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2:31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第1篇

关键词 自主招生 高考制度 招生权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识码:A

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后,高考即被作为大学录取和选拔学生的唯一依据。1998年8月29日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自此政府开始逐步把部分招生自交给高校。

2003年教育部推出在全国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的方案,自主招生作为高考改革的一种信息,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目前,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己由2003年的22所、2004年的28所,扩大到2008年的 68所,2012年达到76所之多。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自主招生制度,各界人士对此褒贬不一,自主招生制度是否真正有利于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也受到了大家的质疑。

1 高考制度下的招生权

从中世纪大学出现以后,对于大学的定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改变,概括来说,大学应该立足现实,着眼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尊重知识、追求真理、保持客观的立场而不为政治经济利益所驱动,充满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切人文关怀,对高品位文化的蓄养,对理想主义的超凡脱俗的追求。即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更应该超越社会,走在社会的前列。

我国高考制度实行已久,现行的高考制度主要以全国统一考试,集中录取和统一的高考招生计划的方式施行。在此招生制度下,大学没有独立的招生权力,而是主要依附于政府,服务于政府。由政府制定高考统一考试的时间,录取的步骤及要求,各地区及各专业的招生计划。只要考生的分数达到报考高校的录取线,学校就必须招录考生。在此高考招生下,政府掌握着高考和招生的大权,学校处于被支配的弱势地位,学校招收的学生只能单纯凭借分数“一刀切”,高校对考生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都得不到直观的考核和评价。另外,对于许多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值得高校培养,将来极有可能会成为国家栋梁的学生也会因为高考分数的“一刀切”被拒之大学的门外。

虽然高考的招生制度对于大学而言,不利于大学本身对人才的筛选,使大学完全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但高考制度是伴随我国计划经济期间产生的人才选拔制度,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分层和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切需求。也可以说,高考制度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最高效的人才选拔模式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方式。所以几十年来,政府一直紧握招生大权,实行高考这种相对公平公正,被大家相对比较接受的竞争机制。

2 自主招生制度下的招生权

随着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逐步取代的社会现状,高校开始争取独立的招生权力,它们迫切希望根据自身对人才的判断和培养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自此,2003年教育部推出在全国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的方案颁布,自主招生制度就开始如火如荼地迅猛发展。招生权由之前的完全由政府把握到现在下放部分权力到高校,高校开始有了一定的招生权。从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到现在,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进行了9年,在这段时间里,高校不断总结摸索着各自的招生经验,使其自主招生顺利实施和进行。

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批教育部推出的试点自主招生高校之一,在自主招生几年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北京大学2003年自主招生办法》文件中规定:自主招生对象,不仅要求学习综合成绩特别突出,思想道德品质优秀,而且要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异成绩或者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这些学生在经过北京大学文化课考核和专家组面试通过之后能享受高考成绩在当地录取线下20分以内被正常录取,而且录取后,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高考成绩确定录取专业,而并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这种根据学生特长由学校进行专业分配的方式,打破了之前由分数决定专业,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合适专业的弊端。进而,北京大学在自主招生基础上又于2010年首次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由获得北京大学“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校长可按分配名额推荐优秀学生。北京大学根据中学校长所推荐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对学生报名资料进行审核。合格者将免于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具备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的学生,可向北京大学申请相关专业的保送资格。可以说校长实名推荐制进一步对高校自主招生权力进行了诠释,让高校能够真正招收到适合本学校适合本专业的学生。

从单一的自主招生到现在多元的自主招生模式,各个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可见高校对于自主招生及能够自主选择人才资源的重视和肯定。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高校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发挥了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角色。不再是单纯依附于政府,而是由政府和高校协同作战,共同提高人才的选拔模式。

3 招生权的归属

艾萨克·康德尔在《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教育既然是社会稳定和公民品德的基础,它的进步和发展就成为每一个国家最大的社会政治单位(国家)所关心的事。教育既然肩负着维持社会稳定的重任,那国家和政府对于大学的教育应该是进行垄断还是协同管理?对于高校的招生是应该集权还是放权?

现代高等教育耗资巨大,大学不可能在经费、物资、人力等方面完全独立,因此大学在取得相应的国家人、财、物力支持的同时,必然向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适应了民众对公正公平的需求,稳定了民众的情绪,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自主招生制度即是政府放权给高校的标志,高校在依附于政府的同时,拥有了自主的权力,自主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培养,真正实现大学自主培养人才的本色,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更为超越社会,走在社会前列而努力。高校自主招生权力的拥有,是政府和高校之间权力合理分配的体现,政府和高校是相互依存相互成长的,高校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但拥有独立的招生自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目前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郑若玲.自主招生是一把双刃剑[J].北京:科学时报,2010-03-04.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第2篇

根据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自主招生,扩大招生覆盖范围,丰富学校专业建设。转型发展自主招生反映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开展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能力。

一、独立学院转型自主招生

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自主招生政策是对学院独立招生的肯定,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之一。独立学院可独立招生,对学生进行独立教学教育活动。独立学院的财务核算也是独立的,与公立院校的财务活动不相干,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独立学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独立学院转型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校生源范围,面向更多层次学历的学生,包括中职生、高职生、大专生。大专生或者中专生经过两年或者三年的学习拿到本科证,提高自身学历,是诸多学者的梦想。独立院校转型自主招生即带来发展机遇,同时对学校自身提出了严峻挑战。中专生与大专生可以参加高等教育活动,获得本科证,其本科证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院颁发的本科证是否一致?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开辟新专业后教师资源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人思考。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行转变,根据学校发展趋势与招生策略的改变进行变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处理好自主招生与普通招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心。

三、独立学院转型自主招生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一)学校领导提高思政教育意识

由于独立学院转型自主招生为我国新型办学模式,具有较少的思政教学经验。学校领导需要强化自身思政教育意识,不仅关心建设学院新型专业学科,注重学校后勤建设,更需要注重自主招生学生素质德育的培养。享受转型自主招生政策的学生需要学校有力的支持与认可,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教学活动中。2014年是自主招生的开始年份,学校需要把握良好的时机,研究自主招生专业的特点与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领导的思政教育意识。心理学教师根据自主招生特点,设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测验试卷,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塑造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根据专业就业特点,开展适宜的就业指导活动,并确定就业指导活动能够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思政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学校要制定思政教育策略,明确思政教育目标,确保学生思政教育活动能够以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顺利开展。

(二)健全组织机构,保障思政工作有效开展

借鉴普通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情况与教学管理现状,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健全组织机构,保障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确保自主招生学生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根据思政教育实效,教师与组织机构一起研究思政工作的下一步开展。实现思政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三)建设高水准思政教育队伍

大中专生获得本科专业学习机会,但是其学习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学院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通过低水准的思政教育队伍,则不能满足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需求。教师是落实学校组织机构思政政策的落实者,可以认为思政教育效果与教师队伍的思政水平息息相关。独立学院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与管理,合理配置学院思政教育队伍力量。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其主动学习

学生是思政教育活动的主体。自主招生政策吸引广大中专生与大专生参与到本科教育活动中。由于其起点与普通高等学院学生不同,易产生自卑心理,心理状态较为脆弱。独立学院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师需要充分把握时机,在学生进行本科学习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其健康发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态与认知规律,设计思政教育教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例如,可以将思政教育内容与社会时政热点、微博热点等内容联系到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从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第3篇

关键词: 高校自主招生 问题 对策

一、自主招生简介

自主招生即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生,其改革试点于2003年正式启动,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经过十年的发展,自主招生已成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主招生是正常高考招生的一个辅助手段,并非学校另外招生,也非成人教育或者自考的招生,而是考生经过“申请材料审核、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和参加统一高考”三关后,享受学校优惠录取政策的一种选拔方式。自主招生具体指部分高校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通过高校自主选拔考试,选拔出具有一定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毕业生。[1]

二、自主招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招生程序透明度不高

具体来说,高校自主招生一般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备突出的能力和特长。例如,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以及学科竞赛获奖等。自主招生的程序:第一关是申请材料审核。高校会对自主招生材料进行审核,在众多的申请者中选取部分考生进行测试。对于考生来说,其要按照高校要求,将申请的材料准备齐全。除了申请表之外,申请材料还可以包括获奖证书复印件、个人陈述、其他申请资料等。获奖证书可以是考生在高中阶段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另外,考生还可以准备1至2封推荐信,内容包括推荐人的姓名、与申请者的关系、推荐人联系方式,以及对申请者的评价等。

第二关是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各高校一般会单独或联合组织自主招生测试。自主招生测试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不同于高考,试题灵活,涉及面广,主要看考生平时的积累。

第三关是统一高考。考生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后,高校会同考生签订协议,考生要参加统一高考,一志愿报考该校,高考分数在该校提档线下20分即可被录取。特别优秀的考生经批准后,还可享受更优惠的政策。

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自主招生招收对象做了具体规定:招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试点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纳入本校年度招生计划中。针对自主招生的出台来说,它是为了满足一些拥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而提供的一个才能施展平台,进一步为国家及事业单位培养技术人才。现在的高校招生都必须经过国家的考核、审核、面试,以及审批等重重选拔环节,之后通过了考核的才能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这一切流程的前提是入选的考生在参加了国家的统考之后,成绩要达到该区录取分数线之后才能被录取。为了给更多人才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国家采取一系列的录取方式。据有关人士介绍,文艺、体育特长生都享有降分录取的权利,使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高校对报名考生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考生名单将在高校招生网站上公布。接下来就是高校组织笔试和面试,各个高校笔试的科目不同,笔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招生多侧重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是考生平时的积累,不是短时间内的针对性突击准备。[3]

2009年3月,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会同高教所,联合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四地教科院所,共同针对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等市的40所高中的722名教师、348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开、公平和公正上“部分做到”、“完全做到”的教师分别为58.9%和13.2%,学生分别为46.6%和14.2%。在264名参加过高校自主招生的高三学生中,认为自主招生政策与方案“部分透明”和“透明”的分别为48.5%、35.6%,还有15.9%的人认为“不透明”。座谈中,校长、教师普遍反映有自主招生的高校基本能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做到“条件明确化、程序规范化、招生办法公开化、录取结果公示化”,但对于高校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测试到最后确定预录取名单的这一过程,则认为受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大,有可能产生不公正。

(二)自主招生中的平等权利问题

高校自主招生自试点以来,频频遭遇“水土不服”。在一些地方,自主招生名额成了众人争抢的对象,有权有钱者得之;有些自主招生则变相加重了学生负担,除了繁重的高考复习之外,参加自主招生测试的学生还要紧张地准备自主招生复习,家长们还要为此支付报名费、自主招生辅导费、书籍费、试卷费、资料费,等等,同自主招生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因为教育行政化根深蒂固,教育领域“官味十足”。在许多人眼中,权力、关系、熟人往往比法律和规则更“靠谱”,所以要保证自主招生不变味,着实不易。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2010年,在北京大学颁布的自主招生新政“校长推荐制”学校名单中,没有一所高中在农村地区。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国家教育本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但自主招生制度所带来的政策不公而越来越多,教育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如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其教育水平应该说是很高的,对于该区的考生来说,他们如果想在其他地区就读,录取分数应该是偏高,但恰恰相反,其录取分数反而偏低,不仅录取的分数偏低,而且实际的分数与当地考生对比来说也偏低,因为考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自主招生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公开、公正,不同区域的考生在自主招生中应当享受平等的权利,这也是自主招生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4]

(三)自主招生政策不够完善

自主招生政策是为在高考竞争中难以顺利通过但是本身又具有十分显著特长的考生,以及综合素质特别高的考生而设定的,政策的出台本意是很好的,是为了满足更多有特定才能的人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教育部等五部委明确规定:在2014年取消奥赛生保送资格。但是,近期多所名校出炉的2014年自主招生方案显示:全国奥赛获奖有机会降至一本线上清华、省级奥赛获奖凭一本分数进入西安交大等。2013年1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加强考务和录取过程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教育部将对试点高校严格执行动态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凡是政策执行不严格、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的,一律停止试点资格,并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

当前,部分学校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招收符合自己学校利益的学生,那些往往所谓的偏才、怪才被拒之门外。[5]高校自主招生中还存在组织时间紧张的问题。高校自主招生的申请和审批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组织实施选拔方案往往有时间紧张仓促的感觉。自主招生计划名额审批等因素的不确定性,通常会延迟招生时间。另外,因为自主招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每年的政策和办法都有变化,有时甚至会有很大变化,使得高校和需要推荐学生并提供材料的中学的工作复杂化。

三、对策

针对上述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积极出台《考试法》,对高校自主招生作出明确规定,在笔试、面试和最终确定预录取名单等环节上进一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和公开化,选拔与培养并举。在近年来的自主招生中,涌现了不少有特长、有潜力又有个性的优秀学生。对于这些所谓的“怪才”、“偏才”,若在其入校后仅按部就班地按照原有的统一模式进行培养,必然不利于发挥这些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也势必弱化自主招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作用。因此高校有必要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适当改革,使招收到的优秀学生能更地好成长。处理好在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考生都能够公平地享有这个机会,更加需要政府的监管、社会的引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夏静.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问题和出路[J].考试与招生,2010(2):57-59.

[2]万永生.高考加分政策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与管理,2009(04):75.

[3]秦前红,徐亦鹏.配额与平等――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J].法学评论,2010(03).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第4篇

【2017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计划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选拔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内涵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进一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实施。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全力保障高校考试招生安全稳定全面加强高考工作组织领导。

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内组织高考、治理考试环境、维护考试招生安全稳定、整肃考风考纪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和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落实考试安全主体责任,逐级签订考试安全责任书。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把试题试卷安全作为考试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评卷等全过程监督管理。各地要成立高考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加强对舆情和应急事件的预判研判,细化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集体研判、科学决策、快速响应、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快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严厉整肃考风考纪。各地要按照教育部等10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和考试安全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4号)要求,完善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要加强标准化考点的日常维护和升级,把好考场入口关,采取多种切实有效措施严防替考。要健全诚信制度,大力宣传《刑法修正案(九)》《教育法》中有关涉考条款,并在考生诚信承诺书、考生须知等材料中增加相应条款内容,教育和引导考生自觉抵制违法违规行为。

二、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促进区域入学机会公平。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关部署,在国家下达的年度本科、预科招生规模和经教育部备案的高职招生规模内,统筹好招生计划的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合理编制跨省招生计划。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进一步增加支援中西部地区和录取率相对较低省份的招生名额。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积极履行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的社会职责,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倾斜。逐步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的渠道。各地要结合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实施区域划定、考生资格认定等相关政策措施,会同公安等部门,优化资格审核程序,为考生提供更加简便、有效的报考服务。有关高校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特点及相关地区基础教育实际,简化招录程序,探索适合农村学生的招生办法,努力完成招生任务。有关工作具体安排另文部署。落实和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各地要进一步完善高考报名条件和办法,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都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部分特大型城市要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措施办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会同公安部门加强对高考移民的综合治理,防范和打击违法违规跨省(区、市)获取高考资格的行为,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有序。

三、进一步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上海市、浙江省要细化完善录取方案,强化录取平台的测试和模拟演练。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分层分类开展系统培训,覆盖所有在本地招生高校、区县教育部门、中学校长和高三年级教师。要精心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投档录取等各个环节,逐项研判和排除风险隐患,确保改革措施平稳落地。其他省份要指导所属高校积极配合做好在上海市、浙江省的招生计划安排、招录政策衔接等工作。部属高校要带头配合、支持做好试点省份的录取工作。对于自主招生等招生类型,上海市、浙江省要依据往年录取情况合理确定自主招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有关高校要将录取优惠方案调整为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上增加一定分值,达到要求的考生予以录取。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要积极借鉴试点经验,结合本地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研究制订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报经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推进分类招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各地要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进一步完善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和面向中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测试办法,积极探索在高职分类招考中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规范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高职贯通招生。进一步扩大高职分类考试录取的比例,使分类考试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改进投档录取方式。进一步推进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革,有关省份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考生志愿(包括征集志愿)填报方式、时间、办法及录取工作流程。加强政策宣传,指导考生合理填报高考志愿,努力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合并本科批次的有关省份,要根据本地实际,合理划定特殊类型招生最低录取文化课分数线,不得低于合并批次前的相应要求。

四、进一步强化招生工作规范管理强化招生信息公开和监管。

各省级招委会、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认真落实监管责任,会同教育纪检部门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按照谁主管、谁审核、谁负责原则,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报名资格、加分资格、农村专项资格等审核,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要求,加强对报名、审核、公示各个环节监督管理。自主招生、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以及中央部属高校综合评价录取的资格考生信息和录取要求须及时上传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录取。严格执行30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等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办法;不得超越职权制定招生办法或照顾优惠政策;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擅自调整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试点高校范围、招生计划和规定的项目范围;不得划转计划委托任何军队院校招生。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不得将未按要求进行公示的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考生档案投放给高校或为高校办理录取手续;不得擅自改变高校招生计划类型;不得为无计划高校或擅自为高校突破招生计划办理录取手续;不得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和专业;除国家特殊需要外不得在招生结束后违规组织特殊类型招生补录。各高校不得未经主管部门备案的招生章程或者进行虚假招生宣传;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擅自扩大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规定的项目范围、招生计划;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不得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变更经公示的考生入选专业、录取优惠分值或录取不具备条件的考生;不得在发放新生录取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环节更改考生录取专业;不得在新生入学后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调整到普通类专业或将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录取的学生调整到非外语类专业;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不得向中学、考生及家长收取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不得避开省级招办通过中介机构或学校教师等自行组织生源违规录取考生;不得在单独考试、综合评价等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组织不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外省生源。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不得在高考前以任何形式开展与自主招生挂钩的考核活动。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校不得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特殊类型考试招生有关工作,或将审核、考试、选拔等工作下放至学校内设学院(系、部等部门)独立负责;不得未经考核发放专业合格证或圈定合格名单;高校、内设学院(系、部等)及教职工不得组织或参与考前辅导、应试培训。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不得代替或干预考生填报高考志愿;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高校收取与招生挂钩的任何费用;不得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考生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或在考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高考报名、考试、招生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视情节依照《刑法修正案(九)》《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依法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对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因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高校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招生违规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五、切实保障高校考试招生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防护。

各地必须高度重视高考信息安全工作,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及时堵塞管理和技术安全漏洞。高考和招生录取期间,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加强对重要设备、信息系统和网站的运行监控和安全监测,进一步完善防病毒、防攻击、防篡改、防瘫痪、防窃密的技术措施,加强对重要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运行监测和监控,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处置信息安全事件。切实做好考试数据备份,提高系统和数据恢复能力。严防信息数据泄露。要切实加强考生志愿填报密码保管、发放和志愿确认等环节管理,防止考生志愿填报账号被他人盗用或非法操控。要通过严格工作权限、定期校验等措施,严防数据信息泄露。对工作中需要阶段性保密和涉及考生个人的信息,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或篡改以谋取非法利益。

六、做好招生宣传服务工作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要主动加强正面宣传,

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加强政策解读、志愿填报、信访查询等服务工作。适时开展招生预警或案例宣传,提醒考生和家长避免上当受骗。招生录取期间,各地和高校要向社会公开违规举报电话和咨询电话,安排专人接访,及时妥善处置高校招生信访问题。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为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治安、出行、食宿、卫生等方面的综合保障,营造温馨考试环境。请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将本通知转发至本行政区域内所有普通高校。

【2017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贯彻落实市教体局(XX)1号文件精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科学意识、形象意识、和谐意识,实现我校在XX年质量提升、形象提升、口碑提升、品味提升的目标。做好重点工作,即:实验楼建设工程、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建设、高效课堂达标、提高教师学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办学效益得以彰显。

二、重点工作

(一)、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资助。

(二)、认真落实上级下达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学前一年、三年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8%、75%;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5%以内; 职专10人招生任务,高中阶段升学率学率达85%以上。

(三)、投入35万元,新建27间三层实验楼一座;配套完成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教职工活动室一个。

(四)、完成初中、中心小学学校图书仪器达标建设,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接受上级验收。

(五)、深化惜时增效、轻负高效改革,深入开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组织参加首届高效课堂达标活动,通过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六)、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足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决执行教体局要求的小学、初中分别控制在 45人、50人以下。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培训,组织教师通过成人高招、电大、自考等形式提高学历,实现中学教师本科(含在读)达75%以上,小学教师本科50%以上,专科100%。

(八)、积极发挥乡成人学校作用,完成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200人次,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8%以上,脱盲人员巩固率达100%。

三、具体措施

(一)全面优化办学条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认真执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工作。管好用好教育奖励及救助基金,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助资助。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使用力度,坚持政务公开,坚持勤俭办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加强教育实验楼建设,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监督、确保6月份交工使用。投资15万元建成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解决中小学生实验教学问题,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

(二)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形象,扩大办学效益。

1、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认真落实《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班额分别控制在 45人以下,整体实现班额标准化。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周五天教学工作日制度,严格执行学生作息限时、作业定量有关规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纠正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继续深化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提升学校形象,辐射周边乡镇,扩大办学效益。开展人民满意学校创建活动,提升品位、扩大影响。

2、坚持育人为本,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公民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创新载体,拓宽渠道,增强实效,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三年级以上开齐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按照课程标准开足体育课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饮食服务管理工作,变换饮食品种,科学合理搭配,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严格落实学校卫生防疫制度,做好预防,晨午检,随访,登记工作,做好甲型h1ni流感等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

(三)、以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为契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2、增强质量意识,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抓好各年级常规教学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潜能生的潜力,以常规管理促课改深入推进。以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为契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3、组织好说、听、评课和写教学反思等常规教科研活动,认真搞好周六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研讨教育教学方法的平台,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形成以老带青,老中青相结合,共同进步的局面。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定时检查各教师的听课记录,教案、业务政治笔记等教学常规的完成情况。组织教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观看相关的教学录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逐步形成个人教学特色。

(四)、以育人为本,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将更牢固地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观念,采取各种灵活多样、具有成效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

1、充分发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少先队、团委会、班主任、品德课教师和各科任教师的作用,明确德育工作职责,协调、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节庆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工作。

2、规范和落实升国旗制度,坚持每周一升国旗后,安排学校领导有计划、有内容地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讲话。

3、组织教师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大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把思想品德行为体现在执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培训。

1、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要按照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世范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品格优秀、业务能力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2、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对于教师有关学历提高学习的请假,学校一律绿灯放行,并将学历纳入教师业务档案,将学历作为晋升职称的一项加分内容。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进修,年末达到中学教师本科(含在读)达75%以上,小学教师本科50%以上,专科100%的目标。

3、继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落实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代课、听课制度,切实提高领导教学的能力,致力成为学科教学的能手、教学管理的内行、课改研究的专家。实施中层领导竞聘上岗制度,事项动态管理。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继续开展班主任比武活动,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六)、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创办平安和谐教育

坚持学校工作安全第一,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努力创办平安教育、和谐教育。一是强化安全领导责任。坚持校长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条块分明、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覆盖全面的安全责任体系和管理机制。二是坚持安全工作教育为先。切实做到安全教育经常化、系统化,组织开展安全演练活动,使学生掌握安全自救互救的基本常识和技能。三是加强安全常规管理工作。按照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聚集性活动。坚持安全工作定期排查制度、学校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坚持长期教育,防患末然、积极预防,科学预防原则,做好以下工作

1、对学校电路坚持经常性的检查,确保用电安全。

2、请专业人员对学校建筑物安装避雷装置,并请专业部门验收。

3、学校安排教师值班并联系交警部门,规范学生乘坐农用车问题。

4、加强学校门卫工作。继续做好领导班子大门口值班和夜间巡逻工作。

5、认真落实校方责任保险工作,确保参保率达99%以上。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对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的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令行禁止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第5篇

[关键词]自主招生;历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31-03

一、高校自主招生的背景

“高考不仅是一项教育制度,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高考是影响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教育政策”。长期以来,高考制度改革一直倍受关注。田建荣认为,“今后仍实行大一统的国家高考或纯粹让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考试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坚持在统一高考基础上走多元化大学入学之路,我国高考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与光明的前景”。为满足这一需求,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2003年,教育部开启了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的“破冰之旅”,首次批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该政策是区别统一高考之外的高校另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江苏省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实行自主招生改革的省份之一,2001年起即有三所高校在省内进行了自主招生试点。经过十多年发展,在江苏省进行自主招生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加,已由2003年的22所扩大为2014年的79所;此外,还有11所省属高校在省内进行自主招生试点改革。与此相伴随的是,自主招生的规模也在逐年增长并趋于稳定,从最初的几百人扩展到近年来的3000人左右。

二、江苏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历史

(一)起步阶段(2001~2002年)

2001年,江苏省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等若干问题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三所重点高校宣布参加试点,正式拉开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帷幕。三所院校的试点规则基本一致,即在本一省控线上,对于奥赛获奖、单科特别优秀、有发明创造潜能、有体育艺术特长、一志愿高分落榜的考生,不受1:1.2调档比例的限制,试点高校可按照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自主提出调档比例,择优录取。2002年,参加试点的高校增至6所。

起步、探索阶段的试点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为高校拓宽了选拔人才的渠道,促进中学进一步端正办学思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自主招生积累经验,对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扩展阶段(2003~2007年)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在全国确定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并宣布了参与试点工作的22所高校名单。根据要求,人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与招生高校同批次考生同时投档,招生计划单独公布,单独录取。2004年,教育部将扩大了试点高校范围,从22所扩大至28所,并首次允许考生通过自荐报考院校。2005年,进一步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到42所。2006年,试点高校达到53所,同时,为减少生源流失,提高自主招生效率,江苏首次提出自主选拔入选考生在高考前填报自主选拔录取志愿的要求,规定每个考生只能填报一所试点院校志愿。高考结束后,对高考总分达到第一批省控线的考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在本一批次批量投档前,先行向有关高校投档,由高校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2007年,试点高校增至59所,同时部分高校在优惠幅度上有较大提高。

通过扩大试点院校范围,原本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国统一高校招生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逐渐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原则的基础上,为逐步探索建立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新型招生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已达76所。根据江苏省有关文件规定,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满三年、管理规范严格的高校,可申请在本一线下一定范围内破格录取少数特别优秀的考生。2009年,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可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自行确定高考成绩的要求。2010、2011年,试点院校数量升至80所。从2012年起,根据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新增南京师范大学等省属高校在江苏省内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着力构建高校的综合评价体系,力求在特殊人才选拔机制上有所创新,在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上有所突破,对特别优秀的少数考生,文化要求放宽到本科第二批省控线上,自主招生改革已发展到深水区。

三、江苏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伴随着自主招生的快速发展,其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自主招生过程中各种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使得这项改革呈现以下问题。

(一)高校选拔学生的自主性仍受高考制约

自主招生制度是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试运行”状态,虽然名曰“自主”,但实际上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录取学生。近几年,江苏省自主招生制度规定,考生在参加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通过后,根据考生不同的测试成绩,分别给予相应的录取优惠;通过自主选拔测试的考生,还须参加高考,只有成绩达到试点学校的规定要求时才能录取,自主招生再度回归分数线的问题,说明高校仅有限制性的自。以2011年江苏省为例,在高考前被高校确定为自主招生对象的考生共有3415人,最终被所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高校录取的考生为2125人,其中,因未达试点学校规定的分数线而未被录取的考生有1290人,占所有自主招生对象的37.8%。这一数据显示,高校着意自主选拔培养的考生仍然存在流失的可能性,而造成这种可能性的,除了考生个人意愿之外,统一考试的形式是最大的羁绊。

(二)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

由于高校在制定自主招生政策时受政府影响,加上“以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巨大习惯,许多高校在人才选拔方面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个别高校即使对自身特色和人才需求有明确定位,但在面临大量个性特别的学生时,若无硬性的高考成绩作为指标,仍然面临怎样制定和把握软性指标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将学校的自身定位,落实到每一个考生的考核方式和录取标准中,在时间仓促和经验匮乏的当下,是始终牵制自主招生制度发展的大难题。

因此,大多数高校对自主招生对象的资格要求和选拔标准都是“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而且测评设计的内容和程序也基本一致,甚至与统一考试无甚差别,“唯成绩论”的趋势十分明显。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名噪一时的“北大实名推荐制”实际上也形同虚设,因为在方方面面的强大压力下,校长只能推荐学校最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力也能够考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只是免去一道笔试程序而已,而所谓真正有潜质却没有高分数的学生,依然只能望洋兴叹。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也认为:“高校的自主招生本质上是高校按照自身培养人才的要求选拔学生,这与学校是否自主举办考试没有关系。把自主招生等同于自主考试,力图通过考试体现招生的自主性以及学校的个性,这是部分国内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严重误区。”正是这种“把自主招生等同于自主考试”的做法,使得“考试”成为“招生”唯一且必须的标准,考试成绩始终是最重要的考评因素。

(三)高校缺乏一定的招生自主性

自主招生受高考制约严重,加上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具有院校特色的与特殊人才相适应的选拔、培养机制,选拔考试已经成为变相的“提前高考”。部分高校无力承担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的巨大成本,参加自主招生有时是形势所逼。高校的“不自主”除了体现在参与动机之外,参与的过程也处处透露出被动的挣扎。“在高校办学自问题(尤其是自主招生)上,政府与高校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在博弈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由于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拥有决策权和决定权,高校相对弱势,只好遵照执行。在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过程中,虽然高校可以自行组织考试择优预录取部分考生,但高校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都是受政府控制,高度统一

除了政府干预之下的“不自主”,自主招生各高校之间的生源战也很激烈,许多高校提前进入中学进行宣传等活动,以至于教育部在最新的自主招生改革中,不得不明令各高校自主招生活动须延至高考后举行。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掐尖行为已经从个别高校蔓延至“三大同盟”,并异化为类似“北约”、“华约”、“卓越”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的抗衡战,纯属恶性竞争。这种自主招生“集团化”作战,与其说是高校的自主行为,不如说是各高校在形势所迫之下的“随大流”、“跟风”之举,高校的无奈较为显著。

四、切实提高自主招生效果的对策

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改善自主招生面临的问题:

首先,社会各界应达成关于“自主”的共识。自主招生制度推行以来,考生、家长、学校和政府各个行为主体对“自主”的含义存在着理解性的偏差,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自主”究竟体现在哪里?“自主招生”和“自主考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自主”的权限如何划定?怎样实施“自主”?这些问题有的被不断追问,有的已被错误地付诸实践,造成自主招生无法实现初衷。社会各界要进行充分讨论,一方面明确自主招生是弥补统一高考缺陷的重要手段,同时要理解自主招生是高校自在操作层面上的科学实现。

第二,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培养体系。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进和完善,开拓了多元评价人才的新格局,但自主招生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直未受重视。事实上,自主招生制度是一项包括考核、选拔、录取、培养等各环节在内的综合性工作。尽管选拔机制不断完善,自主招生“后劲不足”的缺陷还是愈加清晰地暴露出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往往将自主招生考生与统考录取考生编排在一起培养,忽视了对自主招生考生的跟踪观察和后期培养。如果高校能够积极构建特殊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一条从“考试”到“培养”的道路,不仅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高校品牌的建设,推动自主招生走向成熟。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第6篇

关键词:高校招生 地方化 教育公平

1.我国高校招生概述

高校招生,就是指高等教育院校按照国家规定和相关政策招收新生。高校招生分为:全国统招、自主招生、保送生、艺术生、体育特长生、军队院校招考、师范类招生等类别。高校招生是我国高等院校选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

招生为高校带来了新的活力,是高校发展的动力。高校招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有素质、有文化的综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生选用不同形式的招生,来满足学校课程结构与未来发展计划。是我国高素质人才选拔、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经济的转型,高校扩招,高校招生工作已由传统全国统招形式发展成为多种形式招生并存,为高等院校的人才筛选,发展战略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动力。随着高校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碰撞,高校招生越来越受政府发展影响,高校招生自主化、地方化发展,既为本地区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制约着教育水平的发展。

2.我国高校招生地方化概述

高校招生地方化是指: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中,会对本地考生实行保护政策,包括录取名额、分数线、待遇等。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在高校的扩招,高考统招下,由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学生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国内高考生都朝着教育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山东、湖北等)报考,使得高考生整体流向出现大的偏差,导致地方招生或不够、或超出预计,也造成地方人口比例失调。为保证当地生源、教育水平,地方政府对招生进行了调整配置,很多高校均实行自主招生和考试招生结合的方式。

普通高等院校在发展、招生、教育水平升级等多个方面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虽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但财政拨款才是重点,所以地方政府希望本地学生能接受更好更全面的教育,来提高本地生源的文化水平和本地人素质,从而提高本地的竞争力。高校招生地方化的直接表现为各省市间的录取分数线的差异,主要招收本地生,针对本地生源去取分数线低,录取条件宽松;对于外省生源录取名额少,录取条件要求较高。同一所学校不同地区的录取分数线差异较大。这种招生地方化是由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累计和发展,地区发展战略和财政支出造成的。

3.高校招生地方化利弊

高校招生地方化,一方面是因为每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一样,教育氛围不同,由于教师多为本地人或本地居住着,招生本地化,有利于学术、教学教育交流;另一方面是出于地区政府的支持与地区保护,促进本地生源数量达标,促进本地教育水平发展提高。

3.1高校招生地方化优势

高校招生地方化对于本地生源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招收本地学生可以提高本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从而提高区域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促使本地生源不必在经济上承担过多压力,节约成本而又提高本地教育水平。

对本地经济发展来说,高校大学生消费是拉动本地经济增长的一大助力,招生本地化,有利于促进高校周围经济的发展,刺激消费,促进经济转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尤其是经济扶贫区,可减少该区域学生的经济生活压力。从本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说,本地考生从小受传统文化影响,对传统文化较为熟悉,是传统文化的区域传承主要对象,本地招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知识条件与师资指导。

3.2高校招生地方化劣势

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地方化虽短时间内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但就整体发展而言,忽略了教育公平,影响了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降低了区域科研研发水平。

从教育公平来看,高校招生一般按照分数线决定,而本地化招生对外省考生分数要求较高,本地考生要求较低,使外省考生需达到较高分数才能进入学校。各地高考分数线相差悬殊,有的甚至达到一两百分,导致一些成绩较好,素质较高的考生进入不了教育更好的院校,反而本地生则可以以较低的要求进入到更好的院校,促使教育存在不公平。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落后的西部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低下,教育资源的匮乏,造成高校教育的发展缓慢,人才整体水平低于教育发达地区。

从社会公平来看,目前我国虽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差距,但城乡差距、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发展地区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渐拉大。而高校招生的本地化,也成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一大原因,导致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水平不平等,从而影响本区域整体教育水平,也对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地区的差距拉大具有直接影响,造成社会教育分配不合理、不公平。

从社会腐败来看,招生本地化,促使“名牌”类高校的对外招生减少,这也更吸引了外省考生的报考欲望。社会避免不了滋生腐败,名校所在地就出现了各种关系网、权钱交易等,使较少的招生指标成为交易的砝码。具有特殊背景的考生、特长生、特招生、保送生等指标的出现,抢去了外省普通考生报考资格,为高校招生的透明化带来了影响。

4.总结

高校招生地方化,影响了教育公平,容易滋生腐败,从而影响整体水平的发展。在当前教育体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社会,教育平等呼声高,应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学校的自主决策中,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招生公平。

4.1建议

国家宏观调控,促使教育公平。高等院校招生政策是按照国家教育部标准进行制定的,资金大多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发展需要靠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招生本地化将会影响社会公平。因此,国家要加强对高校招生名额的稳定性调整,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教育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化的招生名额比例分配。对教育水平较低的省市,增加外省高校的录取名额,条件要求适当降低;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省市,鼓励吸纳外省优秀考生。既可以增加高校招生中的合理公平,也可增加高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公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加强自主招生中名额分配。对于高校招生,高校领导决策管理层也要有自己的发展规划,不能只考虑当地文化水平发展,以及契合当地政府的发展意向,将招生地方化当作对本地的贡献,应该一视同仁。高校的发展与当地政府是互相促进的,高校为本地区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有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推动了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增强了地区公民的文化素养,对地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做出了巨大共享,而地区政府在高校的科研、资金、场地等各方面都大力支持,双方互相促进。高校在招生中一定量的偏向本地区是情有可原的,但地方化招生是不可取的。高校在制定招生政策时,应制定明确的名额比例,将本地区招生控制在一定比例内,吸收外省考生中的优秀者,弱化本地化招生带来的区域差距与教育不公平。同时,高校可根据本地区考生与外省比例,根据地区发展,自身发展等做出综合评估,从而降低招生地方化弊端。

政府学校双向考虑,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合理招生方案。政府为高校提供更多资源帮助,打破教育壁垒,发展多元化教育,学校也应该在政府资源中拓展经费来源,增加独立性。高等教育作为地区政府人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招生地方化会使地区人才质量得不到更好发展,甚至出现降低,这就需要政府与学校双向考虑市场需求,寻找发展方向,多样化招生,可制定一些“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但数量不宜过多,这样既增加了招生的多样化发展,也增加了高校就业率,从而推进地区发展。

总之,高等院校由于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招生中适当增加本地招生,是情有可原的,但将重点放在本地,招生本地化,是一种不公平的招生方法。高等院校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输送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地,在支持本地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公平,促进国家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李梅,李连国.从高校招生“地方化”透视教育公平问题[J].商洛学院学报,2006,(03):81-85.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第7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高考招生制度 自主招生制度 影响 对策

2011年2月20日自主招生同盟的“华约”举行年度大考,自主招生同盟的“北约”和“卓越”也将在近日开考。有些媒体甚至把如今的自主招生戏称为“高校‘掐尖儿’联盟战”,“高校战争:北约、华约、三国杀?”这些火爆的报道和惹眼的标题,虽有炒作之嫌,但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自主招生制度的现状,使得自主招生制度不仅成为报刊网络等媒体最热门的话题,而且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自主招生制度对普通高考招生制度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才能正确加以引导和监管?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自主招生制度的由来和变迁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校高考制度一直在进行着制度改革和发展。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高考制度改革要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江苏省的东南大学等3所高校率先进行自主招生试点,这一改革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2年,江苏省增加南京大学等3所试点高校。这6所学校按照事先向社会公布的录取原则和方法,不受1∶1.2调档比例的限制,自主录取省控线以上报考该校的考生。2002年,6所高校共自主招生8048人,大部分考生仍严格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录取,其余考生主要是有某方面特长的、有发明创造潜能的、有各类竞赛获奖的、有品行优秀的、有平时一贯优秀高考偶尔失手的考生,全部符合自主录取政策。2002年,江苏省还允许省属高校在不超过本校招生计划总量5%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性招生,用于录取部分单科成绩特别优秀、有特长的考生。2002年末,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自主招生工作座谈会,正式拉开自主招生大规模试点工作的序幕。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3]1号)精神,教育部于2003年4月发出通知,决定在22所高等学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1]。

从近几年的我国自主招生实践来看,自主招生的比例不断扩大,主要是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已经达到80所。但是目前允许自主招生的试点院校多为“985”和“211”重点院校,而且对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并没有制定具体的、详细的标准进行衡量与评价。至今这80所院校可以成为自主招生的试点院校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解释,各高等院校对于自主招生政策存在着一些争议。

二、自主招生制度对普通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

(一)对中学教学的影响。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原本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现在却演变成争抢优秀生源的大战。高校出台这样变味的自主招生政策,不但会造成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而且会给高中教学、学生家长增添繁重的学业和经济负担。不少高生为报名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常常缺课,四处报辅导班,以应对招生高校的笔试和面试。这些学生为了迎考,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秩序。根据媒体报道,2011年部分中学因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而缺课学生太多而宣布停课。人们常说,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而自主招生制度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也不小。

例如,清华改革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的笔试。清华大学表示,将改革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的笔试考核。目前,自主招生的培训行业也日益壮大,其中新东方作为培训界的领航者,也开设了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班,招生情况一直很火爆。又如,复旦大学称,文章写得好可能被“照顾”,即文章写得好也能享受录取优惠政策。2009年10月,复旦大学又一年度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征文开始启动,该活动是复旦自主招生的一部分。复旦博雅杯人文知识大赛以学生对高校公开书目撰写评论的投稿方式进行。复旦大学将委托大赛组委会合议评审参赛文章,并由专家对入围学生进行面试;学校将根据获奖者的获奖等级给予一定的高考录取优惠政策。

(二)自主招生制度对考生高考志愿的影响。

高考“志愿”是指一个人参加高等教育考试的“志向和愿望”,每个高考考生都有根据自己的理想志向、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大学就读的权力。每年的自主招生和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时节,那种由学校或家长代填志愿的现象并非罕见。其实,这都是受某种利益的驱动的,高考志愿已不单单是考生选择大学、挑选专业的方式,早已成为各中学、高校和家长获取最大利益的途径[2]。

高校招生近年来日益激烈,各院校奇招迭出,而此次“明斗”所揭示的“暗战”一角,更令人深思。无序的高校竞争背后是分数至上的“掐尖儿”大战,高校自主招生和学生自主选择依然长路漫漫。

(三)对高考招生制度公平性的影响。

这项政策从出台、实施到现在,一直备受争议,因为自主招生制度正变得不公平。从过往被自主招生录取的案例来看,他们很多是因为“特殊才能”被录取的。为了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许多家长把他们送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如面试能力的训练班、奥林匹克数学辅导班。很多家长为了高校的自主招生,花巨资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刻意培养自身的特殊才能。不难看出,贫富差距已经对高考招生制度公平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主招生制度“歧视”农村考生也成为争议的一个焦点。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2010年北京大学颁布的自主招生新政“校长推荐制”学校名单中,没有一所高中在农村地区。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国家教育本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的,自主招生制度所带来的政策的不公而越来越多,只会加大教育的城乡差距。

三、健全自主招生制度的思考

大学高校的招生自,是办学自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希望招到优秀的考生。要保障这一切顺利进行,我结合多年的招生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健全自主招生制度,减小自主招生考试对中学和考生的冲击。

(一)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

对于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把招生优惠和回乡服务结合起来,既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区域、阶层均衡,又能化解边远民族地区的人才短缺问题。各国高校在解决种族、专业和区域均衡招生方面,均有制定特殊政策的先例,可以提供借鉴[3]。

(二)加强高校民主管理,实行透明化操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自主招生的组织机构和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的程序。高校的招生录取是一项非常认真严肃的事业,关系到学生、中学、高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人的利益。在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工作中,高校应该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向全社会公开自主招生的整个过程,这样能使自主招生的过程处于公开、透明状态中,从而减少各种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因此,自主招生的标准、规则、程序一定要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也只有这样,在录取中才能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合理[4]。

(三)建立公平与诚信制度,创造良好的招生环境。

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是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各省级招办、中学和参加试点的高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做到标准刚性化,程序规范化,招生办法公开化,录取结果公示化[5]。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高校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考虑和接受的生源大都是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有的甚至只有重点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去申请参加自主考试,这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有些优秀的学生因经济条件不好,不得不放弃参加自主招生。因此,高校应该考虑给那些贫困学生在经济上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他们也能享受自主招生带来的好处。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诚信制度,加强中学学生的诚信教育,使中学推荐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优秀生或有特长的学生。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中学应采取取消推荐自主招生资格的惩罚方法,而对滥竽充数的学生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

(四)建立明确的法律或法规,依法自主招生。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还处于尝试阶段,形成了“华约”、“北约”和“卓越”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各种问题和影响,政府应该建立相关法律或法规,规范高校的自主招生,尤其是对扰乱正常的中学教学秩序的做法要严格取缔,或者依法给予严惩。要结合重要工作环节和工作时段,广泛宣传高考基本政策、改革举措、程序规则、诚信考试等各项做法、措施和要求,大力宣传高考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加强教育招生考试宣传载体及网络平台建设,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6]。

政府鼓励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创新,避免高校间的恶性竞争,防止给高中的教学和学生家长增添繁重的学业和经济负担,预防学生为补课而参加各类辅导班或高薪聘请家教。只有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够做到依法自主招生。

(五)加强招生宣传工作,普及考生对各自高校的认识和了解。

自主招生制度使许多名校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有些媒体戏称为“三国杀”和“掐尖儿”大战。各普通高校不应该完全依赖生源基地的行政部门和教师,他们最多是给应届毕业生一定的鼓励和导向,不可能详细地介绍,让考生们完全了解各高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和特点。所以,各普通高校应该加派人手前去各自的生源地,参加当地举办的招生咨询会,全面详细地给到会的考生进行介绍和答疑,增强考生对自己学校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六)注重素质教育,全面了解考生的综合表现。

许多高校在招生时将注意力放在高考成绩上,而忽略了考生在高中乃至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表现。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中小学阶段的发展过程,全方位地了解、观察、评价学生潜在的素质和能力,要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环境与随机应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与互动交流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均衡发展,对特长型、创新型、领导型等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选择的标准[7]。

四、结语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仍在尝试阶段,各项制度也在缓慢健全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对目前的高校高考招生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随着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自主招生是大势所趋,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普通高校必须认真了解和熟悉自主招生制度,摒弃其问题和不足,发扬其优点和长处,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自主招生制度带来的冲击和任何不利因素,才能早日融入自主招生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现高校和学生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雪君.从统一到自主:博弈论视角下的高校招生制度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2009.

[2]王淦生.被绑架的“志愿”[J].师道・情智,2010,(5):15.

[3]潘勤俭,姜章.废止高考,推行高校自主招生[J].语文新圃,2010,(1):34.

[4]李敏亮.对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几点认识[J].高教论坛,2010,(8):125-127.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3]2号.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第8篇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正在火热进行中,报考军队院校是向往绿色军营、立志献身国防的青年考生之首选。为方便我省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军队院校,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现问答指南如下:

问:今年军队院校招生对象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参加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河南省普通高中应、往届毕业生;未婚,年龄不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截至2018年8月31日);参加由军队组织的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结论均为合格。

问:今年我省军队院校招生计划是多少?

答:2018年军队院校在我省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766名(男生718名、女生48名)。招生计划详见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印发的《招生考试之友》专业目录。

问:今年在我省招生的院校有哪些?

答:今年在我省招生的解放军院校有21所,分别是: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陆军步兵学院、陆军装甲兵学院、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陆军特种作战学院、陆军防化学院、陆军军医大学、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陆军勤务学院、海军工程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航空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空军航空大学、空军预警学院、空军军医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武警部队院校有3所,分别是:武警工程大学、武警警官学院、武警特种警察学院。各院校及分校的地点,考生可登录学校招生网站查询。

问:今年是否招收国防生?

答:根据军队改革有关部署,将对国防生制度进行改革,由定向招录、全程培养逐步调整为面向地方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拔招录,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从2017年起,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国防生,也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

问:今年政治考核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答:今年军队院校招生政治考核从6月18日开始,至6月28日结束。

问:政治考核由哪些部门组织实施?

答:政治考核由县(市、区,下同)人民武装部牵头,会同县招生办公室、考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和所在中学组织实施。

问:考生户籍所在地与其就读的普通中学、教育机构或工作单位等不在同一区域的,政治考核工作如何进行?

答:考生户籍所在地与其就读的普通中学、教育机构或工作单位等不在同一区域的,政治考核工作由考生报考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武装部负责,考生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武装部配合。

问:政治考核的规定有哪些?

答:政治考核按照教育部、公安部、原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和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政联〔2001〕1号),参照征兵政治考核组织实施有关规定执行。

问:政治考核表从哪里获取?

答:志愿报考军队院校的考生登录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站(heao.gov.cn)下载,或到县(市、区)人民武装部领取《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政治考核表》(以下简称《政治考核表》,此表用A4型纸正反双面印制),按要求认真填写。

问:政治考核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考生所在中学对考生在校表现作出鉴定;考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对考生本人、家庭情况和主要社会关系核查并作出结论;县人民武装部汇总考核情况,作出考核结论。

问:政治考核的结论有哪几种?

答:政治考核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对政治考核结论有异议的,县人民武装部应当组织复议。政治考核结论为不合格的考生不能参加面试、体检。

问:今年我省军校招生面试和体检的时间地点是怎么安排的?

答:今年军校招生面试体检,计划在豫北和豫南两个地点组织实施,各地考生面试体检地点分配、具体时间安排等请关注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站信息或咨询当地军分区(警备区)。

问:军校招生面试主要考察哪些方面?

答:面试主要考察了解考生的报考动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通常采取目测、口令调整和语言交流等方法进行,面试结论分合格、不合格两种。

问:今年军校招生体检标准是什么?

答:今年军校招生体检标准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军后卫〔2016〕305号)执行,该标准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问:今年军校招生体检结论有哪些?

答:体检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其中合格包括指挥专业合格、装甲专业合格、测绘专业合格、雷达专业合格、水面舰艇合格、潜艇专业合格、潜水专业合格、空降专业合格、特种作战专业合格、防化专业合格、医疗专业合格、油料专业合格、音乐学专业合格、舞蹈学专业合格、其他专业合格等,不合格即各类人员不合格。

问:考生如何获知是否具有参加军校招生面试体检的资格?

答:6月底,志愿报考军队院校的考生登录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网站查询参加面试体检的最低分数控制线,第一志愿达到所报考院校最低分数控制线的考生,可以参加军校招生面试体检。

问:考生参加军校招生体检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考生参加体检当日,须持本人身份证、高考准考证、《政治考核表》《面试表》和1寸免冠照片4张,空腹到体检面试现场报名参加;体检前7天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餐食,合理饮水,勤换衣物,勿剧烈运动,勿服用影响肝功能药物及饮酒,保护个体勿出现发热、外伤等疾病和损伤。

问:体检对哪些项目不予复议?

答:教育部、原总政治部《关于规范军队院校招收青年学生和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工作的通知》(政干〔2015〕64号)有关规定,对可通过服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影响检查结果的项目不予复议,考生的初检结论为最终结论。

问:未参加政治考核、面试、体检或结论为不合格的考生能否录取到军队院校?

答:未参加政治考核、面试、体检或结论为不合格的考生不能参加军队院校招生录取。

问:军队院校招生的录取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答:军队院校招生为提前批次录取。省招生办公室从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合格考生中,分男、女按院校招生计划数的110%投档(投档数量按四舍五入取整)。招生院校根据政治考核、面试、体检情况及专业要求,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量不足时,省招生办公室从非第一志愿符合录取条件并服从调剂的考生中,按照计划缺额数量向招生院校投档。生源仍不足时,省招生办公室会同省军区招生办公室,向社会公布空缺的招生计划,从政治考核、面试、体检合格考生中公开征集志愿,按照计划缺额数量向院校投档。

问:考生被军队院校录取入学后是否还要进行政治复查和身体复查?

答:新生入学3个月内,军队院校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新生进行政治复查和身体复查。

问:新生入学后政治复查和身体复查不合格,应该如何处理?

答:入学后,政治复查和身体复查不合格的新生按照《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工作实施细则》《军队院校青年学生学员转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实施办法》(参联〔2010〕2号)取消入学资格。对因政治考核或身体复查不合格的考生,但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条件的,本人可以向所在地省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调整转录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