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三历史总结

高三历史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18 11:29:14

高三历史总结

高三历史总结第1篇

高三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1】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我是1999年开始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带过了两年3+2历史单科高考,八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论经验无法与老教师相比,论学识也不及众多的研究生的后生们。但通过近十年的高三的磨练,特别是近几年对新课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结识了一些省内文化研究的专家,受益匪浅。以下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xx年上半年就用三个月的时间编了一本挑战高考(40万字,海南出版社),书出版后,就连自己都不想用,因为绝大部分内容是东抄西抄而来的。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如果翻阅一些老教师总结毕生教学经验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至少90年代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

四、过份局限于闭卷考试,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史学功能

传统历史教学一直沿用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改传统的封闭性考试为现代的开放性考试。在这种考试中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五、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20xx届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20xx届我省高考将立足于教学指导意见,参考课改地区高考试卷命题,注重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吃透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我们20xx届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适当讲解安徽省历史文化遗产。20xx届高考文综将独立命题,借鉴课改地区历年的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考查本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题目还是有的,我省也有可能借鉴。

5、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据参加高考阅卷教师反映,部分学生在回答32题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问题中,竟然在回答宋代科举考试,显然是没有明白考什么和怎么考问题。

6、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也可以参照考纲示例,自己设计题目,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高三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

根据湖北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特别是宁夏、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xx年暑期20xx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高三历史总结第2篇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件事:

一确定目标。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我已经全面了解所带班级的班情,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结构和学习现状,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符合所带班级实际情况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力争班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听得懂,学得好。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始,必须把这一铺垫工作做好做实。

二认真备课。作为一个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首先备好课,这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因为这一学期历史教学进入到了复习阶段,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同时也要求老师要系统的备课,为了上好我所教的历史课,我在我们高三年级历史组其他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备课既包括备教学内容,也包括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教学的内容,为此,我们每天必须翻阅十几种教学参考书和其他的教学辅导资料,从中汲取养分,以期把每节新课备得更加完美,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超前听课。作为年轻的老师,由于自己教学实践比较短,经验就显得明显不足,为了讲好每一节课,我基本上是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都要超前听我们历史组其他老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的目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每学期我都坚持听课,评课,从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大大的缩短了自己的工作适应期,使我自己在教学业务上信心十足,游刃有余。超前听课,备课的作用显而易见,它在我的成长路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四提前试讲。在做好其他的教学准备环节之后,因为我是一个年轻的教师,所以我要求自己在每上一节新课之前,必须自己找一个空教室或别的比较安静的地方进行多次的试讲,通过试讲,我可以发现我的板书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逐一进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并进而树立和巩固自己的自信。

五系统讲题。要想搞好历史教学工作,除了搞好常规教学以外,还必须对学生辅之以练习,以达到温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期间学生必定会出现不少错误,这就牵涉到如何跟学生讲题的问题。我觉得试题就是一种工具,我们就是要通过试题教给学生一种模式,一种套路,一种普遍的规律,对于试题本身倒是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因为高考是不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原题的,至多是把我们平时的试题进行改编,变种,重新进行整合。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有限的试题来掌握应付考试的所有技能。为此,我在讲题的时候,逢做必讲,每道题都讲,很简单的试题我可以把它进行改编,进而把周边的知识也可以带一下,这样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比较难的试题就必须讲精讲透,要从各种角度跟学生进行分析,你要跟学生明确的指出来,不能含糊,并不是简单的讲一下答案就可以了。讲完一道试题,我们还可以对它进行一个小结,以期把这一种类型的试题的规律分析给学生看,让他们自己去琢磨,这样的效果蛮好的,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六网络复习。学习是不断的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在学习完一节,一单元乃至一整本教材之后,一定要对之前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以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知识点多且庞杂,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恰当的方法来对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我采取的是一种点,线,面,体的立体网络知识结构来统领所学的庞杂和混乱的历史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一种复习方法的确值得向很多文科生推广。

高三历史总结第3篇

1、首先要勤奋刻苦,历史是文科科目,几乎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记忆,因此高三文科生想要学好历史,就得勤奋一些,把需要背的都背一下。除了历史背的东西多以外,政治、语文、英语也要大量的背知识点,所以文科生应该早起,充分利用最佳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多阅读,只局限于历史课本,还应该读一些课外书籍,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达到提高历史成绩的目的。关于历史书目,高三学生可以看看《上下五千年》、《近距离看美国》、《欧洲历史十五讲》等,也可以去找历史老师,让老师推荐一些书目。

3、平时看电视的时候多看一些历史剧,这一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度,毕竟高三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去看电视剧。所以高三学生如果假期看影视剧的时候,最好是选择一些历史剧,休息的同时也能学习。在这里要注意一下,看影视剧的时候要看有史实根据的,以免被那些虚构的电视情节误导了。

4、多总结,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且勤总结,把所学知识整理一下,理清学习思路,掌握历史知识的脉络,这样一来就不容易记混。

(来源:文章屋网 )

高三历史总结第4篇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目的在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锻炼党性,以更好地开展工作、解决现实问题。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也指出,这次学习教育“总的来说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们学习党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多办为民实事,以过硬的作风、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在恰逢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从党史中寻找理论滋养、精神支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并做到学以致用,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重视学习、认真总结历史、科学对待历史、善于运用历史,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邓小平同志指出,“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养分,才能从历史中获得启迪,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能力水平。

在学习党史过程中,我总结了必须要做到三点:真、实、用。

(一)真,就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学习教育要下真功夫,不能走过场,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真行动,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党史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汲取力量。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增强历史自觉,保持战略定力,筑牢信仰之基,深刻认识三个来之不易。要树立正确党史观,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

(二)实实实在在的学,实实在在的懂的用,在党史学习中见实效。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诸多人间奇迹,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注重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两个大局,要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们只有实实在在的学,才能从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和经验方法。我们只有实实在在的懂,才能从党史中继承光荣传统,传承优良作风。我们只有实实在在的用,才能做到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砥砺初心使命的“磨刀石”、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动力源”。

高三历史总结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方法策略

一、历史概念的定义

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历史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其历史内涵是指反映历史概念的定性,反映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含义,内涵是一个历史概念区分于另一概念的根本依据。而历史概念的的外延是指对历史概念量的规定,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包含的范围或者过程。因此,历史概念的定义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人的思维,抽象概括而成的,反映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

二、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历史概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在学生方面,由于许多学生初中历史的基础不牢,对一些历史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大部分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只是大概的知道有这个历史事件。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缺乏准确性,加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概念非常的繁杂,影响历史的概念教学的效果;第二,在教科书方面,教科书上的概念太过浅显,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解释不到位,而且教科书的概念都比较零散,不具有严格的逻辑思路,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的历史概念体系。第三,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对历史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讲解不到位,自身对教科书的理解和把握欠佳,导致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

1.先给概念后用实例印证的策略

实例印证概念法多用在概念的同化方面,是指先给一个历史概念下一个定义,然后用各种实例来充实和解释概念的方法。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历史概念教学的目的。首先对历史概念进行“解剖”,也就是说明历史概念的内涵,分析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对涉及到的历史内容进行深入的说明,这样来丰富历史定义的外延,再用历史事件的外延转化为定义内涵的印证。把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进行了分析和讲解,最终是学生深刻的把握历史概念。

比如在分封制的教学时,对分封制下定义。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等分派各地,建立封国,以拱卫王室。因为周公认为亲族、功臣等是自己值得信任的人,能够帮助周朝统治和管理地方。在给出了分封制的概念之后,与学生通过教学来找出实例来印证概念。

我:“根据地图,姬姓的封国有几个?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有四个封国是姬姓,说明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姬姓的亲族。”

我:“除了姬姓封国,还有其他的封国吗?”

学生:“还有一些功臣、贵族等的封国。”

我:“周公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呢?”

学生:“因为周天子信任他们,让他们为自己管理国家的部分,然后让他们为自己打仗、交钱等,他们要听周天子的话。”

我:“是的,就是这样的。总结起来就是说受封者要在政治上服从命令、定期朝见;在经济方面要定期上交贡献,在军事上要保卫周王室,为周王室打仗。”

这样,先给出一个历史定义,让学生通过探讨找出实例来印证定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

2.先给实例后总结概念的策略

先给实例后总结概念的方法更加的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具体地说就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历史概念的各自实例,这些实例一般都是概念的外延的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历史概念。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概念的方法。

比如进行宗法制的教学过程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我:“在周天子去世之后,由谁来继承王位呢?”

学生:“让老大继承,让老二继承,让品德最好的继承,让最小的儿子继承,让女儿继承……”

我:“同学们的想法很丰富啊,但王室的继承要有连续性,避免在继承时发生矛盾,怎么样做呢?”

学生:“固定一个比较特殊的位子,比如嫡长子,然后让嫡长子继承。”

这样通过实例来引出宗法制的概念,进行宗法制历史概念的教学。

3.分析对比法的策略

任何历史概念都存在与一定的时空当中,和其他的历史概念有一定的联系,在进行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联系来进行概念的教学。通过对一些概念的对比分析、综合运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总结出同类概念的异同,这样使得历史概念不再是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体系,加深了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比如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把“宰相”和“丞相”两个概念弄混,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丞相是秦朝的一种官员名称,是三公之一。丞相是指一个正式的政府的机构的行政长官,对于这个行政长官就直接称其为“丞相”。而“宰相”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或者是政府机构。在唐朝中央的正式机构只有三个,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宰相”不是三者之一,而是这三者的行政长官都被称为“宰相”。也就是说,不能直接把某个官员称之为“某宰相”,而“丞相”可以。学生把这两者弄混的原因就是两者都是中央的高级官员,权力地位都差不多,而且都有“相”字。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就能彻底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对两个历史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概念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当给予历史概念教学充分的重视,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三历史总结第6篇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部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部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部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于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2.比较法。

3.图示法。

4.制表法。

5.历史年代速记法。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历史能力

高三历史总结第7篇

一、《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价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学习党史的预期效果。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这是政治智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围绕党的历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一贯立场和态度,体现了我们党对学习运用党的历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历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全党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部著作,对于推动全党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要内容。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收入了自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至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40篇文稿,约18万字。其中有16篇文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特别是书中收录的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视察工作时的讲话,十分珍贵。概括起来说,本书的文稿主要有下述四个类型。

一是收入了16次在重要历史节点的有关讲话。这些历史节点,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增强信心、鼓舞斗志的重要契机。比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大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七十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大会、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大会、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等等,约16次,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进行总结概括、对开创未来向全党同志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

二是收入了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讲话。在重要场合总结历史,显得更加厚重。本书收入的文稿,有报告的内容,也有在中央全会(如五中全会)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精神研讨班上(两次)、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等重要场合的讲话等。这些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分量很重,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悟。

三是收入了在全国各地视察考察调研工作时,特别是在革命老区、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地考察调研的讲话。在本书收入的文稿中,除了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各种活动时的讲话外,在全国很多地方视察时深刻论述了我们党的历史的文稿,大约有19个省区市,有的还收入了两次去同一个省考察的讲话。如,在河北、山东、上海、陕西、山西、江西、广西、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重庆、安徽、甘肃、河南、福建、云南、贵州、湖南等地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还包括在参观《复兴之路》等展览时的讲话、专门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的讲话、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的讲话等。这些场合的讲话,现场感历史感都很强,历史与现实连接得更直接,更能引起全党同志的深入思考、产生共鸣。

四是对于一些反复强调但又不好单独成篇的重要主题的文稿,采取集纳的办法予以反映。这样的文稿在本书中共有八篇。比如,关于知史爱党爱国、学好四史的重要意义和要求、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崇尚学习关爱英雄、从总结历史经验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传承红色基因等等。

在本书收入的文稿中,系统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了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是我们学习好党史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学习好党史、开展好党史教育,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把的有关重要论述学习好、领悟透。

三、心得体会

一是感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二是读懂了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要注意汲取党的历史上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积累的宝贵经验,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中来认识和把握问题,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三是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党的百年历史,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是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红军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动员人民、依靠人民,使得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都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性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的历程,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利推进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风险挑战。我们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

五是继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我党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高三历史总结第8篇

 

在当今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历史试题更强调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观性试题强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坚持能力立意、突出思维的发散性。新课程高考已不再是仅仅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得高分,而是更多地通过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

 

试题的答案已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以教材为依托,渗透着大量引申出的知识和观点。考查考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能力就成为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如何对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发掘,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

 

从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以下几点以供分享:

 

1.注重历史规律性知识的总结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内容包括三本必修,还有四本选修,可谓内容繁复。如何应对高考要求?除了紧扣《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抓好主干知识外,更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联系、多比较,善于总结规律性知识。

 

如中国近代史上历次侵华战争发生的根本、主要原因都要从侵略者、发动者的角度考虑。如: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英法列强向外扩张,输出商品,掠夺原料的必然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既定的侵略方针的结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了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大规模侵华是为了转嫁国内危机。又如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各种活动兴起的基本条件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及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分别成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又如生产关系的调整如果适应生产力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反之会阻碍经济发展。比方: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最终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使“一五”计划提前完成;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违背了客观现实,使我国经济建设事业遭到极大的损失。

 

其他的诸如: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先进的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制度;国际关系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学习中善于总结规律,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发现没有多少题目是考生非得记住准确的历史年代才能作答的。这样命题的目的是希望考生从繁重的历史记忆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感受和想象上。从客观题的量性分析看,题干要求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分别是“反映了……”和“表明了……”,这说明命题者主张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

 

但历史学科本身决定了不能没有基本的历史时空观。从近年的高考阅卷情况看,考生时空概念错乱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这个问题:一是进行专题复习之前先梳理时间线索;

 

二是转变复习观念,把重点放在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如考生不一定需要知道一战、二战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但一定要知道它们分别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是灵活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建议考生抓大放小、重理解轻记忆。抓大放小,即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即可,不需要记忆具体的历史时间;重理解轻记忆意味着历史学习的领悟能力比死记硬背的能力重要。

 

3.掌握准确审读和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

 

材料题是最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一种题型,这意味着读懂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首先,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再者,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最后,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4.掌握解释和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从高考命题趋势看会加大对考生解释和评价历史事物能力的考查力度。一般说来,解释是应该多样化的,对于任何历史现象考生都可以提出见解。例如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拥有众多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发明,为什么没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创近代世界?中国在许多领域技术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目前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有三种:一是美国历史学家马克·艾尔温的观点——人地比例失调,人多地少,劳动力便宜,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不迫切;

 

二是中国历史学家林毅夫的观点——科举制度浪费了人的智力;三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儒学尊重老年人,轻视青年人;尊重过去,轻视现在;尊重权威,轻视变革。

 

由此可见,对于任何历史问题,都不可能只有唯一的、最终的解释。对于“李约瑟难题”,考生一样可以提出见解。同样的道理,对于其他历史问题,考生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见解。当然,要提高解释能力,考生首先要理解教材知识,然后增大阅读量,认真思考,提出合理见解。

 

最后要强调的是,文科考生的文字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历史学科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答,回答历史问题更不可写成“散文”。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确的观点和恰当的语言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因此,加强对基本历史概念的掌握,加强对文字表述能力的训练仍是广大考生备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