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班级制度论文

班级制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14 23:13:08

班级制度论文

班级制度论文第1篇

一、要建设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班内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是一种显性的文化。搞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恩格斯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一种教育的力量。”优美的班级物质文化能使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中,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教室虽小,却处处是宝,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利用。如果能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班级的个性,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教师一样,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研究怎样让班级内的设施、设备等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班主任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标语口号的拟定、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窗台、黑板无灰尘,地面无纸屑,桌椅板凳整齐,能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叫“整洁”,从美化教室过渡到美化学生的心灵。健康和谐、温馨优雅的班级环境,会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枯燥呆板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教室中张贴各种名人名言,布置各种专栏,让每一面墙壁都充满文化,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感觉。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全班师生既是设计者和建设者,又是使用者。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自主设计布置教室。通过美化教室,精心装饰班级墙壁,能营造起整洁、优美、优雅的班级物质文化氛围,也能使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要建设阳光和谐的精神文化

在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精神文化是核心与灵魂,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班级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精神风貌的体现。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淀起来的,是渗透在师生心灵中的一种精神动力,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班级精神文化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一旦班级精神确立并深入人心,班内每个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自律要求、自我教育要求和自我控制能力,大家具有共同的目标、情感、意志,那么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就基本达到了。

要抓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立班级目标。明确具体的班集体奋斗目标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条件。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是以共同奋斗目标为前提的,正确的奋斗目标是维系师生为之奋斗的共同纽带,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有了目标,班级就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班级文化就有了立足点,从而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所以,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实际确立好班级目标,并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各种工作。

其次,要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马卡连柯指出:“集体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够培养学生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班主任要经常通过晨会、班会、主题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美丑观,为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是前提。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健康舆论的。

再次,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用尊重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同学之间要营造友爱和尊重的氛围,要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只有建立了和谐友爱的关系,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陶冶性情,健康快乐地成长,班集体才能在和谐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让班级活动成为一种文化,是铸就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一次有意义的班队活动的教育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开展班级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活动,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行动上得到改进,更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歌曲、辩论、调查汇报等,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文明守信、节日庆祝活动等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活动中去,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长学生才干,又能净化班级精神环境,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要建设严谨规范的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制度为学生共同认可、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班规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活动规范、卫生值勤、奖惩制度等多个方面,是班级活动的行动指南。班主任必须做好班级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素养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政策,以学校的校纪校规为依据,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实际为出发点。班规的制定和完善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这样可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其追求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还要适时进行修改、完善。

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定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制度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制度的塑造功能,而不只是冰冷的条文。班级制度的建设就是要由管理性向人本性转变,让学生在关怀和尊重中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意义,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在班级制度文化的建立上,应牢记一个规则,有布置一定要有检查,否则,所谓的制度便会成为一纸空文。

班级制度论文第2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 功能 建设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

二、班级文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是教育作用。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途径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要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班级制度论文第3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高职;优秀班集体;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62-04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集体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约束师生行为规范,创建和谐的班级风气;同时,班级文化也影响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踏入社会的工作与生存。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一、班级文化对班集体的作用

1. 教育作用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引导、平衡、充实、提高的作用。通过班级布置、美化教室和宿舍环境,可使学生受到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

2. 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是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上。班级在进行组织机构设计、制定和实施组织规章制度、解决组织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班级文化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班级的各种制度与规范都会与班级的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

3. 凝聚作用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的作用。同时班级文化通过辐射传播,对学校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班级发挥巨大的整体优势,并进一步加强了班级的外部形象。班级的这种良好外部形象反过来又会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成为他们行动的内驱力。

4. 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了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了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源泉。

5. 导向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应体现全体师生利益的一致性。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起着制约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一旦班级发展目标为师生所接受和认同,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一种信念和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

6. 调控作用

班级文化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班级文化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和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1.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础。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在班级组建初期及时进行。学生刚远离家庭,融入学校进行集体生活,他们期盼在学校拥有一个温馨的环境,一群团结互助的伙伴,一位关心呵护的班主任,能有一种“家”的感觉。此时,通过师生共同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工作,可以创建适宜的生活环境,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协作,增加师生间的默契和信任,增强对班集体的遐想和建设动力。

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创建一个优美而有特色的环境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在教室和宿舍的布置中,班主任要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把教育意向、教育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1)教室布置。教室布置可考虑以下内容:设计班训。作为班级的灵魂,应体现班集体的意志并加以提炼,可布置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比如教室前后黑板的正上方,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激发个人潜质,增强班级凝聚力,朝着班级目标而奋斗;设置班级才艺展示栏。该栏目可以展现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获奖荣誉等,引导学生自信自强,激励学生竞争互助,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编写板报。作为班级的宣传窗口,板报需着重宣传班级的活动和工作,展现班级良好的风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可以博采时代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板报一定要精心布置,有的放矢,定期更换,内容富有新意而简洁,贴近学生的时代特征;开设专业特色栏。定期介绍诸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信息、专业发展趋势、专业拓展方向、优秀毕业生留言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信息和职业动向,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另外,教室还可以设置班级公约、班务栏、表扬与批评栏、卫生角,等等,以及在两侧墙壁上悬挂或粘贴名言警句。其中,卫生角作为卫生工具的存放位置,应整齐、整洁,它既能体现一个班级的卫生风貌,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总之,教室要给人以整洁、舒适的良好氛围。

(2)宿舍布置。作为学生的主要休息场所,宿舍既是一个小型公共场所,又应该有学生个人的空间。所以应适当安排公共区和私密区,公共区可以规划为生活用品区、卫生用品区、学习娱乐区等,物品摆放要整齐统一,干净明了;在合适的位置可以进行相应的装饰,比如粘贴字画、购置闹钟、留言板等。私密区主要是个人的橱柜及床上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将橱柜内的个人物品摆放整齐,贵重物品及钱财妥善放置,床上空间可以在健康及不影响宿舍整体美观的前提下秀出个性。

把教室和宿舍创建成一个身心愉悦的场所,让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和一个温馨的个人空间,给学生以一种高尚的物质文化享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潜在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班级凝聚力,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奠定基础。

2.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必须通过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来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文化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循序渐进,统筹考虑。

班级制度的建立,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明确建立班级制度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拟订符合大多数学生意愿的条款,最终通过民主表决等形式确定下来,并在班级进程中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比如可以建立班训、班级公约、宿舍公约、班级卫生、纪律奖惩制度,等等。只有这样,班级制度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班级追求的目标,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

除了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外,还需组建一支优秀的班团干部队伍。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可假以时日,通过班级活动和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引导和培养工作热情和能力较强的学生暂时担当一些班级工作,让思想上进、工作能力强、善于师生沟通工作的学生主动站到班级管理前沿,等班级稳定以及师生间熟悉后,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组建班团干部队伍。这样选出的班团干部既能符合班级管理要求,又在学生间有一定威信,也能发挥师生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对选出的班团干部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加强思想教育,制订管理制度,培养业务能力,定期召开班团干部会议探讨班级工作的开展。班级工作也可逐渐由班主任全面负责,转为由班团干部带领全班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朝优秀班集体的方向而努力。

大学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刚脱离家庭的束缚和心理的不成熟,难免会有冲动或逆反对抗的时候,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或违规违纪事件。因此,班主任需重视平时的教育预防工作,可以通过班会课对校纪校规进行解读、对典型违纪事件进行剖析教育、指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等等。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进行明辨是非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纪班规不是用于惩戒,而是一种较为严厉的规劝手段,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当发生违纪事件后,应结合校纪班规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避免发生学生被孤立或引发自暴自弃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要从一开始的班级制度建设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建设,最终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维护班级荣誉为己任,把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班风、学风、班级活动等方面。

构建良好的班风。班风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良好班风的形成,依赖于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还必须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班集体的舆论应是班集体中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要形成正确的班集体舆论,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统一认识,明辨是非。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乐于接受,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对于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讨论,对于一些不良风气进行班级辩论赛,组织一场慷慨激扬的演讲,或者与学生相处时以行为和行动感化学生。其次,要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在班集体树立榜样,通过典型事迹或活动正面宣传好人好事,发挥班团干部的带头作用,引领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利用班级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引导支持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行为,制止不正确的言行。可以通过活动评比发挥激励作用。在班集体舆论形成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处理事情要以身作则,教育要多表扬、少批评。使班级内部拥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氛围,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培养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通过生活实例启发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就业和创业说明学习的必要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班级内部组织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学习竞赛和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与学生探讨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方法,提高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和兴趣爱好,为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组织班级活动时:一是要有针对性,有目标。比如开展文体类活动可以锻炼体魄、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类活动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口才和应变能力;社会调查类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二是要师生一起筹划,放手让学生主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享受成功的喜悦。三是要多样性,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参与的热情和尝试的欲望,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关注学生业余生活。学生在校有大量独处的业余时间。若处理不好易产生消极、违纪现象。故平时应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其业余生活,通常可以采用单独谈话、集体探讨、网络聊天、班主任信箱等方式进行。与学生交流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身处地地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要让学生产生压抑、强制、抵触等情绪。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复和自我教育的意识。

4. 班级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业定位和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文化建设应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认知,可以通过专业介绍、企业调研参观、邀请毕业生回校座谈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能做什么。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注重敬岗爱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好职业心态,规范职业行为,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创建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条件,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质量意识,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开金,周晓玲.高职班级文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2]邵正林.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4).

[3]黄敏若,吴勇斌.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7).

[4]张炯炯.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4).

[5]王丽秋.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6]徐庆新,赵景利.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

班级制度论文第4篇

关键词:班级 文化 建设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建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来说,要把一个个顽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少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小学班级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而小学班级文化主要包括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因此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它支撑着小学生全部的学习生活。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还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教室内桌椅的搭配,第一排桌子离黑扳的距离,灯具的配置,光线的来源,都要做到科学等。突出物质文化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四有”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是针对全国小学制定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所以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的说来,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

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建全。

仅有制度是不行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应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三、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语词;要经常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为荣,我损害集体

荣誉可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首先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同学们一道讨论决定。

四、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奋斗目标。合理科学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有所追求、有所向往,为实现目标,学生可以产生持久的、积极的热情,产生不断进取的意志行动。

2.要有一个全面规划。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校生活最长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由一个蒙童到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具有一定思想意识、掌握了一定社会规范的少年,所以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班级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时代的气息,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优良的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沐浴着每一位同学,使同学们感到温馨、快乐。在优良班风的吹拂下,会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具有“四有”品质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张仁贤 总主编《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天津教育出版社。

班级制度论文第5篇

(一)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和谐管理理论是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运用系统论的思路,其核心特质是将自身定位为复杂环境下的“问题解决学”。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表述为:组织领导依据组织的战略愿景,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阶段的和谐主题(HT);根据和谐主题(HT)确定和则(HP)与谐则(XP)体系,并通过和谐耦合(HC)机制,实现组织管理活动的高绩效;解决了现有的和谐主题之后,又会产生影响系统演化的新的和谐主题,通过新一轮循环实现新的主题和谐,如此循环往复,循环优化,实现系统不断优化发展的目标,如图1所示。其中:和谐主题是指特定组织情境下,实现组织战略愿景需亟待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和则和谐则是和谐管理活动中优化控制机制和能动演化机制;和谐耦合是组织管理者通过和则与谐则两大体系围绕和谐主题在不同层面的互动、转化与整合。

(二)新时期班级管理引入和谐管理分析框架的必要性分析

1、和谐管理学科特性更适合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实践致力于多变环境下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和谐管理理论以其独有的系统性、包容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为导向把学校内外部环境、战略导向同和则、谐则及互动耦合机制的有机结合,纳入一个管理系统,使它对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实践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2、引入和谐管理理论可以确保班级管理与战略环境的对接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以和谐主题作为管理定位及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在班级管理和谐主题识别过程中,班级管理者在班级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分析的基础上,以学院(系)、学校乃至社会的愿景、使命、战略意图等为依据,可以从根源上保证班级管理与学校的管理目标、个人发展目标、社会要求趋于一致,实现班级管理与战略环境的有效对接。3、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可以提出更系统的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和谐管理理论强调从“人”、“物”及“人”与“物”的互动三个方面认识管理的影响因素,不仅主张通过制度、流程、结构等对管理流程进行规范,而且强调发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能动性,并通过“人”与“物”互动的耦合机制提高管理绩效,我们基于此可以提出更系统的高校班级管理策略。4、依据和谐管理理论可以建立起高校校园危机管理评估体系依据和谐管理理论,我们通过对高校班级和谐管理体系中三个一致性关系(即S与EOL的一致性; HT与S的一致性;HP、XP及HC与HT的一致性)的判断,可以为班级管理的评估提供一个系统的参考框架,建立起完整的高校班级管理评估体系。

二、构建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体系

根据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从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通过确定和谐主题、设计管理机制、制定评估体系三个阶段,构建出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系统。

(一)确定和谐主题

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和谐主题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班级外部环境(E)、内部状况(O)、领导特质(L),以及战略愿景(S)等因素。班级的外部环境包括学院(系)、学校、家长、社会等环境因素,受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及信息化技术蔓延的影响,其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对班级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准,不仅要求班级安全稳定,学生成长成才,而且还要求提升学生的人性,构建和谐发展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可以描述新时期和谐管理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体系的和谐主题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

(二)设计管理机制

围绕新时期班级管理的和谐主题——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我们需要设计出相应的和则(HP)、谐则(XP)和耦合(HC)机制体系,使组织实现主题和谐(HX),从而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高绩效(P)。1、构建和则体系构建和则体系,我们需要针对新时期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和差异化特征,着眼于班级管理工作中,与人相关要素不确定性的消减和利用,为班级学生发展提供和谐发展的环境空间,以解决由于动态环境复杂性和领导能力局限性而产生的程序性管理不足。具体包括:加强使命和愿景教育;发扬民主,调动班级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班级环境;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构建班级心理契约;树立标杆人物和事迹,发挥正能量,促进和谐班集体的形成等。2、构建谐则体系针对新时期班级管理过程中确定性高、可察、可控的相关因素及其关系,我们构建谐则体系,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对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运作程序进行优化设计和控制。谐则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成员的分层管理模式,促进班级建设的健康发展;抓好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成一支爱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学生干部队伍;制定出一套符合科学性、政策性、严肃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和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形成“家长——学校——学生”的有效沟通机制和班级日常管理活动即时处理机制,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等。3、构建和则与谐则的互动耦合机制高校班级管理和则与谐则的互动耦合机制,是指以“民主化和差异化”为特征的“能动致变的演化”要素与“制度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设计优化的控制”要素围绕“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这一和谐主题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过程,包括策略性思考、程序性思考、文化及人际思考、系统性思考等环节。具体内容包括:班级规章制度与激励政策的互动;制定导向性制度,激发使命意识,促进愿景共识;促进班级制度与文化的建设和协调;协同班级制度的强制力量和文化的诱导作用;通过师生积极的舆论和和谐文化推动民主化、差异化管理制度的构建;不断地实现班级优良传统和文化形式转化成制度等。

(三)制定评估体系

班级制度论文第6篇

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根据班级管理的实践经验,借鉴中国人民大学石伟教授提出的组织文化类型,本文将班级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普遍适用的制度条规和共享的心理契约;行为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制度文化的约束而形成的稳定的行为规范,是学生精神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精神文化是指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不断内化而成的班级成员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是组织意识形态的总和与组织文化系统的核心。对应前文所提出的班干部的职责,落实班级制度、倡导积极的组织行为、激励同学走向自我管理和全面进步分别是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

研究综述:近年来,关于班干部和班级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从研究者的构成来看,班级管理这一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依然很少能够进入管理专业人士的视野和思考范围,研究者都是从事实际班级管理实践工作的班级教师。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内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班级管理主体的研究不少,但大多集中在对教师或辅导员的研究上;对班干部则是将其作为被管理的对象来研究培养和选拔机制:鲜有将班干部作为班级管理主体来研究其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而且研究要么局限于对某种理论或模式在管理中的运用的介绍,略显机械;要么停留在对班级管理经验的感性把握的阶段:很少能从实践的基础出发系统阐释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内涵。

笔者以管理类本科生和班干部的身份,综合班级管理经验和组织文化等领域的相关理论,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以上的班级组织,从班干部——特别是班长——的立场,归纳出一套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方案:通过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履行自身职责,协助班主任实现班级管理从“法治”、“德治”到“自治”的提升。相信本文对于丰富我国班级管理研究的主体和客体,促进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一、制度文化建设

参照“企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本文认为班级制度文化同样包括管理体制、战略目标和制度条规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体制。班级的管理体制,应该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集体领导制,由班长、团支书、体育委员(分管室外活动)、生活委员(分管寝室生活)、纪律委员(分管教室纪律)组成的班委,既向上对班主任和学校负责,又要对全班同学负责。班级的管理,应该强调班主任和班长的“双核”领导作用:如前所述,班长的一大职责就是为班主任提供及时、准确的班内情况,为班主任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事后反馈,并且传达和贯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安排;班长还要相机应对日常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协调其它班干部的工作,并且代表班级参加学校、年级组织的工作会议,是名符其实的班级管理核心。

需要加以声明的是,在管理不甚成功的班级里,对于以班长为代表的班干部存在着两种认识和行为的误区:一是班干部是班主任老师的“鹰犬”,是班级成员里的“汉奸”,惯于打小报告和“仗势欺人”;二是班干部坚决维护班上同学的各种合理、不合理的利益诉求,专门代表同学或组织同学“对抗”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安排。事实上老师和学生不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而是为实现学生的成长进步而结成的同志和战友关系,班干部也就不用夹在两个“阶级”之间“里外不是人”。当然老师更多地处于指导地位,那么班干部就是老师和同学们的枢纽,既要与班主任老师息息相通、步调一致,共同确立起班级的管理体制;又要团结同学维护班级管理体制的权威,并及时反映同学们的合理要求。

第二,战略目标。班主任和班长需要明确班级的组织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战略。正因为班级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班级成员的共同成长和进步,所以班级发展的目标也应该是每个班级成员发展目标的集合。这种管理目标的核心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因为领导者的预期和心境是影响群体绩效的很重要的两大因素。所以,班主任和班长应该在个体目标的加总上,提出一个更加高远的组织目标,并不时地提醒大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构造出发展战略。

第三,制度条规。建立健全制度条规,是“以法治班”的基本要求。新学年的开始,班干部应该发动所有同学参与到制定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来。民主立制,既符合班级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宗旨,分担管理者开展工作的压力;又是管理学中很好的员工卷入方案,能使同学们满足归属需要,增强所有者意识。这里,班干部应对班规及各项制度的成型做出一定把握和控制,使得民主立制能够切实为规范同学的行动和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保证。

二、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论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积极班级文化 形成机制 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80-02

在职业学校,班级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文化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就会被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而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班级文化的熏陶、导向、选择、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潜在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影响,可能终身受益,也可能终身受损或终身遗憾。因此,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很重要。

一 目前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级文化是在班主任引导下班级全体学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积极的班级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反之亦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带有挫败感和自卑感,在这种心理基础上,如果班主任引导得好、师生相互作用得好,其班级文化就会向积极文化发展;反之,就会向消极文化发展。当前,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视班级管理,忽视创建积极文化

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班主任根据班级发展提炼其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内化。职业学校里的许多班主任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勤勤恳恳,但班级教育与管理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

2.重视物质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现在走进每一班级,都可以看到墙上有名言、班级制度之类的文化内容,但是,这不能代表这个班级的班级文化能像墙上文化一样“好看”。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比较容易建设的,而积极的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容易被忽视。

3.重视思想说教,忽视实践活动体悟

思想教育是建设积极班级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的思想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认识,但更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悟。相对而言,开展思想教育比开展实践活动要容易,这往往导致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出现重说教轻活动的现象,或者开展活动也流于形式。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积极班级文化难以形成,身处这种消极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就容易产生问题,进而出现班级文化和学生行为的冲突。因此,探索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规律和建设策略已成为提高职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

积极的班级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班主任和同学们一起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主体是学生,引导者是班主任。创建活动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班主任与学生商讨后提炼出班级文化。这里的班级文化包括班级各项制度以及各种班级文化标识等,这些外显的文化,在文字上要做到简洁、易记、上口,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励志和启迪,在情感上要做到人文关怀。

第二步,努力促进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关键。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进取心不强,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积极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班主任要努力促进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的内化。

第三步,加强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努力形成积极班级文化氛围。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但是,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强制力作为基础,尤其在班级建立的初期。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力普遍不强,辨别是非能力不足。这些年龄特征使他们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过程中会出现抗拒改变自己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因此,加强对班级的教育与管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积极班级文化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以上三步揭示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是创建的前提,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是关键,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是保证。

三 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坚持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情感关怀相结合

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在理论上占据制高点,在逻辑上有说服力,在频率上常态化。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他们在认同和内化积极班级文化方面产生的问题许多是由他们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班主任要懂得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和集体心理辅导。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接纳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关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没有情感的支持,理性也将毫无力量。”没有教师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和道理,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最多就是正确而已,极少产生行动的冲动。

2.构建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的积极的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是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班级制度要在班主任的主导下通过师生协商来制定,而且,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初期必须保证班级制度的严肃性。班主任要坚持最近发展区原则提出要求,即使学生不能马上逐条做到,也要通过沟通促使学生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认同。积极的班级制度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避免简单生硬的约束性规定。

3.正确处理班级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

要在一个班级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必然要受到来自班级文化的影响,文化也分为积极和消极两大类,职业学校的学生极容易接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创建积极班级文化既要汲取文化中积极因素,又要消除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文化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最终会通过班级舆论表现出来,班主任要把握班级舆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确保班级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班级能够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文化的各种言行。

4.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积极班级文化的成就体验

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学生价值观和信念的再造过程,是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在认知上接受、情感上认同和实践上成就体验三方面的统一过程,而且,成就体验就是决定性的环节,它可以使先前的认知和情感发生转变。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和单纯以维护秩序的班级管理是很难实现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与内化的。班主任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重点是要让学生收获到一种按照积极班级文化要求做事的成就感。实践证明,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成就体验,对于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班级制度论文第8篇

【关键词】班级制度;由心而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3-0026-02

【作者简介】芮火才,南京江宁高新园(江苏南京,210000)。

就制度与班级管理一般意义上的关系而言,一方面,有怎样的制度,就会有怎样的班级;另一方面,想建设怎样的班级,就需要有怎样的制度。所以,不存在没有制度的班级管理,也不存在不需要制度的班级建设。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和建设中,制度呈现三大基本特征:从价值取向看,班级制度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学生的言行,以达成教师(主要是班主任)的期待,直白一点讲是为了让学生“听话”。从形成的过程看,班级制度是教师(主要是班主任)或主要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被动地执行,不能参与讨论,更没有决定权。从内容上看,班级制度只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对教师没有任何约束,而对于学生而言,也只有义务的规定,没有权利的保障。

反思传统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制度,不难看出其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甚至伤害。班级制度本质是为了调节师生行为,保障师生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如果只是为了便于控制和让学生“听话”,那么制度就必然成为限制学生发展的枷锁、制约学生成长的帮凶;在教师主宰一切的班级,学生会感到压抑和无所适从,要么就是被迫言听计从麻木地服从,要么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逃避。班级制度如果只是或主要由教师说了算,就缺少了学生立场,学生会从心底里抵触;一个人智慧总是有限的,教师说了算的制度难免是有欠缺的;制度只是作为管理的工具,没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资源,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能力无法从中得到培养。教师作为班级的一员,游离于制度之外不受约束,师生平等就无从可言,教育行为的优化也无从谈起;学生的义务和权利不协调,权利得不到保障,义务的履行就自然大打折扣。

如果调整班级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改变班级制度建设的思维方式,也许既能克服传统班级制度建设的弊端,又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认为比较合适的路径就是由外控式的班级制度建设转变为由心而生的班级制度共生共长。

由心而生首先要让制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制度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是班级制度的逻辑起点,只有当制度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内在需要时,学生才有可能对制度产生敬畏之心,才有可能自觉维护制度的尊严,自觉用制度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操作层面上看,要想让制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教师“接管”班级的初期,可以不制订任何制度,让学生在班级中自然相处、自由交往。这时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自然就会产生许多矛盾,各人的利益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班级乱象丛生,甚至还会出现无法正常运作的现象。这时,学生就自然产生要用制度维护自身利益、维护班级正常运行的心理需要。如同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跳橡皮筋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自己先跳,但其他人都不买账,冲突在所难免,但如果各不让步,所有的人都玩不了,所以大家自然就想到并乐意用“石头、剪子、布”的规则保障游戏的正常开展和每个人的平等参与。

其次,让学生充分参与制度的制订。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度制订的全过程,学生的意志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防止制度成为少数人“统治”和“控制”多数人的工具;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度制订的全过程,制度才有可能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才有可能日趋完善。当然,学生充分参与制度制订的全过程,其主要的价值并不在于结果,并不在于制订出的制度本身有多科学,而是学生参与制度制订的过程,必然是学生民主意识和社会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是学生独立人格逐步涵养的过程。

从操作层面讲,学生充分参与班级制度制订大致必须经历如下几个过程:一是学生心声的独立表露,即每个学生都有权对班级制订怎样的制度发表自己的意见,说三道四,提出具体的条文;二是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即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除各自陈述自己制订的制度理由外,还须通过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达成小组的共识;三是学生心与心的碰撞,各小组的意见汇总后进行大组讨论,就相关议题特别是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争论甚至是辩论;四是听从心的呼唤,即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方意见相左、无法达成共识时,必须通过民主票决的方法形成最后的文本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班主任)是组织服务者、平等参与者和价值引领者。所谓组织服务者,教师要为学生充分参与制度的制订提供相应的平台,保障每个学生的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根据学生的意见确定制度形成的规则等;所谓平等参与者,即教师只能和学生一样作为班级的一员参与制度的制订,可以在小组和班级讨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平等参加最后的票决,不享受任何的特权;所谓价值引领者,即当学生迷茫时,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按班级建设的共同愿景制定相应的制度,当学生的意见和现行的法律和人的成长基本规律相矛盾时,教师必须表明立场予以校正。如班主任可引导学生讨论班级制度时既要对师生的义务进行描述,也要对权利进行规定;既要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约束,也要对教师的举止提出规范;既要对自觉遵守规则进行奖励,也要对违反规则加以处罚等。

虽然制度事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但仍然会存在许多的问题:一是因为学生的心智正处于发育之中,无法保证他们的想法是富有智慧的;二是理论上的好制度不一定是实践意义上的好规则,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三是人的需求随着环境和自我认识的变化在不断调整。所以对制订出的制度进行定期的修改是班级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制度的修订同样必须经历各自发表意见、讨论、辩论以及民主票决的程序,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得到自由地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思想又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制度修订的周期也由师生讨论决定,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制度的主人。

从制度内容上看,初期由心而生的制度,难免是不完整的、幼稚的甚至是肤浅可笑的,与教师“钦定”制度的成熟度和科学性相比也许有较大的差距,但由于是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是不同心灵的合奏曲、协奏曲,因而既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又充满了生命成长的力量,假以时日,必定日臻完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名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在班级的所有制度都是教师决定外加的,而另一名学生所在班级的制度都是由心而生的,身处不同的班级,将会是怎样完全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