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1:14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园林景观;茶庄园;规划设计;安溪冠和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1503

1 生态旅游茶庄园的概述

1.1 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依托于多功能农业的生态体验旅游可实现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及体验旅游的整合,是乡村综合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2]。

1.2 茶庄园的定义

茶庄园一般指参考国外葡萄酒庄园的经营模式发展起来的茶庄园。茶庄园概念区别于经常听说的茶庄和茶园,茶庄又称茶店,一般指茶的销售场所;茶园则是茶的生产场所[3]。

1.3 安溪冠和茶庄园的开发建设

在文化方面,安溪冠和茶庄园具备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与个性品牌特征;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茶庄园应严把质量关,始终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在旅游观光方面,茶庄园应主打绿色生态茶文化旅游,使游客既可以领略景色优美的茶山风光,又可以参观并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过程,还可以到茶庄园中修建的茶博物馆、茶史馆等地更进一步地了解传统茶文化[4]。安溪冠和茶庄园致力于打造成为环境优良、文化优雅、景观优美、服务优质,集体验生态休闲、乡土文化休闲、安养休闲、茶园养生、生产观光、加工销售、品茗商贸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茶庄园。

2 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2.1 项目背景概括

项目位于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晋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近70%。安溪名人辈出,其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经济发展较快,是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

2.2 案例分析

2.2.1 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

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于2007年成立,首次提出了打造“世界第一个普洱茶庄园”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茶庄园处于景迈山,景迈山位于澜沧江柳玉普洱茶的核心产区。

2.2.2 天福茶文化开发

天福观光茶园地处漳浦旧镇的漳诏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是台湾茶商李瑞河在大陆投资的项目,分为服务区、石雕园、观光茶园三大部分。对于茶文化、精神层面的挖掘令人印象深刻。

2.3 设计说明

2.3.1 设计主题

其设计主题为茶韵-以茶会友,打造纯生态茶叶基地景观,展现安溪茶都风采。

2.3.2 功能定位

茶文化观赏体验的生态旅游庄园、安溪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安溪人文景观的新旅游点、满足茶叶基地生产功能。

2.4 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基地的地势特点,从“茶阵”过渡到“茶丘”,再上升到“茶田”,最后发展到“茶峰”,层层递进,就像我们的茶业不断“和谐”进步向上的精神,最后达到“冠军”茶业的愿景(图1)。

庄园根据项目的资源类型、空间组合分布,结合区域交通、地质地貌、未来发展趋势,打造 “五区”(图2)的旅游空间格局,文化区、爬山区、旅游区、生产(营销、科研)区、种植区。

规划分布的“茶文化广场”、“临水品茶广场”、“铁观音广场”仿佛“皇冠的顶球”,在规划区这个“皇冠”上“和谐”安放着,呈现冠和茶业茶庄园有区域分布。预示着从冠和“铁观音”的品质开始,企业发展将朝着“顶级茶业”出发。

2.4.1 茶文化广场

茶文化广场(图3)位于庄园的主入口处,是集展示、信息、集散、交通、购物、休憩、泊车于一体的展示茶庄园的窗口。本区设计以体现生态为核心,在满足集散、交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景观细节来展现自然生态的园区氛围。通过茶壶雕塑、文化墙观赏茶阵、LOGO景石与大面积木平台、花树池的周围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让游人在进入庄园的同时,仿佛融入到茶文化的大自然之中。

2.4.2 临水品茶广场

庄园内部临水品茶广场,主要规划设计有木栈道、木平台、景观亭、茶丘、茶业广场、木屋等,在水畔边品茗休闲,感受闲情逸致、闲云野鹤般的恬淡。临水品茗平台利用了临水的优势,人的本性是具有亲水性的,在水畔边享受片刻宁静、在丛林中享受“氧吧”围绕、在木屋内品茗观景、在平台上释然游憩享受特色的茶文化、茶意境、茶景观。

2.4.3 铁观音文化广场

该广场位于庄园的北部,在设计上深入的融合铁观音文化,是集休闲、游乐、科普、观光等于一体的娱乐区域。该区域内具有较大特色的茶田木坐凳镶嵌于茶田中,是很好的休息和观景的地方;同时还设计了树阵、地雕、广场、水景、景墙等景观小品,使得该区域内的景观更加具有趣味性、可观赏性、游览性、丰富性、新颖性。

2.4.4 冠和企业广场

冠和企业广场(图4)位于庄园的中心处,是集综合接待、慢养休闲、餐饮娱乐、特色住宿等于一体的中和接待中心。区域内原有建筑有科研楼、文化会所、加工厂、品茗楼等。在原有现状的提前下,在设计上进行景观的改造和提升、在功能上进行强化丰富,将茶文化深入到区域内的角落。作为一个综合接待以及娱乐休闲的地方,在景观的设计和营造上更应该凸显主题,使得设计主题和理念更加融合于其中。

2.5 交通组织设计

庄园内交通组织有序,使得车和行人都能到达庄园内的各个部分。规划以车行道与外界相连,实现可通达性;以游步道(包括登山步道和次干道)连接各景区和主要景点,增加游览者的观赏乐趣和体验的愉悦感,使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出入口附近设置相应的集散广场、停车场,并与外界道路合理衔接。交通组织设计结合景观设计,尽量做到步移景异,丰富游人的视觉景观,增加游览的乐趣。

2.6 生态设计与环境保护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的方法包含有清洁能源的利用与节能、有效的资源利用、结合地方主义的设计、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环境,这四大类设计方法中又包含有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详细设计手法[5]。

在规划设计上秉承低碳生活理念,从多方面体现环保理念。在设计上运用“二线七点[6]”式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所谓“二线”是指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格局设计和以植物生态学为基础的植物造景设计两条线索,而“七点”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结合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物候学、气候学、地学、园林学等七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最终将“二线―七点”融合而构成。)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山体等自然环境,对于资源高度利用、对于污染做到分类化、无害化、资源化。

2.6.1 水体环境

水质应该执行GB3838-2002I类标准,景区内各溪流和水池等应予以严格保护和治理,以保护水质,任何生产、生活污水应严格按排水规划统一组织处理排放,不得对景区河道及其他水体造成污染。

2.6.2 垃圾、废弃物管理

各景点内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分类放在指定地点,再运送到地方垃圾压缩中转站进行处理,严格执行捡垃圾日、清运日,并协调各旅游责任单位进行环境卫生治理。

3 结语

近年来,生态旅游大发展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和产品其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抓住了当今旅游发展的潮流和机遇,在满足生产销售、旅游观光、游憩体验等的基础上,遵循了生态、低碳、以人为本、经济、环保的原则,打造成为品茗、观光、体验、商贸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茶庄园。

生态旅游庄园规划设计因其理念的特殊性,在设计中不同于普通的庄园景观设计,其规划理念和方法等都必须紧扣生态性这个中心。因此在设计中应该考虑整体性,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协调各方面的敏感矛盾,同时注重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等的融入。在这些基础上也应注重庄园设计自身的个性设计,增加吸引力。在考虑效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它的生态效应,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真正的生态旅游庄园。

参考文献:

[1]韩学伟.生态旅游庄园开发与策划探析[J].景观・农村旅游,2011(33).

[2]郑辽吉.园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以丹东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樊 凡.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保护中政府支持的研究――以普洱市景迈村、临沧市冰岛村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科学,2015(6).

[4]刘圆圆.茶庄园旅游正在悄然成风[N].人民政协报,2014-04-11.

[5]李娟娟.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4).

[6]尹 航.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探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7]郑 琦.福建省茶庄园规划设计探讨与实证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8]韩学伟.生态旅游庄园开发与策划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3):20614~20616.

[9]邓招余.浅谈生态旅游庄园规划设计――以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6(23):246~247.

[10]宋 妮.长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农庄的发展和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1]马 彪.基于芳香产业特色下的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12]梁 轶.承德西山百果庄园规划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2.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 普者黑风景区 景区管理人才 营销

一、普者黑风景区介绍

普者黑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县城以西,距离丘北县城13公里,距离昆明286公里。普者黑(彝语:意为鱼虾多的地方),景区景点面积有165个平方公里,在景区范围内有孤峰312座,大溶洞83个,天然湖泊54个,河流15条,地下暗河总长达120公里,水上风景资源荷花面积近万亩,这是一处理想的喀斯特湖泊群、溶洞群、孤峰群以及民族风情及自然和人文资源健全的风景名胜游览区。2008年晋级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2010年修建完成景观大道,与普炭高速公路接通,景区面积扩张到了300多平方公里。但是,景区在蓬勃发展过程中也渐渐凸显了不少问题,若长久下去,将会影响景区的长远发展。

二、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单一

景区内主要是观光景点,几乎没有其他娱乐项目。与其定位――休闲旅游度假区有一定差距,缺乏统一规划使得在景区休闲度假略显单调。同时,产品开发比较粗糙,缺乏深度开发。景区大部分景观都是在现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开发出来,部分景点略显生硬。

2、基础设施落后

景区内道路较窄,旅游旺季既影响车人行进。缺少规范的停车场。景区内公厕少且简陋不干净,几乎没有公共电话亭,沿路垃圾桶少且突兀,有的线路甚至没有垃圾桶。总之,景区内公共设施简陋且不足。

3、知名度不高

普者黑景区在文山州享有盛誉,是整个文山州的旅游标志。但是,景区在云南省内知名度还不高,更不用说西南地区了。据云南省旅游局网上“云南省旅游景区了解度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投票的人中只有6.4%的人了解普者黑风景区。

4、景区经营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

景区卫生状况较差,常能在服务区看到很多垃圾,草坪或景区沿线也会时常看见垃圾;景区游览路线设计不够科学,大部分设计的路线不能使众多景点联系起来,常常是原路返回在进入新景点;路标指示也不够明确,不少外地游客因为路标不明确或不明显而走了不少回头路;景区内农家乐过多,且无特色。

三、原因分析

1、缺乏统一规划和深度开发

景区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产品开发粗糙低级无特色,也会影响景区的长远发展。

2、资金不足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说文山州政府已经给予丘北普者黑景区发展足够的重视,但资金供给始终赶不上景区迅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上档次的乡村休闲旅游渡假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

3、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旅游设计、经营管理人才是景区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邱北县旅游业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人才比较缺乏,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服务、导游人才,尤其缺乏有一定理论深度、了解当代旅游业状况和发展趋势、思维开阔的旅游产品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

4、景区营销意识薄弱

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方式单一。普者黑风景区地处较偏远的县城,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景区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因而,目标市场与宣传促销方式也较为单一。

5、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管理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

景区内农家乐过多且雷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缺乏工商营业许可证。景区旺季,许多景区外的农民批发商品到景区高价出售,且散布在景区各个地方,严重影响景区形象。若政府有关部门严格限制景区工商营业许可,景区经营管理部门事先规划出一片商品销售去,这将大大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景区对外形象。

四、解决措施建议

1、科学统一规划景区,注重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规划是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问题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与管理、人才开发、市场开发等问题,均需有科学的规划。普者黑景区初期规划已经实施成为定局,所以在二次规划中应该对景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然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景区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要特别注重换季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2、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景区完善基础设施、深度开发、吸收专业人才、景区营销的重要保障,除了政府增加资金扶持外,还应该拓宽融资渠道,比如引进政府以外的投资、鼓励村民集体筹资合股经营等,这不仅有助于筹集发展资金,还有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整个度假区开发经营工作中。

3、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注重景区营销

产品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再好的旅游产品必须为市场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普者黑景区要为市场接受,首先必须研究市场动态,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消费趋向,再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同时,还需主动出击,把景区渗透入市场,充分运用各种促销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总之,加大普者黑景区宣传力度,提高其旅游产品知名度,是推动普者黑景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4、引进与培养旅游管理人才

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要上规模要升级,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景区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景区除了引进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外,还应根据乡村休闲度假区特点,重点培养当地人才,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

5、加强政府管理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景区经营管理体制

政府在整个景区规划、开发、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制定景区管理的政策法规、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是景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政府加大管理力度,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景区经营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配以景区其他经营者的实际行动,普者黑景区才能逐步实现科学的经营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政府网站资料

[2]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年09期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第3篇

一、今年的工作情况

(一)成立芗城区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

今年,为进一步加强假日旅游工作的领导,指挥协调和促进全区假日旅游健康有序地进行,我区旅游局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25个区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是研究解决假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假日旅游安全工作方案,督促各成员单位制订各种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方案,增强涉及旅游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修订芗城区人民政府扶持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根据省、市两级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效开拓我区的旅游客源市场,重新修订《芗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的地位和发展目标,建立激励和扶持机制,为我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突出旅游资源优势,推进项目建设

“陈元光墓”被国台办、国家文物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15个重要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之一,“陈元光文化公园”被市委宣传部列为拟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我局紧抓这一契机,密切跟踪协调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积极参与公园第一期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陈元光文化公园的要求,整个园区规划用地从原来的850亩扩大到9700亩,一期拟投资4亿元,按朝圣文化区、商贸服务区、旅游休闲区、商业开发区、发展备用区等5大功能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已完成1:500园区地形测绘工作;7月底以公开征集方式向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征集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并于8月中旬确定5家设计单位进行公园概念性规划,5家设计单位于10月10日提交概念性规划设计成果,并在中山公园仰文楼一楼集中展示,收集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综合群众投票,评审会专家投票推荐并形成书面意见,从5个方案中评选出一、二、三名,现概念性规划方案正在评审中;在规划方案展示听取意见的同时,公园命名及有关“开漳圣王”文物的征集也同步展开;圣王大道是连接漳州市区北部与陈元光文化公园的主要旅游交通道路,线路总长6910.6米,道路红线宽从36米拓宽到50米,总投资约为2.2亿元,至10月底已投入资金520万元,完成圣王大道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等前期工作,并向市规划局申请选址;红色旅游公路第二期工程已投入1549万元完成95%的道路建设;完成九龙江流域(芗城段)20__—2020年旅游产业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陈元光文化公园、明清历史街区、林语堂文化旅游区、南山景区、芝山红色旅游区、天宝山森林公园、温泉乐园、商贸购物中心等项目上报九龙江流域(芗城段)20__—2020产业布局建设项目;积极参与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温泉资源专题调研”,并建议开发我区的温泉旅游资源,在工人疗养院恢复建设一个30多米高的地热间歇大温泉;做好旅游发展基金项目编报工作,报送了“陈元光文化公园(一期)建设工程项目”、“明清历史街区整治工程项目”、“林语堂文化旅游区”、“漳州市南山景区ⅰ期基础设施建设”四个项目。

4、整合各方资源,多渠道进行宣传促销

今年以来,我局围绕“中国生态旅游年”的主题,加大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元宵节期间,积极组织参加区第十八届基层灯谜会猜活动,以“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为主题,制作300条灯谜,同时我局设计的版面还获得了“十佳灯谜版面”称号;积极参加在云霄举行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艺术节暨漳州市第三届旅游节”,加强与各地区的旅游合作,拓展客源市场;组织参加4月11—17日“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欢乐海峡爱在福建’海西旅游年”暨“欢乐海西畅游漳州”旅游年启动仪式,活动现场组织旅游企业分发宣传资料、提供咨询解答、推介特色旅游产品,并向参与活动的市民提供优惠举措;配合省旅游局《福建旅游指南》摄制组到我区拍摄景区景点、漳州特色小吃、漳州土特产等,进一步扩大了芗城旅游对外的影响力;参加4月份在大连举行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发放宣传资料20__多份,对外推介我区旅游精品和重点产品,拓展我区客源市场;参加由市政府组织的赴台湾开展旅游促销活动,让台湾同胞全面深入地了解芗城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台湾游客到芗城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参加6月在东山举行的第三届漳州旅游节暨第十八届

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结合胜利路改造景观要求,重新设置14块旅游地图导览牌,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我区旅游环境;完成区委宣传部组织的漳州历史文化丛书—《探寻千年遗存》15篇文章的编写工作;与漳州电视台《畅游漳州》旅游栏目合作,拍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漳州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明清历史街区电视专题片,通过电视媒体宣传我区的旅游资源;8月份配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我的祖国--万里海疆印象》国庆特别节目摄制组到我区拍摄景区景点、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的知名度;9月份参加在厦门举行的第五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加强与各地区的旅游合作,拓展客源市场,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我区旅游观光;编印20__份《陈元光文化公园投资项目》招商折页,在漳州旅游节和海峡旅游博览会上发放,更广地推介我区的旅游招商项目;11月份参加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国际旅游交易会,进一步宣传我区的旅游资源,让外界更深更广地了解芗城。

5、加大整顿力度,抓好全区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做好“春节”、“五一”小黄金和“十一”黄金周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十一”黄金周前夕,区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安监、卫生、消防、旅游等有关部门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检查消防设施、安全疏散通道、用电、食品卫生、旅行社车辆租用、旅游责任险、应急安全预案的完善和演练等方面的落实情况,消除旅游安全隐患,确保实现假日旅游“安全、秩序、质量、效益”的目标;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年和责任落实年的活动工作,3月份与各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双方责任;以“安全生产年”为主线,认真开展“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活动,已完成全区旅游企业“三年行动”等级自评及a级旅行社的初评工作,着力源头治本。通过加强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责任制落实“三项措施”,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方式,提升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结合星级评定和复核,切实加强我区星级酒店日常安全管理,督促旅游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区政府的会议精神,做好星级酒店火灾隐患的普查整治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6、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关系到一个地区对外的旅游形象。今年元月以来,我局组织全区旅行社导游员、宾馆酒店总台服务员、话务员、司仪以及旅游景区景点的解说员参加漳州市公共服务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25人次,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组织旅行社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参加3月份的全省旅行社管理人员岗位培训8人次,组织饭店工作人员参加岗前培训180多人次;组织参加4月份在福州举行的“全省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及“全省旅游星级饭店内审员培训”工作;组织全区导游人员参加6月份的导游人员继续教育(年审培训);组织参加省、市、区旅游景区普查工作会议培训22人次。通过组织各种层次的培训班,不断提高全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业务技术能力。

7、成立区旅游质量监督所

根据国家旅游局新修订《旅行社条例》的精神,市旅游局下发文件将芗城辖区内的旅游企业监督管理权下放至我区。为加强对辖区内旅游企业的管理与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维护健康稳定的旅游市场秩序,经过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批准,成立了芗城区旅游质量监督所。主要职责是:接受区旅游局的行政执法委托,开展旅游市场检查,做好旅游质量监督工作;受理并处理各类旅游投诉。质监所为旅游局下属财政核拨的正股级事业单位,编制2名。

8、做好全区旅游景区(点)普查工作

根据省旅游局《关于开展全省旅游景区(点)普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扎实做好我区旅游统计工作,全面了解我区旅游景区基本信息、游客接待能力和水平、门票收入、景区建设等基本情况,11月份我区全面开展旅游景区普查工作,把南山寺、中山公园等13家单位列入此次普查对象,于11月11日召开全区旅游景区普查工作会议,并以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各单位负责统计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于11月30日前做好全区旅游景区的各类信息汇总及录入工作,及时上报省、市旅游局,顺利完成此次普查工作,加强了对全区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促进我区旅游景区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旅游精品建设速度缓慢。旅游商品和娱乐消费总量小。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品位不高,制约我区旅游业发展的速度。

3、旅游企业规模小,整体素质偏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全区只有一家星级饭店;一些主要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配套,部分景区景点进入性差,旅游车辆通行困难。

4、旅游专业人才较少,导游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单一,不能

满足游客需要。

三、明年的工作打算

20__年,我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是: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97.97万人次,比去年增长5%;旅游总收入25191万人民币,比去年增长8%。

1、继续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要继续深入挖掘我区独具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加大项目的优选、扶持、推进力度,加快旅游重点项目—陈元光文化公园的规划及景区建设步伐。继续推进陈元光文化公园详细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工作、圣王大道旅游道路的建设;跟踪做好《陈元光文化丛书》的修编及“开漳圣王”各类文物的征集工作;加快我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公路的建设,预计投资600万进行第三期的工程建设。

2、多层次加强宣传促销

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漳州旅游节和花卉博览会等大型旅游促销会展和省、市举行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更新旅游营销观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旅游宣传,搭建各种旅游宣传平台,加强网络建设,完善丰富芗城旅游网,及时更新芗城旅游信息;以电视、报刊杂志等为载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力争在国家、省、市电视台栏目播放旅游宣传片;编辑出版旅游宣传品,丰富旅游宣传手段。

3、做好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积极对外推介陈元光文化公园、林语堂文化旅游区、天宝生态森林公园等旅游招商项目,重点加强陈元光文化公园项目的招商工作。组织参加第六届海博会等一系列重大招商会,促进旅游项目与开发业主的对接。

4、继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各种旅游业务培训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特别是导游人员素质,为建设海峡西岸旅游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加强队伍建设。我局将继续做好旅游质量监督所工作人员的招考工作,以提高全区旅游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

5、继续加强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紧紧抓住安全工作不放松,防患于未然,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旅游环境。建立健全我区旅游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推进旅游保险体系建设,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推进“平安旅游”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各类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第4篇

【摘要】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对其旅游资源的保护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分析城区目前的旅游资源保护状况为基础,从而寻找旅游资源保护中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分析探索,进而提出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分类保护。

2.2.1.1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分级保护。

2.2.2.1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旅游的经营需要好的环境,所以旅游的经营,客观来看会促进环境改善和保护。有了保护的加强会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经营,这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比如,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始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与划分标准》国家标准,倡导旅游景区在门票收入里拿出10%用于保护,其出发点正是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旅游的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础是环境,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规范各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努力使其从一开始就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商,更大范围内可以说是社会大众,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旅游资源有形的实体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市志城市建设志》[M],方志出版社,2004年

[2]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3]大连市旅游局、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中山区专题报告[R].2005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第5篇

一、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都市农业,吸引都市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体现“绿色*”的独特魅力,让*市民多一份体验、多一份快乐,让*农民多一份收获、多一份喜悦。通过几年努力,形成“绿色*游”的品牌,使*成为*世博会特色休闲度假基地之一,成为*都市美丽的后花园。

(二)行动主题

绿色*美好家园

(三)指导方针

坚持以农业优质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农旅结合、打造精品、培育品牌,不断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积极争取把*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全市农业旅游规划之中;要形成特色,既突出“农”字,保持乡土风情,又体现现代气息和旅游功能;要广泛引进社会资本、社会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培育区农业旅游的龙头企业;要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实现“三个集中”的步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强区富民目标做出贡献。

(四)发展目标

——20*年国内旅游者每年达到63万人次,国内旅游年收入4亿元人民币;年递增率分别达到25%;

——20*年农业旅游年收入1.7亿元,每年递增30%;

——20*年新增农业旅游从业人员700人左右,每年新增20%。

(五)重点工作

各镇、各部门要把监管寓于服务之中,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努力培育农业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20*年,完成《*区农业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任务,并于实施。重点推进枫泾*农民画村、漕泾休闲水庄的建设,完善山阳美阳田园、施普都市桃源设施。同时整合现有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功能性开发、形象包装、宣传推介,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推出“绿色*游”。

20*年,按照市旅委农家乐标准,规范各农家乐示范点标准。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秦望山旅游度假休闲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时加大月亮湖等水资源的利用和漕泾休闲水庄二期的开发力度,不断充实和完善*中部生态休闲功能区的旅游产品,形成“绿色*游”的品牌。

20*年,通过两年的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建设,逐步将“绿色*游”的概念,向绿色化工、环保工业延伸,适时推出工业旅游项目,丰富“绿色*”的内涵,拓展“绿色*游”的品牌。

(六)农业旅游线路

以“一点为主、多点联动”为原则,即选定1至2个固定点,再根据不同季节,组合不同线路、各有特色的观光休闲产品。线路为半日游线、一日游线、二日游线。依据目前的旅游资源,暂作如下安排:

半日游线:

A线:*海滨—车镜骏马园—施普都市桃源

B线:*海滨—龙泉港出海闸—美阳田园

C线:枫泾古镇

D线:*海滨—美阳田园—休闲水庄

一日游线:

A线:*海滨—枫泾古镇—*农民画村

B线:*海滨—芳心园或车镜骏马园或鸵鸟园—现代农业园区—施普都市桃源—*农民画院

C线:枫泾古镇—*农民画村—*老酒厂—百年桂花园

二日游线:

A线:

第1天:*海滨—龙泉港出海闸—美阳田园—施普都市桃源(宿桃源)

第2天:*农民画院—枫泾古镇

B线:

第1天:枫泾古镇—现代农业园区—宿*城区

第2天:晨观*湾畔日出—*海滨—万寿寺—美阳田园—休闲水庄

C线:

第1天:*海滨—万寿寺--*休闲水庄(宿休闲水庄)

第2天:车镜骏马园或鸵鸟园—施普都市桃源或百年桂花园—*老酒厂-枫泾古镇

同时各旅游线路可根据不同的收获季节,选择有关瓜果采摘点:*卫镇:文蕾果园;吕巷镇:施泉葡萄园、皇母蟠桃园、施普桃源、芳心果园;工业区:冬枣园等。

(七)农业旅游资源一览表(见附件二)

二、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三年(20*年—20*年)内,要全面优化农业旅游资源布局和配置,提升旅游文化环境和服务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度,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不断丰富*的旅游产品,使生态农业成为“绿色*游”的亮点和支撑点。

(一)精心整合,培育品牌

大力培育一批以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旅游产品,形成农业旅游特色,做大做强农业旅游品牌,使其成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的突出亮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提升和拓展农业旅游产品,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大力营销,形成市场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旅游的促销网络,形成和做大市场,切实搞好营销、拓展市场和培育品牌的工作。加大*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以节兴市,以活动造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大力开发市场潜力大、适销对路的*绿色游的“半日游“、“一日游”、“二日游”等大众化旅游产品,积极拓展会展、商务市场。

(三)改善配套,完善服务

加快旅游交通、酒店餐饮、信息金融等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强化规范化服务,不断优化农业旅游的经营环境。以高速公路和区域主干道为依托,结合城际列车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形成旅游交通集散网络。强化信息、金融的配套服务,推进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在农业旅游中的应用。

三、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形成各方参与的工作合力

建立*区农业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商旅委,负责日常事务。区商旅委、农委、水务、建委、规划、房地、环保、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工商等部门及相关镇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加强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的若干意见》、市旅委和市农委《关于推进本市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区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扶持措施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若干政策的意见》的精神,加大区、镇财政对农业旅游基础性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争取市旅委、农委等专项资金的投入,用于农业旅游点的交通条件、统一公共信息图形标识、道路交通指引标志、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基础功能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方针,对符合规划的农业旅游投资项目给予适当的扶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改善农业旅游项目的投融资服务。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第6篇

代表 王君正: 丽江旅游打造 “真品”“精品”和“绝品”

丽江在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遵循现代旅游业跨区域联动发展的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坚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把丽江旅游产品打造成“真品”“精品”和“绝品”。 丽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俗是真实存在的,是经过大自然千年万年洗礼和各民族融合渗透后保留下来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较高的价值,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美感。在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过程中,丽江坚持把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坚持旅游的文化属性,依靠文化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从深度和广度上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作用、良性循环的新模式。

代表 吴松: 保山借史迪威公路扬名

在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大背景下,保山处于滇西边境重镇,处于对外经济大通道上的关键输纽和特殊节点。今年是史迪威公路修建70周年,打造史迪威公路越野挑战赛,就是打造新的黄金旅游线路,它途经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和腾冲县,可以使保山的旅游产业从现在的腾冲县一支独秀到五朵金花并放。同时腾冲也将继续提高,重点打造养生天堂、美容天堂和SPA天堂。SPA天堂学习法国雅漾小镇,打造护肤美容小镇,开发护肤品等美容产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下一步走高端旅游之路,使游客至少在腾冲住一周以上。

代表 余炳武: 腾冲的目标是走向世界

腾冲旅游在“二次创业”的大机遇面前,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出具有腾冲特色旅游之路,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打造休闲、度假、康体、疗养度假圣地。

腾冲旅游要走的是“立足全国,走向世界”之路。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现阶段要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旅游接待能力。在节庆活动上,办好“腾冲火山热海旅游节暨腾冲翡翠博览会”,提升节庆的知名度。现在已有很多知名旅游地产项目陆续落地腾冲,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相继落地,如希尔顿酒店、悦榕庄、悦椿等知名酒店。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传承文化,推出了一大批以腾冲为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打造了一台大型历史舞台剧《梦幻腾冲》等。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打造“世界腾冲,天下和顺”的外宣品牌,提高腾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代表 刀晓瑞: 瑞丽将成为第二个深圳

瑞丽自古以来就是珠宝通道,瑞丽“姐相”傣语的意思就是宝石街,作为中国大西南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金大门,瑞丽三面与缅甸相连,拥有瑞丽和畹町两个部级口岸,区位优势可谓明显。桥头堡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让瑞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瑞丽要建设成为中缅经济中心、中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城乡统筹发展区,总的一句话,瑞丽要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商贸旅游中心,这是瑞丽总的定位。2012年,瑞丽将大力推进广贺罕傣王宫遗址公园建设,新建成的傣王宫遗址公园最高点为871米,规划设计占地为930亩,它将是集热带雨林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娱乐游、民族风情游、边境风光游和佛教文化游于一体的黄金旅游地。未来随着瑞丽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和对外经贸的迅速发展,瑞丽成为第二个深圳绝不会是神话。

代表 张宏: 元阳哈尼梯田申遗进行时

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最近获得了国务院批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项目已被确定为我国2013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目前,哈尼梯田的申遗文本已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预计今年8、9月份,世界遗产专家将到红河州对申遗项目做现场考察评估。一旦哈尼梯田申遗成功,不仅对保护、传承元阳特有的哈尼文化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更对扩宽旅游市场,提高元阳,乃至云南的知名度,吸引海外游客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元阳哈尼梯田的核心景区有80多个村庄,目前,对这些村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已经展开,整个景区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元阳县会积极利用好申遗的知名度,不仅要保护好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农耕文明,保护好滇东南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要借哈尼梯田这个品牌,以全新的面貌为海内外游客呈现一个真实而独具魅力的元阳。

代表 刘建华: 昭通要面向川滇黔渝

昭通市2011年旅游总收入26亿元,到“十二五”末旅游总收入目标达到100亿元,这意味着年均增长要达到38%。如何在走特色化、差异化、区域联动发展的路子来快速发展,达到目标。昭通的旅游资源并未完全发掘,从而形成产业发展势头,旅游发展相对滞后。要加强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做到思路正确、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将使昭通旅游后来居上,异军突起,成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新亮点。同时可建设面向川滇黔渝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让旅游业成为昭通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打造“磅礴乌蒙 神奇昭通”这一品牌;美丽的自然风光大山大水大峡谷、扎西会议会址、神奇的樊人悬棺、龙云、卢汉、罗炳辉和昭通作家群等名人都构成了昭通旅游的丰富内涵;第二,要围绕三条旅游线路,统筹旅游业各个要素,建设4个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形成接待、集散能力;第三,每年有1000万专项经费,扶持旅游龙头企业、参与到旅游业中的农户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包括税收照顾、经验推广和奖励激励等扶持政策;第四,每年有50至60个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并实现“项目产业具体化”和“具体项目责任化”。第五,建立好的营销体系,引进培育旅行社,对线路、产品进行营销。在职教中心培育导游人才。并进行分层次的营销,政府进行形象营销,企业进行产品营销。针对近期、远期、港澳台、欧美市场进行分区化、不同策略营销;第六,在硬件基础方面,大力发展交通、铁路、公路、航空和航运。

如何把旅游在统筹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和昭通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要实行公司+项目+农户的合作机制推动农户增收致富。政府对农家乐和农家客栈进行一定的补助,并让龙头企业带动就业。发展配套产品,种植蔬菜、肉食品提供和手工艺旅游产品。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植物保护有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富民强市跨越式发展。

代表 赵海仙: 大关发展交通促旅游

大关县是昭通市旅游产业起步最早的县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旅游景点达137处,黄连河景区对外开放已有19年的历史,其它景区均未开发,可开发空间较大。大关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夷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大关旅游具备发展基础,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修建纸厂到黄连河景区的双马公路4.7公里;累计投资达2亿多元的黄连河二次开发取得实际性进展,并将于今年内完工;悦乐妥河至上高桥通乡油路,天星至罗汉坝旅游公路路基工程,马鞍山至双龙四级油路等通往各景区景点公路已相继完工,通行能力明显提高。

代表 锁飞: 临沧的“1234”思路

临沧市在旅游项目开发上将按打造一个中心(临翔旅游集散中心),推出两条环线(南部民族风情旅游环线、北部澜沧江流域旅游环线),建设三个景区(沧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试验区、边境百里边关生态旅游观光开放区、云凤百里长湖工业生态旅游区),展示四大特色(佤族风情、滇茶文化、边地风光、百里长湖)的“1234”思路来规划布局旅游产品。

将重点办好“沧源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耿马水文化旅游节”、“云县澜沧江啤酒狂欢节”三大传统节庆。重点在巩固提升节庆品牌上下功夫,在丰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在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化运作上下功夫。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树好“世界佤乡・秘境临沧”旅游形象品牌。

代表 赵贵祥: 永德用10年创旅游品牌

永德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优势明显,计划用十年时间打造出旅游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今年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提质增效。一是打造节庆品牌,芒果节要由观赏性向互动性转变,打造“芒果狂欢节”;在十一黄金周举办“桑沼哩东方情人节”,提高办节规模,打造“东方情人节”。在旅游制造业和旅游购物业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雕塑工艺品、民族服饰等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建设古茶观光园,古茶体验馆;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高端SPA、温泉等旅游度假区。现在通往永德的二级公路已经修通,从“昆明――保山――永德”仅需6个小时就可到达永德。

代表 徐向东: 沧源就是佤山 佤山就是沧源

沧源县是临沧市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试验区,提出“文化名县、旅游富县”口号,目标是打造成集文化、休闲、观光、探险和最具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2012年将实现旅游接待72万多人次,在“十二五”期间,旅游接待人次达到200万至300万人次。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沧源机场将在2014年建成通航,目前两条二级路已经通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打造旅游景区景点;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佤文化方面艺术创作人才,编排打造佤族歌舞精品,并与佤族饮食文化酒文化相融合;“摸你黑狂欢节”要提高办节的层次、扩大规模、丰富内容,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民族节庆;营造好佤文化氛围,让游客感受到,实实在在进了佤山地区,看到的是佤族建筑,看到的人是佤族,听到的是佤族的歌,吃到的是佤族的美食,把县城打造成具有佤族特色的小城。

代表 李小平: 普洱七大旅游区展现“妙曼”

普洱市旅游业紧紧围绕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普洱、亲近普洱,把普洱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的目标。到2016年,全市旅游招商引资累计达到120亿元;实现旅游人次到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亿元。

为确保旅游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普洱将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普洱国际康疗养生度假区、墨江北回归线旅游区、普洱茶主题旅游区域、普洱“绿三角”、普洱国家公园、中老越三国文化旅游区、景谷佛迹仙踪旅游区七大重点旅游区建设。重点实施普洱国家公园、普洱茶马古城、茶马古道遗址公园、景迈芒景旅游区、北回归线旅游区、哀牢旅游小镇、娜允古镇、半岛酒店、狂欢佤族部落旅游区、景谷无量山佛迹胜地旅游区等建设项目,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品牌。

代表 石春云: 澜沧领舞普洱“绿三角”

澜沧县将打造普洱“绿三角”的龙头,在县城,建设旅游文化中心,打造世界拉祜文化中心,通过葫芦广场、拉祜风情园、歌舞展示中心、祭祀公园等展示拉祜文化。使拉祜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将在两三年内建成世界拉祜文化中心。在乡镇旅游规划中,在景迈打造千年万亩古茶园品牌,茶文化、布朗族、傣族旅游度假区;东回乡机场将于 2015年通航启用;在上允镇打造佤族文化、傣族旅游景点。县乡村的旅游规划计划投资10个亿左右,现在已经完成40%。在旅游商品方面主要是茶叶――景迈古茶、咖啡、生态鲜果的深加工、畜牧业的加工,土鸡土猪原生态的畜牧产品。

代表 饶明勇: 宁洱旅游主打四张名片四大项目

宁洱县是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加工集散地、茶马古道的源头。宁洱旅游要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资源富集的优势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优势,把旅游文化提升到全县的重点产业来考虑。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宁洱县正在规划建设昆曼国际大通道、普大高等级公路、普临高等级公路三条高速路;泛亚铁路、普大铁路、普临铁路三条铁路线。立足普洱茶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打造四张名片;一是名茶――普洱茶;二是名道――茶马古道;三是名碑――民族团结碑;四是名人――《阿诗玛》《五朵金花》的扮演者杨丽坤。着重打造四大项目:第一,把边江和糯扎渡电站小黑江湖区水上旅游;第二,“滇南盐都、革命老区、茶马古镇、彝人故里”磨黑古镇;第三,红色旅游文化――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园;建设普洱茶体验基地,普洱府恢复再造;第四,茶马驿站――那柯里,打造好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今后5年内,旅游人数达到100万,旅游收入达到3―5亿元。

代表 李红民: 楚雄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2012年,楚雄州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为核心,全面推动滇中经济区和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本年度,我州将会有两项旅游重点项目上马――即禄丰世界恐龙谷2期工程及彝人古镇第5期及相关配套工程。通过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我州将积极利用旅游消费拉动内需,力争年内全州海外游客达到2万人次,国内游客1千万人次,总收入实现46亿元。同时,楚雄还将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树立咪依噜风情谷等乡村游的品牌形象,并结合楚雄州环州精品旅游线路的进一步开发,有机融入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及攀枝花黄金旅游线,并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以及港澳台、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宣传促销力度,把楚雄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吸引中远程目标客源市场,产业体系健全,经济效益显著的云南新兴旅游目的地。

代表 普昌文: 新平旅游“自驾”为先

2011年,新平县旅游收入达4亿元,旅游人次突破100万人。新平县是滇中地区旅游资源富聚地,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花腰傣民族文化,打造哀牢山――红河谷自驾旅游黄金线路,建设距昆明最近的亚热带生态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嘎洒镇正打造为全省旅游名镇;磨盘山是距昆明最近的部级森林公园,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正争取申报为国家公园。

在旅游设施硬件方面,新平――嘎洒的二级公路争取今年3月通车,通车后从昆明到嘎洒只需3小时的车程。另外新平――临沧的高速公路今年也已规划,“十二五”期间便可动工修建。有了便捷交通的基础,再加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民族风情,加大打造“神秘哀牢 风情花腰”品牌力度,推广中高端旅游线路和产品,深入开发农家乐、农副产品和手工艺旅游商品。针对以昆明为主的省内市场,发展“假日经济”周末游。由于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特殊性,新平县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格外注重生态保护,并注重旅游软硬件设施服务的相匹配,形成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012年2月9日至1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昆明云南海埂会堂召开。会议选举罗正富为云南省政协主席。在短短的6天的时间里,政协委员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议发展、谋改革、商大计,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一件件务实的提案里,在一次次充分的协商讨论中,委员们用真诚表达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对百姓衣食住行的牵挂。旅游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政协委员们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政协委员 许虹:要更加重视和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云南是多民族大省 我们的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已经势在必行。举例说,当前滇西北线路,游客很多,但外语人才尤其小语种人才匮乏,对景点的外语介绍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要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依托当地高等院校培养人才;2、聘请国(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调研、培训,同时各地应建立相应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建立专业培训、考核体系。不但要提高旅游服务技术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旅游服务的规范化,说到底,还得靠人才去执行,因此,加强云南旅游人才培养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省政协委员 饶远:体育旅游是一块大蛋糕

云南旅游业发展表面看起来很强,传统的观光游、生态游、民族风情游等等,已经很好,但还有很大一块市场没做好:体育旅游。云南旅游现在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自然多,人文少;静态多,动态少;观赏性的多,参与性的少。通过举办品牌体育赛事带动体育旅游可弥补这一不足。体育旅游这个概念,在省外已经初见端倪。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现在已经做出了影响力,甘青两省联动,按环法自行车赛来设计比赛。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每年输出风筝接近两亿只,按50块一只风筝,收入多少?其他的诸如山东泰山国际登山节,岳阳龙舟赛等,都是较为成功的体育旅游例子。至于温布尔登网球赛、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等,就更是老牌体育旅游的经典赛事。难道云南没有这样的条件?有。开展赛车运动、自行车运动、登山徒步运动、体育探险、拓展运动,极限运动、漂流运动,乃至高原体育训练等,云南都有很好的资源可供利用。云南还有得天独厚的桥头堡优势,对举办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河流漂流比赛,都有有利条件。

政协委员 李怀秀(彝族):加强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歌舞

云南的旅游必须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去过20多个国家演出交流,发现一个共性:越是民间的、原生态的文化,越能得到外界的尊重和喜爱。不容否认,现在全球化浪潮对部分优秀民间文化冲击很大,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民族歌舞敬而远之,导致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出现断层。我认为,要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保存好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力度,不能有怕宣传出去的心理。二是处理好传承和保护的关系。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旅游单位的欢迎和重视。近年来,为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旅游管理人才,河南省已有50多所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等相关专业,其中本科院校22所、专科及高职院校30余所。省内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为7000~8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人左右、专科生5000~6000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能力的训练,而这有赖于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对旅游企业有直观的了解,加深对旅游管理工作的认识,锻炼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扩展就业渠道。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还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顾全大局的意识,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2.有利于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竞争力

开展实践教学,首先有利于学校了解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动态,并据此及时调整和制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以便满足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其次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参与到学生专业实习中可以加深对旅游企业的了解,开阔视野,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科研领域内与旅游企业的合作、研究。最后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果在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并表现良好,会给学校带来较高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3.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学生在酒店、旅行社实习期间主要从事基层服务工作,其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礼貌周到的服务会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光环效应”,对旅游企业提升整体形象产生良好影响。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期间与员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提升员工素质也有着积极作用,促使员工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通过实践教学过程,旅游企业可以挑选到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将有潜力的本科生纳入企业人才库。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招收员工的成本,而且可以为企业积聚人力资源资本。

二、河南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关注度低

尽管实践教学的价值已得到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高校的领导仍然认为,高等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管理人才而不是旅游服务或操作人员的,学生无须花很多时间去实习,也无须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对旅游管理实践环节不予支持。

2.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各旅游院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未制订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只以专业方向确定实践内容,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对每项实习的目的是什么、实践活动设计是否可以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都未解决,更缺乏深入研究。二是实践活动安排集中。高校依然存在“理论集中学、实习集中做”的情况,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很难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三是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方面表现为在饭店、旅行社、景点等相关岗位的实习时间长度不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实践岗位结构不合理。例如:在饭店中的一个岗位上实习,往往一签就是几个月,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四是岗位实践目标没有细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学习许多东西,没有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从素质、技能和综合能力三个层面把具体内容细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涉及面广,综合性、系统性强,但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3.实习管理科学化有待加强

学校往往忽略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相关准备工作,而且有些实习单位的指导工作也形同虚设。实习单位指导人员缺乏指导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而学校指导老师又不便于参与实习单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与实习单位互相依赖。学校以为学生实习期间是企业的员工,要求实习单位对实习生按照企业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实习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企业员工,应由学校管理。因此在学生实习时会出现管理松懈、实习生偷懒旷工等现象。

4.校企合作规范化程度低

一些高校缺乏固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难以保证学生实习所需的指导和锻炼的机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不愿意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条件,而是按企业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有条件地接纳学生实习。学生则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而顶岗上班,无法系统了解行业及企业运营状况。尽管省内旅游企业比较多,但有条件接纳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实习的企业却比较少。许多高校缺乏进行校企合作的客观条件,大多采取“放羊式”实习管理,无法对学生实习进行规范、统一的管理。

5.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实习需要

省内各院校普遍缺乏稳定、高水平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从数量上看,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任教师人数不算少,但普遍缺少具有旅游管理工作经验的教师,无法满足专业实践指导工作的需要。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实习单位的从业人员中虽不乏工作经验丰富的“高手”,但是他们普遍理论素养偏低,普遍缺少进行规范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三、提升河南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1.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分量

省内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是把实践教学作为“辅”课程设置的,没有开展有计划的教学,加上教师备课不积极,学生对实践课程不重视,就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把实践教学由原来的辅课程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并相应设置学分和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并且要组织教师编写实习指导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2.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旅游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很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素养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教师通过增加模拟训练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锻炼,还应该与有关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高校要放弃旧的办学观念,打破产学界限,主动争取教育行政机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等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重视与支持,积极利用政府的管理资源和协调能力推进产学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高校还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开放地办旅游管理教育,共同促进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4.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与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是否到位密切相关。教师应与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并共同监督学生的实习过程,做好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实习成绩评定的前提是建立公平、公正、全面、客观、合理、规范的实习考核制度。健全的考核制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当做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导向。具体考核项目可以分为考勤、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技能考核、指导教师意见和实习日记等。实习指导教师可根据以上六项内容分项打分,最后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5.培养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品质,而且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不仅要胜任专业理论课讲授,而且要能指导业务实践与岗位实习操作。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旅游实践教学的需要,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衡量。足够的教师数量是旅游实践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解决教师数量问题很容易,而解决教师质量问题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强化培训、建设骨干实践教学教师梯队、健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进程。

高校应学习、借鉴国际及国内知名院校的办学经验,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省旅游管理专业的许多年轻教师都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因此,学校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下企业、进公司,学习掌握现代旅游企业的一线操作、管理技能,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获取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加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使他们早日具备“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佘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2005,(9).

[2]王全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个问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6).

[3]杨建翠.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条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文体旅游普法工作计划第8篇

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县委提出的“一个中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四大战略”(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促进**旅游快速、持续发展。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思考,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调研课题,以求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尝试着对**旅游的发展方向作一个参考性定位,探寻一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客观地看待迅猛发展的**旅游

对于**旅游的发展,业内人士有此评价:“**只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省内外其他景点要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省、州有关领导也曾以“**速度”来盛赞**在旅游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但是理性地讲,这种“速成”的运作和开发,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磨合,很多因素和矛盾根本无法也不可能及时得到完善和解决。随着时间的推延,**旅游内容与形式的“两极”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绚丽的旅游光环

相对于周边县市旅游平稳而延缓的推进,**旅游的发展近于“横空出世,一夜成名”。这种迅急而猛烈的势头,于内于外,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1.旅游发展观念广泛深入

站在县委、县政府的层面,旅游业已明确纳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第二,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目中,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项期望值较高、回报值丰厚而直接的产业。

2.社会影响力强盛

借助旅游造势,**在外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飞速飙升,客观上为招引重点项目投资、重大企业落户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以旅游为载体,局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始终困扰**旅游发展的交通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4.产业带动成效显著

第一,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应势规模化发展,有力地拉动地方经济,主要表现在县城相关配套设施逐渐增强及景区附近广大群众经济渠道的拓宽;第二,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全面提高。

(二)不可避免的遗憾

时间短,步子急,势头猛,前行的愿望空前强烈,相关软、硬件设施的配套完善、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导向和意识观念,主观上根本来不及进行成熟的思考,客观上更不能立竿见影予以解决,因之留下一些需要储备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弥补的遗憾。

1.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行”的进入度还跟不上旅游的基本要求,“游”的吸引力还不是很丰富,“购”的产品明显匮乏,“住”还停留在低档次消费,“娱”无完备的设施和多样化项目,“食”无特色品牌。和外宣上持续强势的推介相比,给人的感觉是外强中干。

2.对资源的认识强化外显弱化内质

对资源的认识注重从“形”从“量”上进行评估,追求表面的“大”和“绝”,而忽略了对“质”的发现,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由此产生的后果,一是景区产品类型不明确,二是**国家地质公园与七大景区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3.对政府主导认识的偏差

对“政府主导”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两种偏狭意识:一是以为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大包大揽一切。二是以为“旅游业应实行纯市场导向,政府对旅游业的干预所导致的是市场扭曲”。

(三)两极分化的“产品形态”

一边在强力快速推进,一边则在做着缓慢的补充和完备;外宣上炒得热火朝天,内在里却捉襟见肘。势头猛,但后续跟进滞后;表面热,内部储蓄空虚。“虚功”与“实做”的差距越拉越大,**旅游“形式”和“内容”的严重分离则愈加明显。

1.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产品

从旅游自身建设看,**旅游“六要素”根本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资源利用看,各景区景观未完整地连为一体,达成景区景点的竞合性联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互补搭配。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只是开发或设计了某些部件,还不能进行全面组装。

2.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商品

虽然个别景区景点实现了一定份额的门票收入,但多取自自发出游的散客。而这些游客,多为随意组合的散客,客源距离多在500公里范围内。和许多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比较,**旅游唯在节会出现蜂拥场面,一般情况是“大闲冷淡,中闲冷落,小闲冷清”(小闲,一般指即下班后每天晚上的小段闲暇时间;中闲,即双休日;大闲,即现在国家推行的黄金周、节假日)。根本上讲,**旅游还没有真正实现相应的市场价值。

二.**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一言以概 之,**旅游的现状是有“形”而无“型”。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充分认识自身资源禀赋和正确估量旅游市场前景的前提下,鲜明地确立自己的身份,响亮地推出自己的品牌。

(一)多元视角下的**旅游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旅游已经不可能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小到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大到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国际旅游大格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的纵深发展。**既已把旅游业列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并且已经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条路要走下去并且走好,必须高度重视系列影响**旅游发展战略性决策因素。

1.融入世界旅游大格局是**旅游做“强”做“大”的必须之路

旅游“无国境时代”的来临,带来的是竞争的国际化。竞争不仅仅是资源的抗衡,也是理念的跟进。一地旅游要做“强”做“大”,一定要有“强”的认识和“大”的眼光。

“强”的认识,即以自身资源为基础,对其潜质和前景做出正确的极限评估;“大”的眼光,就是要放眼广阔的世界,挤身世界旅游的大格局。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旅游质量的下降,人们普遍意识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为基础。在此背景下,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现代人类的一种追求、时尚、使命和责任。责任意识日渐主导旅游行为。环境保护运动和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渐渐将生态旅游推向世界旅游的前台。以良好生态和绝奇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有必要从根本上考虑自己的转型和定位。

其次,随着现代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趋势,每一种细分市场都将着眼于尽量满足旅游者的深层需求,特殊旅游、专题旅游势在必然。**旅游要做强做大,必须要选择一个精细专题“市场”。

2.顺应中国旅游发展大方向**旅游才能实现与区域景观的“强强联动”

“贵州南部优先发展旅游区”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在没有更完备、详尽、科学的区域性旅游整体规划出台之前,它仍将是一个具有行政权威的指导性文本。

随着省内交通格局的重新布排,**所处区位已然退到各交通大动脉的边缘深处,处于几个县市的“夹击合围”之下,是指望通过它们的延伸来维系小规模的旅游进入,还是主动出击形成四通八达的扩散状网络,已经成为摆在**面前必须做出的抉择。很显然,区位的限制已经使**不能也不可能成为常规意义上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依托地,而只能成为以自身价值吸引、招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根本上讲,罗甸“大贵州滩”、惠水羡塘“亚太国际地理标志公园”燕子洞、荔波自然遗产地,都是以观光为主的大品牌产品。**旅游必须要有区域大旅游的眼光、区域共同发展的大局意识,通过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它们形成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强强”联动。

其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地已经开发的景区景点必将愈加精微地完善旅游六要素的相关功能及旅游类型主导因素与配套因素之间的科学搭配;新开发的景区景点必将以独特的创意冲击成型的旅游市场,打开一方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必须要以前沿的意识,从更高的层次找到一个支撑自己的品牌。

(二)**旅游目的地定位:“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以为:自身的情况决定了**旅游必须做出一种具有前瞻性、富有生命力的发展抉择。实施“世界生态科普旅游”策略,既是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的理想趋势,也符合**旅游发展的长远走向,符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为什么是“世界的”

旅游营销的三句话是“敢吹、会吹、经得起吹”。而要“经得起吹”,必须有环境支撑和产品支撑。把**旅游放在“世界的”层面进行营销,首先要对自身旅游资源禀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掌布“”字符的形成及“中国共产党”五个字符的组合是概率小于亿万分之一的不可能事件(又称小概率事件)。

克度绿水大窝凼漏斗因其喀斯特负地形地貌发育最充分而成为fast项目的最终选址。而fast作为备受世界瞩目的ska的先导性项目,它的建成,将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把**变成世人瞩目的国际天文学术中心。

塘边龙凤山天坑群是堪以问鼎世界的庞大地质遗迹。卡蒲毛南族,有着悠久的“六月六”传说的清水布依族,散落在大塘、新塘、鼠场、谷硐、牙舟等的至少三支苗族支系,都以各自独有方式创造了个性鲜明的绿色人文生态。在学术层面上,由于**处于西南边缘,综合贵州四大古老族系的流徙历史考察,境内民族的生存状态,堪为“地理-年代论”这一国际命题最理想的研究场景。

诸如甲青干河谷疑似冰臼群、龙塘、甲茶等景区景观,虽然在震撼力上不是非常强烈,但在区域景观群中,有其唯一性和独特性。

由上可以看出,掌布、大窝凼漏斗地形、龙凤山天坑群、fast项目等单个的个体景观,可以堪称世界同类型景观中的“绝品”;而三大主体民族的传统文化、甲青疑似冰臼群、龙塘、甲茶等个性化景观,则可借助旅游产业链的连接,与境内或周边景观整合互补,打造出相应的世界性精品系列。

2.“生态科普”是对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

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的强力推进,旅游自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意识到,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落户,不仅提升了**旅游自身的资源品质,也将使**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甚至改变区域内旅游的结构布局。如果再以国家地质公园为推介点,已经难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更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

“生态科普旅游”能够在科考旅游与科普旅游之间架起一座全方位融通桥梁。科考和科普内在里虽然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取向上主体和载体各有相对的倾向性和选择性。“生态科普”的创意性构想,是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以求最大限度地达成生态原生性与科普知识性的高度统一。

“生态科普旅游”并不是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否定,相反,恰是对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国家地质公园是进行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科学考察的理想乐园,更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自然课堂。**国家地质公园价值和意义显示:园内地质遗迹自然状态保存好,留下了形成过程与深化的大量信息,是进行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以下两点不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科普文化的吸引力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唯一性、生动性——

第一,贵州三大地貌结构皆具较高科考价值。就喀斯特地貌而言,不管是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还是气势磅礴兴义万峰林、南江大峡谷也多是一种静态的造型展示。**的喀斯特景观,却达成了与现代高科技(fast项目)的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动态的、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载体。

第二,纵深研究表明,**正好处于“大贵州滩”二叠纪末——三叠纪地层的核心地带,与海陆剧变相关的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应有尽有,是全球研究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绝灭、三叠纪生物复苏最理想的地区之一。

3.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科学性

符合全球旅游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以及旅游产业自身永续发展的要求,便于与世界接轨。特别是在旅游市场细分化越来越精微的今天,有利于开辟度假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修学旅游、蜜月旅游、民族风俗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有利于从高端层面进行认识和升华,能最大限度地拓展科学决策的空间、获取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财政资金的投入。

从广泛的社会层面而言,站在“世界”的高度独具强烈的震撼性和吸引力,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强烈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通过自加压力,催生强大动力;“生态”独有一份与自身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亲和力,易于接受并被迅速认可。

宣传上,这一称谓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境内以地质遗迹为景观的系列地质公园的同质性和重复性。

实施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在于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居环境环境质量和幸福指数,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促进经济建设。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带动其他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举多得,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实施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思考

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缜密运作的可持续工程。作为建设主体,不仅要有鲜明的观念、敏锐的意识,还要有精雕细琢的构思、精微缜密的筹划等。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工作,促成这一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全县上下达成**旅游科学发展的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关键。正确、深刻的认识,不仅能确立坚定的方向,更能激发昂扬的斗志。“生态科普旅游”在旅游界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省内外部分景区(诸如贵阳香纸沟、云南香格里拉等)虽有类似的提法,但多是把生态与科普作为两个相关的事项,**生态科普则强调生态与科普的融合统一,把自然生态、地质生态、人文生态、国际无线电科联“一平方千米阵射电望远镜”(ska)先导项目fast等作为科普的直接载体。必须认识到,创建“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是**旅游资源向更高层次提升的需要,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是**旅游走进世界旅游大格局的切入口。

认识的统一,是共识的基础。达成了共识,才能真正凝心聚力,催生强大的行动力量,形成人人都是**旅游的宣传者和建设者的良好氛围,促成凡事皆以旅游建设为出发点观念意识。

人人都是**旅游的宣传者:广大干部群众应充分了解、知晓**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背景知识;乡镇、单位、社区、村寨积极组织并充分利用好各种活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建构**旅游文化体系;组织编写**乡土教材,把对**旅游的宣传引入校园、社区、村镇。

人人都是**旅游的建设者:把旅游“六要素”相关设施和项目、服务建设与“满意在**”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在强化环境卫生、秩序整治的同时,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营造和谐友善、诚信规范的友好型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的人文生态。

凡事皆以旅游为出发点:相关部门在进行项目申报和建设时,有意识地将旅游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

(二)高起点、高规格进行县域旅游总体规划与策划

1.编制**“世界生态科普旅游”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规划是全面的、长远的、综合性的发展计划,是实施战略目标及策略组合的具体计划。**“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明确、经得起论证并能进行实践指导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实施方案。

旅游业仅是**实施社会经济建设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世界生态科普旅游”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2.编制“世界生态科普旅游”策划的必要性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意性地对系列旅游产品进行包装。

进行市场分析,细分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强势将**旅游品牌推入市场。

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培训,积极推进管理与开发同步。

3.着手编制规划与策划的紧迫性

从时间上说,中国旅游正处于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科普旅游要产生强大的冲击效应,必须有时间的紧迫性。有道是:一步先,步步先;一步赶不上,则步步赶不上。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是“赶不上”的问题,而是市场会在优胜劣汰的前提下,连“赶”的机会都不给。

从产品的建设来说,生态科普旅游是一个高端的产品类型,其内在结构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即使不从营销的角度考虑,任何无序的、没有计划的运作,都可能对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从产品的推出来说, 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新型的旅游竞争将愈演愈烈,竞争的方向将着眼于整体效应越来越突出、制约因素越来越精微、个性特色越来越彰显。转型的地区旅游要“推陈出新”,不仅要出手“快”,发力更要“准”和“狠”。

4.体现规划与策划编制的价值取向

强调权威性和高端性

(1)确保规划策划的科学性,立足专为**量身打造,突显出**在州域、省域乃至全国、世界旅游品牌中的唯一性,彰显其特质:舒适性、科普性、生态性、民族性。

(2)便于高端认可,获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财政投资;提高社会知信度,有较强的说服力;便于高起点宣传。

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组合

通过资源整合,解决**旅游景点分散、景区狭小的缺憾,实现自然的“绿色生态”与人文的“绿色生态”之间的有机融合、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域与相邻具有生态美感的景观之间互补性搭配。可考虑重组为以下格局:

(1)县城自然人文景观+苗二河经果林观光+白龙生态种草养羊业+卡蒲毛南族风情园+牙舟陶生产工艺

(2)掌布景区+大塘苗族跑马及山海原生茶园+新塘苗族“咕噜”跳月+龙塘风光

(3)甲茶风光+拉安景区+甲青疑似冰臼群+六硐河谷及毛南族风情

(4)大窝凼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科普旅游景观+“贵州春茶第一壶”千亩茶园+塘边龙凤山天坑群+清水布依族风情

通过上述组合可以发现:扩大了景区界域,丰富了景观类型,提升了景区文化含量,增强了景游的兴味,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

充分考虑区域旅游的优势利用

(1)引流入境:通过境内资源的做大做强组合,拓展现有景区界域,达成与相邻周边旅游开发热地的就近连接,共享成熟的客源市场,或借助它们固有的声誉壮大**的影响。

(2)借船过海:实施区域联动,通过共同开发,达成与相邻景区的连接,将境内旅游延伸至省内交通要道边缘。

(三)建立一套积极的支持系统

“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单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事务,需要时间,需要有力的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1.形成科学的投资体系

通过项目整合、资源整合,全力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着力国家不能投资,市场不愿投入的“空白”地带,全方位改善软、硬件环境,提高旅游的可进入度。

制定优惠政策,引入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加快**旅游综合功能的提升。

2.把生态旅游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实施“四大战略”的过程中,自觉融入生态旅游理念,使各项工作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又为生态旅游开发储备丰富的景观。必须认识到,旅游是最有潜质的产业之一,更是兼容性极强的产业链。

城镇化建设着眼于本土民族的独特性,把民族分布与行政区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县域范围内分片分区科学地展现不同民族特色。

农业走生态特色之路,通过实施区域化和规模化建设,培植观光农业和科普农业,开发农业科普旅游系列产品。

招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优的企业落户,培植生态工业,开发工业科普旅游。

3.对以玉水金盆为重点的景区、行游路段实施园林式生态建设

景区景点只是**旅游的一部分,必须确立景区景点之外也是景观更是景游的意识。

绿色旅游位居当前四种发展旅游之首,森林是绿色旅游的主要对象物。职能部门和属地管理在实施系列生态改造工程时,应围绕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充分考虑它作为景观的功能和价值。

区域和路段:六硐河、槽渡河、霸王河三条主要河流与**至罗甸册三公路的三个交叉点附近(**旅游景观相对集中的分布点)。

培植要求: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为基础,充分考虑选种植被特性,力求与喀斯特山地属性相协调;其次,从植物学的角度充分考虑植被种类的多样性;再次,从美学角度考虑植被的观赏性和园林式效果;第四,强调人造生态,但尽最大限度消除人造痕迹。

4.迅速着手**旅游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

出台相关措施,对系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整理其内在的文化因素,形成完备的**旅游文化体系。

5.精心策划,强势宣传

建立立体的、可持续的、递进式的宣传网络,让**名声“走”出去,把四方游客“请”进来。

高水平、高质量编撰、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品,包括音像、画册等,全面展现**旅游景观,深度阐释**旅游文化内涵。

以节事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学术交流为触媒,以相关传媒、人力资源、旅行社、社会组织(如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钓鱼协会、舞蹈协会等)等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列宣传,多渠道提高**知名度。

6.把形象塑造作为一项常规的长效工作

外在形象的塑造,是对内在品质的感性表现,最直接、给人的印象最深。对于“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打造,不但要把浓厚的氛围营造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更要把和谐安全、友好型的社会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始终把旅游的欢乐体验和与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统一起来,把旅游的危险影响与安全隐患治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让游客满意、放心。

(四)着手筹谋fast项目与旅游开发的相关工作

fast项目的兴建,在壮大**旅游资源分量的同时,也必将使**旅游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形象发生质的飞跃。有必要充分考虑如何使其旅游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积极主动寻求fast项目与旅游之间的连接点,及时与项目主建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使其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考虑或最大限度开发其旅游因素。

着手实施周边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尽量丰富以fast为主体的旅游内容。

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景区特别是相对成熟的景区进行类归及其文化挖掘整理,成形系统完备的**旅游文化体系。

(五)强化“玉水金盆”的窗口作用

窗口的作用,必须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浓缩地域风貌,形成强大的“旅游磁场”吸引人,留住人。

1.打造水景式、园林式、民族特色县城

彰显水上景观魅力:将县城边缘的小河、龙洞水等河流水溪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纳入上梭片区和新城区的建设,与玉水河相映衬,把**县城打造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水中之城。

强化园林式艺术:运用相应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科学规划设计地形改造、树木花草种植、建筑营造和园路布置,将县城建设成为一个集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于一体的园林式环境。

突显原生态民族特色:以规划为前提,在县城相应规划区修建以布依族、苗族、毛南族三大主体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建筑群落。

2.以玉水河为载体,做活“玉水文化”

以“耍水龙”、“赛龙舟”、“玉水不夜天”三台“戏”为基础,策划创意“玉水文化”,将“玉水文化”融入旅游的任何环节。

3.提升旅游综合功能,开辟多种类型旅游模式

**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协调快节奏、高效率工作的理想选地。创建商务会议模式、打造会展外联模式、延展环县城旅游度假模式、策划中央游憩区模式,开展商务、会展、温泉疗养保健、修学等旅游类型,使县城成为集多种旅游形式为一体的复合型“基地”。

4.开辟新的旅游吸引点,兴建三叠纪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化解**景区景点分散、“远旅快游”、喀斯特地学知识乏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西南内陆地区,至今尚无这种旅游类型,理论上应该拥有广阔的市场。其次三叠纪是一个极具震撼的国际性地学课题,很有诱惑力。

(六)健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一个行政上相对权威、业务上相对专业、人员上相对稳定的领导机构。

权威性: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能在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上具有全面统筹协调能力,能从根本上对涉旅部门进行资源整合、职能优化。

专业性:聚集与旅游产业建设相关的各类专业人才,参与旅游的相关策划。必要时可特邀国家、省内外专业人士作为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