24小时远程连续监控企业的产污、治污设施运行状态,一旦企业污染处理设施没有正常启动,系统就会进行报警。接到报警信号,监管人员通知企业及时改正,如果超过预定时间仍不改正的,执法人员就会到现场进行执法。对于经常出现报警的企业,环保部门则会登记在册,重点对其进行监管,这样一来就方便对非法排污企业进行针对性有效打击。这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而且弥补了传统监管的不足。成效初显,违法排污现象大为减少

“中小型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自研发成功以来,首先于2011年7月在顺德区伦教镇实施试点工作,随后分别于2012年12月、2013年1月和2013年6月成功在顺德区伦教镇、乐从镇和陈村镇进行推广,共计应用于180家企业之中。

从应用的效果来看,这套系统提升了环保部门对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力度。梁永坚说,原先伦教是环保投诉的大户,在那些经常被投诉的企业中安装了这套系统后,现在伦教的环保投诉已经同比下降了60%。他也提到,系统改变了监管方式,使环保部门变被动为主动,哪里有报警就主动介入检查,提升了执法的有效性、针对性。梁永坚还坦言,系统由第三方运营,遇到投诉时,由第三方出示监管数据,对老百姓更有说服力,减轻了环保部门不少压力。

企业安装系统之后,就如同上了“紧箍咒”一样,时刻有只无形的眼睛在监视着它的一举一动,这对企业是种极大的威慑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无形中促进了企业环保意识的提升,使他们更加注意自身的生产排污状况,及时维护污染治理设施,同时提升企业环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生产型企业环保第5篇

融入企业理念的环保责任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爱普生对环保的支持更是体现在对产品研发的每一个细节上。事实上,环保意识已经深入爱普生产品设计、制造、销售乃至售后服务的每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保证了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为了实现环保的目标,爱普生采取了综合环保措施。

在爱普生,如何节能环保,如何在构建节能型社会中发挥作用,有着明确且独到的见解。首先,生产与环境和谐的产品,确立了以节能设计、节省资源、排除有害物质作为商品制造的基本方针;其次,以减少环境负荷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爱普生在同业中率先宣布完成了“无氟利昂宣言”,早在6年前便全面实现了无铅焊锡技术,以及在各种废弃物品的回收再利用上,爱普生都是在努力减少整个商品寿命周期对环境带来的破坏。第三,建立废弃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机制。目前,爱普生产品的再利用率已经超过70%,在业内无人能及;第四,向社会公开相关环保信息,不断改善环境管理体系。目前,爱普生所有企业活动的基础,均与“共生、与自然为友”息息相关,爱普生致力节能环保的企业公民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国家节能认证中心专家介绍说,爱普生作为节能环保企业的先行者,成绩非常显著。在中标节能认证中心公布的打印机节能产品清单上的20多家企业中,爱普生的产品就占到10%,比例相当高。爱普生几乎全线产品都通过了国家节能产品认证,对于产品节能环保方面的重视,再一次展现出爱普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企业理念。

据介绍,在节能产品认证测试过程中,爱普生产品表现可谓完美。爱普生针式打印机在关机状态下单位能耗、睡眠方式缺省等待状态以及单位能耗方面均远远低于国家打印机节能产品认证标准。以睡眠方式下的单位能耗为例,爱普生针式打印机新品LQ-2680K的单位能耗仅为2.5W,而国家节能产品的标准为15W,仅为国家标准的20%。如此算来,相对未通过认证的针式打印机产品,每台节约12.6W,那么针式打印机市场全年150万台的销售总量,就可以节约18900万千瓦的电量,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发电厂的年发电量。

节能环保,优秀企业的重要标准

日前,政府进一步明确:在实现工业化、现化化进程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进。随着近几年“节约型社会”概念的不断提出,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

作为连续四年蝉联中国“节能贡献企业”称号的获得者,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中庸先生曾经多次表示,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提供着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但也产生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所以企业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扮演环境保护的主要角色。爱普生是一家非常注重环保,并把环保写进公司总章程的企业,一贯追求“把‘顾客优先,与地球为友’放在第一位,而企业利益是在保证顾客和环境利益基础上而获得。”的企业理念,也正是在这种深入企业经营理念的环保责任感的指引下,爱普生的发展路线同时也是一本环保领先企业的白皮书。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我国政府制定相关环保政策之前,爱普生就已开始其在环保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并且在节能设计与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当2002年中国政府开始筹备节能认证工作时,爱普生积极响应并配合政府工作,在中标认证中心(CSC)起草相关细则和认证技术要求审定过程中,爱普生利用自身的经验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爱普生成为众多国内外打印机品牌中首批获得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的品牌之一。

生产型企业环保第6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保产业 调查与分析 沈阳市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61-04

1 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

对环保产业的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一个首要行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到2020年发展成为支柱行业。在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以及伴随着工业发展产生的大量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近年中国环保产业始终保持着较快增长的水平。2009年中国环保产业产值较上年大幅增长18.9%,规模达到约9500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增长率估计在15%20%之间,2010年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已超过10000亿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对环保治理投入不断上升。“十五”以来,环保产业投入年增长率都在15%以上,“十一五”期间,环保产业投资总额规划达到1.375万亿,较“十五”期间增加96.4%,占GDP比例上升到1.35%。“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投资会继续增长,按照投资比例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投资额占到GDP的1.5%,投资总额将达到3.1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投资额翻一番以上。

2 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2.1 基本状况

沈阳市环保产业是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起步的。1996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环保市场日趋升温,沈阳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市先后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经贸委命名为“全国环保产业基地”、“全国环保产业示范城市”。2000年以来,沈阳市的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从事环保及相关产业企事业单位由2000年115家发展到2010年的228家,其中专业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45家,兼业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83家。2010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1923人,其中具备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数分别占从业人数的3.02%和7.85%。

2010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374.87亿元,比2008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增加71.80亿元。

2004年至2010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产值由140.07亿元增加到374.87亿元,期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年增长速度大约在17.83%左右。2010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状况见表1。

以上数字显示,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已形成了信息交流、科技开发、产品生产、资源利用、工程治理、环保服务等较为完善的环保产业体系,为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环保需求的增长和环保投资规模的增加为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2 环保产业产值和产品构成

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主要由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自然生态保护五个方面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沈阳市环保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年以前,主要以环保产品生产为主,随着环保产业定义内涵的拓展,沈阳市环保产业结构进行新的调整,自2004年以来,洁净产品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2004年至2008洁净产品产值平均约占总产值68%左右,2010年沈阳市环保及相关产业产值结构情况详见表2。

以上数字说明,2010年沈阳市环保及相关产业结构中,洁净产品占主导地位,随着国家环保宏观政策调整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静脉产业的主要部分,在循环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在环保及相关产业结构中将会逐渐增加比重。

2.3 产业规模

依据1997年全国环保产业调查对企业固定资产≥5000万元为大型,固定资产在15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为中型,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为小型的划分标准,2010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不同规模环保企业数量如表3所示。

2.4 企业性质

沈阳市环境保护与相关产业的企业性质主要分为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81.58%、3.95%、14.47%,涵盖了包括国有、股份合作、联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其中国有占16.67%,私营独资占17.54%,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占20.61%,外资企业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占18.42%,其他如联营、股份合作、国有联营、国有独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占26.76%,各种经济成分在彼此互补、互相竞争中发展。

2.5 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特点

综上分析,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备一定规模,向多个领域发展

目前,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374.87亿元,比2008年增加将近71.80亿元,随着我国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加强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国内市场的宏观政策进一步落实,以及沈阳市创建国家环境建设样板城的需求,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总体规模将不断扩大。环保产业领域由过去以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和大气治理技术与设备为主,向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环境保护服务多个领域发展,并均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2)主导产品优势明显

目前,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主要以洁净产品为主,环保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为辅,而洁净产品主要以低毒低害产品为主,其产值占洁净产品产值81.15%;环保产品主要以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和水污染治理设备为主,其产值分别占环保产品产值66.18%、32.67%;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主要以废弃资源回收利用和废旧物资综合利用为主,其产值分别占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51.17%和44.51%。

(3)环保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洁净产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快速发展,高于环保产品生产和环境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说明我市环保产业已由以末端治理和污染防治为主要内涵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促进城市国民经济质量和人民生存环境质量的新的发展阶段。

(4)具备了科技创新能力

沈阳市是辽宁省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确定的全国环保产业示范城市和全国环保产业基地,环保队伍庞大且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实力雄厚,并具有一定实力与规模的环保孵化器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不但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开发能力,而且也具备一定的设备制造与工程建设能力。

(5)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企业规模差距变大

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企业规模的差距日渐拉开,2008年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环保企事业单位288个,占环保企事业单位总数的81.12%;2010年小型环保企事业单位数量锐减为146家,仅占该年度环保企事业总数量的64.04%。2008年固定资产大于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环保企事业单位38个,占该年度环保企事业总数量的10.71%;2010年小型环保企事业单位数量增加为53家,占该年度环保企事业总数量的23.25%。

3 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存在问题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产品种类较为齐全和污染治理技术、资源综合利用、自然保护及生态工程比较配套的新兴产业,环境保护和治理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在未来10年内将持续以14%17%的速度增长,是发达国家增速的2到3倍,环保产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对沈阳市而言,尽管近年来我市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环保产业布局失衡,产品结构不合理

环保相关产业包括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保服务业、资源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五个方面。根据2010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调查显示,环保产品产值占18.00%、洁净产品产值占66.15%、资源综合利用产值13.28%、环保服务业收入占2.57%。环保产业的内部结构是环保产业发展质量的反映,沈阳市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四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差别悬殊。环境服务业极其薄弱,而洁净产品发展较快,导致环保产业结构失衡。环保服务业在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过小,还没有形成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相适应的环境服务体系,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环境技术开发、环境工程设计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环境咨询、环境评价、环境认证、环境监测等主导领域。环保服务业的落后削弱了武汉市环保设备的研发能力、环保产业信息的汇集与处理能力、环保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

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水、大气污染治理及噪声震动控制设备生产方面,环保设备成套化、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及配套率较低,低水平重复生产仍然较普遍,真正具有市场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产品较少。

3.2 企业规模小集中化程度低,缺乏竞争能力

2010年沈阳市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属小型企业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占总数的64.04%,而大型企业固定资产大于5000万元只占总数23.25%。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尽管形成了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环保高新技术企业,但总体来说,仍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生产型企业环保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转型;影响分析

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工商管理进行有效协调,保证企业转型能够顺利进行。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能够给予企业转型保障,并且在政策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促进企业转型的快速完成。新经济常态下,企业转型发展,成为企业把握市场,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这一过程中,企业转型需要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并且原有发展模式的改变,需要企业对其进行较好的适应。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工商管理工作如何在企业转型工作中进行有效开展,并且对企业转型起到一个有效地引导作用,成为当下工商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现阶段工商管理工作的内容

工商管理对于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商管理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转型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支持,工商管理的主要内容,在于对市场经营主体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关于我国现阶段工商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点:

1.制定工商管理规章制度

工商管理注重利用行政、法律方式保证市场经济能够稳定运行,在制定工商管理规章制度过程中,注重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并能够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角度出发,保证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主要从企业监督、依法登记、注册管理等方面,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主要从企业发展情况入手,对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进行监督,切实保证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并且能够保证消费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登记角度,则注重对企业的规模、经营情况进行考虑,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凭证,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注册及经营方面,则是加强对企业依法经营的有效监督,能够保证通过有效地管理,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和国家税收需要。

2.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增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侵权问题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市场不利环境的制约。工商管理注重维护市场主体权益,能够利用法律文件,对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侵犯商标权犯罪行为的查处,可以更好地保证经营者的权利。同时,合法权益的维护,也能够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指导,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3.有效执法

执法权是工商管理部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依仗,也是保证市场经济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或是商户,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铤而走险,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对正规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扰乱了市场发展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危害。这样一来,工商管理通过有效执法,能够对破坏市场秩序、稳定、滥用市场支配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从而维护市场环境,能够对市场主体利益进行较好的维护。有效执法,也是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工商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

工商管理应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工商管理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经济建设和发展作为目标

工商管理在应用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经济建设和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工商管理注重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把握,并且能够坚持党的方针和路线,对企业发展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从事市场经营行为。工商管理坚持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注重构建完善的市场发展环境,能够带动企业在这一环境中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2.系统化特点

工商管理的系统化特征,是工商管理发挥管理作用的关键。在对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注重站在系统角度,能够对企业实现全方位的管理,从而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处于一个标准化的监督环境下。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市场进行更好地调控,并对资源进行统一分配,从而切实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应用,注重立足于管理的整体,统筹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实现统筹兼顾的管理目标。

3.程序化特点

所谓的程序化特点,注重在管理过程中,对管理流程进行把握,从而切实保证管理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果。工商管理的程序化特点,注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能够按照流程办事,从而保证相关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程序化管理特点,使得工商管理具有鲜明的程序性,实现对市场主体的监督和管理,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性和可靠性。

三、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企业转型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通过转型,能够更好地提升其生产效率,完善生产结构,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工商管理的政策进行把握,并且能够基于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特点,调整转型结构,实现长足进步和发展的目标。关于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企业纷纷加快了转型发展不发,在生产和经营管理领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对转型期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这样一来,势必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从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现代化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势必会导致一些企业进入不良的市场环境,导致其利益受损。工商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对市场环境进行改善,以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工商管理通过利用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对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打击,可以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企业在转型期过程中,能够免除后顾之忧,通过对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对能源资源的有效节约,提升自身竞争实力,从而获取发展。市场竞争环境的净化,降低了非法操作和不正当行为对企业转型的危害,从而规范了市场发展秩序,能够净化市场环境,使企业树立守法经营的观念。这样一来,企业转型后,其竞争实力会不断增强,从而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对企业进行科学指导

低碳经济的出现、环保问题的突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过程中,企业势必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转型升级。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企业被迫进行转型,导致其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并且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问题。因此,加强对转型企业的有效指导,成为工商管理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1)政策和制度对企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我国职能部门,其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这样一来,通过管理政策和制度,能够为企业转型提供有效地指导,从而保证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能够实现转型目标。例如企业转型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可以为企业提供服务管理、弹性管理培训工作,使企业对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解,从而制定有效地管理策略。(2)强化企业合法经营意识企业合法经营意识以及合法经营,直接关系到了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并且对企业长足发展和进步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利用工商管理相关政策,能够使制度、政策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当中,从而强化企业合法经营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这一过程中,企业生产经营势必会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从而使企业更好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3.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关于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点:第一,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管理中的应用,注重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角度出发,把握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而对企业转型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这一过程中,能够科学地指引企业进行转型发展,并为企业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使企业转型能够得到重要的指导。第二,工商管理部门在对企业转型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并结合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为我国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这样一来,可以使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受到较大的风险,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第三,在进行转型过程中,工商管理能够对企业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处置,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更好地保障企业转型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工商管理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了规章制度制定、服务监督、市场经营环境管理、主体权益维护等内容,并且在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注重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坚持以经济建设和发展作为目标。基于这一点,企业转型过程中,工商管理的作用尤为突出。工商管理能够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优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能够对企业转型进行较好的引导,促进企业转型过程中,能够稳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要切实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能够使工商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与企业自身情况、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保持一致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

作者:黄梓良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东.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2,20:57-58.

[2]李亚红,杨桂莲.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2,33:3.

[3]蔡海誉.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01:232.

[4]连华.浅议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的重要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4,04:93.

[5]张艺,乔健.试析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4,02:215-216.

[6]谢俊展.试论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68.

生产型企业环保第8篇

其次,在国家不断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到。近年来,我国环境现状不尽人意,随着科技进步、人口增加、需求膨胀,自然资源日益衰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于是,如何将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正确的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得以体现,成为了新时代管理会计创新的重大使命。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

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来看。苏亚民(2007)[1]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是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起,是以重视环境适应性、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和绿色管理会计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改变,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改进生态经济效率,生态型管理会计是在生态问题严重时且企业发展不得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形下,由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管理会计也是应时而改变的,所以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绿色会计、生态型管理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最早在《9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中对绿色会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实际上这也是生态型管理会计的雏形。绿色会计指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会计学的原理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对各会计主体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型管理会计就是在绿色会计的基础,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对财务、企业行为、生态成本信息进行深加工和系统整合,实现对经济过程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对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进行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会计信息系统。生态型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这也符合了管理会计的内部性特点。

二、生态型管理会计内涵和特征

生态型管理会计作为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针对企业的相关行为或经营活动来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加工和整合,采取一定的策略将成本控制到最小,并在企业的财务信息中把环境破坏的程度量化,达到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型管理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用、生态环境破坏、防治等成本进行核算与归集,对生态环境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科学的计量和报告,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其更加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倡导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生态型管理会计是将环境指标、生态指标纳入到管理会计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其特有的特征:不确定性比较突出,生态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并且一些生态指标也不好确定,由此生态型管理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周期和效益难以计量,环境的破坏,以至于达到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涉及到的周期比较长,即使治理也不是当前期间就可以享受到的利益,复杂的特征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去衡量,这也是生态型管理会计要得到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研究方法多样。生态型管理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到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综合学科理论,也为生态型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生态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

在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中,以成本控制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阶段是属于经济效益型管理会计,而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倡导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阶段是生态型管理会计。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核算时,应将生态环境成本加入其中,这样才能真正的缓解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成本计算中应体现生态环境成本

曲闻宇,赵明辰(2013)[2]将生态环境成本定义为:某一经济组织按照国家环境标准体系的要求,为获得生态经济效率最大化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费和牺牲,是需要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补偿的社会经济代价。所以企业应加入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生态成本。

在管理会计中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那么生态环境成本也应该被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生态环境成本,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期间成本-变动生态环境成本。这样企业首先要解决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于生态环境成本的计量不像一项简单的经济业务,其计量主体难以确定,也难以客观进行计量并做出合理成本补偿。所以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比如:当资源的价值难以直接评估时,可以考虑采用机会成本;当生态资源价值可以使用效用来衡量时,可以采用边际成本;当公共产品没有市场价格时,可以采用替代成本;对于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支出的人类劳动费用,就可以采用传统计量属性等。这样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对生态环境成本加以考虑,从而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减少隐形的成本隐患,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在本量利分析中引入生态补偿成本

以前很多企业的发展是以污染环境和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的,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生态环境成本,此时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应支付将后期的生态环将还原到产品生产之初的平摊费用,即生态补偿成本。对于本量利分析,企业应在计算保本点时加入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如:某一产品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三)做出生态成本预算

在生态型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除了生态补偿成本,也应对目前的生产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支付成本,所以在企业做全面预算时,应单独分设生态环境预算的相关内容,在企业制定预算和生产经营计划之初实现生态型预算的监管和控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监督和报告。比如:可以在业务预算方面增加生态环境成本预算内容,预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增加生态环境成本的量化,定期报告披露生态环境信息,这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报告中生态破坏程度做出调整和整治。

(四)实施生态型战略管理

生态型战略管理突出的是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企业应将生态保护提升到战略层面,加大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比如:每一道生产工序上对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加以监督,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加以修正,努力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在成本控制方面,当企业有破坏生态环境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两种方案时,企业在选择方案时,应该把破坏生态环境方案成本中加入生态环境治理补偿预算成本等。企业的战略实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生产资料的消耗和环境保护同企业发展成本有机结合起来。所以,企业应将产品成本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动态、全面地加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

四、总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