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1:31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作为培养美术师资的母机,其教育教学却日益脱离师范轨道,对此需及时作出正确的认识并加以调整改革。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课程资源的拓展,高师美术教育的职责在不断扩大,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大到整个素质教育的推进,它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师美术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其“师范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别于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美术教育。但重新审视高师美术发展现状,发现其已日渐脱离师范轨道,非师范性彰显,向专业美术教育靠拢的趋势并没有随着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有所减弱。

一、高师美术教育的非师范误区及其弊端

1.课程设置的非师范误区

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直接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规格不符合社会需要,造成师范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我国现行四年制高师美术普遍前两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后两年以名为选修实为限制一门的技能为主,甚至某些师范类美术专业在招生时就打出划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吸引了那些一部分上不了美术院校却又想当画家的生源。当前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主要体现在:(1)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等理论课程仍未受到重视。(2)教育类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小,理论课空洞脱离实际,教育实践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轻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要求。

2.课程、学生评价的非师范误区

正确的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相反,错误的则会起到误导。仅以技能的优劣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而轻视其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甚至忽略不记,明显具有片面性、划一性和非师范性。在这种评价标准下,一方面学生偏离了专业方向,不安心于师范专业,找不到正确的专业定位;另外也导致了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没有抓住师范教育的特性,注重单纯的技能训练,偏重学术性。

二、 高师美术教育突出师范性的应对策略

高师美术偏向技能教育正是师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而轻师范,不能正确处理 “学术性”和“师范性”关系的表现。随着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水平的提高,如何突出高师美术师范性,培养合格美术教师成了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作出探讨,并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师范教育观和学生观

不管是专业美术院校,还是高师美术都有其相对应的培养任务和社会价值,并无高低之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软环境和硬件设施上和前者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一味盲目地追随专业院校,失去师范特色,会与基础教育脱钩,而重复建设,也只能培养出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高师美术要明确服务目标和实际的社会功利目标,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转变好大喜功、追求功利的思想。对于学生而言,要认清自身的价值,认识到成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同样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可大有所为,树立为美术教育事业奋斗的远大目标。

2.重构教育类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构成方面是有共识的,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而后两项的知识和技能正是我们所忽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师范类课程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们规定摄影、版画、油画、雕塑等技能课都是选修课,而艺术史、博物馆教育、社会调查研究、中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批评理论、媒体课、写作课等则为必修课。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与研究”有更多的课时安排,毕业生展出自己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策划(展示)。

正如《学记》中所说: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体现师范教育的特性,扭转重学术轻师范的局面,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素质,加强教师“职业性”教育,使其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一方面,需要增加教育类课程,改变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增加美术教育学、美术心理学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相结合,使理论成为实践中动态的理论,而实践成为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实践不要仅仅拘泥于中小学教育实习,在中小学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是有限的,要增加实践的机会必须要扩大实践层面,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宫都可以作为实践基地,在校内也可以举行模拟课堂,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基本的教学、教研能力。在200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台的《本科学生课外12学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除了修完校内规定的学分外,必须在校外获取12学分,旨在鼓励督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3.调整教师结构,引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

高师美术教育师资多来自专业美术院校,知识结构偏重技能,而教育类知识欠缺,对前沿课程改革缺少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师美术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单是增删一些课程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教学改革、师资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所以在现有阶段和条件下,应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从校外聘请艺术教育第一战线的、具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定期举办讲座,现身说法,聘请他们担任专业发展导师,与校内教学法教师、教研指导教师一起,形成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共同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并定期举行任教素质技能比赛、教学讨论等活动。

4.注重隐性课程,创设高师美术师范文化氛围

突出高师美术的师范性,有效地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针对学生对于中外美术教育以及美术教育家了解甚少的现状,可以利用学习环境中的文化装饰,宣传介绍美术教育家、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事迹,让这些装饰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刘捷 《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第2篇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种途经,而这种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课改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1、强调“专业性”与“师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源、就业等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中过于偏重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其“师范性”,即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较为轻视。例如: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类)的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等专业类课程占总学时的55.5%,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占36.1%,而美术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类课程只占8.4%,明显偏少。这种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边缘化,学生对自身师范类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所以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较快适应岗位需求。

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较弱,学习内容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新课改则主要对此有所调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为五个内容系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可见,综合能力培养在新的课程设计中有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高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现阶段,速写、简笔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字、美术欣赏、计算机美术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浅入深、手法便捷、理论贯通等特点,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学的欢迎;相比而言,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等备受学校重视的课程则实用性不大。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强化美术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3、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理念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是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所缺乏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高师美术教育要突破传统观念,将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课程和文化建设,丰富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并将之与美术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促进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众多领域的发展区域。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学科,更应当广纳博引,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身内容。首先,高师美术教育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区域性、地域性特点,设计教学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其次,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经验和模式,扩大信息流通和经验交流,增加多学科,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社会需要的美术师范型人才应当是时代的、赋有传承、保护和创新能力的,具备着多元的知识、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学的创新意识及承担起课改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结语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第3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第4篇

1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人才培养计划要强调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古有韩愈《师说》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不能容忍主观随意性,不许太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有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道而不是技。[1]

美术学(师范类)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不是以培养美术工作者或者画家为目的。作为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具备美术教师的专业性,岂不形同虚设!可就当前情况而言,师范特点和面貌被淹没:重技轻理;重艺轻师;培养方式简单化;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尤其与《新课标》)的实际差距相去甚远。美术圈最引人注目是美术家,而非美术教育家,无论是任职、晋升,多是靠绘画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所教学生的素质来提高。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这样的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质变的;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人发现;美术家就是教育家的误区。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做与专业美术院校相同的事情,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再加上市场化实施以来,现在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困难,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位渐趋饱和。二是毕业生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社会所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少,毕业生都希望找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导致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出现两个就业取向的极端:一是想成为美术家,根本不屑于美术教育。二是成为美术教师,可学习需求无法满足。或者还有些除了报考研究生,首选单位便是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可这些岗位都还有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竞争。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其专业性?

首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是当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3]其次,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人生态度,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再者,加强文化修养,增强人文内涵,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4]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链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怎么能够胜任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呢?因此,相对于新课改,课程设置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课。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应该体现为培育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做好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链接。

2 多元化

多元是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 具备多元艺术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实施的根本保证。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源基地,必须实现同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衔接,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打破大学课堂的枯燥乏味,积极构建多元艺术课堂,使培养目标多元化。

《新课标》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美术及其教育功能,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思路,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注重课程的综合化是此次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课程知识过于单一、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使其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事实上,如今高师美术的课程设置正往多元化这一趋势发展,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另外还增设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程来迎合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中小学美术课程论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必修课程。(4)尤为关注教育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再者,《新课标》开宗明义道: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要求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的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5]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目标多元化,试行弹性学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6]

3 生态化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每年的的暑假,我都会回到家乡小县城去拜访曾经教我中学美术教师。每次老师从复说的一件事是:“现在的美术课真难上。在课前,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大部分学生的美术用品一无所有,应准备的绘画用品上一次课就告诉了,他们就是不当一回事。有的学生更过分,父母给来买绘画用品的钱,却拿去买零食吃了。”每次我都是半信半疑。今年我带艺术系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回到家乡的乡镇里的中小学实习,中学老师的那段话终于得到了证实。在上美术课时,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绘画用具一无所有的大有人在,甚至有学生连课本都没有,问其:“你的美术课本呢?”回答应道:“丢啦!反正平时也不上。”在我休息时,学生的话“没钱买绘画用品”“买零食吃了”“丢啦!反正平时也不上”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困惑不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上不重视

“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寓教于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思维才能的独立学科。在教育中实施美育进行情感教育,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美术论文,形成个性的方面起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美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美育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以美辅德。

虽然美育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因教育体制的问题,使得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行智育第一,“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真正落实,甚至认为美育是一种负担。这种现象在相对落后的边远县镇及农村尤为突出。

首先是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导致美术教育的不重视。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学校的优劣只有通过升学率来评定,以至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导致一切都得为升学率让路。美育成绩对升学率的影响甚小,一些学校设置美术课其实是作为一个“幌子”,也是学校课程使用的“万金油”。例如,学校有某级领导来检查,突击搞好校园清洁卫生那是必须的,受到冲击的“主课”,无论哪一门,一律用“副课”美术课或音乐课来补上。上级领导来检查如此,某兄弟学校来参观学习如此,开运动会也如此,诸多的如此,一学期下来,美术课时已被占用大半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美术教师还能讲些什么?还能给学生传授多少美育知识?答案一目了然。甚至一些学校连美术教师都没有配置,若是开了这门课,临时用一个“主课”老师滥竽充数了事,据我了解,在边远山区,一般县城的中小学基本都能配备有美术教师,乡村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几乎为零。

其次是家长的不重视。由于所处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想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在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美术教育是多余的。因为美术成绩对升学没有多大的影响,以至于家长要求子女们埋头苦干的去应付所谓的“主课”。边远山区的家长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考虑子女的出路时,首先想到的是“读书-升学-当官-发财”。曾经有一份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研究显示,九成的家长希望自己子女上大学。我读初中时,就有一位同学“主课”成绩很好,而且“副课”绘画也很好,但是家长要求其只学“主课”,不能在其有兴趣的“绘画”浪费时间,结果是“死读书”,成绩直线下降,西瓜没捡着,还丢了芝麻。家长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而深受其害美术论文,智育与美育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重要辩证关系。

最后是美术任课老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乡村,学校美术老师队伍力量十分薄弱,一些老师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学的是当时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搬来的老一套,上课形式与教法都比较落后。一些则是临时待命的“主课”教师。其教法是照课本讲,然后让学生照书本的范画依葫芦画瓜,画半小时了事。这样怎么能够让课堂活跃呢?课堂不活跃,学生就不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学生对美术这门课程冷落,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教与被教产生反作用。美术教师的任务是发掘学生特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并给予学生审美、想象、创造、选择的余地,这就涉及到了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推动美育的发展

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这种应试教育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今教育实践中,偏离了受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严重的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日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的人才的需要,也是推动边远山区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在一切教育中,美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而想象和创造是审美过程的最根本的品质。这恰恰是应试教育所不能的。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应试教育只注重发展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那是片面的,不可能提高思维的素质。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这点会随着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证明。

三、素质教育下美术教育解决的对策

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教育的方针政策,所以要充分领略方针政策,发展好素质美术教育。“素质美术教育是指普通中小学围绕九年义务教育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进行的多种普及性美术教育活动。”这就给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高教育理念与专业水平,抓好教学质量,而且要有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和《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的相继颁布实施,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形势下美术论文,在城市,一些中小学以艺术教育为改革的突破口,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要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确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美术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普及美育、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素质教育不仅有着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改变旧的教育评价体系,消除“主”“副”课之分。把美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美术教师也不能有副科意识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美术联系其他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知识掌握的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是稳定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在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多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要重视全体教师艺术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要让所有的教师具有比较高的艺术素质,使他们有能力去开发各门学科的艺术内涵,让每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对有美术爱好和兴趣而又基本胜任美术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素描、色彩、水墨画、美术史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作为美术学科的学科特点,农村拥有着许多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可供美术教学的自然资源,如秀美的山川、弯弯的河流、广阔的田野等。只要把这些资源引入美术教学中来,就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重视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改革

美术课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美术论文,要从传统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应用型和研究型转变。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绘画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泥塑、剪纸、绣花、书法、壁画、版画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课堂美术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课外美术教学则是对课堂美术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提高。第二课堂、书画作品展等活动增加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效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成效。学校可按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条件开展一些专业侧重点的学习,如篆刻、泥塑、书法、绣花、剪纸等或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请一些有造诣的专家来指导;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如出墙报、定期举办画廊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美术创作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在学生的记忆中,能被老师展出的作业,必须是选拔出来的,而现在看到自己的作业能展示给大家看,能不激动、能不高兴吗?这是由静态向动态在转换。

美术教育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人才需要艺术的培养。如何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已引起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关注和思索。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它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美术课的教与学,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的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发展。

我们应乘着全国教育改革的春风,加快边远山区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我国中小学的美术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罗明.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1996.

〔2〕柳斌.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艺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1997.

〔3〕周峰.素质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杨建滨.美术学科教学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5〕谢方.试论的基本特征.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2005.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第6篇

用体育思想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论军事哲学思想

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

论小学数学教师素质与专业发展的方向

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以常德市桃源县西安镇小学为例

新课程改革中阅读教学范式的转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体育教学与高等师范生心理健康策略研究——以小学教育五年制大专为例

高职学生学习风格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启示

创新教育视阈下的高校写作教学探析

英语课外阅读中档案袋评价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研究

会展与旅游互动发展保障机制探究

房地产非理性发展与湖南区域竞争力

“中国知网”《湖南第一师范学报》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

大学研究性教学的条件分析

书法艺术的形成及发展

马克思主义宪法观的确立

强国富民的经济哲学思想中的伦理维度

主题图中的城乡倾向性研究——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分析

幼儿园、小学图书馆(室)的地位和作用

STS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在《科学·化学》中的渗透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构建

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评价

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特征及教育矫治

形成性评价:人本理念在评价中的彰显——兼谈高师英语教育专业评价改革

外语教学中合作性反思的个案研究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对欧美新教育理论的借鉴

蒙台梭利课程与瑞吉欧课程中环境设置的比较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科学管理体系研究

《计算机网络》模块化完整性实践案例的探讨

论徐特立的师德理念与风范

“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思想与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思想之比较

再论高等教育属性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再探

论六朝艺术自觉的确立标志

试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三种活动

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

试论高等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大学女生体育课中开设软式排球课的研究

视听说课程教学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书册阅读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反思精神

论“生命教育观”视域中的课堂教学

培养复合型小学教师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探究

职教语文教学与美育

动画艺术与儿童美术

师生对话:课堂教学成功的桥梁

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高师美术教学论教学改革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教学法;应用策略

小学美术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同时更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确保素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学科。保证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现实意义已被诸多研究成果证实,且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升的方法也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讨论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能帮助教师顺利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阶段,小学美术课堂虽然能够重视课堂导入的应用,但一些问题却明显存在,比如有些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仅重视自身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的认知,重导入形式轻导入质量,且导入的内容与素材单调、僵化,导入方式也有很多采用着传统理论讲解模式。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看出,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抹杀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热情。因此,分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对于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在课堂导入教学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理念全面普及之后,小学美术教育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同其他学科一样,小学美术课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已然成为了必然趋势,只有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旦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打折。因此,教师应当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看清教育的本质,摆脱盲目追求完成教学指标的思想束缚,切实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养成并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正视学生的整体性特点与差异性特点,真正在导入法应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鸟之王》一课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将不同种类不同姿态的鸟展示给学生,并辅以优美的音乐将学生直接带入到一个美丽而神奇的鸟的世界,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无言的导入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到课前预设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的状态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因此,教师只有在导入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积极的自主思考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并促进创新思维的养成。

二、在课堂导入教学中,运用平等的对话方式以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更需要被认可和被鼓励,如此则要求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能够给予小学生以更多的尊重。同时,新课改理念所提出的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也要求当代教学课堂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构建良好的互动平台,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当前,有些美术教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思维观念,始终以权威的姿态进行着传统而单一的教法,对于学生思想与思维的创新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势的压制,有悖于美术教育的理念与宗旨。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导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提供良好的空间。比如在进行《会变的小手套》一课教学时,我在导入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教育工具如微课、视频影像等方式展示各式各样的手套,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开展讨论,教师一引领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当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全面保证学生开展自主讨论的正确性,同时更借此之机拉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导入过程中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机会和空间,以改变过去那种不敢说、怕说错为我要说,我敢说,我大声说的局面,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最终以活跃的课堂氛围过渡到主要内容的教学当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在课堂导入教学中,借多样化导入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航标,小学美术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述。从本质上看,美术学科作为艺术类学科本身就具有着极强的创新性,既然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切实需要,则有必要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而僵化的美术教学方法实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美术作为艺术课堂就应当使之打破呆板的沉闷格局,实现富有新引力的生动化发展。而课堂导入实效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又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新课改要求,以创新思维深入研究美术课堂教学导入形式的改革策略,切实将小学美术课堂导入内容与形式拓展,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小学美术课堂导入。比如在进行《漂亮的小钟表》一课教学时,我以创设钟表商城的形式将主题导入,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块造型别致新颖美观属于自己的小钟表,而后给予学生展开自主讨论的机会,并选举代表发言,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带入到针对如何设计小钟表的思考当中去创新,深化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最终构建高效课堂。诸如此类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单一化导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更为强劲的支持。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法应用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对课堂导入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视,让导入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最终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课改论文第8篇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2] 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瞪望,200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