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班级管理小论文

班级管理小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2 19:20:46

班级管理小论文

班级管理小论文第1篇

小学班级是一个集体,学生要想在班集体中茁壮成长、学习生活,这个集体就要保持着团结统一的精神。一个争优创先的班集体,离不开班主任的悉心教导。思想教育工作是建设班级精神的灵魂,同时也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是班级管理的法宝。班主任只有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对于班级建设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班级思想教育中集体荣誉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树立良好学风的关键。班主任除了提醒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注意班级形象以外,还要让学生形成班级好坏与个人活动相关的意识。只有学生有集体荣誉感,班级才具有凝聚力。

二、用爱心理解、宽容每一名学生

不管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如何丰富多彩,他们都避免不了遇到成长中的问题。班主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心,鼓舞他们战胜挫折。这也是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我带过的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是教师子弟。他于是很有主见,但是性格比较偏执,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因为我和孩子的父母关系不错,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让他担任班干部。对他的要求也颇为严格,一旦他的表现不能达到我的要求,我就会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也把他的解释认为成狡辩。一段时间以后,他就不再向我表达他的想法了。但是在学校的表现却越来越差。从最开始的不认真听课和同学争吵发展为逃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夜不归宿。不管是老师的话还是家长的话都不听。经过反思,我尝试着用一颗更加宽容的心来对待这个孩子。即便是遇到问题也试着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在我的关怀之下,开始回到学校,回归课堂。

三、在小学班级学生管理中做到民主、公正

班主任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对于工作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会加上主观色彩。如果在事实没有了解清楚的时候就定下结论,那么不仅学生会感到委屈,班主任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新人。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愿意和你交谈。武断的做法看起来十分威风,学生都害怕你,但是你和学生心灵上的距离却是最远的。学生只有心服才会愿意听从你的教导。

四、让赏识和鼓励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许多教育者都认为学生是需要夸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时为什么不能抱着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呢?对于好的学生给予肯定不是件难事,但是对于那些“差生”不是应该多一些关怀么?相比于好学生,他们更需要鼓励和信心。不管是一个眼神,还是一句话,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肯定。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嘲笑学生,应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我们在工作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予以赞扬,这样他们才愿意继续努力。鼓励和表扬是学生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养料。一个整天被人嘲讽的人,是没有信心和勇气的。我们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充满自信,敢于战胜挫折的人。

五、选准教育契机悉心教育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汇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犯一些错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随意敷衍了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原则性错误是不能轻易放过的,但是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学生对于错误有明确的认识并想要承担错误时,采取一些手段,予以严厉的批评。这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反正。及时的批评可以避免学

生走上歪路。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

班级管理小论文第2篇

竞争制的具体做法是:将计分和评分分开进行。计分是以四人的小组为单位,评比则是将全班学生按学习能力和水平分为两大组进行评比。积分评价的项目有: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纪律表现等。具体方法举例:每天每位同学的基本分为20分。以积分来调动与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分最高的一个小组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个愿望。课堂提问,只要回答问题就可得分;未完成作业者每次扣除50分,书写不认真者扣20分;违反课堂纪律者视情节轻重,酌情扣30—50分。该小组同学分别在相应的大组里进行评比。以上面小组同学为例,他们将各自的成绩与自己所在的大组里进行评比。

二、小组学习竞争制激励策略实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利用学习竞争积分制激励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倾听效率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总是听说别的班,一节课来回总是几个同学举手,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都是以“抢答的方式”回应我的每一个问题。一节课下来,如果谁被提问的次数太少,学生则会找老师“抱怨”。而在每天下午进行积分评比时,则是我们班最热闹的时刻。学生总是兴奋异常,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积分情况,关注自己今晚的作业是多是少。这种激励方式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一种有形的荣誉感。每天的统计记载,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进步和努力程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借助于荣誉感的刺激使学生产生的学习兴趣,向内部学习动力转化。四、小组学习竞争制激励策略应注意的问题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对于如何运用小组学习竞争制激励策略得到如下几点体验:

(一)提问的艺术激励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潜心的研究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因素,精心准备。教师在提出问题、检验学生习题时都需要讲究策略。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设计面要广泛、均衡,确保学生举过手就得过分。特别是要按照问题的难度“分配”给学生,如难度小一点的问题让能力稍差一点的同学回答,难度大的留给能力强的学生,这样就避免了差生回答问题少的现象。教师检测或学生相互检测时更要注意公平、公正。有效激励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科学地激励学生。

(二)加分原则

班级管理小论文第3篇

【关键词】科任教师 班级管理 研究进展

一、班级管理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我国自清末民初成立“训务部”,实行“学监制”以来,依次出现“级任教师制”“指导制”“导师制”等班级管理雏形。在借鉴俄国班主任制基础上我国于1952年始设“班主任”,主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与德育。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在班级管理历史背景中,班主任一直是其唯一主角,而针对科任教师工作的各方面,教育部基本没有做出太大补充,成为教育制度中一大空缺。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仍是传统的单一班主任制。即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在,是直接实施者。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并指出,“管理的缺位”与“服务的越位”早已使班主任沦陷于不堪重负的漩涡中,科任教师却在参与班级管理上常表现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使“教书”与“育人”严重分离、脱节。

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原理

群体动力学即研究群体对个人影响作用的理论。这一原理在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一文中,该研究者认为,群体动力学原理对教师教学默契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若教师间能很好地交流合作,教师间共同性的教学特征就很容易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外,群体动力学也为研究教师群体凝聚力强弱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罗森塔尔效应”)

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交流互动与二者关系的巧妙处理。教育心理学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揭示,证明了师生关系对班级管理效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全员参与”。以顾吉祥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班级管理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对班级管理意味着该系统中内部成员(学生、班主任和班级科任教师)和外部成员(学校其他老师、家长等)全部行动起来,以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三、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研究进展

1.导师制

以张艳萍、张静为代表的研究者在《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对导师制作了具体阐释,具体要求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管理建设,每个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负责分配给自己的若干学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在不增加校舍和师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

2.多班主任制

对多班主任制的研究体现在叶建军、黄金梅的《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一文中,研究者在对现行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班主任制概况及弊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班主任制,即学校或班级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每个班级由多个甚至所有科任教师来共同担任“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建设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

3.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也是针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所提出的创新构想之一,通过“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原有班级规模大大减小,每班学生控制在24~32人左右,该构想不单纯是对原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是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及师生交往状况的全方位变革。

4.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

对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以李涵为代表,在其《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一文中提到这是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具体做法是取消现有班主任的称谓,把所有教师都纳入班级管理中组成“班级组”,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且在班级内组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具体形式有四种,即“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及“多对多”,将“教书”和“育人”从组织制度上很好地融为一体。另外,研究者赵蒙成对班级组和学习共同体予以理论支持,如交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并提到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促使班级由社会组织向社会初级群体来过渡,目标是构建学习共同体。

5.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

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与上述几个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该制度将家长与学生很好地纳入了班级管理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了集体合力的潜质。该制度赋予了班级管理以新的内涵:即在班级经营过程中,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科任教师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核心成员共同参与对班级的管理建设。

四、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

制度的保障对任何管理理念的实施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上述制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在于构想的创新性、教师的自觉性,更在于制度的保障性。本人查阅了2004~2013年的中国期刊网,将有代表性且利于科任教师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归纳如下: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二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科任教师专业的培养,提升其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建立并完善评价管理制度,并使之落实。

在众多文献中,以研究者路晨为代表的观点较为新颖,其文《浅析初任教师之工作困扰》虽然主要以初任教师为论述对象,却更全方位、更立体地从师资培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群体及初任教师自身等五个维度展现了其对策措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另外,学者周建平在其文《生态式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中提到在教学制度安排上,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性的制度架构,多样化的立体组织系统以及网络性的沟通机制。

五、综合评价

总而言之,就是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终端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提升科任教师专业化素养及其班级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对班级管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效能。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和制度探索,科任教师会以更恰当、更科学的方式来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晓红.班主任制:困境及破解路径.当代教育科学,2009,(16).

[2]单方保.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3).

[3]顾吉祥.凝聚集体合力,创新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初探.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4]张艳萍,张静.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3,(9).

[5]叶建军,黄金梅.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教学与管理,2012,(4).

[6]李涵.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3,(4).

班级管理小论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理论;班级建设;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黄克非(1985-),男,浙江宁波人,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教育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助教。(陕西 西安 71002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30-02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将教学班级作为基本管理单位。作为正式组织的班级,应当具备既定的组织目标,并且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组织文化和组织成员。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学生是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主体,为实现既定的班级工作目标,打造团结和谐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达到班级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一、引入现代管理学理论,促进班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1.分层次制定目标,明确阶段性任务

管理具有计划性。计划是将决策实施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地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孔茨和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种层次关系,其中抽象层次很重要的一点是目标和使命。然而,目标和使命往往过于抽象,它需要进一步具体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作为班级这样的临时性组织,其对目标凝聚的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在制定班级工作目标时,同样需要分出层次和阶段性。一般而言,班级管理者可以把阶段性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近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一个学期,中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一个学年,而长期目标大概可以设定在毕业前夕。至于层次性,管理者可把不同阶段的目标再细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美国行为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项活动所产生成果吸引力”的大小和“该项成果实现机率的大小”这两项因素。三者的关系是:M(激发力量)=E(期望值)×V(效价)。按照这一理论,我们认为:第一,班级目标的制定要高低适度,不可盲目制定不切合实际的高目标;第二,班级目标必须和班级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激励效果。

2.建立健全班级制度,以刚性管理规范成员行为

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泰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动下,工人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企业的目标得以更快实现。如果把班级比作一个企业,那么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刚性的管理制度下,学生的行为能够更加规范。

制定班级制度有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尽可能地将学校相关制度引入班级中来。高校学生手册中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订立班级制度时应首先参考学校的相关制度,不可与学校制度相违背,且援引学校制度最为高效、省时。其二,班级制度应为班级目标服务。班级制度应当体现班级目标,每项制度都与实现目标直接相关。如,制定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是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班委集体,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制定奖罚制度是为了更好地起到激励效果,制定早读、晚自习制度是为了营造更好的班风学风等等。这一系列制度归根结底是为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其三,制度一旦实施就必须坚决执行,不可成为一纸空文,否则,老师和班委的权威性将大打折扣。

二、以系统管理为基础,完善班级的组织建设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切斯特·巴纳德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组织中,经理是关键人物,并且只有当其权力得到职工的接受时才是有效的,职工也需要积极参加组织活动。由此类推,班级可以视作一个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组成的临时性组织,团支部、班委与宿舍等构成的互动、开放、分层次的系统。

1.重视组织设计,合理设置管理层次

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管理分工的必要性缘于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幅度。管理幅度决定了组织中的管理层次,从而决定了组织结构基本形态。高校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但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排斥班级组织建设,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班级的组织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高校班级管理主要由班主任、班委、宿舍长、学生四级管理层次组成。班主任在管理中扮演引导者角色;班委扮演组织者和决策者角色;宿舍长扮演执行者角色。纵观整个班级运行过程,班委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如何对班委进行设置是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班主任首先应考虑班委数量问题,即管理幅度大小的问题。班委人数越少则教师管理幅度越小,而班委的管理幅度越大。其优势在于:信息传递速度快,教师对各个班委的指导较充分,且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小。但班委人数少也要注意一个问题:较少的班委如想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就需要教师充分放权,在充分授权的情况下,班委个人能力提升速度较快,同时对班委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更高,如果班委的基本素质达不到要求,就会对班级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如果班委基本素质较高,班主任可以尝试充分放权,减少班委人数,加大对各个班委的指导力度,增加班委管理幅度。

如果班主任的管理幅度过大,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各个班委进行充分指导,且班委人数较多容易出现职责交叉与分工不明,故而影响班级事务工作的效率。另外,班委人数较多会导致班委的管理幅度变小,虽然较小的管理幅度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在班委这一层次中并不适用:其一,班委较小的管理幅度会导致管理层次的增加,较多的管理层次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而且每次传递都会使信息失真;第二,班委人数多会令大家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2.高度关注非正式组织与意见领袖

非正式组织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领袖”,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组织是必然现象,一个宿舍、一群老乡、一群游戏发烧友或一群体育运动爱好者都会形成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成员有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而且会有一名学生较有声望,成为意见领袖。非正式组织的意见领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班级整体动向,甚至比班委的影响力更强。一旦非正式组织与班委出现矛盾,会显著影响班级风气与团队凝聚力。因此班主任应对这些非正式组织高度关注,发现意见领袖并进行正面引导、积极利用。

3.重视班级管理中的有效沟通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交换过程。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信息交流十分频繁,对班主任而言,班级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效沟通可以高效快捷地传递信息,可以令班主任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方,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班主任在沟通活动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导学生摆正心态。要使每个成员理解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均是对事不对人,大家都是向着促进班级建设这一目标前进的,要正确看待别人提出的意见。其次,创设良好的沟通氛围,在正式沟通之前可以先谈论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以拉近沟通成员之间的距离。这样容易使成员突破沟通的障碍,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再次,学会倾听,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个体差异,求同存异,鼓励班级成员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

三、以人本管理为理念,善用激励增强自信

1.人本管理,关注特殊群体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包含的主要观点是: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参与是企业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将这一观点引入班级建设中,我们可以认为: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建设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完美展现,服务于学生。班级管理者应善于观察学生并给学生正确分类,根据学生的性格特质、家庭环境、社会背景、思维方式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因地制宜地落实人文关怀。

笔者认为,班级中的人本管理尤其应当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上。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群体,这些人群需要特殊关注,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明显缺陷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受处分学生、情感困扰学生等,这些学生往往是班级建设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班级管理者应结合思政工作的实际经验和问题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教育计划。

2.灵活运用激励理论,激发学生潜力

企业管理学认为:激励,就是企业根据职位评价和绩效考评结果,设计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和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以有效实现企业及其员工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每一个组织都需要三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组织注定非垮不可。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均有贡献。在三方面的贡献中,对“未来的人力发展”的贡献就是来自激励工作。由此可见,激励对激发人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班级管理者若想运用好激励手段,须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关注学生。所有学生都希望被人关注,受到他人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行为;第二,清晰识别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缺点;第三,确保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既定目标,对目标怀有期望;第四,因个人成就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激励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的需求不尽相同,只有明确不同人的需求和敏感点,才能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班级建设中常用的激励手段有精神鼓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和物质激励等。

在具体做法中班级管理者可尝试以下几点:第一,委以恰当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工作热情;第二,正确评价工作,给予适当奖励,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第四,加强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3]万成海.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学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班级管理小论文第5篇

关键词:班主任 职责 素质

一、小学班主任的职责

从小学教学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小学班主任工作岗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责:

1.贯彻《小学德育教育纲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和行为养成。

2.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沟通,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协同任课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3.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自立能力。

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帮教工作。

5.搞好班级日常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常规训练,做好学生品德评定和学籍管理工作。

6.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经常互通情况,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注意争取社会力量教育学生。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通过对班主任岗位职责的学习研究,我认为,班主任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3.班主任是班级的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

三、对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班主任工作岗位职责的学习和体会,结合自己从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要做好一个小学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班主任工作

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求学生加强对自我的管理和约束,这种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待到学生成熟后步入社会,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学生都能够管理好自己,那么这个班级的班风班貌就是我们班级管理工作中追求的理想目标。相反,如果每个学生都不能够管理自己,却又反过来去管理别的学生,这个班级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2.班主任要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

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人格魅力,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会学生鉴赏“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

3.塑造具有“创新、民主、合作”的良好班级文化

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班级学生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理想追求、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些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心理氛围就是班级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体现良好的班风班貌。

班主任一定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具体体现在创造性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形式多样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争取优异的成绩等。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形成民主的氛围和风气,让每个学生都具有主人翁的意识,班级决策要有透明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意识。因为民主是班级文化的准则,这样的班级文化塑造出来的未来人才,必将影响未来社会的民主。

班主任一定要使班级具有合作精神,这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团结合作是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之一。学生时代会合作,以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会与同事一起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对于形成会合作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主动积极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在工作中一定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认真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文化、家庭经济情况、家长的各方面情况以及学生的身心等方面的情况。班级管理无小事,要求班主任在工作重要有耐心、有爱心的进行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通过各方面的爱心帮助和心理疏导等工作,切实保证这些个别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这是普及教育的目标要求,也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三、小结

从以上几个方面,根据班主任岗位职责的具体内容,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了反思。使我加深了对班主任工作意义的认识。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继续加强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班级管理小论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策略

在学校组织架构中,班级是其中一个基本的单位,学校教育是通过班级组织来实现的,班主任是班级组织中的领军人物,也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而所谓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按照学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相关规定,采用合适的方式,组织协调各方面因素而进行的综合管理活动。总之, 教育界对于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希望能够提高班主任管理成效,从而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1]

一、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首先,班主任是学校决策任务的执行者。小学班主任是学校决策任务的执行人员,在落实学校各项政策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学校在针对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学习方式以及校规校级等方面会制定的策略需要班主任进行执行和传达,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小学生进行管理。其次,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协调者。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就需要调节好任课教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各个学科的学习效果,班主任在这其中就起到了很强的沟通与协调作用。一般来说,任课教师是通过班主任来了解这个班级中的学生状况的,当学生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是跟班主任进行沟通和解决。作为班主任,积极协调学生跟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保证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顺利的开展,让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二、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成效的策略

1.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要积极建设班级文化。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要重视学习环境的优化,只有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大家一起互帮互助,互相勉励。班主任要跟学生一起建立相对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像轮流值日制度、请假制度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不能只顾着学习,就忽视了纪律观念和卫生观念。此外,班主任还要带领学生积极美化班级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跟学习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师的布置方面,本着简洁大方以及知识性的原则,给学生美的感觉,这样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的有劲。布置班级环境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备思想性以及激励性的内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给学生加油、打起,催人奋进。可以选择在课外时间,让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进来,亲手给自己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2]

2.召开主题班会,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对于班主任来说,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班级管理的内容,可以在每个学期都召开几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题班会。在这样的主题班会中,让学生自己编演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话剧或者小品,主要的内容涉及到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法律问题。比如,在部分学生心中会经常有这样的思想:认为只要不犯下特别严重的错误,偶尔犯点小错误是没关系的。有了这种错误的思想,有的学生就会出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去游戏厅通宵玩游戏,甚至偶尔拿个同学的笔和作业本等等现象。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小问题的危害性,帮助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让他们明白不注意小错误必然会酿成大错误。这就可以利用“思想教育,从小事做起”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中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不同的小组,一个作为正方,一个作为反方来进行辩论,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当两方达到辩论高潮的时候,班主任就要抓住教育时机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让人察觉不到的恶习就可能是以后走向犯罪活动的导火线,提高教育成效。

3.推行民主作风,实施自主管理

作为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精神,具备自主管理的能力,逐步形成从老师管理转向学生管理的过渡,老师也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首先,要在竞争中树立民主意识。在选拔班干部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竞选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自,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参与班级竞争,也都有权利通过投票选出自己认为可以的班干部群体。学生也可自愿报名参与岗位竞争,进行竞聘演讲,之后用一至两周时间实习,让同学充分了解和认识其表现,最后进行民主投票,以票多者胜出担任。这个时候,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与辅助作用,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其次,要在工作主明确主体意识。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培养主体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进行锻炼,特别是班干部,更要提高班干部的自主意识。再次,要在总结中强化民主意识。培养班干部的自主意识除了在日常工作中,还要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和总结,让班干部跟学生进行沟通,彼此交换对班级管理的看法,这样一来,就能逐步完成从教师管理转向学生管理的过渡。[3]

4.注重家校联系,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班主任就需要注重家校联系,让家长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首先,班主任要及时把学生的信息、学校的措施告诉家长;其次,班主任要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向家长告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表现,让家长配合班主任一起解决学生面对的学习问题。再次,班主任要向家长传递新型教育理念和信息,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可以把网络上或者报刊上关于学生教育的信息通过校讯通或者其他方式传递给家长。当学生进步的时候,要跟家长一起分享,学生退步的时候,要家长配合找出原因,这些都能对班级管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界人士对于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成效的呼声也变得也来越高。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任务是比较繁重和复杂的,承担的责任也比较大,要求班主任能够真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不断归纳高效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文燕 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的小学班主任管理[J].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12(11)

班级管理小论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契约;建设维护

小学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对班级的良性发展、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也有学者尝试将心理契约引入其他研究领域,学校中的班级管理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小学班级不仅有类似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班级的共性,也有着其独有的特性,对小学班级管理特性的分析可以帮助其构建有效的心理契约。从心理契约的定义、小学班级管理的特性我们可以得到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的具体内涵: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与班级学生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以学校、班级现有的管理制度为底线,以实施小学教育目标,满足小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为最终目的的主观心理约定。从一定意义上说,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也是班级的成员,而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更多的是充当“组织的者”——管理者,我们可以将其与班级视为契约关系中共同的一方。

一、心理契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功能表现

我现在任教于南京市沿江小学,主要担任了三(2)班的班主任,期间进行了心理契约的尝试运用实验。我以往的管理方法,也体现了朴素的“心理契约”精神,在一年多的实际操作中,成效明显。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有着很多影响,特别是在学生的进取心、师生关系的形成以及班级文化氛围等问题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表1、2中可以看出,建立心理契约后,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显著增多,兴趣较差的学生人数显著下降;纪律很好的学生显著上升,纪律一般的学生人数显著下降,这说明建立心理契约对班级的学习氛围、纪律状况都有着显著改善。除此之外,建立心理契约的优势还有如下几个方面:1.推动班级双向柔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学校仅靠强硬的班规等行政约束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契约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不断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合理期望,让学生在价值观上形成共识,才能保证班级健康发展。心理契约相对于校规班规的硬性执行,显得更加柔性。学校班级可以以现有管理制度为主,以心理契约为辅。2.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心理契约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基础的,是对学生期望的积极引导。班主任满足学生的合理期望,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憧憬,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承诺。这种进取心不仅在当下有利于班级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能够成为一种坚定的品质而伴随学生一生。3.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心理契约可以维护班主任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班主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了解学生的期望,满足合理期望,学生也会按照班主任的期望去做好自己,从而使师生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班主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养,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深入学生,多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对班级的期望。学生对班主任的付出也会理解和感激,进而更加尊重班主任,用优异的表现来回报。4.培育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组织与成员构建心理契约是以相互期望为基础的。其实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共同愿景:班级能够实现教育目标,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班集体健康发展。师生达成心理契约,共同努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尊师爱友、负责自律”为价值核心的班级文化。在这种文化引导下班级才会有勃勃生机和积极向上的整体氛围。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建设与维护策略

(一)教师与学生群体达成心理契约的建设策略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由于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领导作用,我们可以将班主任与学生间的契约关系视为“组织(班级)”——“成员(班级成员)”的契约关系。师生间的“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协议,需通过彼此的期望来诉求。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一般是:班主任要具有品德高尚、平易近人、公平公正、见识广博、幽默风趣等优良的素养,能够适时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物质或者精神奖励。而班主任对学生则有这样的期望: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天真乐观、全面发展,班级及其学生成员得到健康发展等。相互期望是师生双方达成心理契约的基础,班主任和每一位学生必须就对方的期望做出承诺,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维护策略

班级管理小论文第8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

一、高度统一的班集体观念文化是整个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班旗、班歌、班徽以及张贴在教室前后的班训是观念文化建设的起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在设计它们时,班主任应调动全班师生人人参与。设计完成后,应通过集合、比赛、年级活动等各种场合展示班旗、班歌、班徽,使本年级本校师生注意到本班的形象标志。班旗、班歌、班徽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对它的建设,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教师方面

要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教师是关键,特别是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与班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与现在班上的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以前在小学时大多是专职式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丧失了自觉性,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我采用了民主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同时班主任要多与科任老师联系沟通,群策群力,共同商量如何管理好班级,并高度统一认识,有助于班级管理的“一致性”,避免不同教师在教育本班时出现“一紧一松、一快一慢”等不和谐的现象。

(二)学生方面

首先是对班级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情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班主任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比如主题班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针对班上部分学生爱说脏话、坐姿不好等的坏习惯,举行了一场由学生组织的“纠正坏习惯,成就我一生”的主题班会,让其他同学在讲台上现场表演各种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还请一位练过舞蹈、平常坐姿非常端正同学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全班学生来正确评判。还比如每周的“个人文化墙”的评比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相互传阅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

其次是同辈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身心机能的迅速变化使学生产生许多新的、尚不十分清楚的体验。所以,他们迫切希望从对同辈伙伴的了解中来揭开心头的疑团和困惑。于是,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辈同伴和集体的身上来。随着对同辈集体力量的依赖以及与同辈集体的厉害关系的发展,学生遵从集体压力的倾向日益明显。比如我把刚带完的、现在已经上了大学的上一届学生请到这届班级,现身讲述他们的过去、现在及将来,让学生感悟到我该怎样正确度过中学阶段。

二、用恰当的方法建立并执行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班级文化植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上,落到实处,它是班级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三三制”班级管理模式。

(一)“三民主义”产生班级管理制度

民主产生小组、部委、常委

民主产生组规、部规、班规

全民参与班务管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民主产生小组,2―6人为一组,自由组合。根据班级常规管理,把管理事项分为若干个小项,每个小组承担一项任务,并成立一个管理部,如学习管理部、学习督导部、清洁部、文明礼仪检查部、个人文化墙管理部等,每个部选举一个部长,小组其他成员为副部长,实行部长负责制,为了统筹协调各部的工作,全班民主选举其中一个组为班级常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副部长以上的职务,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班级责任感,各个部门在部长的带领下针对所管理的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组规和部规。真真的把“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理念落到了实处。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则转为教会每个部如何去管理,怎样去管好,培养他们的胆识和管理水平。

(二)“三级服务”构建班级管理模式

现在一个班级一般就60人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若仅凭几个能力较强、责任心较大的班干部事无巨细的去管理,往往效果不佳。如何发动全体同学都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这是很多班级特别是平行班管理的一个瓶颈。“三级服务”管理很大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三级服务”,就在在班上设立三级管理机构:班委常委一级,一般由4-5人构成;职能部门一级,有多少小组,就设立多少职能部门,体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来之不易理念;学习小组一级,一般设立10-15个小组。

在“三民主义”产生的小组、部委和常委的基础上,小组对部委负责,部委对常委负责,常委对班主任负责,逐级管理,有条不紊。同时让每位同学都可以管理班上其他同学,充分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体验到当“领导”的成就感,逐渐建立起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增强其自信心,促进了学习上的进步,同时也培养了他对班级的责任感。

(三)“三级跳板”形成班级管理文化

所谓“三级跳板”是指个人文化墙建设、小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如果说班级文化是一个生命体,那小组文化就是这个生命体的一个细胞,而个人文化就是细胞中的一个分子。再强大的生命体也是由这些细胞乃至分子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三级跳板”首先要求每个同学从自己的小黑板文化建设开始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个人文化墙”。

例如在“个人文化墙”上展示自己的靓照、书画、名言、秀图、名题等,对“个人文化墙”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做到“主题鲜明、引导示范;每周一展、形成习惯;严格标准、全民评判;褒优罚劣、奖惩兑现”。“个人文化墙”丰富的内容形成小组特色文化,小组特色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这样通过“个人文化发掘潜能,小组文化展示才能,班级文化形成正能”逐层过渡,最终把班级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干净整洁的环境和文明礼貌的器物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

器物文化,是形的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器物文化是体现人情感的文化之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一个窗明几净,极富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容易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真诚地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友好地进行合作,同时,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得到了陶冶。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取得教育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首先要重视教室的清洁卫生,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拖帕整齐,抽屉内及书架上的书本摆放整齐,桌面不允许有杂物等。教室的整体布置统一一个色调,教室前后墙壁分别是班级的座右铭和班训,左右墙体上是学生自己书写激励自己的话语。同时要求学生在学校内外都说文明语言,不讲脏话,对老师、同学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