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27 15:15:3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1篇

关键词:职业标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无法实现无缝衔接,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建立以职业标准为纽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凸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

第一,培养目标设计。模具企业的技术工作种类多样。通过对技术岗位的调研分析,符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方向的岗位,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制造与装调、模具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现代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与工艺准备、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调与维修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技能型人才。第二,对应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确定了从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并对技能鉴定进行了规定[1]。通过对以上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系统性分析,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文凭、轻职业证书的做法[2]。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第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调、维护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其对应的职业岗位有车铣磨工、模具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模具设计师等。通过对各工种职业标准中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知识与能力模块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机整合,系统化设计与岗位群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定毕业生必须具备冲压、塑压、压铸产品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的能力;模具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装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能力;模具CAD/CAE/CAM应用能力;模具零件数控制造工艺编制与加工能力;模具钳工加工、装调与维修能力;冲压与塑料成形设备调整和维护能力;车间管理能力。根据从事这些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进行重构,形成具有“理实一体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体系。在模具设计中,CAD/CAM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模具加工中,数控设备越来越普及;在模具装配、调试、维护工作中,要求具有熟练的模具钳工技能,可以说模具专业人才是通晓设计、加工、装调、维修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技术融合广、技术进步快、技术水平高的特点。为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需采取“宽基础、专门化”人才培养策略,并为此搭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初步技能、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强化”三层次递进的课程体系[3]。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第三,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基于岗位职业标准的“宽基础、专门化、进阶式”人才培养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模具制造为依托,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形成公共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模具制造、模具设计、专门化方向强化、素质与能力拓展6大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模块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眼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课模块中各门课程成为一个职业能力子模块,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获得必要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子模块编排中,专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安排在前段。之后的一个半学期,分方向进行专门化培养,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模具工艺编制与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三、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操作能力。一是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定期安排他们到模具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技术人员协同参与技术研发,提高专业水准。二是要从模具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安排有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实习实训,要按照实训教学要求和职业岗位特点建设专项实验室、综合实训室、模拟实训中心、实习车间等,承担从基础到综合等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4]。第三,课程开发与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企业要求,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要从核心课程入手,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整合课程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在优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编写一些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可邀请企业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借鉴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评价和认证模式,形成“证课融通”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学历证书、课程认证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结合。第四,产学融合育人。产学融合教育是培养实用模具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坚定走产学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大与模具企业的合作力度,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都要深入到技术先进的模具企业;专业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指导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由企业策划。

四、结语

我校紧密结合模具企业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工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组织实施等改革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教学要素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模具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从而达成为模具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2]周国炳,周纯江,屠立.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J].机电技术,2009(3):119-121.

[3]孔韬.与英国职业标准相衔接的BTEC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7):89-9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2篇

关键词:德国“工业4.0”;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改革措施

引言

2011年,德国联邦教育局和研究部推出德国“工业4.0”,与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相似,核心是智能制造,,主要是为了提高德国制造工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1]。“工业4.0”是德国政府对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重新划分而提出的一个新颖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技术不断精进的情况下,工业发展历经机械化的“工业1.0”、电气化的“工业2.0”和自动化的“工业3.0”三个时代后必然会步入智能化的“工业4.0”阶段。智能化时代,核心技术特征是“虚拟—实体系统”。“虚拟—实体系统”是指工业发展会以原有的互联网和信息系统为基石,融入服务网和物联网的新血液,紧密衔接实体世界与虚拟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智能整体[2-3]。在工业范畴中,“虚拟—实体系统”可演变为以智能代替人控的“智能工厂”。在“智能工厂”中,可进行交互控制的智能机器提供生产,保证生产信息可以实时监控和传输;大数据存储系统保障核心控制系统,串联起生产原料采购入库、产品制造检测、成品物流输送等整个完整的流水线,同时可收集各环节传来的信息,以人工智能对其分析判断,决定具体的生产方案,并自动完成加工制造。这样就形成了精准按需生产、高度个性化制造的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德国“工业4.0”的出现无疑会撼动传统加工制造的机械产业部分,并迫使其产生重大变革,所以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紧跟产业改革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改革与发展一致前进。同时,机械行业相关的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因此必须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源头抓起,逐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最终变革产业模式。

1建立绿色智能化制造的新理念

“工业4.0”概念的核心为智能制造,希望工业生产全面使用智能系统指导生产过程,做到人机互动,甚至可以将3D技术融入工业生产中。因此,培养储备力量的教学环境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工业变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打破传统粗放生产的旧观念,形成创新的智能制造新思想。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学生,尤其是机械、电子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高校学习中形成符合“工业4.0”要求的智能化生产新思想,这也要求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与智能化制造相关的引导。

2教学内容多样化和具体化

虽然德国“工业4.0”的技术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但核心基础均为机械。因此,要求未来的机械工程师不仅要在自己的机械专业做到高精尖,还需要对相关电子、信息等专业知识有足够的储备,而学校机械专业在其培养计划中都应意识到学科的交叉学习,并做出相应改动。全面改革的德国“工业4.0”是希望智能化的工厂和生产系统能够代替传统方式。因此,机械专业学生的课程计划应涵盖与此智能化相关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通信系统等课程。因为课时无法兼顾的学校,也应尽量利用课外实践课、选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挤出时间为学生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弥补相关知识,从而拓展机械专业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3引导学生向着知识多元化发展

“工业4.0”的实现要求其从业人员掌握了解自身专业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学生,在储备知识的阶段需要涉猎多方面知识,多元化发展,做到本专业高精尖,相关专业全了解,以成长为全能人才。但是,现在的高校教育制度仍旧是学分制,造成了学生学习十分局限的现状。学生很少主动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学习知识面狭窄。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为学生安排与其发展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定期举办跨专业学习交流会,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身知识素养,鼓励和引导学生成长为适应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基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德国“工业4.0”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因此,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3篇

关键词:模具设计师培养方案模具软件

1.当前模具人才的需求状况

据统计我国目前模具人才求远大于供的窘境急需改观。急需加快模具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总的发展方向仍将是,实现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和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高于行业总体速度;继续扩增塑料模和压注模所占比例;扩充专业模具厂家的数量及能力。加大投入以强化创新能力。因此模具行业非常缺乏设计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模具设计师。

目前我国高职,主要培养面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可以是模具的加工者也可以是模具的设计者;高职高专的模具专业毕业生有就业优势。原因之一是中国现有的模具企业,除了少数的大型模具企业外,多数是小型企业,从事模具的加工业。其在职大部分人员都未接受过专业教育。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既有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经验,是技术型劳动者。一专多能,一人多职.这就要求培养出既懂技术,又要懂管理的复合型模具人才。因此摆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构建合理、实用的教学课程体系,使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跟上模具企业的需要。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练应用cad/cam主流软件,具有较强模具设计及利用现代数控机床进行模具加工的能力,适应模具设计及制造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岗位:本专业毕业生重点面向生产塑料制品和金属板料成型制品的企业,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开发和制造,并能从事一般的冷冲模具、粉末冶金等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操作及生产管理等工作。

但是在构建教学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真正搞懂模具设计的内涵,引用中国模具行业最具影响力专家査鸿达“设计者把怎样完善地将一套模具做出来和交出去的方法,通过图纸和工艺流程卡(应用绘图工具或者是电脑软件),清清楚楚地告诉制造者。制造者按设计者的图纸和工艺流程卡顺利地将模具做出来并得到客户的认可。这个全过程就是模具设计“。

在传统的支撑模具设计能力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机械技术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专业课:冲压模具与设备,塑料模具与设备,模具cad/cam应用,金属压铸模具与锻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cad/cam实训等。以上课程课程已经虽然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课程培养体系,但是由于知识序化混乱,教学设计粗放,忽视开发过程,没有真正按企业的规定和要求来设计与制造模具,导致大多数学生毕业并不能马上成为合格的模具设计师。那么制订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成了当务之急。

3.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模具设计师的培养方案

第一,要解决学生们必须的画图的基础, 通过机械制图、autocad、ugnx基础模块教学训练以抄和模仿为主,就可以达到画2d和3d、装配图非常熟练的程度。

第二,学习模具结构设计,基于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指导思想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我们的任务,并且与工厂签下协议。在时间上要完全按照工厂的要求,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设计模具。设计过程中要按工厂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方案的讨论和审批。图纸确定后,学员要编组到工厂的模具班里参加每一个细节的全过程。观察有经验师傅的制造过程,一直到试模和试模后的修整,直到完成交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冲压模、塑料模各一套的制作任务,期间老师要相应的环节讲述冲压、塑料及压铸所用知识,这样学生们就会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做到零距离衔接。因为优秀的模具设计师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计算能力。

第三,模具cad/cae/cam能力的学习,这个阶段有了模具整个设计、制造流程的能力。我学院目前开设我国大多数模具企业选用的ug nx软件教学,主要集中训练ugnx软件的moldwizard注塑模设计模块做到配合cae软件moldflow可以通过在三维环境中精确地对塑料产品的注塑成型过程丶塑料熔体的流动形态进行仿真分析,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优化丶验证塑料产品及相关模具的设计方案和制造工艺,防止设计或制造过程的错误可能引发塑料产品外观缺陷或翘曲(即变形,导致塑料产品零件无法装配)。达到优化设计注塑模具。完成模具结构装配图,模具零件图的设计。

pdw级进模设计模块学习:ugnx/pdw模块分为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模具、级进模具两类,内嵌冲压零件展开、回弹计算、应力应变分析、压力中心计算。全三维表现的模具,所见即所得,带有自动干涉检查,防止模具设计差错。包还带有标准模架、标准零件库,易于扩充。使学生理解软件操作的依据,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实现真正的“设计”而不是画图的目的。

最后利用ugnx的数控加工模块把前面生成的模具工作零件,型芯和型腔,或者凸模和凹模等生成合适的刀具路径nc文件,传输到数控机床进行加工。达到了基于ugnx软件的cad/cam一体化教学。

这样能够熟练地运用ug和cad,并且能够用电脑查看其他模具设计师设计的模具和自己以前做过的模具,能够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到的模具结构在电脑里画出来,并且进行分析、修改和调整,这样培养的毕业生能充分达到现代模具企业的要求的模具设计师。

4.结束语

优秀的模具设计师的培养是国家模具企业实现升级创新的保证。在模具设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各个院校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希望我院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模具企业特别是河北模具企业的输送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加快我省向模具强省转变步伐。

参考文献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4篇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探索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73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就目前来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不太乐观,不仅影响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模具专业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的概述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模具设计与制造旨在培养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工艺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质量管理等工作,适应机械模具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实践。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专业性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中开展单元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加强实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应用性较强,这门学科与许多机械设备有着直接的关联。然而就当前模具专业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来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而模具设计与制造大多都比较抽象,如果老师依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势必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模具与制造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加大教学实践十分重要。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中,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模具拆装,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为老师,更要为学生进行模具的拆装演示,让学生全面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的专业知识[1]。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校企联盟,通过校企联盟这个平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 教师的引导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老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喜欢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转变这个观念,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则要加强引导,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把有关工艺和操作向学生进行示范,要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课堂充盈生机和活力[2]。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操作环节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不断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2.3 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现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在培养专业的模具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中,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另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必须面对企业的需要,重点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技术性、管理型方面的人才,积极地与企业“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同组成工作机构,制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3]。

2.4 实施互动探析交流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好基础[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载体,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找出问题答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为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将问题探析的过程变为师生互动的过程。通过师生的互动探讨、生生的互动交流,实现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解题效能的有效提升[4]。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专业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单元教学,可以提高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韩森和,徐志杰,曾繁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2(06):38-39+41.

[2]火寿平,韩绍才,孔德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2012(04):26-29.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5篇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在该专业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应用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实践教学体系符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第四是增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具体来说实践性教学体系可谓是专门针对模具设计这类动手性较强的专业设计的。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的理论知识大于实践知识,经常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而且不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参与到整套模具从产品分析到设计、制造和调试的整个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知识应用水平的提升,最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其次我国教育部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一要求明确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方向。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充分的了解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每一个缓解,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对于企业生产中流行的各种技术、工艺都能够更好的接受,进而将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个人对相关制造工艺的学习,实现了教学相长。

第四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需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P系和长效产学研机制,相关企业成为学生毕业实现和教学实践的基地。面对企业人才要求,在现实岗位上进行实践,能够更好的掌握生产制造工艺,企业可以根据学生表现选择人才,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前文的论述中,主要对实践教学体系对该专业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可见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更好的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了企业和人才的双向选择,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本节主要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对策。

1.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针对传统专业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实践不足的问他,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首先要增加实践教学课、专业实训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实践。并将教学内容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放到实习、实验等实训课程中完成教学工作。例如针对专业基础课时和选修课程可以适当的缩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基础课程教学效率。而针对实践课题,则需要增加一部分课时,充分的让学生动手操作。

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在技术爆炸的今天,各项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业也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被及时的应用到模具制造中。如果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就会面临着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就需要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实践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提高学生毕业就业能力。

3.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在中职校园建设中,许多地方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有的学校只能针对模具制造等引进几个加工机械,成立一个校办企业等,但是非全面性的业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引入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在教学实训课中,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实际岗位进行观摩实践,亲历选材、设计和生产装配的每一过程。在校企合作中,即为企业培养了岗位适合的人才,又提高了学生具体岗位的实践能力。

4.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是做好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此,加大了投入力度,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落实,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和模具人才,就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近年来通过培训、引进、聘用等方式,基本建成了一支适应形势发展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6篇

一、高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思路

以行业企业岗位群作为研究的起点,从行业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的职业生涯途径找到高本衔接逻辑,依托行业协会,以此开展相互衔接的岗位群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分析。通过对职业能力分析分解出相关技能点,继而由技能点分析出知识点,从而形成高本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参照高本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及两个层次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课程体系建构会议,构建高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依托广东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平台,根据企业实践反馈信息对研制的高本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进行调整。

二、模具行业、企业与专业调研

行业、企业与专业调研是标准研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的调研:模具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专业面向岗位群及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要求情况,高职与本科学校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情况,高职与本科在校生的学习现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方面的调研。调研主要采用了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调研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了比例饼图分析、频率分析法以及权重分析法等方法[1]。

1.模具行业的发展趋势

本部分的调研对象为国家、省、市三级模具协会负责人以及收集整理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行业发展规划。

智能模具拥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市场空间大等明显优势,代表模具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以智能模具为代表产品将有力支撑中国高端装备零件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未来的模具企业更加关注增强企业质量、标准、品牌意识,从关注产能的增加转变到关注质量效益的提高,以硬实力提升转变到软实力塑造,企业由单纯执行标准转变到参与或牵头制定修订标准,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形象宣传、知名商标、优质品牌。

2.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依托广东省模协,调研了广东省64家模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模具企业在人才需求类型上为四大类:(1)技术层面――数字化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2)管理层面――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3)贸易与投资――语言、国际贸易规则、投资风险与控制;(4)操作层面――设计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文秘、会计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为针对管理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操作层面。

3.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调研是开展衔接工作的重点内容,是高职与本科两个层次培养的岗位目标指向,也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本部分的调研对象主要为模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技术部门,主要是以企业走访和座谈会的方式完成。

高职与本科面向岗位群的确定,一是通过人才发展路径调研,一般来说通过毕业3年的工作时间,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可以达到各自的培养目标。二是通过高职、本科毕业生毕业3~5年岗位分布情况来看,符合上述培养目标[2]。这些目标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是通过高职或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的。通过调研,确定高职培养目标岗位为助理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高级工(含工艺员、编程员)、生产管理员、模具调试员等。本科培养目标岗位为设计工程师、项目管理师、制造工程师(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工程师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职业发展路径表,将一些不同岗位概念统一,并且通过让企业填写各层次发展岗位及发展年限,最后确定高职、本科所对应岗位群。

4.目前高职与本科学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情况

本部分的调研主要是针对高职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负责人调查及收集近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比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的重合度不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助理产品设计师、助理项目管理师、助理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高级工(含工艺员、编程员)、生产管理员等。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则定位在研究开发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程师(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师等。因此培养目标实现了分层定位,本科的定位高于高职的定位。

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高职与本科是两种不同的体系。由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使得两种类型的院校形成了具备各自特色的课程体系,较好地保证了各自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强调高技能,其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比例较大(60%左右)。而本科强调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比例较少(最高的占到30%左右,部分本科学校的实践课时非常少)。因此构造科学、合理的高职-本科院校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衔接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课程的重复度上,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绝大部分专业都是针对招收的高考生设计,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特别是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金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高职和本科重合度非常大。

三、职业能力分析会以及职业能力标准建立

职业能力分析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定职业能力标准、获取职业能力单元和知识点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的目的是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整合、提炼行业专家的意见,获取具体的能力要求,并为接下来的职业能力分级、能力单元、知识点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通过比较与借鉴国内外职业能力分析方法,结合深入的实践研究,创立了“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是通过头脑风暴、文献查询、个案分析等多种途径,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细化为工作项目,工作项目细化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细化为职业能力四个步骤,再从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职业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会举办了2场,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杜怡萍研究员任主持人,共21位行业技术专家,分别来自富士康科技集团、群达模具(深圳)有限公司、东江模具(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金三维模具有限公司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达到国际水平的公司和企业,包括一线技术骨干、班组长和车间主任,主要对产品设计、模具设计、项目管理、工艺设计、数控编程、模具制造工、生产管理、管理岗位等岗位进行分析。

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制定出职业能力分析表,项目组得到了模具企业操作类、技术类、管理类等3大类工作领域,8个工作岗位的48个工作项目,192项工作任务共计603条职业能力,此外,还确定了各岗位共同的9项41条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能力分析表制定过程还结合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项目团队多年对企业的跟踪、积累,对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整理完善和规范化的表述,是制定对接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为教学标准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课程体系建构会与高本衔接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体系建构会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采用“头脑风暴法”和“转换法”,由教育专家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完成课程转换,初步形成课程体系;第二阶段采用“卡片张贴法”,由课程专家对照职业能力分析表,完成职业能力点与课程的对应。

1.高本衔接专业培养目标建构

要清晰定位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要素: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就业领域、目标岗位、发展速度、职业能力、职业层级等内容区分高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2.高本课程体系建构

在专业培养目标衔接的前提下,实训课程体系的衔接,课程体系建构以“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为指导思想,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及可持续发展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建立课程与能力的对接关系;二是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三是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四是考虑高本衔接课程的延续性与衔接性,同类课程的层次性,避免高职、本科课程的重复; 五是要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以模块化构建课程结构,构建“宽专结合”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特征:一是以岗位群定专业,一般每个专业涵盖4~6个职业岗位;二是以模块类分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专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三是以多形态建功能,包括学科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技能训练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等;四是以任务驱动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编制任务驱动式课程内容[4]。

3.课程标准的编制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包括课程名称、适用专业、课程性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参考学时与学分、课程结构、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十项内容,课程标准编写难点为课程结构中的“学习任务”设计,参考以下三种方法完成,方法一:按任务完成的过程步骤(环节)分解为学习任务;方法二:设计一组(3个左右)递进式的学习任务;方法三:按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关系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由项目组成立专门课程标准编写小组完成相关课程标准撰写。共计完成高职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11门,本科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5门。

五、关于后续研究的思考

1.继续开展课程评估标准研究,形成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标准、评估标准封闭的标准循环链条,保障项目研制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完善。职业能力标准是课程标准制定基础、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是教学参照、评估标准是职业能力标准在教学效果上的检验,将评估单元作为能力标准模块向课程标准转化的中介,有效形成封闭循环。

2.依托行业企业,建立高职-本科衔接的跟踪反馈机制,在企业层面实现实训项目的衔接和第三方评价的衔接,开展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衔接专业教学研制”,主持人:戴护民、徐伟、寒剑。]

参考文献:

[1]杜怡萍,李海东.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64-01

技能培训是职业学校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依据职业的现状,确定本专业训练目标。然而,职业学校培养出的所谓高技术人才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是因为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与开发不尽合理。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的重点就是保证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够有效的使学生进行掌握。

1市场对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及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对于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具体的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从事冲压成形、塑料成形等生产工艺设计与各种模具设计的设计型技术人员;第二,能够进行模具零件的生产工艺编制工作,以及现场作业指导工作中对问题的解决的工艺型技术人员;第三,能够有效的对生产运行进行主持,对现场生产进行组织,对生产管理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模具常见的故障进行有效判断并排除的技术性管理人才;第四,能够对相关高新设备进行操作,并加工模具零件的技术性操作人才。

针对上述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来说,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对上述技能进行有效的掌握,并保证自身具备一定的模具制作能力,对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够熟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具备现代社会就业所需的各项能力,进而使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2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1进行明确的专业定位。

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电子、计算机三大科学集于一身的专业性学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为专业定位过于笼统和理想化,使许多学生对数控专业技术的职能和理论知识都只是了解,不能真正的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没有高中基础的短短四五年时间内系统掌握几门技能和知识是非常困难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技术知识,理论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框架,实践教学则给企业铸造一块企业需要的定型技能人才。总而言之,职业学校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开发要别于普通高校,不能成为高中和大学课程的简单缩减,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

2.2建设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与理论课程。

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不断进行深化教改,以新智能结构为核心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具体的要求是:

第一,知识结构的整合。就是要学习政治理论、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操作技术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对模具零件的生产工艺编制工作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要能够熟练的应用,同时还应学习计算机、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做到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全面训练,成为职业学校高专的高素质专业性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

第二,能力结构要求。在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提升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能力,即要具有较强的高新设备操作能力,在操作中能够合理的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对模具常见的故障进行有效判断并排除,对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产品有产品质量控制和分析的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和内容创新性。在理论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课程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安排,据统计较为合理的课程安排比列有公共课程占到29%,技术基础课程占到38%,专业课程占到33%,技能课程安排占到32%,按照合理的比例安排课程的学习。课程安排过后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的体系建设,要使专业课、实践课和基础课三类课程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相应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场地、师资一体化,促进学生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的精密掌握。在做到前面的两条之后还要对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实践进行制定、修改,尽量用一个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课程,提高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计划要具备鲜明的职业学校教育特色,突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企业一线急需的高级应用型、适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安.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9(02):125-126

[2]王荣.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10(01):234-235

[3]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9(22):101-10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主要是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承担着为地方和企业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等多个层次有别于其它教育,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不够突出。模具专业的主干课程都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国家教委早就明确地提出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为1∶1。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模具实训设备投入不够和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等原因,造成课程体系中明显偏重于理论教学,课程内容也没有为本该占总教学时数50%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撑。实践教学往往被安排在每一学期的期末集中几周进行,根本无法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学、做一体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少。

2.课程安排不符合企业需求。在高职院校中设置模具专业的学校不少,但毕业生质量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却很少。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充分、及时地与企业沟通,没有按企业的意愿培养技能人才。课程内容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不强,甚至有些课程内容已经过时。

3.课程内容与现代化技术不匹配。由于先进设备的急剧增加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生产一线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课程内容中都得不到及时更新。例如采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技术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已经成为现代模具生产的趋势,目前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反映比较充分,而有关计算机辅助分析(CAE)的内容却几乎是一片空白。CAE是在计算机上建立数学模型,对塑件成型过程进行仿真和分析,以便于及时发现产品的缺陷,是高职模具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新技术。另外模具快速成型技术在课程中也只是简单介绍,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与掌握。

4.“工学结合”名不副实。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但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措施,使得当前的校企合作停留在“人情、互赢”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责、权、利不清。即使是现在普遍存在的“校中厂”、“厂中校”也多是昙花一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对此,高职院校应该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例如德国在学生企业实践中的政府作为和制度措施。

5.课程质量评价观念有待更新。课程质量的评定关键是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所以构建科学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是课程质量评价的关键。课程的评价方式不仅是课程体系内部的重要环节,更是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认同标准。目前高职院校在评价方式上基本都以教师为主体,沿用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百分制的成绩评定方式,即使有平时成绩,也是和期末成绩三七开的。这种评价方式主要偏重于检验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反映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积极性被削弱了,学生只能疲于应付各种考试、考核。

二、建设高职特色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模式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课改模式。当前国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基于工作过程的德国模式;基于行业化项目模块的澳大利亚模式;工厂化、车间化的新加坡模式。目前高职课程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走“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道路。但由于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所以在课程改革模式上不能完全统一要求。总的来讲,行业背景、专业背景成熟的,学校设备完善的院校可以考虑采用德国模式或澳大利亚模式开展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基于工作过程的德国模式更适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对于专业背景、行业背景不显著的专业可以考虑采用新加坡模式。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根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十步法”,课程开发应包括如下10个环节:课改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课程――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教学环境――评价方法――课堂层面的课程改造。所以课程改革的效果主要由课改教材(1~6环节)和课程实施(7~10环节)两部分体现。目前,这两个部分都存在一些不足: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开发不完善。

(2)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广大教师中的推广力度不够,主要是由于有效的课改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3)校内实训条件与校外实训基地无法和新的教学模式完全配套,在对外培训、对外技能鉴定、对外应用等服务社会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材建设规模化、系列化,师资水平零距离,实训基地零投入、零缝隙是我们下一步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重点突破的目标。

三、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

1. 确定模具专业核心课程。模具专业课程门数众多,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不充足,教师一般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确立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决定性作用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选择很重要,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和特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科学合理地确定。核心课程应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建设核心课程,应该以精品课程为目标,使之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代表课程”,发挥关键作用,带动其它专业课程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2.建立“必要的”选修课程体系。现在高职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多为文科类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没有实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和课外讲座,其实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三维建模是模具专业学生一项必备和重要的技能,许多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种三维绘图软件课程(如Pro/E、UG、SolidWorks等),但是实际上各企业生产所应用的软件各不相同,就可能造成学生掌握的绘图软件与企业要求的不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地方企业的需求,重点开设一门三维设计软件课程,而选择其他三维软件作为选修课程向学生介绍,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3.开发与订单式教育相适应的课程。“订单式”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它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必然趋势。与“订单式”教育相适应的课程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安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在上岗后可以与工作岗位“零距离”。为此,模具专业教师必须常年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生产动向,熟悉新设备、新工艺,将未来专业发展趋势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这样学生在毕业后正好能够运用专业技能为企业服务,减少了再培训的过程。

4.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式课程。传统的高职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开展实践环节。但是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就已经丧失了学习兴趣,等到实训环节时,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了。所以模具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积极探索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发展职业能力。

5.开发符合“地域特色”的专业教材。教材内容要根据专业面向的特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并且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衔接,习题和实训部分应该与技能鉴定题库吻合。

企业的模具制造能反映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教材内容也必须加快更新,而出版社因为用书量的限制,难以满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高职院校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融入了本校的教学改革成果,与本校的软、硬教学条件相一致,能够充分体现自身教学特色。高职院校与本地区模具企业联系紧密,所以校本教材的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本地区最新的职业动态,反映现代知识、技术、工艺等最新信息。同时,校本教材不受发行量的影响,教材内容可以随企业需求变化而适时调整。

6.实施第三方评价,加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反馈调节。为了保证对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做出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方评价人员可以是本校的资深教师、教学督导,也可以是外聘学校的教师或者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第三方评价的反馈信息,对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每年评价二次,在对反馈信息进行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如果得出课程体系中某些课程的设置不能与相应的知识及能力目标相符合,并经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半数以上人员表决通过,就应该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确保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7.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模具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这些新技术进入教学课堂是要先经过教师的学习理解,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高职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企业也源于此。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建设模具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破解校企对接的时空障碍。

高职院校可以与周边地区模具企业合作开发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模具设计的工作流程和制造过程实时传送到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也能了解到模具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①课程教学文件,包括电子教案、教学大纲、试题库、多媒体课件、教材、专业书籍、资料等;②有关“模具加工”实训教学录像片,以生产中的技术或技能运用为对象,以真实的模具为载体,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摄制,体现生产一线的实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