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幸福感调查

幸福感调查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3 13:01:52

幸福感调查

幸福感调查第1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86-0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1]。在当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幸福指数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发展,提高高等院校学生工作水平 [2]。因此,研究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现状,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可程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中医药院校幸福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共向广州中医药大学大一至大五各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9份,有效率97.9%。其中,男生490名,女生489名;大一236人,大二343人,大三199人,大四102人,大五53人,研究生46人;医学类278人,药学类482人,经济管理类94人,人文类56人,信息工程类51人,体育类18人;城镇生源473人,农村生源506人;独生子女269人,非独生子女710人。

2.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根据《综合幸福感问卷》(MHQ)[3],结合中医药院校实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收回试卷。访谈。选择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专业的大学生,以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研究,了解他们对学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3.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和分析

1.大学生幸福感总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比较幸福”或“十分幸福”。其中,以100分为满分,被调查者在大学自我幸福感评分达到90分以上76人(7.76%),80~90分445人(45.45%),70~80分359人(36.67%)。

2人口统计维度与幸福感。

性别与幸福感 。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的幸福感略高于男生,其中自我评分为60分以下人数明显低于男生。统计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不同专业背景与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各专业之间幸福感有显著差异(P

学生来源与幸福感。学生来源也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地区学生幸福感高于农村地区学生,统计结果接近显著差异。(见表2)是否独生子女与幸福感 独生子女对幸福感的评价与非独生子女存在一定差异性[4]。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且独生子女自我幸福感评分90分以上占9.29%。统计结果接近显著差异。(见表2)经济收入与幸福感。家庭经济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对幸福感有一定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720人,73.54%),可支配收入在500~1000元(601人,61.39%)。调查结果显示,经济收入与幸福感有显著差异(P

3.自我认知对幸福感的影响

有学者提出,影响幸福感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人格特质以及与自我有关的概念,包括自尊、自我效能、个人信念等内容[5]。通过对自我性格的认识和自我形象外貌评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属内向理性型220人,外向理性型306人,内向感性型250人,外向感性型203人;对于外貌十分满意87人,比较满意355人,一般440人,比较不满意77人,很不满意20人。各指标项下对学生自我幸福感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

4.学校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

对大学学习的认知。大学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对于大学的认识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幸福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在大学应该以积累知识为主622人(63.50%),提高工作能力621人(63.40%),培养能力635人(64.80%),提高修养612人(62.50%),而取得优异成绩被排在最末位164人(16.70%)。大学生活状态。在大学的生活状态也将深深应该大学生对高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通过对大学生在校生活状态和与环境的相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大学丰富有趣343人(35.04%),忙碌充实和平淡无奇各325人(33.2%)。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能够比较融洽地跟身边的人相处,仅有1%的学生表示跟他人相处很不融洽。

5.与幸福感的相关调查

幸福感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积极情感,影响被调查者在校幸福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大家都很幸福86人(9%),幸福的人很多456人(47%),对幸福感觉一般365人(37%),认为身边幸福的人比较少或者很少72人(7%)。在与幸福感最相关的因素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了乐观开朗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少数人认为外貌和身材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幸福感的理解(多选题),排在首位的是家庭美满731人(74.67%),其次为事业成功528人(53.93),有知心好友522人(53.32%),拥有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498人(50.87%),学业有成399人(40.76%),拥有远大理想384人(39.22%)。

三、讨论

主观幸福感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与认可程度。研究表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6]。其中,以100分为满分计,有7.76%大学生感觉非常幸福,45.45%感觉很幸福,36.67%感觉一般幸福,7.05%感觉还好,只有3.06%大学生感觉不幸福。针对部分大学生在校幸福感不强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促进学校各学科全面建设,加强大学生归属感与幸福感。医学类、药学类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幸福感略高,结果有显著差异。在中医药院校,医药类专业开办历史悠久,拥有更强的生源优势。因此,中医药院校建设应注重多学科共同发展,实现多学科并重,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其次,做好大学生心理引导,培养健全的人格。研究发现,城镇地区学生幸福感略高于农村地区,独生子女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接近显著。新生在大学适应期的迷惘和困惑,毕业生在实习、就业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感产生影响,应重视学生在各阶段出现的困扰,及时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三,提升中医药院校综合实力,营造幸福校园文化。调查显示,有49.34%大学生表示就业压力大,48.31%认为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还有43.51%表示缺乏自信。中医药院校的幸福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加强大学生自身建设指导,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冬霞,林小荣,林春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分析[J].南方论刊,2007,(8):76-77.

[2]陈传举.大学生幸福指数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高教高职教育.2011,(84):198-199.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4]苗元江等.研究生幸福指数调查[J]研究与教育.2010,27(1).41-45

[5]许珍.浅谈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科教文汇,2011,12(上):172-174.

幸福感调查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主观幸福感 调查

小学生是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学习对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生活事件,学习幸福感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主观幸福感是指作为特殊个体的学生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特定的生活领域所做出的整体评价,是指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积极引导下,伴随着道理的认识,对学习产生的情感体验。国外研究发现各生活领域的青少年对学校满意度的低下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退学、违纪等一系列的负性后果。学龄期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在学习中有快乐的体验,对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现状,为提高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和丰富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实证性支持。

一、调查方法

采用《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共16个条目,由学习体验、现有成绩感受、环境激励以及希望学习成绩等4个维度组成。每个条目分为“完全符合”(1分)、“比较符合”(2分)、“不太符合”(3分)、“完全不符合”(4分)四个等级,根据学生的回答计算每个维度得分。

本次调查对象是江西省吉安市师范附属小学1~6年级学生。将调查问卷发放至小学各年级儿童,随堂测试,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整理编号,数据输入SPSS 16.0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不同年级量表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

二、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 349份,回收有效问卷 334 份,有效率为 95.7%。调查结果发现男生在学习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学习体验和现有成绩感受维度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环境激励和希望学习成绩维度男女生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外。在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和现有成绩感受、学习体验、环境激励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希望学习成绩维度上各年级无显著性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对于以学校为主要生活场所的小学生而言,学习主观幸福感对学生个体的行为与人格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低下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将妨碍其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在学习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学习体验和现有成绩感受维度表现要优于男生。可能因为小学阶段女生学习成绩和心智成熟要优于男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与父母有较好的沟通和交流。而在环境激励和希望学习成绩维度无显著性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无论男孩女孩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

小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下降,1~2年级学学生学习幸福感在中上水平,三年级开始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处于中下水平,总体呈降低趋势,三年级与1~2年级出现显著性差异,提示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此时需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现有成绩感受是直接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子,学习主观幸福感随年级变化的趋势可能与学生成绩感受密切相关。1~2年级学生刚开始入学,对一切充满好奇,较少的考试也尚未显示出学习成绩的差距,但进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的增加、内容的复杂,学生间学习差距逐渐明显,这时学生现有成绩感觉最差,逐渐适应后,现有成绩感受略有好转,但六年级面临紧张的升学压力,现有成绩感受略有下降。学习成绩直接决定学生接受表扬或批评的多少、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是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关键因素。根据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所阐述的原理,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得不到积极情感的体验,必将厌倦学习,降低学习主观幸福感。根据学习体验各条目的因子分析,发现随着年级增加造成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下降的学习体验原因主要是学习的趣味性和与师长的分享性逐渐下降。对于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逐渐成长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的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心理发展逐渐体现出较强的矛盾性,表现为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其幸福感逐渐从满足于简单与家长的倾听、表扬和鼓励,发展为需让孩子感受到独立、尊重和自主,因此随着年级的增加,其环境激励维度得分逐渐下降。

学龄期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在学习中有快乐的体验,对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关注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是小学教育的崭新内涵和创新壮举,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从关注社会发展对人的异化影响,到关注以人为本的主体能动精神科学素养。作为学习最初阶段的小学教育,在提供启蒙知识教育的同时,需重视小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培养熏陶,对于完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年级增加的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下降的现状需引起小学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甘雄.初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11:70-72.

[2]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74-79 .

[3]Hubner ES,Drane W,Valois R F. Levels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doleso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0,21(3):281-292.

幸福感调查第3篇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主观幸福感 差异 因素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年龄为18~25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73份。其中,男性75人,女性98人。

二、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为了探讨不同性别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研究不同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珠三角地区男、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与性别的关系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在研究初期,学者在研究主观幸福感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性别对个体自认的、公开的幸福感没有影响,个体的快乐是不分性别的。近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也有所不同。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积极新的平均水平上,男性与女性非常接近。一些研究认为,女性倾向于体验比男性更高水准的不愉快情感。有的学者认为,造成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是因为情境的特殊性。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对珠三角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可能因为对于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而言,面对的是比较开放、社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比较多的环境,从而导致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在评价主观幸福感水平时,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信任的积差相关分析

由表2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知,4个P值都小于0.001,所以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预测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赖存在比较高的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四、多元回归结果

以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为因变量,以依靠性、预测性、信赖的得分为自变量,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信赖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

从表3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可以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主观幸福感总分的估计值=57.658+0.749×信赖

五、因子分析

为了探讨影响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4的分析结果可知,KMO值=0.821,因此,可以认为,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接受。Bartlett’S值=329.681,且P=0.000

由表5的分析结果可知,若提取3个因子,则能解释全部信息的78.957% ,接近80%,能反映影响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根据表6分析结果,可以建立以下因子模型:

生活满足=0.895F1-0.158F2-0.162F3;控制感=-0.016F1-0.036F2+1.OO3F3

忧郁愉快=0.786F1-0.011F2+0.114F3;就业担忧=-0.056F1+0.984F2-0.036F3

松弛紧张=0.549F1+0.325F2+4.387E-02F3;精力=0.806F1+8.785E-03+5.814E-02F3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表5)可知,影响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3个因素为:

第1个主因子在生活满意度、忧郁愉快,松弛紧张、精力4个变量上的负荷较大,可理解为积极情绪。

第2个主因子是就业担忧,是指大学毕业生对毕业后就业情况的担忧程度。

第3个主因子是控制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思想的控制。

六、讨论

由表2可知,尽管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预测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赖存在比较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研究的假设。但从分析结果同时也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调查的样本较大,所以仍然存在比较高的显著正相关关系。

由表6可知,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第一个主因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包括心情忧郁愉快、生活满意度、精力、松弛紧张,换而言之,是对生活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对生活感到满足,感到愉快,精力充沛。其次,是个体处于较放松的状态。第二个主因子是就业担忧,主要是担忧毕业以后的就业情况,尽管就业担忧是暂时的,但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第三个主因子是控制感。

七、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性别的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差异;

2.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信任度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信赖对于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幸福感调查第4篇

本研究采用我校课题组研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问卷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试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职务、学段、学科、班主任、待遇、学校类型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教师对幸福的总体感受;第三部分为与教师幸福相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认知,包括从业动机、职业认同、职业理想与价值观、工作负担、自我认知、工作业绩、专业成长、学校管理、人际关系、身体状况、经济待遇、社会环境等12个方面(采用5点计分法,即“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分别赋值5、4、3、2、1分);第四部分为幸福的原因(或者不幸福的原因)和学校提升教师幸福感的策略排序。本研究选取了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的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01份,收回问卷98份,其中有效问卷68份。收回的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本调查采用了如下五幅形象图,分别表示幸福感的五个不同层级: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幸福、比较不幸福、非常不幸福。

表1显示,在被调查的68名教师中,感到幸福的比例达95.6%,感到不幸福的比例仅为4.4%,这说明开发区国际学校教师的幸福感很高。

二、不同个人特征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差异分析

在本研究中,个人特征包括教师的任教学段、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资历、职称、职务、任教学科、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年收入等11个方面。通过分析上述不同个人特征的教师,结果发现:在性别、资历、任教学科、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方面,不同教师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在年龄方面,20~25岁的教师最幸福,46~55岁的教师幸福感最弱;在教龄方面,6~10年教龄的教师最幸福,11~20年教龄教师相对来说幸福感较弱,21~30年与0~5年教龄的教师幸福感居中且差别不明显;在学历方面,专科学历教师的幸福感较强,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幸福感较弱;在职称方面,相对于初级、中级教师而言,副高级教师幸福感较弱;在学段方面,小学教师的幸福感较高,初中教师次之,高中教师的幸福感最弱;在职务方面,中层干部最幸福,普通教师次之,教辅行政后勤人员幸福感较弱。

三、不同个人特征与工作总体感受的相关分析

表2显示,中小学教师工作总体感受与以上各因素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四、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1.教师获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响教师幸福的因素很多,本问卷选取了:热爱教师工作、工作中有乐趣、人际关系和谐、个人发展机会多、薪酬有保障、学生拥戴、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满意、有成就感及其他(让教师自己填写)。调查结果显示,能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的频数最高的前3个选项依次是:工作中有乐趣、薪酬有保障、热爱教师工作;其余几个因素的排序依次是:学生拥戴、人际关系和谐、有成就感、个人发展机会多、对学校管理制度满意。

2.教师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因素

当然,影响教师不幸福的因素也很多,本问卷选取了:学生难管理、人际关系不和谐、个人发展机会有限、没有成就感、对管理与制度不满意、不热爱教师工作、工作烦琐机械、工资收入低及其他(让教师自己填写)。调查结果显示,致使教师幸福感缺失的频数最高的前3个选项依次是:工作烦琐机械、个人发展机会有限、对管理制度不满意;其余几个因素排序依次是:没有成就感、人际关系不和谐、学生难管理、工资收入低、不热爱教师工作、其他。

五、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与建议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不仅要依赖教师个人努力,也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合理场境,为教师过上幸福的职业生活提供外部氛围和条件支撑。本研究从教师个体、学校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1.教师要积极追求和创造幸福

幸福不会自己来敲门,教师职业并不必然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1],所谓幸福能力是“个体认识幸福、创造幸福进而享受幸福的一种能力”[2]。真正的教师幸福不是在教育之外,而是在教育之中,教师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2.学校为教师创造幸福的家园

1)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效性、繁重性和隐形性。教师要面对家长、社会的高期望和不公正,承受升学和考试等多方面的压力,教师付出很多,也有很多难言之苦。在本次调查中,“关心和帮助教师”被排在提升教师幸福感策略之首。学校给予教师人文关怀,一要关爱教师,不仅关注教师的学习、教学等工作,也要关心和爱护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从细微处关心教师的疾苦。二要信任教师,赋予教师主人翁的地位,尊重教师的自主意识、感受和需要,相信他们不仅有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三要赏识教师,为教师展现才华创设心理环境,让每位教师感受到他是重要的,在学校是有地位和尊严的,学校因他的成长而骄傲。

2)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首位的学校,必然是欣欣向荣的学校”[3],在这样的学校里,“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4]。很多学校都很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量身打造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但是,中年教师容易成为被忽略的群体,因为无论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还是专业情意方面,他们都已经比较成熟,能较好地履行专业责任。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已经开始老化,他们的专业技能日益趋向保守,加之教学任务重、职称晋升难度加大或已基本没有可能,他们的工作热情也在日削月减。所以学校应当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教龄群体教师的精神需求,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发展创设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师德水平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更新,专业知识的增加,教学能力的增强,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智慧的生成,自主意识的觉醒,教育思维的转换……”[5]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校本教研等活动,鼓励中年教师继续学习,深入反思,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实现,享受到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3)实行民主管理方式

民主的学校管理方式可以赋予教师更大的抉择权和自由权,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并使教师充分参与学校事务,从而为教师确立归属感。坚持校务公开,落实好教代会制度并使其“常态化”,提高教师对校务的知晓程度与参与程度。例如,在研究学校重大问题或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可吸收教师代表列席或参与校长办公会议,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让制度形成的复杂过程成为教师参与的生动过程,使教师成为制度制订和执行的统一主体,从而使教师在更大程度上认可学校制度,提高教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作为学校管理者,不能一味强调制度管理,而应该把“管理”和“引导”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校长领导学校,不在于“管”住人,而在于如何去“影响”人。校长要用思想引领教师用心工作、科学工作、有效工作,让教师主动去做他应该做的事,做好他力所能及的事。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2).

[2]冯建军.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07.

[3][4]朱永新.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J].教师博览,2008(3).

幸福感调查第5篇

1.1对象

以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手术室3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包括主管护师10名、护师10名、护士10名,年龄为25~45岁,均为女性。其中在编护士10人,合同护士20人。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手术室3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发放,当场收回,问卷总共发放30份,实际收回30份,回收率为100%。

1.3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本量表重测信度为0.85。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相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编制性质对各幸福因子的影响

总体幸福感及各影响因子得分在“编制性质”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在编护士幸福感高于合同制护士,在编护士在“对健康的关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或紧张”的3个因素的得分明显高于合同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总体幸福感受及各因子得分在工龄变异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工龄的手术室护士总体幸福感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工龄≤5年组护士的总体幸福感得分高于工龄>5年组的护士,工龄≤5年组的护士在“精力”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的得分显著高于工龄>5年组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职称总体幸福感受各因子得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在“愉快或忧郁的心境”和“松弛和紧张”的统计结果中主管护师职称的护士得分均低于护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幸福感调查第6篇

【关键词】城镇化 农民工 幸福感

1978年以后,中国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群体随之产生。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农民工人数达到2.6亿左右。这些农民工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他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恶劣,工资收入低下,长年与亲人分离,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是政府和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幸福感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农民工普遍表示现在的工资收入较之前些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以装修工种中的泥工为例,五年前泥工一天收入约为100-120元,现在泥工一天的收入可达200-250元,基本上五年翻了一番。尽管收入得到了增加,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在问及其是否感觉到幸福时,仍然表示幸福感较低。这充分说明收入的高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农民工的幸福感,但并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许多农民工认为,他们从事的是最艰苦的工作,生活上流离失所,远离亲人,难以与家人享受开伦之乐;工作上面临的环境恶劣,风吹日晒,灰尘满天,甚至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威胁;揽活的竞争压力也较大,干的不仅是体力活,也需要一些谈判的技巧,这对于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农民工而言难度较大,有些甚至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与雇主之间的交流都成问题,而且一些雇主比较挑剔,稍有不满意可能就拿不到工钱;思想方面包袱也比较重,有时可能接连数天都揽不到活,而且无法照顾老人和小孩,使他们多少会有些内疚感;拖欠工资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农民工的幸福感。

二、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因素

个人受教育程度。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具有积极世界观和价值观,且多数是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能够迅速的掌握工作情况,满足职业需求。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且所获取的劳动报酬较低。

工作生活环境状况。对任何一个来说,其工作、生活的环境状况是影响其幸福感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之一。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好,能够让人在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中去从事工作,这不仅使人感觉到身心愉悦,而且还会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而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则会使人处于一种紧张与痛苦的氛围中,使人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工作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劳动报酬的高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劳动能够被认可,从而从雇主处获得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报酬。普遍认为,劳动报酬高者,其工作时的幸福感就比较高;而劳动报酬较低时,则幸福感就比较低。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从事的多是体力劳动,艰苦、危险、强度大等伴随左右,但他们的工资收入相比而言确实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幸福感。

社会认同程度。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为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生活在工作区域的农民工,作为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可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他们对建设城镇化工作的热情。来自社会的尊重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包括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问题等。在劳动保障方面,农民工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是农民工首要关心的问题。同时,农民工看病难、难看病的情况也是被农民工普遍关注的。再次,农民工子女能否随其进城入学,也是一个焦点。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的影响着农民工的幸福感。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加以解决。

三、提升农民工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提高劳动报酬,设立维权组织。当前,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强度出现了不相协调的情况,农民工的酬劳与城镇劳动者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政府应该努力改革劳动就业制度,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待遇,逐步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设立农民工维权组织,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丰富业余生活,提升交际能力。绝大多数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枯燥,彼此间缺乏学习交流,使幸福感偏低。因此,在农民工聚居区,社区居委会可以把区内农民工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工之家”,让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引入工作技能培训制度,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帮助农民工提高工作技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学习,提升交际能力。

开展“团圆”项目,促使家庭和睦。农民工由于外出务工,经常与家人分隔两地,留守儿童问题相当严重,严重影响家庭和睦程度。为此,政府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农民工开展“团圆”项目,将留守儿童接送到农民工身边,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的感情,解决农民工思念家人的困难,提升家庭和睦。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能够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获得安全感,从而切实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因此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为农民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更能促使能民工幸福感提升;继续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添加必要设备,提高农民工待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医疗及子女教育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尤其是要解决好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妥善解决农民工密切关注的问题;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取消借读费,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城镇人口同等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幸福感调查第7篇

而幸福感较低的人群中,还有离异人士。报告显示,离异人士的幸福感得分仅有78.94分。未婚人士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29分。

收入与幸福感成正比

针对此次调查,喻志强说,调查发现,收入与幸福感成一定正比。他表示,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三分组低收入群体幸福感较低,而收入在4000-4500元和4500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最高,其中4500元以上收入的幸福感得分为86.54分。

收入与幸福感成正比

多重因素影响幸福感

记者注意到,此次调查中,影响成都市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了收入水平、生活压力、物价、个人意愿是否得到满足等多方面。多达32.9%的市民对自己的工作工资收入不满意,41.3%的市民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自己的工资水平不高。同时,生活压力大也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知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市民感觉当前的生活压力较大。

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幸福感调查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职学生;总体幸福感

[作者简介]曾 亮(1983—),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大学生已失去了以往象牙塔里的那份熠熠闪光的荣耀,他们不仅要承受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同时随着身心的进一步成熟,还得经历性格、情感等各方面的纠葛。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如何呢?江西作为中部地区发展中的大省,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较之国内其它省份和地区,具有较明显的自身特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对江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感进行研究,掌握当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更好地促进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掌握江西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及是否独生子女五个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相关程度如何,并分析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策略。

2.问卷的来源

研究调查问卷改编自汪向东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总体幸福感量表。该量表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程度越高②。国内段建华对量表进行了修订,并用修订后的量表测查了中国部分大学生。

问卷的信效度为: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生为0.91、在女生为0.95。间隔3个月后重新测查了其中的41名被试,发现重测一致性为0.85。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信效度较高,能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3.被试的选择

调查的对象为江西省某两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确保调查的客观性,研究者对被试的选择,采用完全随机的方式。所有问卷都是在被试所在学校的食堂发放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排除主观选择被试的人为因素,二是为了使样本更具代表性。被试或是等待用餐,或是正在用餐的同学。每份问卷,都是研究者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的,且被试在进行问卷答题前,研究者都给予了较充分的解释,以使答题尽量规范。发出问卷140份,回收140份。经初步筛查,一份问卷无效,主要原因是能明显看出被试答题时,未经思索,答案具有明显规律。

4.统计方法

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一律使用SPSS17.0 Statistic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样本有效性数据情况分析,结果如表1

2.对被调查的被试基本背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3.因为性别项有2人缺失,对其余137人进行男女前18题总分、所有题总分的均值比较发现:前18题总分平均分为81.30,总分平均分为116.14,标准差分别为8.293和9.096。男生前十八题的总分平均分为81.44,总分平均分为116.44,标准差分别为9.128和9.770。女生前十八题的总分平均分为81.19,总分平均分为115.90,标准差分别为7.827和8.786,如表3

对性别——总分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男女生的总体幸福感差异不显著,如表4

分别对男生、女生前18题总分平均分进行单样本的T检验,得出男、女生与常模均有显著性差异。

4.对139名所在年级不同的学生进行总分均值和标准差比较发现,前18题总分平均分为81.72,总分平均分为116.59,标准差分别为8.316和9.118。各年级学生情况如表6:

为检验不同年级高职学生总体幸福感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对不同年级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二与大三学生总体幸福感差异显著。

5.用家庭所在地、所在专业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分别作为自变量,对总分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设置95%的置信区间,检验结果如下:

分析后发现,家庭所在地、所在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三个维度不同的高职学生总体幸福感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分析

1.江西省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幸福感较高

与原始问卷经过测试后所提供的常模(男生75分,女生71分,标准差分别为15和18分)相比,本调查男生平均分为81.44±9.128分,女生为81.19±7.827分,高于全国的常模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经过十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较之以前变化明显,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均有提升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江西高职院校学生对现实生活比较满意,其幸福观是积极向上的。

2.性别、家庭所在地、所在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对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幸福感影响不大

女生与男生在社会、家庭、学校所处的地位相同,因此总体幸福感性别方面差异不大不难理解。专业方面,江西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以往研究表明:个人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会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何瑛提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最明显的六个学科,排序依次为:艺术科、文科、农科、工科、理科、医科③。本研究结果与以往不一致,首先可能是由于所选样本的类别和数量限制造成的;其次,因为被试的选择不同,何瑛的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大学生,而本研究的对象为高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