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5:21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第1篇

教师的语言表达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语文课教学时,教师在要做到以下几点:语法要科学,语音要规范;语言词汇要尽量简单明确,有针对性、鼓励性;语气要做到亲切,富有教育性、激励性;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要能随机应变。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口头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这时候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下面我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要规范

教师为人师表,在学生看来,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仿的。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

(一)教师的语音要规范

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模范。普通话必须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如果一位教师只会用方言土语教学,那么即使他妙语连珠,也算不规范化语言。用方言讲话不规范,用普通话语言讲话,语汇、语法方面出了问题也是不规范的。例如,一位教师指着黑板的某一地方说:“同学们,请看这个地掌儿(地方),要看清亮(清楚),不能囫囵马约(马马虎虎)。”他的读音合乎普通话语音要求,但使用了普通话里没有的语汇,因而就不是规范的教学语言。

(二)教师的语法要规范

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得清楚、明白,只有规范语言才能谈到语言美,才有可能使语言的魅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系统。教师只有准确使用科学的专业术语,才能使学生学到应有的科学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口头语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教师语言应当有针对性

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语言,这便是常说的“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师的语言有的放矢,取得实效。一次,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可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有千差万别,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可这次我们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同学的作业长得一模一样,比如:这个缺手,那个也缺手。孪生姐妹也没有像到这个程度的啊。请你们帮我解答一下这个难题。”学生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指点良药就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这样那样的差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时此刻,指责、批评定然把事情搞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一两句风趣、富有幽默的话,是安慰剂,定心丸,能消除学生的窘态,帮助他们跳出困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如自尊心强的和自尊心差的,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骄傲的和谦虚的,等等,都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以求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师语言应当有鼓励性

教师语言的主导对象是学生。学生处于成长时期,由于未成年,更盼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一般说来,他们自尊心很强,也特别敏感。面对这样的谈话对象,教师必须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上进。时下流行这么一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课堂里要对学生适时多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口头鼓励了。

教师对学生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最忌讳“冷”“硬”“辣”――传授知识时,要忌讳“笨”“傻”之类的埋怨;启发诱导时,要忌讳“呆”“木”之类的挖苦;指责骄傲时,要忌讳“真行”“真了不起”之类的冷嘲热讽;批评错误时,要忌讳“没治了”“看透了”之类的断言。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总是不准确,教师听完回答后如果能说:“你说的好像也有点道理,但有其他更好的想法吗?”“你基本上说对了,但能说得准确些吗?”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你回答错了。”“你回答得不准确。”那么富有激励的话,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学生会变得乐于与人交流,这不仅能让课堂活跃,还能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教育性

教师的全部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作为教师借以完成现实职责的主要手段的教师语言,当然也始终贯穿着教育性。教师在开口与学生讲话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任,要时时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教师语言的教育性特征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进步,禁绝粗俗、低级、反动。有些教师为了逗乐,爱用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土话俚语,或讲些庸俗的笑料,带些粗鄙的口头禅,这是应当反对的。有些教师爱在学生面前大发牢骚,如一位教师公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考试作弊,还说这是社会风气逼我们这样做的,谁老实谁吃亏。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违背了教育性原则。教师语言的教育性特征还要求教师无论在教育语言、教学语言,还是在交际语言中都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把“德育”渗透在全部语言实践当中去。有位教师被聘请到少年劳教所讲课,不料刚一进门就跌了一跤,少年犯们立即大笑,起哄。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登上讲台说:人生谁能不跌跤,跌跤不要紧,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人生与社会”这一问题。这位教师把一个突发事件顺手拈入教育过程中,迅速组织了精彩的教师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口头语言的作用十分显著,它关系到每一节课的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众多主观能动的学生,不是简单的个体,所以有许多情境、问题无法预料。这要求教师在课堂里语言表达上能灵活应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语言亲切,说话内容浅显易懂,娓娓动听,学生听了宛如春风拂面,这样肯定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充分应用口语表达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德秀.浅谈教师的教学语言【J】,2008(12)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素质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转变,但是,由近些年来发生的教师猥亵儿童和儿童的事件表明,我国小学教师的的素质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基于此事件的频繁发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观世界观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其任务是很艰巨的,这就必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所具备独特的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现状分析

1.专业知识素质方面

(一)知识面过于狭窄;

(二)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

2.专业能力素质方面

(一)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

(二)语言表达(提示语、评价语)比较单调、乏味。

(三)对课程资源开发还存在着盲目现象。

(四)缺乏自我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创造能力不强,缺乏个性。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方法策略

1.扎实的语言文学知识

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学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思想更为活跃,知识面愈发宽阔,而且富于独立思考。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质。

2.语文教学能力以及教育形式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必须有“教育学科类”知识。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

3.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去学习和探索。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对策

1.专业知识素质方面

面向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授的语文学科,对语文学科的所有内容必须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并不断更新知识、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形式多样的媒体,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把最新、最鲜活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2.专业能力素质方面

首先应该定期组织教材培训,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熟练驾驭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加工处理教材,从而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3.人格素质方面

首先,应注重提高品德素质。教师高尚的师德,像一面镜子,学生每天都要对照审视自身。做教师要公平,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形象。

五.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素质

1.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般被简要地概括为四条: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二)热爱学生;(三)团结协作;

(四)为人师表。也有人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归纳为三个“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2.小学语文教师师德素质的主要内容是:

(一)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灵魂———人格

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是培养人才的传播者,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大任务。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他们对老师特别信任和崇拜,教师要依靠自身具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知识技能来影响和塑造学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基础所在———知识

现代教育课堂是以创新性的教学为主,我们要想达到更好的教育质量就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扎实的知识好比建筑物的根基,如果根基没有造好就不会有高楼大厦。因此,我们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知识素质,教育好自己的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3.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

(一)关于选择和运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理论的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选择和运用“听话和说话”、“写字”、“直接教学”、“合作学习与激发动机”、“阅读教学”等模式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全面创新的能力

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而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这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学生是时展和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俗话说“在穷不能穷教育”,我国的经济近些年飞速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强化方面,以实现小学教育的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顾松麟.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学习!实践!反思概要[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纬虹,张波,邓建中,肖红.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教育导刊,2008(4):30-32.

[4]张琦.简论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职业技能[J].教育探索,1998(5):25-26.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意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24-01

在我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记不清指导、研究和倾听多少节语文课了。我也看到了形形的语文教师和课堂教学,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顿悟。我说不清一个语文教师从不懂语文到懂语文,从不会教到会教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滋味。在课堂大赛的评比中,我曾看到了教师失败的辛酸和成功的喜悦。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教师真的在教育的旅途中成长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恐怕不行。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却说不清语文教学怎么教,更不能把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有的语文教师虽然年轻,但是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课堂教学。于是,我就想,怎样做一个语文教师呢?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我了解到一些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备好课外,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他们可以说出诸多了理由。尤其在小学,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知识简单,无非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把这些教好了,小学语文也就不成问题了。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1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

生命的基本要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们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2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老爷”了。这个“大老爷”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我暂且不责怪那个年代,但是,教师素质各有高低。有一个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有一个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文皱”,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3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

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教师角色

一、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基本涵义

传统的学校概念,是将学校当作一种在封闭状态下,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革新后的学校概念,重点不再落在“教书”上,而是“育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共同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变化了的学校概念必然引起变化了的教学情景,那种围坐一室、口耳相授、机械灌注的教学模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各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积极倡导教师的教要融会、整合相关学科内容,实施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小学教师肩负着负责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的重要任务。

二、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实施的具体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开放式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开放式教学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地结合起来,采用启发式,把教学目的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民主性原则

开放式教学主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给予心理上的安全感,才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以服务者的身份,充分尊重、信任、鼓励学生,将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和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辅助、激励、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提出不同的见解及结论。

(三)创造激励性原则

学生的好问、好奇、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正是教师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适时把握反馈信息,启迪创新思维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勤于思考,是开拓学生创造的前提。火花是脆弱易熄的,但若有适量的薪材、适度的风,那么星星之火也能燎原。因而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迸发的火花,极需得到教师的扶持、激励与鞭策,才能持续发展。激励,是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发现和扩大学生思维闪光点的重要方法。

三、开放的教师角色

语文教师角色,是指语文教师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容易成为一个成功者。”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要担当什么角色呢?

(一)学习促进者

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神速,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大众传媒发达,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其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也已动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告诉我们,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学会根据需要处理信息上。从而使学生拥有语文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材塑造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照本宣科。民主、开放、科学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就教科书而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儿童心理进行适当“剪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与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建构语文与生活、社会、世界的广泛联系,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现实同化统一。

(三)多方合作者

开放式教学要求跨学科、跨领域开放教学内容,教师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角色一一合作者。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课程“大文化”“广课业”的学科优势与特点,树立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实现多层面、多元化的合作。首先,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课程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互相学习,共同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其次,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开放式教学也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加强与社区的合作。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语文开放式教学需要开发社区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也应走进社区,成为整个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

(四)教学研究者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革新,使得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教书匠”几无立足之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提高,就要将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专家型教师”转变。作为一个研究者,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怀着探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分析、审视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创新性地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语文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素养 学科素养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8-01

随着科学和网络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全球化、信息化特征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在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的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素养主要是指关于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和修养,它不仅是语文教师自身人格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创造灵动的课堂,绝佳的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节奏的恰当把握,教学方法的自如运用,和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关系。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将单项的知识灌输,被动的接受改变为师生之间灵动的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上海钱梦龙老师创立的‘三主?蒺、‘四式?蒺导读法,北京宁鸿彬老师创立的‘卡片教学法?蒺,辽宁魏书生老师创立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蒺,上海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北京程翔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法,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上海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教学法等”, 都是他们自身经验的结晶,其中艺术素养也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影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都不成熟,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总是不知不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情感的传达,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专业知识的传输者,更是小学生的思想启蒙者,语文课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包括了语文教师静态的认知要素和动态的情意要素两个指向,是语文教师作为言语运用表率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技巧和涵养的表征。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知识储备、语感培育、情趣培养、思维扩展。

1.知识储备

新课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都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语文教师不仅应该不断深化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积淀,在知识的储备上不仅要做到“渊”,更要做到“博”,要兼收并蓄。只要教师的知识醇厚,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删减,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游刃有余加以解决。是知识的欠缺导致语文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实现,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2.语感培育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离不开高品位的语感的培育。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输者转变为新课堂的主动构建者。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科书、报刊、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等等,关键在于教师要用自己细微的观察、敏锐的眼光去筛选、整合,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高品位的语感能力。

3.情趣培养

朱自清认为“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这里的欣赏即内心深处的一种热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趣。所谓语文情趣,“就是对语文的一种热爱和喜欢,出于这种热爱和喜欢,他(她)会‘全神贯注?蒺于语文的学习中,把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投入到阅读、写作中去,并从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蒺。” 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要热爱这一职业。情趣是内心情感的不经意流露,它显示了一个老师的美学趣味、艺术素养等内在的修养和品位。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语文情趣,方能创造诗意的课堂。

4.思维扩展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富、开放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感性的知觉,也需要灵动的思维。思维是语言的来源,思维对于言语的理解来说更深刻,尤其是在语感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语文课堂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只有与教学素养密切地结合才能真正的提高艺术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1.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去了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追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同时要学会倾听学生,学生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他们的经验、知识、兴趣等对于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和倾听,将使课堂失去灵动的氛围,失去应有的艺术性。在研究和倾听的基础上,要建构与学生良性的、合理的互动,在这种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知识、意义等,获得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2.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把握。要用心去体味教材,真正领悟教材的特点,用自己的思维、想象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精神世界,使静态的教材经教师的解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使教师真正的成为作品精神的舞者,使课堂的氛围惟妙惟肖,学生在乐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升华和知识的提升。

3.教学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要有开放性,教师不应用固定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思考。提高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就需要不断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而不进行反思,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就必须从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地提升自我,才有可能构建灵动的课堂,使语文的艺术真正地变成艺术的语文。

参考文献:

王迎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C].南京:扬州大学,2006.

许丁玲.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养的新建构[C].浙江师范大学,2004:16.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7.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第6篇

随着对高效课堂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者的发挥,而是要使学习者获得成就。“高效”绝不代表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实践机会大于学生,“减负”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少说话。作为教师,课堂上的最佳表现,不是对文本解读得多么高深,不是多么擅长机敏巧妙地串讲串问、旁生枝节,而是能忘掉自己,专心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看教师置身于学生的语文实践组织调控是否得当、欣赏期待是否真诚、叫好称赞是否准确、提供帮助是否管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什么时候“说话”才最有效?下面就从我们阅读教学课堂最常遇到的情况出发,谈一谈教师“出手的时机”。

一、“宜将身在此山中”——抓住学生交流思考的时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正是基于以上思考,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越来越重视对整体实践性问题的交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过程中按部就班,预设做好了学生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汇报的相应练习设计。汇报过程中,学生却“不按常理出牌”,交流直奔倒数第二自然段。这种情况,我们要么打断学生,牵引到教师安排好的段落,要么在学生汇报之前就明确“让我们先从第二段开始汇报”,这样学生就沿着您心中建立起来的“教案”顺畅地进行汇报了。岂不知,学生心中对文章的理解,虽然聚焦于倒数第二自然段,但却是集合个体对通篇文本的思考,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回头路,这样的学习又怎谈“高效”呢?

堵不如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班级交流前往往会有默读思考或小组交流的环节,这是教师参与个别研究、摸清学情的最佳时机。在这个宝贵的时间里,教师要充分“动起来”,力争和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对文本哪个地方感兴趣;准备就哪段文字为出发点进行汇报;哪些段落语句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这些信息都需要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进行采集、整理。那么,在进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就能够针对所了解的情况选择汇报,做到有的放矢。

二、“且信春来草自生”——调控学生言语交锋的时机

学生就文本的某一词、句、段展开“交锋”,作为教师,我们调控的时机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不做“决策者”告诉词、句是否抓得准;第二,不做“评判者”宣布讨论过程对与错;第三,要做“鼓励者”,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发言信心;第四,要做“引导者”,随时关注“激辩”方向控大局。

我们以一段课堂实录为例: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那个云它怎么把树给压住呢?

生:就是那个云你感觉它往下把树给压住了。

生:就是看见乌云压着树,不是乌云真正地压着树,是人们的一个错觉。

生:他说的乌云压下来压到树那儿,不是说的乌云肯定碰到树,而是说的一种美,压压压,压下来慢慢地。

生:难道你不觉得压下来很恐怖吗?

生:怎么恐怖呢?

师:所以说觉得课文这部分写的有意思。

学生的六次发言讨论“乌云压着树”带给自己的感觉,前五次,教师并没有在每个学生发言后显示自己的“引导”作用,这是智慧。教育的始点“教”和终点“会”之间有一个永恒的中介,那就是“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的基本过程就是“悟”,无论是学习从先前的知识或智慧出发的逻辑可达的地方,还是逻辑不可达的地方,缺少了这样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第六次,学生反问“恐怖”的时候,教师“出手”了,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极有可能转向“恐怖”感觉的讨论,这偏离了文本解读的方向,“所以说觉得课文这部分写得有意思”,既肯定了学生讨论内容的丰富,又提醒了大家研读文本的方向。“试从静处闲听耳,便有冲然道气生”说的正是教师此刻应该具有的心态。

三、“始悟此中有真意”——切中学生实践评价的时机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第7篇

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这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应该实现角色的转换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学要素之一的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起什么作用,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探究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化;在关注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科间的联系及懂得科研;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学生的终生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和完善自己。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一“演”到底,学生一“看”到终,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演员”而改任现在的“导演”。那怎么才能做好一个“导演”的角色呢?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很关键的。

探究式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极大的冲击,促进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总之,教师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转变观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探究性学习考虑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胜任“导演”这一角色,做一名好“导演”。

(二)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即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学会了或者说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学”的机械方式,这样的方式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最需要的便是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不能再像一般教学活动中那样,把所谓的标准答案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机,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说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以及发现了问题后,如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利用已有资源,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如何进行专题阅读,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等。总而言之,只有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作为引导者,若把个性化教育观作为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教师就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

(三)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是探究式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注重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教师应明白,探究式学习不仅是学生在学,教师也在学。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将一套组织严密的知识清楚地讲解或呈现出来,而更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其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这种引导要求教师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并且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的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东西直接告诉学生。

(四)教师是探究式学习的协作者

在探究式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课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这使得教师无法单独对学生在知识、方法、技术各方面都能有效指导,因此教师必须与同事合作。同时,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经常参加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拘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

(五)教师是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者

探究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用科学的手段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模式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

作为研究者,个性化教育观给教师提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适应者,把握时代脉搏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而且要争做一个研究者,使自己不再是“匠才”,而是要成为“将才”甚至“帅才”。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提法,较早见于英国著名的课程学者斯腾豪斯。他把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推到了醒目的位置。教师即研究者,反对的是外来的研究成果或观念对于教师的控制,它所提倡的是改变教师等待研究者提供新成果,或纯粹依赖习惯、经验的状况。它重视发展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个人的自我教育、个人的实践或职业能力。

二、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综合型的教师,还要依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仅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态度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完善,还要走出封闭的教室,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密切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要成为新n程的积极实施者和推动者,还要强化以下工作态度:

心中装有学生、热爱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课上、课外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寓严于宽松,寓理解于关心,寓爱和尊重于热情鼓励之中,让学生体会到人格的尊严,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顺利走向光辉的彼岸。

全身心投入。要不断自塑师德形象,提高师德水平;要主动接受新知识,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主动创新,敢于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进行教学科研。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性格各异、动态发展的学生,因而不可能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教学模式,必然充满着未知因素,充满着变化。随着课程综合性、弹性的加大,教师的自主空间也在加大,因此,我们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还要会“用书”“编书”,会为学生设计和开发灵活的探究性、体验性课程。

坚持终身学习。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原有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已不再符合新课程的需求。我们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也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不断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第8篇

小学教学主体性策略要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小学阶段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目前国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依然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根本渠道。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亟需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教师亟需由知识提供者与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变迁媒介者”的角色。如何调整角色并透过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便成为重要的挑战。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意义,并非意味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要性的降低。而是所扮演角色与工作重点的转变。过去教师比较着力于教科书内容的讲解、科学实验的示范引导与学生成果的评介,扮演一个知识授予者的角色。现在教师在教学上将较着重在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与学习经验、先设概念等,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则着重在引导、布置情境、架设学习框架等帮助学习者透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

二、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

1.自主性

自主性是主体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并具有这种能力的特性。自主性在思想观念上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决、自强等自我意识,即对自己作为从客体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实体的存在这一意识,包括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地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

2.主动性

主动性集中表现在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性活动中。主动性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成就动机,即努力追求高的目标。有远大理想。其表现为渴望当优等生,以及有强的集体荣誉感等。

竞争意识。主体性强的人,喜欢挑战,表现欲强,有进取心,并具有取得成功的本领。他们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并努力取胜,在各种活动中总是想表现自己并超过比自己强的人,在游戏中总是充当组织者、指挥者。

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有一门特别感兴趣的学科和对某方面的兴趣爱好,课外有丰富多彩的活,有自己的小书库,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

主动参与。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发言,而且踊跃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工作。

社会适应性,即指个体逐步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过程。社会适应性强的人,表现为好的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他们不自私,乐于助人,尊重人,与伙伴友好相处,有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时,能找别人帮助。他们善于交际,有一定凝聚力以及主持公道,敢于批评不良行为等。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

互动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将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并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创造出主观的知识,所以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过程中的催化者、支持者与协助者。如:一开始教师设计或安排创造思考问题的情境供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后,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考,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利用各种活动方式(写、说、演、唱等),让学生在做中学,边想边做,从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能付诸行动;师生共同拟订评估标准,共同评鉴,选取最适量的答案,相互欣赏与尊重。

四、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

面对不同动机与能力的学生,从事专题探究教学活动,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与渐进的原则可以获得有效地解决。曾有研究者将科学探究活动中师生关系区分成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不同程度的了解而采取不同阶段的引导措施:

第一级:题目、过程、方法与结果都是教师给的,学生只是操作―遍。

第二级:题目、方法都是教师给的,学生去做出结果。

第三级:题目是教师给的,学生要设计方法找到答案。

第四级:题目、方法与结果都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开放探究)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学生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假若对学生的没有深层概念贯串,缺乏有机联结的各个领域的活动各自为政,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却未必获得,快乐教学,最后说不定会“安乐死”。

最后,请记住著名的墨菲定律: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设的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