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30 05:34:48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1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仓储管理实务 同步仿真实训法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由于学制为五年,时间较长,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既不可能像三年制高职扎实,职业技能的要求又不像中职那样简单,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今后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做高级技术人员也可做一线技术工人。

《仓储管理实务》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强很强的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既带有基础性又带有专业性,而五年制高职生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看,与三年制高职的学生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这种情况,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对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

一、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内容包括仓库的规划,仓储作业,库存控制,仓储商务,仓储技术与设备等。出于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还比较差的情况,需加大操作实践性强的仓储作业、仓储商务和仓储技术与设备部分的实训课时,并结合案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授课内容及课时分配见表1。

如表1所示,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比例为1:1,仓储概述和仓储规划与设置的实训通过实地参观讲解达到教学目的,模块三到八的实训按照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仓储课程及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先让学生手工填写各种单据,账册,模拟仓储作业流程,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基本仓储作业训练,熟悉各个环节的操作原理及要求,为最后的自动化立库综合实训打下基础。模块九仓储商务管理的实训通过设置不同的仓储业务,模拟商务谈判,让学生自己拟定仓储合同。在最后的自动化立库综合实训中,布置不同的仓储任务,进行一次完整的、系统的自动化立库的仓储作业实训。

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

1.采用启发式教学

五年制高职学生表现出调皮活泼,上课容易走神这个问题,我们需引导他们去思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最后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学习商品出库的基本要求时,可预先安排几个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情节模拟商品的出库,然后根据提货人员拿着涂改过的凭证提货,仓管员未检查凭证的情况下,把新入库的一批货物出库,最后导致诈骗等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商品出库的基本要求――“收有据,发有凭”,“先进先出”,“三不三核五检查”等。

2.案例教学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我们在每一章节中穿插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作为引子,或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或作为课堂讨论,学生3个人一组,采取竞赛或辩论的方式。

3.课堂教学和实训相结合――模块同步仿真教学法重点学习

高职院校学校的实训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或学期初,这样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加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很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在物流公司的实地调研,结合我院的实训基地情况,提出了同步仿真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校内的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首先进行模块的理论教学,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结束后,紧接着实训此模块的内容,最后又回到理论的角度总结实训,实现了同步仿真仓储活动的效果,不仅仅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同时改革实训小组的分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加到实训教学活动中来,模拟仓储活动中所涉及的主要角色,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整个仓储活动的流程及仓储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

三、多方位考核的考试制度

考试,是完成每门课程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事情,通过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对近期所学的课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复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然而,考试方法是否适当,对学生的培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好的考试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习风气,促进教学。

我们改进了以往平时成绩(作业,出勤)20%,卷面成绩50%,实训成绩30%的评定方法,其中平时成绩增加了案例讨论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实训成绩增加了职业素养部分,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爱护仓储设施设备,保持仓库整洁的良好习惯,坚持正确的职业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加大了实训成绩的比重,具体分值比例为:平时成绩(作业,出勤)20%,卷面成绩30%,实训成绩50%,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完成一张笔试试卷和简单的仓储操作。

四、结语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帮助他们树立规范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兴趣、激情、自信,培养责任感以及舒展的个性和创造性。

五年制高职学生仓储管理实务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大量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要编写合适的教材,结合专业特色,更新知识点与后续课程相衔接,同时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设备,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训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

参考文献:

[1]何锡涛.新老五年制高一职教育的比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2]乐盈.五年制旅游类高职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04,(20):24-25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五位一体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部地区高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3Y25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32-01

所谓“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去促进学生知识理论,职业素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达到理想的状态,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实现人才的人生价值。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概况

1.1将“五位一体”培养模式运用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首先,“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从目标导向理论出发,在很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其引用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是很有必要的;其次,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毕业之后其旅游素养不高,职业能力不强,难以找到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就职。在这样的背景下,值得思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应该以“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改革;最后,“五位一体”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可以在深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人才职业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2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缺陷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背后,存在大量的专业教育缺陷和不足,其主要表现在:其一,高校旅游教育管理专业扩张速度过快,专业设置重复倾向严重,专业口径下载,往往都是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其二,高校旅游教育管理专业定位不明,使得专业设置,教学规划,课程结构与实际需求脱轨。其三,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师资不足,无论是教学经验,实践操作都极度缺乏,难以给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切实的指导。其四,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职业化,社会化意识淡薄,难以依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改革,使得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以提升。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2.1夯实基础,提升学生的知识素质

针对于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忽视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稳固这一基础性素质。具体来讲:其一,建立健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体系,以图书馆资源优化整理,网络教学资源归纳总结,行业专业期刊深入学习等方式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其二,教师注意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处理好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专业扩展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三,积极建立完善的学生知识掌握反馈机制,以考试,考核,答辩,辩论赛等形式来开展活动,以旅游管理的知识为考核因素,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以此制定完善的旅游管理知识素质培养方案。

2.2强化管理,促进职业素养提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主要涉及到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这是促进其专业教育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其一,积极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旅游管理教学课程体系中去,使得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旅游管理职业岗位的责任,由此慢慢的形成比较正向的职业素养观念;其二,积极将职业素养理论和实践能力,纳入到学生的综合测评中去,并且做好学生职业素养信息反馈工作,引导学生进行纠正和调整;其三,积极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职业素养文化周,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实现学生旅游管理职业素养的提高。

2.3主张独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优势,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是获得后期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其一,强化对于自主学习的投入,兴建自主学习室,完善自主学习网络系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创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其二,积极开展问题式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之后,积极去探析答案,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三,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2.4调整观念,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旅游管理职业,是外向型的工作,需要开展大量的沟通工作,这是做好旅游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调整课堂开展模式,争取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情境模拟,辩论赛事,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当众发言,塑造良好的沟通习惯;其二,关注于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有自闭等沟通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使得其走出心理阴影,慢慢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得其成为人格健全,自信宽容的人才;其三,积极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其参与到旅游行业中去,尤其是要抓住就业时期的时机,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5扩展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的范围也不断扩展,创新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旅游管理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其一,将创新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其二,积极开展校园的旅游管理创新大赛,从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信息化,旅游盈利模式等方面去进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积极开展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创意能够反馈到旅游行业中去,由此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束语

以“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为引导,积极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我相信,随着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素质将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焦爱丽.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化研究――基于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8:7―8.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培养模式;问题

五年制高职生是大学生队伍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他们都是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在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上,他们与三年制高职生和四年制本科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五年制高职生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发展畸形。鉴于此,必须找到一种符合五年制高职生特点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

五年制高职生生源质量先天不足

五年制高职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经过中考的竞争,一部分优秀考生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余下的另一部分则进入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进行实用技术的学习或者终止学习生涯,接受社会培训走上工作岗位。这是在五年制高职教育兴起之前初中毕业生的几种可能的走向。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一部分未能进入普通高中读书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一条新的选择道路,可以保证学生在经过两年的高中基础教育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高职院校属于大学的组成部分,这是高职院校能够吸引众多未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的核心因素。与职业高中相比,五年制高职在规模、师资、学生发展的条件机遇上要优越得多,因此,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成为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自觉的选择,也是高职院校近年来走向繁荣的原因之一。但是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中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进入普通高中接受继续教育资格的学生,生源质量先天不足是五年制高职的普遍特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获得工作技能与大学文凭两者同样重要。没有一技之长的初中毕业生是很难找到工作或找到满意的工作的。为了能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只有接受学校培训或教育,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完善自己。实现了温饱而开始迈入小康生活的我国国民,有了较强的教育消费欲望和承受能力,社会上出现了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初中毕业生群体流向高职院校不仅是学生和家长自发的行为,也是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自发的又是被迫的。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和五年制高职生弱势群体是社会竞争的产物,生源质量的先天不足从五年制高职院校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

五年制高职生后天畸形原因之一:五年一贯制模式中的问题

五年制高职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两年的高中教育,这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各高职院校采取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选择与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联合办学,建立联合办班点,走五年一贯制培养道路。这种模式是互利互惠的,一方面,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提供了生源,使其在争取生源的扩招大战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学的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免去了高职院校不必要的教育资源的建设投资,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但是,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在操作过程中很快就暴露出缺陷,其中,与职业高中联合办学和与普通高中联合办学相比,存在着更多的问题。

首先,师资水平普遍低下。职业高中教学偏重于技能学习,文化基础课次之。文化基础课教师在职业高中基本上没有竞争压力,学历水平、研究水平较低。而且文化基础课教师缺乏普通高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尚不具备为高职院校五年制学生进行前期高中教育的充分条件,不足以塑造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初步的文化知识结构,基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格的学生。

其次,管理模式不适合高职生。职业高中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其特定的管理模式,即要求学生把书本理论运用于实践,注重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五年制高职的办学宗旨也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是在联合培养时期,五年制高职生的任务则是积极认真地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为自己的大学学习做前期准备,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下一个阶段即大学时期的任务。对职高生的教育是要让其走向社会,对高职生的教育是要让其走向大学。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需要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并存于一个教师资源有限、教育场所有限的职业高中环境之内,冲突是明显的,无法营造一个统一安定的学习氛围以调动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两种相互冲突的管理模式在实施中也比较困难。

再次,考核方式不适合高职生。职业高中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其考试考核的标准。职业高中的考试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考核次之,有些职业高中甚至几乎完全忽略了对文化课的考核。但是五年制高职生则不同,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考核。至于如何考核,职业高中缺乏经验和具体的考核方法。如何检查职业高中对五年制学生的考核标准,高职院校也缺少可操作方案与长期跟踪调查记录,从而对职业高中的检查只能流于书面报告的形式。

职业高中师资水平的低下、管理模式与考核方式操作的困难,是造成五年制高职生后天发展畸形的原因之一。另外,在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的模式中,虽然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比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与追求升学率的需要,普通高中必然要把主要的教育力量和时间放在本校学生的学习上,高职生不可能平等地享受与普通高中生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同时由于高职院校跟踪监督系统的不健全,没有高考压力的高职生很容易沉湎于享乐而荒废学业。转贴于

五年制高职生后天畸形原因之二:

大学教育的非科学合理性

当五年制高职生完成了两年高中阶段的教育后,便自动转入高职院校开始接受大学教育,这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考试考核作为前提。因为没有一个考核标准和利用这个考核标准得出的结论对学生做总结性的分析,也没有对高职生学习效果的跟踪调查结论,因此高职院校对高职生源是否已经具备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文化基础,是否已经为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了一切准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因为在联合培养期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缺少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的系统的考核方案,在其转入大学就读之际,高职院校也没有任何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所以五年制高职生与三年制、四年制高职生之间的水平差距非常明显,他们的知识结构薄弱,没有压力的高中生活难以使他们养成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因为知识的贫弱,他们的思想不成熟,思维方式简单。

首先,对于这部分特殊群体,大学教育并没有能够施行正确的、特殊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弥补五年制高职生的知识缺陷。究其原因,高职院校缺乏跟踪调查与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能力状况不了解是关键。五年制高职生要经过两年的高中课程学习后才进入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他们的大学学习时间与经过高考而升入高职院校的三年制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完全相同,虽然五年制高职生的文化基础与三年制学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是他们在三年的时间内需要与后者一样完成相同的课程,修满相应的学分,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之前,高职院校只能采取同一种教育模式。

其次,高职院校对五年制高职生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状况缺乏系统的考核机制,未能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使学生本学期的课程一半不及格,仍然可以补考或重修,而没有勒令退学的处分,因此五年制高职生的补考、重修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在缺乏淘汰机制的前提下补考重修也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这种保护模式虽然可以消除五年制高职生对可能被取消学籍的恐惧,但是无法消除高职生不求进取的懒惰心理,更无法消除与三年制、四年制高职生之间原本已经存在而且不断扩大的学习差距。在整个大学时期,五年制高职生都处在这种保护模式之下,这种没有丝毫竞争力的保护模式,使五年制高职生永远跳不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弱势群体的圈子。

再次,无论五年制高职生如何漠视补考重修,他们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完成大学学业,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必然面临失业的危险。因此,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顺利毕业,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学校也有同样的愿望,因为保证学生顺利毕业极有可能提高学生初次就业率,无形之中会提高学校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成为下一学年招生的无形的宣传广告。而能够使二者都满意的折中的办法只有降低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考核标准,再次形成保护模式,以避免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受到学历文凭门槛的限制。

结论

在五年制高职生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阶段,都存在着影响五年制高职生健康发展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与考核方式,必将导致五年制高职生整体质量不高。这样的高职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与学生家长的不负责任,而且这种急功近利行为也会毁坏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前途。因此,要办好五年制高职教育,需要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阶段加以努力。

首先,要寻求新的联合办学模式。没有合格的生源,五年制高职教育就会被市场淘汰。各高职院校需要为培养合格的生源寻求合适的联合办学模式。五年一贯制缺乏淘汰机制,缺乏竞争活力。而“四、五套办制”、“3﹢2模式”可以突出竞争氛围,实现择优而通。如果能在五年一贯制中引入竞争机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调查系统,一方面,可以监督中学教师对高职生的教学考核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为改革五年制高职生的大学教育方式寻找依据。

其次,要寻求新的大学教育模式。五年制高职生文化基础薄弱,即使在联合办学模式中经过两年的高中阶段教育后,与三年制高职生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水平差距。因此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在五年制高职生中贯彻优胜劣汰的考核原则。可以借鉴“四、五套办”模式,进行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考试通过者继续接受高职教育,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考试未通过者接受中职后半阶段学习,毕业后取得中专学历。只有运用外部压力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心态,五年制高职教育才能有长久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4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特殊性 层次性

一、五年制高职特殊性与层次性的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五年制高职的具体概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就是五年大专,是初中毕业生上大学(大专)的最快捷径、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即前三年的中专学习高中文化知识,后两年的大专学学专业理论知识,五年毕业后,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国家承认、普通高等学校统招的大学专科文凭。

其次,五年制高职对学生是如何开展教学的呢?五年制高职又称中高职,它的优势是中等、高等教育贯通,五年制高职有“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三二分段制”两种主要形式。五年一贯制由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本科学校独立举办,学生连续五年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学校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证书。中高职“三二分段制”也叫“中高职五年制连读试点”,是近年来省内实施的一项改革措施。即经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部分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名义招生,学生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学习,按中职标准收费,后两年在高职学校学习,按高职标准收费。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高职学校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证书。

再次,五年制高职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在哪里呢?(1)特殊性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在于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学生及其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较低,而教育效益和回报较高,这是一大优点。整体设计学生的知R、能力和素质结构,并且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这五年时间里,既保证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以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支柱产业应用、机电一体化、精密模具制造、电子商务、汽车营销及旅游管理等,体现适用、新兴、复合这些特征,密切联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受到社会的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评价,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比本科生强,知识结构比中专生完善”,被称为“中专大学生”,就业形势很好。(2)层次性由于五年制高职招收的大多是中考后普通高中落榜生,生源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学生属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兴趣不积极,学习方法不到位的一批,各科学习成绩及能力分化严重,差异比较大,更有甚者,一部分人已经产生厌学情绪,这些情况与现如今主导的素质教育完全冲突,因此需要对学生分几个层次分析,每个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自古就有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正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可以为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又可以发展每人的个性与特长,个人的小我与集体的大我都可以在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被分层次地进行教育后得到同步提高,很好地解决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因为存在的差异性而产生的问题。这种差异性更应该利用分层次的理念,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努力转化,促进个人和整体和谐发展,这就是五年制高职分层次教学的分析。

二、五年制高职特殊性与层次性的实践

我供职于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我校五年制高职教育起步较早,始于2000年,经过16年的发展,现已具有几十个招生专业,合并几个学校,在校生近4500人,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很多自己的特色。

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小,心理和生理都处在发育转型阶段,文化基础相对差一点的特点,我校五年制高职围绕“做人”和“成才”两条线索开展管理与教育。在生活上,设置独立校园,实行封闭管理,配备专职班主任,指导和帮助学生健康阳光的成长,并突出人文教育,严而有规,严而有情,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寓管理于精彩的活动之中。在教育上,统筹协调五年的时间,实行二三分段的教育模式:前两年,学生在我校部实施素质教育,学习高中课程(也就是中专课程),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后三年实行五年制职业教育,以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体系,合理安排教学模式,形成特色方法,以因材施教,瞄准职业岗位群,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真正贴近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与社会的热门专业教育需要同步。

五年制高职教学条件优越,设有音乐、美术、计算机、形象训练等综合实训楼和各个专业的专业实验室。每个班级配有电脑、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学生公寓里,每个学生拥有独立的写字台、书架、衣柜等生活设施。针对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学院还为学生公寓每个楼层配有宿舍管理老师,对学生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心理上进行关怀,行为上实施指导,针对这些特殊性展开针对性非常强的教育与管理,从而和谐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了解了这些特殊性,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层次性教育与管理。那么,怎么分层次呢?

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并对取得的问题和效果及时地加以反馈和调整。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学生分层。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情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具体分层标准是:A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厌学;B层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绪不够稳定,学习成绩中等;C层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成绩好。(2)目标分层。“弹性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分层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与原则,它在认知和能力两个目标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和内容,综合班级各个层次学生的已有水平,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原则,制定与各个层次的学生“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育目标,并在“分层讲授新知”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使学生都得到提高。(3)教学分层。“一个课时一个教案、一个层次一个教案”,对于教学设计要做到四个认识:其一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水平有清醒认识;其二对教学的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清醒认识;其三对教学方法有清醒认识;其四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和鼓励方法有清醒认识。

总体来说,五年制高职学生确实存在比较大的特殊性,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所以针对这些特殊性和差异性,才有了分层教育与管理的理念,有些学校严格按特殊性和层次性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取得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很多成就。

参考文献: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5篇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

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十二五,工会服务,创新

 

“十二五”规划中政府的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成为政府工作未来五年的重中之重。机关工会组织在未来五年也应牢牢把握“服务”这一主题主线,将提升服务职能作为未来五年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笔者愿与同行共同探讨以下三点看法。

一、立足基层,增强工会服务概念

基层工会是工会组织的基础,是工会工作的主要承载者和实践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工会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要求更加紧迫。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加强为基层工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把为基层工会服务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做到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用,健全服务基层的工作机制,形成服务基层的工作合力。

(一)加强基层工会服务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主线,增强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帮助基层工会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基层工会在促进机关发展、服务职工群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体目标——以抓基础、强机制、增活力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主要原则——增强主动性,做到服务在先、指导在前;注重针对性,坚持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遵循自主性,做到放手不束缚、减负不增压;体现实效性,把基层工会工作是否创新、活力是否增强作为衡量服务成效的重要标准。

(二)增强理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理论把握基层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基层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用理论创新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创新。把握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把握全市工作中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三)优化服务环境。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指标不搞一刀切,工作要有针对性。确定工作任务时要充分听取基层意见,,严格控制各类会议、评比和统计,切实减轻负担。脱离实际、盲目跟风、违背基层意愿的评比表彰要坚决取消。

(三)加强权益保障。保障基层工会干部合法权益是为基层工会服务的应有之义。工会组织要切实关心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落实基层工会干部待遇,保护基层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积极建立工作责任制,切实承担起保障基层工会干部合法权益的职责。

二、创新载体,落实工会服务责任为职工服务是工会工作的根本宗旨,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保持与职工群众密切联系、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工作实效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期间,机关工会更要积极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统一要求、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关注职工服务工作,激发和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以职工为本、让职工满意。(一)进一步维护职工权利。维护职工劳动权利,积极向职工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使广大职工了解掌握劳动就业的权利,认真帮助和指导职工签订(续订)劳动合同。维护职工经济利益,通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立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大力推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协商工作。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建立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工董监事制度为主要形式的机关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和实践民主听证会、劳资协商会等其他职工民主管理形式,落实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维护职工安全卫生权利。加强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大力开展职工安全卫生培训教育,增强职工劳动安全卫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积极为职工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代书法律文书和参加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等法律援助服务。切实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提高法律援助成效。(二)进一步提升职工素质。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主题活动和“职业道德”规范化建设为载体,用先进的思想引导职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职工,引导职工争当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人才。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按照市场所需、机关内部所缺、职工所要,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工作,用足用好有关职工技术培训的政策和资金。保障职工教育经费正确使用。为一线职工提供充足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增强职工体质。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组织举办形式多样、职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

(三)进一步落实服务责任。把为职工服务作为一把手工程,思想上重视、制度上完善、经费上保证、行动上落实,建立完善为职工服务的工作责任制,要结合实际,进一步落实服务责任、制订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强化服务措施、完善组织机构。要加大为职工服务的经费投入,相对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办几件惠及广大职工的好事实事,缓解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

三、健全制度,提高工会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职能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任务,这要求工会组织注重服务机制建设,常抓不懈,抓出成效,努力做到职工有所需、工会有所应,职工有所求、工会有所为。要结合实际,制订服务制度,形成长效机制。要加强督查,确保服务举措落实到位。

(一)着眼长效,在完善工会科学管理体制上求发展。工会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长效的科学管理体制。当前,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会建设,提升工作水平,摸索出一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体现特色的机关工会工作新路子,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坚持服务机关促进转型升级,服务职工强化机制建设,加强调研,认真梳理,分析研究,促使机关工会形成更加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立足实际,在改善职工民生保障机制上求发展。未来五年,机关工会整改重点,主要是重视职工民生,维护职工权益,加大助困、助医、助学力度,缓解职工生活压力。工会组织在帮扶资金筹措,专项助学资金设立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针对目前职工缺乏专业技术性、择业竞争性的现状,广泛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同样迫在眉睫。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医学院校的五年制高职起步尤晚。在对医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贯穿“管‘转‘导‘联”四字模式,“管”就是严格管理,“转”是学生管理从被向主动转化,“导”就是让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联”就是医院与学校联手,共同造就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以实现医学院校学生群体的德育建构。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成熟学制。我国在解放前后就出现了初中后五年制教育,后因而中断,1983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选择航空工业、机电工业和地震预测等行业进行五年制专科教育的试点工作。论文百事通在此基础上,1994年又分两批在18所部级重点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医学院校培养治病救人的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性,我校作为医学类全国重点中专,经过慎重论证,从2000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生。目的在于既避免三年制高职生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差,又避免

三、四年制中专生知识结构单薄,医疗人文素质过于肤浅的弊病,以有利于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避免衔接中的学时损耗,有利于统筹安排实践训练环节,增加技能训练时间,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由于学生人学年龄小(初中毕业),可塑性强,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牢固的职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但问题也由此带来:五年制高职生,中专阶段和大专阶段同校。他们从人学到毕业,年龄一般处在16到20周岁之间,在这一时期,学生走过了从少年到青年、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历程,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确立和定型,学生在学校的五年完成了人生历程中最为重要的转变和塑造。因此,其德育模式既不能沿袭三年制中专模式,也不能抄袭三年制高职模式,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德育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那么五年制高职应该如何来建立其德育管理模式呢?

笔者在担任医学院护理系辅导员时,探索了五年制高职生德育管理模式,想就此问题与同行商讨。

1“管”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前两年,采取严格管理为主的模式,靠严格规范的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阶段是生活的基础阶段,是“工程”莫基阶段,对学生今后各个时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当前医学生管理的模式太刻板,条条框框太多,严重束缚了学生手脚,很不利于自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抛弃。对此,笔者不能完全苟同。实践告诉我们,做为一个刚踏人医学院校门的学生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身都无法管理,医学、护理管理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学生实施“三严”管理。一是严格制度。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出“学生一日常规”等制度,从学生的起居到各项学习与活动,从学生的仪表到举手投足,都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使学生行有规、蹈有矩。二是严格训练。通过军训、卫生、劳动、文体活动、体育课、礼仪课等形式和活动,又专门请附属医院的优秀护士进行护士礼仪训练,强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医疗行业的规范,使学生接触医疗的德育要求。三是严格监督。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严格扎实的检查和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值日组,学生处、团委管理人员值日组,学生会干部值日组;校园安保队、校园护绿队;文明监督岗“三组”、“两队”、“一岗”,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检管网络,做到了“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表彰”。

但我们讲严格管理,并不是要把学生看“死,、管“死”,而是强调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

2“转”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三年,采取的是被动管理和主动管理混合管理的模式。在这一阶段要体现一个“转”字,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管理办法,促进德育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过渡。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学生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欲望升高,学生已经不再习惯于“你说我做”式的管理,这时,教育者就应该审时度势地引导和训练学生不断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随意性管理向目标性管理转变。改变学校活动随意、随时变化的做法,对系、班级的大小活动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出个人长、中、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的座右铭,讨论人生规划,促进学生在目标鞭策激励下自觉进步。二是由管理者组织活动向学生组织活动转变。在班主任、辅导员“交权”的初期,不能一下子把手中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消化不良”。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组织活动锻炼能力。改变了大小活动,大小事情都由领导、教师、班主任包办的做法,把很多事情都放手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活动的组织。要把文艺晚会、基本功表演,纪念‘`5.12”护士节,体育比赛、辩论赛、演讲会等大型校级活动交给学生会各部或班级承办,班级也把很多大型活动和主题班会、周末文艺、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活动交给小组、宿舍或学生个人来组织,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提高。三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它包含“三个改变”,”改变学生会干部任命制为竞争上岗制,改变班级干部选举制为全员轮流制,改变班组管理单一模式为多元并存的模式”,把集中在班主任、学生会、班委会手中的权力逐步下放到每个学生手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者,都从管理的过程中感受管理者的艰辛和增加自我管理的体验。

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是一个逐步转化的阶段,而且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作为教育者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绝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很难保证管理模式的顺利过渡。

3“导”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四年,采取的是主动管理的模式。要引导学生摆脱被动管理的束缚,走自我发展之路。经过三年医学院生活,学生大部分已满十八周岁,生理、心理基本发育成熟,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接触社会的渴望日渐增强,素质教育对学生主动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学生仍然采取简单的德育管理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自主性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德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当学习管理和活动的主角、当演员,教育者本身则要主动退到后场,当配角、当导演。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三个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首先在学生升人四年级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我是一名大学生”、“我是成年人”的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已经成人、已经成为大学生,让学生在增强荣誉感的同时,不忘对自身自勉、自省,不断提高对自我管理的要求。其次,逐步建立大专班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用人格的力量和环境的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组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大专生的教育教学。再次要有意识把大专与中专生的学习区和生活区分离。最后是设立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建立一人担任多班班主任或者级部辅导员的制度,在学生会中设立大专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二是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校按照省课程标准建立大专班课程体系,逐步增大选修课和本校课程的比重,‘’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考试课,增加考查课;减少‘难、偏、旧’的内容,增加‘易、新、专’的内容”,增加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权利,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其次是应学生的要求,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对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学科的讲课制为讲座制,请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专家讲授专题,扩展学生视野,一天一自习为一天多自习,考分制为学分制,同时做到‘’少一些知识的传授,多一些自学的指导;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些学问的探究;少一些亦步亦趋的模仿,多一些创造性的实践”,增大课堂容量,压缩教学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时间,一些研究的时间,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护理实训基地和学习场所,全天候开放了“实验室、计算机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形体训练厅”“三室、一馆、一厅”,学生可以在自习和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学习和活动。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和活动沙龙,有目的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学习研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新晨

4“联”字模式

五年期间,都要强调“院校联手”,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共同发展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体做法是:

管理学五大职能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医学院校的五年制高职起步尤晚。在对医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贯穿“管‘转‘导‘联”四字模式,“管”就是严格管理,“转”是学生管理从被向主动转化,“导”就是让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联”就是医院与学校联手,共同造就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以实现医学院校学生群体的德育建构。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成熟学制。我国在解放前后就出现了初中后五年制教育,后因文革而中断,1983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选择航空工业、机电工业和地震预测等行业进行五年制专科教育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1994年又分两批在18所部级重点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医学院校培养治病救人的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性,我校作为医学类全国重点中专,经过慎重论证,从2000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生。目的在于既避免三年制高职生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差,又避免三、四年制中专生知识结构单薄,医疗人文素质过于肤浅的弊病,以有利于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避免衔接中的学时损耗,有利于统筹安排实践训练环节,增加技能训练时间,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由于学生人学年龄小(初中毕业),可塑性强,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牢固的职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但问题也由此带来:五年制高职生,中专阶段和大专阶段同校。他们从人学到毕业,年龄一般处在16到20周岁之间,在这一时期,学生走过了从少年到青年、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历程,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确立和定型,学生在学校的五年完成了人生历程中最为重要的转变和塑造。因此,其德育模式既不能沿袭三年制中专模式,也不能抄袭三年制高职模式,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德育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那么五年制高职应该如何来建立其德育管理模式呢?

    笔者在担任医学院护理系辅导员时,探索了五年制高职生德育管理模式,想就此问题与同行商讨。

    1“管”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前两年,采取严格管理为主的模式,靠严格规范的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阶段是生活的基础阶段,是“工程”莫基阶段,对学生今后各个时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当前医学生管理的模式太刻板,条条框框太多,严重束缚了学生手脚,很不利于自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抛弃。对此,笔者不能完全苟同。实践告诉我们,做为一个刚踏人医学院校门的学生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身都无法管理,医学、护理管理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学生实施“三严”管理。一是严格制度。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出“学生一日常规”等制度,从学生的起居到各项学习与活动,从学生的仪表到举手投足,都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使学生行有规、蹈有矩。二是严格训练。通过军训、卫生、劳动、文体活动、体育课、礼仪课等形式和活动,又专门请附属医院的优秀护士进行护士礼仪训练,强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医疗行业的规范,使学生接触医疗的德育要求。三是严格监督。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严格扎实的检查和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值日组,学生处、团委管理人员值日组,学生会干部值日组;校园安保队、校园护绿队;文明监督岗“三组”、“两队”、“一岗”,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检管网络,做到了“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表彰”。

    但我们讲严格管理,并不是要把学生看“死,、管“死”,而是强调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

    2“转”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三年,采取的是被动管理和主动管理混合管理的模式。在这一阶段要体现一个“转”字,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管理办法,促进德育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过渡。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学生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欲望升高,学生已经不再习惯于“你说我做”式的管理,这时,教育者就应该审时度势地引导和训练学生不断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随意性管理向目标性管理转变。改变学校活动随意、随时变化的做法,对系、班级的大小活动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出个人长、中、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的座右铭,讨论人生规划,促进学生在目标鞭策激励下自觉进步。二是由管理者组织活动向学生组织活动转变。在班主任、辅导员“交权”的初期,不能一下子把手中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消化不良”。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组织活动锻炼能力。改变了大小活动,大小事情都由领导、教师、班主任包办的做法,把很多事情都放手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活动的组织。要把文艺晚会、基本功表演,纪念‘`5.12”护士节,体育比赛、辩论赛、演讲会等大型校级活动交给学生会各部或班级承办,班级也把很多大型活动和主题班会、周末文艺、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活动交给小组、宿舍或学生个人来组织,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提高。三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它包含“三个改变”,”改变学生会干部任命制为竞争上岗制,改变班级干部选举制为全员轮流制,改变班组管理单一模式为多元并存的模式”,把集中在班主任、学生会、班委会手中的权力逐步下放到每个学生手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者,都从管理的过程中感受管理者的艰辛和增加自我管理的体验。

    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是一个逐步转化的阶段,而且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作为教育者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绝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很难保证管理模式的顺利过渡。

    3“导”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四年,采取的是主动管理的模式。要引导学生摆脱被动管理的束缚,走自我发展之路。经过三年医学院生活,学生大部分已满十八周岁,生理、心理基本发育成熟,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接触社会的渴望日渐增强,素质教育对学生主动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学生仍然采取简单的德育管理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自主性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德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当学习管理和活动的主角、当演员,教育者本身则要主动退到后场,当配角、当导演。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三个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首先在学生升人四年级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我是一名大学生”、“我是成年人”的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已经成人、已经成为大学生,让学生在增强荣誉感的同时,不忘对自身自勉、自省,不断提高对自我管理的要求。其次,逐步建立大专班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用人格的力量和环境的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组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大专生的教育教学。再次要有意识把大专与中专生的学习区和生活区分离。最后是设立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建立一人担任多班班主任或者级部辅导员的制度,在学生会中设立大专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二是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校按照省课程标准建立大专班课程体系,逐步增大选修课和本校课程的比重,‘’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考试课,增加考查课;减少‘难、偏、旧’的内容,增加‘易、新、专’的内容”,增加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权利,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其次是应学生的要求,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对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学科的讲课制为讲座制,请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专家讲授专题,扩展学生视野,一天一自习为一天多自习,考分制为学分制,同时做到‘’少一些知识的传授,多一些自学的指导;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些学问的探究;少一些亦步亦趋的模仿,多一些创造性的实践”,增大课堂容量,压缩教学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时间,一些研究的时间,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护理实训基地和学习场所,全天候开放了“实验室、计算机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形体训练厅”“三室、一馆、一厅”,学生可以在自习和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学习和活动。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和活动沙龙,有目的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学习研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4“联”字模式

    五年期间,都要强调“院校联手”,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共同发展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体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