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7:23

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的重要性第1篇

提起法拉第,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自学成才、很有作为的科学家,他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但是在阐述电磁感应的科学原理时,由于缺乏通俗易懂的语言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6年过去了(1857年),青年数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的一组用来表达法拉第科学思想的方程式,引起了法拉第的重视。因为他发现麦克斯韦已能用十分清楚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结论。于是法拉第写信向这个青年请教,希望麦克斯韦帮他的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科学思想。事实上,正是由于麦克斯韦的帮助,法拉第的科学思想才得到世界的公认。而麦克斯韦普通语言的功夫,正是得力于他平时对本国语文的学习。

科学研究中,发现了某种原理,如果不善于把他表达清楚,那么别人是不能理解的。像法拉第,他也曾表达过他发现的科学道理,但是由于用语晦涩难懂,这就影响了世人对他的科学成果的理解。由是观之,热爱科学而不热爱语文的人连他的科学思想也不能表达清晰,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这是一层意思,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就是文章著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使人读明白,若以文采相辅,就会影响更大。如我国古代的《徐霞客游记》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主要是它本身的科学价值,但是它那优美的文字表达能力,毫无疑问起到了使之“不胫而走”的作用;再如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优美的科学论文往往是科学与文学的结晶。因此,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地完成交际任务,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学习其他课程,需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解能力。任何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继承前人所创造、总结的知识,这就需要具有对前人文献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低,就会妨碍学习的进度。比如有一次,某中学考物理,试题中有“物体甲没入水中”的句子,说的是物体甲浸入水内的意思,有位同学把它理解为物体甲在水外了,结果导致计算错误。理解力之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语文学习中的遣词造句、语法分析、判断推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都有助于理解力的提高。

学习语文可以培养人的想像力。没有想像就没有科学的今天,没有想像就谈不上发明创造。想像力的高低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学习数学等其他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语文正是发展想像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家知道,文学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阅读文学家的作品,很多人物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你的脑际,如《观沧海》中曹操那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英雄形象;《散步》一文中“我背母,妻背子”的动人形象;《皇帝的新装》一文中那个愚蠢的皇帝上身穿街而行的滑稽形象等都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

学习语文对大脑的发展也是有利的。现在科学证明,青少年时代是大脑发展的主要时期,可塑性大。就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而论,左半球是理性的,右半球是形象性的,也就是说两个半球的功能各异,职责不同。喜欢自然科学的同学,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有利于发展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使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从而强化整个大脑的功能。

学习语文文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创造。“如果仅仅是个医生,那他就不是一个好医生”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有用之才应该是知识面宽、见多识广的人。这样的人,生活才能丰富多彩;这样的人,可以减少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可以促进创造能力。而语文学习在这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帮助,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从内容上看,涉及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知识。同学们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受到启发,促进创造。如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可以感受大自然的优美;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女娲造人》等文章可以了解许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典故传说;学习《观沧海》、《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文章可以掌握大量古今中外伟人、名人的动人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学习《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等文章可以增加不少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理想》、《背影》、《行道树》等文章可以培养理想道德、陶冶思想情操。另外,学习语文还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许多领域的知识。

语文的重要性第2篇

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像的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是一片创新的园地,站巨人之肩而筑成功峰峦;是一隅交流的舞台,陶陶然而神交情映……阅读造就做人的精神高度,鄙视或摈弃阅读,将使人生缺失精神的家园;铁骨铮铮的豪气、情意融融的通达,无不沦为恶浊的暗狱。荒芜的文明将如耆艾垂暮,人之精神再难挺立,人之心魄不复舒张。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那树》(九年级下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第一步,初读课文。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要讲的是那一棵树。②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③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课文讲的是什么?

第二步,精读课文。①一句一句地读,把每一句话分清楚,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有的词要放到句子里才能理解得准确,如“佝偻”,文中喻树的状态。有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例如:“那树被工头和公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联系下文“从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意思就不难理解:那树把绿荫供给哪儿的人们和事物,就像母亲用大手遮蔽着儿女,只是贡献,毫无所求。②读完一个自然段(或一层意思说完的地方)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些话概括起来是什么意思。③照上述方法一步一步读下去,一层意思一层意思想下去。④读完后,看文中的关键语段最后一段"那树"的的遭遇,理解赋有哲理性的语句、语段。

语文的重要性第3篇

一、要更新教学观念,语文教学的本质即语言文字的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的分析模式回归到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语文教师要敢于摆脱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模式,探索精讲精练,讲练评结合,着眼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利用语文工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把语言文字教学和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并落到实处。

二、积极进行教法创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老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践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要在教育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众所周知,课文只是语文教师所凭借的“标本”,教材只不过是个样品。不同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习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岳阳楼记》,,倘若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和联系现实,便会大谈作品的时代背景,讲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黑暗;倘若把它当作语言工具的理解与运用的一个示例,就应当着力于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感知,感受在洞庭湖各种不同的景色中人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要深入研究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基本重要内容是汉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反问句与陈述句强调语气不同等。我们汉语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

语文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英语教学;重要性

引言:英国文学发展历史比较深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历史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文学也受到了各种现实理论和外界力量的侵蚀,受到了历史、政治以及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发展到现今,也逐渐成熟。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当前英语文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也要引起重视,开展英语文学教学研究,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文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的英语文学(English literature)主要指的就是用英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作品的创作者不一定是来自英格兰。在美国文学中的英语作品,也可以将其纳入到英语文学中,但一般情况下美国文学都是按照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进行处理的。英语文学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其中包括了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文学等,其中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字典等。其中最具代表作品也包含了很多,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李尔王》,乔治・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詹姆士一世的英皇钦定本《圣经》等,都是英文作品中充满智慧的结晶。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穿英语文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一件事物比较感兴趣,就会积极的投入学习中,主动的去了解事物、认知事物。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文学是语言艺术性的表现,具有生动、形象以及凝练的特性,文学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材料;文学语言有生活化的特征,其是来源于生活,又体现生活的一种作品,具有通俗易懂、自然的特征,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对于美丽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与好感,向学生展现英语中的美,有助于吸引学生的目光。英语和汉语一样,在语言中也处处有美的存在,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的戏剧、马克吐温的小说等都是历史上不朽的佳作,在为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揭示其中存在的美,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审美意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英文文学的阅读和研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英语文学中,富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句式等,学生通过对英文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将其中的知识吸收,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学习英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但是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英语交际的情况比较少,其学习的知识也就不能用于实践,不能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成长。因此,学生可以借助阅读和学习英文作品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收货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逐渐养成英语思维形式,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需要用语文来表达出来,语言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学习语言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会使用,而且还要了解语言中的文化。高职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可以将英美国家的不同文化介绍给学生,也是学生掌握英语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英语学习中,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学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在学会听说读写的基础上,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更需要对其思想、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解,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基本的语言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此引起重视,利用多种教学形式,通过文学作品鉴赏、光盘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加强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聘请外教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地语言学习环境。

(四)有助于素质和德育教育。加强对英语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德育教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输入;文学是反应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学生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中,可以对其英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可以学习英文中的知识,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在一些经典文学中,包含着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作品中一些观点的影响,在提高自己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英语文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感受语言文化和魅力,刺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不仅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的语象、心象和情象境界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使得英语教学更加有魅力,同时也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英语文学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其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文璐. 新课程标准下口语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399+402.

[2] 李昆峰. 论英语文学在大学生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效应[J]. 大学教育,2014,05:118-119.

[3] 陈小玲. 浅议英语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42-144.

语文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语言;重要性

一个老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还要具备精彩的课堂语言去吸引学生,组织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任你这个“茶壶”的水平再高也没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条纽带”,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教师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堂语言要选用适当的语调、语气和语速

由于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还处于学习语言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语言体系,并且他们的自控能力也很差,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老师上课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就显得很重要。它必须能抓住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专注于课堂,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语调要抑扬顿挫

有时,老师为了想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声音就提高八度,特别是低年级的老师,一堂课可能从头至尾都是高八度的,甚至会配备“小蜜蜂”。但是上课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老师只不过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必须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进来。高八度可能一时半会儿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时间一久学生只会觉得吵闹厌烦,头晕疲劳,只盼着早点下课,让耳朵清静清静。相反,老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跟随课堂的情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使之抑扬顿挫,反而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气要符合小学生的语言特点

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模式和我们大人是不同的,并且由于小学生还处于语言的基础阶段,所以他们的语言往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通俗易懂,直观性强。而成人化的语言和说话方式往往令他们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尽量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换句话说,老师就把自己当成孩子,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对话交流。

3.语速要中等偏慢一点

这一点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语言特点提出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小学生的语言结构不完善,正在起步的阶段,如果语速过快,学生听起来就很费力,甚至不能听清老师说的是什么。时间一久,有的学生就会懒得去听,有的学生因为听不清而不愿意听,还有的学生因为听不懂索性就不听了,这会让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中等偏慢的语速,等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再适当加快语速。

二、课堂语言要精练简洁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做到上课时语言的精练简洁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老师在上课时不但语言表达繁琐混乱,而且说明也不够准确,越想表达得清楚却越是表达不清。比如当学生“启而不发”时,有的老师就会着急得又问出许多其他的问题,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或者为了得到结果,进行简单化处理,直接说出答案,然后再加一句“对不对”“是不是”,让学生去做判断,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整堂课的每一个细节,需要对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进行仔细推敲,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并且,教师语言的精练简洁能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效率。现在我们常说,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如果课堂上老师的语言精练简洁的话,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从而很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堂语言要富于感彩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生虽然小,但是对于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认知和大人其实是一样的,这种认知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迸发出来。老师要善于用和蔼可亲的举止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用饱含情感的话语来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情,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也和老师一样,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的内心,走进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明天,我们毕业》时,自己就有很深刻的感受。因为自己对母校的眷恋,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我讲得娓娓动听,学生们更是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融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语言要有表现力

语文的重要性第6篇

一、语言知识

认真学习词语注释可以让学生积累词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如学过《背影》后,就掌握了“狼藉、簌簌、惨淡、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字形和意义,学生学过《绿色蝈蝈》后,就在头脑中增加了“喧嚣、喑哑、静谧、篡夺、劫掠、酷爱、弱肉强食、隐隐约约、连续不断、夜色苍茫、更胜一筹、惊慌失措、开膛破肚、津津有味、断肢残腿、毫不犹豫”等词语的积累。

学生在学习词语注释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它的音形义,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它在文中的用法,从而获得语感,就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在以后的作文中就能灵活地运用。

二、文学常识知识

这是语文知识结构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这些知识在中学语文词语注释中就大量出现。如《卖炭翁》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代襄阳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又如我们学到《春》时,通过“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的注释,可以了解到: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又积累了文学常识,还掌握了“杏花雨,杨柳风”的词义。

三、文言知识和方言知识

中学语文的文言知识大多聚集在词语注释中。学生在学习注释的过程中就可以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如:《狼》中的词类活用:“犬,洞,隧”,《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人称代词“君”,尊称词“尊君”和谦词“家君”等。同类词的不同意义,如《口技》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等。

四、词语注释中还包含有其他学科的知识

语文的重要性第7篇

所谓人文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放到职业教育中来思考,就是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性教育。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作用于心灵”,一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他强调:“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生产线上的一个能手,但是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只教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多次讲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培养学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首先是要教会他们做人;要学会做人,一定要有人文文化熏陶。”1998年,他给自己的博士生定下规矩:如果谁不会背《老子》,就不接受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可见人文知识对于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要进复旦大学,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免谈。”这些话告诉我们,个人和国家要强大,离不开科学技术,这是生存之本;但是离开了人文知识,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无法立足。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二、语文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处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重视科学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分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悖于教育理念的初衷,有害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人文教育的弱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认识不足,对于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没有认识清楚,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缺乏自尊、自信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能够长远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那些专业知识。

五、结语

语文的重要性第8篇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趣味性与故事性,因此深受学生所喜爱。从语文教学来看,美育对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文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育素材,语文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儿童文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但是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文学的运用来看,许多教师在运用中还比较迷茫,还在不断探索。本文阐述了运用儿童文学的价值,探究应用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但是儿童从课外获取知识的来源之一,更是教师得力助手,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文学的魅力,用心领悟汉语的美妙。小学语文的儿童文学始终将儿童作为主体,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文章内容,因此许多教师都将儿童文学应用到教学中,其地位是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形势下,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文学的应用具有实践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儿童文学的价值

儿童文学来源于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而语文教材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基础上,依照系统结构得出教学体系。儿童文学就是依据儿童自身特征以及年龄创造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文学阅读作品均被小学生所喜欢与接受,是小学语文中的理想教材。可以说,儿童文学即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得力助手。而且儿童文学主要是针对18岁以下的学生的文学作品,算是一种儿童服务,因此儿童文学具有的特殊性就更贴近儿童的特征,例如儿童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语言逻辑等,均和儿童年龄阶段的性格、心理及知趣相符合。所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的作品,就能够有效帮助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上就能够准确判断学生思维的方向,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事实上,儿童文学是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说,儿童文学可以称之为生活的教科书。通过儿童文学,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生活、认识真理与世界。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把人类文化转化为自身素质,从而培养学生人格修养。培根曾经说过,读书重点是造就完美人格,这就表明阅读对于培养儿童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阅读课外的儿童文学中,小学生常常被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所打动,逐渐感受真善美蕴含的真谛,同时对于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与思想具有促进作用。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所用教材中,除开一些古诗词,大约80%都是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了大半江山,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儿童文学时,就必须要依据学生实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儿童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儿童文学教学一定要抓住文学中的美学体质,即儿童情趣。所以儿童文学教学就要抓住儿童情趣,发挥文学的教学特色。当儿童遇到有情趣的作品时,就会产生出兴奋、快乐及向往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挖掘作品中所包含的儿童情趣,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但是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够把握儿童情趣,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挖掘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从小学语文教材来看,许多儿童文学都含有儿童情趣,例如《珍珠鸟》、《桂花雨》等,教师就要善于从中挖掘蕴含的情趣。事实上,文本字里行间渗透着儿童情趣,教师就要从儿童视角分析文本。当然展示儿童情趣的方法及形式并非唯一的。其一通过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现儿童情趣,例如在进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作者描写主人公“我”的可爱外貌、调皮的语言以及活泼好动个性,展现出浓郁的童趣。语文教师要细细品读文学中的每一句话,比如“祖父戴一顶大草莓”“我带一顶小草帽”……提出其中所描绘的童趣童真。其二通过儿童的纯真美好的情感体现儿童情趣;比如在阅读《水》的过程中,这篇文章描写了缺水地区儿童对水的渴望,当下雨时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欢愉场景。抒发出儿童对雨水的渴求与喜爱之情,文中通过这种抒情手段将童趣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其三通过特殊表现手法展示儿童情趣;例如采用幻想、夸张以及拟人等各种手法体现出来。运用多种手法增强儿童文学的可感性,增强文章趣味性。比如《桂花雨》中,作者就是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桂花树的笨拙外形,不和繁花斗艳,通过比喻手法把桂华飘落时纷纷扬扬的场景比喻为桂花雨,通过这些表达手法让文章充满了童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从小学生立场入手,通过儿童思维发现及挖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童趣。2.教学中彰显儿童情趣;教师不但要从文本中挖掘儿童情趣,还要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引导学生体验文学的儿童情趣。教师要紧紧围绕儿童情趣,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内心童真,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品读其中的儿童情趣,从而体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其一通过朗读体现儿童情趣;通过朗读感受文学中蕴含的儿童情趣。阅读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首先教师个人要充分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通过变化声调音量生动形象、饱含深情的范读课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满感情朗读课文,从朗读中去感受儿童情趣。比如朗读《只捡儿童多出行》课文时,当朗读到了“成千盈百”“飞涌”等词时就要上扬声音,从而体现出小学生的精力之旺、人数之多;而阅读“就是开得旺嘛”一句时,就要重读“旺”,表示强调,教师应该指导小学生采用快乐、轻松的语调朗读,从而感受到小学生的活力。当然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朗读模式,激发小学生充满感情朗读,从中体会文学的情趣。其二讲出儿童情趣;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讲解之时必须要充满儿童情趣。因此教师就要抓住文学中的特殊手法,比如采用幻想、夸张等,比如《荷花》文章,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作者化身成荷花在风中曼舞,想象这种美妙场景,想象学生本人化身荷花后的模样,感受其中的儿童情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并且教师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要采用生动形象的言语体现儿童情趣。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文中通过神态、言语及动作刻画出伸手了得、谦虚的林冲。教师通过“起身让座”、“把棒一横”、“不敢,不敢”等各种描写林冲动作、言语以及神态各种词语分析林冲的高超武艺及谦和。通过教师把握着主人公形象,绘声绘色的还原到学生面前,从中体会出儿童情趣。

(二)挖掘美学特质,锻炼学生的语感

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存在差异,这种文学中的美学特质是一种自然状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及纯真而单纯的思想,这种特质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美学特质,将儿童情趣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引导小学生通过行为动作及语言等生动体现出来;比如学习《小动物过冬》时,教师就必须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挖掘,让小学生感受动物过冬时的情趣,用心体会,有效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同时语文教师还必须要全面了解文体的构成及分类情况,结合文学中的内外部因素,合理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比如儿歌同样具有和相似的韵文类文体,但儿歌中语言要求的音乐美必然高于。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时,就必须要体现出各类文体的语言、形式及风格特色,这样才能够引导儿童进行个性鲜明的阅读。

(三)挖掘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创新阅读课教学的形式,从中挖掘文学的魅力;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加强渗透儿童文学的阅读,将思疑、读和唱以及写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推动学生阅读文学的兴趣。创设情境。采用绕口令、儿歌及情境对话等各种教学模式,实现读唱相结合,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指导学生将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时,就要合理引导小学生去思考问题,对教师所提问题自主探寻,从而实现读和解疑相结合。同时教师还要营造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情境,将写作和阅读相结合,通过“辩论会”或“角色游戏扮演”等各种形式营造交流平台。只有让学生充满疑问去阅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体验阅读的兴趣,从而主动自信的阅读。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要结合学生实况采取合理的应用措施,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巨大作用,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德吉央宗.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11):48-49.

[2]徐青英.体验生活倾吐真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217-217.

[3]黄丽华,廖智勇.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以识字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5(9):90-91.

[4]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12-13.

[5]边春丽.儿童文学在儿童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