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学

金融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14 19:21:18

金融学

金融学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金融学 课程

一、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现状

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涵盖投资管理、筹资管理、收益分配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流通与管理离不开货币、信用关系、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资金管理方法与技能,而这正是金融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其所拥有的金融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大多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理财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各学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大纲来看,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外汇与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及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金融发展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放在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机构、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货币政策等章节上。从教学实践中看,并没有区分金融专业学生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差异。对财务管理专业而言,金融学按上述内容体系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传统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改革金融学的教学内容, 是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内容未体现出金融与非金融专业的差异

从实际情况看,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学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后续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学等,会对在金融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所以金融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为使学生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金融现象可以做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其本专业的学习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即可。但是,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另外,给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讲金融学的教师,一般是金融专业出身的。所以授课时基本都会按照习惯,用专业的大纲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二)交叉重复内容多

一般经管类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的课时都在40学时以内,所以时间紧、内容多的矛盾较突出。而专业的大纲中,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许多问题,尤其与先学的课程,内容上的重复较严重。这样,既不能为学生搭建清晰的金融学框架, 又浪费了宝贵的授课时间,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从泰山学院金融学教学大纲与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比较中可以看出,40学时的金融学中,有12学时是在重复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比重高达30%。

(三)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内容欠缺

从金融学30%的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重复就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更侧重于宏观金融运行机制, 重视银行体系、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内容。而与我们日常理财息息相关的微观金融运行机制,金融学教学中涉及较少。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其他课程,所以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运用金融知识的现象。

(四)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环节。高校教学改革是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较少涉及。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与模式建议

(一)制定适合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与教学形式的错位,适宜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按专业和非专业划分,降低标准,教学时保持一定的自由度,根据不同专业选择适合内容和调整目标。这在客观上要求各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师加强团队合作,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探讨本专业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布局,构建适应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

(二)适当增加金融微观部分的教学内容

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金融学开始向现代金融学转型,其特点就是金融学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技术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其理论核心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宏观部分内容重复过多,可以适当增加现代金融微观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金融机构部分,可以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及功能定位,使学生对我国日益发展的多样化的非金融机构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金融价格部分,要增加与利率相关的计算、收益率的计算、利率的期限结构、资产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部分内容的教学。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金融功能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金融电子化、金融自由、金融工程化的进展,现代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内过激金融热点问题频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讲授无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实际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运用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思想,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金融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讲授过程中加强参与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金融想法。另一方面, 课程之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教学的工作,如:聘请校外专家来校给学生讲授金融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指导学生如何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推荐学生到金融行业实习,可以与某个证券公司达成协议,将其作为学院的一个实习基地,在实习中更有兴趣学习专业知识。

(四)适宜在教与学方面要树立一种充新教学模式

针对非金融专业的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 可以在教与学方面要采用一种充新教学模式。即:“教”可利用案例教学法、分析讨论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可通过增强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与金融熏陶方式,引导学生阅读金融方面的课外书籍,如《货币战争》、《资本战争》、《伟大的博弈》、《财富千年》等课外书籍,一方面可以拓展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对金融学习的兴趣。

(五)构建更加科学的综合考评方式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目标,在综合考评上要更多体现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传统的以闭卷考试成绩加日常考核的单一考核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在闭卷考试基础上,应当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可以考虑采用其他形式的考试,例如可以用网上模拟、设计金融方案、金融小论文等来确定成绩。增加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综合知识运用等能力的考核比重,从而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科学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方永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北方财经,2012(04).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金融学第2篇

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包括Markowitz的均值一方差模型和投资组合理论(1952年),Sharpe、Lintner,Mossin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64年),Fmna的有效市场理论(1970年)和Black―Scholes―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1973年)。这些理论的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它是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石。但是有效市场理论在解释实际金融现象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之谜、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

面对这一系列金融异象,人们开始质疑有效市场理论,质疑传统金融理论。由于行为金融学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原先不受重视的行为金融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而只具有有限理性,这一假设更贴近实际。随着研究的深人,行为金融学形成了对传统金融学的重大挑战。2001年素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美国Clark奖授予了行为金融学家Rabin教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授予了行为金融学家Daniel Kahne・mail,这表明行为金融学已完全被主流经济学家认可,并代表了金融理论的发展方向。下面简要回顾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过程。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n:el教授发表的《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笔者认为,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可以看作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源头。

1969年,Bauman和Burrel发表了《科学投资方法:科学还是幻想》。他们认为,金融学新的研究领域重点应放在数量模型和传统的行为方法的结合上,这样会更贴近实际。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nl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式提出了预期理论。该理论以其更加贴近现实的假设,严重冲击并动摇了传统金融学所依赖的期望效用理论,并为行为金融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是因为如此重大的贡献,Daniel Kahneman教授才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

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预期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效用函数。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1.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而不是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因此投资者不是从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心理价位),并且因人而异。2.价值函数的形式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在盈利部分是凹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凸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存在处置效应,即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3.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投资者对损失更敏感。实证分析表明,放弃某样东西损失的效用是获得它增加的效用的两倍。

预期理论的提出大大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一大批研究成果相继诞生。1985年,Shefrin和Statman验证,在美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确实存在处置效应现象。2001年及2002年中国学者证实,中国的投资者也存在处置效应。1994年,Shefrin和Statman挑战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1999年,两人又挑战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

金融学第3篇

一、介绍

在传统金融学的范式中,“理性”意味着两个方面:首先,人的信仰是正确的:他们用于预测未知变量未来实现的主观分布就是那些被抽取实现的分布。其次,给定他们的信仰,在与Savage的主观期望效用(SEU)概念相一致的意义上,人做出正常可接受的选择。

BF是一种研究金融市场崭新方法,至少部分地以对传统范例面临的困难做出反应的面貌出现的。广义上,BF认为通过使用某些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某些金融现象。在某些行为金融学模型中,人的信仰不完全正确,大都是因为不恰当的应用贝叶斯法则。在另一些模型中,人的信仰是正确的但做出的选择通常是有疑问的,与SEU不相容。

BF最大的成功之一是一系列理论文章表明在理易者和非理易者相互影响的经济体中,非理性对价格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长期的。文献称之为“套利限制(limitsofarbitrage)”,这构成了BF的两大块之一。(见第二部分)

为了做出清晰的预测,行为模型常需要指定人的非理性形式。人们究竟怎样误用贝叶斯法则或偏离SEU呢?在此引导下,行为经济学家们典型地求助于认知心理学家汇编的大量实验证据,这些都是关于人们形成信仰时潜在的偏误,和人们的偏好或给定信仰后怎样做出决策的。因此心理学构成了BF的第二大块。(见第三部分)

我们考虑BF的特殊应用:理解整个股市,平均回报的横截面情况,封闭式基金定价;理解投资者特殊群体怎样选择其资产组合和跨时交易;理解证券发行,资本结构和公司的股利政策。最后总结和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套利限制

2.1市场有效性

EMH认为实际价格等于基本价值。在有效市场中,没有免费午餐:没有投资策略可以赚得风险调整的超额回报。BF认为资产价格的某些特征最有可能用对基本价值的偏离来解释,而且这些偏离是由非理易者的存在引起的。对此种观点持长期反对意见可追溯到Friedman(1953)。他认为,理易者(也称为套利者)会很迅速消除非理易者(也称为噪声交易者)引起的偏离现象。本质上,这种观点基于两个主张:首先,只要偏离基本价值——较简单地说,误价(mispricing)—一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产生了。其次,理易者将立即抓住机会,因此纠正了误价。BF对第二个主张很少有异议,但对第一个主张有争论。即使当一种资产被广泛的误价时,设计纠正这种误价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风险(即下面将要提到的四种风险),使之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误价仍是存在。

2.2理论

在前一节中,我们强调了当误价发生时,设计纠正它的策略不担有风险而且成本昂贵,因此允许误价存在的思想。现在我们就讨论一些已确认的风险和成本。

2.2.1基本面风险

关于某只股票基本价值的一些坏消息,引起股票进一步下跌导致损失。而且替代性证券很少是完美的,经常是高度不完美的,使得消除所有基本面风险成为不可能。

2.2.2噪声交易者风险

指被套利者利用的误价在短期内恶化的风险。此思想由DeLonget.al(1990a)提出。即使某只股票拥有完美的替代性证券,套利者仍面临那些本来使这只股票低估的消极投资者更加消极促使估价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一旦想当然认为估价不同于其基本价值是可能的,那么想当然认为未来价格运动将增加发散性也是可能的。当然,如果价格最终收敛于基本价值,那么有长远视野的套利者会对噪声交易者风险置之不理。

噪声交易者风险之所以重要是,现实世界中许多套利者是短视的而非有长远视野的。这是因为许多套利者——职业资产组合经理人——不是管理自有资金,而是代客理财。用ShleiferandVishny(1997)的话说,这是“大脑与资本的分离”。这种特征有重要的后果:缺乏专业知识去评价套利者策略的投资者,可能简单地基于套利者的回报来评价他。如果套利者正试图利用的误价在短期内变遭导致损失,投资者可能认为他不称职而撤资。套利者远远不能等到短期损失过去,此时恰是投资机会最吸引人之时,他可能被迫过早地变现。这种过早变现的恐惧使他行如短视者。这些问题仅会使债权人烦恼,在短期受损后,债权人看到附属抵押品贬值,会要求偿还贷款,又引起过早变现。

2.2.3执行成本

恰当地运用利用误价的策略经常是很困难的。许多困难与卖空证券有关,而这是套利者为了避免基本面风险所必须做的。对大部分货币管理人——特别是养老基金管理人和共同基金管理人——卖空是不允许的。一名允许卖空的货币管理人——例如对冲基金管理人——仍不能卖空,如果卖空供给不能满足它的需求的话。即使他能卖空,套利者不能确保他能继续足够长的时间借到证券直到误价自我纠正使他获利。假使证券的原先拥有者要收回,套利者将不得不在可能不利时,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称为“大宗买入”)以补进他的卖空头寸。

某些套利策略需要在外国市场上买卖证券,这经常有法律限制阻止美国投资者这样做。通过法律漏洞绕过这些限制是昂贵的。最后,“执行成本”也包括执行套利策略时面临的一般交易成本,例如佣金和买卖差价。

2.2.4模型风险

即使一旦误价发生,套利者经常仍然不能确信这是否真的存在。考虑这种情况的一种方法是设想在寻求吸引人的机会时,套利者依赖于一个可以告诉他基本价值的模型来判断是否误价。然而,套利者不能确信证券被误价:也可能是模型错了,股票事实上正确定价了。这种不确定性来源称之为模型风险,它也会限制头寸。

与教科书中的套利相比,现实世界中套利包括大量风险,在某些条件下将限制套利和允许基本价值的偏离一直存在。为了理解这些条件是什么,考虑两种情况:

首先,假设误价的证券没有相近的替代性证券,因此套利者将暴露于基本面风险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套利受到限制的充分条件是(1)套利者是风险规避者;和(2)基本面风险是系统性的,因此不能通过拥有许多头寸来分散。条件(1)确保了误价不会被单个套利者拥有误价的证券大额头寸而消除。条件(2)确保了误价不会被大量套利者每人都在误价的证券当前持有量上增加少量头寸所消除。噪声交易者风险、模型风险或执行成本的存在仅是进一步限制了套利。

其次,即使完美的替代性证券存在,套利仍然受到限制。替代型证券的存在使套利者不受基本面风险和模型风险的影响:如果两种证券拥有未来状态下相同的现金流而卖不同的价格,那么他完全相信发生了误价。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不存在执行成本,因此仅有噪声交易者风险。DeLonget.al(1990a)表明了噪声交易者风险是强有力的,即使仅有这种形式的风险,套利有时也受到限制。充分条件与上面的相似。

捕捉其他现实世界情形的努力使得完备套利更加不可能。例如,大量不同个人不能干涉纠正误价的努力可能有其他原因。一个可能性是进行套利需要的资源和关系仅能被少数训练有素的职业人士所获得。另外,可能是获悉套利机会有成本(Merton,1987),因此实际上仅有一小撮人随时能意识到套利机会。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讨论了像对冲基金这样的套利者利用市场无效性是不易的。然而,对冲基金不是试图利用噪声交易者的唯一市场参与者:企业经理人也玩这个游戏。如果经理人认为投资人正高估了其企业股票,他可以通过以吸引人的价格发行额外的企业股票而受益。这样产生的额外供给可能潜在地将价格拉回到基本价值。

不幸的是就像对冲基金一样,对经理人来说这种游戏也是有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模型风险可能特别重要。经理人很少能确信投资人正高估了其企业股票。如果他发行股票,认为股票高估而此时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将招致偏离其目标资本结构带来的成本而无任何回报受益。

2.3证据

从理论的角度看,有理由认为套利是一个有风险的过程,因此限制了它的有效性。原则上,任何持续误价的例子立即证明套利限制:如果套利不受限制,误价会迅速消失。但问题是,当许多定价现象被理解为偏离基本价值时,仅在少数例子中,确定误价的存在没有任何合理的怀疑,这是因为Fama(1970)所称之为“联合假说问题(jointhypothesisproblem)”。为了证券价格不同于其恰当的贴现未来现金流,需要一个“恰当的”贴现模型。因此,误价的任何检验不可能避免地是误价和贴现率模型的联合检验,这使给无效性提供确定性的证据变得困难起来。

尽管有这种困难,金融市场仍有大量的现象可以几乎确定地证明是误价并持久存在。

2.3.1孪生股权(twinshares)

1907年皇家荷兰(在美国和纽芬兰交易)和壳牌运输(在英国交易)按60:40的基率同意合并他们的股权,但仍保留为分离的实体。如果价格等于基本价值,皇家荷兰的股权价值应总是壳牌股权价值的1.5倍。FrootandDabora(1999)发现两者的股权价值之比严重偏离1.5,而且,皇家荷兰按平价有时35%被低估,有时15%被高估。

2.3.2ADR’s

ADR’s是以信托形式被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外国证券股份,这些股份的收益在美国交易。在许多情况下,外国公司的ADR在纽约的交易价格与标的股份在母国的交易价格非常不同。

2.3.3编入指数(indexinclusions)

S&P500中的一个公司离开指数通常是因为被兼并或破产而换入另外一家公司。HarrisandGurel(1986)和Shleifer(1986)发现一个显著的事实:当一只股票被编入指数时,它的价格平均暴涨3.5%,而且这种暴涨是持久的。这种现象的引人注目的实例之一是,当Yahoo(雅虎)!,被编入指数时其股票单天暴涨24%。

2.3.4互联网出让(internetcarve-outs)

*年3月,3Com在其全资子公司PalmInc.的首次公开发行(IPO)中,卖掉了5%的股份,保留了余下的95%所有权。在IPO之后,3Com的股东间接拥有1.5倍的Palm股票。3Com也宣布在9个月之内剥离Palm其余股份的意向,同时将给3Com股东1.5倍的Palm股份。在IPO之后首次交易收盘时,Palm的估价在$95,按1.5倍估价3Com的价格下限是$142。事实上,3Com的实际价格是$81,这暗含着3Com除Palm之外的子公司的市场估价为每股-%60!

基本面风险噪声交易者风险执行成本模型风险

皇家荷兰/壳牌无有无无

ADR’s无有有无

编入指数有有无无

Palm/3Com无无有无

表1利用误价引起的套利风险

三、心理学

在这一节里,我们总结了可能是金融经济学家特别感兴趣的心理学。

3.1信仰

3.1.1过度自信

人们对他们的判断过度自信。一是人们估计概率时很少校准;二是人们设计估计量的置信区间太窄。

3.1.2乐观主义和如意算盘(wishfulthinking)

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能力和前途抱不切实际的乐观看法。

3.1.3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当人们试图确定模型B产生数据集A的概率时,他们用A反映B重要特征的程度来评估该概率。

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表性是有益的启发,但也产生某些严重偏误。一是基率忽视(baserateneglect),过分高估B对A的代表性。二是样本大小忽视(samplesizeneglect),当推断特定模型产生数据集的似然性,人们不考虑样本的大小。

3.1.4保守主义

相对于代表性会导致低估基率,保守主义是指过多重视基率的情形。

3.1.5确认偏误(confirmaionbias)

一旦人们已形成一个假说,有时误认为另外的不利证据实际上也支持该假说。

3.1.6定位(anchoring)

人们形成估计时,经常先始于某值(可能是任意的),然而相对于此值做出调整。实验证据表明人们“定位”的初值太多。

3.1.7记忆偏误

人们推断事件的概率时,经常搜索记忆中相关信息。

有时经济学家们对这些实验证据的主要部分小心翼翼,因为他们认为(1)通过重复,人们将学会去除偏误的方法;(2)领域中的专家,例如投行中的交易者,很少犯错误;和(3)用更有效的激励,这些效应会消失。

3.2偏好

3.2.1展望理论(prospecttheory,PT)

任何试图理解资产价格或交易行为的模型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是关于投资者偏好或投资者怎样评估风险性的假设。绝大数模型假设投资者根据期望效用(EU)框架评估。不幸地是,当人们在风险性间选择时系统地违背EU理论。因此有大量地的非EU理论试图更好与实验证据相匹配。其中之一展望理论(KahhemanandTversky,1979)可能是最有希望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基本事实。PT有许多关键特征。首先,效用定义在损益(gainsandlosses)而非最终财富头基础上,这是Markowitz(1952)首先提出的思想。其次,价值函数凹于收益凸于损失,这表明对损益的灵敏性大于对收益的。这一特征称为损失规避(lossaversion)。最后是非线性概率转换。对小概率加权太重(overweight),而且人们在较高概率水平上对概率差异较敏感。

展望理论解释人们在相同的最终财富水平情形下做出不同的选择,源于该理论的重要特征——架构(framing)或问题描述效应。在很多实际选择情况下,决策者在怎样考虑问题上也有灵活性。价值函数的非线性特征使心理会计(mentalaccounting)至关重要,它使个人与财富其他部分具有相分离倾向。

3.2.2模糊规避(ambiguityaversion)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讨论集中在理解结果已知时人们怎样按客观概率行动。现实中概率客观上很少已知。为了处理这种情况,Savage(1964)发展了主观期望效用(SEU)框架。Ellsberg(1961)的著名实验指出了人们厌恶主观或模糊不确定性甚于厌恶客观不确定性,这已发现称为“模糊规避”。

三、应用(略)

四、结论

行为金融学是一个新兴领域,正式始于1980年代。我们讨论过的很多研究是过去五年里完成的。我们处于什么状况呢?在众多前沿问题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5.1对于显著的异常事实的研究

当DeBondtandThaler(1985)的时,许多学者认为对他们发现的最好解释是这是一个程序错误。自此以后,他们的结论已被不但同情他们观点的而且持另外观点的学者们重复了很多次。此时,我们认为大部分经验事实已被大部分同行所接受。尽管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仍在争论中。这是进步。如果我们都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我们可以集中理解为什么这样了。

5.2套利限制

二十年前,许多金融经济学家们认为有效市场假说必须正确,因为套利的力量。现在我们懂得这是一种天真的观点,而且套利限制容许大量的误价。现在也大都懂得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策略,因为有风险和成本,不仅仅是指缺乏误价。价格可以是非常错误的而不产生获利机会。

5.3理解有限理性

主要感谢认知心理学家如DanielKahneman和AmosTversky的工作,现在我们有一长串稳健的实证发现将人类实际形成预期和决策的方式进行分类。在记下这些过程的正式模型中,展望理论最有名,也取得了进展。经济学家们从前认为行为或是理性的或是不可能形式化。现在我们知道有限理性模型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比纯理性模型更精确地描述了行为。

5.4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构建

在过去几年里,金融市场中人不完全理性的理论建模工作有所突破,这些论文或通过信仰形成过程或通过决策过程放松了完全理性假设。像上面讨论过的心理学家工作,这些论文是重要的存在性证明,表明体现人类行为的显著方面,同时紧凑地考虑资产定价是可能的。

5.5投资者行为

现在我们已开始一项重要的工作,试图提供证明和理解投资者,不但业余的投资者而且职业投资者,怎样做出他们的资产组合选择。直到最近,这项研究明显缺少全体金融经济家们的参与,或许因为构建资产定价的错误信仰不需知道经济体中人的行为情况。

这是在短时期内取得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更靠近研究议事日程的开始而非结束。我们知道要冒足够的预测风险才能了解到该领域的未来进展大部分是不可预测的。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忍不住冒险对下一步的可能进展提出少量意见。

首先,我们已总结过的大部分工作范围很窄。模型明显捕捉了投资者信仰,或他们的偏好,或套利限制的一些特征,而不是捕捉了三者全部。这一评论可以运用于经济学大部分研究,而且自然暗含研究者也是有限理性的事实,然而,随着不断进步,我们希望理论家们开始将它们更多体现并运用进他们的模型中。

一个例子或许可以理解这一点。实证文献反复发现资产定价异常现象在小型和中型股票上比大型股票上表现更显著。这好像可能是这一发现反映了套利限制:交易较小股票的成本较高而且低流动性使许多潜在套利者失去兴趣。这一观察是明显的,但仍没有构建为正式的模型。我们希望在套利限制与认知偏误之间的研究成为今后几年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其次,对某些经验事实明显有竞争性的行为解释。某些批评家认为这是该领域的一个弱点。已总结的一长串认知偏差,有时确实为行为建模者解释时提供了许多自由度。我们承认有众多自由度,但注意理性建模者从中也有许多选择权。像Arrow(1986)具有说服力的讨论,理性本身不产生许多预测。预测来自于从属的假设。

金融学第4篇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该理论的提出并不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简单拼凑,而是观察和思考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尽管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即何为因、何为果),但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明确地表明,一方面,每一次经济发展的高潮都伴随着金融制度、金融过程以及金融功能向高级化和复杂化演变,而每一次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使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更为平滑;另一方面,更为明显的是,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停滞,都造成金融运行和金融秩序的混乱,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正是二者之间的这种经验关联,促使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倡导者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考察和摸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本质规律,将其确定为其理论的基本问题。 

2 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含义 

(一)金融结构高度复杂化 

对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它既可以是戈德史密斯所指“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也可以特指短期金融、间接金融与长期金融、直接金融比例的不平行发展与不均衡发展,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逆转,即“金融倾斜及其逆转”。还可以是包括全球不同类型国家或一国不同时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商品、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金融)的数量变化(比例)与质量高低,以及上述因素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与不同要素的变化与比例等。但是,在复杂的金融结构变迁中,最为重大而深刻的金融结构变迁还是“金融倾斜及其逆转”。它大体上反映了由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由以银行机构为主体的金融到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由以银行为主导主体的简单金融到以金融市场为主导主体的复杂金融,由以国别经济体为单元的相对封闭的国别金融到高度开放的高度流动性的真正全球性的全球金融的结构变迁。 

(二)金融功能的实质性扩展与提升 

在传统上,在以银行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金融的功能被简单地限定在单纯的中介功能,而在以金融市场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在金融经济中,金融的功能得到不断丰富、扩展与提升。根据默顿(1999)的归纳,现代金融系统的主要核心功能是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管理风险的功能、提供信息的功能和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莱文(1997)的研究则表明,金融功能主要有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实施企业监控、便利商品劳务、促进风险管理和合约的交换。总之,不管对金融功能如何进行概括,但金融功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扩展与提升却是无庸置疑的。 

3 金融功能、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 

发展金融学是研究金融是什么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即不仅研究金融本质的演进及发展,而且研究经济发展的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而是研究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换言之,发展金融学既从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又从金融的本质演进与金融经济互动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既研究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正功能,又研究二者关系的负效应、负功能。 

(一)金融功能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 

金融功能作为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因此,它当之无愧成为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货币作为金融产生的标志,它所承载的价值运动就构成了金融的范畴,因此,货币对于金融功能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货币的产生是金融功能演进的起点。金融功能的承载体是金融体系中的子系统(如包括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等在内的金融结构),没有这一载体金融功能将无所依附,更无从谈及功能的发挥,当然,金融功能的载体也处于发展之中,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金融功能产生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系统对它的需求,因此,金融功能内生于经济系统之中。不过,金融功能也不是单向决定的,而是相关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金融与经济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此外,金融功能是有目的和指向性的,即它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存在,更具体的就是媒介价值运动,因为货币是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通过以货币为基础的价值流通来媒介其他商品载体的价值运动更有效率。 

(二)金融结构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金融体系是金融活动过程的总体概括和规定,是金融过程的上层建筑,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搭配、比例等关系,是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功能来予以表现的,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功能的主要体现,金融体系是金融结构作用的表现形式。因此,一国金融体系与其他国家金融体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二者金融结构之间的差异上,有什么样的金融结构,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因此,金融结构作为衡量各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其的比较分析自然也就成了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三)金融效率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归宿 

金融效率作为各金融结构主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绩效,反映的是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与正功能,与之相反,金融危机(预期风险的实现)反映的则是金融与经济的负效应与负功能,金融效率与金融危机都产生于金融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好比一对孪生姐妹,不可能只要其一而不要其二。事实上,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将金融风险(financial risk)单独列出来,与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放在平行、并列的地位而纳入发展金融學研究框架,但这并不表明发展金融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不关注金融风险,相反,本文将金融效率定义为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就是在金融风险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总之,在发展金融学研究框架中,金融结构通过金融功能的纽带与金融效率发生作用,金融结构是金融功能的表现形式。 

4 结语 

目前,全世界的金融理论都是在在宏观金融学领域和微观金融学领域中发展,主要分析与论证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效率等,这对于未来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在金融市场中很多模糊和不确定的认识在金融理论体系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可以说当下的金融的新理论都是结合金融市场的现状发展起来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还需根据金融危机时代进行执行,这不仅能有效解决金融市场中的实际问题,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实践与发展具有无法忽略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扬、王国刚、安国俊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布赖恩·克特尔.金融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金融学第5篇

关键词: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结构;金融功能;金融效率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金融分析的基本问题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该理论的提出并不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简单拼凑,而是观察和思考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尽管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即何为因、何为果),但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明确地表明,一方面,每一次经济发展的高潮都伴随着金融制度、金融过程以及金融功能向高级化和复杂化演变,而每一次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使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更为平滑;另一方面,更为明显的是,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停滞,都造成金融运行和金融秩序的混乱,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正是二者之间的这种经验关联,促使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倡导者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考察和摸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本质规律,将其确定为其理论的基本问题。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对传统范式进行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而金融分析方法本身则直接体现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非中性”的范式要求。只有沿着金融分析,才有可能突破原有经济、金融学的束缚,通过把金融有机地融入一般经济过程,提出系统化的命题和原理,进而完成发展金融学的理论构建。

二、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含义

金融发展理论,不仅非常有针对性(当然该理论的提出也并不完全是以危机为导向的(crisis-oriented),而且对于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极强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揭示金融的一般资源属性,将金融提高到人类社会资财之源的战略高度,从而提高全人类全民族的现代金融意识,进而高度重视之、极力爱护之、精心珍惜之、慎重科学开发配置之;(2)揭示出金融的特殊资源属性,即金融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这一资源的配置进而配置其他一切资源的特殊资源,才揭示了现代经济即金融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核心是金融调控的理论根据,才昭示出通过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来解决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通过提高金融资源(投资资源、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提高一国或地区经济效率的政策含义;(3)进而揭示了金融在提高了对一个经济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的同时,它自身的系统性风险也在提升与累积的这一理论概括,这既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经济越是金融化、经济金融越是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就越高、危害就越大这一事实,也揭示了在现代金融经济条件下,金融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以及通过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和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以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4)在金融资源学说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的基础上才形成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这一理论为基础上进而提出制定和实施国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实质是一个宏观的、高度哲学概括的金融理论。“该成果是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系统全面地提出了金融的资源本质属性,提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社会资源,是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的理论学说,这一学说极富时代特征,并由此引起了传统金融理论的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也引发了传统资源观和传统金融观的根本性变革,构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具有重大的金融基础理论原创性意义。此外,该成果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创造性地扩展运用到金融领域,在此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引起国家决策领导机关、社会各界和经济金融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热烈反响与深入研究讨论,也同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保持了高度的协调与一致性,同时该成果也具有严肃的政策涵义与重大的实践意义,对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中国尤为重要,具体而言:“(1)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日益增长,并产生一系列严峻挑战与矛盾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提出和主持这一重大研究项目,并被审定为1999年国家软科学项目的。这就使这一项目和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响应时代挑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这一研究成果,即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理论基础是‘金融资源论’,而金融资源论的前提与基础是建立在对人类传统资源观,即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资源观创新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资源观中非自然资源,即社会资源的确认与确立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研究成果确认金融的资源属性,提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社会资源,是战略性稀缺资源’观点,从而引发了传统资源观和传统金融观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创新与巨大变革客观上构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国家知识体系创新的一部分;(3)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重大挑战与创新。金融资源论是对近百年主流经济学货币金融观和中国传统金融观,即金融本质的‘中介论’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外生论’、‘从属论’和‘工具论’的严峻挑战与根本创新,使之成为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金融观;(4)这一成果构成了对传统经济学范式、理论和方法这一根本意义上的创新。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范式的最高层面上,第一,从坚持货币非中性从而金融非中性这一根本理念出发。第二,将可持续发展,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均衡、有序与有效的持续发展这一根本发展目标,引入新经济学和新金融学,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了当代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日益脱离人文哲学与社会历史的关怀的纯技术化数学化倾向。第三,提出了区别以往的以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比率的经济效率观,即金融效率观、质与量统一的效率观、现在与未来相协调的效率观;(5)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金融理论创新意义,而且对于各民族国家和经济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政策性指导意义。第一,该成果确认了金融的资源属性,实际是确认了金融资源的非主观性即客观性,确认了货币非中性,从而金融非中性,实际上是确认了货币金融政策的非中性,确认了金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正负作用),从而确认了金融要素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中的不可或缺性。第二,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经济金融学范式中,引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中,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可持续发展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实现了金融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引入新的金融资源效率观,在实践上意义重大。过去以为经济是第一性的,金融是从属性的,而事实上无效或低效的经济是金融资源无效或低效配置的结果,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与信贷结构的结果;(6)通过金融资源二重属性,实现了新金融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平滑过渡。这一研究成果确认了金融的资源属性,金融资源的二重属性,金融是资源,所以它既是资源配置对象,又是配置其它资源的手段;而经济学又是以研究经济资源最佳配置为最高目标的,这样,研究通过金融资源配置进而配置其它资源状态与规律的科学便是现代金融经济学。这就使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基础经济学、金融学原创性的意义。”尽管现代科学革命的旗手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如其倡导者所言,“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大部分仍然是很不成熟的,其体系的严密性、理论深度等诸多方面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在很多问题上甚至还只是提出了若干初步的思路,远未实现精密的论证和深刻的阐发。”中国学者白钦先教授正是基于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的考察、发展经济学家们对金融的忽视、经济理论对市场认识的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金融实践的发展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提出了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毫无疑问,该理论的提出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首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它拓展了资源的范围,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金融资源的概念,并且明确地区分了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其次,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吸取了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如对制度、历史等非经济因素的重视。第三,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是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孔祥毅教授从协调的视角,揭示了金融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金融与经济增长、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此促进金融与经济高效、有序、稳定与健康发展。

(一)金融结构高度复杂化

对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它既可以是戈德史密斯所指“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也可以特指短期金融、间接金融与长期金融、直接金融比例的不平行发展与不均衡发展,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逆转,即“金融倾斜及其逆转”。还可以是包括全球不同类型国家或一国不同时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商品、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金融)的数量变化(比例)与质量高低,以及上述因素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与不同要素的变化与比例等。但是,在复杂的金融结构变迁中,最为重大而深刻的金融结构变迁还是“金融倾斜及其逆转”。它大体上反映了由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由以银行机构为主体的金融到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由以银行为主导主体的简单金融到以金融市场为主导主体的复杂金融,由以国别经济体为单元的相对封闭的国别金融到高度开放的高度流动性的真正全球性的全球金融的结构变迁。

(二)金融功能的实质性扩展与提升

在传统上,在以银行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金融的功能被简单地限定在单纯的中介功能,而在以金融市场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在金融经济中,金融的功能得到不断丰富、扩展与提升。根据默顿(1999)的归纳,现代金融系统的主要核心功能是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管理风险的功能、提供信息的功能和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莱文(1997)的研究则表明,金融功能主要有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实施企业监控、便利商品劳务、促进风险管理和合约的交换。总之,不管对金融功能如何进行概括,但金融功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扩展与提升却是无庸置疑的。

(三)金融的资源属性被揭示与认知

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战略性社会资源,这一本质特征并不是人为赋予的,也不是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强加给它的,只是最近才被人类所发现、揭示与认知,这是强调金融资源的客观性而非主观性。同时,它的这种资源属性也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只有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金融经济阶段后才可能逐渐显现出来,进而被人类所揭示与认知。具体而言,第一,只有金融的资源属性被揭示之后,才有可能被各国或地区将其提高到人类社会资财之源的战略高度,从而提高全人类、全民族的现代金融意识,进而高度重视之,极力爱护之,精心珍惜之,慎重开发科学配置之。第二,只有金融的特殊资源属性被揭示之后,才有可能被各国或地区充分地意识到金融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这一资源的配置进而配置其他一切资源的特殊资源,才能揭示出可以通过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来解决不合理的经济产业结构以及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提高一国或地区经济效率的政策含义。

(四)资本市场日益成为全球高度开放的市场

随着经济金融化、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传统的以国别或地域界限构筑的藩篱被拆除或打破,使传统上相对封闭的局部性资本市场,发展为高度开放的、高度流动性的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资本市场。因此,这一变迁使在传统上是由一国当局之一的中央银行等核心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垄断权利”被弱化,进而形成全球性国际金融资源配置主体,而掌握全球性国际金融资源开发配置主导权的国家就可以凭借对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进而配置全球各国的其他资源,这对于综合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就可能形成严重的财富“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因此,在考虑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率与金融效率时,必须既从国别更从全球的角度进行,至于金融风险与危机、危机的预警与解救、金融安全与,则更应冲破传统以国别为限的思维定势与政策局限,从更广阔的全球范围来考虑与解决。白钦先教授的“金融资源论”恰好兼顾了这些内容,它把“金融资源”划分成三个具体的层次:一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它包括广义的货币资本或资金,是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货币资本或资金是金融资源的微观层次和基础层次;二是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它是金融资源的中间层次,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大体上与戈德史密斯所称的金融结构相一致;三是整体性高层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最高层次,是货币资金运动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国一定时期的货币资本或资金存量和现存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是金融资源的“硬件”方面,金融总体功能则为金融资源的“软件”。由此可见,白教授对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划分,既有“金融工具体系(包括货币和非货币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体系”,又有“金融工具运动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三个方面。因此,该定义兼顾了金融的诸多方面,清楚而不含糊。本文构建的发展金融学正是以此为基础逐一展开,再进行具体的框架设计。

三、金融功能、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

发展金融学是研究金融是什么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即不仅研究金融本质的演进及发展,而且研究经济发展的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而是研究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换言之,发展金融学既从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又从金融的本质演进与金融经济互动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既研究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正功能,又研究二者关系的负效应、负功能。

(一)金融功能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

金融功能作为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因此,它当之无愧成为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货币作为金融产生的标志,它所承载的价值运动就构成了金融的范畴,因此,货币对于金融功能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货币的产生是金融功能演进的起点。金融功能的承载体是金融体系中的子系统(如包括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等在内的金融结构),没有这一载体金融功能将无所依附,更无从谈及功能的发挥,当然,金融功能的载体也处于发展之中,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金融功能产生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系统对它的需求,因此,金融功能内生于经济系统之中。不过,金融功能也不是单向决定的,而是相关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金融与经济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此外,金融功能是有目的和指向性的,即它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存在,更具体的就是媒介价值运动,因为货币是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通过以货币为基础的价值流通来媒介其他商品载体的价值运动更有效率。金融功能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功能,即为整个经济提供支付、结算、保管和兑换等基础功能,它是与货币的演进与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是整个金融功能体系结构中的基础功能;二是核心功能,即资源配置功能,金融体系实现资金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转移,是金融体系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三是扩展功能,即经济调节和风险规避;四是衍生功能,即风险管理、信息生产及处理、公司监控及治理,它们是资源配置功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日益显现出重要性的,是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的保证。这四个层次的功能是紧密相关的,隐含了金融功能演进的次序。

1.基础功能:服务功能与中介功能

服务功能是最为基础的金融功能,主要是指金融为整个经济运行提供的便利服务。具体包括:(1)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一个统一的衡量单位,即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2)为人们提供剩余财富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转换的途径;(3)为物物交换时存在的需求双重耦合提供解决途径,它既包括一般等价物又包括流动性的提供;(4)提供大宗跨地区的汇兑和结算服务;(5)提供财富保管服务。金融中介功能其实就是金融的简单资金融通功能,也就是在资金盈余者和资金亏欠者之间充当资金调剂人,它既以服务功能为基础又与服务功能共同构成了其他功能产生的起点。

2.核心功能:资源配置功能

资源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运作进行储蓄动员和项目选择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但它在此过程中是能动地发挥作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经济需求。具体而言,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从空间纬度上,体现在将不同空间的资源按照效率进行配置。从时间纬度,则通过金融体系进行跨时间配置。从经济增长的角度,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通过储蓄动员,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动员起来,从而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2)通过金融体系对项目的选择,使等量资源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由于经济过程是以金融体系为载体的间接价值运动过程,而价值运动又直接依赖于资源配置,因此,它就毫无争议地成为了经济的核心问题。

(二)金融结构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金融体系是金融活动过程的总体概括和规定,是金融过程的上层建筑,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搭配、比例等关系,是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功能来予以表现的,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功能的主要体现,金融体系是金融结构作用的表现形式。因此,一国金融体系与其他国家金融体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二者金融结构之间的差异上,有什么样的金融结构,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因此,金融结构作为衡量各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其的比较分析自然也就成了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三)金融效率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归宿

金融效率作为各金融结构主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绩效,反映的是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与正功能,与之相反,金融危机(预期风险的实现)反映的则是金融与经济的负效应与负功能,金融效率与金融危机都产生于金融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好比一对孪生姐妹,不可能只要其一而不要其二。事实上,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将金融风险(financial risk)单独列出来,与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放在平行、并列的地位而纳入发展金融学研究框架,但这并不表明发展金融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不关注金融风险,相反,本文将金融效率定义为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就是在金融风险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总之,在发展金融学研究框架中,金融结构通过金融功能的纽带与金融效率发生作用,金融结构是金融功能的表现形式,金融效率则是联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的桥梁。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金融本质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共同构成了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发展金融学是研究金融本质及演进、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学科,但它既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发展一般,也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一般,而是在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因此,金融功能在发展金融学研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基轴,其中,金融功能扩展与提升即金融功能演进,金融功能演进即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1-6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2]白钦先:“再论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

[3]白钦先:“论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理论研究的逻辑”,《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4]白钦先:“论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时报》(理论版),1998年6月7日。

金融学第6篇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一,牢固树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二,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人以渔”,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因授课时间有限,与政治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货币起源、货币制度等内容可以略讲;与西方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信用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内容可以少讲,从而集中宝贵的时间资源重点介绍一些证券、保险、基金等微观金融的内容;对商业银行部分,可重点关注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混业经营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等内容;以前经常被忽视的电子货币、消费信用、民间信用、金钱道德观等内容也应该加强。对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3.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可以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已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建立涵盖证券、期货、保险、基金、银行、外汇等仿真交易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操盘”,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中介公司已经推出了各色各样的模拟交易平台,网页版、下载版、手机版不一而足,这是一个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实验途径。这些免费交易平台涵盖了外汇、股票、基金、ETF、衍生品交易等几乎所有的金融投资领域,通常拥有同步实时报价、最新财经动态、专家市场分析以及种类繁多的技术分析工具,还有各种有奖交易竞赛供学生个人或组团参与。相比固定的实验课,这些免费交易平台在学生操演学习的时间、地点等方面更加灵活,仿真性和趣味性也比较强,只要教师加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评比考核,学生就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4.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金融学第7篇

区域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吴玉华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应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夏春阳,罗云,张宏宇

个人住房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张建民

增强基层央行营业部风险防范能力的思考 魏颖

独立董事制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分析 魏晓琴,滕园,Wei Xiaoqin,Teng Yuan

中国证券业的发展趋势及券商发展战略思考 王兰军,Wang Lanjun

中国证券市场结构与规制制度分析 陶虎,Tao Hu

发展我国股指期货的运作模式探讨 李新安,Li Xinan

中外券商合作理论与途径探析 陈音子,Chen Yinzi

影响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折价因素的实证研究 王锦凌

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 杨胜刚,乔海曙,Yang Shenggang,Qiao Haishu

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 边东海,赵巍静

对图书馆文献剔除工作的反思 刘雁,金纪玲,张琴

谈高校的校园环境与建设 任洪涛

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思考 周彦明

对支付结算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胡利波

债转股中应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 王占平,武光林

银行业信贷风险监管的内容和手段 宋继伟

当前票据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王邈

推进综合改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能力 郑良芳,Zheng Liangfang

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借鉴 边卫红,宋风轩,Bian Weihong,Song Fengxuan

开放经济条件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李树杰,Li Shujie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比较与借鉴 田晓丽,王静,Tian Xiaoli,Wang Jiang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探讨 邢哲

国际混业经营趋势下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牛永涛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思考 朱连才,姚维刚,Zhu Liancai,Yao Weigang

人力资源及其会计处理 杨方文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 张亦春,蒋峰,Zhang Yichun,Jiang Feng

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探析 王素芬,丁全忠

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概论》课教学 陈婕,何辉

网上证券交易的风险防范与监管策略 帖俊峰,Tie Junfeng

关于中国发展网上证券交易的思考 刘秀兰

改革证券市场佣金制度的思考 杨宏亮,李君

构建我国汇率目标区的设想 霍桂森,陈磊

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正当其时 卢英,沈国儒

讨论是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 李爱香

完善银行业内控机制的思考 孙孟强

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田俊茹

浅议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散管理 庞亚辉

增强信贷支持力度须摆脱三大困扰 宋云利

防范金融风险应从"以事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赵栓林

保险人管理亟待规范 闫志青

国外保险业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刘晓星,Liu Xiaoxiu

论我国保险业的创新发展 侯婷

也谈高校学报编辑的基本素质 封俊国,Feng Junguo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夏潆焱,Xia Yingyan

资本市场抑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王军,王忠,Wang Jun,Wang Zhong

虚拟经济、实物经济与金融危机 姜琰,陈柳钦,Jiang Yan,Chen Liuqin

我国银企信用关系的劣化及其矫正 何金旗,蔡则祥,章建伟,He Jinqi,Cai Zexiang,Zhang Jianwei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实证研究 付俊文,Fu Junwen

金融业务的关联与互动分析 钟俊,Zhong Jun

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贾德奎,Jia Dekui

日本的通货紧缩及政策评价 卞志村

网络金融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王元月,马蒙蒙,彭妍

当前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李兰英,石向和

关于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康建英,金纪玲,孙胜存

营业杠杆在企业的应用研究 侯艳蕾

股利信号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徐明圣,Xu Mingsheng

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研究 郭洪,Guo Hong

论我国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模型选择 陈红,Chen Hong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中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 徐晓伟,李林杰,安月萍

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 张静琦,孔曙东,Zhang Jingqi,Kong Shudong

银行会计教学内容的调整设想 李德录,戴立新,LI Delu,Dai Lixin

如何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李爱香

试论学校体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杜晓丽

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李玉芳

关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设想 梁领娣,李海燕

一起责任险理赔案引起的思考 吕广明

农发行应如何加强对企业的渗透管理 马伶俐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背景知识 侯秀英,范淑琴

大学毕业生如何写自传 刘长义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相融性 李春萍,张文良

促使金融机构赢利增长的几点经验 褚亚平

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黄振华,赵大治

风险投资发展中的政府 盛军锋,Sheng Junfeng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与制度创新 李优树,Li Youshu

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的设想 孔曙东,王勇,Kong Shudong,Wang Yong

安然公司破产的反思 谷晓莉

入世挑战中央银行员工队伍素质 周素彦,Zhou Suyan

阿根廷债务危机的根源、影响及教训 汤志江,季小江,段迎君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问题研究 贡峻,Gong Jun

中国基金监管模式的探索 梁晓静

权责发生制原则与谨慎性原则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亟待化解的一对矛盾 陈支农,杜伟堂

谈国有商业银行的用人误区 赵辉

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杨一霞,韩景旺

中国证券市场运行偏差的深层剖析 于长福,Yu Changfu

现金流分解法一种新的浮动利率债券定价方法的研究 陈力峰,Chen Lifeng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实思考与路径选择 夏颉,Xia Jie

浅谈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 温海芳,Wen Haifang

校园网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张宇敬,郑艳娟

电算化教学与会计教学应结合进行 程培先,富永东,李蕾红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及特征 韩红莲,张红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潘晓宁

创新与企业发展 尚云仙

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认识 刘双印

浅议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王兰英,张景兰

强化高校预算编制管理的建议 王凤荣

如何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毕海霞

金融会计风险应多层次、全方位防范 牛国艳

金融学第8篇

关键词:宏观金融;微观金融;金融学科;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30-02

一、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深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等领域的剧烈变革。通过考察发现,在西方国家金融学科体系的发展中,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金融学科体系向微观化转变

20世纪初期,金融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三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功能以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后来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的内容。总体来讲,当时的金融学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也就是现在国际学术界所定义的“宏观金融”。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市场对关于公司理财、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这就直接促进了“微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微观金融”是从微观的角度,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内容。涉及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等三个大的方向。发展至今,金融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部分,即“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但是,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宏观金融”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内容的一部分,没有充分的理由把“宏观金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或专业来开设。因而,国外的高校大都把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挂在经济系或经济学院。这事实上等于是把金融学中关于宏观的部分剥离出去,而赋予“微观金融”以金融学的定义。

2.数量化在金融学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当代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公司金融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 而资本成本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又分别是公司金融和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资本成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投资(项目价值决策) ;如何融通资金(资本结构决策) ;为投资人提供多少回报(股利政策决策)等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马科维茨的均值―方差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资产收益的决定, 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测量以及任何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的微观问题。因而成为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测定投资组合绩效、证券估价、决定资本预算以及公共事业股票管理中。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金融理论都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量的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技术。因此,要学好“微观金融”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基础。西方国家的高校为适应这一变化,纷纷在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增加或强化了这些方面的培养。

3.金融学已逐渐变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目前,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产生了一些金融学新的分支学科,如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等。目前,金融工程学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正在西方各国迅猛发展。法和金融学是自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以金融学为中心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法和金融学对于金融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如何为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或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等问题正是法金融学研究的领域。行为金融学是把心理学纳入投资行为分析,自产生以来,成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中许多不能被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并逐渐被用来作实践指导。因此, 行为金融学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必将得到深化和广化。

二、我国高校当前的金融学科建设状况

1. 对于金融学的内涵界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国内学界对“金融学 ”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宏观金融”的层面,即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因此,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大多设在经济学科门类下。而国外对Finance (金融) 的一般解释为:“金融以其不同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行、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由此可见,中西方学者对金融学的界定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对金融学理解的这种取向,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金融学科发展滞后,其研究和教学工作与金融实践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2.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

由于在金融学内涵界定上的限制,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首先,有关“宏观金融”方面的课程过多。一方面,造成课程内容交叉重叠,且传统陈旧,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另一方面,使得与金融学有高度相关性的课程,如管理学、数理统计、财务管理、法律课程等的课时不足,有的干脆就不开设。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国当前的金融学教材质量普遍偏低,相当多的教材缺乏“教学大纲”依据,缺乏前瞻性,对现实金融活动创新现象,不能从理论上作出充分、完整的阐释,教材内容高度雷同,缺乏新意。最后,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重视,学时分配过少,且大多的实践环节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对金融的感性认识与基本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3.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绝大多数国内高校仍然使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如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手段等一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相当高程度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未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这是造成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4.金融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充实完善

现在我国高校中的金融专业教学师资队伍都是传统金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与能力不适应当代金融学科发展的趋势。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多。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来。

三、 国内高校金融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应重视金融学内涵的界定。在金融学向微观化发展的趋势下,国内的金融学科建设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直接融资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已使“微观金融”的全方位研究势在必行。首先,应对金融学的内涵做出明确的、与我国金融实践发展相适应的界定。这是对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

2.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在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金融机构单一、金融工具简单的时期,是基本适用的。但是,按照目前的金融发展,要在四年的本科期间培养出某金融领域的专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对培养目标应该作出相应调整。鉴于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对本科阶段的教育应该淡化专业,强化基础,强调学科的金融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和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需求。

3.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对出现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果断的删并处理。可以相应增加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金融法律知识等相关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必修课。可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和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课程,这一层次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具体目标小范围地作些调整。二是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地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对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

对于实践环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是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大其学时和学分的比重。

4. 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类课程,可以引进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而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充实和提高金融学的师资队伍。现在在各高校担任金融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金融教育背景,如不加以改造和提高,将难以胜任现代金融的教学工作。因此,需要采取引进、培训或鼓励进修等多种措施并举,来提高现有教师的金融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缓解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鼓励教师研究现实金融世界,尤其是要加强对“微观金融”领域的研究,紧跟现代金融发展的前沿领域,并积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以此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任课教师客观上很难了解和掌握各类繁杂的金融业务最新发展状况。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实际部门的业内专业人士授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广谦,等.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

[4] 王广谦. 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