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青年政治论文

青年政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1:44

青年政治论文

青年政治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邓小平、对此非常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本文从思想教育的地位、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马列主义的认知程度,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学校做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合格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环节。党的三代领导人、邓小平、都非常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他们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

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早在抗战初期他就提出了“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论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认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又是政治教育。1938年4月,他对抗大学生的讲演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学到的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学校取消了统治时期的公民、军训等课程,开始开设革命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课程。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波折,由此引发了我国的一些青年学生忽视马克思主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针对着这种情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别提请青年学生们要努力学习,除学习专业之外,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以求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所进步。还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把教育的政治方向提到了重要位置。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调的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生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延安时期,为我党创办的各级学校选派了许多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的同志担任教员,讲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自己也经常去学校作专题报告,曾系统地为抗大学员讲授了《辩证唯物论》,演讲过《矛盾论》《实践论》。其次是强调艰苦奋斗教育。一直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看成是转变学生思想的重要方面,战争年代他就经常教育青年人要艰苦奋斗、永久奋斗,曾说“如果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解放以后,同志更是时刻不忘叮嘱青年一代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1956年,我国个别地方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分析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他劝告青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川他指示学校要大力进行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

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同志有过许多的阐述,第一是主张学习马列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于学校教育中那种“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十分不满,提出要重视理论的运用,他曾对延安中央党校的学员说过:“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川他还建议党校应该根据学员运用马列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判成绩。解放以后,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还特别谈到了学哲学的问题,说“讲哲学就是书本上的哲学,如果不到社会上、人民中间去学哲学,不到自然界去学哲学,那种哲学学出来没有用处,仅仅懂得点概念而已。”〔2〕第二是倡导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每次给结业的抗大学生讲话总是鼓励他们要向社会学习,说“那是无字之书”,他多次强调“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方面发展”,期望青年学生去和工人农民交朋友,到大风大浪中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并认为这是青年们改造自己世界观的必由之路。第三是鼓励又红又专。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要求学校师生的红,不仅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应该表现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第四是要求各部门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部门都要负起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20世纪50年代,同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基本正确的,虽然有过偏差但很快纠正,总的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到60年代,同志思想中“左”的倾向滋长起来,随之而来的“”,政治被抬到高于一切、可以冲击一切的地位,学专业搞业务受到排斥和批判,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得到有效贯彻,结果是耽误了一代青年,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

做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关心青年、关心教育是广为人知的。早在建国初期,他就说过学校教育搞不好,关系重大。1978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素质。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并认为必须“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1980年,邓小平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4}0

1989年3月,他针对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混乱,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够”,〔’]要求更加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邓小平同志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担负起科学文化建设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教育必须把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对青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呢?邓小平同志曾谈到过许多方面,首先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看成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而现代青年普遍缺乏理想信念,因此重要的是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的教育,“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谈到“四有”人才的培养时,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理想教育作为“四有”教育的核心。

其次是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把爱国主义教育看成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一面旗帜,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认为通过历史教育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好的形式。再次是法制、纪律教育。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国家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很长,缺少法制的传统,现在这么多青少年犯罪与法制观念的淡薄有关,加强法制观念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在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邓小平同志一是注重讲求实效。他一直反对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作风,经常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多次倡导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50}二是注重教师队伍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还在教师,指示“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以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三是重申了同志提到过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他就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为此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安排”。[60}在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各部门的合力,要求“各个有关部「丁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对红与专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强调,他曾解释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要求学生“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

(三)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同志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在刚过的1989年国庆40周年大会上,同志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和削弱”。[’]在这次会议上,他还谆谆告诫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要求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志在1994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归纳了五点: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二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四是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五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此外,同志还经常联系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特点,强调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在谈到宗教问题时,他又提出要加强学生的无神论思想教育;他还在多种场合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同志有关论述看,他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强调,其一是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我们前进的精神支柱,同志特别强调“青年人一定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而“当代青年要树立的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当代青年要建立的信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4]要求学校一定要重视理想信念的教育。其二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同志非常重视邓小平理论在我党的指导地位,强调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此他明确指示教育系统要编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材,作为学校政治课的主要内容。1998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专「丁开会讨论并通过了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方案,“邓小平理论概论”成为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必修课。

青年政治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有三个重要的问题未能引起应有重视,即结合的价值体认问题、结合的切入点问题、结合的情感保障问题。笔者认为结合的关键在于寻找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中的激发自我教育的需要,还要以双方良好的情感情绪为保障,归根结底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转化成青年一种生存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二者结合,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真正得以确证。

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教育者的建构性主导功能要与教育对象的自觉自为、能动积极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富有成效。近年来,从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向度思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又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对这一原则进行理论上的挖掘,充分揭示该原则的全面价值意蕴所在,阐明它的操作意向,使它充分科学化、明确化。在此,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活动,我们倾向于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视为他人教育而展开下面的论述。

一、“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体认问题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的价值是什么呢?明确这一问题具有恒久性的意义。

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质是在承认任何教育的最终途径都是通过“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在教育中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其内在“自我教育”的需要,实现主体自我教育为主体所接受,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价值指向就是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的结果是青年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青年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凸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等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提升青年的德性和精神境界的精神价值。其价值核心是青年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现,是青年作为人才体现出的价值,是青年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价值。

我们知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结合其实是一种境遇性的交往式存在方式,尤其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它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平等性、开放性、对等性、民主性、主体性色彩,旧式的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步地转化为相互辨识、相互交往、平等互动,最终达成一种“视界融合”的教育取向和习惯。

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青年的主体性存在。实际上青年较为成熟的主体意识客观上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主体性教育,而且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青年的主体性也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引导和发展。

所以,“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根本指向在教育对象身上,通过他人教育启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意识,他人教育要为自我教育准备必要的客观条件,使教育对象在开放、多元、变动不居的教育环境中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主建构,并对自己的选择切实地承担选择的责任。“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价值应该是: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意向和动机,努力培养教育对象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对自我进行积极负责的精神建构和身心发育,这也是一个人真正实现精神成长、永不衰竭的动力所在。说到底就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积极行为。培养青年自我教育意向和动机.关键在于培养和激发教育对象思想政治需要。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融求知需要、求证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于一体的一种需要”。在校青年又都具有“青年意识与行为的未定性与二重性”的明显特点.迫切需要来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解释和说明的介入,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最佳结合时机,如果教育者抓不住这一时机,或者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解释力不足、说服力不强、作用力度不够,就会造成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消退和疲软。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强制灌输“宏大叙事”话语体系,忽视从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教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隔离,有意无意回避现实问题,造成学校与社会的反差,形成满足需要的假象;“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缺乏互动;忽视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把“掌握”等同“认同”;把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的旺盛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使之荒芜化,同时也使人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在“纸面上的”重要性,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事实证明“有为才有位”,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长期无所作为,其重要性和地位都会受到损害。

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切人点问题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者的对接时,重心和动力是什么的问题、切入点是什么等问题是一个被长期遮蔽起来了的重要问题。

激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需要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现在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要富有实效性,关键在于针对性,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针对需要的现状开展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开发和利用一切能够有效满足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教育对象需要冲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认知成分和情意成分。只有这样才能为自我教育准备条件,激发起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只有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支持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合理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力争与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渴望和诉求在性质上同构并完全契合,才能有效地保证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对接和沟通,才能使二者顺利地实现教育内在矛盾转化环节的顺利链接而不致于“掉链子”,才能保证宝贵的教育资源不被浪费掉、糟蹋掉,才能保证教育时机不被延误。

有学者经过长达2O年调查研究,总结出青年的需要理论(1℃O理论),即青年的需要基本分为三类:成才需要(Needfortalent)包括专业学习、追求真理、荣誉与自尊和道德修养等;成长需要(Needforgrowth)包括充裕物质、艺术欣赏与娱乐、爱情、锻炼身体和友谊等;服从需要(Needforobey)包括遵守纪律、劳动与卫生和师生感情。这三类需要的相对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成才需要、成长需要和服从需要。这说明,青年关注成才、满足成长、兼顾服从,需要层次向“自我实现型”转变。针对青年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了被接受的现实可能性,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协同动作。

1.满足青年成才需要,推进以德育为首位的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已从以前单一的重传授专业知识转变到今天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提高素质。这正符合青年日益增长的成才需要。“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青年首先要学会做人,因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育德为先。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为满足青年不断增长的成才需要,我们必须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成才。

2.确保青年成长需要,促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保证青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如能正确引导青年对物质需要的满足方法,则有利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更好地引导青年以积极的方式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青年对属于成长需要的爱情和友谊的需要上升,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但作为教育者,应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友谊观,不能因此耽误学业,耽误成才。针对青年对艺术欣赏与娱乐和锻炼身体的需要下降,我们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把高雅艺术引进校园,在积极提高青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青年的身心健康水平。

3.提高青年服从需要,强化对遵纪守法为基础的法制教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我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法制教育的内容,要使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法制化。遵纪守法是青年的一个基本素质,但我们在强调青年遵纪守法的同时,更要注意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性,这是规章制度得以实施的根本。

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保障问题

笔者认为,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双方的情感问题,是个瓶颈问题,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者能否结合和持续结合的保障。因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情感情绪因素,双方动机方向契合程度,对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实现程度和质量都有影响。情感融洽,契合度越高,共识部分越多,教育过程就越积极,结合效果也越好,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完成得也越充分,教育对象的教育需要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也就都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反之,“情感抗拒”,结合会产生隔膜,发生阻断,使教育质量、教育过程大打折扣。

因此,必须重视交互主体性原则,以引导和服务为载体,构建双方平等与亲和的情感,杜绝“情感抗拒”。

交互主体理论认为,交互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单纯主体的姿态把其他主体当作单纯的客体来取得其他主体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达到对其他主体的改造。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自觉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德国的胡塞尔认为,主体之间不能是一种因果关系,同时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形式逻辑推理关系,而是一种“同情”关系。严格说来,科学的教育行为中并不存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两背式主客体关系。因此,我们对待他人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而要采取互尊、互爱的人道态度,在交互主体中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完全独立平等的地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过程。只有两者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才能杜绝双方的“情感抗拒”现象。因此,要创造热爱、向往、仰慕、亲切、和善等有助于教育过程正向运动的情感情绪,避免厌恶、鄙夷、憎恨、提防、生冷、抵触等不利于教育过程正向运动的情感情绪的出现,使教育过程“喜人”而不是“烦人”。而最主要还是取决于教育者以真诚、饱满的教育热情地做好引导和服务。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但教育者不能将其观点、立场移植给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教育者的教导、解惑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作为教育者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自己观察、比较、思考、判断和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作为,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品格。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面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一些消极的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批评,而应该积极帮助引导。不能板着面孔对其大加训斥,而应该认真分析学生产生这些认识的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并努力寻找端正学生思想认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更应该给学生讲清正确分析、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认识向更深层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越强,其学习的主体性表现就越充分,其探索的欲望就越强烈,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教育为自觉探索。:

2.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是有选择的,都会从自己的需要、兴趣出发进行选择。教师要尊重、关心学生的各种需要,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体现国家、社会对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要重点讲解和积极引导,即要主动抓住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正面教育学生;要针对社会消极现象,正面引导学生;寻找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如学生的自身发展问题、就业问题,耐心开导学生,帮助学生解答一些疑难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3.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最显著、最重要的体现,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以教育者自居,把学生推到单纯接受教育、聆听教诲的位置上,缺乏平等相处、平等交流的气氛。教师经常采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进行教育,习惯于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给学生,容易使学生对教育产生逆反和敬而远之的心理。因而,就要一改过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一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平等、民主的教学和教育氛围。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允许进行激烈争论或心平气和交换意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爱好、习惯,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自身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青年政治论文第3篇

(一)个人人格独立意识比较强,政治热情不高

“80后”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后,而且1978年以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开始严格实施,“80后”教师很多是独生子女。较之新中国成立后前几代人生活物资的匮乏,他们大部分生活在被家庭重点满足、物质生活充裕的环境。因此“80后”青年教师和前辈强烈的集体观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相比,个人人格独立意识比较强,更注重个人成长和个人诉求。而且随着国门的打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国际交流的机会极大增多,网络上各类鱼龙混杂的信息资讯的“大爆炸”,加上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经历相对单一,对国情、社情、民情缺乏深刻了解,对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缺少正确认识,使他们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加大,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对参与政治生活热情不高。“在回答‘您的信仰最倾向于什么’时,虽然选择‘资本主义’、‘宗教’、‘没有明确信仰’的比例(分别为:2.73%、3.65%、18.34%)不高,但其绝对数量并不小,信仰多样化的趋势已客观存在。”

(二)处于资历浅、事业初步发展阶段,面对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大

“调查384名珠三角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中,感受职业压力中度以上的占78.12%;压力来源主要是科研压力、生活保障和职业声望,其次是职业发展和体制改革;68.2%的教师表示职业压力已对自己心理、生理和行为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80后”青年教师,目前三十多岁,既是完成博士或海外交流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的“新人”;又是富于创新精神、朝气蓬勃的,承载着学校、学生高标准期望,需要应对信息时代知识快速“更新换代”,要很快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的“新秀”;同时还处在家庭角色转换,开始承担家庭主要责任的阶段。他们面对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非常大。由于青年教师是资历浅的“新人”,在学校决策工作中缺乏话语权,如果缺乏组织主动建立的沟通机制和平台,他们与领导层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出现脱节现象。缺乏集体力量的帮助,将加大这些压力对青年教师的影响。

(三)受教育程度高,富于创新意识

由于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进行扩招,“80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较以前几代人大大提高。并且随着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投入增加,他们接受更高一级、更优质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80后”青年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1年以上的经历。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国际视野的开拓,“80后”教师也成长为更富于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一代。“80后”青年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目睹并体验着国家从落后到进步的过程,心中自然地蕴藏着爱国的热情与自豪感。他们未经历过“政治斗争为纲”的社会生活,虽然对政治生活热情不高,但也没有“关心政治,往往就会引来‘政治关心’”的恐惧。他们有知识,有头脑,视野开阔,不拘囿于体制内思考,勇于创新,如能普遍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的热情,将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生力军。

二、新形势下,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特别重视的工作目标

(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

由于“80后”青年教师队伍政治热情不高,加上目睹当下现象,目睹政治结构中一些人把本来实现崇高政治理想的组织变成“利益集团”的现象,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受到了损害,部分青年教师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部分青年教师对党建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冷漠或先入为主的抗拒心理。“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和食物……这些都是政治,如果没有人关心和谈论政治,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一个糟糕的世界,没有一个人、一个企业能逃脱悲惨的命运。”政治理想和信念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共产主义在中国当前的表现形态实实在在,即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中国梦”。而且党的十后,党中央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厉反腐,向着“依法治党”的方向前进。当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借着这股雷霆之风,大力增强青年教师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帮助青年教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从而用他们的青春和才干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增强青年教师对于国家、社会、学生的责任感,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进行。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与科技创新。这一职业责任决定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但“60年代出生员工有责任心,有理想,埋头苦干;70年代出生的员工有压力,有焦虑,肩负重担;而80年代出生的员工则以快乐为导向,讲求个人实现”。加上受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影响,青年教师师德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敬业精神弱化、学风浮躁、学术不诚信、对待学生功利冷漠。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富于创新精神,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师德,则很难踏实地专注于科技创新、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传,“80后”青年教师与当前大学生年龄相仿,承担教学、班主任等工作比较多,和学生接触多,他们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理想志向最容易感染、影响、带动学生,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在2014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时说:“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与中心工作的需要结合起来,与当前师德建设需要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为支持,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新形势下,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要与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个人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渗透在服务工作中,克服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和事业发展“两张皮”、“空到空”现象“新生代白领的前五项职业诉求依次是成长诉求(约占总量的46%)、经济诉求(约占总量的43%)、成就诉求(约占总量的36%)、权限诉求(约占总量的24%)和人际诉求(约占总量的21%)”。过去我们传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方面侧重强调集体观念、历史责任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锤炼与锻造,单方面强调阶级意识和政治服从,忽略他们的个人诉求,这容易导致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和误解,认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纯粹是“务虚”,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做业务工作。说:“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学校党组织作为高校领导者,要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入、渗透和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中。特别是在青年教师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党组织给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青年教师了解体会到党组织的力量与宗旨,从心认可。要积极开展与教学、科研工作相关的主题党组织活动,如以支部为单位举行讲课交流辅导,以党小组为核心申请部级重大课题,举办党员学术交流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业务工作中先进党员教授的榜样力量,鼓励他们将个人成长与诉求与党和国家的教育科研事业相结合。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党组织要领导并建立工作机制与平台,了解青年教师的观点与意见,及时反馈与解决问题,让青年教师亲身体会到党组织追求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他们的个人追求事业发展目标、努力方向的一致性,从而消除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抗拒心理。只讲理论不讲实际,决策不管意见只靠“解释”难以服众。高校所有党的领导干部都是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通过服务青年教师,办好点点滴滴的实事,通过在业务上扶持帮助,在生活上关心照顾,达到在思想上教育引导的目标。

(二)多采用间接,注重潜在影响的教育工作方法。

通过校园文化、校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针对西方崇尚“自由”、“个性”的文化传统,西方通常采用非显性、间接的方式,将西方的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教育对象,而我国传统政治思想教育多采用正面灌输的方式。正面灌输效率高但效果不一定好,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却通过内化于心,可以从根本上、长时间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80后”青年教师成长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们追求独立、自主、创新,因此在他们中间开展党建与政治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通过间接的、有潜在影响的方式。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经过历史的沉淀,会形成独特的校风。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同时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通过心理感染、群体规范产生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符合时代特点,实践导向鲜明,非常“接地气”。当前开展党建和政治思想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良好的校风,从而“风化”学校师生员工。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学校主页建立了“建设者”专栏,通过180多期报道,宣传和赞扬师生身边的,为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事业勤奋工作学习、默默奉献的“平凡人”。其中报道了很多在教学、科研一线的青年副教授、讲师,还报道了学校忠于职守的保安、无私奉献的饭堂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行政人员、勤奋攀登知识高峰的学生等,不管他们的岗位是多么平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党委书记杜小明概括为“成就积于平凡,真诚感动华园”,获得了师生的共鸣,对学校师德师风校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多采用信息化、多渠道的教育工作方法。

青年政治论文第4篇

所选案例的呈现方式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恰当案例的呈现方式,不仅仅单指学生一方面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讲,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及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在目前的青少年案例教学中,其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教师自说的形式,其内涵就是教师通过某些具体事件所呈现出来的事实,再加上自我的分析,对其进行精确的概括和介绍,这种呈现方式学生只是一味地去听,却并没有加上自己的主观想法。这一方式虽说会受到青少年思政课教师的欢迎,但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上还是远远不足的。第二类是多媒体呈现,教师将教学案例展现在在多媒体设备里,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多媒体表现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方式展现的案例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们的关注度较高,效果良好”,但是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忽略知识本身的内涵。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案例,但对于知识的掌握层面上还是达不到深度。第三类是具体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文物古迹,或是找找相关的阅读资料加以解读,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层面来说,则是最具有价值的。缘由就在于这种呈现方式能够激发的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将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充分、最重要的还是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2.对于组织案例的讨论上

案例的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处于关键的重要性地位,这一环深刻的连接着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现实实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组织案例的讨论能力则是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组织对案例讨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参与案例讨论时,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之前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往往都是被动受教,在原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相互分离,所传授的知识也不能完全的被学生消化,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而易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会相应减少,其学习能力也会下降,所以一定要激发其参与意识,明确教学的主导是学生,只有将学生和教师放在该放在的地位上,这样所带来的结果将是截然不同的,其教学案例也会顺利开展。第二,师生互动务必要充分具体。古人云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和教师的相互讨论,才能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认知得到更全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讨论开展的顺利、高效。第三,注重讨论的主题,切不可囫囵吞枣一把抓。通过对所给案例的讨论,一定要明确一个主题,其主题内容必须要具体,并限定讨论的相关内容以及话题的设定,通过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讨论,才能使现有的讨论变得更加具体。

3.对于教师对案例选择的评述上

教师在组织一堂案例讨论的时候,学生们对所选案例难免会理解的不到位,但是在这个时候,教师切不可一刀切,一定要全面的分析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这也是案例教学中关键性的步骤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明确原则,立场鲜明。给予学生们在讨论中所阐述的正确论述和一些闪光点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对错误的理解一定要给学生讲述该想法错误的原因以及明确该问题的正确论述,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偏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入正轨,并分析问题出错的原因,这样既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而且也能明确学生在未来的日常活动中所应该有的态度。其次,总结和评述语言必须精炼。准确且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信服,既然学生信任你,那么在课前教师就需要做好与案例相关的阅读、总结、及其文章的归纳整理工作,对学生所讨论出来的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解读,对于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拼能力的环节也是对教师综合实力的考察。

4.结语

青年政治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人们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大部分的网上交流仍采用字符的形式,同时占网民比例最大的人群是青年人。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也显示出一些独有的特点,这造就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他们张扬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产物,通过网络语言的类型特征分析,了解和认识网络语言,与青年展开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引领青年健康成长。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病毒、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论坛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顶(支持)、555(呜呜呜)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使用的新的语言。本文要描述的正是这一类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同时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些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透过这些语言现象,能够看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及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

1、中文用语。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为了在网络世界引领潮流、标新立异,旧词换新意,借用原来生活中的词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的新词,或者利用谐音改变原意等。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形象借用”。是指生活中的许多词被借用过来表达新的事物,借助于形象或意义上的微妙相似加以联想,而被赋予新的意义。比如“灌水”:发无关紧要的帖子,在坛子里聊天等,主要功能为交流感情,还有最重要的,可以长工分,原指发长贴。(2)“谐音”。是指对旧有词语的读音、字形加以变化,进而产生新词的现象。例如:“版主”变成“斑竹”:论坛版块的管理人员,把水版比作小店,他们就是店小二。

2、数字用语。抽象的数字经过网民的想象力,赋予新的组合,产生的效果出乎人们意料。这种数字化语言往往意蕴无穷而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数字用语一般利用与汉语或者外语的谐音来表达意思,大体有两种表达方式:(1)数字与汉语谐音。最常用的有“7456”:气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等等。(2)数字与外语谐音。如“3166”:日语的再见等等。

3、缩略用语。网民们将汉语或英语变形而为缩略语,这种语言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主要有两种形式:(1)汉语缩略语。如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如果GG、DD、JJ、MM或PLMM,指的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或漂亮妹妹;“FB”:腐败,指聚会+吃饭+活动。(2)英语缩略语。如“BB”:宝贝,情人,孩子,ByeBye,看具体使用英文缩略;“FT”:Faint,晕倒的意思,也叫分特,表示惊讶、不可理解、不可置信等意思。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1、不稳定性。网络语言既受网络技术发展影响,又受青年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与流行文化有密切联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青年心理的变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变迁,网络语言也在不断变化,旧的词语不断被淘汰,而新的词语又以极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流行,呈现出鲜明的多变性。2006年5月,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网络用语的排名,显示一些曾被各种媒体及研究文献反复引用的、代表经典网络语言的词汇,如“大虾(大侠)、菜鸟(新手)、94(就是)”等使用频率均没有超过0.2%。以前说美眉,现在就说MM了。

2、创造性。网络语言更新速度很快,新鲜词语层出不穷。而网络流行语中的奇思异想也不胜枚举。青年人将网络当成一个虚拟空间,所以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上也力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挖空心思,创造出一些令人感到新奇的富有创意的语言,追求一种标新立异的效果,这就使得网络话语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比如说哥哥,可以用大写的GG,也可以用小写的gg,感谢可以用39、3X、3Q等形式。同时,网民还可以利用表情符号等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3、不规范性。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流行语”中,汉字、数字及英语字母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比如“I服了U”:我服了你;“走召弓虽”:超强;“油墨”:幽默,微软拼音通假字。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语言的随意性太大,不规范,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表现出网民们求新、求异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用语言来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个性在虚拟的世界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使用者的特征——年轻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想法。

二、网络语言的成因分析

网络开启了个性化的时代,网络语言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网络青年族群个人主义、个性自由的张扬,形成必然有其相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一)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现代社会,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更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社会交往网络,网民在网络中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新兴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依靠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话语在虚拟空间中聚集、交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群体文化不同于其他类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网络语言的形成,网络语言作为群体文化的产物,不仅是网络社区成员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载体和工具,也是网络社区成员的身份标识物。缺少独特的网络语言,网络社区各个成员之间在失去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的同时也失去了独特的身份标识物,网络群体和社区交往在文化层面上就难以得到维系。

2、文化变迁。从网民的年轻化来看,现在网民中的大多数都是青年人。“青年人最善于接受新的价值观,最少保守思想,不受旧的落后的文化的制约。因此,他们敢于向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观念挑战,他们也常常给社会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网络语言的产生,是青年群体更新传统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他们正在显示特有的智慧与才情,他们思维活跃、新潮,他们机智俏皮、妙语连珠。他们创造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炫耀自己身上闪耀着的智能的光辉,他们所创造的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的温和打击。例如:555(呜呜呜):同音表示,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可以重复使用;mm/MM:妹妹、美眉,表示年轻女性;楼上楼下:帖子中的上下部分,为了叙述方便。另外一个相关词是楼主,指发起该主题的人。顶楼,指第一个贴。

(二)个体原因

l、情感宣泄。网络语言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770(亲亲你),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不好意思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简洁实用,又显得幽默含蓄。又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难想象会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出现。这说明在现今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社会里,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无异于向竞争对手、向社会示弱,所以在网上这个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就此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理解,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窗口。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在网上聊天的人更容易将平时鲜有机会表露的“本我”显示出来。

2、张扬个性。网络语言在另一方面常常视传统语法于不顾,表现出完全的随心所欲来。例如,网上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甚至连“气死我了”也说成“气死我乐”这种经常出现的反常搭配,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网络语言显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青年人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跃然纸上,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着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相疏离且乐此不疲,希望成为具有社会话语权力的主体的积极努力,愿意直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因此,他们常以出格的表达来达到一种放松,并企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三、网络语言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进行有效沟通完全有可能在我们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形成交流的障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直面网络语言的挑战,并积极汲取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积极利用网络语言开展工作,方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心灵世界。

(一)走进网络生活、了解具体情况

网络化生存方式对当代青年人的自由反叛意识进行了极度的释放,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即使是虚幻的空间中,人的社会性被大大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社会性约束的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无法再向人灌输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戒律、虚假的道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产生语言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青年人已经步入网络生活并走在了前列,而教育者却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要适应网络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这是进人网络生活的前提。

(二)熟悉网络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青年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切地了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教育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方式,与青年人开展沟通交流时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无法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从而失去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教育者只有了解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体系,适应青年人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更敏锐地捕捉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三)提高理论素养、引领青年前行

在当前阶段,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影响在我国尚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网络的发展及其对于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这需要我们立足实践,针对实践发展的具体状况不断进行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网络语言现象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网络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课题之一,随着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深人,网络必然给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更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消除网络带来的差异,更要快步迈进网络社会的新环境。在教育实践中要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网络语言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进行有效沟通完全有可能在我们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形成交流的障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直面网络语言的挑战,并积极汲取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积极利用网络语言开展工作,方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心灵世界。

(一)走进网络生活、了解具体情况

网络化生存方式对当代青年人的自由反叛意识进行了极度的释放,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即使是虚幻的空间中,人的社会性被大大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社会性约束的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无法再向人灌输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戒律、虚假的道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产生语言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青年人已经步入网络生活并走在了前列,而教育者却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要适应网络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这是进人网络生活的前提。

(二)熟悉网络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青年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切地了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教育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方式,与青年人开展沟通交流时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无法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从而失去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教育者只有了解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体系,适应青年人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更敏锐地捕捉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青年政治论文第6篇

1、领导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全面、长远的工作规划

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考核、量化等看重直接效益的考核方式对企业领导及普通职工产生了很大影响,造成在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企业,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效益好才是真的好”,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关注相对较低,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不能因势利导、创新发展,工作规划覆盖不全面、没有长远规划,工作“走一步看一步”。

2、工作机制缺乏创新,教育方式共鸣性差

调研发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体制相对完整,活动开展较为丰富,但是工作机构多是政工、群团等传统部门,开展活动也多是按照上级部门规划及领导要求开展,“你说我听”的教育方式在很多领域仍然盛行,能组织引导青年职工开展活动的组织相对缺乏,青年职工认知度不高。政工队伍老化、工作单调,工作疲于应付,创新不足,向管理、业务部门跳槽倾向明显。

3、青年职工思想状况难以把握

时代的不断进步,网络飞速发展,青年职工了解世界、接触外界信息的途径和机会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外来思想和观念对青年职工的信仰产生巨大冲击,信仰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青年职工功利化、世俗化倾向越发明显,对思想政治工作不理解、不接纳。现有工作机制下,难以对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随时了解、全面掌握的效果。

二、做好新时期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应该发挥传统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地去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把青年职工培育成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把国有企业发展成优秀职工的资源库。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体现,是国家兴旺强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有利于青年职工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建设。

2、健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岗锻炼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适时注入新鲜血液,调整政工队伍结构;提高政工干部待遇,保护工作积极性。合理拓展工作阵地,在巩固现有群团阵地、做好上级部门及单位领导要求的“规定动作”外,要根据青年职工特点、兴趣爱好、对网络的依赖等,做好新型社团、协会、QQ群等交流载体建设的“自选动作”,吸引青年职工积极参与,增强青年职工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建立更为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让广大员工认识到有为才有位,真才实学、个人努力才是成功关键。建立青年职工困难帮扶机制,切实关注青年职工婚姻、住房、子女教育、困难帮扶等热点问题,解决青年职工实际问题;建立企业职工心理诊疗室,及时发现存在的思想问题,保持青年职工心理健康。

3、全面加强青年职工教育

结合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等时机,持续加强党的方针政策、世情国情企情教育,让青年职工坚定信念,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道德行为四十则》、普法宣传月的贯彻实施和身边好人好事的宣树,持续加强青年职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塑造完整的人格品格。组织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工作实践、拓展训练等活动,通过有吸引力的、寓教于乐的活动,让青年职工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温暖和关心帮助,不断增强青年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结合“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学习型员工”教育活动,壮大企业内部宣讲培训机构、丰富教育内容,引导青年职工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青年职工综合素质和履岗能力。

4、持续增强企业文化感召力、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职工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在结合时展、地域特色,体现领导意图的同时,要通过企业文化故事、口号的征集,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讲等活动,吸引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广泛参与,使他们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向心力,用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作用促进青年职工思想进步、素质提升,促使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尽职尽责。

三、做好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人为本,突出服务性

开展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以培育青年、服务青年为目的,做到尊重青年、理解青年、关心青年、帮助青年。要把准思想脉搏,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把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青年实际困难,解决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虚功实做”,提高工作实效。要以人为本,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到青年当中去,与青年促膝谈心,拉近与青年之间的距离。

2、深入实际,找准工作切入点

开展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创新工作形式、工作载体,尽量摒弃灌输式、压迫式等容易引起厌恶情绪的教育方式,迎合青年职工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通过吸引青年职工广泛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知识培训、岗位锻炼,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青年政治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本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周年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学者、高校的高度重视。不仅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矛盾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更看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其发展过程、矛盾发挥的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特征、特性,使其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更好发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研究其青年思想政治的本质对于青年的发展、青年的认识、了解会更深一步。做好青年的思想工作、识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会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更好强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任何事物都现象与本质,现象是相对本质而言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而本质是则是需要人们通过思维来了解的。因此说要实现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要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何为本质

本质从不同角度来解说有不同的涵义,有单纯从《现代汉语词典》来解说、有从哲学角度上来解说。从《现代汉语词典》上来解说本就是事物的根本、本源,而本质就是指事物本身固定拥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特性。本质作为哲学概念来讲是相对现象而言,与现象构成一对关系范畴,是个形而上的哲学领域研究。本质是稳定、一般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通过简单的、直观的肉眼去认识、掌握,必须透过现象来认识、透过抽象思维研究本质。一种事物的本质是规定这种事物何为这种事物的根本特性、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或根本的属性。因此,从从不同角度来讨论、解说本质就有不同的含义,所以要探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第一要做的事情就必须要弄清清楚本质这个词个个方面的概念。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由来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对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分支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对于这种观点,本文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六个二级学科中学科之一,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作为研究青年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指导下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一个重要研究,而其作为独立学科的观点至今还没有明确定论。有的观点则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在本文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构成部分。这显然与观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有不同。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是青少年及领导干部。这足以说明青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甚至在整个国家的重要地位,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个人还是比较支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怎么来的或说是怎么形成的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来源已久,以青年为特定对象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来已久。1903年列宁提出政治工作这一说法;在1934年斯大林在十七大大会上又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从思想上进行批评-团结-批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及发展逐渐形成了或演变成了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已青年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形成和发展。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灌输。灌输的含义就是灌注、输入,当然这里的灌输不是一个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单方面的硬灌,完全忽略受教育者的的主观能性。这里的灌输就是方法或者说是个原则,通过这个方法或原则加强对青年、受教育者思想上、心理上的先进思想及先进理论的灌输,打破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传统的思想灌输的方式。那么为什么要通过思想灌输加强对青年思想理论的指导及引导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

(一)青年自身的特殊性

在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中首次创立了灌输理论,列宁个人认为“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形成先进的思想意识,所以需要灌输”。在多元文化涌流交接的网络时代,青年自身的特殊性、青年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动摇性、不稳定性,就明确规定青年需要灌输、需要先进思想的灌输。通过加强对青年先进思想、理论的灌输及引导,就能更增强青年的党性及明确青年的人生方向。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提出了灌输,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足以说明加强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的重要性。

(二)青年的地位

青年对国家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足以说明青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党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是作为重要对象来培养,这是因为青年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希望。这都说明青年的发展、青年的得失对人类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青年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决定了需要对青年进行先进思想的灌输。只有加强对青年先进思想的灌输,才能更好让当代青年明白要自己要肩负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更好树立起自己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当下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努力这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青年政治论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67-03

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育人先育己,这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高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

一般而论,实践能力指的是参与实践的能力,是主体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与经验或工具等,有目的、自觉地认识或改造客体的能力。其中主体指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客体是主体要认识或改造的对象。可见。社会实践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体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丰富发展社会实践的能力。具体来说,社会实践能力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也包括交际层面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还包括沟通层面的观察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上述一般内涵,同时又有自身特定的内容,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能力,既指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内容的实际运用与现实表现的理解,又指教师引导学生对理论在现实生活与政策层面体现与运用的理解。二是分析能力,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理论成果分析与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从理论上青年大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疑点与难点问题的能力。三是沟通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沟通的能力,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对理论的阐述与表达的能力。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包含了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理论的现实解析能力、理论的阐述与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内容,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较强的现实性、运用性与针对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几年来,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课堂理论教学复杂得多,涉及到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等许多环节和因素,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资料表明目前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薄弱对实践教学的进行起了很大的阻滞作用。Ⅲ因此,要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首要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新需要

《意见》明确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青年教师相对老教师来说有其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包含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学与科研能力素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素质、健康心理素质等诸多内容,墩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渗透于这些素质当中,并通过这些素质体现出来,是联结教学与科研的连结点,是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与具体体现。广大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都比较高,理论根底比较扎实,但是参加社会实践少,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克服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弱的新需要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整体社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国情和社会的感性认识比较薄弱。大部分青年教师由于长期在学校接受教育,生活路线是由学校到学校,对社会的现状和问题的认知可能比较片面、肤浅,甚至存在偏差,因此,很难真正理解国情与社会。二是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渠道单一,交流形式单调。由于与学生接触不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知之甚少,因此,很难与学生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友好关系,也就难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理论的传授。三是教学能力和艺术有诸多缺陷。与其他课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能力和技巧的要求更高。青年教师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进行社会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4.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的现实要求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近年来有所增强,但不容否认的是少数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确实不容乐观,这已经为不少调查数据所证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鲜活案例、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与运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困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等等,这些都源于青年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以及在实践中领悟的能力。经验表明,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愈多、社会实践能力愈强,课堂教学的素材越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就越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煊染力、吸引力与说服力,迫切需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哪个部门能独立解决得好的,需要青年教师自身、学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其具体提升路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机制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高等学校,要适应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必须尽早推行社

会实践机制,出台具体的规范性制度化文件,把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约束。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机制的构建要体现下列内容:第一,可以在文件中规定刚参加工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半年或1年,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考核青年教师的一个具体内容。第二,也可以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每3年必须参加为期3个月或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将此作为考核学校与教师的一个指标。第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来要求。

2.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社会阅历浅,社会交际层面较窄,了解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和途径也比较单一,对社会的理解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和各种媒体。因此,需要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的行政与组织优势,构建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构建要着眼于体现理沦的现实着力点,增强青年教师对理论的现实理解力与感悟力。为此,可以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政治文明实践基地、技术革新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党建创新基地、文化建设基地、革命实践基地,等等。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基地,为本校教师服务,如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特色的交通、电力、农业、林业等科学发展的基地。二是与各相关单位协调,开拓新的实践基地。三是对青年教师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与评价。

3.建立扶持青年教师进行社会实践的资助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生活负担较重,靠个人来解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资金能力不够。由于没有硬性规定,许多高校连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人均15-20元实践活动经费都得不到保证,或者根本没执行,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根本不到位。要确保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正常进行,建立资助体系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资助体系的建立可以参照此前教育部推行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资助办法,由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各按一定比例出资建立基金或进行资助。资助体系的建立,是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

4.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鲜活的生命力在于理论的现实体现与实际运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所获取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充满无穷活力的源泉。构建理论实践体系目的在于通过青年教师的理论实践活动,增强青年教师对现实生活中党政相关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增强其对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感性认识,使之达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理论实践体系的构建有三种形式:一是挂职锻炼形式,通过参加实际部门的工作使之感受在具体工作中理论是如何贯彻的。二是为青年教师参与宣传思想部门的理论工作提供机会。青年教师在这些部门的工作更能促使其把握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增强对理论热点、疑点与难点的把握与理解。三是引导青年教师参与理论研讨或理论学习活动。具体对每个青年教师来说,所在学校与基层管理部门,要公平地提供这种机会,确保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参与进去。

5.构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进行理论互动的平台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与年轻大学生缺少有效的交流渠道与平台,对大学生的所思、所求、所感体会不深,对大学生共心的理论疑虑问题不清楚,缺少进行理论交流的经验。为此,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多提供机会,多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深入大学生当中,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了解大学生的理论需求。平台构建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要求青年教师担任大学生的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深入青年学生当中;二是构建第二课堂交流平台。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搭建第二课堂平台;三是构建青年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交流的网络平台。

6.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的研究

理论的生命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这也是理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源泉。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博士或硕士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因而,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关键工作就是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的研究,这些应用对策性的理论中绝大多数是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加强应用对策性理论研究能够促进理论与具体现实问题的结合,为党和政府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是体现和锻炼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7.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纳入学科建设实践当中

我国自2005年底正式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到2010年6月全国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6个二级学科设立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其中少量在社会科学院和党校系统,绝大多数在高校。这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举措,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置,特别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助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但在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实践中,由于青年教师的职称层次较低,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实践中,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成长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脱节,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为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早日纳入建设实践之中,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既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又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更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学科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6-16(01).

[2]张红,任昌玉,张波.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路径论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