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情诗短信

情诗短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7:23
情诗短信第1篇

【关键词】短信息;创作;《诗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手机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在手机一族的共同努力下,短信息也渐渐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新的联络方式和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它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曾经有人把短信息称之为“拇指姑娘”。仔细推究,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无论是写发短信息还是收看短信息,人们基本上都是通过拇指的摁按来完成的;二、短信息大多内容精练、篇幅短小,在一百字之内,或七八十字甚或四五十字,犹如安徒生童话里“拇指姑娘”一样娇小可人。

笔者对短信息可谓情有独钟,也搜集到了不少文质兼美的经典短信息。经过一段时间认真地研究与思索,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风行的短信息大有《诗经》遗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短信息创作者的身份与《诗经》大致相同,都是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并且均为佚名的写者。《诗经》的精华部分在于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以推断出它的内容涵盖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等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创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群众性的作品。现在风行的短信息创作者也是包括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工人,有农民,有教师,有军人,有商人,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务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手机的存在,凡是有手机存在的地方就有短信息的市场。

二是短信息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与《诗经》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反映民生民情,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诗经》,特别是民歌部分,充分表现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中,有的作品准确而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们对压迫、对剥削的不平之鸣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如《七月》、《伐檀》、《硕鼠》等;有的作品以婚姻恋爱为主题,表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与大胆追求,也写出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性所遭受的不幸,如《溱洧》、《静女》、《氓》等;有的作品则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当时统治阶级荒淫的腐朽生活,如《相鼠》、《南山》、《新台》等。现在的短信息内容,也充分表现了对爱情、友情、亲情的热情讴歌,对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无情鞭挞。比如有这样一则短信息:“我对神说,请让我的朋友永远健康快乐!神说,那不行,只能七天。我说,那就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天吧。神说,不行,只能四天。我说,好吧,那就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神说,三天。我说,可以,那就昨天、今天和明天。神说,不行,两天。我说,那也行吧,那就黑天和白天。神说,不行,只能一天。我说,就依你的说法。神茫然问我,哪一天?我说,在我朋友活着的每一天。神哭了,无奈地对我说,那好吧,以后就让你所有的朋友天天健康快乐。”(想象奇特,构思精妙,于幽默诙谐中充满着对友情的珍视。)

三是短信息所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与《诗经》极为相似。“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之景物以兴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现在很多短信息也经常采用“比兴”的手法,并且运用得十分成功。如:“高山若失去了流水的环绕,诗意顿减;清泉若失去了游鱼的嬉戏,灵韵尽无;朗朗夜空,若没有繁星璀璨,皓月生辉,只等同于一块黑布;一个人若没有了朋友,该是何等的孤独!”(读着这外扬文采,内含哲理的文字,你能不始而如含甘露继而如闻韶乐吗?)

四是《诗经》中大多经常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艺术手法,如《关雎》、《蒹葭》、《采薇》、《无衣》……重章叠唱的手法在短信息的创作中也屡见不鲜。有这样一则短信息:“生命因友人的相聚才动人,生命因友人的思念才特别,生命因友人的祝福才美丽,我在这里向友人送上祝福,也希望我的祝福能让你的生命更加美丽!”(短信息的开头,采用重章叠唱手法,写出朋友对于一个人生命的不可或缺,主旨彰显,气势充沛。)

另外,短信息善于运用诸多常见的修辞手法,短短的几十个字中,比喻、比拟、排比、对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顶真、回环、反语、拈连等等,丰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短信息充满文采与生气。如:

比喻:“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祝您的身体如三角形一样稳健,愿您的生活如同圆一样完美,望您的事业和增函数一样一路飙升。节日快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圆有完美无缺的特点,增函数是一直上升的。如此比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恰当。另外,该短信息具有鲜明的数学学科特点,一看就知道是为数学老师写的。)

拟人:“我问过烦恼了,它根本就不爱你,请你不要自作多情。另外,快乐让我带一封情书给你,让我告诉你,它已经暗恋你好久了,并且一生不变。”(运用拟人手法,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人不要烦恼,要一生快乐,这样的祝福想象丰富,令收信人不禁莞尔一笑。)

排比:“辨一科之理,分二线之交,解三角之数,划四方之矩,演算种种神奇。”(句式整齐划一,运用数字给人以强烈的学科特点。)

拈连:“在你生日来临之际,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娃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巧妙运用一系列饮料名称,利用谐音的特点,如此祝福给人以别样的感觉。)

对偶:“数理化,演演演,手指宁可断;政史地,背背背,唇齿甘磨光。”(以对偶的形式,写出了高三学子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勤奋。)

对比:“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我原想亲吻一片雪花,你却给了我一个银白的世界。”(“一缕春风”与“整个春天”、“一簇浪花”与“整个海洋”、“一枚红叶”与“整个枫林”、“一片雪花”与“一个银白的世界”,对比鲜明,表达出对方给予自己很多很多,这样慷慨无私的朋友难道不应该感谢吗?)

夸张:“世间本无沙漠,我每想你一次,上帝就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这世界本来没有海,只因为我每想你一次,上帝就掉下一滴眼泪,于是就有了太平洋。”(夸张手法的运用,鲜明形象地写出了对对方的思之深、爱之切,很有感染力。)

仿词:“夜来幽梦忽还乡,水汪汪,捕鱼忙。四寂无声,唯有馨风凉。料得年年思家时,明月夜,荷花塘。”(依照苏轼《江城子》的韵律,写出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顶针:“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喜悦,绵绵的喜悦里有我轻轻的祝福,生日快乐!”(运用顶针手法,首尾相连,自自然然地表达出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反语:“愿好运像地雷一样,时刻被你踩到;厄运像流星一样,总是淋你不到;财富像垃圾一样,总是随处捡到。”(正话反说,于幽默诙谐中表达出对朋友的深情祝福。)

有的短信息或叙事或抒情,或对话或对白,或格言或谚语,或文言或白话,或顺口溜或古诗词,词句生动,句式灵活,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最深沉的情感,语言风格极其抒情浪漫。如:“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心中若无烦心事,便是好时节。祝你朝有闲适暮有雅趣,梦随心动心随梦求。”(这则短信息本身就是一首文质兼美的俊诗,情感真挚。)

情诗短信第2篇

关键词:弗罗斯特 人生 思考

引言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他曾四度荣获普利策奖;晚年的他,获得美国政府授予的荣誉勋章,并应肯尼迪总统之邀在其就职仪式上朗诵诗歌。弗罗斯特一生写了大量的诗篇,仅诗集就有十多部。本文拟就他的一些广为传诵的描写新英格兰乡村生活却也蕴含诗人有关人生思考的诗篇作一简单介绍。

一、关于亲情和童心

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他曾如是道,“我想,在距离劳伦斯一、二英里的德里农庄中度过的那段无拘无束的日子大概是我创作的巅峰时期。当时,我们惟独不缺的就是时间和安静。”诗人所说的这农庄生活,就是从1900年至1912年在德里农庄度过的闲适岁月。

《牧场》的创作背景就是德里农庄,在那里诗人享受了温情和安逸。这首诗还告诉我们,弗洛斯特是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人。“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诗人重复了一遍这句话。我们不清楚他在向谁说话,也许他是在叮嘱自己的妻子,也许是在吩咐同伴,或者他是在邀请读者一起步入他劳动的天地。不管这是对谁说的话,其中所包含的手足之情都是明确无误的。诗人还向我们描绘了小牛犊和母牛之间爱的交流:幼小的牛犊站在母牛身边,母牛则用舌头怜爱地舔着它……在诗人眼里,亲情是自然的、美好的、无价的。

弗罗斯特曾言:“诗应始于欢娱,终以智慧。”无韵体诗《白桦树》正好体现了弗罗斯特对诗歌的这一看法。晴朗的冬日,压满了冰条的白桦树在风中摇摆。诗人设想某个顽皮的农家孩了把它们摇晃、攀缘。触景生情,诗人从这个快乐的景象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现实世界充满了艰辛,真想重做一个白桦树的荡悠者,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爬上树梢,逃离世间片刻,然后将树梢点向地,把他放下来,重新开始人生。这首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想逃避现实却又必须面对现实的处境。诗人认为,人们可作短暂的休息以振奋精神,重新面对现实,这表现了对人生、对爱、对生活的真谛的追求。

二、关于选择和矛盾

十年后,弗罗斯特接近不惑之年。在内心强烈创作欲望的召唤和驱使下,他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倾注身心,专事写诗。他对自己说:“诗吧,穷就穷吧。”1912年9月,弗罗斯特变卖了德里农庄,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就这样带着妻子、四个孩子和他在农庄创作的诗歌搭船过海到了彼岸的英国,寻求实现梦想的园地。

在表现人生中的选择这一方面,《没有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寓意很深刻。在此诗中,诗中人一开始即遇到难题:两条路摆在面前,到底该走哪一条呢?他伫立路口,沉思良久,最后踏上了那条“绿草如茵,鲜见足印”的路,还企望来日再走另一条;但他深知阡陌贯通,是难以重返此处的。诗人从丛林中看到了人生,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岔路口比喻人生面临的一些选择。人生之路的每一时期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生活常常迫使我们做出抉择,而不同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今后的道路,我们的人生轨迹。诗中人经过再三考虑,选择了一条别人走得较少的路,表现了其冒险精神,这也表明了诗人决意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

在《雪夜林边驻足》中,诗中人虽依依不舍,但却不得不离开,继续他的行程。这首诗以某处一树林为背景,描写的也许是诗人的某一具体的经历,但经过诗人把它抽象化后便具有象征意义,因而可转用到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及任何人身上去。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生活迫使他们做出选择,而往日的一个选择便影响和决定了后来的一切。这首诗的含义是很深刻的,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看法。诗中人内心的矛盾就是生活的责任与追求自然美之间的矛盾,由于生存的需要,我们不能永远沉醉在美的怀抱之中。

三、关于谨慎和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弗罗斯特于1915年2月返回美国,适逢他最初的两部诗集在纽约出版。他的诗受到美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从此,他名气大增,结束了默默无闻的年代。然而,他始终处事谨慎,有自我保护意识。他曾写信提醒他的一位朋友:“很少有人因背离乡规民俗而不把自己搞得稀里糊涂的。我们可以向荒野冲击一下,短途游逛一下,但背后一定要有严格保护的营垒才行。”英格兰有一种小动物叫土拨鼠,相貌友善可爱,从不远离所居住的地洞,一旦有惊险之兆,就啸叫一声,立即消失在洞中。《鼓丘上的土拨鼠》就讲述了诗人的这种人生观,即平时做人处世要处处提防小心,不可失之太远。

晚年的弗罗斯特,在经历了太多的丧亲之痛和疾病困扰之后,诗人仿佛看透了一些东西。在《生命的跨度》中,短短的两行诗勾勒出狗从欢蹦乱跳的青年到年迈体弱的老年。题目中的“跨度”被用作双关语,既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短暂生命,又指一个人从充满活力朝气勃勃的青年到老不中用的晚年的很短的生命周期。诗人在此以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狗为题材,其本义并非写狗,而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悟。在诗歌表面的背后,诗人忠心告诫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在生命最灿烂的时期创造出辉煌的人生,免得独处凄凉晚境,后悔不已。

对于弗罗斯特的家庭和人生,可以尝试用悲剧二字来形容。难能可贵的是,弗罗斯特并没有因为现实生活是一场悲剧而消极沉沦,悲观厌世。他将这一切视为自然,以毅力、勇气和理智正视它,平静地理解和正视命运的挑战,以深沉、执着、发自内心的情感去参与现实。《一仆人对众仆人》一诗中的主人公在谈到生活的磨难时说:“最好的出路是从中间穿过去”,因为没有别的路可走。在阅尽了世间坎坷的同时,弗罗斯特依然坚定地相信:“地球是寻求爱的地方”。事实上,诗人一直在思考他的人生,难怪他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我和世界发生了一次爱人之间的争吵”。

结语

对诗人而言,诗歌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诗歌。以上几首小诗均涉及弗罗斯特诗歌的一个基本主题:关于人生的思考。对他而言,人总是在亲情的呵护和未泯的童心中享受安逸,在永恒的真理与眼前的问题之间、在选择与矛盾之间思考和前进,在经历诸多后体会到为人的谨慎和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即使如此,他毅然坚毅。总之,他的诗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深思,给人一种无华而富有哲理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Faggen,Robert,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obert Frost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黄震:《名诗欣赏》,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3].李达三、谈德义:《佛洛斯特的诗》,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7。

[4].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李杨、张志鸿:《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弗罗斯特诗作主题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2 。

[6].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情诗短信第3篇

曾公亮曾多次拼战沙场,对抗西夏军队。在作战中,他了解到,军事通讯一旦被对方截获,就将陷于被动。因此,他在编写这本叫《武经总要》的书时,特意留意了如何传递情报这一方面。

他发明出一套严谨的军事通讯密码,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正规军用密码表。

他把军事上经常用到的战况,用40个短语归纳、表示,每个短语都编上固定的数字代码。

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5.请枪旗;6.请锅幕;7.请马;8.请衣赐;9.请粮料;10.请草料;11.请车牛;12.请船;13.请攻城守县;14.请添兵;15.请移营;16.请进军;17.请退军;18.请固定;19.未见军;20.见贼讫;21.贼多;22.贼少;23.贼相敌;24.贼添兵;25.贼移营;26.贼进军;27.贼退军;28.贼固守;29.围得贼城;30.解围城;31.被贼围;32.贼围解;33.战不胜;34.战大胜;35.战大捷;36.将士投降;37.将士叛;38.士卒病;39.都将病;40.战小胜。

这个军事密码发明后,立刻得到了应用。

指挥战争的人坐镇在指挥中心,他们在派出将领前,会把打乱顺序的代码交给将领,并事前约定好,把一首五言诗作为解码钥匙。五言诗正好40个字,每个字所在的位置也恰好对应一条短语。

当将领来到前线,遇到需要请示的状况时,就要写一封普通的书信,在书信中有意识地写进那首五言诗中的某一个字,并在这个字上加盖印章,表示这是个解密的关键字。然后,差信使送到指挥中心。

公文送达后,指挥人员看到盖着印章的字,就会在事前约定好的那首五言诗中去查找,由此就知道前方要请示或报告什么事情了。

如果他们约定的五言诗是《渡荆门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那么,前线将领若是粮食不足,需要后方支援,就要在写信前先查密码本,查到“请粮料”是编号9的短语,再看五言诗的第9个字,是“国”字。这样,在写信时就要加上“国”字,并在“国”字上盖印章。指挥中心收到信件后,一查密码本,便知道前方是要请求粮食供应。

如果指挥中心同意了请示,就写一封回信,信中也加“国”字,再加盖印章。反之,如果不同意,就只盖上一个印章,什么也不写。

用诗做解密钥匙,还有一个要求,即这首诗里不能有重复的字。不过,古代五言诗多如繁星,想要找出没有重复字的诗轻而易举。曾公亮发明的军事密码,在传递军情方面,保密性是很强的。即使信件被截获,敌人也看不懂,就是送信人也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情诗短信第4篇

沈阳世博园自2006年5月开园以来每天观者数万,“玫瑰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景点。踏进“玫瑰园”,我抛下30元钱收获了几束干花,诗人王久辛空手而来又拂袖而去,什么都没带走又什么也没留下。末了,当我正沉浸在干玫瑰花所散发的悠悠清香中时,一首长诗随短信呼啸而至,开键一看,是王久辛为“玫瑰园”作的一首《玫瑰辞──赞沈阳世博会玫瑰园》,滚烫的、刚出炉的、还冒着热气儿,足足占了我手机8个格的短信空间。“玫园信步踏歌走,令我诗心重抖擞。三千花仙万媚生,木头有眼也风流。黑土万丈蕴豪气,奇葩含情不染羞。更喜魁星诗点斗,华章如焰照九州。芳比红颜似知己,香若莺呢夺魂眸……”全诗于洋洋洒洒、浩浩荡荡之间,将叙事、抒情、言志,结合得水融又相得益彰,既有白居易《长恨歌》的遗风,又有李太白《将进酒》的酣畅;既写出了男人的豪情逸致,又不失女性的温婉娇柔。我第一次领教了一位诗人诗兴大发时,对事物快速而又美妙的表达能力,不禁深深地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所折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胸怀,能盛下那么多的欢喜和悲哀,豪情与雅致?我汗颜了,我无法想象当我在“玫瑰园”讨价还价专注地采买干花之时,诗人王久辛是如何将“玫瑰园”平凡一景,升腾成曼妙的诗句并镌刻在他的脑海。我为自己的俗气自惭形秽,也许这就是庸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吧。

沈阳夏季的夜空华灯初上,好客的沈阳人在世博园气势磅礴的“凤之翼”广场为“中国诗歌万里行” 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在《同一首歌》唱罢的舞台,万人瞩目的“中国诗歌万里行──诗歌朗诵音乐会”拉开帷幕。这个城市注定将沉浸在诗的海洋。我再一次坠入诗歌的渊坛──被委以重任、与沈阳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杜桥一起,在万人瞩目下朗诵王久辛的这首《玫瑰辞》。在荧光缭绕的聚光灯下,我将《玫瑰辞》的诗句抛向了夜空,伴着徐徐微风和闪烁的霓虹,如玫瑰般精巧的诗词像仙女散花一样散落开来,又坠入茫茫人海。整晚,我都在诗的疆界中驰骋,第一次感受到了诗的神奇。那一夜,我失眠了。

也许是受到诗人们的感染,也许读了王久辛诗的缘故,在沈阳的那几天,我一直被诗歌浸染着,诗歌惊醒了我少年的梦,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诗一样的情怀。懵懂少女时的我,也曾写诗、读诗、咏诗,将内心的悸动和渴望放逐于诗的海洋,让充满诗意的语言牵引我的欢喜、忧愁和悲伤。如今,整天奔命于钢筋水泥城市中的我已经很多年不读诗了,不是这次与“诗歌万里行” 的偶然接触,我内心躁动着的诗歌情怀还将继续被压抑和埋藏。

我将内心的真情实感告诉了王久辛,没想到他也生出同样的感慨。“遥想年轻时代的同学、战友,只要坐在一起,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诗,无论古今中外,我们常常因为能背诵出大家提到的诗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又常常因为能背出某位诗人比较偏涩的诗篇,而成为更亲近的朋友。诗使我们记住了许多原本记不住的人和事,又由于许多的人和事,使我们多出了许多原来不可能获得的人生经历。这些多出来的人生经历,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培养了我们的性情,甚至铸造了我们的人格,所有这一切──便是诗的恩赐了。”王久辛如是说。

尽管诗歌曾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动,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已不是一个读诗的年代了。就如同已封箱入库的文言文和旧体诗与日渐沉寂的曲艺和戏曲一样,诗歌也难逃没落的命运。如今现代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已不再是诗歌,许多诗人也因此改行写歌词──当了词作家或编剧。“我这辈子认定就是写诗了。”王久辛说这句话时干脆利落,一如他军人气质的坚决、果敢。“不管时世如何变迁,我依然热爱诗歌,这种热爱已经不是学生时代的热爱了,而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诗不仅使我获救,同时还使我再生。若不是热爱诗歌,我不会去思考那么多、那么大、那么重要的问题。也正因为我去思考了,所以才有发现,才有冲动,也才有源源不断的诗。”王久辛向我诉说着他永不言悔的诗歌情结,这辈子他爱诗爱定了,而且还要一直爱下去。

自沈阳回京后,我有幸与王久辛成了朋友,更有幸得到了他的《狂雪》和《狂雪二集》两本诗集,一黑一蓝,装帧雅巧娟秀,朴素精致,与他诗歌的大气磅礴全然相反,掂在手里我已感觉到他的诗的分量。我告诉王久辛:“一定会将诗认认真真读完。”

当《狂雪》字字句句展露在我面前时,我竟被这首诗深深灼伤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令我血脉喷张,我的心在流血,我读不下去了。此时,王久辛发来短信询问我读诗的感受,我一时语塞,沉默许久后,回去一条短信:“一个热爱诗歌、如诗的女孩,读不了残酷的战争诗!”“读后二分之一。”他回复说。末了,又发来一条短信:“我很累!”我一时惶恐不安,不知如何解释我的无知和鲁莽。那可是囊括全国全军各个奖项、包括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呀!应该饱含热情地将它读完才对,怎么读不下去呢?但我就是读不下去,我不想撒谎。《狂雪》字字句句写得太真切,太淋漓了,我读到了力透纸背的残暴与血腥,它是我所读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作品,这种分量令我的心抽搐般的疼痛。

王久辛的诗大多是关于战争的,充斥着血色和死亡,涤荡着寂静与恐怖的巨大悲哀。当然也有写日常情感的,但决非以事论事,小家子气的情感宣泄。他是征服世界的诗人,他的诗决不萦绕哪一个人、哪一段情,没有庸人自扰、顾影自怜,作漫无边际的。他的诗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历史和现实的苍穹之下驰骋。拿到他的诗集后,我们便时常交流。我知道,他迫切地想要收集所有读完他诗集人的感受与心声,并希望每一位读过他诗作的人都能成为他的知音。“读完我的诗后,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我,以及我为什么要成为诗人。”王久辛说。他显然高估了我。我于诗是门外汉,只是数年前曾被诗沾湿过衣襟。王久辛那些充满张力和质感的诗句将历史推远了又拉近、拉近了又推远,我读到了其中的磅礴、悲悯和沧桑,却无力解读诗句内在的神韵和幻化了的真情。是啊,那样史诗般的宏大气魄注定是一个诗歌门外汉所无法企及的,那样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也是我──一个平凡女子所不能够完全理解的。我感到,如果不是一位有责任感、有抱负的文学理论功底深厚与创作经验积累厚实的评论家,恐怕也是无法真正理解他的诗歌精神与艺术追求的。如果一定要我对王久辛的诗给出一个评价,我只想说一句话:王久辛的诗是长了眼睛的,他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我向来是个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我希望那惨烈的中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永远不要在地球上发生,那些无辜的老人妇女与儿童不要因战争而被夺去生命,世界各国都守着自己的疆界不要去别人的领土上为所欲为。我们可以有智力、科技和生产力的较量,而不要有战争的较量。我向王久辛透露了这一单纯的想法,没想却引起共鸣,他居然也是憎恨暴力的,虽然他写下了《狂雪》《艳戕》《蓝月上的黑石桥》《肉搏的大雨》《钢铁门牙》等那么多关于残酷战争的诗篇,但他内心深处仍然是抵触暴力的,也正因为抵触,他才书写了那么多悲壮的诗行。

“我的诗,从头到尾,到将来的未来,肯定是属于痛苦的了。”王久辛这样向我解释他的诗。他十分赞同诗人纪伯伦和波德莱尔给诗下的定义:诗是从伤口里喷出的歌声。灿烂的阳光有什么诗意呢?只有那些阴森恐怖的境界,才更能调动人的想象。所以,王久辛的诗歌便有了创痛感觉的艺术表达、生存恐惧与生存抗争的艺术体验和想象,以及语言内蕴的最大化追求。

静观王久辛,平日的他话并不多,作为一本杂志的编辑,与我记者的生活圈子差别不大。只有当他进入诗的意境,我才感觉到他与我的不同──他是大诗人,生活在诗的世界。有段小插曲我不得不提,这段对于别人不足为奇的片段于我却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想写一写王久辛的冲动。王久辛一直是一个敢说、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人,这一点在他的新作《致大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致大海》是王久辛在沉寂数年后激情而作的又一首长诗,与以往创作的诗歌不同,这次他将尖利的笔锋从战争沙场转向了当下社会,开天辟地地抨击了权力腐败、私欲运作等众多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样的题材也许是其他作家诗人和艺术家都不太愿意触及的,原因:一是怕犯忌,受责难;二是怕人说离政治太近,有追风之嫌。但王久辛不怕,而且一旦觉悟,立即就用诗歌勇敢地表达了出来。“诗是什么?诗是先知啊!”王久辛这样对我说。于是,我又从中看到了诗歌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不随波逐流、有着强烈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的诗人在沉沦、丑恶面前毫不回避和躲闪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英雄情怀,他用诗人的良知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呐喊:作为诗人,我们不能缺席!

好诗的光芒是遮不住的。王久辛的新诗《致大海》在《中国作家》和中国诗歌网刊发后,《中华文学选刊》破天荒第一次全文转载,在诗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诗歌网将其作为重点作品推出,并在中国诗歌论坛中发出帖子,发动诗友们就此诗展开讨论。各路诗歌豪杰“蜂拥而至”,争相留言,掀起了诗歌界前所未有的热潮,仅中国诗歌网的点击量就超过了八万多,有上千跟帖评议,全国有3000多家网站转贴,总点阅量超过了250万以上──中国诗坛终于又聆听到了一种久违的声音。

“快上网看!《致大海》的点击率已突破150万人次,没有哪首诗歌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王久辛的短信“呼啸”而至,我似乎听到了短信那头蕴藏着的兴奋的喘息声。我相信,此时,同样的短信也一定会在另外无数个人的手机里响起,那些人也一定是可以与他的诗歌产生共鸣的人。之后,每隔几日,我便能收到王久辛关于点击率的最新数字,他仿佛急不可待地要把长诗《致大海》的最新消息诏告天下,告诉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此时我想象着手机那头王久辛的模样,也许他正像匍匐在战壕里的侦察兵,趴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诗歌被点击,每一次被网友击中,他都如“跳蚤”般为之躁动,诗歌俨然已渗进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的每一根神经都随着诗歌的脉搏而跳动。此时,我想起了王久辛在他诗集的自序中说的一句话:我白天的每一个空闲,深夜的每一个梦境,都是属于诗歌的。

我被王久辛对诗歌的忘情和痴迷深深感染了,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那是一个生命的缔造者在面对自己孩子被关注时的一种惊喜,那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在发出时代强音后内心深处的呐喊──我猜,他想说:你看你看,快来看。诗歌没有没落,还有那么多的人在注视诗歌。此时,作为记者,也作为朋友,我顿觉有责任与他一同呐喊,用诗歌所不便表述的语言帮他发出时代的声音:诗歌没有没落,诗歌仍在人们的心潮中涌动,诗之所以被边缘化,是因为欠缺发出时代强音和心灵颤音的诗歌!

王久辛有句名言:好诗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换句话说,他太在意读者了。他生怕这个快餐时代,会将他拖入快餐式的写作。因此,他常常将他写好的诗作压入箱底,时不时地翻出来在日光下“晾晒”,字斟句酌地删掉几句或添上几行,直到改不动为止。我不知道像《致大海》这样的好诗是否也将被压入箱底,5年甚至10年后再随他的诗集重见天日,所以,乘《致大海》活跃在中国诗歌网之时,我狼吞虎咽地将它读完,并将这首诗储存并锁定在了我的电脑里。

《致大海》无疑是王久辛继《狂雪》之后的又一部巅峰之作,也是他向更宽领域拓展的代表作。在写完大量战争的诗篇之后,王久辛近年将笔触转向了其他领域,但敢为天下先的本色依然不变。他挑战着诗歌的极限,尝试着常人不可想象的诗歌题材,像《下毒》《更年期的智慧》《隔离墙》《安娜的荒淫生活》《公主的预言》等都是无法想象居然能写成诗的诗歌。什么难写写什么,什么没人写写什么,就是王久辛骨子中的“劣根性”。因为刘晓庆、萨达姆没人写,他就写了《刘晓庆之“最”》《萨达姆地宫》;因为李白没人写,王久辛又萌生了写诗圣李白的冲动。近日他正在阅读大量有关李白的文献丛书,相信不久就会将这个豪气冲天的人物搬上当代诗坛。他告诉我:李白太伟大了,他那样的性格和人格在今天这个时代太容易被消磨了,所以他要“大写李白”。他说他要为中国人的性格重建,用诗歌来做一点点──贡献。哈,他难得有这点谦虚。

熟悉王久辛的人都用“狂放”两个字来形容他,但我不想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多少带着点夸张,我更想用“本真”来概括他。在这个个性压抑的年代,我们往往拘谨的生活、小心的做事,即使偶尔有点个性喷张而“狂躁”的念想,也被世俗的樊篱压制着。是啊!有多少人明明觉得自己很优秀却不敢说出口,有多少人明明想这样却那样去做,又有多少人怀揣着一颗“虚伪”的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而在这一点上,王久辛无疑是纯洁、磊落而高尚的,他真实、不矫情。如果他不真,他怎能成为用灵魂歌唱的优秀诗人?如果他没有真性情,他何以能用自信树立民族的脊梁?我理解他,我相信他的读者也会理解他,读者不会视这种为他们上天入地寻找诗神的诗人是“骄傲的” 或是“不谨慎的”,因为时代太需要这样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因而显得有点个性鲜明的诗人了。

情诗短信第5篇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情诗短信第6篇

【关键词】裴多菲・山陀尔 革命者 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97-01

19世纪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对人民的厚爱和对爱情的渴望,表达了诗人信仰的两个方面:铮铮男儿的爱国壮志和多情男子的满腔柔情。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年)是匈牙利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屠户之家。他曾在诗中自述道:“父亲要我继承父业,我却做了诗人。结果呢?父亲用刀宰牛,我用笔杀敌,其实做的还是同样的事情。”可见,裴多菲早就决定了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他钟爱的诗歌事业,献给整个匈牙利民族的解放事业。1849年,当奥地利与沙俄联军入侵匈牙利,企图颠覆尚在襁褓中的匈牙利共和国时,裴多菲毅然投笔从戎,征战疆场,以26岁的青春热血为其壮美人生画上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休止符。“用笔杀敌”也成为他歌唱的一生、革命的一生的真实写照。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热爱,使他的人格更显高大、更显辉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了大约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且这些诗作大部分是在战场上完成的,这在文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他的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如白莽翻译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几乎家喻户晓。这首诗吟咏了生命与爱情,但终句又将革命事业置于二者之上,显示了诗人执着的革命信仰。全诗激情澎湃、豪迈洒脱。事实上,诗人铮铮男儿的侠骨柔情更多地表现在他写的爱情诗中,与革命斗士的铮铮铁骨、豪情壮志比起来,这些爱情诗又表现了其铁骨柔情的另一面,温柔婉约,读来别有一番滋味。裴多菲被誉为匈牙利的民族魂,“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的肥沃黑土里生长出来了一朵带刺的玫瑰。”正是这朵带刺的玫瑰在其众多的爱情诗篇中献给未婚妻森德莱・尤丽亚《我愿意是急流》里集中地体现了他铮铮男儿的侠骨柔情。

欣赏这首诗歌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诗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充满了激情的诗情、诗意。接下来我们从这两点入手来探究这首诗中的铮铮男儿的儿女情长。

情诗短信第7篇

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巴库宁娜(1795―1869),是普希金皇村同班同学巴库宁的姐姐,其身份是宫女,外貌迷人,风度优雅,更有一双动人的眼睛。她常常到皇村学校来看弟弟,整个中学的学生都喜欢她,普希金更是为她神魂颠倒,尤其是在1815―1816年间,接连为她写了十几首情诗。这可能是普希金早年最强烈的爱恋,持续时间较长,从1815―1819年,普希金为巴库宁娜创作了25首诗,最主要的有:《秋天的早晨》、《忧伤》、《哀歌》(“他是幸福的,那敢于……”)、《月亮》、《歌手》、《致摩尔甫斯》、《爱人的话语》、《“一种爱情,是冷漠生活的欢乐……”》、《仿作》、《愿望》、《致友人》、《哀歌》(“我以为,爱情已经永远地熄灭”)、《极乐》、《梦醒》、《致书信》等,这一组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巴库宁娜组诗”。此外,1825年的《10月19日》一诗的草稿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誊正稿第二节,也是献给巴库宁娜的。

由于巴库宁娜是宫女,又年长普希金4岁,不可能爱上这位十六七岁的小弟弟,因此,诗人对她的爱情主要是一种单恋,然而,在“巴库宁娜组诗”中,少年诗人把这种单恋写得毫不单调而富于变化。

首先,他极力赞美自己的恋人。《给巴库宁娜》写道:“虽然我愿意为一切尽心效力,/但歌颂您的命名日实属多余;/在圣叶卡捷琳娜日您并不显得更可爱,/因为,在任何时候都无人比您更美丽。”诗人认为恋人天生丽质,时时刻刻都美丽无比,因此圣叶卡捷琳娜日这个命名日和自己的歌颂对她来说,几乎都是多余的。他更用诗歌《给一位画家》请求皇村同学伊里切夫斯基为巴库宁娜画像,并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她容貌的美和眼神的美:“美惠女神和灵感的孩子,/趁心灵燃着火样的激情,/请你用随意的享受之笔,/为我描绘我的心上人;//描绘纯洁迷人的美丽,/描绘意中人可爱的特征,/描绘那天上欢乐的微笑,/描绘那美丽无比的眼神。//请把维纳斯的腰带,/系上她赫柏般的细腰,/请用阿利巴尼的妙笔,/来把我的女王环绕。//请在她那起伏的胸口,/披上波浪般透明的薄衣,/好让她能穿着那衣服呼吸,/当她想要暗暗地叹息。//请画出羞怯爱情的幻想,/那样的幻想我也怀有,/我将在画的下方签名,/以这只幸福恋人的手。”可见,巴库宁娜具有一种纯洁迷人的美丽,希腊神话中青春女神赫柏的苗条和丰隆的双乳。在《爱人的话语》一诗中,他认为爱人的话语比静谧湖畔夜莺和夜半鸣响的竖琴还美妙动听的丽拉的情歌更让人倾倒。

其次,他也写到这种单恋的痛苦和忧伤,如《极乐》:“生命的花朵刚刚开放,/就在苦闷的囚禁中枯萎,/青春悄悄地飞逝而去,/它留下的痕迹只是伤悲。/从诞生的无知觉时刻,/到这温情的青年时代,/我还从未品尝过极乐,/抑郁的信中没有过幸福。//站在生活的门槛旁,/我焦急地望着远方,/我幻想:‘那边有极乐!’/可我在随着幽灵飞翔。/年轻的爱情出现了,/它展开金色的翅膀,/呈现出温柔的美妙,/在我的眼前翱翔。//我追随……可我达不到/那遥远的、可爱的目标!……/那被欢乐赋予翅膀的/幸福瞬间,何时能来到?/青春岁月那昏暗的灯盏,/何时才能燃起火光?/我女伴的微笑何时才能/将我阴暗的旅途照亮?”在《歌手》等诗中,他更是写到一个青年,目光暗淡无神,为爱情而哀伤,深夜在树林后面荒芜的黑暗中歌唱。在现实世界中爱情无法满足,诗人试图躲进梦境中,实现自己美妙幻想,然而,一朝醒来,梦境消失,痛苦更甚,如《梦醒》:“幻想啊,幻想,/哪儿是你们的甜蜜?/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深夜里的欢喜?/它消失了,/那欢乐的梦境,/我醒来了,/在深深的黑暗中,/我孤身一人。/床铺的四周,/是聋哑的夜。/突然冷却了,/突然飞走了,/爱情的幻想,/成群结队地离去。/但是心灵/还充满希冀,/它还在捕捉/梦的回忆。/爱情啊,爱情,/听听我的祈求:/把你那些梦境,/再让我享受,/让我再次陶醉吧,/在天亮的时候,/让我趁早死去吧,/在未醒的时候。”在梦中诗人实现了美妙的梦想,醒来后却孤身一人浸泡在深深的黑暗中,因此他宁愿沉醉于梦中,甚至愿意在梦未醒的时候死去,以保持幸福。在《哀歌》中诗人一度在友谊中得到解脱,但“阴郁的爱情,还隐藏在我的身上”,激情之火仍在燃烧,但依旧爱而不能得其爱,无可奈何,只好又请求“让我带着沉重的锁链再次入睡,/去把甜蜜的自由幻想”。尽管这种爱恋是如此痛苦、忧伤,但少年诗人仍然痴心不改,有着坚定的决心,《愿望》就是如此:“我在流泪;泪水给我以安慰;/我在沉默;我的低语没出声,/我的心灵充满了忧伤,/其中也有痛苦的幸福。/哦生活的梦!飞吧,我不惋惜,/虚幻的梦境,请在黑暗中消失;/我珍重我那爱情的痛苦,/就是死,我也要爱着去死!”诗人尽管痛苦的流泪,深感忧伤,但痴心不改,珍重自己爱情的痛苦,宁愿孤独地爱着死去。

其三,诗人也写到这种爱给自己带来的短暂的欣喜。法国著名传记作家莫洛亚在《天才诗人普希金》中认为巴库宁娜对普希金的热恋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表示”,并且断然宣称:“肯定没有。因为从这一天起,失恋似乎成了诗人偏爱的作诗题目。”其实,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巴库宁娜至少曾给过诗人短暂的欣喜,特罗亚在自己的传记中曾引证了普希金1815年11月29日的日记:“我当时是幸福的!不对,我并不幸福。昨天上午为等她,我心急火燎,怀着一种难以描述的心情伫立窗前,悄悄盯着白雪皑皑的小路,但我未能见到她。我正失望之极,却突然在楼梯上同她相遇。多么美好的时刻!她可真漂亮!黑色长裙同巴库宁娜的肌体多么相配!但我已有18个小时没有见到她了!啊,这是什么样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但我终于享受到了5分钟的幸福。”但他认为普希金这里写的5分钟的幸福只是在楼梯上见到巴库宁娜感到幸福无比,并非巴库宁娜对他有何表示,因为他马上抛开这段引文,指出:“为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痛苦,普希金引用了茹科夫斯基的两句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是两句有名的悲情诗:他在庆祝爱情,但声调十分忧愁,/因为他从爱情中得到的只有痛苦。”并进而以普希金的诗歌为证来加以说明:“1816年,他在《欲望》一诗中写道:一天天度日如年令人忧愁,/一分一秒都变得遥遥无期;/失恋的痛苦把我折磨,/精神恍惚更令人心碎。还有:爱情带来的短暂幸福的确难以形容,/但失恋后的痛苦却要伴你终生。”可他却忘记了普希金写于当天日记中的一首诗:“是的,我曾幸福,是的,我曾享受,/我曾陶醉于静静的欢乐和狂喜……/那欢娱的一天哪去了?/它乘着梦的翅膀飞去,/享受的魅力也已凋零,/我的周围又是一片阴暗的忧郁!……”在这首诗中,诗人明确写出,他曾幸福,曾享受,曾陶醉于静静的欢乐与狂喜,这与日记中的“终于享受到了5分钟的幸福”相对应,说明巴库宁娜确实曾让诗人短暂地幸福过。在《给她》一诗中,诗人写到,在忧郁的闲散中淡忘了竖琴,天才也带着青春的馈赠飞去了,心儿也在慢慢地冷却、关闭,重负者可耻的懒惰,不由自主地陷入冷漠的昏睡,“但是突然,像一道闪电,/青春在枯萎的心里燃起,/心灵苏醒,心灵复活,/我又尝到爱情的希望、悲伤和欢喜。/一切都又开出花朵!生活让我颤抖;/大自然的证人,再次激动,/我感觉得更活跃,我呼吸得更自由,/我为美德更紧地俘获……/赞美爱情啊,赞美诸神!/甜蜜竖琴那青春的声音再次响起,/我要把响亮颤抖着的复活的竖琴/带到你的脚下!……”(以上译诗,均见《普希金全集》第一卷,刘文飞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也十分明显地写出巴库宁娜的确曾给他鼓舞。我国学者陈训明在其《普希金抒情诗中的女性》一书中也认为,莫洛亚这一说法未免失之武断,并进而指出:“联系到普希金这一阶段情诗中所用的‘满足’、‘狂喜’等词往往带有的涵义,联系到《月亮》一诗中‘安睡吧,不幸的爱情!/你静谧的幽光/不再穿透夜色的帷幕,/用苍白的光辉/照亮我恋人的美色’等诗句,要说巴库宁娜自始至终一直不理睬他,无论如何难以使人信服”,“我们还注意到,普希金最亲密的朋友普欣等人也起劲地追求巴库宁娜,他们之间也互不隐讳。由此可以推测,巴库宁娜是一个善于周旋的女子,头脑十分清醒。她明白这伙少年的德性,与其对他们顺从,最后让他们随意抛弃,还不如让他们先尝些甜头,再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叫他们无尽无了地围着自己的石榴裙转。”

情诗短信第8篇

关键词:李白 ;《将进酒》;赏析

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时值诗人李白已经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以后,仕途不顺,理想幻灭,与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家里做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的愤激之情,借酒兴诗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该诗发端使用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般向读者因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颖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流入大海,如此壮观的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上句些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叹人生短促,不是直言自伤,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骚头顾影、徒唤奈何的情态宛然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了“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极富夸张之能事。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喻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接下来六句,诗人以“须尽欢”、“空对月”、“且为乐”等劝人饮酒,这里“且为乐”不是苟且为乐的意思,而是尽情享受之意。这似乎是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不过现象而已,他有的只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吗?不,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这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内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多么豪壮的诗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至此诗情由快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淤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视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此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此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的遭遇,他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惋惜,兼以自说,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