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30 09:44:23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第1篇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贯彻执行县级教研活动的同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工作计划,并督促落实。其教研工作特色及工作业绩总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学无止境”,通过学习才有提高。学习形式多样化,有讨论学习材料,观看专家讲座,观看教学录像,开展“读书论坛”活动,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活动等。学习,让我们教研组每一位成员幸福地走在成长的路上。

2、研修活动扎实,富有成效。我校语文组研修活动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凭借承办“语文论坛”这一契机,积极推动我校校本研修活动,激发教研组成员参与研修的热情和责任感。

第二步:重视校内教研课的进行,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同年级教师共备一节课,同课异构,同上展示课,人人听我,我听人人,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做到课前有说课,精心施教,课后评课、及时上传教案、反思。活动实效好,锻炼了青年老师的成长,促进了老教师的提高,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步:通过校外研修推动校内研修,实现“内外兼修”:参加校外研修的老师介绍所得所思,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借鉴学习,这样也很好的提高了研修的质量。

3、精心筹办“星河”广播站,初见成效。我校“星河广播站”的成立是语文教研组工作的另一大特色。从筹备成立,组织活动,开始广播等一系列工作凝聚了王**老师的心血和辛劳。

4、隆重举行“樊相镇中心学校首届汉字听写大赛”,通过书写选拔、模拟赛场等激烈的角逐,王**、王**、王**三位同学摘取桂冠,并在我县第二届汉字听写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5、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因我而精彩"活动,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各个真情演绎,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创新设计,在展示中脱颖而出,张**、崔**、刘**、孙**、于**等老师被评为“风采教师”。

6.“星河文学社”各项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成果迭出。圆满完成本年度“星河”四期的出版发行,成为“意林漂流”活动中的一员,并举行了“意林杯·迎国庆”征文比赛,还辅导学生作文10多篇在“矿山杯”作文竞赛中获奖,其中,高**、李**获一等奖。这都源于文学社老师们的不计报酬,无私奉献。

7.临近期末,初三语文组的教师外出参加“中考备考会”,学习归来,在语文组又召开了新一轮的学习研修,即把握中考动态,依托中考考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立足课堂,实施点、线、面的全程训练,在培养学生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第2篇

关键词: 课题研究 主题式 教研活动 活动策划

中小学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如何摆脱无主题或频繁更换主题的游击状态?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如何避免无过程或过程不扎实的哑铃状态?教研组能否把平常的校本研修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整合起来,开展系列化的主题研修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尝试课题研究引领下的主题式教研活动。把课题研究的问题作为教研组研修的主题,试图通过开展系列化的主题式教研活动,逐步破解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从而在系列化主题研修活动中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下面结合近三年来我校几个课题研究,谈谈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操作经验。

一、制订课题方案,充盈主题选择和提炼的“源泉”

一个完整可操作性强的课题研究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的阐述、研究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的提炼、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的设计及研究分工,历经专家的开题论证和课题组的多次研讨。一份完善的课题方案就是一枚“指南针”,解读课题方案,从中选择和提炼出主题,便可寻找教研的“源头活水”。

(一)源自研究背景的“炙热点”。教研组可针对课题研究背景的难点、热点问题,提炼研修主题。如四年前我校申报了一项市级课题――《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当时还没有刮起“生本课堂”这一阵教育改革风潮,可参阅的文献资料不多。我们基于研究背景中教师评课视角“偏离学生”的现状,提炼出我校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后来经课题组讨论,课题题目调整为可操作的《关注学习状态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研究》。

(二)源自研究目标的“着力点”。课题方案中研究目标的设定是教研组活动的有效“着力点”,找准它,课题研修主题就自然诞生了。如课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提出如下的研究目标:1.通过对阅读练习设计,提炼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需求的阅读练习集;2.依托课例研究,积累典型的阅读教学练习设计案例;3.探索出指向阅读能力的练习设计的可操作模式;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阅读练习设计理念。根据第一、三项目标,分别提炼出教研组研修大主题:优化练习设计,提高阅读实效。

(三)源自研究内容的“空白点”。课题的研究内容提示教研组活动的导向,好的研修的主题可以来自课题研究内容的“空白点”。如我校一位骨干教师研究的一项《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地理素材”教学实践研究》,针对地理素材研究的“空白点”提炼出街道品德教研组的研修主题:积累素材,服务课堂。又如我校2000―2001年低语组教研活动主题,就是源自小课题《故事引领,发展中低年级学生语言》研究的内容“故事引领,发展语言”。

(四)源自研究过程的“生成点”。通过序列化教研活动,主题的研讨逐渐深入,还会生成新的主题。如高段语文组根据小课题《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研究》定的研修主题是“整体设计,有效提升”,但在研究过程中,又生成新的操作性更强的研修主题:1.单元导读课研讨主题:关注起点,有效引导;2.单元总结课研讨主题:有序梳理,有效提升。

总之,课题实施方案是课题组立足学情,多次研讨,专家论证后深思熟虑写成的,就像研讨主题提炼的“原始森林”,处处充满研讨的生机。

二、制订研究计划,提炼与分解主题

研修主题明确后,需要对它进行分解与梳理,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循序推进的子主题。课题研究计划的制订为分解主题提供研修的“轨道”。如根据课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制订的研究计划,将“优化练习设计,提高阅读实效”这一大主题分解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分层练习,提高阅读实效。将之具体细化为可操作性强的子主题:1.星级作业,分层练习;2.课内阅读一页纸专项练习设计;3.课后阅读加餐分层作业设计。

(二)第二阶段指向阅读,有效练习。可分解如下:1.指向阅读能力的练习设计(又可分解为提取文本信息、整体感知文本、语言积累运用、解释评价文本的练习);2.指向阅读方法的练习设计(又可分解为摘录批注式、统整归纳式、联结推论式、图表归纳式)。

根据细化的主题,教研组长要系统策划学期教研组活动。如以下的学期教研活动序列:

案例1:“指向阅读,有效练习”高语组学期教研活动策划

主题序列化的教研活动立足学情和现状分析,以课例研讨为有效载体,在同伴研讨中分享智慧,在课堂实践中反思,借鉴他人成功经验。这样的教研组活动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焕发出的是团队真正合作、个体自主反思的有效研修的激情。

三、设计研究过程,促进主题的互动与深入

学校有关制度规定,落实课题研究有几个必走流程:课题组成员讨论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开题论证――阶段行动研究(结合课例)――一次中期汇报,梳理课题成果――后续改进行动研究(结合课例)――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市区级课题的开题论证和结题指导由教科室牵头落实,小课题在教研组组内论证。

(一)开题论证:主题的互动从笼统到明确。来自课题的研修主题刚开始可能是模糊笼统的,但课题开题论证时,课题组成员通过与专家的对话,对研修主题的认识从笼统到明确。如几年前我校申报了课题《减负背景下中高年级有效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开题论证时,专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过大,可操作性不强,于是我们根据专家的意见做了如下调整:

1.调整研究内容使主题细化,研讨更深入。(1)以分层作业设计为核心辐射全课题研究;(2)研究作业形式和指向性目标。建议作业设计的指向性是阅读能力: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做成评价、整体感知及产生文学体验的能力。考虑文体指向不同的阅读能力,学生的真实起点、教材特点、阅读过程、方法的体验。

2.调整研究方法使主题明确,更具有操作性。(1)设计分层作业,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检测学生语文素养与学业成绩,验证作业设计的有效性;(2)设计作业序列表,尝试设计一页纸作业并逐步积累;(3)针对阅读题进行质量分析对比评价。

(二)课例研究:主题的互动从理论到实践。课例是课堂教学的真实再现,课例研究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形式。主题式教研活动凭借行为跟进式的课例研讨,设计集体备课活动、展示研讨活动、反思总结活动等活动步骤。每个环节如何设计教师的参与点,让教师真正融入研修活动?精心策划每次教研活动,得先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可操作的课堂观察视角,并给每位教研成员一定的研修任务。

1.分点观察,点式评课。主题式研修的关键是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明晰原因,然后通过行动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怎样使每一次研修都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应尝试角色分工,分点评课。如在主题为“精选内容,有效语用”的高段语文教研组活动中,我们尝试“点式评课”,即将课堂观察视角分为两组“教学内容的选择、语用的有效性”,并设计以下A、B两份观察记录表:

2.全体参与,主题解读。课题研究引领下的主题式研修的关键是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明晰原因,然后通过行动研究,改进教学行为,提炼教学策略。怎样使每一次研修都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应设计参与式任务。如以下是课题《基于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的研究》子主题“感悟型文本教学价值”的教研活动现场,展示的课例是《给予是快乐的》,每位老师就“给予”这个关键词画简笔画,并简短地进行解读。

3.团队认领,小组展示。课例研究中课堂观察评课是关键,如何发挥团队的智慧?在“借助学单,促有效阅读”课例研究中,先就主题分解三个课堂观察点:“助学单设计解读、助学单效果呈现、怎样在助学单中渗透阅读方法。”将教研组成员按年级组分成三组,每组认领一个观察点。主题评课时小组讨论后,以”招贴画“的方式展示评课(如下图)。

(三)专家引领:主题的互动从肤浅到深刻。教研组活动策划中如何围绕主题进行理论的有效指导?我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主题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教研活动从实践到理论,从肤浅到深刻。如在区级小课题《故事引领,发展中低年级学生语言》的引领下,围绕“故事引领,发展语言”这一主题进行学期教研活动时,邀请区教师发展中心董晓群老师做《阅读,让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课外阅读指导专题讲座,对课题组老师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利用故事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有深层次的指导,这样的理论指导无疑是“及时雨”。又如区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面临“中原期”――阅读练习的设计如何推陈出新,指向阅读能力?课题组又请来董晓群老师做《课堂练习:实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快捷键》专题讲座。董老师从教材的独特解读,对阅读课现状归因的透彻分析,到课堂练习设计的精辟论述都让人耳目一新。把脉课堂练习设计,聚焦阅读能力的提高,提出七个“指向”,从理论高度到实践操作深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范例或可操作的方法。专家的引领使主题教研活动从实践走向理论,又将理论运用实践中验证。

(四)中期汇报:主题的互动从零乱到整合。借力课题研究的主题式教研组活动不仅有针对性的研讨主题,最重要的是主题研讨始终是教师自发、自觉的研究行为。如果举行课题中期汇报活动时,教研组就会精心策划研讨活动,整理前期研究的相关资料,盘点研究成效。如课题《故事引领,发展中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教研组活动展示了精品课例,在同行的互动评课和专家点评中提炼出故事引领,发展语言的简约策略:1.凭借故事“语言链”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2.寻找故事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3.探索文本与语言的“撞击点”,发展学生语言。这样主题研修具有层次性的提升。

四、提炼研究成果,促进主题的延续与突破

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教研组的研修主题在同伴互助中得以延续和突破。如在提炼品德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地理素材”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修主题从“积累素材,服务课堂”延续到“巧用素材,服务课堂”,又延伸至“运用现代技术,优化素材呈现方式”。又如我校高段语文组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练习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将原来的研修主题“优化练习设计,提高阅读实效”延续为助学单设计的专项研修。

总之,课题研究背景下的主题式教研活动,主题研讨有计划、有成效、有突破、有跟进,解决教研组活动主题针对性不强、缺乏连续性和生成性等问题,我校的校本研修逐步走上主题式教研组活动的“轨道”。同时主题式教研活动助力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走出无过程或过程不扎实的哑铃状态,促使我校课题研究成果的精品化和具有连续性特色。

参考文献: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第3篇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辨倾向;思辨倾向量表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1)06―0019―0005

在国际人才竞争极其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外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众多学者关注。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还需要有测量学生思辨能力现状与发展情况的量具。这是研究并实施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2008年笔者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开始研制测量我国大学生思辨技能与思辨倾向的两个量具,用以比较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思辨能力和思辨倾向上的差异。2008年我们用这两个量具对全国12所高校2770名学生进行了测量。2009年,我们对两个量具做了修订,并在全国51所高校18825名学生中进行了测试。据我们所知,这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大学生思辨能力调查。本文将报告2008年与2009年思辨倾向量具信度检验的过程与结果。

1、文献回顾

1.1国外对思辨倾向量表的研制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这个概念首次由美国“德尔斐”项目组(Delphi Project)提出,本文将其翻译成“思辨倾向”,它是人们有关思辨活动的习惯性、一致性的内部动机(Facione,et a1.,2000:6)。思辨倾向与思辨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构成思辨(criticalthinking)的两个不同向度,是培养思辨能力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Giancario&Facione,2001:3)。

思辨倾向量表(Califom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下面简称为CCTDI)由Facione等人于1995年创建,其研制过程从质性认定到量化测试,经过多次修订。问卷题的设计理据源于美国“德尔斐”项目组提出的有关思辨者的人格倾向特征。该项目组由多名跨学科专家组成。他们首先就优秀思辨者的特征取得共识。基于这些共同特征写出250个描述句子,做到正向与反向句数量尽量平衡,再邀请大学思辨能力教育专家对这些句子进行筛选,留下表面效度最高的150个句子用于试测(Facione,et al,2001:4)。这是一个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六级量表。受试者根据所给的句子,在6个等级中挑出一个符合自己看法的选项。经过试测,得到内部一致性指标与区分度指数,最后从150个句子中筛选出75个。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75道题内含有7个因素,经分析、重新归类,最终确定为7个维度:好奇心、开放性、系统性、分析性、寻真性、自信度、成熟度。

该量表各维度的题目数在9―12之间。7个维度的信度指标Alpha为0.71~0.80,整体信度是0.91;在1019名大学新生中进行重测,7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在0.60~0.78之间,整体信度是0.90。研制者称,其信度与效度经过多个样本检验,结果稳定。

笔者认为美国“德尔斐”项目组对思辨倾向概念的定义及其对理想中思辨者人格特征的界定是一项开创性工作,CCTDI的研制具原创性,但目前提供的信度指标仅仅基于少数学校中部分学生的数据,不足以证明它适合于整个目标群体。

1.2国内对思辨倾向量表的翻译与修订

我国对思辨倾向的研究基本上是对CCTDI进行翻译、修订与运用。罗清旭(2002)首次将思辨量表翻译成中文并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测量。他试测了173名大专与本科大学生。信度指标不理想,7个维度的Al―pha值在0.39―0.65之间,整份量表的Alpha值只有0.64。他认为量表信度偏低的原因是少数题目翻译不准确,还有少数题目不符合中国国情。经修订,在382个大学生中进行重测,信度指标有了明显提高,7个维度的Cronbachα值在0.46~0.83之间,整个CCTDI的Cronbachα值提高到0.86。罗还在87人中测试了思辨倾向与人格五因素的关系,其结果表明,3个维度与人格五因素中的“经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

彭美慈等人(2004)批判CCTDI的中文翻译只注意语义等值,不考虑文化情景因素。因此他们根据概念等值的理念,从中国文化语境出发,修订了CCTDI中译本(修订后的量表下面简称CCTDI-CV)。他们首先通过焦点小组交谈,了解学生对译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原来75个项目增加到80个。再经过3位专家对80个题目的内容一一审定后,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删除了10道题后,再次测试。最终量表包含70道题,分为7个维度,每个维度10道题,其中有16道题增加了情景化描述,有利于中国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由于前期工作细致、认真,程序科学,因此整体量表的Alpha值达到了0.90。

总之,目前国内只有罗清旭与彭美慈等人对CCT―DI进行了修订与信度检验。他们的态度是科学、严谨的,尤其是彭等所做的工作特别值得提倡。其中不足的是,罗测量的样本只限于一所综合性大学;彭等测量的样本虽来自6所学校、人数达到1829人,但学生都来自护理专业,同质性太高。就目前已有的信效度研究结果,我们还不能断定CCTDI-CV是否能够适用于中国整个大学生群体。

为了弥补思辨倾向量表信度检测样本太小、受试人员不够多样化的不足,本次研究选择了涵盖多学科、多专业、多年级的大样本来改编适合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思辨倾向量表,同时对量表内部结构(construct)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一共举行了两次大规模测试。第一次于2008年年底完成,主要目的是了解CCTDI是否适合测量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思辨倾向。第二次于2009年年底完成,重点在于改编CCDTI,使之符合中国文化情境。下面我们分别报告这两次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2、 2008年测试

2.1研究设计

2.1.1受试

2677名被测学生来自全国12所高校,分布在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915名学生来自3所"985”学校;422名学生来自3所"211”学校;1340名来自其他普通院校(见表1)。受试中男生865名,女生1907名,男生占总数的32.4%。受试来自三个不同年级,81个班级。1年级学生有988名,2年级有865名,3年级有823名(见表1)。该样本属于方便样本,由课题组成员联系相关高校教师,最后各校自愿决定参加。

2.1.2量具的修订

本次量具的修订主要侧重检查75道题的英文原

文与中文译文的一致性。本课题组5人均为高校英语教师,5人分头独立工作,然后共同讨论5人检查出的问题。对英文原文理解有分歧时,就请教英语本族语者。最后集体润饰每道题的文字,尽量做到不留翻译痕迹,语体一致,语句顺畅,又不太过口语化。

2.1.3测试的组织与实施

除了课题组的4名成员,我们邀请了70名教师协助组织测试。测试前,我们向这些老师详细解释了测试要求、流程与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还印发了书面测试指导语,为的是在12个学校81个班级中能够统一测试要求。测试于2008年11月至12月间举行。测试分班级或年级进行,时间为20分钟。

2.1.4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据处理。首先,将每个学生的选项逐个输入电脑,然后统计每题原始频次,纠正输入错误。其次,检查缺省值的情况。删除未答题达到20%以上者,本次删除93名学生。然后,转换40道反向题的数值。第二阶段为信度检验。我们用SPSS软件的Scale Reliability程序检验7个维度以及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首先测量了75道题的信度指标,删除了与整个量表呈现负相关的7道题目,又在计算7个维度的Alpha值时删除了与单维度呈负相关的5道题,最后剩下63道题。我们又分别计算了外语类与文科类学生的各项信度指标,探究学科类别是否对其有影响。

2.2研究结果与讨论

表2列出了本次研究所得到的整体及7个维度的信度指标。整体样本的信度指标为0.84,似乎还能接受,具体到7个维度的信度指标,除“开放性”以外,虽然没有美国样本高,但都在可接受范围。唯有“开放性”的Alpha值仅有0.29,不符合统计要求。下面深入分析其原因。

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两个,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部分问卷题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致使中国大学生对问卷题的理解与美国学生不同。例如量表中的第24题“判断是非题时,思想开放有自己的局限性。”是一道反向题,有积极思辨倾向的人应该不赞成这一看法。然而中国学生长期受到的教育是,对待是非问题不应该模棱两可,摇摆不定,更不能宽容、大度,不分是非。可以预测我国大部分学生都会赞成这种看法。果然,数据表明,偏向同意一端的学生高达86.7%。同样第36题也是一道反向题“外国人应该学习我们的文化,而不该总要我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文化*”,拥有积极思辨倾向的人应该不赞成这样的看法。对于美国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学习外国文化,而不应总是要求别人学习美国文化。而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美国不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一直在认真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现在到了一个新时期,希望外国人也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有67.2%的学生偏向同意的一端。再如第45题“我不该被迫去为自己的观点做辩护。”,研制者认为拥有积极思辨倾向的人应该反对这个观点,因为别人有权要你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在中国文化中,别人发表不同意见,你可以不听,但你不会强迫别人一定要给出理由。因此中国学生中有74.8%都偏向同意的一端。

根据表2,就外语类与文科类两类大学生而言,信度指标的差别在0.01~0.05之间。这似乎表明,这个量表对两类学生均适用。遗憾的是,本次测试没有包括理工科学生,因此我们还不能推断量表适用于理工科学生。

3、2009年测试

3.1研究设计

3.1.1受试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合计18953名,来自全国51所高校,分布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学生共有18825名,未进人数据分析的有128名学生,原因是他们的阅读卡无法被机器识别。该样本也是方便样本。

据表3,51所高校中,985学校9所,21l学校8所,其余34所为普通高校。男生占总人数的34.06%。

18825名学生分别来自外语类和非外语类的文科(以下简称“文科”)与理工科的l、2、3年级,同一所高校的三类学生高考的入学成绩基本相似。外语类学生中男生1369人,女生6036人,男生占总数的18.5%;一本生为4434人,占总人数的59%;二本生为2677人,占总人数的36.2%,三本学生390人。文科类学生中男生1604人,女生3741人,男生占总数的30%;一本生2460人,占总数的45.5%;二本生2538人,占总数的46.9%,三本生409人。理工科类学生中男生3353人,女生2468人,男生占总数的57.6%;一本生3119人,占总数的52.82%,二本生2348人,占总数的39.76%,三本生445人。外语类学生主要来自英语专业,其中655名学生来自其他专业,德语138名,罗马利亚语23名,日语471名、匈牙利语23名。文科类学生来自38个专业,理工科学生来自48个专业。

3.1.2对量表的进一步修订

我们对量表的修订工作分两步进行。首先进一步确定思辨倾向的维度,然后修订问卷题。我们的量表包括8个维度,其中7个与CCTDI完全相同,第八个正义性(justiee-oriented)是新增维度,用于测量人们对不公正、触及法律、违反道德等事件的态度。我们相信这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思辨倾向之一。如果一个人缺乏正义感,离开了道德观念的约束,高超的思辨技能很可能导致犯罪手段更隐蔽,狡辩方法更恶劣,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然后我们将CCTDI原有的75道题逐题审读修订,凡是与中国文化不吻合的题目全部删除;凡是翻译不当或者意义不清的都进行修订。对正义性维度,我们新设计了6道题。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整个量表的题目压缩到54题(见附录),每个维度包含6―8道题不等。课题组5人分别反复对54道题的分类进行检查,从不同角度对题目提出质疑,然后经过讨论,取得共识。

3.1.3数据收集与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涉及的人数多,学校分布范围广,收集数据的时间前后达两个月。负责组织测试的教师有218名。一般情况下,按班级实施测试,特殊情况也可按年级组织。完成答卷的时间为15分钟。

与2008年测试不同的是,本次测试的学生答题卡由机器逐个阅读。全部数据的读入由两台机器同时工作,耗时近一个月。其后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程序与2008年相同。最终符合统计要求进入8个维度的问卷题有50道,4道题被删除,题号是02,06,07,15。我们对8个维度进行了归类,构建了思辨倾向四层次框图(见图1)。

底层的8个维度可归为四个类别,智力(intellectu。alness)、情感力(emotionality)、理智力(rationality)与道德力(morality);然后再将智力与情感力归为学术性(academic dimension),理智力与道德力归为社会性(social dimension)。学术性主要与课程学习相关,社会性主要与人际活动相关。智力与课程学习的知识层

面相关,情感力与课程学习的情感层面相关;理智力与人际交往中的理性程度相关,道德力指与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行为规范相关。将思辨倾向8个维度归为不同层次,便于我们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有助于我们识别大学生思辨倾向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教育。

3.2研究结果与讨论

表4列出了不同层次思辨倾向所含问卷题的题数、Alpha值,以及每个维度所包含的题号。整份量表的Alpha值为0.87;学术性与社会性的Alpha值分别是0.84与0.80;智力与情感力的Alpha值分别是0.74与0.79;理智力与道德力Alpha值分别是0.70与0.64。最低层次的8个维度的Alpha值在0.50~0.73之间。总体上看,该量表的信度指标达到统计要求。

表5列出了4项不同研究的信度指标。首先比较2009年与2008年的结果。学术性方面的四个维度比较稳定,变化不是非常大;社会性方面的几个维度中,开放性有了显著提高,其他两个的变化也不大。从趋势上看,2009年的研究与彭等的研究非常相似,学术性方面的思辨倾向信度指标高于社会性方面。而美国样本未出现这样的特征。我们认为这一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最后我们要考察信度指标是否受学科的影响。表6列出了2009年的测试结果。从底层的8个维度看,文科学生的“成熟度”信度指标(0.62)明显高于外语类(0.55)与理工科(0.57)学生,而其他7个维度的差异性都在0.1~0.2之间。在上一个层次的4个维度上,Alpha值的差异都很小,均在0.1~0.2之间。这表明量表的信度指标基本没有受到学科的显著影响,能够适用于整个大学生群体。

4、结语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课程选修课

[作者简介]李国英(1969-),女,河南南阳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写作、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河南平顶山4670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7-02

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在高职院校里属于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内容涵盖汉语言文字和文学两个方面,此类课程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目前,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开课随意、科目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对其予以重视。

一、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重要性

1.满足实施以人为本发展战略的需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育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主要作用在于满足学生的人文需求,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在高职教育中应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实现打造知名高职院校的需求。一流的公共选修课是一流院校的标志之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培育名师,从而提升学院的知名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选择一所学校,不是简单选择了某一个专业的教师,而是选择了这所学校所有专业的教师。选修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甚至大于专业课老师,有时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学校的整体评价。因此,打造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必须提高选修课在学生中的美誉度,树立良好口碑。

3.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认知视野及人文体验,充实学生的内在情感,升华他们的情感智慧与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辨析能力,增进学生理性价值判断的智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总之,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必备素质,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生活质量都有所裨益。所以不断加强和完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的建设,规范选修课教学管理,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思想道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能力人文素养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现状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发展阶段到启动国家示范类高职院校建设,再到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重点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较强,使其具有某些功利性,致使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成果较少,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薄弱环节。分析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性质认识不清。正确定位课程性质是课堂教学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课程的作用、发展的途径、应用的前景,还关系到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教学内容的最后确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等。对于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性质认识不清,将其视为一般的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势必造成课程建设的局限性。

2.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模糊。在课程设置理念上,没有站在“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进行把握,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成为其核心理念,课程设置始终没有脱离教育仅仅为就业服务的大框架,使课程建设一直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课程设置的目标出现偏差,课程设置的原则出现模糊,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3.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科学性。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人将汉语言文学选修课视为“鸡肋”。教师开课只为凑齐课时数,学生选课也仅仅只为学分,导致课时不足、选课门槛不高、学生学习水平良莠不齐。这些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究其原因在于课程开设之前没有经过可行性分析研究,导致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不高,开课仅仅凭借主观因素,缺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持续性、稳定性,还导致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

4.课程建设研究的缺乏。笔者以“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为关键词,在知网“人文与社科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没有检索到符合条件的结果,只搜索到与“文学选修课”相关的研究成果29条。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建设尚未引起各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建设现状,我们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正因如此,在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中,加强重视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路

1.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开

设的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主要有: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等,这些课程的开设缺乏整体设计的规范性,课程之间也缺乏科学有机的联系,更谈不上为专业课程服务了。对于开设的必要性、如何开设、课程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关系等都没有人具体去研究。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作用,必须在围绕素质培养的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知识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去优化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科目较为齐全的课程库,保障学生享有充足的课程资源。

首先,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人文素质要求,进而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然后,按照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规范。根据汉语言文学课的外延,我们可以将课程体系优化为语言、文学艺术、国学三大类。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围绕三个大类进行深入研究,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语言、文学、国学”三方面的素养和技能。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如表所示,教学菜单设置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语言类可开设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口语交际等课程;文学艺术类开设名著欣赏、唐宋诗词欣赏、散文欣赏等课程;国学类开设论语、史记、孟子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喜好的课程,从而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学生选课的针对性。老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选择擅长的课程,提高授课内容的熟悉度与丰富性。总之,课程建设需注意细节、保证全面、保证对学生有帮助,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合理性。

总之,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依据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择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随着专业知识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创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设置教学任务,通过真实工作任务组织课程教学,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不仅是课程设置上,课程建设的任务由教研室或课程组承担,对于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教材建设、过程评价、师生积极性调动等各方面也有很大帮助。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开好选修课,建立便捷畅通的选修课开设渠道。

2.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因为学生受自身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课程都深入了解。所以,为了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老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特长与兴趣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选修课程进行个性化指导。与此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及时编制《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指南》,详细介绍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方式等,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还能够帮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每学期选课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提前把下学期将要开设的公选课予以公布,并对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作相关介绍,包括学历、职称、教学研究方向等,帮助学生在选课前对课程进行了解,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使选课更具针对性。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第5篇

通过校本研修,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所获的技能及学习所得,也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那么具体的个人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一)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自身的发展要求,特制定校本研修个人工作计划。

一、研修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促进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修内容

(一)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进行读书研习。

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

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将继续积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平时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 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 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通过网络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理解应用新课标。

(3) 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多听课,坚持做到听好每一堂教研课,做好教研笔记。

取长补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勤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 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 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进学生心灵,创造多彩人生,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

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二)新的学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个人研修计划拟订如下。

一、研修主题

以“提高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做为本学期个人研修主题。研修重点: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为突破口,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为语文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二、研修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参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新理念,及时把握课改的前沿信息,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2、立足常规教学。

潜心钻研本学段教材,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3、注重经验积累。

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随时上传到小学语文论坛,以便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三、研修措施

按照个人工作特点制定一年的发展研修计划,努力结合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使研修、工作、发展同步推进。

1、研读课标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阶段目标要求,交流课标研读体会,以便准确把握各学段习作目标要求。

2、钻研教材

钻研本学段教材中习作内容,整理归类,总结出本学段习作内容的共同特点,找出难点问题并和其他同行交流研讨,以便全面把握小学教材中的习作类型及习作难点。

3、交流互动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全体教师主动交流研修历程。结合区域内的教研活动,认真上好作文指导课并做好案例分析、总结和再设计,以此锻炼对习作指导课的驾驭能力。

4、撰写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写教学反思、记录研修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积累经验,学期末形成关于作文教学的经验论文,争取在教学刊物上发表。

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三)新的学期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临了,踏着轻柔的春风,面对着生机无限的校园,心中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斗志。校本研修是新课改以来一直所倡导的一个十分利于教师成长的方式,它的制定和实施理念更加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更大的提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特制定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一、工作理念:

1、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

2、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3、建立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4、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习内容: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学科新教材等为主要培训教材。

2、以典型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进行“研”“训”,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师德。

4、学习《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学习形式:

以参加学校校本研修活动为主,个人自主研修为辅。在学校安排下,统一内容,统一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在自学的同时,要做好重点突出的学习笔记。

(1)专题培训

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说讲评课等形式,将培训学习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专题总结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以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对其他教师的专题总结、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教案、观察日记等进行分析与系统整理。

(3)网上学习

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所需学习资料,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研修主要措施:

1、认真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培训,作好培训记录。

2、认真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吸取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

3、精心准备自己的研修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特长,努力提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第6篇

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理念,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支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三高(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档升级.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学期初,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制度.结合市局下发的师训工作要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师训工作计划、校本研修计划、培训制度、学习制度,教师层次上,制定教师个人提高计划、个人读书计划等.

2、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修查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教师校本学习.中学、中心小学支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并结合国培—能力提升培训进行,取得了显著和效果.中心学校组织了电子教案的设计制做、如何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专题讲座.坚持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间周一次,注重教师思想修养和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培养.

3、成功举办了校本教研活动.4月9日,召开了“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5位教师展示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综合实践五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大家敞开自我、各抒己见,探索多种途径教学方法,共同斟酌更好的教学方式,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梳理经验、归纳提升,达成新的共识,高效、快速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积极申报教学新秀及教学能手,参与区域教研活动.根据进修学校的指示精神,我校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类先进个人,共申报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学科计10名教师.5月12日在新兴小学参加了名师评选暨第二片区教研活动,与会教师,一致认为从中学习到了先进的理念和教学艺术.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2014国培----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我校共有93人参加这次首轮培训,我校指定一名教师做校级管理员,组织教师报名,督促、指导教师学习.截止到5月10日,我校的93名教师学习成绩及格率为100%,其中百分人数达23人,我校会继续督促教师完成培训后续的反思和学习.

6、各级组织走出去参加上级组织的学习与培训.3月19日,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科研培训会,提高了科研意识和能力.4月20日,我校派一名教师参加由奔驰公司组织在大庆师专为期一周的培训.5月6日,我校派周海艳老师参加在绥化教育学院举办的小学英语校本教研培训会.5月8日,派马思博自费参加了全国小语在黑龙江省举办的教研会.

三、下步计划:

1、举办小学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

语文校本研修总结第8篇

【关键词】高考成绩 大学成绩 相关性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52-01

高考成绩一直受到各高校的关注,为了解高考成绩是否会影响医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我们对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与其高考成绩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医学院校的招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某医学院校2009年入学的临床医学专业58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大学1~6学期46门课程进行汇总处理(例如,1~4学期均有英语,视为一门课程,四个学期英语的平均分为该门课程的最后得分),最终计为35门课程,加上高中4门课程,共39门课程。将学生高考四科成绩与大学1~6学期35门课程成绩及大学学分加权平均分的均数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临床医学专业58位学生均为理科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31人;浙江省内53人,省外5人;城镇12人,农村46人。

2.高考成绩与医学生各科成绩的相关性

将高考英语、语文、综合、数学成绩分别与大学1~6学期35门课程成绩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考英语成绩与大学16门课程相关;语文与11门课程相关;综合与6门课程相关(其中5门课程呈负相关);数学只与1门课程呈负相关,具体见表1。

3.高考成绩与各类课程的相关性

按照培养计划,大学35门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高考英语、语文、综合、数学成绩分别与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考英语成绩与大学2门公共必修课程、13门专业必修课程、1门选修课程相关;语文与大学2门公共必修课程、9门专业必修课程相关;综合成绩与大学2门公共必修课程、4门专业必修课程相关;数学与1门专业必修课程呈负相关,具体见表2。

4.高考成绩对大学成绩排序的影响

以高考英语、语文、综合、数学成绩作为自变量,以大学1~6学期学分加权平均分的均数(学分加权平均分主要用于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选入变量的检验水准0.05,剔除变量的检验水准0.1,结果高考英语成绩进入回归方程,见表3、表4。

表3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大学成绩与高考英语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47,决定系数为0.202。表4显示,回归系数和常数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说明回归系数和常数均有显著意义。

三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高考英语和语文成绩与医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高考英语成绩,大学35门课程中,与之相关的课程有16门,其中有中等联系强度的有5门课,5门课程中有4门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中规定的专业主要课程;以高考语文、英语、数学、综合成绩作为自变量,以大学1~6学期学分加权平均分的均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只有高考英语成绩进入回归方程,大学成绩与高考英语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47,决定系数为0.202,显示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有20%可以由高考英语成绩解释,说明高考英语成绩是影响医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所处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之所以出现该种情况,可能与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关。

本研究结果提示医学院校在招生时可多关注学生的高考语文和英语成绩;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有助于大学生对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招收理科学生,是否可以尝试招收文科学生,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