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2:49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 园林城市 绿色空间系统 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原则;理念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深远。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基本理念

(一)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是园林规划设计要达到的目的。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设计师通过每一种艺术思潮,借鉴了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在园林规划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还要重点考虑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二)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其基础坐落在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人文的基座上,否则就不可能成功。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中,中国园林占据一席之地。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既要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还要以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进行创造设计,以促进既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园林规划设计。

(三)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

园林规划设计具有艺术性,古典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现代性。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与社会发展的进步,还是城市建设的发展,都起着先锋的作用。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对那些相对稳定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必须把握住, 并能接受新的前卫的设计元素,如新理念、新材料、新手法,始终站在时展的前端。对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其形式新颖性很重要,如果没有对未来发展的展现,是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佳品。

(四)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所创造的意境美是指通过以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产生的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并唤起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意境美是园林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通过这种意境美的创造,以空间、文化、寓意所传递出的信息,是现代规划设计中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五)人性化设计理念

以设计出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理念就是人性化设计理念。 当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时,则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把行为艺术、心理学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延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六)生态性设计

生态主义浪潮席卷全球,促使人们以更为科学的思维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尊重自然发展和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生态原则要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 园林规划设计

(一)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五)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四 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五 结束语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过程应加强管理,规范内容,使其制度化、合理化,与设计一样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成果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乌勤.浅谈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景观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方法

绿地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绿地系统的作用。一个城市在绿地系统中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规划水平,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下面先分析一下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

1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简介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属于生态环境的主要部分,倡导体现自然,接近自然。它不仅仅指的是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而是应当将绿化、建筑以及人的活动当做一个综合体来考虑,让草坪、树林、天空、水面、建筑、广场和人融成一个整体,让城市充满诗意、充满静谧的韵味。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绿地系统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即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化、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公共绿地是指的是对公众开放、相对集中独立、具有游憩作用的绿地。居住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同属于庭院绿地,指的是城市里分散附属于居住区、私人住宅以及各单位庭院,以美化和改善建筑设施环境为目标的,半公开或不公开性的绿地。防护绿地指的是以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自然条件及防灾避难为功能的绿地。生产绿地主要包括农地和林地,指的是以第一产业的经济形式存在的,在城市范畴内的绿地。风景林地指的是城市范围里,面积比较大的名胜、湿地、森林、风景林地、自然山水等为主的绿地,适时对公众开放,可供游览休憩。一般来说,城市将风景林地设为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等。

2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绿地系统的重视,目前,多数城市已经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加入了绿地系统的规划,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在北京形成了绿地系统的总体规划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在上海沿中心城外环的外侧规划了500m的绿化隔离带,总面积达7241hm2。显然我国不同规模的城市已经纷纷按照自己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深度的规划改革,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也已经融入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而且在实践中,也达到了良好的环境效果。这说明,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的观念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绿地概念和布局模式也在逐步完善,这都为大规模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可能性。

虽然我国在绿地规划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仍有许多的城市缺乏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而且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的内容不完整的问题。由于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前瞻性,导致在规划实施的时候,出现了规划的内容相对的不完整。比如宁波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绿地系统的范围只在中心城的范围,这就导致了在非城市的规划区中,缺乏绿地系统。

(2)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在上海市,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单一环状的绿地结构已经不再适合当地发展的趋势,而是应当加大放射状楔形绿地的建设。

(3)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存在着规划对象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定义与规划要求,这就导致了规划的时候经常有“生态保护带”以及“限建区”等词语,这类词语的内容和具体的用地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导致在进行绿地建设上的随意性非常的大,没有明确的导向。

3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

针对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参考相关文献和结合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1)强化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绿地系统规划涉及到城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游憩行为理论、环境规划学理论、系统论、植物群落学等理论。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些理论,结合这些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要求,融会贯通到实际的规划中,形成比较全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工作程序。在进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也应当结合这些理论来进行。

(2)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等方面来完善。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方面来看,应当遵循由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组成的系统性原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结构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绿地系统的规划。此外还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原则,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充分地考虑自然过程,在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将生态优先原则切实可行地落实到具体规划中。另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方面来看,应当控制好建设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掌握好游憩活动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了解生态保护绿地在布局中的要求。通过在充分地了解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要求上,实现绿地系统的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此外,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结构模式来看,绿地系统规划区的结构主要包括建设绿地、生态保护绿地以及游憩活动绿地。从用地规模存在的形式角度来分析,这些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中的“点”和“线”,规模不同的“点”由“线”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在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中应当充分重视绿地系统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4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绿地系统及其类型,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的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最后就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提出了一点建议。通过分析,在进行具体的绿地系统的规划的时候,应当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掌握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从布局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规划,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高凤娟,袁留斌.浅谈居住区绿地系统植物配置与设计——以合肥新华学府花园小区(东区)为例[J].上海蔬菜,2012(03).

[2]李锋,王如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3(09).

[3]韩晓莉,宋功明,王军.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方法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学;可持续;居住区;景观规划

一、目前的居住区景观规划现状

随着居住小区的发展,经历了以建筑为主外部环境为辅的模式开始,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居住区景观设计从数量转向质量,从外观转向内涵,从简单的环境设计转向生态优先的可持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盲目抄袭、设计程序不科学、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掠夺外部资源等问题。而且现有的分区模式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封闭式小区导致社会隔阂、城市场所的丧失等。这些问题超出了一般居住区规划的范畴,必须放到城市、区域的层面,也不仅仅是建筑师、规划师以及景观设计师所能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变革方能实现。

二、生态景观规划与住区生态景观规划的探讨

正如景观概念一样,景观规划对不同人来说也有不同的理解(Sedon,1986年)。但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Steiner、Osterman,1988年;Sedon,1986年;Langevelde,1994年)。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我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麦克哈格,1969年)。它是一种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 Planning),它有别于其他三大规划流派(包括社会、公共政策和经济规划)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间特征。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既然景观是个生态系统,那么,一个好的或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必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Sedon,1986年;Leita、Ahern,2002年)。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生态学更关心分析问题,而景观规划则更关心解决问题。

三、“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与城市住区规划

景观生态学自产生至今,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等,它们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在这些理论当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就是“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索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就是通过建立斑块、廊道和基质这一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来对各类景观进行研究。景观生态学通过运用这一基本模式来探讨各类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并且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元1素在景观中的运动对景观有什么影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可以视为“基质”,而城市住区可以视为一种“斑块”。在景观生态的斑块设计与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边缘效应”的体现,应该使城市住区成为城市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互相作用,相互渗透。

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分区控制性规划中,应该注意城市住区所在位置与其周边地区的联系,尽可能使居住区绿地与城市线状绿地衔接,连接成连续性开放空间或绿地。另外,在住区规划中,要注意对住区边界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用栏杆、围墙等人工景观元素将城市住区用地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通过自然要素的渗透和建立“柔化”边界等手法,将住区边界设计成一个“缓冲带”,在城市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一个良好过渡的同时,也使各类的能量、信息和生物流能顺畅地与城市外部交流。

2.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城市住区景观规划

(1)基底——绿地系统

以往城市住区设计往往先设计建筑以及道路等人工设施,俞孔坚教授提出的“反规划”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自然生态空间为基础,在保护人和自然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活动的相关设施与空问。在这个基础上,绿地系统为主体的绿色空间可作为整个住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基底。自然系统的连续性是保证系统本身能够自我调节、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应该促进居住区绿地形成一个具有较好整体性与连通性的完整系统,结合居住小区的功能要求以及气候、地理特点,设计一个“以自然为骨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通过各种植物廊道将小区内中心绿地各组团绿地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布置包括建筑在内的其他景观元素。

(2)斑块——公共空间和建筑基底

斑块在外貌和性质上与基质有明显的差异,并且是非线性的区域。城市住区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作为异质性景观元素,主要为人类活动区域,可以视为住区景观系统的斑块。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边界过渡作用,以自然或流线型的种植软化边界生硬的边角。此外,也应该保证斑块内部能量、物质的自然流通,因此,斑块的周边应该开放,允许足够空间保证斑块间的相互渗透,注意“软质”和“硬质”空间的比例和合理搭配。

(3)廊道——道路系统与指状绿地

在城市住区,道路连接各个建筑和公共空间,同时分隔自然空间,扮演廊道的角色。在住区内提倡良好的步行系统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在道路与绿化系统,特别是带状绿地、溪流交接的地方,设置涵洞或者桥粱,使其成为生物廊道。控制步行道路的宽度,路面设计避免水泥或者柏油路的铺装,而是选择渗水性强的嵌革砖或者其他铺装。重视道路两侧绿化,设置林荫带,行道树采用树冠较高的乔木;乔木下部种植绿篱,特别是东西向道路宜形成立体的绿化格局,减少噪声的影响。

指状绿地是指通过带状绿地将住区的组团绿地与中心绿地连接成片,犹如中心绿地伸出的手指,而指状绿地与道路系统作为两组不同的廊道系统,互相渗透包容,在交接处采取立体交叉的模式,尽量减少道路对指状绿地的干扰。

四、居住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是为人而设计、创造的,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应当“以人为本”,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要出发,。使居住区景观具备一些基本特征。

在建设部试行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认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五、居住区绿地案例——以北方某住宅小区绿地景观设计为例

1、项目概况

某居住小区形态在平面上呈矩形,园内地势平坦,建园之前为农田用地,该区总用地面积10.76hm2,兴建住宅12728户,规划绿地面积约6.16 hm2。

2.设计构思

(1)营造整体和谐生态环境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是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整体和谐生态环境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住宅小区环境作为典型的人工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空间环境,使场地地形、地貌与环境有机融合,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增加植物绿量。多用环保材料造景,使人感到,虽处城市,但如身在山林之中,从而创造“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

(2)景观元素多元化

已建成的小区环境设计可以概括为种花、种草、种树,景观单调。在本案设计中,要满足居民全方位生活感受,结合功能和观赏要求融人其他景观元素,如生活雕塑、喷泉、文化柱、置石等园林小品,结合设计主题,强调民族元素应用,把中华民族心中吉祥物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麒麟”雕塑、“千年龟”雕塑等,使园区景观丰富多彩。

(3)植物种类的多样化

小区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以乡土植物为主,同时选择了观赏效果佳的外来植物和珍贵稀有树种,这些植物已在该地区引种栽培超过3年,表现良好,如叶色金黄的金叶榆、节水性色带植物金叶莸、三季繁花不断的欧洲玫瑰,彩叶灌木紫叶矮樱、红叶碧桃,花期较长的宿根花卉如福禄考、等,通过这些植物的配置,极大提升小区景观品位,同时也丰富了小区植物种类。

(4)强调空间的变化

小区绿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的规划设计上,而要充分利用造景元素创造变化多端的空间,这样才能营造出不同性质和特色的空间,如开敞的、封闭的、半封闭的等。空间的营造适合人的尺度,围绕园林景观适当安排健身、交流、休闲、观赏的生活空间,并辅以人性化、趣味化的休闲活动设施。

3.植物设计

通过乔、灌、草相结合,创造层次错落、季相有序、色彩对比、疏密变化的植物景观特色。总体上形成以下特点:

(1)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本区内运用多种乡土树种,如国槐、白蜡、馒头柳、旱柳、牡丹、连翘、榆叶梅、樟子松、祁连圆柏、圆冠榆、红叶李、香花槐、火炬树等。行道树体现地方特色,主园路行道树是国槐,次园路为了体现“一路一树”风格,行道树分别是圆冠榆、馒头柳、垂柳,白蜡等。小路为了便于儿童识别,采用不同花灌木栽植。

(2)注重外来树种引种配置

如乔木栽植了金叶榆和美人梅等。花灌木栽植了紫叶矮樱、欧洲玫瑰、海棠、红叶碧桃等。色带植物栽植了金叶莸等。

(3)体现植物观赏性

注重植物不同观赏特性应用,选用观姿、观叶、观花、观干类树种。种植观姿树种,如樟子松、杜松、云杉、垂柳、落叶松、千头柏、刺柏球、国槐、白蜡等;观花植物如榆叶梅、月季、牡丹、黄刺梅、珍珠梅、丁香、欧洲玫瑰、海棠、碧桃等;观叶植物,如元宝枫、金叶榆、红叶李、金丝柳、火炬树、美人梅、红叶小檗、紫叶矮樱、金叶莸等;观干植物,如红瑞木、龙爪槐、大枝垂榆等。

(4)色彩搭配丰富,突出主调花卉种类,注重攀援植物的运用

按构景、构图原理及植物色相变化,布置植物风景群落,如火炬林、樟子松林、云杉林、紫叶矮樱林、红叶李林、杜松林、丁香林等;利用多种观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构成色彩缤纷的花坛、花带及花地景观。采用牡丹、月季、地被菊、福禄考等植物为各区主调花卉。为了增加整个绿地的绿化面积,除了采用平面绿化,同时采用五叶地锦、藤本月季和金银花等进行垂直绿化。

(5)植物配置方式多样化

根据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的配置果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如丛植、群植、疏林等与规则式配置方式如对植、行列植、绿篱栽植、模纹栽植等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从构建合理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方法、考核方式,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针对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谈几点看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构建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较强的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使课程教学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做到因材施教;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强调针对性,而且要有一定的适应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130课时。按照理论与实践1∶1的原则,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在较好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从事小型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和屋顶花园等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并能将设计思路图纸化,制作出图文并茂、切合实际的电子图纸。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分解

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及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上述原则确定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应当具有以下方面的能力:较全面地掌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在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具有园林艺术理论学习的能力;具有园林地形地貌设计,尤其是利用等高线进行园林竖向设计的能力;具有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尤其是自然式种植设计和花坛设计的能力;具有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小区道路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单位附属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小型公共绿地设计,尤其是街头休息绿地和小型广场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屋顶花园设计的能力。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

传统高等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强调的首先是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注意与其他相关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对此,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属于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度,所谓“够用”,是指针对讲解各种园林艺术理论时够用;二是针对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编排章、节及前后顺序,并使每一章为一模块,每一模块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三是注重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如下:(1)模块I: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教学重点为:园林艺术的概念和体系、园林的形式与特点、中外园林概述、园林布局的原则、园林静态布局、园林动态布局、园林色彩布局和园林造景等,从总体方面认识园林艺术。(2)模块Ⅱ: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教学重点为:地形地貌和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园路布局设计等。(3)模块Ⅲ:各类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图纸设计。教学重点为: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的设计,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小型公共绿地设计,街头休息绿地和小型广场绿地的设计和屋顶花园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进行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的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绪论课时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由陌生到熟悉进而产生兴趣。如苏州园林、颐和园、纽约中央公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的绿化,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2005日本爱知世界园艺博览园,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等等,这样可缩短学生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的兴趣。

(二)对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一些规律、园林美的形式尽量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使理论学习深入浅出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把一些枯燥的规律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来阐明,如讲到借用自然美时,用蓬莱阁的海市蜃楼、泰山日出等自然景象来说明。太阳和海市蜃楼并不是泰山和蓬莱阁的,但却能在泰山和蓬莱阁看到,并成为著名的景观,就是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当讲到比例与尺度的关系时,用成年人和儿童在游乐时所需的游乐设施的尺寸来说明。通过举例,使学生觉得园林艺术基本原理并不深奥,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并化为一种学习动力。

(三)改革课程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授课方式教学

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我们采用了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图纸讲评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其综合能力。

运用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事先制作好教学课件,并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教室等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利用电教片将园林植物、园林小品及有关的园林设计要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将课程与工程背景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直观教学能使许多力学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既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运用案例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及工程实例边讲边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会学并节省学时。案例式教学能促进学生思考,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化、拓宽所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应对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讲稿”的能力,并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研究者。

运用图纸讲评法进行教学讲评学生的设计作业,分为教师讲评和学生讲评两种方式。教师事先将学生作业拍照或扫描成电子文档,用多媒体讲解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不足,表扬优点。学生讲评就是模拟园林设计招标现场,要求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讲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和具体的设计手法,分析各景区景点,回答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竞争意识,教师应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因材施教。为此,可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组成,即基础型模块、应用型模块和扩展型模块。基础型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必修课;应用型课程内容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理论和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面向70%学生,注重培养其动手能力;扩展型课程内容面向20%学生,分析研究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注重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精心制作精品课程网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知识的需求,另外,学生能借到或买到的参考书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学习。通过建设《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解决教学参考资料少的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尽最大可能地向学生提供设计素材和学习材料。目前,《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已经上网测试,设置的精品图库、公园绿地、设计素材、教学课件等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不出校门便可游览很多公园和绿地。此外,《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网站还可以随时配合课堂教学安排相关内容,配合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设计图纸,及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验实训方法改革

实验实训的目的,除配合理论教学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传统实训在课堂上完成小幅设计作品的办法,实行课堂讲解图纸、巡回指导学生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学生设计、制图主要在课外时间完成。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即64课时用多媒体授课,64课时进行课堂实训,学生设计图基本上在课后完成。上课时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案例讲解,找出不足之处,总结好的设计手法。我们采用“四步教学法”:(1)绘制手工现状图。利用10课时左右的时间将学校或附近的绿地绘制成现状图,学习绿地设计手法,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自己绘图了解各种园林要素的搭配,增强直观印象。(2)绘制手工现状改造图。利用10课时左右的时间将绘制好的平面现状图改造,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知道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行,学会初步的设计方法。(3)绘制手工小面积绿地设计图。利用20课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平面布局设计、色彩布局设计、园林造景设计、一般街道绿化设计、小游园设计、广场设计等,要求完成彩色平面效果图、局部效果图。(4)绘制电脑设计图。利用30课时的时间强化电脑园林设计图的制作教学,完成各种小型绿地设计图的制作,要求作出CAD平面图、PHOTOSHOP平面效果图、PHOTOSHOP效果图和3DMAX效果图。

实验实训直接关系到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图纸技巧的掌握,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而这一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要耗费大量的心血才能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只有找出每一个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才能让学生得到提高。学生作设计图是重要的实训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实训作品的批改,并让学生接受。

完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核方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公开考核的原则,让学生正确对待本课程考试;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表现和素质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

(一)实训成绩占50%

具体分配是:将每一次的实训设计进行量化评分,按实训次数分别赋分,总分为50分。出勤率占10%,只扣分不加分,迟到或早退一次减0.5个百分点,无故旷课一次减2个百分点,并不得评定优秀成绩,旷课次数累计达学校规定而不能参加考试的,按学校规定执行。履行了请假手续的病事假不减分,但累计达3次以上的不得评定优秀成绩。

(二)技能考核占20%

每学期进行两次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阶段设计能力。由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和教学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园林设计考核,要求学生做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教师根据学生图纸完成情况给出成绩,每次满分为10分,共有两次。

(三)期末闭卷考试占30%

期末笔试不及格者准予补考。考试内容应包括概念、原理、思考题、小型绿地的局部设计题。题量要大,集中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设计的敏感程度。

参考文献

[1]赵建民.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园林绿化 规划设计 艺术体现、

引言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有形物质,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可以这么说,它给我们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直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满足了回归自然、反朴归真的愿望,但它所包含的诗情画意等深刻内涵非一般人所能创造的,相反还会弄巧成拙,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新形势下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思考园林、研究园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提出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 囿,历经秦汉、唐宋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的发展,造园理论与工程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断走向巅峰,形成了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寺庙园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式园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也框住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开拓创新的步伐。现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得园林绿化未能充分发挥好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是传统与未来的"痕迹"明显,艺术体现不到位。要么一味热衷于建造昨日的"遗迹",沉醉在历史的辉煌中,搞"复古主义",大造现代的"古典园林".要么就是出于新奇,不加思索地将西方的东西直接拿来,布置得与实际环境大相径庭。

二是规划缺乏系统性,设计中反映出生态建设力度不够。一些城市特别是在城镇,规划深度不够,多凭领导的个人感觉,任意圈点绿地,缺乏有机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在设计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各要素之间的比例不当,建筑过多。

大家都知道,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有毒气体排放量增加,温室效应明显,环境日益恶化,我们需要退耕还田、退耕还湖、退耕还草,需要建设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因此,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积极因素,根据客观条件的需要,应逐步理清楚这样一条思路:园林绿化既要创造出优美的景观,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又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原因剖析

在祖先留给我们丰厚遗产的同时,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仍走了一些弯路,面临种种困境和困惑,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解释:

(一)消化传统过多。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形式,不外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效法自然的布局;二是诗情画意的构思;三是园中有园的手法;四是建筑为主的组景;五是因地制宜的处理。但不管哪一种风格和形式,它们都打上了产生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建筑比例过大等与现今条件相违背的弊端。比如皇家园林,它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权力财富的炫耀与象征,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现时期所倡导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方针相悖的。一些私家园林体现的深刻内涵、脱俗境界,须仔细琢磨才能悟出来。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的是直观、疏朗、明快的大色块、大效果。因此,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懂得先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吸收外来欠妥。受欧洲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园林设计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法国的凡尔赛花园,围绕中轴线的对称式布置,形成宏大气势,不失为精妙绝伦之作,透出西方人注重遵循游戏法则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枯山水园林,精心构思,巧妙借喻,小中见大,给人久久回味。今天我们流行的却是人家过时的,像如今到处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当然,西方的园林也包含了个人的喜好和猎奇的心理。限于地理环境不同,缺乏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那种只能意会的脱俗境界。在局部处理时,我们可吸收对称式布置的美妙之处,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带有高超技艺含量的创新作品。

(三)经济利益优先。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论证时,我们的领导、政府组织,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开发商,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利益当头、" 效益"优先的思想束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将环境正遭受破坏的危机抛在脑后。其实认真算笔帐,在搞房地产开发中舍得绿化投入,建设好生态环境,创造出有个性的小区绿色艺术美,其得到的丰厚回报是远高于投资的。另外,有些地方为了发资源财,对现有的土地资源不是合理规划、节约使用,而是不断开采挖掘,抢子孙后代的饭碗。因此,在绿化的量上都不能满足,更谈不上质的提高。

(四)领导意识突出。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在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事设计的技术人员都有深刻体会。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某个领导在某处看到了自认为不错的假山玩石、雕塑喷泉等小品后,就不经论证执意去做,不考虑自身财力及周围的环境条件。为了追求利润,设计及施工单位有时只好违心接纳,弄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当然,这其中也有技术人员解释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的原因。

(五)专业人才不足。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内容广,综合性强,起步又较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等方面有待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因此,在目前创建园林城市的气氛蒸蒸日上的形势下,对口的专业人士就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寥寥无几。为了弥补空缺,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提高就缓慢。一方面,以学纯园艺的介入,只是将植物等素材简单的拼凑,景观效果不强,制图水平差,更谈不上艺术美。另一方面,就是学习建筑的,兼修一点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的知识,临时磨枪上阵,对植物的生长习性了解很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鉴于此,目前急需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进行学科的定性、定向、定型和定位,以便形成良好的人才阶梯队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构建良好的人才库。

三、可行依据

尽管目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基层县(市)水平一直上不去,但也应可喜地看到,在新世纪里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园林绿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令人欣慰的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让绿色艺术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

(一)有着良好的绿化意识氛围。渴求清新空气,把绿色带回家,已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家庭生活中鲜花的时尚,社会租摆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如上海,放弃地产开发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繁华地段舍得开辟绿地。最近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将《京都议定书》摆到桌面上,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另外,看看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以苏联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理论为指导;80年代,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90年代后,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说明理论上已走向成熟、理智、科学。因此,浓烈的意识氛围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逐步解译,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转基因手段诱发突变形成植物嵌合体,或者直接嫁接,一种植物能开多种花;根据基因遗传特性,引种、选育、驯化出许多优良品种;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挽救濒临灭绝物种;电脑自动化控制温室为人们创造出四季色彩纷呈的鲜花艺术景观;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将绿色艺术带入每一个角落成为可能。据报道,2001年5月13日,浙江省甬台高速公路三门段岭口互通区,科技人员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花费三百万元,将一千年古樟挪了窝,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所以有着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生物多样性的建设理论就有了实践的可能。

转贴于

(三)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如今在政府行为中越来越重视园林绿化,2001年6月4日,国务院再一次发出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把城市绿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每个城市都颁布了自己的绿化管理条例。例如:陕西、广东等地严格执行"绿线"管理制度,江苏省常州市已开始启用"城市绿化审批专用章"和"城市绿化合格专用章".这些都确保了园林绿化规划的合法性、设计施工的合理性,增强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的信心。

四、解决措施

在深刻剖析原因之后,从园林绿化发展的喜人形势中找到了解决依据,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既要体现艺术,给人享受,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好环境,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拿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把握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规划设计中要以中央作出的关于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这就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从比较差异中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中国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与现代城市园林相比其产生的背景、形成的条件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没有受到污染,社会文化背景有差异,思想相对保守、封闭,服务对象只是少数人,实施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建设的目的、出发点只是为展示奢侈和供享乐之用,并没有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两方面因素,体现城市园林的新特质。现代条件下的园林规划设计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创造环境、保护环境、协调环境,因此设计时要以人为本,多对人的行为规律探讨,多对人的心理动向进行研究,这样方能通过处理好环境求得生态效益,创造出更符合人的心愿、得到人们认可的艺术美的作品来。

(四)规划要注意地域范围,设计要满足不同空间需要。在规划中,城市绿地力求均匀布局,向小、多、匀发展,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的绿地系统。在中心城区建大型公共绿地,在郊区营造"人造森林",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大规模构建绿色"生态走廊",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方案设计中,要能满足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的需要,真正让绿色艺术的美无所不在。

(五)各造园要素中植物材料的配置是关键。为保证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其比例在各造园要素中要占到70% 以上。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从过去单纯观赏、装饰、绿化、美化、香化、彩化等,转到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综合效益上来。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群落结构上的成层、镶嵌、周期性的特点,力求做到在平面、立面、季相上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风景美学价值;要考虑到植物群落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六)增加设计层面,将工作做精、做细。规划设计工作具有多元性、综合性,设计人员要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多研究动态的因素,及时反馈信息,从设计阶段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例如:现行园林绿地中地被植物用的较多,由于根系发达、蔓性强,它们往往和乔灌木争夺养分,抑制乔灌木的根系呼吸,影响生长和后期景观效果。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少用禾本科等类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良措施并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如在乔木周围砌筑深度在20cm以内的隐蔽挡墙,以切断地被植物的根系蔓延。同样,在屋顶绿化中由于承重问题,土壤介质的使用等都是绿化设计中要考虑的范畴。只有这样,才是优秀的、称职的设计人员。

(七)努力做好设计理念的宣传渗透工作。一些好的作品、好的构思,往往由于领导的个人偏见、理解能力有限,未必第一次就能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要有耐心,把握技巧,善于表达自己,把优秀的设计思想传输给领导,让其领会、接受你的设计意图,而不是一味埋头设计,忘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五、相关思考

当然,要兼顾艺术体现与生态建设,让二者相得益彰,在思考园林规划设计要求的同时,还有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值得去考虑,去共同解决,确保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加快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如何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园林、建园林,在理论上形成一个有机的科学体系,适应城市因自身发展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新变化。

(二)土地资源要计划使用。上个世纪,园林建设大多数是在挖掘地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但是这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土地条件越来越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冲突中,从何处拿出土地搞园林建设更合理。

(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必须规范。诚然,现在已制定出许多的行业规范,但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工程施工、绿化养护、景观效果评价在量上有一个定论,真正体现出设计意图,实现再创作。

(四)加强设计工作与苗圃生产的交流勾通,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设计的植物素材来源于生产,生产的发展取决于设计的需求。在这方面,政府要思考如何做好调控工作,引导好生产,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充足的素材,弥补市场经济中的缺陷。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科学规划

人居环境的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对最重要的城市构成要素――建筑来说,由传统高消耗型建造模式转向集约高效的绿色节约型发展模式,即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中国社会发展效率与节约城市建设、运行成本、针对社会转变选择的必由之路,也是后工业时代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绿色建筑是现代社会建设生态城市、节约型城市及循环经济的重要的存在基础和影响要素,它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与功能稳定的组织结构,参与着城市生态服务能力的效率变化,并起到提高生态人居系统健康质量的作用。

绿色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作为城市的核心构成要素,它涉及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高效存在与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基础,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它涉及科学的规划理念与方法的改变,绿色建筑规划的前提是基于相关的科学的规划方法――生态规划;它涉及新的涉及逻辑与方法,绿色建筑设计在常规的设计内容之前需完成绿色建筑的生态策略设计;它涉及各类生态技术、绿色建筑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绿色建筑并不是技术堆砌的建筑;它还涉及绿色建筑的评估,运营管理及经济性。

规划、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全球经济竞争压力往往导致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追求短视的利益与效益,所以不能恪守严谨的科学规范对未来负责,不能履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义务。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城市现状存在背景是推动绿色建筑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所在

如人居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问题,城市生态系统安全问题,健康的生态人居环境问题、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问题、城市功能定位与布局问题、城市无序扩张与蔓延问题、城市建设成本与质量问题、城市土地利用板结问题、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与生态效益问题、历史人文资源保护问题。

规划技术落后的问题

由于在中国城乡规划发展中长期以来缺少科学指导,加上高速成长性的城市化进程,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破损成为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生态安全后遗症,这是人类社会必须承担的生态代价与补偿责任。面对这些问题,原有的规划技术体系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目标差异,也存在着不小的能力差距与面对现实的滞后问题,这是阻碍绿色建筑推广与落实的基础性问题。

绿色建筑恰恰是人类社会主动觉醒,修正人类从工业社会文明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竞争、对抗的意识、转向后工业社会文明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天人合一原则的重要行为方式和理念认知。

生态观念的误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看到生态观念的误用问题。比如认为生态状态的好坏就是绿地的多少,实际上绿地只是环境因素之一,但环境不仅限于绿地,不能单以绿地指标来衡量,它还包括水域及其它生物资源。我们通常把水景作为良好生态景观的标志,但河流整治后的砌衬却隔绝了水系与周边环境的沟通,稍好的情况是将堤岸砌筑成梯级,动物可跳跃跨过,同时形成生物空间。再如,城市道路建设经常阻断周边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应设置动物跨越通道。

科学规划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建筑存在于城市之中,没有科学的城市规划,绿色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外在条件。城市现状问题在前面已说明,而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生态研究仅仅作为规划编制中的过程参考,缺少在不同尺度上对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生态系统容量能力、生态承载的分析作为编制规划的科学量化依据,也由于人为活动趋利的共性趋同作用,使得城市从中心区到副中心区的板结扩散,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肢解得肢离破碎,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组织系统结构致密且高密度的聚集,同时也使城市边缘的城镇体系趋向于仿效中心城区的高密度建设模式。城市规划多从土地及空间资源配置出发、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优先,这种规划多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较难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一个又一个失控的摊大饼式城市规划不断出现,作为城市区内和城市边缘系统自然生态优化资源的湿地、河岸、湖泊、水库、林地、古寺庙周边以及森林山地成为商业建设项目抢占目标,随之进行破坏性建设,成为绿色建筑实施的根本障碍。

绿色建筑的重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小限度地破坏环境。在城里人想出城,城外人想进城的当代居住消费欲望的驱动下,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费对城市系统周边生态功能维护、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生态保护与调控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负面作用。因此,科学的规划成为绿色建筑的前提与依据。

绿色建筑是现代生态城市、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影响和存在要件。它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功能、组织、结构的稳定,对提高城市生态服务能力的变化效率和人居系统健康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高效存在与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因此,绿色建筑与生态规划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生态规划作为科学的核心指导原则与保障的前提依据。在城市中绿色建筑不是一个人类对抗自然力而建造的人居孤岛,绿色建筑是人类寻求与自然亲密和谐、共存共生的乐园。绿色建筑离开生态规划既失去自身的环境依据,也失去了参照的系统依据。

绿色建筑是生态规划在城市中实施的重要载体。绿色建筑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绿色建筑技术为条件,绿色环保新材料为方法,还需要应用生态规划作为指导各项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完善、编制绿色建筑标准的核心依据。这才能够使绿色建筑推广拥有保障的综合环境与条件。

绿色建筑规划涉及的阶段包括:城市规划阶段和场地规划阶段。在城市规划阶段的生态规划为绿色建筑的选址、规模容量提供依据,并随着城市规划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不断深入,具体落实到绿色建筑的场地。绿色建筑的场地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指标控制下进行生态设计,是单栋绿色建筑的设计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路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M.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绿化规划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艺术体现、

引言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有形物质,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原理和美的,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可以这么说,它给我们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直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满足了回归、反朴归真的愿望,但它所包含的诗情画意等深刻内涵非一般人所能创造的,相反还会弄巧成拙,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新形势下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思考园林、园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提出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囿,历经秦汉、唐宋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的,造园与工程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断走向巅峰,形成了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寺庙园林等为代表的古典式园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也框住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开拓创新的步伐。现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得园林绿化未能充分发挥好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是传统与未来的"痕迹"明显,艺术体现不到位。要么一味热衷于建造昨日的"遗迹",沉醉在历史的辉煌中,搞"复古主义",大造的"古典园林".要么就是出于新奇,不加思索地将西方的东西直接拿来,布置得与实际环境大相径庭。

二是规划缺乏系统性,设计中反映出生态建设力度不够。一些城市特别是在城镇,规划深度不够,多凭领导的个人感觉,任意圈点绿地,缺乏有机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在设计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各要素之间的比例不当,建筑过多。

大家都知道,进入后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有毒气体排放量增加,温室效应明显,环境日益恶化,我们需要退耕还田、退耕还湖、退耕还草,需要建设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因此,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促进良性循环发展的积极因素,根据客观条件的需要,应逐步理清楚这样一条思路:园林绿化既要创造出优美的景观,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又要注重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原因剖析

在祖先留给我们丰厚遗产的同时,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仍走了一些弯路,面临种种困境和困惑,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解释:

(一)消化传统过多。我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形式,不外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效法自然的布局;二是诗情画意的构思;三是园中有园的手法;四是建筑为主的组景;五是因地制宜的处理。但不管哪一种风格和形式,它们都打上了产生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的烙印,建筑比例过大等与现今条件相违背的弊端。比如皇家园林,它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权力财富的炫耀与象征,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现时期所倡导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方针相悖的。一些私家园林体现的深刻内涵、脱俗境界,须仔细琢磨才能悟出来。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的是直观、疏朗、明快的大色块、大效果。因此,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懂得先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吸收外来欠妥。受欧洲和科学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园林设计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法国的凡尔赛花园,围绕中轴线的对称式布置,形成宏大气势,不失为精妙绝伦之作,透出西方人注重遵循游戏法则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枯山水园林,精心构思,巧妙借喻,小中见大,给人久久回味。今天我们流行的却是人家过时的,像如今到处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当然,西方的园林也包含了个人的喜好和猎奇的心理。限于地理环境不同,缺乏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那种只能意会的脱俗境界。在局部处理时,我们可吸收对称式布置的美妙之处,他们独具匠心的带有高超技艺含量的创新作品。

(三)经济利益优先。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论证时,我们的领导、政府组织,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开发商,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利益当头、"效益"优先的思想束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将环境正遭受破坏的危机抛在脑后。其实认真算笔帐,在搞房地产开发中舍得绿化投入,建设好生态环境,创造出有个性的小区绿色艺术美,其得到的丰厚回报是远高于投资的。另外,有些地方为了发资源财,对现有的土地资源不是合理规划、节约使用,而是不断开采挖掘,抢子孙后代的饭碗。因此,在绿化的量上都不能满足,更谈不上质的提高。

(四)领导意识突出。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在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事设计的技术人员都有深刻体会。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某个领导在某处看到了自认为不错的假山玩石、雕塑喷泉等小品后,就不经论证执意去做,不考虑自身财力及周围的环境条件。为了追求利润,设计及施工单位有时只好违心接纳,弄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当然,这其中也有技术人员解释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的原因。

(五)专业人才不足。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广,综合性强,起步又较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等方面有待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因此,在目前创建园林城市的气氛蒸蒸日上的形势下,对口的专业人士就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寥寥无几。为了弥补空缺,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提高就缓慢。一方面,以学纯园艺的介入,只是将植物等素材简单的拼凑,景观效果不强,制图水平差,更谈不上艺术美。另一方面,就是学习建筑的,兼修一点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的知识,临时磨枪上阵,对植物的生长习性了解很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鉴于此,目前急需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进行学科的定性、定向、定型和定位,以便形成良好的人才阶梯队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构建良好的人才库。

三、可行依据

尽管目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基层县(市)水平一直上不去,但也应可喜地看到,在新世纪里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园林绿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令人欣慰的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让绿色艺术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

(一)有着良好的绿化意识氛围。渴求清新空气,把绿色带回家,已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家庭生活中鲜花的,社会租摆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如上海,放弃地产开发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繁华地段舍得开辟绿地。最近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将《京都议定书》摆到桌面上,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另外,看看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以苏联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理论为指导;80年代,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90年代后,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说明理论上已走向成熟、理智、科学。因此,浓烈的意识氛围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逐步解译,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转基因手段诱发突变形成植物嵌合体,或者直接嫁接,一种植物能开多种花;根据基因遗传特性,引种、选育、驯化出许多优良品种;采用组织培养,挽救濒临灭绝物种;电脑自动化控制温室为人们创造出四季色彩纷呈的鲜花艺术景观;无土栽培技术的,将绿色艺术带入每一个角落成为可能。据报道,2001年5月13日,浙江省甬台高速公路三门段岭口互通区,人员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花费三百万元,将一千年古樟挪了窝,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所以有着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生物多样性的建设理论就有了实践的可能。

(三)有着完善的法规保障。如今在政府行为中越来越重视园林绿化,2001年6月4日,国务院再一次发出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把城市绿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每个城市都颁布了自己的绿化管理条例。例如:陕西、广东等地严格执行"绿线"管理制度,江苏省常州市已开始启用"城市绿化审批专用章"和"城市绿化合格专用章".这些都确保了园林绿化规划的合法性、设计施工的合理性,增强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的信心。

四、解决措施

在深刻剖析原因之后,从园林绿化的喜人形势中找到了解决依据,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既要体现,给人享受,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好环境,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拿准解决的钥匙。

(一)把握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规划设计中要以中央作出的关于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这就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从比较差异中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与城市园林相比其产生的背景、形成的条件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没有受到污染,文化背景有差异,思想相对保守、封闭,服务对象只是少数人,实施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建设的目的、出发点只是为展示奢侈和供享乐之用,并没有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两方面因素,体现城市园林的新特质。现代条件下的园林规划设计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创造环境、保护环境、协调环境,因此设计时要以人为本,多对人的行为探讨,多对人的心理动向进行,这样方能通过处理好环境求得生态效益,创造出更符合人的心愿、得到人们认可的艺术美的作品来。

(四)规划要注意地域范围,设计要满足不同空间需要。在规划中,城市绿地力求均匀布局,向小、多、匀发展,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的绿地系统。在中心城区建大型公共绿地,在郊区营造"人造森林",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大规模构建绿色"生态走廊",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方案设计中,要能满足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的需要,真正让绿色艺术的美无所不在。

(五)各造园要素中植物材料的配置是关键。为保证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其比例在各造园要素中要占到70%以上。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从过去单纯观赏、装饰、绿化、美化、香化、彩化等,转到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综合效益上来。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群落结构上的成层、镶嵌、周期性的特点,力求做到在平面、立面、季相上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风景美学价值;要考虑到植物群落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持人与的和谐共存。

(六)增加设计层面,将工作做精、做细。规划设计工作具有多元性、综合性,设计人员要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多研究动态的因素,及时反馈信息,从设计阶段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例如:现行园林绿地中地被植物用的较多,由于根系发达、蔓性强,它们往往和乔灌木争夺养分,抑制乔灌木的根系呼吸,生长和后期景观效果。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少用禾本科等类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良措施并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如在乔木周围砌筑深度在20cm以内的隐蔽挡墙,以切断地被植物的根系蔓延。同样,在屋顶绿化中由于承重问题,土壤介质的使用等都是绿化设计中要考虑的范畴。只有这样,才是优秀的、称职的设计人员。

(七)努力做好设计理念的宣传渗透工作。一些好的作品、好的构思,往往由于领导的个人偏见、理解能力有限,未必第一次就能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要有耐心,把握技巧,善于表达自己,把优秀的设计思想传输给领导,让其领会、接受你的设计意图,而不是一味埋头设计,忘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五、相关思考

当然,要兼顾艺术体现与生态建设,让二者相得益彰,在思考园林规划设计要求的同时,还有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值得去考虑,去共同解决,确保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加快学科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如何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园林、建园林,在上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适应城市因自身发展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新变化。

(二)土地资源要计划使用。上个世纪,园林建设大多数是在挖掘地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但是这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土地条件越来越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冲突中,从何处拿出土地搞园林建设更合理。

(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必须规范。诚然,现在已制定出许多的行业规范,但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工程施工、绿化养护、景观效果评价在量上有一个定论,真正体现出设计意图,实现再创作。

(四)加强设计工作与苗圃生产的交流勾通,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设计的植物素材来源于生产,生产的发展取决于设计的需求。在这方面,政府要思考如何做好调控工作,引导好生产,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充足的素材,弥补市场经济中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