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1:11

初中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第1篇

2007年江苏省全面启动了包括理化生实验设备在内的农村中小学四项“配套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化学实验教学一度生机盎然,令人欣喜。但随着实验仪器、药品尤其是易耗品的不断减少,加之农村初中教学经费的匮乏,无力添置实验器材和贵重药品,学生实验已经难以正常开展,只能重新回到讲实验、写实验、记实验的尴尬境地,至于进行科学探究,则更难做到。化学实验资源的缺乏与新课程改革实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在动摇化学教师实验教学的信念。在此情况下,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师生开发化学实验替代品,进行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以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在农村初中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做实验,更应改进实验和创新实验,增强学生探究实验的乐趣,使他们热衷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微型实验为农村初中实验教学常态化提供了可能。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进行化学微型实验的做法,权作引玉之砖。

一、学生实验微型化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认真组织学生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8个必做实验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验条件欠缺的农村初中,实施微型实验很有必要。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替代品进行化学微型实验,符合“绿色化学”对使用化学药品所倡导的“4R”原则,即:不用危害品、减少用量、循环使用和回收利用。微型实验具有实验仪器微型化和实验药品微量化的特点,这不仅能减少药品消耗及实验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能大大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化学实验替代品的使用能极大地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使学生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自己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案例1: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常见气体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化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这些具体物质的制法推出一般气体制备的设计思路,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知道,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都可采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图1)来制取。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气体的制取及其性质实验占有较大的比重,目前人教版、沪教版中的实验都采用常规实验的设计思路来编排,其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因此,设计并制作出价格低廉、效果良好且操作较为规范的微型气体实验装置,是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遵循化学微型实验的设计思想,笔者收集了医院废弃的青霉素药瓶(或阿司匹林药瓶)、一次性输液管、注射器。为防止病菌的传染,用3%的过氧乙酸将这些材料浸泡24h,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学生收集了矿泉水瓶、墨水瓶等。实验前,截下一段输液管做成导管,输液管中间的滴壶一端剪去少许,另一端根据需要截下一段做长颈漏斗,滴壶下加上控液器就成了分液漏斗,矿泉水瓶的底部剪下就是水槽,墨水瓶、青霉素药瓶可以做反应器、集气瓶或酒精灯座。

在教学时笔者曾考虑用注射器滴加液体药品更为方便,但为了增强微型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还是采用了图2、图3的方法。

这样的微型实验装置能做到人手一套,1人或2人一组均可完成实验。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还不失操作的规范性。

案例2:酸碱的化学性质

课本中探究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大多在试管中进行,药品的用量较多,加之试管是易耗品,2人一组的大量实验往往难以实现。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发动学生自找盛装片药的板壳做点滴板,将输液管的滴壶剪下,一端封口做成滴管。教学常见酸的化学性质时,先在片药板壳的5个凹坑内依次操作:滴加2滴紫萝卜皮提取液(替代石蕊试液),放1小片废电池锌皮,少许铁锈(或1根小锈铁钉),米粒大小的氢氧化钠固体并滴上2滴石蕊试液,少许纯碱。再向5个凹坑内分别滴入2~3滴稀盐酸,观察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归纳常见酸的化学性质。

利用废弃的片药板壳进行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明显,方便快捷,人人可做。

二、演示实验微型化

实践表明,大多不涉及规范操作的化学实验都可以在不影响实验性能的前提下朝着微型化方向改进,许多演示实验也可以改成微型实验,使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成为可能,发挥常规实验难以发挥的教育功能。

案例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课本采用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红磷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来消耗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导致外界的水进入容器,依据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如图4所示。该实验有以下不足: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会污染环境;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时速度再快,空气也会外逸,易造成实验结果的误差;装置冷却时间长等。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带领学生作了如下改进:预先测出青霉素药瓶的体积约15mL,用20mL的注射器吸入15mL水,再向青霉素药瓶中放入绿豆大小的白磷(吸去水),塞上瓶塞,插上注射器,将青霉素药瓶底部放入热水中,一会儿白磷燃烧(图5所示)。使装置冷却(可放入冷水),注射器内的水自然流下(图6所示)。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会污染空气;注射器中水的体积变化明显(不需给青霉素瓶标刻度),精确度高;实验时间短,提高了课堂效率。

案例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是初中化学课本中的重要实验。此实验涉及一氧化碳有毒气体的制取及尾气处理问题,在初中教学中一般进行教师演示实验,甚至有老师采用多媒体演示,这往往会使学生对一些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产生恐惧感。另外,按照课本进行实验(图7),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以下弊端:实验前需预先制取并收集一氧化碳气体并贮存在储气瓶中,装置复杂,操作繁琐;所用的氧化铁较多,加热时间长,产生的一氧化碳废气较多;学生因无从知晓一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对一氧化碳有陌生感、神秘感,还有些许恐惧感。

我们设计了如图8所示的实验装置,采取边制取一氧化碳气体(浓硫酸催化分解甲酸)边进行其性质实验的方式。用玻工制作的方法(将玻管绕线、加热、骤冷再熔光),切取一段细玻管(内径约3mm左右,长约8cm),在酒精灯火焰上将玻管弯曲成“V”型,尾部拉尖(见装置图),制成发生反应的玻璃管。课堂教学时,在靠近“V”型的一端利用滴管将澄清石灰水挤入使其聚于“V”型底部,再用少许玻璃毛(即玻璃纤维)粘取适量氧化铁粉末,通过探针将其从另一端送入细玻璃管中。然后向用作气体发生器的青霉素药瓶中加入5mL浓硫酸,再用自制滴管吸满甲酸,最后按照图8连接好装置(用木质试管夹固定)。挤压自制滴管,使甲酸与浓硫酸接触,反应便开始了。该实验现制现用一氧化碳,并且将一氧化碳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本微型实验操作简单,安全环保,现象明显,节约实验时间和药品,同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家庭实验微型化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微型实验的教学涉及到实验仪器潜在功能的开发、微型实验仪器的设计制造,为学生开展家庭实验提供了一个载体。开展家庭小实验有助于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扩充学校教育资源,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实现拓宽实验素材的功能。

譬如,在学习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比较探究时,由于是初学化学,学生动手能力差,即使教师对一些实验操作进行了演示,有的学生也会由于操作不熟练而使实验失败。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操作,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笔者布置学生回家后利用废弃的饮料瓶代替集气瓶,用饮料吸管代替导管,用面盆代替水槽,进行检验氧气含量高低的实验。第二天上课时一了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并且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实验讲得头头是道,有的同学甚至还从自己的小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这样,同学们既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又对自己实验成败的原因得以充分的探讨,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取了知识,增强了创造欲望。再如,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上一节有探究性实验的化学课,不免显得紧张而忙乱,有时只能草草收场,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前,先指导学生回家小组合作做家庭小实验,用青霉素药瓶代替集气瓶,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玻璃导管,利用小石块(或小水泥块)与白醋反应,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气体。第二天课堂上再采用微型实验与常规实验相结合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课堂效果明显好于以前不做家庭小实验。在探究中通过亲手做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创造热情。

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与常规实验相辅相成的实验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课本中的一些实验,诸如分子的运动实验、微粒间隔实验、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酸雨模拟实验、溶液的酸碱性实验、常见盐的性质实验,等等,我们都设计成微型实验进行教学。当然,微型实验也有其缺点,主要表现为操作规范性不高,严谨性不够;在搅拌、过滤、控温加热等操作上难度较大。鉴于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验的内容、目的、现象和定量要求等进行选择,使常规实验与微型实验相结合,两者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率及实验操作能力,更好地发挥微型实验的特点和它特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化学实验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怎样开展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

一、领会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我们必须重视实验教学,不能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也不能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

二、以实验教学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上下两册中共安排有57个演示实验和21项活动与探究实验。对这些演示实验,可安排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21项活动与探究实验,也不必全作为学生分组实验,有的活动与探究实验改为课堂演示实验。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实验活动情景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再由各组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三)适当增加规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补充这些规律性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恰当改进实验方案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新课程新理念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呢?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五)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如下几个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鸡蛋壳和醋精(或食醋—白醋)的反应及生成物二氧化碳的检验、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

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每次学生实验结束,要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强化课堂演示实验、增加规律性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前提。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旨在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在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12版)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初中化学实验第3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实验

一、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的去探索研究,也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前面我们也知道了化学的基础就是实验,它能够使某些自然现象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出现。因为这些是人为的操作,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产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因素,直观,明了。让学生有新奇的感觉,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自觉的探究其中的奥秘,积极思考,努力学习化学的理论知识。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这一新鲜的学科,必然存在着新鲜感。也就认为化学实验存在着神秘感。因此对化学实验就更加的有兴趣。比如他们看到氢氧混合气体在遇到明火的时候会发出爆鸣声,看到冰凉的铁丝会在纯氧中燃烧。这一切无不使他们感到兴奋,进而产生浓浓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这些现象的浓厚兴趣来引导他们一步步接近化学的理论真知。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实验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化学课堂的学习效益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扩大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特别是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强化学生的探究技能。例如,在《燃烧与灭火》一课中,学生用白磷和红磷既危险又污染空气。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为此,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两团棉花对比,一团蘸水,另一团棉花蘸酒精,分别点燃,对比燃烧的条件之一的可燃物,既简单又有趣,不用讲解,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三、适当增加规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氨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四、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

化学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也是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到实验室外作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张扬自我、显示个性,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譬如在完成“酸碱指示剂”教学之后,让学生利用花瓣、树叶、水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学生可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另外,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好办法。例如:(1)实验探究钢铁锈蚀的条件;(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3)自制汽水。学生通过上网、向老师咨询、查阅图书杂志等方式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结果写成研究报告或科普小论文,在全班交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克服困难,不断探求,不仅知识得到升华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开拓了学生探究的渠道,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科学猜想”、“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等能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处理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验的关系,又要处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教师指导的关系,还应处理好求知和活动的关系,最终目标追求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乐学,教学高效。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第4篇

一、利用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而初中化学对他们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充满着光怪陆异和匪夷所思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正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很多的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感。为什么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无色的酚酞溶液会变红,而水中加入无色的酚酞溶液不变色;为什么人会闻到花香,为什么罩在大烧杯下面的两瓶无色溶液过一会会变红;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却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使学生更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将抽象的化学理论具像为直观、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像。

二、利用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事先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例如,在“氧气的制取”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的几种不同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并互相展示,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三、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狭窄,接触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有些问题不知所云,这样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造成一定影响。比如,学到氧气的时候,虽然我们都生活在空气中但学生根本没见过氧气,怎么可能知道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氧气,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氧气。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四、利用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药品,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做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准备碳酸饮料,所需二氧化碳都可以从饮料中得来,既验证了碳酸的不稳定性又得到了实验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又例如,在“气体溶解度”这个教学环节中,再次让学生自己准备碳酸饮料来探究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及温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及温度的关系,又可以加强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一般饮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常饮对身体健康无益。

五、利用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初中化学实验第5篇

关键词:微型试验;初中化学;应用探究

化学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很多的化学定理与化学公式都是经过前人无数次试验得出来的结果。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实验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课堂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操作实验仪器,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然而传统的化学实验基本上都是使用玻璃器皿,仪器较大,又不便操作,导致化学课堂经常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学习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高度。微型化学实验的出现在部分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可以通过几件微型实验仪器,就可以对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增强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也可以使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自己动手做实验,既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加深学习印象。

一、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与优势

(一)操作难度低,使用试剂少。与传统的化学实验相比,微型化学实验有仪器小巧、便于操作、趣味性强的特点,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即便是在课后,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做试验的方法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以简便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化学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微型试验的仪器小巧,在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实验试剂就相对较少,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化学药品的使用量,减少不必要的药品使用,节约开支,避免浪费,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为减少环境污染作出了贡献。(二)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初中化学的新课程中设置了许多简单的化学实验,其中很多实验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所以在化学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单纯进行知识灌输,或者教师在前面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完全充当的是旁观者角色。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化学实验过程中都是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学生很难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微型化学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动手参与课堂的化学实验,通过对化学实验的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还可以通过记录实验过程,进一步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微型化学实验不仅仅是指将传统的化学实验简单浓缩,而是从根本上改进了传统的化学实验模式,重新设计和改进化学实验装置,创新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微型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的应用策略

(一)联系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化学中有很多理论都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得来的,初中化学的新课程中也设计了很多活动与探究的栏目,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学习“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完全可以发动学生寻找生活中含有碳酸钙的物质,比如用鸡蛋壳与食醋,这两样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学生完全观察将鸡蛋壳与食醋进行反应,也可以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二)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微型化学实验对环境的保护不仅体现在药品使用量的减少上,更体现在改进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上。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化学实验,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部分成本。例如,废弃的药瓶可以当作广口瓶。废旧的输液管可以当作导管等等,废旧物品的有效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化学实验室的污染。在许多农村中学,很多学校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实验可以解决部分经费问题,不仅进一步保证了师生的人身安全,又为绿色环保做出了贡献。微型化学实验使其在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当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它小巧简便地使用装置,相对较少的药品使用和灵活的实验操作,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将微型化学实验合理应用到初中化学课堂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刘兴忠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大靖教育工作站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第6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优化创新 途径策略

优化和创新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逐步改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也改变教师的教授式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全面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范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必须规范实验操作,这既有利于实验安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为此,笔者认为着重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习惯。首先,关注细节的习惯。在初中的实验课上,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科学实验所带来的魅力,除了在其面前将实验的结果展示出来之外,还要求其掌握住实验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而这与事先形成一个良好的关注细节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尤其要将学生向这方面进行引导,有的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精力不够集中,喜欢开小差或者与周围的同学闲聊,这种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必须加以纠正。其次,养成动手的习惯。在初中的科学实验中,养成动手的好习惯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有些中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自己动手,天真的以为将实验步骤在脑子里面过一遍就能够替代实验的操作,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不去动手操作,就永远找不到其中所存在的认识上的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事先的加强实验的演示工作。例如在“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课教学中,笔者采用小组教学法,分组让学生在讲台上用道具将实验的每一个流程演示出来。这时学生认识上的不足自然就暴露出来,有的学生弄混了滴与吸的顺序,而有的同学则记错了染色时间,这时及时的予以纠正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最后,养成实验总结的习惯。在初中的科学实验中,实验后的总结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总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回忆起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之处及遇到的没有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将其记录下来,便能够将其落到实处。另外,及时的总结也可以记录下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一些实验可能的改进之处以及操作的过程中所闪现的创新点。

二、优化实验教学,拓展实验的广度和深度

1.简化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效果

简化实验操作,突出原理而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使实验利于操作、节省时间、保证成功率,既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又提高实验效果。

(1)简化步骤。通过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原本不易操作控制的条件得以省略,从而简化实验步骤,忽略实验的次要因素,并突出主要因素。例如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很多版本的器材一直沿用图(1),此图为经典实验但受摩擦力限制。图(2)用弹簧秤测量力大小,虽然可以定量地分析实验,但不易控制且力的大小不稳定,需要用手控制图中纸牌才能实现。而采用图(3)则物体离开接触面不受摩擦力影响,同时,用扑克牌代替小车,因其质量小而重力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力的大小可以用钩码的数量来代替,既体现实验目的,又简化实验的步骤,节省了时间,使实验效果不受干扰。

(2)简化仪器。对原有仪器进行“瘦身”即微型化,原本复杂的仪器以简化装置代替,从而扩大仪器的选择面,加强实验的对比。例如开展“雨落叶出红花开――让指示剂变色”的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溶质质量分数5%的硫酸溶液画上花;再蘸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画上叶;将白纸挂上墙。用溶质质量分数5%的紫色石蕊试液向纸上喷洒即可出现“雨”落叶出红花开。实验的化学原理是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样即简化了实验器材,实现实验的微型化,同时又达到实验的效果,并能节省药品。通过对比更达到同中求异,从而为解决问题打开思路。

2.紧密联系生活,利用地方资源

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校内和校外两个区域的课程资源优势,对于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少实验药品和器材投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科学课程紧密联系生活这一重要原则。比如,在农村中学的科学实验课上,就可以大量的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来进行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置实验。首先,由于地处农村,因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于本实验主题的实验对象。其次,由于平时对于这些植物的耳濡目染,对于其在缺乏某种营养元素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各种不良的症状可以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提高后续实验的精度,对于结果的分析进行的更加的准确。再者,在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面前,可以进行大量的对比性实验,从而为实现由课堂实验向生活的扩展和延伸提供了可能。

3.巧用废弃物品,开展趣味制作

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自制实验,既可以节约实验成本,又可以使学生觉得亲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动手的兴趣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经常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师生共同努力制作魔法矿泉水瓶,可以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实验一: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棒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此实验还可说明光能在液体中传播)。另外,可以制造出一个烟雾室,向内吹进一些烟雾,用激光笔照射,同样可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验二: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实验三: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将热水灌入塑料瓶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后迅速拧紧瓶盖,过一会可观察到塑料瓶被压瘪,从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四:自制潜艇。将矿泉水瓶装入适量的沙子,拧紧盖,放入水中,瓶可竖直下沉。通过调节装沙量的多少,可使瓶在水中竖直地漂浮或悬浮。通过趣味性的制作,激发并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深入思考。

三、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改造教材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初中科学实验也不例外。例如在初中化学的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性质那个实验,就可以将课本上的仪器稍加改动,比如采用试管,广口瓶或者锥形瓶,平底烧瓶等作为主要的反应容器,将其与不同的单口橡皮塞进行组合。再比如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改造。纵所周知,先前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所采用的磷燃烧法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不仅导管中的空气没有参与到磷燃烧的反应中,而且由于温度等原因,会使得一部分的空气在燃烧之前就被排除,从而对实验的结果造成了影响。为此,笔者觉得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造,可以事先将红磷放置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采用更为高效的太阳能或红外灯泡聚焦的方式来点燃红磷,这就避免了红磷燃烧之初空气的消耗。在空气消耗量的判断上,可以加装一个针头注射器,起初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注射器中的活塞推进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从而为最后实验结果的得出提供更为精确的判断。在这一系列的改造中,学生从中拓展了思维,激发了其自身潜在的创造性,科学实验的教学实效也就更高。

2.巧用课堂资源,创新实验教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然而,预设再充分,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教师注重设计一些有弹性的教学预设,并随时捕捉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创新资源。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一种艺术了。我们应正视教学中出现的“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走向洒脱,走向大气,走向睿智。例如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时,教师演示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实验后(如图1),师生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而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师:你能解释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省力,而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吗?

(师生共同分析,原来滑轮其实是一个变形的杠杆,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如图2)。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而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

生:动滑轮一定能省一半力吗?

(教师正在精心细致的分析时,冷不丁被学生的一个疑问打断。学生提出疑问,一定有他的道理!)

师:那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对于动滑轮,支点在滑轮的一侧,当拉力处于F1的位置时,其力臂为L1,刚好为滑轮的直径,等于阻力臂的2倍,所以拉力F1为阻力的一半,即省一半的力;而当拉力处于F2或F3等位置时,作出力臂为L2、L3(如图3),很明显,L2、L3均小于L1,所以力F2、F3明显要大于F1,也即动滑轮不能省一半力了!

师:分析得相当精彩,也就是说,动滑轮的省力状况,还要视拉力的位置而定。那定滑轮又是如何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依照刚才的分析方法,一起探讨定滑轮是否一定不能省力这一问题。)

生:对于定滑轮,支点在滑轮的中心,当拉力无论处于F1、F2、F3等位置时,其力臂分别为L1、L2、L3(如图4),始终为滑轮的半径,且等于阻力的力臂,所以,对于定滑轮,不管拉力处于何位置,均不能省力!

师:分析的有道理。那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明。

于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临时做了一个“意外发现”的探究实验,重点探究拉力的作用方向与定、动滑轮的省力状况,以检验自己的分析和猜想。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刚才的分析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动滑轮省一半力,必须还得加个前提条件,只有当拉力竖直向上时,才能成立!

……

这节课笔者没有按预定的设计上课,并且在学生的启发下,课中又补充了一个探究实验,可这又何尝不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科学课,何尝不是一节有效的科学课。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并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师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聪明智慧。

3.优化实验评价,保护创新思维

在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评价体系不能够局限于最终结果的好与坏上,不能够以学生获取的分数作为实验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于初中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以及在其中所看,所想,所感,收获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例如,进行这样一场关于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性考察,在正式的实验前给所有的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即大量的查阅资料和观察日常的生活,记录下文献或身边所发生的铁生锈的现象,同时对于具体的地点,铁的材质,时间以及腐蚀程度等也一并备注在案。这样学生通过其中的观察,便提出来了种种假设,有的同学提出,家里厨房中铁锅的生锈部分最容易出现在其与水面接触的界面处,所以推断铁生锈的条件和空气和水有关,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因此,氮气的影响与铁生锈息息相关。而有的同学则说,家里的刀具常常生锈的是那些浸湿过水的地方,而自来水常用氯气来消毒,其中还有大量的氯离子,故推断生锈与氯元素分不开。暂且不论同学假设的正确与否,单从推断的过程来看,可以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是不错,但是难道空气中只是含有氮气吗,就没有其他的元素吗?自来水的确由氯气消毒而来,但是实际中其含量却非常的少,这么少的剂量足以产生铁锈吗?老师在评价中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指出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的不足,鼓励其建立起更为缜密的思维;另一方面,也要对其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度给予高度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结果对于其最终成绩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放下负担,轻松的向探索科学的未知世界迈进。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规范科学实验的管理,实行实验过程的科学评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构建实验创新性思维融入其中。只有这样,初中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才能够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韩景春. 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 银河出版社,2008.

[2] 宋国利、盖功琪.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

初中化学实验第7篇

一、树立新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

1.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

化学新课程中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既是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又是科学探究其他要素在化学教学中得以实施的重要活动载体,因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特殊重要作用。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验活动融入到学习内容之中,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的做法,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界限。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玩够、想够、说够,不要强迫学生去说老师钦定的话,或者重复课本上写出的话,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实验课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型实验课中,师生行为大有不同。

3.关注过程

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二、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

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实验完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评定:①对自己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②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③在以后的实验中要进行哪些改进。最后教师评定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开放实验室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实验加以解决,培养实验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

初中化学实验第8篇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刻会遇到有毒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的物质.常规实验中实验安全和操作注意事项必须反复强调,无形中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了畏惧心理,而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仍会无畏地随意混合反应过的大量液体,让自己与同学置于危险中.而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实验过程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微型仪器组装安全,药品用量少,污染少,液体飞溅、腐蚀、起火、爆炸等实验事故发生几率大为降低.实验安全性的提高能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实验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参加实验探索的热情.例如:在做氢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爆炸时,我们改用装酸奶用的塑料瓶或一次性水杯,这不仅能达到很好的爆炸效果而且增加了实验的安全系数.

    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今,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在环境问题中化学既是污染源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手段.在化学中污染最大的是实验过程的污染,所以改进实验达到绿色十分有必要.微型化学实验作为绿色化学的一项技术和方法,不仅仅是常规实验的简单微缩、常规实验的补充,而更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贯穿了绿色化学的思想,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实验的绿色化要求选择实验内容时要尽量使实验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对环境没有污染或较少污染;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可能产生污染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如采用密闭或回收装置、通风设备等.实验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环境污染物减少了,对实验的尾气、尾料和废弃物也更容易处理了.另外,微型实验试剂消耗少,在节约资源方面符合绿色化学思想,因而也可作为实验绿色化的一个佐证,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