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德育课总结

小学德育课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2 09:39:02

小学德育课总结

小学德育课总结第1篇

关 键 词 学校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德育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 李亚娟,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儿童发展与德育研究中心,博士

当前,学校德育模式各式各样,层出不穷,都在试图实现促进道德主体的道德学习与道德品质及公民素养的发展的目的。但从学校培养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结合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学校德育模式做整体生态性的思考,需要关注学校德育创新实践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德育模式,特别需要理性地思考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使命,在探索、改进和完善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寻找学校德育践行的可靠路径。因此,构建学校德育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基于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的德育模式探索。

应该明确的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必须立足于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实践情境与发展前景,结合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纲要及精神,既要充分强调学校教师需要掌握并拥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技术原理与操作方法,更要从学校如何培养人的人文与社会功能角度来思考整体提升学校德育课程品质的路径与策略。一方面,就学校德育课程功能而言,是学校结合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在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规范地运用课程论、德育原理、德育课程文化资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量特征与精神性。另一方面,就学校德育课程内部结构而言,具体指学校德育课程整体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量与精神特点,主要从学校德育课程整体设计科学、德育课程实施过程高质量、德育课程评价多元以及注重学校德育课程文化构建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动态性分析与衡量。因此,总体来看,学校德育课程模式能够帮助学校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怀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怀儿童全面发展应该是所有中小学共同的价值观。从国际上公认的几种道德教育课程来看,譬如:威尔逊的“符号”课程模式、麦克费尔的“体谅”课程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美国品德教育课程模式四中课程模式皆是关怀儿童的手、脑、心的综合、整体、全面的发展,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与精神,强调儿童主体成长生活与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实质性能力,强调儿童通过社会生活情境进行体验,理性地进行判断、推理、行动的能力。关怀儿童全面发展这一信念,将影响学校德育实践,将帮助学校进一步从整体上科学了解学生的需要、发展、能力、动机和兴趣,将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角色信念、以及如何促进儿童进行道德学习;将帮助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内容有哪些组成部分,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实施;将帮助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环境、学校的环境是什么;帮助学校思考学校德育课程的规划、开发、决策者应如何去选择;将帮助学校思考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进一步思考德育课程的价值,以及如何确定学校德育课程的价值;当然也会帮助学校教师解决在努力实施德育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思考学校德育课程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譬如,琅琊路小学在多年教育探索过程中,由儿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协商完成《儿童公约》,基于“快乐做主人”的理念,着眼于儿童的快乐全面发展,它是学校生活中的“宪法”“法典”和“心灵之约”,是琅小的学生、教师、家长为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而发出的尊重儿童的教育宣言,它赋予了成长中的儿童不可侵犯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利落实在教师,家长以及孩子的内在心灵世界,尝试通过公约将儿童所在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成一个教育共同体,让儿童在舒适、信任、尊重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从而也成为培育孩子公共精神的土壤。南京市雨花台小学以“教孩子学会生活”为办学理念,践行生活德育课程,让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叙述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增加生活阅历、本领与智慧。板桥小学的《启德》《立德》《冶德》课程、共青团路中学的《德育课程指南》、雨花台中学的欣赏型德育微课程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学校具有坚定的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信念。

二、保证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高质量

课程开始于计划,只有当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对真实的学生实施课程的时候,课程才变成现实。仔细的规划和开发学校课程固然非常重要,但教师意识到它将会产生结果并且拥有在课堂中实施课程的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理由谨慎地对待课程实施的过程,如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对于保证课程的实施质量,进而提高学校德育课程品质来说非常重要。

学校层面 首先,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前瞻性与反思性智慧。促进课程成功而有质量地实施,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其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与态度,动机与责任特别关键,只有教师的卓越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卓越发展,今天教师的质量往往决定明天学生的质量。因为教师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了解课堂,在这个根本前提下,有利于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的课堂上,客观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课程是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进而能够对学科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与教师一起合作完成课程实施的流程。因此,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富有前瞻性并务实地进行课程实施,非常重要。

第二,学校课程实施中的规范管理与智慧。如何让学校课程管理既具有科学性,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又富有人文性,发挥引导、激励的作用,这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领导智慧和管理艺术。学校德育课程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实施过程中校长承担协调和领导人角色,需要针对学校课程管理建立可操作性的制度,以此让学校课程的相关人员熟悉并理解学校课程的总体政策有明确的意识,譬如研制《学校课德育程计划的决定和实施条例》《学校德育课程管理制度》《教师德育工作要求》等涉及德育课程管理的制度,除此以外,为更好地进行德育课程实施,还需要校长具有道德目的(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试图改变学校生活);改善人际关系(与各种不同的人与团体建立关系,竭力激发和鼓励学校教师);知识创造与分享(校长作为学习的带头人并与他人分享);形成一致性(关注学生的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领导素养,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管理智慧与艺术,为学校德育课程实施创造规范而又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帮助学校德育课程实施落到实处,而不是游离于学校教学之外。

第三,学校课程实施中积极的教师评价。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无论是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由于工作复杂性与特殊性,我们应该倡导赞美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价,而不是以一种导致教师自己消极并与其他教师关系恶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这都会很深刻地影响学校课程的实施的质量。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可以采用教学档案袋的方式,帮助教师构想对自己、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理论方向,它既是教育教学的反思性汇编,也是教学资格和能力的表现。以积极的导向对教师进行档案袋式的评价,不仅利于教师课程实施,更有助于教师作为专业的个体的综合发展。

行政层面 学校课程的行政决策者除了学校校长以外,还有一些个人和群体,他们的决策往往决定学校的课程计划的实施程度。譬如各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地方政府、课程督导人员、课程专家以及教研员等,他们通常与学校校长及相关人员一起工作,他们以各种方式影响推动着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监督、评价机制。南京市玄武区、雨花区、建邺区、江宁区、栖霞区、六合区等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各方力量的充分支持下,充分支持学校德育的规划设计、德育课程实施、德育队伍培养,为德育工作者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工作环境,引领德育工作者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打造一支既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又有实践创新和育德能力的德育工作的领军队伍,构筑德育工作的人才高地,引领德育队伍走向专业发展。

三、实现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多元化

通过对南京市学校德育课程的调查与了解,各级各类学校在尝试构建德育课程评价方面存在很多困惑与难题,但各学校仍然尝试探索德育课程的评价多元化。通过多元的评价过程,学校将明确现有德育课程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是否适应学生需求,并保证学校德育课程目标具有统一性、持续性。譬如,夫子庙小学的“星星论语课程”,通过建立“学生星星论语课程档案袋”进行课程评价,在这个档案袋里,既有报告书,将学生六年必修和选修的星星论语课程一一罗列,认真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报告书上会被盖上特制的印章。学生自己的体验收获、老师的激励话语、同伴的合作互助、家长的亲情参与,也都能在这本报告书上留下痕迹。而档案袋里最让学生激动的是六年来各式各样的作品:有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的证书;有12张图文并茂的游学手册;有在课程中留下的精彩照片;有“名人”或是手拉手小伙伴赠送的礼物、有金灿灿的孔子智慧奖章……星星论语课程档案袋,引导学生“自省自励”“见贤思齐”,使他们通过这种过程性的、多样化的、积极主动的评价走向成功。

四、用行动研究方式构建学校德育课程

确定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总体方向,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首先需要实施发展诊断策略,在科学诊断基础上,确定德育特色品牌的教学促进、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取向。具体的学校德育课程用行动研究方式构建学校德育课程特色的过程包括优势发展诊断、主题提炼与顶层设计、模式构建三个重要内容。

其一,自我诊断、集中优势发展

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学生及学校的优势是什么,学生、教师和学校如何注重自己的优势。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新学年开学讲演中说的,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有用之才。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擅长做精做细,发挥它的顶端优势,把它变成我们的品牌。

其二,主题提炼、顶层设计

仅仅思考并找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紫色奶牛”还不够,因为我们还需要继续思考,我们为何是与众不同,我们有什么资本能够持续地与众不同下去?当今社会最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德育课程必须要根据已经分析出来的特色与优势,进行精确地提炼,让所有成员了解学校的顶层设计的思想与过程。主题提炼、顶层设计即工程学概念,引申为旨在谋划发展战略的思维方法和先进理念。它是一种以核心理念为指导、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从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整体营造计划。譬如,南京市逸仙小学附属幼儿园的“逸乐童心”课程、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基于“汇”文化的初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校本课程等,都是学校对实践多年的课程经验进行针对性、现实性、校本性主题提炼,并从课程文化的高度进行整体顶层设计。

其三,模式建构

学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以上两个环节之后,可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学校的特色与模式。譬如,夫子庙小学学校以“星星论语”微型课程为主干,形成了“科学探究、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为维度,以“亲仁、尚礼、志学、善艺”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每一个“星星论语”微型课程都制定了《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相应的规定。从学校系统整合的角度,学校形成了校长室—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课程实施团队等分级、分层的管理模式,每个课程的开发都要首先经过教师讨论和专家论证,并由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二是必须要有课程目标、要求和课时安排,并试行一个阶段后,才可正式实施;三是要有比较可行的检测,反馈、调控和激励办法。科学有序地推进、整合环境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形成以“星星论语”为品牌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并科学对德育计划进行管理,以《星星论语》读本为主干,生发出“星星论语课程群”。每一个微型课程都有具体的内容,并通过“课程纲要”“课表”,对其课程时间、实施、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划,以求落实到位。学校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一直坚守着学校文化传统,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践行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孔子文化”办学特色,并在德育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构建了小学素质教育的范式,成为传承孔子文化和教育改革实验的典型。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行动研究过程,是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行动、解决问题的系列过程。即学校德育现状特点诊断、学校德育特色建设定位、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规划、学校德育品牌规划实施、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总结、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推广,然后继续针对学校的校情(教师、学生、德育课程资源、共同体等)、国家课程的总体精神,进一步做循环研究分析,逐渐地与学校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这一宏观层面来整体思考学校德育课程构建。

五、力保学校德育课程与学校培养

目标的统一

小学德育课总结第2篇

一、明确两个概念

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是学校在这一学期里即将开展的德育工作的设想、安排或行动方案。好的德育工作计划应层次分明,内容全面,措施到位。学校德育工作总结是把一个学期的德育工作加以梳理、分析和研究,得出经验教训的一种文体。好的德育工作总结可以让人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同等重要。

二、理清工作思路

教育部2017年8月17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导、评价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指南》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概括:“一个体系”、 “两个结合”、 “三个关键点”、 “四个基本原则”、“五项主要内容”、“六大实施途径”。教育局下发的普教工作要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旗帜,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做什么”和“怎么做”。

德育工作重在落实,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方面和各环节中。比如《指南》 提出的“六大实施途径”之一的“课程育人”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我校的工作思路是:在抓常规德育的基础上,将学科教学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的做法是:结合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在备课、上课、评改、辅导、命题等多种教学环节中有效落实德育,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管德育。

再比如,《指南》中的德育内容五大方面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我校的工作思路是:在探索语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方法上,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做法是:在低、中、高段各选一名语文素养较高的班主任进行小课题研究,指导教师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编制校本教材,通过开展古诗词诵读、经典文化课本剧等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增强诵读经典的兴趣和愿望。

这样做,才能够使德育工作“虚”与“实”结合起来,既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又能够以德促教、以德促学,最终使教师、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提炼经验做法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思路和实干,经验的提炼取决于反思和总结。下面, 结合我校上学期德育工作“三段式”总结写法,做一下具体解读:

开篇语对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的概述,简短几句话即可。

第一部分写出工作的主要成绩。围绕工作计划和实施过程中的目标的达成,写出师德师风、校风校纪、主题活动等,涵盖德育工作的全方位。

第二部分是工作的主要做法。这是总结的重心,着重写清做了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成绩,还有什么不足。我校按照普教要点,从四个方面工作来进行归类总结。

一是队伍建设。就是围绕实施《指南》中的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两方面工作来写。从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关爱特殊群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细节之中。其中,我们的亮点是写出聘请金普新区董家沟许家赞校长为我们做了《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专题讲座。

二是常规德育。是围绕实施《指南》中的文化育人这方面的工作来写,从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的场所。

三是德育活动。是围绕实施《指南》中的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这两方面工作,从利用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节、团队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

四是德育科研。是围绕实施《指南》中的课程育人这方面,从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等方面,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成效显著。比如,马玉波老师展示传统文化交流汇报会,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侯靖宇同学参加教师的政治学习,掷地有声地背诵核心价值观,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在谈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能讲“四大名著”中的精彩故事,吟诵《爱莲说》,清唱《将进酒》。

第三部分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这部分要精炼、简洁。要客观的指出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改进意见,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做到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方案,做事有标准,事后有总结。

小学德育课总结第3篇

关键词 活动教学 快乐学习 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Promote Learning by Activity and Learn Moral Education Happily

――Application of Activity Method in Technic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PENG Yun

(Guangdong Technical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50)

Abstract Activity method is a new method of teaching. It can make students learn happily from the activities and exercise their core competence of occupation. Setting suitable topics and carrying out them can make students feel happy from learning. A good result has been achieved by using this method.

Key words activity method of teaching; happy; moral education

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学习知识。其特点是让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它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为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下是笔者近几年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活动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及体会。

1 营造让学生能够愉快学习的氛围

活动教学法提倡全体参与,所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活动教学法的前提。因此首先,德育教师要做好德育课堂的导演,营造让学生能够愉快学习的课堂氛围。这样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让课程顺利进行。其次,教师须改变传统思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出现,会使学生逆反,在心理上感到压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当代技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内在修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德育教师要走进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改变以往那种传统单向的师生关系,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参与学生喜欢的游戏、话题,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只有这样,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学生才会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2 活动主题设置原则

根据教材设置合适的活动主题是实施活动教学法的关键。应该根据以下原则设置活动主题:第一,德育活动主题设置必须符合德育的目的。即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须是被社会所认可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第二,德育活动须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活动学生能得到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验。第三,德育活动的形式须符合技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应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第四,德育活动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想和行为选择空间,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实现对道德标准的体验和认同。

3 活动课的实施及过程控制

下面以《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第三课的“荣辱观”部分为例,介绍主题活动实施过程。(1)主题:知荣明耻,知行合一。(2)形式:小组讨论、情景还原(小品、情景剧等)。(3)时间:2课时,提前1周布置任务。(4)活动准备:活动负责人、主持人、小组长、组员、制定活动方案。(5)过程:提前对班级进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员、观察员。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要求,小组讨论调查校园内的“荣”与“耻”现象,并选定小组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小品、情景剧或是PPT。

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进行活动导入,由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观察员到位进行打分。学生分组以各种形式演绎校园内的“荣耻”现象,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及情绪体验下,学生取得了共鸣。最后从众多的“荣”与“耻”中,学生按自己喜欢及厌恶程度评选出校园的“十美”与“十丑”。最后评选出校园的模范人物,树标杆。并通过对照本班同学的错误思想及认识问题,通过讨论、体验、交流提升、行动检验加以重点解决。从而达到知荣明耻、知行合一的效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法,选出的学生观察员为各小组表现进行评分,各小组的平均得分就是各小组最后的分数,活动课成绩计入学生的最后总评成绩。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数据分析、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在实践实施这个活动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人必须知荣辱;第二,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补充;第三,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有深刻的认识。第四,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评及最后的总结提升。

活动结束后,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认识到光荣和耻辱是荣辱观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社会对人们意识和行为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这种感受帮助学生判断自身行为的好与坏,并不断对自身的行为和意识加以校正,从而使技校学生弃恶向善,避耻求荣。

4 总结与反思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活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生成观念与升华情感。在提升德育课程吸引力的同时,增强了德育课程的德育效果,避免了空洞枯燥的灌输给学生带来的认知心理障碍。“知行合一”是德育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除了通过以活动为主的德育授课模式进行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三自教育及校内外顶岗实习中进一步落实。比如将德育课程成绩和校内操行分或是校内外顶岗实习结合,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考察学生的德育水平,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及相关教师的配合。

运用活动教学法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必须做好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备好课,学生提前分组准备好课堂上需要用到的资料并对活动内容和方式进行提前的设计;第二,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并能较好地把控课堂,对活动课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的总结提升;第三,要在学生中指定一个助手对课堂进行协助,并且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第四,活动主题必须明确,并告知学生活动的目的;第五,要注意处理好个别活动与集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做好最后的总结。

总之,活动教学法实施的目的不是一味追求花哨的课堂场面,而是通过营造愉快气氛后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学有所获,提高教学效率。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掌握好这个教学法,就必须潜下心来,精心研究、大胆实践、认真总结,使学生对德育课始终保持兴趣和热情,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让技校德育教学走进一片新的天地,产生应有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小学德育课总结第4篇

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不少学校的领导重视并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专题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例如虹口区教育局总结了该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三条经验: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南市区尚文中学。对初中各门学科的教材,逐课排出了德育点,并印发给全体教师,使学科德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青浦县青浦中学组织各科教师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新教材德育功能的做法,各科都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

二、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德育渗透的经验,一些教师对此作了总结,有的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写出文章”仅从最近几年不完全的搜集,就有40多篇文章。市、区县教研部门自1992年以来,多次组织市和区县的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市教研室1990年编辑出版了《中学各科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参考资料》生物、历史、地理分册和数学、物理、化学分册,1994年出版了《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资料》、《情系中华》两史一情教学经验等书。在组织全市学科优秀课教学评选中,重视学科德育渗透和教书育人的贯彻。

三、学科德育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但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在德育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合力”。在一所学校,有计划地确定若干教育主题,组织各学科共同配合进行教育是一种好形式。就全市来说,近几年在全国或全市重大教育活动中,如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教育、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教育等,都注意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同作用,使孤立、分散的教育化为整体有序的教育。

四、通过学科德育的落实,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许多中小学校都作过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本市中小学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二)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

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小学的低、中年级,初中、高中的非会考年级、非毕业年级,教学改革、德育渗透比较注意;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到了会考、升学考,教学改革、德育渗透就相对比较弱。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连一些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也不例外。不少校长对此也认为无能为力。

三是学校之间不平衡。全市看,只重视智育成绩、不重视学科德育的学校当不在少数。

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年级、学段)之间,横向(教师、学校)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三)学科德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

目前较普遍的状况是,学科教师在上分开课时,参与评课的领导和教师还较重视对该堂课学科德育渗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除此外就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手段,对学科德育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价。广大教师较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实用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仅关注于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与学科德育教和学之间,呈现着的是松散的无序的联系;学生毕业、升学、就业依据的是学科知识考试分数,本来仅作参考的操行评语还常被“从宽处理”得难以反映学生操行的真实状况。显然,学科德育评价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科德育的健康发展。

(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深刻性。

从全市来看,在有了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了较注意体现德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下一步需要着重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学校管理经验,引向深入研究:如学校如何形成德育综合网络,使“三线一面”落到实处?学科德育如何有分工又有协作,发挥整体效应?学科德育的规律性和方法论如何?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德育、学科德育的评价问题,建立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的评价机制?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

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德育的投入、研究队伍建设、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都远不如像智育那样的重视。教育手段相对比较贫乏,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性、感染力。

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各不同类型座谈会的研讨以及课题组的综合,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的步伐。课程教材改革仅是第一步,还需有德育运行机制和升学考试改革的相应配合,否则新的课程教材也会被纳入升学应试教育的轨道,而使改革有名无实。

(二)建立学科德育运行机制,解决分散、孤立、无序的问题。在市和区县两级,需解决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的协调机制问题,使其相互协调、配合、衔接。在学校一级,要有健全的德育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三线一面”在学校中的实施,协调各学科德育的相互配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综合效应。在学校德育的关系上,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从教材编写组,教学研究人员到教师,尤其要主动了解各学科德育渗透状况,主动与各学科教师配合,使主线与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建立学科德育的评价机制。

从学科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到青少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明显的发展,这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以他们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其中间环节,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发展过程。学科德育有其近期效应,但也有许多效应将在远期逐步显现出来,基于这样的状况,目前应用于学科知识的评价手段很难直接用于评价学科德育的状况。

德育作为一个系统,既从属于社会学系统,又从属于心理学系统,受两方面规律的双重制约,所以不能把德育建成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那样的精确评估模式,也不能把它建成象哲学、文学、伦理学那样的模糊评估模式。它需要模糊与精确相结合。模糊论并不完全反对数学测试与数学统计,但是,由于学科德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就象数学中的“集合”。因此,应当象模糊数学对待“集合”运算那样,更多的采用“描述”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评价,如何既借助于传统的统计数学进行测试,又采取综合总体模糊识别方法,建立起一套操作上易行,能客观描述学科德育状况的评价机制,显然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得急于花力气解决的课题。

(四)加强学科德育的投入,用于课题研究和软件建设。

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与学科特点思想政治课类思想品德课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17个德目,由浅入深地贯彻于小学五个年级教材中,初步养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和健康心理。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初中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爱国责任教育,涵盖了初中阶段培养目标中德育目标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知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责任,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高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育,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向,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本,能初步运用所学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文科类语文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都有三十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响,既具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英语通过反复地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小学通过看图识字、看图说话、对话游戏、唱歌等教学活动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家庭及文明礼貌教育。初中主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高中增加了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质和理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其特点,主要是隐性教育。历史通过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了解,近代落实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近现代中国国情的了解,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给中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通过世界史学习,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国际主义义务的认识。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内容。历史学科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地理通过讲解我国的自然国情(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和我国的人文国情(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提供我国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使学生既了解乡情、国情、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又了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起自力更生、艰巨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高中阶段进一步使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与环境、国情与国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社会本学科是社会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融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伦理、法制、科技、文化等基本知识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教育内容,是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小学三年级“认识周围社会”进行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道德教育;四年级“认识祖国和世界”,进行心中有祖国、有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年级“了解世界与中国的变化”,形成现代意识世界意识。中学第一册了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责任;第二册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第三册隐含社会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第四期振兴中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第五、六册,开阔视野,培养改革开放意识,树立“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思想。具有德育显性课程的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理科类数学小学阶段结合数学知识,选择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例题、习题、统计图表及阅读材料(“你知道吗?”)等形式,渗透教育(如计算祖国疆域、海岸线,许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积、南浦大桥的长度等)。中学阶段通过数与形、常量与变量、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等等进行辩证关系教育;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比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自然结合自然现象的探索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现代科技成就(如地震预报、四大发明、煤和石油的最早使用等等)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道德品质教育;通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物理通过种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进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通过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波粒二象性、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内容和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我国古代和当今物理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例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品质的教育。结合实验操作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教育。化学介绍我国古代工艺成就和我国当今化学工业、化学科技成就以及著名化学科学家业绩,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在物质结构学习中进行物质无限可分观点教育,在化合与分解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观点,在元素周期率学习中掌握量变质变观点,在溶解平衡中掌握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等等。结合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情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教育。教材中大量关于我国古代和当代化学工艺及建设成就照片图表,增强了德育感染力。生物在“人体与卫生”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流行病的不同遭遇,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养成卫生习惯,吸烟有害,禁止吸毒等教育。在介绍我国生物资源、我国古今在生物栽培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在生命起源、生物体内部矛盾,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的统一,生物的进化等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此外还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理科本科学是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综合课程,包含有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德育内容,强调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法则,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视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与人类相关的问题,重视观察实验能力和综合考察自然的能力,并结合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如克服偏食、抽烟、喝酒、不良习惯,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等)。体育与保健通过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纪律的有力数据和运动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结合体育运动和训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训练。如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尊重爱护他人、集体主义精神,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公共财物的教育。体育在培养良好心量素质方面,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技艺类唱游音乐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音乐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认知、操作、情意三方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音乐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通过编选教材《国歌》、《我爱你中国》、《红星照我去战斗》、《祖国颂》、《丰收之歌》、《我们的中队》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进行高尚情操,活泼开朗、爱美弃恶的品德情操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歌曲的演唱、评述、音乐家的介绍等教学活动之中。美术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用他们的创作态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精神,启发、教育学生,并在实际的绘画练习中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小学“生活与劳动”、中学“劳动技术”在德育方面担负着劳动教育的任务,其突出的特点除劳动技术的学习,主要是结合劳动操作进行教育训练。“生活与劳动”中的德育渗透,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如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家务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劳动技术”课加强了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高中,进一步明确劳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和质量意识以及劳动中好品德、好作风。让学生在劳动技术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爱护工具、勤劳节约等良好习惯,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最大特点。职业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成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懂得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行行光荣的思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为参加劳动和工作,献身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计算机通过世界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在wps中选用具有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的文章段落;通过计算机的操作训练,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遵纪守法(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团结协作等品德行为。在高中还渗透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

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

小学德育课总结第5篇

[关键词] 强化;充实;研究;服务;效能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5-0065-03

近年来,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德育工作围绕“强化、充实、研究、服务、效能”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六好六和谐”为工作目标,以创建行为规范学校为工作主线,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一、以创建行为规范学校为载体,强化德育管理规范

2005年12月,韶关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更加坚定了我们“习惯就是素质,抓素质教育,就是抓习惯养成”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研究并决定在全县开展以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育者行为、规范教学行为、规范安全行为、规范学生行为等“五个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并以此为主线,紧紧围绕“六好六和谐”的工作目标(“六好”是指:创建家长满意、学生留恋的好校园,创建学生热爱的好集体,争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创建学生满意的好课堂,争做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争当大自然的好朋友。“六和谐”是指:社区与学校的和谐,家长与教师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家长与孩子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努力打造绿色、温馨、书香、平安和文明的和谐校园。

2006年1月,我们召开了全县创建行为规范学校工作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了精心部署,出台了《乳源县中小学创建“行为规范学校”活动实施指导意见》、《乳源县中小学“行为规范学校”评估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由于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做法,各中小学都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根据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精心实施,严格管理,全县掀起了创建行为规范学校的热潮,有力推动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步伐。我们通过自查―整改―申报―评估等程序评出两批共10所行为规范学校,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并给予每所学校三千元的奖励。我们由此层层向上推荐,目前我县共有10所县行为规范校,三所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两所省安全文明校园。

实践证明,我县的行为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对德育管理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制度建设,充实了德育内容,拓展了德育途径。不少学校通过创建活动,总结了经验,形成了特色,还找出了问题,初步达到了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加快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进程的目的。

二、不断充实德育内容,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感恩教育、“弘扬中华文明,倡导中华美德”、八荣八耻、快乐中国年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如在“文明修身、习惯养成,知荣明耻、共建和谐”的八荣八耻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在组织“十个一”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全县各中小学老师、班级、级组层层推荐,评选了“乳源县2006学年感动校园人物”,不但举行了隆重的表彰活动,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全县中小学生和教师当中积极宣传榜样的感人事迹。我们力图通过强化评选过程,引导学生努力挖掘、感悟、体验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道德和精神,寻找自己身边的榜样和道德新事,在亲身的体验活动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让榜样真正影响学生的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德育工作的手段,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明确目标,整体构建(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规范机制,骨干带动;挖掘内涵,注重传承;关注需求,引导参与;提高活动品味,突出活动体验。

我们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四个层面引领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全县中小学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已达到一定水平的实际,我们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德育主任参观学习了乳源县一小、乳源中学的校园文化和教室文化建设。我们还组织了全县德育交流研讨会及片区德育工作观摩交流活动,把先进学校的亮点和特色展示出来,树典型、作示范,引导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的进行。为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次,我们分期分批组织了针对中小校长的短期培训,请一些著名专家和名校长主讲,不断探索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少中小学校结合自已校园的特点进行了精心设计与创造,给校园内的物质景观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附加了教育价值,让本来没有生命和情感的校园建筑物和生态环境也变得“活”起来,成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一个个亮点。不少学校已形成了尊重师生、理解师生、关心师生的共识,建立和完善了调动师生积极性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一些突出学生特点,关注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行为文化活动,已被学校打造成为特色活动;以继承传统,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良好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为核心目标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追求。

此外,我们还大力推进了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的建设。在我县学校的很多班级和宿舍里,班门装饰是全班同学精心设计创作的,班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室里显著位置张贴着同学们共同商议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班规、公约,还有内容丰富、催人奋进、展现自我的栏目,如“我进步了”、“欣赏别人,欣赏自己”、“一周明星”、“我成长我快乐”等,据不完全统计,这样各具特色的栏目全县有300多个。同学们在自己参与设计、布置、美化栏目及充实栏目内容的过程中,不但增强了集体情感,还让教室、宿舍显出了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也为每一位同学创设了展示自己,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各种平台、条件和机会。这种学生自己创造,又能自我教育,充满勃勃生机的教育资源,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了德育研究,积极拓展德育思路

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研究工作。

1.研究主题教育课

创建“六好六和谐”校园是我县德育的中心工作。我们首先确定了从创建“学生热爱的好集体”入手,狠抓班集体建设,以一“好”带动五“好”的策略。主题教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在沟通师生情感,引导师生互动,落实德育内容上起着重要作用,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我们以主题教育课作为班集体建设的一个抓手,分别在乳源中学和桂头中心小学组织了全县中学和小学班集体建设暨主题教育课交流研讨会,观摩了主题教育课,研讨了主题教育课的有效教学,研究、总结出上好主题教育课的八条经验,即主题的选择和设计要基于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活动的内容要做到“三贴近”;活动过程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活动本身要能激感共鸣;活动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设计要安排课后实践强化的教育措施;主题教育课的设计要注重系列化。为更好地推广和交流,我们还组织乳源中学、桂头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教育课开放课活动。

针对中小学德育内容分类较多,如常规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学法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而安排课时少的实际,我们尝试将一节主题教育课分为3~4个栏目,每个栏目10~15分钟,冠以一个品牌名字,如用哲理故事引导人生感悟的“小故事大道理”栏目,进行安全教育的“平安你我他”栏目,反思全班一周行为得失的“一周常规看台”栏目等,每个栏目由教师或学生主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打算继续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县推广。

2.研究校本德育课程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都坚持开展了一些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新生入学教育、环保教育、规范养成教育、书香校园活动、“中国年”活动等,为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将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到课程管理的水平,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我们尝试用一个基本模式引导学校创建校本德育课程,这个基本模式包括的格式和内容有:一是学校开展某项主题教育的总目标和活动宗旨;二是分年段、分阶段的具体活动目标;三是主题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活动内容、形式和过程、领导与组织机构、活动的评价、表彰与奖励);四是开展活动过程中的优秀案例资料(应收集教师们的优秀活动设计、优秀教学案例、活动反思材料等);五是有关该主题的相关资源。以这种方式提炼成的德育课程,对德育处、年级组和班主任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作为学校德育的特色和亮点,便于学校间的交流和共享。目前我们已有10所学校初步整理了12门校本德育课程,进一步提高了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3.研究山区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良好规范和习惯。2007年,笔者向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申报了《山区中小学生学习策略教学与训练实验研究》课题,被批准为省级重点课题,目前我们有5所学校、40多名教师参与研究。

四、服务基层,帮助学校提高工作效能

服务基层,引领学校有效开展德育活动,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责。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服务。

1.确立指导学校开展工作的基本思路

我们针对不少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订并实施了县域推进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一是“三级联片、区域推进”。我们成立了县中心德育研究组、片德育工作组,与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共同构成了“三级”、“联片”的德育工作网络。二是“评估引导、固优育特”。我们以行为规范示范校评估为手段,结合自查、评估、整改,促进学校不断巩固德育优势,培育德育特色。三是“典型引路、滚动发展”。即努力挖掘学校德育工作的亮点,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全县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如我们构建的“三级联片”的德育工作网络,县中心德育研究组由教育股负责,承担研究制订、部署全县德育工作,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片德育工作组则由同类型、同层次学校组成,分为山区片、瑶区片、平原片、县城片,承担着校际间德育交流、研讨的平台和纽带的作用。一年多来,县中心德育研究组共组织了四次全县德育交流研讨现场会,五次德育分片活动,对全县德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挖掘典型和亮点,推广先进经验

我们通过现场办公、调研等办法,指导学校努力挖掘、整理、完善其自身德育特色和工作亮点。如乳源一小的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等文化建设活动已作为素质教育的特色被省教育厅推荐给教育部有关部门;乳源高级中学、乳源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民族实验学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开展的校本德育课程受到了在我县召开的全国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的各级领导的高度称赞。

3.建设了“乳源德育网”

小学德育课总结第6篇

一、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检验、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针对小学体育教材类别多(10大类)、内容繁(近百项)的特点,我们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涉及的目的、任务、要求、动作技术要领、思想品德教育等项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划分为五个教学目标,即:总目标、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

大目标:全面锻炼身体;学习掌握“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中目标:完成各年级体育教学要求。

小目标:落实各年级各类教材要求。

具体目标:逐步掌握1~6年级跑、跳、投、韵律、舞蹈、武术、体操、攀爬、球类、游戏等项技术要领,并形成一定技能;学好教材中的体育卫生知识。

制订五个目标,便于教师总览小学体育教材全貌,明确教学目标,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时教学计划。例如,“快速跑”的课时教学计划为:①学习快速跑的动作,要求前脚掌着地,屈肘前后摆臂,掌握游戏“看谁投得准”的方法与规则(落实体育“三基”教学);②提高奔跑速度和投掷能力(全面锻炼身体);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结友爱的精神(思想品德教育)。此例说明每一节体育课都要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二、改革课堂结构。

全面锻炼身体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现行体育课堂结构通常由四个阶段三项教材内容组成:

开始部分(第一阶段)集队,问好(常规);

准备部分(第二阶段)徒手操(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第三阶段)主教材(讲解、示范、练习);

结束部分(第四阶段)徒手操(放松活动)。

上述课堂结构是50年代引入的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一结构机械呆板,各阶段联系松散,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

为此,我们对体育课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形成由多步骤多项教材内容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步骤集队、问好(常规);

第二步骤游戏、韵律活动、舞蹈、模仿操、徒手操……(准备活动,任选其一);

第三步骤辅助教材;身体素质练习、游戏……(辅助教材必选,其余任选);

第四步骤主教材。(1)多种练习手段:(2)完整练习(必授);

第五步骤模仿操、韵律活动、游戏、徒手操……(放松活动,任选其一);

第六步骤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往后延伸。

由此可见,改革后的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各步骤联系紧凑,教学内容厚实,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例如,“快速跑”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步骤集队、问好(常规);

第二步骤模仿操(准备活动);

第三步骤游戏“看谁投得准”;

第四步骤主教材“快速跑”;

第五步骤游戏“炸毁敌碉堡”;

第六步骤舞蹈“娃哈哈”(放松活动)。

三、改革教学方法,落实“三基”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除有选择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加强“三基”教学,其核心就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材,通过多层次、有梯度的教学安排,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正确掌握规范的体育动作要领(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

教学内容:蹲踞式跳远。

教学重点:单脚踏跳,准确有力。

练习层次安排:(1)原地单脚向上跳,双脚落垫。(2)上一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3)上三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4)助跑5~7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5)蹲踞式跳远完整练习(助跑、单脚踏跳、腾空、双脚落垫)。

上述有梯度的五个练习层次,体现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加强了“三基”教学,又有利于达到课时教学目标。

另外,还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体育游戏。做法是先对主教材进行讲解、示范、练习,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游戏中进一步复习巩固。例如教学《投沙包》(主教材),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多次练习后,把其融入游戏“帮助农民伯伯赶谷雀”中,重点训练投掷动作规范、投点准确。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投掷要领,落实“三基”要求。

小学德育课总结第7篇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注重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强化德育实效性,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推动学校德育的改革和创新,创建*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工作

(一)检查推动各县(市、区)、市直学校贯彻落实和推广全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即中山会议)及我市的这一会议精神。

1、组织调研,检查指导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广中山市“部门联动,教化育人”的经验、阳山县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的经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2、认真总结我市学习推广中山经验的做法,在全省学习推广中山经验座谈会上作汇报准备。

(二)组织学习和试行实施《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引导学校德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1、组织力量对各地班主任培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

2、组织培训市级名班主任培训对象,并对市级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进行阶段性考核,树立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育人效果好的班主任先进典型。

(四)配合省实施“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骨干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建设。

从*年起,省用2-3年时间,对全省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主管德育校长和主任进行轮训。轮训形式是采用省集中培训和市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市将根据省的部署和要求,配合做好各项工作。

(五)推动“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深入开展。

1、督促参与省聚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交流活动,按时按质选送优秀课例。

2、加强对课改加强德育实验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和结题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六)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今年我市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市20周年为主要内容,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道德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感受建设成就,感悟时代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充分利用教育部、提供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的资源组织学生上好“生活新变化”、“社会新气象”、“农村新面貌”、“科技新发展”、“国际新形象”、“未来新蓝图”等六课,引导中小学生用“小眼睛看大发展”,了解身边的变化、家乡(社区)的变化,共同见证祖国、家乡(社区)、学校、家庭的发展变化,并引导学生为家乡、学校发展提建议、做好事。

2、组织开展“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书信活动。

“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策”活动,旨在引导中小学生以书信形式向校长和老师倾诉心声,与校长和老师进行感情沟通与交流,实现学生与校长的互动。通过书信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感悟、承担责任。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学校发展我成长”为题,表达感谢学校之情;二是以“假如我是校长”为题,为学校发展献计策。

(七)组织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

为配合全省和我市实施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开展这项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广大初中生认识到报读高中阶段学校就是增强个人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向广大初中学生宣传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引导初中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高中阶段学校,引导初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学习,作好人生规划,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活动一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二是由思品和综合实践课教师结合相关课程进行专题教育;三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作宣传引导。活动分试点和推广两个阶段。*年春季学期为试点阶段,*年秋季学期为推广阶段。省将于*年春季开学后对各市、县(区)政治课教研员和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分层培训,各市、县(区)负责开展相关教师的全员培训。

(八)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三预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1、抓好四项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三预机制。

一是继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今年的C证培训,除市集中培训外,还将实行县组织,省、市派专家指导、授课的模式,加快C证教师培训的步伐,同时争取省的支持,在我市开展一期B证培训;二是抓好省级示范学校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幅射指导,提高实效性;三是抓好“*”第一批实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第二批实验课题能立项;四是配合省的工作,推动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

2、突出重点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学研究,培训心理活动课辅导员,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巡回展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九)积极推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的校园文化。

引导中小学校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总结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研究制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评选一批市级安全文明校园。

(十)加强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

1、与司法部门抓好“法制漫画”的评选和展览工作,推动中小学生学法活动。

2、抓好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凤城生态园基地的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利用基地活动抓好普法教育。

(十一)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建立家校合力育人工作机制。

组织家庭教育专题巡回演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小学德育课总结第8篇

关键词:微课;中职;德育课;应用

当前互联网逐渐普及,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应用,教育事业同样应用着网络技术。微课是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对于中职德育课而言,微课同样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改善传统枯燥、单调的德育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以及方法逐步多样化,优化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水平。

一、微课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的意义

现阶段,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方法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德育教学无法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面对这种教学情况,就必须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改善德育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满足当前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与时展相适应。

首先,中职德育教学的相关指导纲要指出中职德育教学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立德树人,教学要满足时展需要,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使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实现高效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其次,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要实现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学生对德育课程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微课件,充分展现出德育教材中的艺术以及意境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

最后,相比于专业性的课堂教学,中职德育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德育课程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教学中缺乏实践性,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并不高。微课可以通过图像、文字、视频等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使中职德育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

二、中职德育课中微课应用的策略

当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因此德育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在中德育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能够使以上的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和解决。

1.预习教学中应用微课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德育知识,预习是第一环节,要学习知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和整理,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传播,让学生观看视频,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比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等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制作微课预习视频,简要介绍相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前,学生就能够对课程的构成以及重点知识进行了解,能够全面的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2.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中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也是不同的,依据当前教育的实际需要,教师教学时需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转变单一的讲解方法。但是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是无法顺利实现这一目标的,将微课应用德育课堂中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微课教学与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设备制作图像、文字以及视频等知识,让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顺利实现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团结互助相关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春晚小品《扶不扶》进行微课件的制作,小品的娱乐性比较强,在微课播放过程中,通过有趣的小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观看小品,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果陌生的路人需要帮助,大家应该怎么做?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明确观点,最后学生们认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是一定要扶的,但是扶的过程中要有技巧,要保护好自己,并且积极寻求周围路人的帮助,营造出团结互助的氛围。这种教学情境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中应用微课

课后复习就是对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加深对德育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复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学生自主进行。开始讲课之前,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德育知识进行复习,可以通过提问进行,也可以通过总结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唤起学生的记忆,不仅能够让学生复习知识,也能够为接下来的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十的中国梦,新课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十的时间、重点内容以及中国梦的相关精神进行回忆总结,使其与知识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自主复习,通过微课视频的方法总结重点知识,让学生能够随时学习知识,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巩固。微课教学能够节省教学时间,环节教学压力,提高学生的德育学习水平。

三、结束语

中职德育课其实是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都比较强的课堂,使用微课开展德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微课教学是一种信息化的手段,德育课堂中利用微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任务,进一步普及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传统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好地促进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微课在中职德育课网络教学的应用初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02:76-77+80.

[2]邹海滨.微课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与反思[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0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