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师职称论文

建筑师职称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6 13:04:39

建筑师职称论文

建筑师职称论文第1篇

在私营企业、港澳台侨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和在市、县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四、评审专业类别

建筑师职称论文第2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工程师;做中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朱星彬(1965-),男,河南禹州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车金如(1960-),男,河北唐山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浙江 宁波 3158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23-02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育人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目前,从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实训实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无一不是针对如何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而进行的。在这些改革中,起纽带作用的是师资,只有教师队伍改革成功了,育人效果才能真正显著提升。因此,师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改革包括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师个人改革,尤以教师个体改革为重。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更适合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最合适。近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譬如: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1]二是“双师型”教师培养,譬如: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

由于集工程师的实践经验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及科研项目,同时,能够为企业或社会提供技术服务。这样的教师能够把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是专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已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

目前,“双师型”教师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能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工程项目任务,具备较深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一般应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书以及国家或行业颁发的工程类执业资格证书,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教师。如果教师仅仅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只能说具备了一定的双师素质,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同样,如果教师具备了以上几种资格证书,但在教学或工程实践方面有缺失,要么教学能力不强,要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或者两方面都不足,这也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总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以上职称;二是工程师,拥有相关专业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三是具有多年的实践经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句话,“双师型”教师应包括:“双素质+双证书+双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3]既能从事教学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又能承担工程项目实际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

“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应由各学校根据不同专业、行业的相关特点来确定。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双师型”教师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拥有“讲师”及“工程师”以上职称证书,即“双证书”。如果没有工程师证书,但拥有本行业国家颁发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师”等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一个以上,并承担相关专业领域岗位工作的,也视为符合“双证书”要求。当然,“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还要考虑其工作经历,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及二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验,既从事过理论、实践教学,又承担过相关的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本途径

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高专院校育人质量的难题主要是: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的高校或专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及培养方法。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已经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基于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4]培养的学生基本能够承担“施工员”等职业岗位上的工作,受到了合作企业的青睐,不少学生在定岗实习阶段即被企业录用,甚至一部分学生被直接派往海外工程项目去实习、工作。这说明,在如何培养企业所需要人才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是参差不齐,仍然达不到企业用人的要求,部分学生不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甚至有些脱节,以至于不少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学生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二次培训,方可允许其独立工作。究其原因,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师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不多,难以把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同实际工程应用结合起来,教非所用,其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明显好于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及推动作用。因此,尽快优化教师团队的结构、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对提高育人质量会有显著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比例越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执教水平越高,科研能力及服务能力也越强。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呢?关键是确定合适的培养途径与培养方法。

建筑师职称论文第3篇

英文名称:Construction Safety

主管单位:四川省建设厅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安全专业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552X

国内刊号:51-1390/TU

邮发代号:62-18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建筑安全》(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主管,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安全分会和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是我国建筑安全领域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其主要职能是传达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交流安全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探索建筑业安全生产的规律和措施;研究建筑安全理论;推动施工安全技术及先进安全防护产品、设施的应用;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传递国内、外建设信息等。

本刊是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建筑安全生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喉舌,是展示我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和科技成果的窗口,亦是我国建筑业各级领导、各企业经理、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搞好施工安全工作的良师益友。并以其权威性、可读性、可操作性受到建筑行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喜爱,被誉为“建筑安全工作者之家”。

办刊宗旨:为全国建筑安全管理部门和施工企业服务,为安全工作者、广大建筑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服务。

建筑师职称论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材料课是土木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和实践性强。它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传统的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安排中一直不受重视,实验跟着理论走,这不仅不符合国家教育部有关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悖于实践检验真理的唯物主义论。土木建筑类学生就业后的岗位无论是在管理、监理、施工或是职能部门都要涉及对材料的检验、检测、验收等工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以往建筑材料实验教学的弊端

实验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被得到重视,建筑材料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在一些高校已开展和实施,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建筑材料的实验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1.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以常规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和培养不够,实验项目相对独立,互不关联,系统性不强。

2.实验课时少,实验往往安排在理论课后上,分散在理论教学中,有的实验被时间制约只能作简单的演示或讲解而已,学生对实验意义有质疑。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按照老师说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内容和结果是既定的,没有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限制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实验硬件达不到要求。设备有限,实验人数集中,导致实验分组较少,每组人数多,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实验中。例如:在做钢筋拉伸实验时,就是简单的做了个演示,学生根本就看不出来,在钢筋拉伸时怎么就有四个阶段。在实验时,他们只能看到一个颈缩阶段。

三、对建筑材料试验课程的思考

改变原有的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把实验教学纳入课程任选体系,既满足了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又提高实验技术设备的利用价值,丰富了建筑材料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强化了学生对新型材料的测试技术的学习,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以往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观。

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的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要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与技能,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对具有实践性比较强的建筑材料课程而言也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还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权,注重实验探究的开放性。

(二)设置合理的建筑材料实验课程体系

1.将实验教学从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划分出来,单独设置建筑材料实验课或设置材料实验周,对于部分有兴趣和能力较高的学生可开设实验兴趣小组,并可结合教师科研参与到实际生产实践中来。可采用综合的或现代的测试技术的实验项目训练学生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调整实验课时和时间。因为实验课集中设置,实验学生过度集中,有些实验要求等待的时间长等原因,理论课内的实验时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实验的教学作用和效果之差是显而易见的。

3.  实验教学人员数量缺乏,学历层次低,培训提高少。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确保教学队伍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稳定。

(三)改进建筑材料实验教学的方法

1.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广大老师应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要有理论来于实践,来于实验的观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两个相互有联系的独立环节。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形成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学生不能光接受理论课,更要从实验课里去学知识。学生要从理论课里学知识,然后再实践,再理论这样反复才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2.简单演示实验

建筑材料中有些内容教师可以带轻便仪器到教室借助简易实验来讲授,会省下许多口舌,学生也会牢固掌握其有关知识。如利用两个相同规格的容量瓶装入质量相同,但颗粒级配不同的砂子,对比两个容量瓶,学生会很明显的看到级配好的砂子所占体积小。由此可以很轻松得出结论,用颗粒级配好的砂子配制混凝土的空隙率小,强度大。适合本教学方法的课堂内容有石膏的凝结、石油沥青与煤沥青的区别、减水剂作用机理等。

3.把实验室变成开放式的

传统的实验教学就是学生上课的时候去实验室,其他时间都锁上了,学生若想做实验受到制约,因此可以把实验室开成开放式的。学生在此期间可随时到实验室做试验。对于部分有兴趣和能力较高的学生可开设实验兴趣小组,每个实验小组自由组合,每组人数为4人以下。并可结合教师科研参与到实际生产实践中来。

四、总结

改进建筑材料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变更一贯采用的建筑材料必选实验项目。为了掌握充足的实验数据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必须努力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素质,更投入于实验教学的第一线。通过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摸索一条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建筑材料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开放的建筑材料实验室,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支配时间,自主安排实验的条件,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

[2].刘淑梅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与效果分析.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

[3].徐莹等.建筑材料试验教学创新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4].陈宝瑶.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6.

第一作者:姓名:于学资,性别:女、出生年月:1986年4月,学历:本科,毕业学校:郑州大学,职称: 无,工作单位:郑州经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建筑师职称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业;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

一、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概念、意义及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的概念源自于一个多世纪前,开始主要是指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再教育,后来逐步延伸扩展为“完成基础教育以后的成人所进行的教育”。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指对在建筑类专业技术岗位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具有一定学历和职称的,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

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需付出精力和财力,也是自我消费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引入恩格尔消费者决策模式(下称“恩格尔模式”)来探寻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

(一)什么是恩格尔模式

恩格尔模式是目前为止消费者行为研究中较为完整、清晰的理论,此模式是由恩格尔、科特拉和克莱布威尔三人在1968年提出的,于1984年修正而成的理论。恩格尔模式共分为四个部分,即中枢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过程,决策过程和环境因素。恩格尔模式的研究认为,在有形、无形等因素的作用下,外界信息被输入中枢控制系统,通过个人经验评价标准、态度等过程的过滤加工,形成信息处理程序,对外部探索进行评估,进而形成决策方案。整个决策、研究、评估、选择过程中,同样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后产生购买过程,并对购买的产品进行消费体验,得出是否满意的论断,再通过反馈进入中枢控制系统,形成信息与经验,从而影响未来的购买行为。

(二)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的类别

1.心理因素: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动机等;

2.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

3.环境因素:如社会价值观、经济状况等。按照恩格尔模式的观点,从消费者个体行为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这些行为分成两个研究范畴:一是解释性质的,主要研究受外在变量影响之后的建筑类在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个人态度等所产生的决策因素,借助多变量统计方法找出各因素对继续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二是反应性质的,如人口变量、情境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由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

(三)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1.能力因素:如现有经验、工作能力、学历背景等;2.家庭因素:如生活压力、家庭经济条件、居住地点、亲人朋友的态度等;3.上级领导的态度:如支持与不支持的态度,单位考核、管理方式等;4.心理因素:如求知欲望、适应继续教育的能力等;5.单位规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受单位规定的影响大小;6.单位期望:继续教育是否符合单位需要,是否有利于集体的发展;7.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观念;8.工作因素:如工作时间、地点、性质等是否与继续教育冲突等。根据进一步调查,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按影响力大小排序如下:1.单位规定;2.工作因素;3.家庭因素;4.上级领导的态度;5.心理因素;6.单位期望;7.能力因素;8.社会舆论。

三、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工作与继续教育学习的矛盾不易解决

许多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中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加之家庭负担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集中学习,而目前建筑类继续教育又大都是传统的集中授课的方式,形式老套、僵化,造成学员学习积极性差,常常处在应付或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功利心较强,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评职称、加薪升职等功利性目标是参加继续教育的唯一目的,认为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很多内容与实际工作没有联系,因此不能以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继续教育。

(三)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

现阶段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大多采用“一个老师,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形式,无法满足建筑科技日益发展变化的时代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另外,继续教育学习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因素导致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的对策、建议

要转变以往对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功利性认识,转变不适应时代要求、不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建设灵活多样的,形式新颖的继续教育机制。

(一)提高对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筹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基金,坚持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投入、单位出资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建筑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落实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出国深造、定期进修等政策,完善在职进修、国际合作、交流挂职、岗位实践等多途径的继续教育制度。

(二)建立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和选拔制度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保证。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队伍是基本的发展趋势。通过聘任来自建设工程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担任继续教育的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以兼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方针,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满足工程实践及建筑科技发展革新的需要,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和灵活性。

(三)建立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教学评估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保证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素质服务。通过评估还可以发现僵化和薄弱环节,寻求教育教学规律,从而使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严格实行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并进行考核验证

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是加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知识更新,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了解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状况,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为此,要坚持、完善和严格开展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登记、考核和管理,并将继续教育登记作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业务考核、升职加薪、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推动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终身化发展。

(五)创新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探索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

1.改革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学习、借鉴、运用和丰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采用合作研究、情景模拟、学术技术交流、案例教学等形式,开展“集中+分散”的,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2.研究、开发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数据管理软件,全面实现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向广大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提供建筑行业主要专业和相关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扩大他们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为广大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

(六)结合实际,探索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的CEB继续教育模式

CEB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其含义可概括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EB继续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界对继续教育对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和评价标准,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开发课程并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职业能力由易到难安排教育教学计划。CEB继续教育模式摒弃了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以学历文凭为目标,并将系统知识灌输给学员的弊端,按照企业需求、学员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能够满足时代对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我国建筑业要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技术人才,完全可以借鉴并灵活实施CBE继续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明辉.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J].教育探索,2012(1).

[2]张欣.湖北省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3]王慧慧.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以中冶集团人才学院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建筑师职称论文第6篇

我县参加本次资质考核76家企业共有70家合格,6家不合格,其中23家总承包企业有21家考核结论为合格,2家企业因注册人员达不到资质等级要求暂定不合格;44家专业承包企业有42家考核结论为合格,2家企业因注册人员达不到资质等级要求暂定不合格;9家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有7家考核结论为合格,2家企业因达不到资质等级要求暂定不合格;有6家企业未按时在网上提交年检考核资料,;有1家企业把资质证书丢失省县金旭钢结构有限公司,通过调查正在补办中。

二、资质年检工作部署

1、根据市局的工作部署,为扎实有效地开展本年度资质考核工作,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和企业分管经理认真学习建设部关于资质新标准的一系列文件,分析领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所规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为本次的资质资格检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014年5月26日召开县局主管科室、主管资质工作人员、施工企业负责人和分管经理参加的全县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会议。就全县的资质年检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至此,我县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工作正式启动。

3、为保证此次资质年检的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企业资质资格检查工作制度、工作承诺、工作程序等相关内容。会后,各施工企业积极行动,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三、资质年检工作的内容

依《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所规定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严把资质资格检查工作的“四严”守则,为充分体现“客观、公开、公平”的审查要求,严肃认真地做好资质资格检查工作,坚持“书面报送材料要与原件一致,原件与企业实际一致”的检查原则。紧扣《资质标准》,重点审查企业的2014年资质考核情况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资质证书;企业注册建造师证书,中、高级技术人员职称证(劳务分包企业需提供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并附有缴纳养老保险的花名册及发票;2013年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指标情况,主要包括企业净资产、建筑业营业税和工程结算收入;企业资质标准对应的机械设备发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金、净资产;安全许可等。

四、资质年检存在的问题

1、在缴纳养老保险方面,多数的企业参保的养老保险人员数量不足;

2、在办理安全许可证方面,个别企业未及时办理;

3、资质标准要求的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书方面多数企业人员健全,少数企业存在不足现象,个别职称证书还存在重复使用现象;

4、建筑业行业统计报表及2013年月度网络快报表大多数企业都能按规定时间进行上报,少数企业未能按时上报。

5、在设备、厂房等方面,大多数企业提供了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设备购置发票和房屋、厂房产权或房屋租赁合同等相关证明,但部分企业未提供房屋、厂房产权或房屋租赁合同等相关证明。

五、今后工作计划

在今后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要求,认真地做好资质审查工作。

1、在资质初审工作中认真坚持“网络报的材料和书面报送材料要与原件一致,原件与企业实际一致”的审查原则;

2、紧扣《资质标准》,重点审查企业的注册资金、净资产、注册建造师、经济和工程技术人员等有关资料;

3、认真查看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身份证明;企业经理和技术、财务负责人的身份证明、职称证书、任职文件等相关资料;

建筑师职称论文第7篇

新时期中职生的特点,以及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改革,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教师应紧跟时代脉搏,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与中职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建筑力学是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教学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类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学生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意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1.加强与建筑结构课程的联系

在建筑工程类新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系列教材中,《建筑力学基础》(以下简称“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基础》(以下简称“建筑结构”)均被编排在《建筑工程基础(下)》中,但是二者在教材中各成体系,关联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整合课程内容,以增强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与结构识图、施工等课程的联系

教师在指导学生按照规律法绘制弯矩图时,应引入建筑结构知识,让学生通过分析掌握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配置钢筋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拉力,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使学生建立常识性概念:受力筋应布置在梁的受拉区,即在梁承受正弯矩区段受力钢筋应布置在梁横截面的下部,在梁承受负弯矩区段(通常在固定端支座或连续梁、外伸梁中间支座处)受力钢筋应布置在梁横截面的上部(通常叫做支座负筋),为学生今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快速识读结构施工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这样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发现建筑力学理论知识对工程施工的指导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

1.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情况采取相应教学措施,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上分层次。我根据“够用为度、注重实用”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应知应会部分和理解提高部分。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结合评价体系,只要掌握了应知应会部分就可以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二是教学进度上分层次。具体做法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课堂教学主进度,进行学;课堂练习时或课后对个别基础差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对已掌握统一授课内容的学生加大练习难度或指导其超前学习。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尝试虽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班级学风建设有促进作用。

2.注意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工程实际

例如“应力集中的概念”这一节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两张材质、规格均相同的作业纸,先在其中一张纸上开个洞,然后分别沿长边方向拉拽两张纸,让同学观察总结哪张纸更容易被拉断,被拉断的那张纸最先是在哪里裂开的。有了这样的实践,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有孔洞的那张纸更容易拉断,靠近孔洞边缘的位置最早开裂。我因势利导,引出应力集中的概念,以及应力集中对材料强度的影响,这时再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例,学生就自然地把感性认知提升为理性认知。接下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应力集中现象的例子,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购物袋,让同学回顾一下,根据以前的经验,购物袋通常会在什么地方断开,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什么现象,然后进一步引领学生思考在结构中应如何降低应力集中对强度的影响,等等。帮助学生树立“力学并不深奥,力学就是身边的科学,力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从而乐学。

3.注意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仿真模拟实验如仿真模拟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变化情况、纯弯曲梁变形情况等,可以解决由于课时、实习设备等的限制一些力学实验无法进行的难题。

三、变革评价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注重全程性

我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将本课程的评价方法公之于众:平时成绩占30%,学习态度占20%,期末成绩占50%。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学习态度的比重,引导学生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建筑师职称论文第8篇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关  键  词】信息构建(IA)/信息建筑师/图书馆员/图书馆学

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其本身是一种价值可观的商品。毫无疑问,许多领域的专家努力去理解并管理信息。网络的到来,尤其是万维网给信息产业带来了出人意料的巨变:一夜之间信息从业者与信息专家的数量与类型骤增,伴随着产生了一些与信息相关的学科和领域。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第一代网络中出现的新兴领域。目前,IA在国外受到很大的关注,这一并非新近提出的名词术语,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而为人们重新认识并赋予它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拟对IA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从而探讨它给图书情报界带来的影响。

1 IA的产生及其含义

1.1 IA的产生

1975年美国的建筑师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创造性地提出了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一词,并在1976年召开的美国建筑师协会全国会议上将它公布于世。Wurman作为一个建筑师提出“信息构建”,其初衷是看到了信息的收集、组织、整理、表达和提供与建筑师从事的开发设计工作中的相似之处,因此把信息(Information)与建筑(Architecture)有机结合,视为一体。IA的最初提出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沃尔曼先生作为信息构建之父一直致力于IA的理论推广并做了大量让信息变得“可以理解”的工作。1984年他率先举办了“技术、文娱与设计”的大会,把他的IA理论进一步推进。进入新千年,ASIST(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的3次大会把IA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给予关注。2000年4月8日在波士顿召开了主题为“定义信息构建”大会;2001年2月在旧金山召开主题为“实践中的信息构建”大会;2002年在巴尔地默召开主题为“改善我们的技艺”大会。ASIST连续3年举办关于IA的大会,反映出IA作为新兴领域其重要性已经凸显,它对社会的实际作用亟待研究。

1.2 IA的定义

Wurman先生最初提出IA并未给它一个概念上的限定,他强调要把复杂的信息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描述出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IA到底是什么也没有达成共识。国外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3种学说:地图说、结合说、蓝图说。地图说认为“信息构建是信息结构根本的地图”,代表人物是伊兰;结合说认为“IA是信息系统中的组织、标识与导航计划的结合”,代表人物有约瑟和莫为;蓝图说认为“IA是基于所有领域建筑的规格、功能、隐喻、导航、界面、交互与视觉设计的一幅蓝图”,约翰是代表人物。国内的诸多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梁战平认为:IA是从大量处于复杂状态的数据或信息中抽取本质模式,帮助人们理解信息,找到知识的路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周晓英认为:IA是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笔者参照沃尔曼和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认为IA的生长之初不需要给它过多文字上的限定,这样反而不利于它的发展,从上述定义中抽取本质的东西,即IA的功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对IA的功能进行理解,IA具有如下图的功能层次结构。

附图

图1 IA功能层次结构图

上图说明从庞杂纷繁的海量信息中通过运用IA得到有用信息,满足信息需求者。IA包括四个层次,即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设计、信息表达。从获取到表达使复杂信息变明晰,从大量信息到用户最终得到的有用信息,使信息可以理解,能够为需求者所用。

其实IA并没有自身的传统、标准与文化,它是从一系列背景领域中诞生的。这些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信息学、知识管理、图形设计、交互设计、信息设计、可用性研究、认知科学、图形设计、品牌策略、社会科学等等。这些都是IA的基础学科,IA不断从这些学科中吸取知识构筑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 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  Architect)与图书馆员职业研究

2.1 信息建筑师

从事IA设计的人员被称为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  Architect),沃尔曼先生开始提出IA便称自己为信息建筑师,而且明确指出了信息建筑师的工作任务:(1)组织数据中的固有模式、化复杂为明晰;(2)创建信息结构或地图,令他人找到通向知识的个人路径;(3)信息建筑师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专业化职业,代表着时代对清晰、人类理解、信息组织科学的集中需求。在具体实践中信息建筑师们会履行下列职责:(1)收集和定义信息用户的需求内容,用户需求功能的要求并且帮助定义信息产品的视觉外观;(2)在可理解层次去组织信息,通常会利用网站地图、内容地图或信息模型。这包括发展受控词汇和辞典;(3)在屏幕层次决定内容位置与交互。要在最终设计之前添加原型导航、内容关系与用户交互。通常最后要形成一份书面的技术说明书;(4)进行用户研究(访问、观察、统计研究、市场分割研究等等)和可用性测试(启发式评估、用途分析、用户测试等等)。

2.2 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职业的联系

信息建筑师最终要完成信息的获取、组织、设计、表达工作,这与我们图书馆的职业类似具有可比性。根据2001年国外的一个调查统计,在西方国家很大一部分信息建筑师有着图书馆员的职业背景。这两个领域界限模糊,许多有经验的信息建筑师常问自己:“信息建筑师是否和图书馆员是一种职业,只是进入了数字化环境中而换了一个架构性的名称?”同样和信息建筑师有过接触的图书馆员们也会经常想:“怎么样自己才不是一个信息建筑师,我们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因为两者有着同样的工作任务,所以这样的问题很难得到满意的回答。就两者的最高任务来说,都要寻求通过信息资源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两都都要承担通过组织和分类实现有效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职责,但是两者也是有显著区别的。

2.3 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职业的区别

(1)涉及范围

虽然信息构建诞生于网络但是它不局限于网络。信息构建能够被应用信息产品的范围,包括CD-ROM、软件应用、个人数字化服务、掌上电脑、手提电话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移动设备。信息构建甚至还包括一些结构规划,如飞机场设计以及广义上的城市规划。总而言之,目前信息构建的主流是应用于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致力于网站与基于网站的应用研究。

虽然网络空间的图书馆员与数字化图书馆员之类的头衔越来越多,但图书馆员主要处理传统文件格式与图像记录。一个网络图书馆员能处理的数字化格式比信息构建师可管理的动态数据库更稳定。

信息建筑师能够影响作者的创作。例如,当为一个内容管理系统规划信息结构时,信息建筑师可决定要出版的内容数量与类型,以及表现出来的格式,这直接影响作者如何去创作内容。图书馆员关注收集、评估、与管理已有资源,在这种意义上一个图书馆是文献管理系统,很少有图书馆员的行为能够直接影响著作。

(2)时间跨度

信息建筑师的工作通常是具体有预见性而客观的基于项目规划的工作,平均创办一个网站的生命周期一般不到1年。信息建筑师高度讲求时效。相反,图书馆员不考虑时间而更多从事的是书目维护,尤其是在历史档案图书馆,时间跨度可能达到几百年。时间就成了这两个领域的显著区别之一。

而且,信息建筑师不需要像图书馆员那样的传统和标准,他们经常是针对具体环境提出客户化的解决方案,强调创新与原创,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提出解决方案。图书馆员关注的是掌握已有系统,这种系统是严格的、复杂的、可能有很多年的历史。高度顺应系统标准是关键。当然这也不是说图书馆就不要创新而是大多数图书馆员不必要去创造完全意义上新的组织化系统(例如分类法或受控词典),而信息建筑师却需要。

(3)空间位置

图书馆职业通常有一个工作场所:图书馆,这种重要的群体建筑不仅仅是信息的贮藏处。孩子们在公共图书馆玩耍,学生们在高校图书馆学习,职员们在公司图书馆读报纸。图书馆以及类似机构要满足人们寻求宁静的需求。图书馆员们要仔细考虑一个图书馆建筑的选址与建造问题,同时要接受图书馆管理与运作及图书馆物理建筑的问题方面教育。信息建筑师无须考虑所问题,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去创造信息空间。

(4)关注点

这两种职业都强调获取信息,信息建筑师比图书馆员更多关注用户经历与用户对信息的反映。一些人称信息构建是“交互性的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指的是信息构建运作中的核心是交互设计。信息建筑师的工作表明信息构建是高度可视化的传递,最终是服务于信息表达,这点可以从信息建筑师们对可用性问题的研究看出。

图书馆一职倾向于用一些行为和设备(如编目、馆际参考咨询、版权控制等)进行基本信息组织。这些肯定有助于用户定位资源,这种信息的深层次结构通常用户是看不见也意识不到的。而信息的深层次结构通常不是信息建筑师关注的。

(5)个性化

图书馆员通常对读者群有所了解,甚至了解单个读者。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通常是以地理途径与图书馆以某种方式相连,他们的需要和行为都是图书馆员熟知的或很容易被图书馆员们观察得到。

信息建筑师很少在个人基础上了解他们的目标组。信息建筑师从用户行为的替代物(如日志和市场研究)来推断用户行为。即使是通过面试和可用性测试的方法也仅仅让息建筑师们了解到一种特定产品所有用户的一小部分。

这就是说信息建筑师面对着不知名的用户而图书馆员不是。因此信息构建中的那种推动力是基于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构建没有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产品书目,有了书目图书馆员就可以发展无偿咨询系统:如果用户刚开始不理解就教育他们。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员在信息的基本组织中是以内容为中心而不是用户。而信息建筑师渴望追求以用户为中心。

综上所述,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们不是直接面对同样的问题,因此两个领域不是在一个固定范围内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仍是两个单独的职业,目前这两个职业之间只有知识与资源共享的一些零星交换。

随着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将来这两个职业间的联系会更紧密。目前信息建筑师们在研究组配分类和电子商务服务的元数据,图书馆员也正式研究交互设计与网络环境下信息可用性问题,因此未来这两个职业将会在更多层面上共存共荣。

3 信息构建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研究信息构建与图书馆职业的关系也是为研究信息构建与图书馆学科关系做铺垫。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职业联系与区别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信息构建的核心问题虽然是信息的获取、组织、设计、表达,但它并不能完全纳入到图书馆学的研究体系中去。相反,信息构建对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挑战,迫使我们去思考多年不变的工作行为与服务方式。

3.1 IA对图书馆学的影响

笔者认为,IA给图书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表现在以下两点:

(1)工作方式上,IA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他们的工作中贯穿着对用户的研究。在实践中图书馆并不以用户为中心,经常不能从用户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而首先考虑图书馆量的发展,片面追求馆藏数,忽视利用率,导致使图书馆用户满意度低下。此后我们图书馆学的研究可借鉴IA的用户研究手段、方法,研究读者心理,发展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

(2)IA特别强调用户经验与信息交流。随着图像图形使用界面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改变人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而传统图书馆学强调的是按照信息的那些基本组织方法,科学组织信息并提供给用户,未曾考虑用户与信息交互的界面。IA强调信息交互界面与用户经验,使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拓展了眼界,认识到对信息组织与提供不是一门机械性、重复性劳动,更应富有艺术性、智慧性与创造性。

3.2 图书馆学对IA的影响

IA与图书馆学之间的信息流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两边都必须积极输入与输出知识,图书馆学同样也对IA的发展给予了坚实的保障,体现在两个方面:

(1)深层信息构造。受控词典、字典、元数据等,对于这些主题的研究在图书馆学界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IA可以借用这些成果充实自己,更好的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中去运用它们。

(2)传统和标准。因为图书馆学的研究传统与标准能够创造出更长远稳固的信息系统的核心模型,所以信息建筑师们开始发展那些较少可任意处理的方法,停止使用随兴的方法。

4 小结

印度学者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图书馆在新环境中的运动就必然表现出更多新的特征。这需要更多更有力的方法,更丰富的其他学科知识来帮助图书馆学研究。

笔者探讨了IA若干最基本的问题,旨在用信息构建去推进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多视角、全方位地去发展图书馆学,使我们现有的知识增值。总而言之,作为网络空间新领域——IA的出现是有必要有价值的。展望未来,IA可能与图书馆学情报学逐步融合,为图书馆更好的在数字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收稿日期:200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