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3:59

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第1篇

面对在网络环境下希望与困惑并存,认同与失落交错的中职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好当前出现的问题。因为我国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部分还是受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跟不上网络发展的形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课堂上,教学方式仍然相对比较老套呆板,教学思路僵化,授课空洞说教多,理论与现实脱节,缺乏吸引力;课堂下,交流渠道落后,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导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展困难重重。所以,在网络时代,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迫在眉睫!

二、网络环境下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加强网络环境下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一是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制度,二是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机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提高了,中职生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除了要做好传统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必须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所以,教育部门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重科学定位和宏观规划,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整体效应和影响力,从而促使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2.充分利用好社会化互联网媒体工具,坚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媒体工具,通过特别是中职生比较喜欢使用的各类软件(例如微博、微信和QQ等)灵活的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搭建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双向互动平台,力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开设学校微博和微信等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平台。还有,建立学校网站,开设BBS论坛和在线交流栏目,从而寓教于乐,实现育人上做到润物无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扮演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守护人角色,把握好各项互联网活动的大方向,也要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和他们一起交流、一起互动,中职生才会从心里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并自觉投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精神校园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可以尝试把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容,例如开展《弟子规》和《论语》等经典著作的学习。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既可以实现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精神校园。

4.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思想的灌输与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帮助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网络的发展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互联网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立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运用科学的鉴别方法,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抵御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主观主义、英雄主义及享乐主义的侵蚀。

三、结语

网络思政教育第2篇

关键词 “易班”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E-Class" as the Center

ZHU Ying

(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41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rnet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lass"-a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w model-has a huge influ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of "E-Class", combine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n three area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E-Clas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易班”缘起

在当下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早在1996年,美国的传播学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已经发出了“网络社会即将崛起”的预言。技术永远不是中立的,其使用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人类社会的印记。在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看来,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媒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中立的技术,媒介自身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任何媒介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果我们相信麦克卢汉的断言,我们最终走向的正是一个“电子时代”:“在电子时代,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毋庸置疑,这一时代是属于互联网的。在当下中国,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生活,已经不可避免地与互联网联系在了一起。

自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网络在思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高校学生总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网络技术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如何与高校的这一特点相结合开展思政工作不久就登上了各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议程。随着SNS社区、微博等新一代网络社区的兴起,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困境在于,学生已经大量流失到了社会中的商业网络社区中。学生越来越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类信息的影响,而思政工作者在掌握学生舆情方面总会慢上半拍,这直接导致思政工作效用的丧失,一不小心,便容易酿成网络群体失范的恶果。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易班”(E-Class)诞生了。2007年,上海部分高校开始建立网上班级“E-Class”,并在小范围内开展了试点工作。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结合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在“E-Class”基础上升级改版,研发了“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的开发借鉴了SNS社区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融合了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邮箱、网盘、手机应用等功能。

2 利用“易班”进行思政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由“易班”的“成长史”中我们不难读出,“易班”自身就是一个典型的SNS社交网站。然而,与我们熟悉的商业化SNS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不同,“易班”自有其独特性。

第一,商业社区的推广借助于网络自身的传播,并辅之以大量的商业推广(主要为广告),而“易班”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在高校的推行过程中大量倚靠行政力量的协助。这一特点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国内恶劣的网络社区竞争环境下,晚生的“易班”有其先天不足之处,即自其诞生一刻起,高校学生已经被大量吸纳进商业社区中。在这个时候,行政力量的辅助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初期,倚靠行政力量的支持,“易班”才积累起了其第一批使用者。但依靠行政力量起家的弊端不久便显现了出来。说到底,新政力量的这种强制性与网络的“自由”并不能兼容。如果“易班”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最初建立起来的使用人群非常容易再度流失。

第二,“易班”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学生,并且有效的将学生组织进了高校的行政系统中。虽然人人网之类的商业社区同样由学生群体起家(“校内网”),但与其不同,从一开始,“易班”的客户群就更具有针对性。由先试点后推广这种模式起,“易班”就已经将“高校”作为其基本处理单位(就更大范围而言,“上海”也是一个点)。参与进来的“散户”从一开始就被组织进高校的行政系统中。这一模式致使“易班”的管理更为便捷,“散户”与“散户”间的连接不再像人人网一样服从于“六度空间”假设(每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是“给定”的。换句话说,“易班”是高校交际圈的外显化。这极大地取消了网络的不确定性,为思政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可能性。

第三,虽然“易班”与商业社区相比似乎显得有些不自由,但是“易班”并没有放弃网络自身的便捷性。商业社区有的各项便捷功能“易班”应有尽有,只是在这么做的时候“易班”有意地将其适用范围限制在了高校单位的小范围内。正是这种“范围限定”带来了易班最大的特色,即教育特色。易班有意识地将社区与学习资源共享、教学互动、教育管理结合了起来。正是这一特点让学生乐意留在“易班”里。

3 建设“易班”

不难看出,“易班”的这三个特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切基于易班的思政工作都必须建基在对这三个特点的认识上。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易班”上的思政工作解析为两个方面:第一,如何在初期通过行政动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进入“易班”;第二,如何在第一阶段完成之后确保学生在“易班”中的积极性。

就第一方面而言,在经历了初期年级、学院、学校三种推广模式之后,“易班”的推广现在主要以学校的模式展开。如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在学校范围内,学工系统统筹各院系;具体到各院系,主要采取辅导员-班委-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许多辅导员在早期的动员工作中往往要面对学生的各种抵触情绪。初期,辅导员可以以班委为中介,引导学生参与。在“易班”的初期推广阶段,可以向学生说明,一切关于学习生活的通知都将在“易班”中,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依赖性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随着学生进入易班,如果将易班与学生常用的人人网等商业社区区分开来就显得非常必要。就学校层面而言,必须尽量整合学校原有的网络资源与“易班”,将“易班”真正纳入进校园网络中,实现二者的对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与其他高校进行更进一步的资源对接。在更具体的院系-班级管理中,不妨鼓励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如以兴趣小组、党支部等形式自由组合,开展活动;将任课教师发放的学习材料、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易班”上,鼓励学生集体讨论;重点培养活跃分子,引导大家参与“易班”互动。

网络思政教育第3篇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类知识信息,同时,网络还可以给人们创设多种交流环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大学生是宽带上网的主流群体,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3000多万人,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超过90%。现代网络对正处在身心发育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有诸多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者要调整工作方式,搭建教育网络平台,正确引导,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提升工作实效,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网络是一个浩瀚的知识资源库,是人们索取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的场所。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思想教育内容,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丰富的网络表现形式使教育的传递更加形象而生动,这大大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了更多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1]

2.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方式,或者是采用听报告、开大会等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大学生是被动接受思想教育。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式、协作式学习和交流。

3.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QQ、E-mail、MSN、BBS、微博等网络工具,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和信息交流途径,在交流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教育渠道。这种交流与传统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同,更能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师随时随地获得学生最新状态信息,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师生更加深入地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更加透彻地认识各种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对自我行为也能进行很好的规范,从而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2]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变,导致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交往的迷失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判断,会弱化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也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另外,网络现代化中的法制程序尚不完善,各种社会现象和离奇生活百态等健康的、不健康的,高雅的、庸俗的,文明的、肮脏的都会充斥现代网络,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是非曲直的辨别,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健康的正常交往。

2.不良网络文化环境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道德价值会不断受到冲击,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太成熟,是非观念模糊,对西方国家大肆宣扬的某些腐朽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盲目崇拜,而排斥本民族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倾斜、扭曲的心理,失去理想和追求,崇尚享乐和超前消费,缺少信念,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3]另外,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恋等充斥了大学生平静而纯洁的生活,有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痴迷忘返,负面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社会浮躁的大环境,导致大学生的极端情绪的宣泄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在精神层面尤其如此。不论是对国家领土问题还是对惩治腐败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这是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正是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和世界观的片面性,容易被浮躁的社会大环境所影响,被个别不良分子所利用,以宣泄自我情绪,造成社会的不和谐。现在,网民、网站及网页数量的激增,使Web成为巨大的全球化数据中心。大学生是Web数据中心的常客。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现实中的本体事件会在网络上演变成与本体事件具有较大差异的变体事件,通过网络传播,诱致突发事件。这种现实与网络相互衍生、相互影响的现状需要政府积极应对。

三、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师生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适时调整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建立相关的道德教育网站以及“网络伦理与道德”等诸类网络课程,开设师生论坛、教师论坛、学生论坛等功能模块。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师生共同参与理性思考和研究,明辨网络舆情。学生在参与共建的同时能够增强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也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2.利用网络的多元性,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网络具有多元性,能够提供、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频同期的多媒体形式,使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模式。教育者要转变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师生开展网上讨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正确引导,相互沟通。在沟通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能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关注热点。

3.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道德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素养

网络与大学生已密不可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没有网络对于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要提高学生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控制力,即提升学生的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品味和网络自律意识,使学生自觉远离不良网站,主动舍弃不良信息;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道德体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近黄毒,不做黑客,做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4.建立网络监控机制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管理力度,强化细化网络信息过滤工作,适时约束学生上网行为,预防网络突发。网络舆情监控现在已经成为互联网管理的一大重点。基于“重叠共识”理论的网络舆情监控和研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重叠共识”理论是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针对理性多元论事实,提出的用以解决理性分歧、确保民主社会秩序良好的基个本理念。现代民主社会中,大学生有权选择和信奉自认为合理的学说或观念,并以此制定生活规划。考虑到复杂媒体时代面临多种声音并存的状况以及突发事件生成因素的多样性,借助重叠共识思想,即网络舆情与政府干预行为借助于重叠中心的形成,传达一种特殊观念共识,提供社会正能量,以引导舆情的正确导向,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雪松.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2]徐晶.交往方式变迁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学院,2012.

网络思政教育第4篇

一、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一)网络文化的虚拟现实性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定性

众所周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那种比较单一的传导式教育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权威都是泾渭分明的,通常是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但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单方向主导的教育模式,在这里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转换。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网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因此,那种传统的按部就班式的教育方法愈来愈受到这种多元互动式的网络教育的冲击,传统思想政治对信息的优先选择选与垄断权也在逐渐被打破。

(二)网络文化的自由个性化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

人的个性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提供了条件。互联网传播是一种分布式网状传播的结构,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向式传授方式,人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见,人的个性的发展呼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而网络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提供了条件或可能,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必然就会使得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受到冲击,现代网络语言的自由化个性化也使得受教育者更易接受和理解。“在网络化生存中个体不但可以摆脱现实社会关系与人伦秩序的制约,而且可以利用网络互动技术特征对权威化的传统价值模式提出挑战”【2】,这也就大大的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价值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冲击下的变化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当然也不例外。

(一)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冲击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而网络文化的近乎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不但可以开阔教育者的视野和思路,更可以给受教育者更大的选择自由和空间。网络文化更是弱化了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资料共享、实时交流、视频授课等等方式都可以增加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和学习质量。

2、网络文化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方式相比都更具时代特色,更能体现当代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4】,任何人想要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可以足不出户的在互联网上进行浏览交流如BBS论坛、微博、贴吧以及微信等最新网络聊天工具。

3、网络文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网络文化传播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宣传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且可以收到比原来的灌输式传播方式更好的效果。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多样性更易于被普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只要我们能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就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层层传递方式。

(二)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冲击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使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减弱。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受教育者可以很轻松的获得其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但是网络文化也是鱼龙混杂,各种不良信息也会呈现在受教者的面前,尤其是正处于学生阶段的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松散。所有这些活动在网络文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教育者也是很难掌握和控制的。

2、网络文化使得传统的人文关怀减弱。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大量资料,这也使得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向人机交往转变。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缺少了某种人文关怀和感情熏陶,人们在网络文化中随时都可以变为隐形人。

3、网络文化使得弱势群体教育资源受到挑战。互联网是一种高科技技术,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人都可以自如的运用网络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但是我国还存在着众多不懂网络甚至无法拥有电脑的人群。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他们无法获取最新资源,更无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本”创新

1、加快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最主要的是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已被摧毁,人们已经很难在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中了,因此尽快构筑网络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当前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高科技技术人才,创建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从而形成强大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只有形成了强大的阵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才能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2、加快培育网络环境下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要想更好的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应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快捷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点,不断调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以便更加适应现代民众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了解和利用。只有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才能更加稳固。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由于互联网资源本身的特点,也会使得很多人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站等。这就需要国家必须及时出台一系列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规范,通过制度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和规范也会对网络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2、建立健全网络道德法律规范。随着互联网逐步走入平常百姓家庭,人们就必须遵守网络道德和网络规范。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法律章程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遵守网络文化中的规范,不做违背网络法律规范的事情。同时我们还应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尽快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规范。

参考文献:

[1]张开芬,冯巧媚.浅谈传统思想政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德育在线,2011,(1).

网络思政教育第5篇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网络化作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在我国,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群体莫过于有较高知识涵养和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效应,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等成长过程产生着长期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更为巨大,既存在积极的作用,又存在负面的影响。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资源共享性,每个人既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这一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调、影响面小等弱点。另外,资源共享性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及时在网上正确的信息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网络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网络是开放的,并且生来是平等的,不论职业、身份、年龄、地位,人人一律平等,不同的用户均可以利用QQ群等各种聊天工具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种平等性可以使内向、自卑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网络栏目多样、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提升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汲取。网上学习穿插着生动健康的娱乐,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使大学生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收信息和观点,寓教于乐。网络的应用使得原本单调、枯燥、不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性和社会性。由于网络具有信息的实时传输性、资源共享性特点,这使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数量和范围急剧扩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随着网络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大而变得更加广泛。此外,网络化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可与政府机关、企业等相连,让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进一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的巨大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性和社会性。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网络中的多元思想、言论极易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由于网络存在着多元性、开放性特点,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和传播各种信息。这就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并散布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言论和信息提供了巨大便利。为此,网络在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的价值取向也不断涌现,各种思想和各种价值观都活跃在网络中,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因掌握着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网络便成为了灌输西方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国作为技术上的“后起国”,在网络信息中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其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

2、网络的虚拟和隐蔽极易使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和道德缺失问题。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缺乏很多重要的现实要素,掩盖了很多真实的面孔。网络虽能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但减少了人们与周围人际的交往和接触,也冷漠了人际关系,甚至使一些大学生逃避现实社会,人际关系淡薄、人际距离疏远,一旦面临真正交往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并产生苦闷、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目前,网上聊天已成为众多男女青年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聊或网恋之中,无法自拔,造成身心的伤害,甚至荒废了学业。另外,在网络上,每个人可以匿名存在,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匿名消息,削弱了者的责任感和受到社会惩戒的担心,导致社会道德的缺失。

3、网络中的文化糟粕极易影响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缺乏监控,导致一些文化糟粕在网上传播。一些黄色、迷信、等文化糟粕也接踵而来。这些文化糟粕污染了网络空间,玷污了社会文明,青年学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来不良的影响。一项关于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34.6%的大学生对浏览黄色网站、网页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网络垃圾会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在网络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传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我们要从这些新情况出发,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在创造性运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阵地、新途径,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一)努力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教育内容的要求时,就能进一步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力杠杆。一是建立和构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开辟在网上开展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和新阵地;二是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利用网络形式的德育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三是在校园网设立专题网站、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新闻时事、素质教育等板块,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存储、检索和传播功能的信息平台,把思想政治理论的信息资源,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通过自建的各类主题网站、栏目等形式链接到校园网上,让大学生浏览、阅读。借助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

(二)各级、各部门应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高校德育网络信息管理应科学地对待外来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同时,也应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依托高校在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教育管理。首先,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网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其次,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统一规划,与校园网建设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网络环境。

(三)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积极引导和教育。要让学生在了解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道德教育,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合理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学生能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责任感;同时,要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建立网上心理咨询中心,营造良好的学校、班集体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四)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全新的育人环境是在网络条件背景下的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环境。网络的互动性和平等性特征对教育者的权威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利用网络即时互动的特性进行双向交流,通过在线论坛、QQ群、BBS、校园网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和教育。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网络工作,要积极参与在线交流,要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思想的引导,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提高电脑技术水平,不断利用网络及其他高科技知识丰富自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能够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同时,要注意工作方法,实现工作方式上从“信息灌输”到“信息引导”、“信息分析”的转变,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水平,确保工作的实效性和及时性。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冀南,王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网络思政教育第6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途径

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高技能人才的职责,人才培养质量可以直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教学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网络技术充分应用的大背景下,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效协同育人模式,对育人模式进一步完善,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规范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的重要方式[2]。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受到传统职业育人模式的局限。传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互联网多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另外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00后,大部分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整个群体带有互联网基因,不管是知识结构、思想认知,还是社会角色方面都有着显著特点,呈现显著的时代特征。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二)网络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具有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善于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也很容易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一定影响,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煽动。针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思想认识,将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利于保持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能够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育人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师协同育人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夸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只要掌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一统天下,完全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因而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忽视了线上和线下的有效结合。还有一部分高职思想政治教师正好相反,他们固守己见,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不愿意用这些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二)协同育人教育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要想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下思想政治有效结合,更好地推动其工作向纵深化发展,就需要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为后续支撑。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内部,关于线上和线下教学之间的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不能很好地开展。不管是网络教育还是线下教育各自为政,无法发挥协调带动作用。有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各项资源缺乏协调。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就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不同个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了不同教学资源、不同系统、不同数据资源、不同终端之间的协作。只有确保各个领域的有效协作,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十分系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个教育主体、教育资源之间的有效配合。但现阶段在很多教育群体当中并没有形成网络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意识,或者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信息化操作意识或者相应的政策引导,造成协同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不能很好地开展。

三、网络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提升网络思政意识。第一,院校应加强思政教师的意识教育,深化对网络教育的认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学生价值观转变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思想认知层面,应该将网络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形成完善的教学理念,帮助思政教师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和课堂教学体系,并保证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教学模式。第二,院校应积极组织思政教师更好地参与知名院校的网络思政教学专项技能培训[3]。在培训过程中,让思政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通过理论与教学实验有效结合,凸显网络思政教育在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第三,在提升整个工作队伍专业素质和思想认知的基础上,高校应该构建理论研讨活动,紧密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3],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思想认知以及行为角度,还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出发,使网络和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连接,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网络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学主体主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师,它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师有着本质区别。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教学手法较为单一。在网络技术成熟应用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除了要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外,还应该与网络思政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加强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的沟通交流,形成有效合作,确保两者能够形成有机的统一体[3]。在具体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从内容方面进行协调,要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课程应该是课堂思想政治课程的补充和重要引导。内容安排方面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及具体的时事热点,利用网络上的各种事例来阐述思想政治理论,并根据教学难度,对相关知识进行延伸。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应该结合网络思政课延伸的知识点进行深入阐释[3],并将理论充分应用其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和理解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应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网络上的各种时事问题。(三)完善思想政治资源体系。网络世界中的思想政治资源主要包括海量的数据信息、实证案例、教学研究、理论研究、在线测试资料和相关的数字技术、硬件设备等[3]。高职院校尽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从科研层面出发,就要求思政教师对网络中的各种实事信息有所把握,进一步掌握时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之间的联系,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实际案例来阐述思想政治理论。从理论研究层面出发,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应该树立跨学科的发展理念,要对当代职业学生的思想规律、行为特征有所掌握和了解,进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3]。从技术设备角度出发,高校应该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师提供完善的信息技术设备,并保证整个教学队伍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确保教师能够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交互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情况[4]。另外还应该加快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共享优质的信息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晓星.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56.

[2]黎嘉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5):52-54.

[3]蒋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3):73-74.

网络思政教育第7篇

论文摘要:就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重问越以及如何解决这些日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砚代社会逐步进人。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降临,使人们向往以久的网上社会成为现实,它和知识经济的浪翔一起涌来,必然对人们的杜会行为、生产方式产生变革性的形响,而且它是一个精彩与无奈交织.精华与抽粕并存的大千世界,人们在互联网上自由点击,纵横驰骋的同时,往住泥沙俱下、良芬难辩,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事情看来似乎不严,但正如邓小平所说:·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哲不出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钊止,而任其自由泛世,就会影响更多的^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来由什么祥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列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因此,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给思想政抬教育带来的挑战,探索适应时展需要的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景迫的现实任务.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的负面影晌

1.西方欲对势力利用网路进行度治、文化谈咯

近年来,我国上网的人数成倍地增加.特别是18-30岁的人占绝大多数‘祝们对于其他的三大媒体咬报纸,电视、广播)的马克思主义宜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脸较为丰富.但对于在互联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却相当薄弱,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块考脸,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信息优势和网络精权,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就是一种思想文化传指途径,掌性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便拥有了一种传摇某种思想文化的权力和影晌力,西方发达国家必定利用其网络优势向全世界推镜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文政策和社会文化.从面发动了一场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信息战争。而我国则由于对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的陌生以及对因特网控制力和信息的筛迭能力较弱,从而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主动攻击而呈现明显的不适应。网上斗争也是一场政治观念、惫识形态的斗争。

此外.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怡制度等巴索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文化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无限地向另一个地方传输.这意味着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大规模冲突时代巳经到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目特网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因特网上运行的信息潜含着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这其中当然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也有许多东西不适合我们.甚至是我们应大力反对的.比如。当代青年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摸然视之,而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式文化热衷痴迷.其次,文化市场管理能力和文化体制的发展也面临寿挑战.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方便了交城,但同时也容易使恶惫的垃圾·信息流传.色情、基力以及种族主义宜传、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溯、民族歧视等文化垃圾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网络接受信息的方便和隐蔽.网络市场的不成熟、不规范、政策法规的不睦全.从而给清理工作造成了许多困擂。

2.网民的思想特.盘也给忍想改治教育带来了严重影响

青年人具有思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互联网上,由于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从而使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州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能否改进工作方法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饮果.同时,网络世界互助关系的虚拟性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大了人们思想的波动性,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民族意识开始淡化二更严重的是。网民素质鱼龙棍杂,汇聚在网上的人们,由于没有那些传统的交际障碍,不存在对面交谈的馗尬.大多又隐截了真实身份。因而,一些原本思想政治素质低,或自我约束力差的人在网上往往无所顾忌,甚至肆无忌禅地在网上散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一些居心测的人甚至利用网络。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散布攻击党、政府、社会主义的言论。兴风作浪。有些人拍天沉迷于上网,从虚幻的世界得到满足。以至于不能自拔.导致心理变态甚至梢神疾病。

3.网络犯界日益产

网络犯罪包括恶意修改数据.盗窃便用通信线路,对通信进行窃听、欺诈,违反版权法等。例如.江苏镇江某银行两个营业员。利用网络实施金融诈编.广州一网民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大量复制行计算机软件作品,成为国内首例利用网络侵犯著作权犯罪。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犯罪有加剧的态势,毋庸置疑.很多网络犯罪是蓄意犯罪。但也有相当多的网络犯罪是由于缺乏网络法律意识造成的。因此,在这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当特别重视和加以研究的。 二、对网络思扭政治毅育的对策思考

人们常说,当今世界发展一日干里、吸息万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必须实现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向网络化方式转变。

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纳人到网络建设体系之中.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网络传.速度快,影响大,租盖面广,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郁在千方百计地争夺它.江泽民同志指出:曰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传.的范围、传.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扩大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应用现代信澎传括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应用现代传.手段。我们应侧醒地看到,网络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都可利用.谁利用得充分,谁利用得有敬,谁就能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抢夺井牢牢占领制高点,始终掌握主动权。

其次,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建立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井提高其点击率。我国信息网络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要尽快建立一批扭盖面广.能够吸引人,感召人的高质皿主流网站,应鼓励和支待各级组织和各界知名人士建立自己的网站和网页,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宣传体系。大力推进网络的普及应用,加快扩展中文界面的网络系统,同时加大英文网络制作,大力拓展我国网络信息的辐射空间,增强其影晌力.有力地批驳各种歪理邪说.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让世界更多地听到我们的声音。让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要适应网络的特点,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高主流网站的点击率.网络有形象性的特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电脑网络系统有声色俱全、图文井茂、声情融汇等特点二通过这种信息表述,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泼、轻松、愉快的受教育悄景.使严肃的宜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此外,网络具有娱乐性特点。信息网络的多媒体和盛拟现实技术.可使宣传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与娱乐性长密结合。从而增强宣传教育渗透效果。

第三、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实行综合治理

网络思政教育第8篇

一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师生关系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关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对相关教育内容的渗透,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新时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改革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学生要尊重老师,认真听讲,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遇到了任何困惑都可以及时向老师提出。教师则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努力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指出其中的危害,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深入挖掘学生潜能,逐步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机制。

学生要充分信赖教师,教师也应当坦诚对待学生。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现实与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以诚恳务实的工作态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在任何时候都要以身作则,发挥自己在学生群体中的表率作用。高校必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好监督工作,细致客观地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促进高校的民主建设。

由于网络技术以及时代的迅速发展,面对周围环境的复杂情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高校必须意识到自身作为对整个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有决定作用的子系统,必须充分将技术、社会实践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性教育,并联合全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 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网络化时代,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信息传播方式便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该适应这一变化,在教育内容上加以调整。首先,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甄别的教育。我们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还必须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承优秀道德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以排除文化中的“噪音”干扰,抵制腐朽文化、腐朽思想和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思想的侵蚀,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分辨能力差,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无法对善恶美丑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自觉遵守网络公共道德规则,如不制造和传播非法信息、不使用令人不愉快的语言、维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避免伤害他人、杜绝恶意行为等。当发现不道德行为时,能自发站出来扶正祛邪,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再次,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法制观念,遵守网络法规。

三 拓宽“两课”教学途径

“两课”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基础德育课程。随着校园网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媒介,“两课”教学中融入了更多与网络有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被打破,网络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新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势必需要“两课”教学途径不断拓宽。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相关策略,使之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的有力支撑。尊重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理念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学生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是由教学途径是否能与学生的主体相互适应来决定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尝试运用多种创新方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利用渗透式教学方法把“两课”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形象的认知,不断加深印象,才能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得以强化。此外,要通过建设主题网站,利用论坛、博客等网络工具激发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时刻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对全球经济政治形势有广泛客观的了解。

“两课”教学重点在于积极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深处,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力。深入贯彻落实社会公德教育,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善于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通过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形成乐观向上的好心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好青春年华,实现人生质的飞跃。

四 积极推进“两课”教学改革

在网络时代,“两课”仍然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从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已迫在眉睫。首先,要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两课”教师应适应变化了的现实情况,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避免“满堂灌”,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引导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其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使学生在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学文化军训等社会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自身。再次,改革“两课”教学手段。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入高校“两课”教学中,实现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两课”教学衔接。

五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角色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角色创新主要是指提高施教者的信息素质,建立一支符合网络信息时代德育要求的高素质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这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队伍,在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思政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遇到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是信息传输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思政教师中多数人对网络技术相对缺乏认识。信息传播学者尼葛洛·庞帝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

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这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弥补自身不足,努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基本的网络知识,能够在原来传统的、经验性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实现角色的创新。

六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必须尽量避免灌输式教学,主要以引导为主,注重渗透式教学,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政热点现象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便于加深印象,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培养他们的行动力,将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立体化,令教学机制得以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