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色彩课程总结

色彩课程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4:21

色彩课程总结

色彩课程总结第1篇

已经难以满足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了避免学生的设计色彩知识与市场脱节,学校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高职高专平面设计类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职高专;平面设计;色彩课程

一、设计色彩课程特点及其课程要求

平面设计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景的专业,色彩是平面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因素,设计色彩课程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必要课程,通过专业的色彩构成训练,学生能系统学习色彩理论知识,了解人类的色彩知觉、心理规律,色彩设计既有感性的部分也有理性的部分,受许多因素影响,学生在设计工作中如何把握色彩设计的核心,确保设计出来的作品既有独特风格,又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是色彩学习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色彩学习过程中牢牢把握平面设计的特点,分清各个设计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始终围绕核心知识进行课程训练,重视色彩知识在平面设计中的实用性。我国高职高专平面设计类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材繁多,包括美术专业色彩教材及艺术设计类实用教材两种,美术专业色彩教材以人体、风景、静物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希望能从绘画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能力。但从设计专业来说,这一类教材对于学生色彩设计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太大帮助,而艺术设计实用类教材过分偏向色彩基础、色彩度比、光于色、色相对比、色彩心理等色彩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即“如何在设计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色彩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色彩、线条等要素的合理搭配,传达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体思想,理论知识只是为色彩应用奠定基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色彩千变万化,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创作有意义的作品。因此,学校必须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

二、高职高专平面设计类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

1.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色彩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际的教育工作应具备鲜明的职业性,应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明确市场对设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整合、归纳色彩课程内容,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的色彩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色彩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2.与专业方向结合

设计色彩教学必须与专业方向结合起来,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应注意设计色彩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而是提高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具体的教学应将原本的“色彩构成”“静物色彩”“场景写生”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划分为“色彩表现技法训练”“色彩基础理论”“色彩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等模块。在色彩专业方向技能训练中,教师可以根据景观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分别讲授色彩介绍,进行色彩结构训练,使设计色彩教学更具针对性,与专业内容练习更加紧密。不同专业的效果表现技法存在一定区别,色彩应用训练必须与其结合起来,做到目标明确,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体现高职高专特点的色彩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教师要结合这一实际情况,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讲练结合、示范模仿、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艺术设计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以往的高考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专项设计专业化。由于色彩课程中实践比重本身较大,教师必须重视色彩训练,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装饰绘画的画面效果、平面制作材料的应用等,以理论知识为导向,实践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体会到设计色彩的实际应用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变革示范的教学方式,采用讨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探讨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教师要重视作业的讲评及总结工作,师生共同参与作业评讲,总结、归纳每个阶段的作画体会、技法经验,分组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由教师挑选不同层次的绘画作业,学生自己提出优点及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意见。任何技巧的训练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层层递进,初始阶段选择优秀的设计色彩作品供学生临摹,然后开展色彩实训,待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技巧之后,再让学生自主设计作品,从浅入深,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叶芊.高职高专平面设计类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浅析[J].时代教育,2016

[2]蓝鑫,韦华玲.谈高职高专平面设计类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4

色彩课程总结第2篇

【关键词】色彩 考试改革 过程性 终结性

美术基础(色彩)课程是有关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因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成为考试改革的重点。在课堂上怎么样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好的把握专业基础课程训练与专业设计课程相结合,使美术基础(色彩)课程更好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服务,更好地适应现代设计?作为建筑与艺术学院美术基础(色彩)课程考试改革实训项目的任课教师,结合该课程的项目实践过程,探索怎样提高教学过程控制的有效性,并有针对性地推进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一、美术基础(色彩)课程考试考核的现状

美术基础(色彩)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建筑与艺术学院其他设计类专业也开设这门课程。这些专业对该门课的期末考试考核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没有专业的区别性。在教学过程中,平时上课在画室里摆一些静物进行实训练习,在规定的四节课内完成交上作品,任课教师根据作品效果的好与坏给出平时考核成绩;到学期期末时,在固定的画室内180分钟完成一幅色彩写生或临摹作品,作为期末考核成绩。

这种考试考核方法太过于局限性,禁锢了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发挥,是检查不出学生对课程理解掌握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要施行对美术基础(色彩)课程考试改革,不再以写生、临摹优秀作品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我们主要是以命题的作品开卷形式,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命题自主创作完成一幅有关色彩的创意作品。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通过学生创作的作品来检查学生熟悉和掌握该课程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二、考试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首先,它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启迪,并培养学生视觉敏锐的感受能力与反应能力;其次,色彩能够培养学生大脑对视觉信息的接受、记忆、分析、理解,转化和结构重组的能力;再次,它能培养学生双手对接受视觉信息和大脑指令后的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技法的运用,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营造和谐的色彩画面。

三、考试改革方式、方法

本课程考试分为两种方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的50%,由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10%,课堂发言、讨论情况10%,课堂作业30%。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学生出勤情况应在课堂纪律与成绩表上详细记载;二是每一次的课堂作业都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也应有详细的记载和依据。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主要是完成一次期末大型作业,或交出一幅作品成果。学生根据任课教师命的试题独立完成创作过程,在学期期末课程教学作业汇报展览进行评分。

美术基础(色彩)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简要的概况为以下两点:

1、更新传统考试观念,注重能力测试

单门课程考试由多名专业教师成立考核评分小组,根据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目标,以能力测试为中心改革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将有利于改善当前课程考试的不足。

2、提倡“教学、展览、评价”考试考核方法,注重过程性考核

单凭终结性考试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不符合实际,要注重过程性考试,课堂评价也是主要的考试内容。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讨论问题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看过程性考核”体现在过程性考试中,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发言、讨论情况,课堂作业等平时表现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看终结性考核”指的是看期末作品汇报展览中学生的作品效果。在展览和教师集体评阅中体现终结性考核,教师集体评阅是在课程结束的汇报展中进行,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由专业教师成立考核评分小组对这些综合作业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试方式可以较客观、公正、整体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学习情况。本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适合各大高职高专院校有关设计类专业的学生。

四、考试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期末考试是以学生最终完成一作品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程度。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完全是学生独立的深入思考、分析出内在的色彩关系,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发挥创造性思维获得个性的色彩表达,带有一定设计性,要是像普通课程考试在180分钟,规定的教室里考试完全是不现实的,对于学生的作品来说,要体现一定的设计情感,学生要进行创作,需要查阅大量的优秀作品,寻找创作灵感,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色彩课程总结第3篇

一、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思想“老龄化”:在我国目前的高职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生源质量相对比较差,有的甚至没有美术基础,审美意识和设计理念基本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灌输式、填压式教学方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纯理论式的教学,学生只是一味的效仿老师通过手绘来完成作业,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作业的表现形式上,而并非创造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局限。

教学模式“单一化”:由于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方法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对作业的临摹和对颜料的调和上,从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色彩构成最终的培养目标——对色彩的认识、审美、综合、概括的创新能力,缺乏了创造性。

教学目标不明确:色彩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专业主干课程打好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但是就目前高职教育来看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与主干专业课严重脱节,课程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和贯通。以致于基础课不能为专业课提供支撑和依托,不能形成系统的学习模式。

二、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系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绝大多数学校采用了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内容和课时上进行大量的删改和消减,最终形成了本科艺术教育的“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色彩构成是在综合、概括、提炼的基础上依托一定的载体传递信息,表现某种理念。在现代设计当中不外乎涉及到三个重要因素:即图形、色彩、文字,而色彩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的原理结合形式美法则去认识色彩、理解色彩、表现色彩。然而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我们只是企图让学生用各种色彩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等)来表现内容。学生很盲目地去模仿老师、模仿其他作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色彩的调和上,而忽略了色彩构成的本质目的。因此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的目的,与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配色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典型事例,讲解色彩搭配基本原理,运用色彩学规律使学生亲身体会运用色彩学原理达到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掌握色彩在设计中综合的应用。

(二) 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其预设性,很多教学准备工作可以事先完成,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十分紧密的操作步骤可以省略,因此课堂教学节奏快、时间省、容量大、效率高;(2)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能够通过图、文、声、像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强烈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直观性强,为视、听提供较多信息,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多媒体由于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在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材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在构建《色彩构成》课教学模式的诸要素中是最重要的。

如在《色彩物理学》新课讲授结束后,利用多媒体将本课内容配以在网上复制的“海市蜃楼”的多幅图片快速地显现一遍,加深印象,形成体系,使学生兴趣倍增。

(三) 从“举一反三”到“举三反一”

“举一反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举一反三”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科学逻辑,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抓到果子,不要“大起大落”而让学生“吃瘪”。在学习色彩的过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我在“色彩与心理”一节时有意将同一个环境的不同用色与一种色彩在不同环境所产生的不同效应,归纳组合,举一反三。在《色彩构成》课的授课过程中,我是这样运用的。

例1、宴会环境为绿色时:食欲不振,寡言少语,气氛沉闷;红色时:开怀畅饮,但酒足饭饱之后,激烈舌战,最后不欢而散;白色时:言谈有节,彬彬有礼。

例2、外表涂上黄色的汽车,比其它颜色的汽车事故率低;飞机的机舱里禁用黄色,因为黄色会让乘客感到眩晕;黄色可以治疗抑郁症;夏天,黄色服装吸引蚊子。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举一反三,便于学生在认识、学习和掌握色彩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色彩的全面认识。通过实践,我觉得效果很好。

(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没有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大多数高职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师,基本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当中,从而使学生缺乏实际动手和综合应用能力。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它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快,又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因此在色彩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综合设计素质的提高,多以实用性内容为训练主题,鼓励学生参加设计大赛,增强学生与市场、企业结合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朝晖.平面港一色彩构成[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盛键.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发展,2008.(02).

色彩课程总结第4篇

关键词:色彩基础教学 色彩归纳 改革

一、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大陆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史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较之德国等欧洲国家有近100年的差距,但近年来我国的设计水平已有很大提高,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完善。然而,在设计学院的整体基础教学中,对负责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师而言,其色彩基础短暂的三四周的学习课时安排太少,虽然用尽浑身解数施教,却达不到预期和课程安排的要求,有的教师往往也只能竭尽所能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各个专业的教师又会觉得,传统色彩写生教学无法与今后的各个实际设计专业相结合,难以达到设计教学当中打好色彩理论基础的目的。在诸多的色彩教学摸索当中,色彩归纳从概念上更加符合设计专业,因为既结合对象进行写生,描绘过程有感性认识,又不是被动摹写,要求理性概括,训练由浅到深,教学很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色彩的理性认识,其简洁的色彩关系更接近设计色彩理性配色的本质,多样的表现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是一种快速、有效、实用的教学训练方法。对色彩归纳色彩理论的理解训练,能够提炼出的色彩规律,更适用于现代设计专业的基础色彩教学。

二、归纳与传统写生色彩的异同

色彩归纳,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概括、简练的色彩表现对象的形象和色彩,当然相应的造型及构图都会随之变化,由此创造出统一、和谐的色彩作品。它训练的是对客观物象的色彩进行夸张、概括、简化,主要是运用人们对色彩关系的理解表现对象,注重的是创造性思维,与常规色彩写生有很大不同。过去传统色彩基础写生教学是为纯艺术打好写实基础的,如油画、版画和国画等,抓质感、体量感、空间感,注重色彩的真实表现,画家情感的表述也是重点,讲究笔法和技法的运用,色彩变化过多,需要多次、反复、长期、深入训练,才能够达到较高境界。然而,设计专业又无法安排长时间、多层次的训练,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把握色彩关系理论。传统写生不是为设计专业进行的色彩理论教学而设计的,设计专业又大多是在传统纯艺术院校基础上,为适应现代商业需求而分离出来的专业,即使是新的设计学院,往往教师也受到传统固有观念的影响,专业分出来了,但基础色彩教学模式又没有进行相应符合现代设计专业性需求的改革。对于设计教学体系来说,基础课程都是为各个专业设计课程打基础的,没有相互联系和延续的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必然是失败的。然而,很多学院是将基础与设计内容截然分开,教基础的教师被普遍认为就应当是有坚实造型和色彩基础,学油画专业的,懂不懂设计没有关系,这必然会造成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课程的脱节,很多设计专业今后并不涉及写实的绘画创作,因而所学没有实际的应用,专业教师在学生大学二、三年级进入专业设计课程,往往又要再次从专业方面的用色,进行设计色彩理论知识的讲述,这就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这种教学体系是不科学的,没有与时俱进,设计出与现代设计专业协调的基础色彩训练方式。

色彩归纳理论是:在造型上要求理性,块面大小的合理分布,块面与块面之间协调的关系都带有一定的创意性;色彩上色块概括,色阶差别较大,这都需要理性处理;构图上理性而带有装饰创意感,相应的理论指导是必要的,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这是一门重理性的教学课程。色彩归纳从字面上看,重在归纳二字,它以客观对象为主,是从客观对象概括、归纳而来,通过感受,运用色彩提取和推移,教学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并总结为以后理性运用色彩,寻求画面的整体统一和谐。

三、色彩归纳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科学性

笔者从1993年第一次采用色彩归纳教学,初次教学探索是学校所安排的“装饰色彩”课程,当时“装饰色彩”还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时尚的课程,然而对于笔者来说,刚毕业不久,在学生时期并没有涉及该课程。没有课本,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和范例,又没有可参考的书籍,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参考的教学理论来源于在清华工艺美术学院所学图案教学体系当中的限色写生、色彩采集运用,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用的色彩装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为今后设计专业的色彩理论打下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总结,从单色固有色入手,注重固有色的调色训练,到单体两三个色,开始训练光对物体照射时色彩的变化关系,由简单再扩展多色的过渡,寻求色块之间的变化关系,注意环境色和物体质感的表现,最后发展到归纳超写实的研究,这样联系就形成了色彩归纳训练的体系,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教学,从而初步探索出了单色明暗推移表现法、单体固有色表现法、勾线色块法、色彩归纳推晕法、限色归纳法、装饰色彩归纳法、写意色彩归纳法、设计色彩归纳法等训练方法。这一系列的训练法,具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经过短期的训练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能够画出视觉效果好、有设计创意感的作品,又能够掌握简单实用的色彩理论。由此可见,色彩归纳的教学,其训练是具科学性和适应现代设计教学的课程。色彩归纳训练内容丰富,有静物、人物、花卉、风景、动物等,可以根据设计不同的专业有所侧重地进行训练,例如,服装和动画专业侧重人物归纳训练、平面装潢专业侧重静物归纳训练、环艺专业侧重风景归纳训练、染织专业侧重花卉归纳训练等。这些与专业相适应的色彩归纳训练作品的效果,更加接近各个专业的设计效果图表现,显而易见,明确的专业教学目的,就为各个专业的色彩理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色彩课程总结第5篇

【关键词】理性色彩研究 综合色彩研究 基础教学 项目课题

色彩,以其无限的魅力解读了光和物体之间千变万化的关系,同时,它也暗示着一种观看之道――那就是我们对世界认知与理解的视觉呈现,渗透着观念、历史与文化等深层因素。

从视觉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色彩被看作激发创作情绪的一种要素,它不仅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元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色彩与传达媒介紧密关联,新材料和新媒介的出现往往对我们既有的色彩理解力提出挑战,继而引发艺术形式革新,促成新的审美体验。

在艺术教学中,现代色彩观念的成型直接得益于20世纪上半期包豪斯的实践探索。伊顿、克利和阿伯斯等人的色彩实践不仅接续了塞尚以来让色彩脱离对形体的依附,构建画面独立主观色彩系统的观念,更以科学的方法对色彩规律进行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的实验方式累积视觉经验,构建新的视觉原理,独创了“色彩构成”这一专业基础训练课程。

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在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色彩构成教学已然成为完整教学过程的必经阶段。但《色彩构成》课究竟怎样设计才能达成其与时俱进的有效性,避免模式化;教学执行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基础课程与最终艺术创作、设计项目的有机关联,才能使学生将基础训练中掌握的视觉原理和技巧顺利运用到今后的项目课题实践中去,这些问题仍然是今天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综合色彩研究》介入基础教学

公共艺术专业采用综合色彩的训练方法,将色彩学看作系统的、多元叠合的、综合的、更具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课题;开设《综合色彩研究》课程,以实证性、科学性为基础,旨在解决艺术创作中的调研方法问题,着重探讨专业范畴中有针对性基础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独立研究能力,将《综合色彩研究》课程打造为可为多领域实际应用的带有色彩分析性质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艺术专业《综合色彩研究》共设计有前后两部分共五项训练课题。

前期课程集中于色彩关系探索,由“经典名画色彩提取练习”,“平面色彩观察、提取与分析研究”,“立体形态中色彩组合实验”三项训练构成。将色彩从写实造型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色彩不再只是传统绘画和二维视觉图像的叙述;以理性分析的方法研究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建构科学的色彩系统。我们探求有关色彩的知识,积累有关色彩美学原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但绝非概念上的公式化。对色彩近似科学的分析、对比,对色彩组合关系近乎实验的记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累积色彩感受,创造、发现新色彩关系与效果的经验。这样的研究方法贯穿课程的始终,一方面,课程以亲身实践的方式深化学习者对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打开学生对色彩原理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色彩分析的方法、色彩体验的记录为学生以后在具体创作项目中发现色彩问题、解决色彩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综合色彩研究》的主体课程是“环境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环境色彩的更新主题创作”两项。环境色彩,是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生活的一种创作方式,体现着理性色彩系统的影响力和价值作用。将前期课程中学习积累的色彩调研、采集与分析方法运用到环境色彩更新项目中去,理性的色彩调研与分析报告,为进一步提出建设性设计改进方案提供了可能。色彩,从一种设计手段变为设计目的,建筑与环境色彩改变了城市附加装饰者的身份,成为城市长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色彩关系探索

色彩关系探索是课程安排中学习者运用色彩能力获得提升的重要基础。

对色彩的准确命名依赖于色相、明度和纯度的数据描述,而色彩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和文化联想却无法得出恒定的说法。色彩在不停地流动,只有环境才能给予色彩一定的限制性;色彩与环境相互依存,通过色彩关系达成视觉呈现。

色彩的分类、结构、范围、秩序、搭配、比例、调和、冷暖以及色彩与空间、时间、光、材料、表面等等的互动都存在于色彩关系的探索之中。

色卡是进行色彩研究的有效工具,一方面它避开了调配颜料耗费的时间,使研究者能够集中精力快速观察和记录色彩搭配;另一方面,色卡的标准化、数字化为大量实验研究增加了严谨性和科学性,也便于研究者将所积累的色彩模型与实施制作相衔接。

1. 经典名画色彩提取与范例存储

艺术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历代绘画大师对于自然色彩博大精深的探索与表现。课程要求学生自选一幅名画图片,对图像进行网格化处理以简化图像色彩和图形,然后在此基础上用相互关联的一组色块对原有作品色彩特征做出归纳和提取。通过学习优秀作品的最佳色彩关系组合方式,增强对色彩范例的记忆,提升对自然界色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从对象中提取基本色块组成色谱系统的色彩分析方法与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注重思考所选作品的色彩系统形成因素――是什么导致我们眼前的这幅作品选择此色彩而非它色彩或它材质进行表达――其所涉及的历史与文化、象征与情绪、民族与时代等多重内容;注重色彩结构分析,主导色、对比色的分配和色调提取,整体格局与局部色彩关系的研究。

2. 平面色彩观察、提取与分析研究

自然界中的色彩既相当丰富又异常微妙,而传统视觉习惯使观察者难以从特定的角度深入细致地看待事物,因此也就无法发现超出“常规”的色彩。课题要求学习者选择花卉或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自身特点、光源因素、季节因素、背景比例、花叶比例等做出细致记录,提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系列化的色彩层次,对微观色彩进行有序归纳、色卡比对,确定主体色调和色块取值,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这一训练,学习者得以发现细微差别,提高微观的色彩感知力,理性地解释外部色彩印象及颜色个性。

3. 立体形态中的色彩组合实验

现实世界中形体(尤其是建筑、雕塑等大体量物体)的外观色彩总与其所处空间产生互动,从而影响人们的观感。深入理解三维空间中形体的色彩存在状态,有助于学习者在未来创作中综合把握和熟练运用色彩表现技巧。

课程要求学生自选三至五件现成品分别进行色彩涂装,并设置一定的空间环境颜色条件实施限制,实验其在不同光源、光照角度、改装品组合方式以及改装品与背景多种组合方式条件下的色彩氛围变化。这样的形体外观色彩存在状态观察,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对“单体形态与系统组合之间关系色彩”的认识。

三、环境色彩调研与更新

经过前期对色彩的采集、量化比例、色卡比对、确定色块、色调和色谱等一系列具有实证性的色彩分析与存储方法训练,学习者对色彩运用原理和色彩调研方法有了基本了解,获取了一种深入研究色彩规律的基本途径,为未来不断储存色彩组合范例、积累色彩表现经验奠定了能力基础。其所积累的各种色彩知识和审美经验最终都是为了在综合创作中能够具备良好的色彩控制力和表现力,在解决具体的艺术或设计问题时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色彩手段。课程最后在众多艺术、设计领域和媒介中选择“建筑与环境色彩”作为《综合色彩研究》的核心训练和主题研究与创作课题。

“建筑与环境色彩”承载着《综合色彩研究》课程的多向深化考量。

首先,环境色彩调研以户外群组环境(如:建筑群、街区、商业区、厂区、社区等)为主要调研对象,研究对象选择涉及建筑单体、单体之间的组合、建筑物与地面、天空、周边建筑环境等丰富的关系色彩,为课程学习者的最后色彩能力提升提供了复杂的色彩研究综合对象。

从课程渐进式深入的教学角度看,从简单的抽象形体空间向现实环境中复杂的关系色彩进阶,调研环境色彩可望实现与课题“对立体形态的色彩组合实验”的积极有效衔接,而学习者的色彩认识与调研方法也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生活要面对许多现实的城市色彩问题。城市快速发展,各式亭、杆、箱等公共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商业广告和店面店招杂乱等造成色彩混乱,大量新建筑的兴建并未保证视觉品质反而造成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点和文化审美特征的现象,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无法和谐共存……公共艺术除了以雕塑、装置、壁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为城市增添视觉趣味外,要从更现实的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整体美学氛围入手进行创作和更新。

“环境色彩更新创作”基于一套具有科学、实证特色的调研方法和理论模型――现场色彩特征取样与评估、环境色彩导向性因素分析与区域历史条件形成因素分析;以PANTONE FORMULA GUIDE solid uncoated 色卡中色谱系统为基本比照工具,通过调查、测色记录、色卡比对、取证、归纳、色彩编谱等步骤,完成对环境色彩现状的调研、问题分析,提出有建设性的色彩更新计划和未来可行性色彩规划手册。整体规划后的理性色彩系统不仅能够重组城市色调,构建和谐、均衡有节奏感的城市空间,还可以运用光照明和数字化媒体等新科技手段带来色彩影响,使环境具有更整体的色彩传播力。

附录1 学生课程作业:《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大纲)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学生 吴韵珑

指导教师:丁乙

一、色彩调研分析

1. 目标建筑在大区域中所处位置

2. 目标建筑及环境色彩调研

东南西北墙面、地面、门的取色分析;户外娱乐设施取色分析;周围环境取色分析。(图1~图5)

3. 色彩调研总结

园内总体色彩比较丰富,操场在浅色背景下运用对比性较强的鲜艳明快色彩,提升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幼儿园主楼以中性色为主,缺少鲜艳的颜色,虽有些许点缀,但气氛显单薄。

主入口色彩过于沉闷,没有活泼、有序的色彩气氛。

外观色彩设计没有清晰表现出其办园特色。

园内绿化不少,但未有效分配土地面积,略显杂乱。

二、色彩设计建议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感官教育,她认为,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从而为进行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而在人的各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空间时间知觉)活动中,视觉占主导地位。

色彩,在幼儿的世界里无处不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到实用、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幼儿园建筑的形体造型往往难以实现人们的审美理想,然而色彩却具有从多方面调节建筑造型效果的功能。

建议:

1. 主建筑入口与正门的色彩更加丰富。

2. 增加暖色调,使儿童获得温暖、和谐、亲切的心理感受。

3. 用不同色彩的对比和配合,来表现各种色彩相互衬托情况下多姿多彩的视觉效果。

三、色彩设计分析解说

1. 幼儿园建筑色彩设计原则

健康性原则:已有实验证明,儿童确实易被丰富的色彩吸引,所以,幼儿园建筑采用丰富鲜艳的色彩搭配有其必然。

特殊性原则:儿童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色彩设计上,既要符合色彩心理学的普遍法则,又要满足儿童的特殊心理。

趣味性原则:儿童的注意力相对成人容易涣散,同时又易被丰富的色彩变化吸引。因此,通过合理而富于趣味的建筑色彩设计,可以避免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变性与幼儿园单调色彩搭配的矛盾,有利于保持儿童对园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图6)

2. 周围环境的处理

法办色彩垃圾:对破坏景观的色彩垃圾进行经济处罚。

大力推广职业环境色彩规划:城市建筑的色彩运用离不开专业的指导。

建筑规划前需对周围环境进行色彩调查:建筑色彩需注重整体的和谐。创建一支保护建筑色彩的小队,定期检查、修补及维护。

3. 总结

建筑色彩设计必须服从整体建筑的构成关系。

不能过分关注单体的色彩使用,而是要和周边横向比较,尽量寻找色系相近的颜色搭配,这样看起来比较和谐。

在整体色调统一的基础上,对颜色进行丰富和扩展――如果颜色太过于统一,会显得枯燥和乏味;在局部添加一些色彩变化,既照顾整体和谐,又使建筑不乏活力。

附录2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点评

丁乙

《佘山幼儿园色彩调研报告与研究》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吴韵珑的课题作业。调研使用PANTONE FORMULA GUIDE solid uncoated色卡系统,通过现场色样比对、采集进行色号确认,以实证方法对色彩进行编谱分析和主体色彩的取值。

报告以图片、色标、列表、文字小结与更新建议作为研究框架,以整体建筑区域、不同立面、空间与周边环境,局部元素与设施等对象的调查作为基本的涉及面,以深入观察、分析为基础,提出“幼儿园色彩设计健康性、特殊性、趣味性三原则”;为业主提供“色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服从整体建筑关系”的区域色彩管理建议及更新计划。

该报告的论证结构和研究方法可行,提出的色彩更新建议有益。

报告结论推导的合理性、可靠性还可深入探究。

色彩课程总结第6篇

【关键词】高职 建筑装饰专业 色彩构成 教学改革

引言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空间、量和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作为建筑学的一个分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虽需要具有理性分析的能力,但在从事专业技能展示的时候,还需要不少的艺术基础知识。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同样需要掌握。

1 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背景

色彩构成课程是色彩知识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不像纯艺术中的色彩可以作为隐喻和晦涩的表达手段出现,对于设计色彩而言,它是说得清道得明的设计元素,是物理色彩与美学色彩相结合后孕育而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横跨人文和自然两大综合学科,涵盖的知识面极其广泛。

色彩构成源于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类课程基础教学中,它是一个比较完整而又系统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通过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形成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

2 色彩构成课程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经过三十余年来的研究,现在对于构成课程的认识很多院校都有很大的进步,关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增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传统教学模式仍有较强的依赖性;针对高职类学生基础的色彩构成教学资源较少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的基础与发展水平不一致,对于色彩构成这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如有些院校认为色彩构成与色彩课程内容具有重复性,因而减少色彩构成的授课学时,有些院校甚至是把色彩课程当作色彩构成课程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减弱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分析、概括等能力,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色彩的真正理解。

课程设置方面,色彩构成作为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的一部分,在理论方面色彩构成与其它两大构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少院校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往往较独立,与前后两大构成连贯性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在色彩构成的练习中忽略对形的考虑,没有充分了解形、色之间的关系,不懂得如何去创新形体,把握色彩。课程起不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2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

传统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教师教授色彩的理论知识,学生完成相关练习。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往往学生在完成固定的几种构成形式后对衍生作业比较木然,起不到开发学生操作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对课程知识也感到枯燥、乏味。

教学成果表现手段少,使用材料单一。色彩构成中的“构成”二字具有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因而色彩构成在表现手段上也不能过于单一。目前,大多数构成作业都采用纸和颜料绘制完成,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制作精美的图案,而忽视了构思上的创新。这种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色彩构成知识的拓展。

2.3专业特色融入较浅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便于在毕业之后最短时间里上岗。在以往的教学成果展现中,课题训练往往偏重于理论的再现,一味使用已有的简单命题,忽视色彩创新和色彩分析表现。为了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色彩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将专业技能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在课题的选择上突破传统命题,结合专业实际项目进行命题。

3 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

结合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发展趋势,针对色彩构成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选取及课程设置架构上,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探析。

3.1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创新能力及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应针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现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对自己的授课内容和讲课方式进行思考,尽量减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授一定传统理论知识外,通过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审美感觉,最终达到在专业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特定条件下的色彩设计,并在今后的专业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总之,专业内涵的学习,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需要多看、多思考,因为设计没有固定公式可遵循。

3.2与时俱进,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仪器相结合

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有别于艺术设计类学生,他们在入校之前大多没有接触过色彩训练,虽在色彩构成课程之前不少院校会开设色彩课,让学生通过水粉颜料了解色彩,但仅有的几堂课程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色彩感觉的提升。因此,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对色彩的调配、组合、表现以及造型等方面的知识训练,仍然是该课程学习的重点。为了增加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同时也有别于色彩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将传统的训练模式与现代化仪器相结合,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色彩构成突破传统水粉技法训练外,可尝试用别的画材、不同材质纸张来操作;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可用不同软件调配色彩,进行装饰图案的创作;学生通过用智能手机中下载的软件进行色彩训练,上传至QQ或微信供教师及同学点评等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构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升华。

3.3结合专业特征,设计情境教学

色彩构成知识大多是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应用知识是色彩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专业所处行业的特点,设计出实际情境命题用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在建筑装饰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给定一个简单的户型图,将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明确某一风格的某一设计方向,让学生结合平面构成知识,运用色彩构成方法,设计顶棚、墙面、地面的装饰图案及其空间色彩搭配。总之,让学生在学习色彩构成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结语

培养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从基础抓起。色彩构成的教学模式应立足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根据学生及专业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学志.高等职业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6).

色彩课程总结第7篇

关键词:色彩 构成 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43-01

色彩构成是用相对科学的分析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归纳、还原为基本要素,再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各种色彩秩序的组合与重构,进而形成一种理想色彩关系的训练系统。

1 学习色彩构成的重要意义

色彩构成课是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所学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基础之一的色彩构成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色彩的概念及基本的表现技法,并将其有机地应用与实际设计中,也就是说,色彩构成课应与专业课教学密切结合,例如,造型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应与造型艺术设计专业有机结合,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色彩构成教学里,探索新的完整的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色彩构成应明确教学目的,抓住课程自身的特点,将色彩的规律和身边事物相连,启发学习兴趣,让直观感受与理性规律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与专业发展方向相连,学以致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探索,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打好基础。

2 加强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环节

2.1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1)学习一门课让课程与学生身边事物相联系,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理论教学中,让色彩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很好的切入点。学生们都很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别人的评价,这样的切入点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积极配合,让色彩规律和自己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这种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与用结合的方法,使所学理论具体化,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帮助提升自我形象感,寓教于乐。

(2)还要结合我们熟悉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从中吸取大量的知识,充实到课程中来。比如,色彩构成的方法与应用从人类早期的图腾纹样、宫殿庙宇的壁画装饰,到现代民族服饰的色彩搭配和窗花、刺绣、水墨画的色彩等等地方来寻找和感悟,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色彩构成的广泛性。

(3)教学课程具有着连贯性,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进而进行的主题性的色彩创造。色彩构成是所有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程,与其它设计课程联系紧密。对于设计来说色彩更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色彩带给人们对设计作品先入为主的第一感觉,由此获得鲜明的视觉感受可以诱发观者进一步体察设计用意。在为设计服务时,色彩可以结合造型、强化造型的寓意并解释信息增强图像的表现力,烘托出特有的情感氛围。活学活用,这门课才会有它丰富的存在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做了较多练习后,对原来所学的色彩知识不能举一反三,在专业课程中不能使色彩很好的运用和表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需要将学生所选专业的设计作品作为学习色彩构成的实例进行讲解学习,结合大量的实例来分析色彩原理在设计中的运用,用最直观的方法证明构成对于设计课程的核心和基础作用,以此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达到最后的教学效果。

2.2 寻找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

教学环节的链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色彩信息收集、草图构思、讨论点评、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与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个流程迫使学生了解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有效地学习不仅仅要建立在新旧概念的多重联系上,有时还要求学生彻底的重建新的思维方式。为了融合一些新的色彩构成概念,学生必须改变某些原有的关联方式,或抛弃某些长久形成的色彩概念,以便适应新的概念。

以分解与综合、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叉等多元、多维、多样化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出课程的知识性与创造性。以色彩的自然科学、色彩的心理学、色彩从具象到抽象的意象构成、色彩的构成原理,培养色彩构成的创造性思维等。用有趣和有价值的事物诠释理论,运用直觉和对色彩的敏感度,在实践中展开对色彩的想象,加强对色彩语言表现力的把握,从而达到有步骤、有目的地用新颖的视角全新阐释构成语言。

2.3 创造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

在美国的设计课程中,教师给课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在德国、法国目前也是如此,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师生一起去实现,一起研究与分析。比如,在法国的艺术设计学院中色彩构成课也开设有主题性系列作业,主题性设计课题强调多元化,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研究的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和摄取专门知识的能力。

3 尝试改进后教学的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意义和方法的使用,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目的明朗了。改进后的教学效果来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学生作业质量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和色彩设计应用能力得以增强,使抽象的色彩教学更加具体,效果明显。

色彩构成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也要在教学方式上为今后更加复杂的实用设计做好准备,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地主观分析和开发。在学生的作业实施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倡学生作业表现个性元素的东西,设计出格调清新、趣味盎然的作品才是教学成功的唯一评价。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必然和必要的,只有融综合设计素质训练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才能使其和整个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结合得更紧密,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 (英)弗兰克・惠特福德,著.包豪斯[M].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

色彩课程总结第8篇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本学段学生初步认识形状、色彩等造型元素,因此确定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本节课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色彩的基础知识。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直接问题导入,自主探究进入新授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暖色彩的基本知识,说出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的特有的美感。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

方法与途径

通过观察、比较、练习等方法,感受冷暖对比使画面产生艳丽活波的感觉,并运用冷暖色对比及渐变涂色的方法,画一幅色彩艳丽的大公鸡。

情感与评价

在学习中体验艳丽的色彩带来的美感及运用色彩知识为生活服务。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色彩的搭配,认识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对比带给人们的特有的美感。

难点:

冷暖色在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准备:

课件、

色相环、色相卡、油画棒

、彩笔

、画好公鸡的画纸等。

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同学们,今年是什么年呀?

“鸡年”生回答。

那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只美丽的大公鸡,大家看它们都是谁?

2、PPT出示三只颜色各异的大公鸡(蓝色、黄色、彩色的大公鸡)

这三只公鸡从色彩上分析分别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回答

蓝色是冷色的给人感觉很安静寒冷、凉爽.....黄色是暖色的给人感觉是暖洋洋的.....彩色的五颜六色,颜色鲜艳......

3、那么这种艳丽、色彩斑斓的感受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艳丽的大公鸡》

(二)、自主探究、大胆尝试。

1、上节课我们已经画好了大公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打扮我们的大公鸡使它变成一只颜色艳丽的大公鸡。

2

怎样才能使你的大公鸡颜色艳丽呢?我们来看这只彩色的大公鸡,她身上的颜色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从色卡上找出相应的颜色,并请学生按冷暖区分颜色。

总结:

(1)对比色就是色性相反、明暗差别大的颜色。

(2)ppt色相环相互对应的色为对比色。在色相环中每一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成为对比色。

3

欣赏《金鸡展翅》,

(1)和现实中的公鸡对比色彩有什么不一样?

(2)这幅画整体的色彩搭配有什么规律?

小结:冷暖穿插,内部以冷色为主,外侧以暖色为主。

(3)冷暖搭配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小结:艳丽、醒目、热烈、欢快、兴奋……

4、ppt欣赏运用不同涂色方法完成的冷暖对比的大公鸡。

分析涂色方法:点彩法、平涂法、混色搭配渐变法。

分析渐变色的涂色方法。

(1)ppt出示用渐变法大公

(2)学生分析其涂色方法与平时平涂法的区别。

(3)教师总结示范渐变法涂色方法:渐变法既是色彩过渡,色环中相邻的颜色就是渐变色(连续三种以上)。

(三)、实践与创新,教师指导。

1、用渐变法及冷暖对比的方法为自己上节课所画的大公鸡添上美丽的新衣服。

2、

要求:

构图饱满,颜色鲜艳。

(四)、展示交流,总结评价:

1、小组内选出最好的一张展示。

2、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

3、全班评价,你喜欢哪一只大公鸡,为什么?

4、教师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不止大公鸡可以运用冷暖对比使之“艳丽”,还有不同的画面也用到了冷暖对比色。

(六)、板书设计:

艳丽的大公鸡

色性相反(冷暖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