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人居环境汇报材料

农村人居环境汇报材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0 17:23:38

农村人居环境汇报材料

第1篇

近几年来,我镇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第一硬仗来打,把完善产业配套作为第一任务来抓,依托文化优势,注重特色打造,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坚持文化为魂,将历史文化活起来

文化是乡村振兴第一内涵。我们将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文化融合,着力展现各村文化特色。一是挖掘主题。我们组织镇诗词楹联协会对全镇12个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充分普查、深入挖掘,确定了每个村的文化主题,以文化串点连线成片。如七红村突出“文烛故里”文化,二羊村突出崇善文化,黄金村做足费散人的文章,邵沈渡村突出“古渡口文化”等等。要求各村保留古树、旧物、老房甚至残垣断壁。七红村通过普查找到一座千年古闸—丰乐闸,洲岭村部旁保留了一堵写有“洲岭卫生所”的老墙。二是系统规划。注重保护乡土文化,以文化为切入点,从产业发展、循环路网、生态建设、公共服务、水利设施、新建区域入手进行全域系统规划,以科学、可落地的规划指导各项建设。三是连片实施。我们将全镇12个村划分为环排湖(二羊、江北、洲岭)、环莲花池(七红、南桥、城郊、古柏门、上关)和沿东荆河(黄金、袁剅、王河、邵沈渡)三个美丽乡村示范带,按照整体统筹、分步实施的计划,整合项目和资金,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域建成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盆景”变成全域旅游的“风景”。四是重点突破。选取条件较好的村先行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在省级美丽乡村试点七红村,投入1400多万元,打造以莲花池、高家桥为重点的示范片区。江北村挖掘明朝抗倭功勋严志道、严义、严先的忠烈事迹,以严家牌坊为中心,大力整治环境,建设美丽社区。二羊村以“二老坡”所在组为中心,全面开展清障除杂和清理石家沟,实施农村厕所革命。

二、坚持产业为本,把基础设施建起来

牢牢抓住沔城成为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试点的机遇,围绕“水”和“菜”做文章,积极引导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形成“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的发展格局。盛利食品投资5000万元的蔬菜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投入生产,直接辐射带动了全镇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东莞远方生物公司投资7000万元新建水产品饲料项目,吸引了跨国公司正大集团落户沔城,发展食品产业,公司在古柏门村连片流转土地500亩,建设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为了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我们积极争取项目投入,逐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莲花大道,将镇区与振兴大道相连,进一步促进沿线南桥、上关蔬菜莲藕产业发展。拉通贯穿洲岭、古柏门、南桥、袁剅四村2公里的渔场大道,辐射水面面积近三千亩,打造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重建了叶岭沟、邵沈渡、红旗闸三座闸,使全镇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投资100多万元,实施麻思垸综合整治,新建麻思垸泵站,既解决了镇区雨水排放的问题,又解决了麻思垸近二千亩土地大雨就淹的状况,推动了土地流转。

三、坚持生活为基,让居住环境靓起来

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污水、垃圾和公共空间环境入手,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清洁工程全域托管。巩固提高农村清洁工程,去年,我们投入140多万元,在镇区环卫清洁托管基础上,将12个村的环卫保洁整体打包给洁达公司,实现清洁工程全域托管。二是城乡环境全域整治。以创建国家卫生镇为总抓手,全面动员,全域整治,坚决整治“脏乱差”。对农村道路沿线、沟渠坑塘、房前屋后、垃圾死角等进行了全面清理。以村部周边或居住比较集中的区域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行农村中心社区建设。洲岭村实施增减挂钩项目55亩,新修道路1.2公里,拓宽改造道路3.2公里,铺设碎石路2公里,疏挖沟渠3.2公里,新建抽水机房2座,发动群众清理垃圾杂物140多车,清理门前菜园23个,整治管线1500米,印发垃圾分类手册300多份。三是污水处理全线加速。辐射全域、日供水能力4000吨的自来水加压站已经完工,具备通水条件。新建镇第二污水处理厂,将集镇周边七红、南桥、上关、古柏门、城郊、江北等6个村的污水管网全部接入镇区主管网。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新建3座旅游公厕,已完工1座;2座镇区公厕已开工建设;洲岭、二羊两村的厕改工作已经开工建设。与此同时,辐射全域、日供水能力4000吨的自来水加压站已经完工,具备通水条件。

四、坚持生态为要,使农村生态美起来

第2篇

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和要求,现将区2018年村镇建设管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 学习贯彻方面

严格贯彻执行港区工管委、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决定及文件精神,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业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2017年度265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进一步核实危改户信息资料,处理好群众举报、投诉或上访等问题;组织完成工程竣工评估验收、农户“一户一档”纸质材料收集及农户信息系统核实录入工作及补助资金发放等。截止2018年7月份,县级财政已拔付各级财政补助补助资金467.486万元。由于各镇不按时提交危改户信息资料,仍有部分拆除旧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激励资金未发放。

(二)完成2017年“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基础便民专项活动农村改厕改厨共计6000户任务的收尾工作,组织完成工程竣工评估验收、农户“一户一档”纸质材料收集工作等。根据各镇上报改厨改厕资料,至2018年11月份,对改厨农户发放62.104万元补助,对改厕农户发放补助资金68.636万元补助资金。

(三)制订2018年度第一批1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分解方案,并报经管委同意后将任务落实到三镇,具体分解为:犀牛脚镇88户,东场镇10户,龙门港镇2户。由于三镇划回钦南区管理后,现由钦南区统一管理实施

(四)指导、督促各镇完成2017年村镇建设调查及数据汇总报送工作,并对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核对,并于3月份完成上报工作。

(五)根据《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全区农村公厕调查的通知》要求,部署三镇组织村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公厕调查工作,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调查任务细化到各镇村委,各村有专门负责的调查员,并于5月初完成了统计上报任务。

(六)针对自治区党委第七巡视组对钦州市扶贫领域机动巡视反馈问题认真进行自查自纠,通过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开展联动大巡防活动等对农村危房改造等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逐一对照、立行整改。.

(七)认真对照市审计局对区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反馈的疑点和问题进行再把关、再核实。对参加危改申报但家庭成员中有公职人员或拥有私家车、购有商品房或在村委担任干部等问题的农户,组织人员进一步核实、整改;2018年10月23日,追回了2016年不符合危改条件的犀牛脚岭脚村委苏愿领取的8000元危改补助款并存入财政专户,严守党的纪律和维护危改政策的严肃性。。

(八)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及“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建设活动,并按工作分工和职责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脱贫摘帽”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便民”活动等相关工作。上半年主要配合扶贫办完成2018年开发区预脱贫村贫困户住房情况调查核实工作,协助扶贫办对建房无启动资金的困难群众进行核实,取消了不符合条件的炮台洪福有、郑业等领建房奖补的资格。

(九)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完成“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家庭户等4类重点对象的危房存量核实录入和修改完善工作;完成广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项目申报工作。

(十)配合做好上级业务部门日常督查、指导的接待工作,做好业务对接、汇报和港区工管委、局办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四、主要工作亮点和成效

基本完成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暨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改厕改厨等村镇建设工作,为开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建设“美丽港区·宜居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解决了开发区代管三镇期间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全住房需求,对全面改善开发区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重点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五、主要困难和工作建议

(一)主要困难

由于三镇从2018年6月1日划回钦南区管理,对2017年改厨改厕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收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镇级相关部门反馈不够及时,资料报送积极性不高,影响后期资金发放进度。

(二)工作建议

由管委协调或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多加强和南区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妥善处理完成好区代管三镇期间各项收尾工作。

第3篇

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水生态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农村村庄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2011年工程实施情况,现就2012年全区农村村庄综合整治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按照“力争两年、确保三年”全面完成综合整治工程的工作要求,2012年将主要河道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和水质监测断面周围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村庄,全面纳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范围。围绕生活污水处理的推进,加快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年内完成村庄综合整治的村庄必须达到3年总目标任务的35%以上。

二、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

(一)处理方式。根据城镇建设规划、自然环境、农村经济条件和城镇污水管网布局情况,继续采用污水接管、污水外运、微动力处理等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方式。

(二)年度工作安排。2012年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共涉及自然村432个,其中接管178个,外运25个,微动力处理229个。

三、村庄整治

(一)整治类型。在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推进的基础上,及时跟进开展村庄整治。根据村庄规划保留情况、现状基础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继续按照康居村、生态村和传统村三种类型分别整治。

(二)年度工作安排。2012年村庄整治工程共涉及自然村246个,其中康居村2个,生态村13个,传统村233个。农村规划保留村庄必须在2012年底前完成整治。

(三)申报要求和程序。凡申报整治的村庄,要对照要求,实事求是地制定出村庄整治书面方案。康居村和生态村通过自愿申报、公开竞标、上网公示、择优选定的方式确定。各有关村根据全区村庄整治工作部署和时间安排,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自愿提出申请。村级申请经所在镇(街道)研究并签署初审意见后,由镇(街道)统一报至区村庄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区建设局),经审核并报区委、区政府同意后实施整治工作。

四、资金筹措与拨付方式

(一)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由区级统一免费提供污水管及附件、微动力处理设备、外运车辆设备,由各镇(街道)按照年度工作安排,提供用量计划,报区村庄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审核申领。

(二)农村村庄整治由区财政实行定额补助,传统村按照10万元标准,生态村按照40万元标准予以补助。以行政村为单位创建康居村,另行补助50万元。

区级补助资金按建成期、巩固期两个阶段拨付。建成期当年验收合格后拨付50%。一年巩固期内经不定期抽查验收合格再拨付50%,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巩固期再延长半年,经抽查合格后资金减半拨付,抽查不合格的不予拨付。

区建设局、区委农办、区监察局、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工程完工一批、检查验收一批、资金拨付一批”的方式,根据每个自然村整治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每2个月向区政府集中申请办理一次建成期的补助拨款手续。

(三)开发区(云林街道、厚桥街道)、商务区(安镇街道)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庄整治资金自行安排。

五、工程项目管理和验收

(一)开发区、商务区,各镇(街道)应按照属地原则,对政府投资的村庄整治项目,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进行项目上报审批立项。

(二)各镇(街道)应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污水处理项目方案设计,供区村庄综合整治工作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实施。

(三)区级提供的管材、附件、设备和服务应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其中污水处理的管材、微动力设备委托政府采购中心采购。各镇(街道)凭整治台帐手册领用单据和管网设计图纸,经建设局审批后领取管材和附件,未经审批不得从供应商处领用材料。

(四)区建设局、区委农办、区监察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审计局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相应的指导,各镇(街道)要落实专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

(五)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图纸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六)工程完工后,经镇(街道)初审合格后,报区村庄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申请竣工验收。

1.申请验收审计材料: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招标备案资料一套、管材领用单据、施工单位领用单、隐蔽资料验收单、竣工图纸、竣工验收资料、工程结算资料(包含材料费、人工费等)等。涉及采用微动力设备处理村庄需另附以下审计资料:小吨位设备(1T/D,2T/D)管网设计图和管材领用单、土建工程估价单、土建工程结算资料。

2.验收准备:各镇(街道)会同所在行政村负责准备村庄整治检查现场和检查路线,在一般情况下,微动力设备应预留进出水样取水检查口。

3.原则上各镇(街道)上报审计材料后,向区村庄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申请验收。各镇(街道)负责将审计资料汇总上报,先由区村庄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审核后,报送区审计局基建审计科审计。

4.微动力设备水质监测原则上和生活污水处理及村庄综合整治验收一并进行,各镇(街道)负责向环保部门提供相关村庄的《微动力设备验收表》。

5.区审计局对工程审计合格后,由区村庄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根据通过验收的整治村庄名单,分批向区政府申请定额补助资金。

六、时序进度

原则上,村庄综合整治工作应在2012年12月15日前基本完成。具体时间安排如下:(一)2012年3月:设计单位现场踏勘,完成施工图纸的设计;(二)2012年4月:编制工程预算,完成工程招投标工作;(三)2012年5月至9月:完成工程施工建设;(四)2012年10至12月:全面实施综合考评验收。

七、保障措施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真抓实干,有序推进,确保村庄综合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污水处理的组织领导体系,对这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区推进办公室各责任部门要对照分工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具体为:区建设局牵头负责工作协调、技术指导、进度汇总和信息上报;区委农办负责协助做好整治规划设计和督促推进;区监察局负责工作推进、材料领用以及招投标过程中的纪律监察;规划分局、锡东新城规划办负责指导村庄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区环保局负责对进出水水质的监测,确保达标排放;区城管局负责村庄污水外运的接收管理;区审计局负责对工程决算资料进行审计;区财政局负责资金及时拨付;区政府采购中心负责管材、微动力设备采购;电力、电信、广电、自来水等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村庄整治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意见,减免规费或降低收费标准;各镇(街道)要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牵头做好整治规划、招标投标、工程监管、初步验收、资金物资使用监督等工作,及时按照要求上报推进进度和工作信息。各行政村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单位,要切实承担起主要责任,积极做好地块落实及周边群众工作,涉及微动力处理的村庄要及时协调用电问题,做好一手资料收集和归档工作,确保村庄综合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强化工作推进。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深化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认真排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和工作措施。要根据整治项目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时序要求,倒排计划,明确职责,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确保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不脱节、不落后,实现任务达标。要进一步推行月度上报制、季度例会制、质量督查制、项目补贴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做到工作进度及时上报、难点问题及时解决、质量监督有效跟进、基层动力有效激发,进一步凸显村庄综合整治成效。

第4篇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发掘我市的传统村落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根据国家有关部局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通知要求,金华市从去年四月份开始组织传统村落的调查登记和申报工作。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东阳市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引导、协助各乡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此次的申报工作。申报初期共提交了15个村落的申报材料。

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传统村落是一个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传统建筑、村落格局、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四大要素是传统村落申报的重要标准。

通过前期的调研及对各古村落资料的整理,在这整个参与过程中发现各乡镇在申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申报工作及未来古村落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

(一)申报资料的完整性

此次“中国传统村落”项目申报需要“传统村落调查表”和“汇报PPT”两份材料,为建立传统村落的基本信息档案,获取最新的第一手资料,需要各乡镇对本村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但从各乡镇提交的材料来看,发现其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参差不齐。一类是村落资源丰富,资料度的完整性和详细度上都较好;第二类是村落资源相对匮乏,资料不完整且阐述略为简单,例如,缺少地形图及相关照片的辅助说明;第三类是村落资源丰富,但相对应的资料却不完整,体现不出本村落的独特性,例如在建筑类型、非物质文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挖掘。由此反映出各村落的现状发展不均衡,乡镇对各自村落档案的记录水平参差不齐,也间接反映出项目申报小组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村落的调查表是每个村落的身份证明,档案填写的完整程度、详细度以及真实度都会对此次申报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从古村落保护角度出发,古村落基本情况内容填写的越完整、越详实,对下一步的保护发展规划就越有利,越能发现村落自身的价值特色和保护重点。

(二)申报材料的规范性

通过对各乡镇上交材料的梳理,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村落的选址特征、结构肌理、建筑类型、传统文化等内容表述不清、不全,未按规定要求制作申报材料,未能充分展现村落的传统资源。尤其在PPT的制作上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展示照片的处理方式上。

“选址特征”可以从村落风水、故事介绍入手阐明祖先选在此地的理由,建议放置村落古地图加以补充说明;“结构机理”:若有故事则应放置能表现故事的图纸。例如河流贯穿全村,在图上就应表现河流,形似七星拱月的造型,使大家通过图片就能一目了然,若没有类似的图纸,则可以直接放总图;另在旁边附上主要景观照片,并附上文字说明;“建筑类型”应注意类型的丰富性,可以将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建筑都予以展示。例如:庙宇、祠堂、民居、戏台、书院、村民公社、手工作坊、六畜舍等。

入选申报材料之用的图片每一张都应添加标题,并附上说明,不能采用拉伸、渲染等手段使图片失真;在文字陈述部分,要突出重点,可以使用特殊字体、色彩进行格式处理;基本信息里,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传统建筑占村庄总面积的比,要合乎比例,若被判定为空心村或传统建筑占比少于30%,将不列入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古村落的损坏消失,意味着时代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消失,更意味着大批具有旅游潜在价值的资源的消失,是区域人民精神、文化、经济的多重损失。在申报过程中申报小组成员必须秉承严谨的工作态度,意识到申报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项目负责人的统筹与协调

在项目进展反馈协调会上,各乡镇传统村落项目申报负责人汇报了各村的项目进展情况。与会人员基本上是由乡镇代表与年轻的驻村干部组成。会议中反馈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各自村落历史环境要素、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等村落特色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一方面是因为对所处环境太过熟悉,反而进入了一个视觉的盲区,忽视了本村独有的传统特色元素;另一方面,各乡镇没有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调研申报小组,使调查的资料缺乏广度和深度。作为此项目的直接负责人,乡镇领导应重点关注村中的长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深入挖掘村落的传统资源,获取有关村落发展过程中的一手资料。而在文字资料的整理、村落照片的采集等技术方面的工作可以主要由大学生村官、年轻的驻村干部来完成。在调研过程中乡镇干部集相关项目负责人就大家采集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总结。

二、古村落现状调研

(一)村落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缺乏对村落的保护意识,以及在整治规划的实践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使得部分古村落的整体村庄风貌、周边环境、传统资源、建筑古迹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一些表现古村落传统文化的种类品级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

村庄内部建筑问题复杂。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于是在村中大拆大改,这部分新居建筑,尤其是自建房缺乏规范指引,布局散乱。新旧建筑在建造材料、造型风格、外观、装饰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各种新式建筑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村庄内随处可见任意临时搭建或破旧不堪的废弃建筑,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风貌。另外,村内的维修保养机制不健全,许多房屋呈现破败不堪的景象。出于增收的角度考虑,村内大量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定居,这也使得村内出现了诸多大门紧锁、年久失修、满目疮痍的乡土建筑。此外,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使得不少村内的建筑类型渐趋单一化、新居建筑呈现雷同化的趋势。其中,不少村落过度开发利用,出现了很多不恰当的仿古建筑,使得古村落呈现不伦不类的状况。

部分村落内的道路交通系统混乱、可进入性差。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诸多村庄内路网不成体系,处于树状的无序生长形态,道路泥泞,不适合村落发展的需要。

形成较早的村落,其传统资源越丰富,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越高,那么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机率就越大。因此村落保存相对完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申报传统村落的优势条件。

(二)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现有的服务设施较为局限,集中体现为村内的小店铺及传统的宗庙或文化礼堂,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设备在原有陈旧的基础上又存在普遍老化的现象。环卫设置配套落后、村内没有排水沟渠,垃圾随意堆放、清洁力度不足且民众的环卫意识较低;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诸多村庄内普遍缺乏集中的公共绿化地和娱乐休闲用地,环境品质不足,村民的生活质量不高。

(三)村民保护意识薄弱

除了保护发展较好的个别村落外,大部分村落的村民没有在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上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由于部分外迁的户主将其闲置的老宅外租给了大量来当地谋生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员成了村内特殊的一类村民。这些务工者普遍素质不高、乱丢乱扔垃圾,缺乏基本的村落保护意识。村民认识不到自身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许多村落环境、格局风貌等不断遭受破坏。尤其是一些表现传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民俗文化,例如,非遗、龙灯、文物出土、传统手工艺等濒临消亡。考虑现实收入的原因,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更是后继乏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三、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思考

(一)制定出台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相关规定

首先从政府层面给予制度上的规定。地方政府应在摸清区域内古村落的整体情况后,科学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古村落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措施。严格限定古村落核心区、改造区的改进,严格限定扩建和室外的装修等。通过对建筑风格、高度、密度、色彩等控制指标,保存古村落原有的结构肌理。真正体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其次,政府在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投入的同时,应多发挥其引导作用,规划调控,多为古村落牵线搭桥,获得投资单位和外资的支持。

(二)完善管理体制,实现科学管理

在深度调研的基本上,为古村落建立相应的档案和保护数据库。对不同价值的古村落、乡土建筑制定详细的保护档案,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数据库的使用,可以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工作得以有重点、有层次的开展,使古村落的保护真正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加强古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

广大村民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村民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古村落的意义以及与其切身利益的关系。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或者定期开展座谈交流的形式,提高村民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借助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及监督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对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从党政机关各级官员到广大古村落的村民,从上至下,形成保护古村落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

(四)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村落首先是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村民是村落的建造者和村落文化的生产者、传承者与享用者,因而也是保护行动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必须以民为本,注重保护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相结合。应将传统建筑抢救保护与改善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古村落的保护利用要与改善当地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古村落保护行动不仅要保护古村落遗产,还要注重改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

四、结语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新建改造农民新居为目标,以优化农村环境面貌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生活居住方式,建设具有现代特色、方便农民、经济实用的新型住房;立足节约用地,加大旧村改造力度;坚持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把全市农村建设改造成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农村实施新民居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一)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原则。建设农村新民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通过政策支持,市场促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环境。

(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新民居建设与村庄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与“空心村”改造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相结合。村庄建设、改造既适应不同地形地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习俗,又经济、适用、安全、环保。

(三)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原则。根据村庄实际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新建或改造思路,不加重农民负担。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多户多型,避免千村一面、千户一型,满足不同村庄、不同收入阶层群众的实际需要。

(四)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原则。坚持先易后难、先重点区域后偏僻地区,有计划、按步骤地稳步推进,确保农村和谐建设,稳步发展。

三、工作目标

到2012年,力争全市建设农村新民居示范村220个,改造旧村450个,确保15%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通过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为农民建房和村庄建设改造提供典型示范,带动全市农村住宅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

环省会、环县城周边和沿国道、沿高速公路两侧村庄是新民居建设改造重点区域,全市力争到2012年“两环”、“两沿”区域村庄新民居建设改造面达到30%以上。

2009年全市新民居建设、改造村庄180个,其中藁城、鹿泉、正定、栾城“1+4”组团县(市)要建成一批体现现代新民居特色的示范村;其它县(市)每县(市)建成2—3个示范村。全市每个村庄要建成几个体现区域特点、适应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样板房。

四、建设改造规范

按照河北省建设厅《河北省农村民居设计导则》(冀建村〔20*〕544号)要求,参照燕赵新民居百套优秀设计方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新民居建设和改造。

(一)示范村庄选择要求

1.基础条件。群众热情高,村集体经济实力强,村情稳定,班子团结,基础条件好。村民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村民表决通过。

2.重点范围。107、307、3*国道、石闫公路(*市至温塘段)两侧可视村庄,京石、石太高速公路两侧可视村庄,省城三环路以外可视村庄,18个县(市)城(含矿区)驻地镇建设规划区以外可视村庄。

(二)样板房选择要求

1.农户自愿。样板房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经济收入家庭、不同地域(地区)、不同使用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使样板房建设的成本和标准能够适应不同阶层的实际情况。

2.符合防灾减灾要求。样板房选址要避开抗震不良场地、地震活断层影响地段和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三)建设改造技术要求

1.规划布局要求。符合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布局集中紧凑,居住、出行方便,鼓励建设二层或多层住宅楼。街坊低层建筑密度不超过35%,容积率不高于0.6;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容积率不高于1.1。样板房选址尽量利用原有宅基地进行住房的翻建、改建,或选用村内空闲地、废弃地。

2.院落布局要求。院落内建筑平面布局与库房、农用车辆停放场地以及花草树木、沼气等布局安排合理,配置给水、排水、供电、电话、网线、有线电视等管线。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畅便捷,洁污分开。

3.建筑设计及外观要求。样板房户套面积适当,结构新颖、成本低廉,材料选配经济,就近就地取材。住宅外观设计美观,符合地方区域特色,体现时代感。建筑设计水平较高,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同步应用,符合抗震要求。

4.建筑节能要求。充分考虑沼气、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冬季保温热效高,符合抗震、节地、节能等要求,参考借鉴CL建筑体系。

5.旧民居改造要求。临近国道和高速公路两侧住宅,平屋顶改为坡屋顶,统一选用单坡或双坡或四坡形式,立面美化,建筑周围绿化,坡屋顶主色调为红色。

五、主要支持政策及确认办法

(一)支持政策

1.实施新民居建设、改造的村庄,经申请批准后,由市金融办协调金融机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给予贷款支持,市财政给予适当贷款贴息补助。

2.将新民居建设中村内街道整治、绿化、环境卫生、饮水、排污等公益事业建设内容,纳入农村“一事一议”财政资金奖补范围。

3.认真落实省财政下拨的扶持新民居建设改造专项资金,市、县按要求予以配套,重点用于新民居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

4.新民居建设中需要缴纳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电力增容费,予以免除。

5.整村易地建设的村庄需要占用土地的,经批准可列入当年征地指标计划。

6.列入新民居建设计划的示范村,村民贷款建设的房屋,准予办理房产证,由县级政府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7.对验收合格的新民居建设改造示范村,根据投资规模,给予每村一定数额的奖励补助。奖补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按照先建后补原则,根据示范村建设改造进度,逐年支持到位。

(二)确认办法

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按项目进行管理,实行逐级申报制,每年年初申报确定年度示范村建设计划。符合申报条件的村庄,按下列程序申报、确认。

1.村党支部、村委会向当地乡镇政府提出列为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的申请,填报申请表,并提交村民大会表决同意等相关证明材料。

2.乡镇政府审查合格后,报县(市)、区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实确认。确认后,由县(市)、区规划建设部门组织对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进行规划。

3.实施新民居建设改造的村庄,按照规划制定具体建设方案。方案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通过乡镇政府报县(市)、区政府审批。

4.县(市)、区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示范村名单,统一报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备案。

5.市、县财政贷款贴息,按照规划建设时间和建设贷款额度,逐年分期拨付到位。

6.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各县(市)、区农村新民居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验收,达到规定时间、进度要求的,兑现奖补资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确保新民居建设改造工作开展,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担任,市政府分管建设工作和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市委农工委、市建设局、市文明办、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电业局、市交通局、市地震局、市金融办、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广播电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委,具体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制定全市农村新民居建设计划,审核安排新民居建设资金的使用,综合协调、督导检查全市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并配合市考核办对各县(市)、区农村新民居建设工作进行考核等。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设综合协调组、统计资料组、建设指导组、规划指导组和督导检查组,分别设在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专人专抓,确保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二)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引导。积极探索新民居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村新民居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新民居示范村的建设、改造和样板户建设。整合现有涉农部门资金,集中倾斜支持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法人参与农村新民居建设改造。支持有资质的公司竞争、承包新民居建设改造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广泛进行宣传,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改造居住条件和环境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广泛关注、多方倾力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6篇

自“鼓干劲、稳脱贫、转观念、迎小康”百名干部下乡活动开展以来,泉口镇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春播生产、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在帮助发展生产、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上下大功夫、好功夫、实功夫。探索运用“135”工作法深入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牧业生产发展等方面政策举措原原本本宣传到村到户到人,落实到户。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强化组织协调,确保活动推进有“力度”

3月5日,及时组织各村第一书记、村两委负责人、下乡工作队成员召开动员部署会,会上制定印发了《泉口镇泉口镇2020年开展“鼓干劲、稳脱贫、转观念、迎小康”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两个督导组,分别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分片挂帅督导。全镇18个行政村在联点领导的带领下,各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组成宣讲组,深入开展“鼓干劲、稳脱贫、转观念、迎小康”活动。各宣讲组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下,深入村社认真开展宣讲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文明由建设、特色农牧业发展、以土地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改革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原原本本宣传到村社,广泛开展调研走访和政策宣讲,充分听取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查找村级发展中的短板,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商议解决措施,进一步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的信心和干劲,把党的各项“三农”政策转化为各族群众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家乡的实际行动。深入村社。

二、强化宣传引导,确保活动关注有“韧度”

一是现场交谈深入宣讲。各联点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通读一号文件精神原文,认真领会精神,把握重点。通过在巷道、广场与群众交谈,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原则解答群众疑问,重点引导、鼓励农牧民发展香菇、火焰蔘、湖羊、西门塔尔牛等特色种养业,有效地激发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深入村社流动宣讲。疫情期间,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下乡人员把一号文件精神及时送达农牧民群众家中,各村宣讲组第一时间采取走在田头、坐在灶头方式进行宣讲,宣讲组成员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群众的“流动课堂”,宣讲组结合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一号文件精神。三是运用“互联网+”灵活宣讲。充分利用村级微信群转发各类政策、答疑解惑。发挥村级“大喇叭”简单方便、覆盖面广、随时播放优势,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担任播音员,每天解读各类政策,及时传播各类致富信息,把党的好声音及时、准确传达到群众中。

三、做到“五个联系”,确保活动内容“有质量”

围绕全镇近期重点工作和社情民意,着力解决群众生产发展实际困难。联系春耕备播。将春耕备耕工作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两推进”,保证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物资运输,努力把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保障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春耕贷款386户2087万元;旱台、泉沟台两个供销点储备化肥充足,其中:尿素180吨3600袋,二胺188吨3760袋,碳铵7吨140袋,三环含钾8吨,翔燕含钾7吨,可富二铵60吨,青稞专用肥2吨;统计饲草料混播需求1901户16645.14亩。联系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通过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摸清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问题,引导村“两委”干部增强主动担当、主动发展意识,帮助研究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加快推进补“三农”短板工作,截至目前,全镇1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累计投入资金4778.2万元,实现收益342.82万元,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同时,镇党委、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组,实行疫情防控期间务工人员有序返岗信息台账管理,在疫情完全可控前提下,优先组织整户依靠外出务工实现增收,截止目前,全镇共转移就业344户,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0户;依托光伏电站分红资金,全镇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56人,有效推动部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为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进度,镇党委、政府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搬新房拆旧房”政策规定,实行领导包村、8名镇干部包户责任清单制度,截至目前共拆除85户,任务完成率91.4%。联系综治维稳工作。全镇18个行政村充分发挥村警、寺管会成员等群众组织作用,由90名网格员组成64个网格,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摸排工作基础上,深入宣传维护社会稳定政策法规和省州县委各项维稳工作安排部署,全面掌握村情民意,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对各村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深入细致大排查,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截止目前,共排查调解矛盾纠纷16起、处理信访案件2起。联系人居环境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制定下发《泉口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百日攻坚”实施方案》、《泉口镇关于限期拆除乱搭乱建、乱圈乱占的通知》《泉口镇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指导意见》等文件,以“三清一改治六乱”为主攻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了泉口镇环境卫生八条标准,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三个三”工作模式,形式新颖,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举措务实,全覆盖推进,“拉网式”整治,为泉口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目前,发动群众6750人(次)、门前三包动员整改5535户、出动机械432台(次)、清理河塘沟渠62.2公里、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140.3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862吨、乱堆乱放646处、拆除私搭乱建18处、清理建筑、生活垃圾844吨,使村庄环境优美,河道通畅清洁,逐步形成广大群众共治人居环境,共享发展成果。联系移风易俗。宣讲组帮助村“两委”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进行治理。并严格按照当前疫情防控“八不准”要求,充分讲明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形势的严峻性和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劝导农牧民喜事缓办、丧事简办。

第7篇

县人居办:

***乡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有关工作督查检查的通知》文件精神,认真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按照《**县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有关工作督查检查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

工作开展情况

(一)

乡镇镇区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情况

1.集镇所在地垃圾治理情况。一是成立了***乡巾帼连心志愿服务队。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文明新风,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引导群众革除陋习、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时革除陋习,刹住歪风邪气,建设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2月10日,***乡妇联组织乡巾帼连心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了提升人居环境、革除陋习巾帼志愿者系列活动。二是为加强做好对政府驻地区域环境卫生治理,包括(清理办公楼、活动场地、职工住宿区)和街道环境卫生,***乡成立了环境卫生清理小组,由A区(办公区)专人负责清洁政府驻地,B区(街道一区)负责清洁街道。规定每周五上午统一清扫一次,督促平时保持清洁卫生。

2.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情况。一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作为推进环境治理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保障,先后制定了《***乡提升人居环境工作行动方案》、《***乡保洁员管理制度》、《农村垃圾收集制度》、《农村生活垃圾日常保洁制度》等制度,起草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乡村卫生管理农户责任书》,促进了我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二是为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营造美丽和谐***。2月15日,全乡4个村委会支书、主任组织各自管辖的村民小组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各村民小组由组长和副组长带队打扫,打扫范围包括村庄道路、村里公共环境卫生、自家门前屋后。目前沿线村庄路边柴草乱堆、乱涂乱贴情况有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开展清洁乡村行动,以点带线,由线及面,示范推动,逐步覆盖,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使***乡乡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

乡镇镇区污水治理情况

以厕所污水治理为重点,积极探索建设符合各地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并不断加快推进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以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良好运作,确保生活污水得到及时处理。

(三)

乡镇公厕改造提升情况

***乡根据《**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的建设任务,2018年***乡乡镇镇区公厕改造没有任务,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改造提升公厕已完成1座;2019年***乡乡镇镇区公厕下达任务1座还未开始改造。

(四)

乡村建筑风貌引导和管控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乡村本土特点和村民需求。县规划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建设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免费提供农房设计通用图,指导乡、街道开展乡村建房设计方案审查和竣工核实验收。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素质低,对提升人居环境工作认识不足,推进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辖区内自然村生活污水、垃圾、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环境脏、建设乱等问题存在。

(三)乡村建设规划落实不到位,部分自然村畜禽散养,垃圾乱丢;集镇道路多数已损坏,绿化、美化相对滞后。

(四)工作经费没有落实,要做相关宣传材料、组织培训、临时整治或修复公共设施等都不好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落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

(二)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认真按照《***乡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百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工作,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加大厨卫入户、人畜分离、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全面实施环境整治行动,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的农村人居环境。

(三)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群众是农村垃圾等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要广泛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因为他们对环境卫生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工作成效。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湖生态经济区为目标,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核心,以构建集镇社会和谐为基础,以集镇文明生态建设为主题,以整治集镇镇容镇貌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

按照《创建文明生态集镇测评细则》的要求,结合“一大四小”工程和我市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见,以城镇规划为基础,以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立管理机制,倡导道德风尚,增强服务功能,稳定治安秩序,美化集镇环境,彻底解决集镇“脏、乱、差、杂、散”问题,使全镇居民文明意识明显增强,集镇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集镇规划品位明显变化,集镇整体面貌明显改观,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集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集镇经济繁荣发展,力争今年创建文明生态集镇申报成功,使进入市文明生态集镇行列。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教育阶段(6月1日-6月15日)。广泛宣传动员群众,调整充实创建机构,制定和下发《创建文明生态集镇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召开创建动员大会,由镇创建文明生态集镇领导小组与各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

第二阶段:对照自查阶段(6月15日-6月30日)。成员单位对照进行自查,制订部门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向镇创建领导小组书面报告,由镇创建领导小组统一考核、汇总、找出差距,督促落实。

第三阶段:整治达标阶段(7月1日-9月30日)。各成员单位按照镇创建领导小组分解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突出重点,针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整治工作,全面落实责任目标。镇创建领导小组适时组织创建模拟检查评比,筹备迎接市创建文明生态集镇工作领导小组验收工作。

第四阶段:巩固、提高阶段(10月1日-10月31日)。根据模拟检查评比结果做好整治补课工作,接受市文明委对我镇创建“创建文明生态集镇”工作的考核鉴定,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四、创建活动内容

1、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印发和张贴有关生态保护和文明生活等知识的宣传材料,营造浓厚的创建文明生态镇气氛。(党政办)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争创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文明学生活动为抓手,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党政办)

3、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健全集镇电影院、剧院、图书室、活动中心等阵地功能。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成人教育、扫盲教育和科普教育;积极做好计划生育、医疗公共卫生等相关工作;积极推广农民致富实用技术;积极举办健康向上的群体性文体活动。(民生办、计生办、农办、学校)

4、健全治安防范网络。进一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成立专职巡防队,队员不少于20人,集镇社会治安和谐有序,无重大刑事案件和影响恶劣治安案件的发生,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各种矛盾隐患,确保无越级或集体访事件。(综治办、派出所)

5、公共卫生基本达标。公共场所、饮食卫生管理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学校食堂、饮食服务店等均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各类卫生设施齐全;每年春秋两季开展除“四害”活动;无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自来水普及率达100%,符合卫生标准。(民生办)

6、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着力做好农业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办)

7、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设。以创业小区建设为平台,引进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生态型工业项目,壮大镇域经济规模。(企业办)

8、提高集镇建设品位。投资300万元,高标准建设集镇,立足拉开集镇框架,突出抓好新建一路、赤岗路镶边工程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改变线状路式的集镇格局;加强文明卫生长效管理,努力将集镇打造成秩序井然、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集镇。(城建办)

9、各村要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协会、综治协会,增强村民的荣辱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各村委会)

10、依法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和林地,坚决制止违法占用耕地和林地。(土管所)

11、依法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禁止在林区进行破坏性掘土、采石,禁止无证采伐林木、乱砍滥伐以及超限额采伐林木,禁止采伐天然林严肃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林管站、林业派出所)

12、加强对集市的诚信建设力度,广泛开展“诚信经营户”、“星级经营户”、“文明摊位”等的评选。(工商分局)

四、工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组,即:环境整治组、综合整治组和材料组。

环境整治组具体负责集镇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环卫设施、污水排放、饮用水卫生、集贸市场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

综合整治组,具体负责社会政治稳定,社会治安防范,打击刑事犯罪,防范安全生产事故,普及法律知识,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科普活动,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等项目的实施并达标。

材料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资料收集汇总、专题片制作以及总体汇报材料的起草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创建文明生态集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群众性工程。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组织宣传。乡党政办要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阵地广泛宣传报;团委、妇联、学校、医院要设计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文明和环保意识。

3、制度规范化,管理人性化

健全各项制度,推进文明生态集镇建设。一是制定和完善《山林管理制度》,加大生态林的保护意识;二是制定《集镇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加深人居环境意识;三是制定《村民卫生公约》等制度,使环境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