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方程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18 00:56:08

高中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方程式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9-02

世纪之初,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如教材的编写出版就改变了原来国家统一使用一套教材的格局,目前高中化学新教材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这两套教材与原来的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均有较大的改变,尤其是课程理念、课程的内容、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等,同时两套教材各有自己的特色,对这些方面,目前深入研究比较的不多.现在各地正陆续进入新课程,故研究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对教育管理部门及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均有指导意义。

1.两种版本共同的特色

1.1新教材内容选择反映了课程理念,即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遵循内容标准的要求,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整合,改变了旧教材一味注重"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的局限性,从多方面注重学生的发展.其中,对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新教材特别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所设立的探究活动形式多样,如实验、调查、参观、资料收集、讨论、交流、辩论等,强调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

1.2新教材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反映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1.3新教材改变旧教材单调的呈现方式,加大以图代文和利用图画资料等创设学习情景的力度,版式新颖、活泼,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有效实用。

2.两种版本的不同点

2.1在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针对多年来形成的高中化学"听、记、背、练"的现状,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为此,新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在突出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方面,高中生思维发展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多属经验型,学习知识需要感性经验支持,无论学什么,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时才是有效的,因此,为了改变旧教材纯化学知识而过于学科化的情况,新教材注意设置一定情景让学生学习,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在广泛的生活和社会背景下,强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相互渗透,实施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2.3在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方面,两种版本都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来建构课程内容,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新教材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旧、偏"的现状,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面作了适当降低。

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的构造简单化合物的命名气体的溶解度上教版没有提及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作为节中的一个知识点没有提及人教版作为课题的一个知识点在课题中介绍在课题中简单介绍在课题中介绍内容标准不作要求不作要求不作要求不作要求。

此外,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问题,上教版只要求学生会书写最基本、最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当用到其它方程式时,题目中会给出,人教版的计算题不会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相对比上教版高,而内容标准对这一方面的要求是,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4在利用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方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同时实验还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这是其它手段无法代替的,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都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

(1)实验数目多,形式多样:①新教材淡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除了比较危险性的实验或现象非常直观的实验,教材中注明由教师演示外,其它一律不分清界限,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②人教版中大部分实验内容都以"实验"项目呈现,与旧教材相差不大,而上教版的大部分实验内容都以"活动与探究"栏目呈现,对话功能更好,对学生的指导性更强。

(2)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

(3)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人教版把各种科学方法渗透于各类实验中进行,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这些方法的重要性。

3.几点建议

(1)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以前学生学习化学,方法就是"听、记、背、练",被动接受,为考试而学习,新教材的使用,由于教材内容的精简,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同时大量探究活动的安排,学生对化学更有兴趣,更能自主地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探究中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学会创新。

(1)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旧教材按学科的逻辑发展与知识的认识顺序来编写,注重"双基"的学习,一切均以"告诉"方式呈现,这是传统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根源。新教材改变了按学科知识点为线索的编排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主题或课题为骨架,以生活、社会、技术相关联的广泛背景为编排体系,内容呈现上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特点,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学习,给学生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机会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教材的使用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具有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掌握新的教学策略、教学基本功,要作为研究者去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努力拓宽知识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高中化学方程式第2篇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7.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2 + h2o

40.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49.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五.其它反应: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74.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 2naoh

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高中化学方程式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23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是人们实现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世界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就是由单纯重视“教”转变为重视“教”与“学”并重。

在化学教学任务重、课时紧的形势下,应该倡导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才能够学好化学,才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和持续地发展呢?

二、问题的研究

1.学习方式的含义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作用于一定的学习内容而促进自身身心发展的活动。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运用的作用于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的类型和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1]。这些特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学习方式的类型

化学学习系统是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其载体、学习者及学习组控者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本身又比较复杂。

化学学习目标包括知道水平、领会水平、掌握水平、综合运用水平、融会贯通水平和创新水平等6类学习[2]。

化学学习内容包括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化学能力和情感、态度、习惯等四大类学习[2]。

学习者和作为学习组控者的教师是系统中最活跃和最复杂的因素,具有多样的活动方式。学习者的特点是由其年龄特征、已有知识经验、认知方式、学习的倾向性等决定的。

从学习目标的多层次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学习者特点的个别差异性来看,学习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性学习、他控性学习)而言的。自主性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强化”的学习。一般,对于一些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就能够掌握到位的化学知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是指教师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技能、组织和控制教学活动,学习者主要进行感知、领悟、记忆和模仿等接受和复现性活动,从而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3]。一般,对于一些没有多少思考价值、思考深度的问题,对于一些学生在现有经验条件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还不能解决的化学问题,倡导学生采用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一般,对于一些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独立思考、亲自动手实验能够解决的化学问题,倡导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一般,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一定的难度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决而必须依靠同伴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解决的化学问题,倡导学生采用合作性学习。

实际存在的学习方式远不止这些,学习方式的分类还可以有其他多种维度。随着所选择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得出的划分结果也就不同。

3.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来综合确定的。因此,特定的学习方式总是与特定的学习目标、特定的学习内容和特定的学习者相适应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功能价值和适用范围,同时也都有其局限性。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学习目标、全部的学习内容和每一个学习者。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中化学新课程从化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来讲,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化学的系统知识,也要发展态度、情感、价值观,还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化学新课程要适应新的教学目标追求,应该倡导学生既要采用接受性学习,也要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应该确立学习方式多样性的观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高考的指导思想是“命题应充分体现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新生”,“以测试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主导,……重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新课程的高考对化学素养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解化学科学”,“形成信息素养”,“学会实验探究”,“解决化学问题”。近几年的广东、山东、江苏等省的高考试题也确实体现了这样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不得不根据化学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化学素养。

三、案例与分析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中,对于不同的化学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者,应该倡导不同的学习方式。

对于某些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某一节化学课,由于学习任务不是单一的,学习者通常要追求实现多个方面的目标,如认知的、动作技能的、情感的、价值取向的目标等,所以必须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及每一种学习方式的特定功能,将多种学习方式灵活地组合起来。

下面以《探究新制氯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为例,来谈谈自主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几种学习方式的组合使用。

四、延伸思考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有些教师依然在自己的所有的化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只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严重轻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和调动,淡化了学生身心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有些教师简单认为,接受性学习是陈旧过时的,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学情、不考虑化学学习内容,被动地机械地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造成授课内容肤浅、知识结构体系混乱的局面。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地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学习,是广大化学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应主动改变教学模式、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以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在化学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多想、多问、多讲、多实验、多讨论,调动一切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学习化学。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解决化学问题,学会感悟和反思,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32-135

高中化学方程式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对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来说,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由于我国的各个高中受到规模和时间的限制,一般很少有高中化学教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操作,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学习思维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高中化学教师会试图使用板书绘制的方式来进行对化学实验课堂缺失的弥补工作,但是这种教学缺少了学生自己动手绘声绘色的教学功能,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这种课程索然无味,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也就难以记住化学实验过程的各个步骤流程以及相关的化学仪器设备,化学实验课也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 1.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同时,由于化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因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并且在化学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学习到与自己关注的东西有关的知识时,都会有很大的兴趣。 2.让高中学生感受化学的美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并且化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高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化学结构都会产生一种美感。教师通过精巧设计的化学实验,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当然,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因此,现阶段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杨国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刍议[J].甘肃科技,2013,27(2):179-180.编辑 白文娟

高中化学方程式第5篇

关键词: 高校硬件类课程 网络化教学 教学评价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枯燥难懂的硬件类课程与蓬勃发展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挖掘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是网络时展的趋势[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改进,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了融合崭新教学理念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教学平台[2]。 

笔者仅对本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原则及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二、教学评价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以最终取得的卷面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做虽然能够快速直观地检测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但这种“一考定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强调了学生的应试思想,难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积极性,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 

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和排除解决问题能力的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3]。因此,本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展开,通过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并借助网络平台的实时记录的能力,将这些信息记录整理,最终汇总出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 

 

三、教学评价方法 

 

在教学评价原则确定下之后,平台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1.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依然要以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为核心,综合网络课程后所留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定期的单元测验情况,实现对学生的基础常态性评价。 

通过在部分教学阶段设置学科竞赛等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知识内容加深并拓展了。通过学生的竞赛情况,网络平台完成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性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的课程阶段,我们设计一些综合性、研究类的课题,鼓励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根据最终的结果实现学科的拓展实践评价。 

2.自学能力的评价 

在大学中,教师仅仅是领路人的角色,一些专业知识细节和较深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探索和研究,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培养的、未来走上社会适应工作的基础能力。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添加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对网络课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这些内容包括相关知识的文档、链接地址、相关电子书籍及教学视频。为了检测学生对这些课外知识的自学能力,网络平台借用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所点击下载这些添加内容的数量及相应知识内容的难度系数等指标进行综合测评。之所以选择这两项作为指标参考,是因为此部分内容为课程以外的拓展内容,主要是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设立的,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其学习效果和要求并不像网络平台中那些紧扣大纲的网络课堂教学一样,因此,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但同时,为防止学生为提高测评成绩而片面追求点击下载率的情况,可在这些附加的自学内容后添加部分问卷内容,以学生实际回答的情况作为前期点击下载率和难度系数有效性的依据。

3.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高中化学方程式第6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文化;3DMAX

中图分类号:TP273-4;G712

3DMAX软件教学模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计算及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3DMAX系统主要是制作三维动画造型,它在动画制作中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在改制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中站着非常重的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忽略学生思维的培训,使学生产生学习方式的误导,很难形成统一的教学文化理论形式。必须实时对其进行教学改革。

1 从课程改革角度讨论高职院校的教学文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院校特别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在计算机领域或者艺术教育领域主要以“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又适合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发展的措施。目前,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在学习内容上与传统课程有一定的区别,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是运用经验型与策略型知识而不是传统课程中的陈述性知识。在结构方面主要采用行动过程系统进行知识结构的嫁接,而不是学科知识系统,第二,从教学方式上来看,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实践,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传授技术知识。第三,教学场所的随意化,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在教学场合上不再限制单一功能的理论课教室,开始运用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内外的生产实训基地。

2 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3DMAX软件教学模式应用范围很广泛,在信息网略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在高职院校中一定要重视3DMAX软件教学工作,重视其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3DMAX软件教学模式虽然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在发展中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校对教学文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对教学文化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深刻体会到3DMAX软件教学课程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所以也不能从“推进和引导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层次重视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教学文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3DMAX软件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限制在一种狭小的范围内,不能充分融入到学校的管理水平、各项制度建设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限制了3DMAX软件教学课程的有效推荐与发展,也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文化的发展。

2.2 教学文化建设没有被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中。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文化仍然停留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下,仅仅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精神以及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有体现教学文化,而最近引进的工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没有突破以上建设的束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没有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具有职业院校特征的教学文化现象高度认识与关注,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缺乏教学文化的支撑。

2.3 3DMAX软件的教学方法落后。3DMAX软件应用系统具有激情的开放性,需要使用着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以及敏锐的感知力。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主机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青少年,特别容易接受互联网并对其产生依懒性,比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而那些形式比较刻板的事物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很多从事3DMAX软件教学的工作者教学方法比较落后,3DMAX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很快,每次更新插件就意味着新功能的介入,以部分功能的绳技以及部分陈旧功能的淘汰。所以3DMAX软件的教学者必须时刻了解、掌握软件的升级还贷的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却没有及时更新3DMAX软件,对其行业的发展动态也不太了解。目前最新版本是去年7月底的3dmax9.0(如图1),新功能将包括:高级浏览器,可以随时观看图片文件和max文件;复杂的场景管理器用来管理大的场景;整合的mental ray渲染器可以渲染出非常高质量的图片和动画、顶点颜色绘制(vertex color painting);design visualization tools;3dmax9.0还增加了一些材质并整合了部分旧版本中常用的材质等。

图1

3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3.1 明确教学文化目标。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课程所蕴含的文化以及教学生态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其中,教学生态环境包括显性条件与隐性条件,显性条件是指专业建设中除课程以外的其他要素,比如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团队文化;隐形条件是指教学观念、风俗等方面的文化。教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育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以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为依据,结合教学生态环境,完成教育的目标。

3.2 深刻分析教学文化内涵。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实践精神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突出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的实践性特点。另外,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最后,注重人文及人本精神的培养,高职教育是一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在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下,不仅要求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获得心智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与职业技能能力,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多才智能的人才。

3.3 改变3DMAX软件教学方式。3DMAX软件课程教学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可以采用弹性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3DMAX软件教学的需要;其次是在课堂授课时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训教学为形式,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再次是拓展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展网略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资源共享模式进行教学。

4 结束语

总之,在3DMAX软件教学课程模式下,改制院校教学文化建设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与技能型,明确教学文化的目的与方式,结合多种文化建设方式,完善教学为化建设,使教学文化建设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东明.基于课程改革的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04):120-122.

[2]王坤.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3DMAX软件的教学思考[J].企业文化(下半月),2012(07):191.

高中化学方程式第7篇

/

关键词: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基团化合价标定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7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现行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对较复杂的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不作要求的,这使得有机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成了被高中化学教学遗忘的角落。由于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和许多教辅资料中总是会涉及到一些有机氧化还原反应,这又使得高中化学老师常常要面对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由于许多高中化学老师平时很少研究有机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当有学生问及此类问题时,常常会使一些老师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要想从容地面对学生的此类提问,高中化学老师就应该熟练掌握有机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笔者在配平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实践中发现:在大、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使用于无机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氧化数法[1]也适用于有机物被彻底氧化的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如乙烯、乙炔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彻底氧化的反应方程式就可以用氧化数法较简便地配平;若将氧化数法用于配平有机物被部分氧化的反应方程式的话,就会有较大的难度。吴晗清、张霄二位老师在“化学学习中洞察力的培养”[2]一文中提出了“用氢氧原子的得失计量转移的电子数法”配平有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用此法配平有机物被部分氧化的反应方程式比用氧化数法优越一些。笔者在深入研习“用氢氧原子的得失计量转移的电子数法”时,发现该法既存在理论依据不充分、又存在部分反应方程式配平难度较大的缺陷。为了较简便地配平有机物被部分氧化的反应方程式,笔者研究并提出了理论依据充分、配平方法简单的配平新方法“基团化合价标定法”。在此,笔者特以甲苯、乙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部分氧化的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为例,向大家介绍如上三种方法配平有机物被部分氧化的反应方程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通过对比分析向大家推荐新的配平方法“基团化合价标定法”。

1 氧化数法

用氧化数法配平有机物被部分氧化的反应方程式时,首先要将有机物中氢、氧等元素的化合价看成是常见的化合价+1、-2,再将有机物写成分子式的形式求出其中碳元素的平均化合价(或称氧化数),然后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的原理配平反应方程式,配平之后再将有机物的分子式改写成结构简式。之所以在配平前要将有机物写成分子式,是为了方便求出各元素(主要是碳元素)的平均化合价,方便在元素符号上标示化合价。

氧化数法配平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步骤如下。先写出用分子式表示有机物组成的如下反应:

3 基团化合价标定法

有机物分子被部分氧化的特点是其中的某基团被氧化成了新的基团或新物质,其他部分没有变化。用氧化数法配平这类反应方程式的难度大,其主要原因就是氧化数法笼统地将氧化了的和未被氧化的基团合在一起通过平均化合价求算化合价的升降总数。如果我们在配平这类反应方程式时只关注被氧化基团中原子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可不可以使此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变得简单一些呢?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研究提出了适用于配平有机物被部分氧化的配平新方法“基团化合价标定法”。

“基团化合价标定法”的基本原理源于“氧化数法”,其基本特点如下。将被氧化的基团和氧化生成的相应基团的化合价确定为0价,氢氧等原子的化合价当作+1、-2,据此分析基团内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化合价变化情况,根据基团内原子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总数和氧化剂中的原子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的原理配平反应方程式。为什么要将基团的化合价确定为0价呢?这是由于有机物分子中的基团与基团之间通常都是碳碳原子相连接的,而碳碳原子是相同的原子,可以认为两个碳原子之间没有电子的转移。再进一步说,只要被氧化的基团与分子中其他基团的连接处(不一定是碳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则其他基团对被氧化的基团中各原子的化合价的变化就没有影响,基团间没有影响就没有电子的转移。

4 对比分析与建议

对比分析上述三种方法配平的两例有机物被部分氧化的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和步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氧化数法”在配平有机物被部分氧化的反应方程式时存在三个缺陷,一是结构简式与平均化合价的表示二者难以兼顾,这使得反应方程式难以在一次书写中完整地表达出反应方程式应该表达的含义。二是化合价升降总数的计算比较复杂,容易导致配平错误。三是一种有机物被氧化成两种以上的产物时,其配平思路和配平过程都很复杂,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由于有机物分子中一般不存在电子的得失,这使得“用氢氧原子的得失计量转移的电子数法”的理论依据显得不够充分,且该法只是在配平部分反应方程式时比较简便,在配平另一部分反应方程式(如方程式②)时仍然具有“氧化数法”的部分缺陷。“基团化合价标定法”克服了“氧化数法”和“用氢氧原子的得失计量转移的电子数法”的缺陷,该法的配平方法和步骤都很简便。“基团化合价标定法”源于“氧化数法”,其理论依据很充分。

从教学的角度说,“基团化合价标定法”不需要专门学习就能掌握,不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因为“基团化合价标定法”源于“氧化数法”,只要把发生变化的基团的化合价标定为0价,把配平关注的目标锁定在被氧化的基团上,就可以参考“氧化数法”的基本原理简便地配平反应方程式。

综合起来看,“基团化合价标定法”在配平有机物分子被部分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时具有理论性强、配平简易、容易掌握的优点,建议在实际教学中参考“基团化合价标定法”。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方程式第8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课程根式;教学模式

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构成了现代高校教学的两项最基本的认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高职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性。笔者认为,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中,在确保传授知识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识选择和转化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现代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分享信息与知识,并运用知识改善自我或组织的行为绩效。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ilcit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反思和陈述的知识,指那些经过编撰的能够以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其表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正式媒介;默会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的某个特定环境中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难以与他人共享。

现代知识管理,即对上述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其核心是两类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两类知识形成的下述四种转化模式。

(一)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

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经历、经验、决窍和心智模式并创造新的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传授的关键是经验的形成,没有个体之间经验的共享,一个人很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默会知识。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知识。

(二)外化: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挖掘默会知识并把它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 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用语言或书面方式,对概念进行描述是外化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由于默会知识具有“情景性”特征即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问题和任务“情景”相联系,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的一种直觉综合的把握,因此,情景化教学等信息化模式,为默会知识的外化创建一个情景化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运用类比或假设,把歌会知识归纳为显性知识。外化产生的是概念化的知识。

(三)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是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综合进行分类、加工、综合或重组,重新构建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综合化产生的是系统化的知识。

(四)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个人经验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后,再内化为个人的默会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形成人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这时就形成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当这种成果为其他人分享时,默会知识也就社会化了,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过程。内化产生的是操作化的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是相互连续、螺旋上升的,即知识的创新过程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默会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过程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如果我们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学改革过程实质即是知识的创新过程:高职教学管理实质即是知识的管理;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教学中取会知识的传授应占重要位置;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保证高职特色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的良好教学环境。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以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中心展开,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默会知识比重偏低

伴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高职的课程日标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使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多侧重于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上,勿庸致疑,这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强调高职的“职业性”有可能忽略高职教育内容中“针对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操作性、技艺性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更多的侧重于能反映高职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与结构的问题研究与实践。

如果从现代知识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要求来研究目前的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中,默会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其知识构成中经验和技艺性知识的比重较高,更接近于实践。

从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研究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从本质上反映高职的办学特色。实践表明,以往我们传统上单纯采用确定课程棋式或课时比例处理所谓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的作法,以及不加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二)传统、单一的高职课程模式不能体现高职知识习得的要求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采用的计划方式和所确定结构体系。通常,其受教育思想、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影响最为直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可简单表述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加职业性,即职业集群型和阶梯分段型的综合模式。它即立足于职业集群又实施分段教学,其教学计划通常是建立在职业群集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的教学。如前所述,职业性并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而三段式模式更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因此,该模式为侧重理论研究的普通高等院校或建立在职业群集和技术基础上的专业所采用较为适用,而将其作为应用型、操作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根据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的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的全过程,每个转化模式在知识转化中具有特定的功能,缺乏或消弱任何一个模式都会对知识的创新过程,及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造成阻滞。传统的课程模式从理念上过分侧重知识的综合化和内化,使学生从入校所接触的就是从此教室到彼教室、从此课本到彼课本,即使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校均大力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教育管理理念、办学水平等诸因素制约使其多停留在权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其实践内容的改革也多停留在简单、粗放的知识内化模式水平上。从重视实践能力的角度看,传统课程模式侧重“理论~实践”;而现代知识管理理论更强调把知识创新模式表述为“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多年的高职改革经验也表明:忽视社会化模式产生的默会知识和外化模式产生的概念化知识的培养,不仅影响系统化和操作化知识的形成,最终导致我国高职培养日标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适用的盲目性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传统课程模式改革创新受多方制约因而难度较大,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教学模式的创新盲目性很大,不加分析地引入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想效果。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不间知识的转化过程对应不同的转化模式,而不同的转化模式又通过不同的转化方法,以此形成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课程模式应休现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

各高职院校及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如教育思想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模式不同等,按现代知识管理所揭示的规律,选择适当的高职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模式(见图1)

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学生入学后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理论到理论,往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大量的空洞概念,很难形成实践经验和技艺;而由于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又反过来使理论教学的成果在认识和毕业实习中难以得到实现,因此造成理论和实践知识难以有机结合,知识传授的效率和效益较低。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有机结合构成知识的整体,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并且知识形成是上述两种知识的不断转化过程:不能人为的割裂。因此,本文作者尝试提出体现知识管理理论的课程模式(见图2).

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行进行。

将认识实习在学生刚入校与基础课教学同时进行,完成初步的知识社会化过程,并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今后知识的外化和综合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配合实训、实验等实践项日的训练,该过程应是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综合化和外化知识的形成阶段;毕业实习应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教育成果的形成过程,是知识内化的重要阶段。

(二)遵循知识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的研究和实践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和相互转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教学模式实现不同的知识转化过程,只有合理适用的教学模式才能起到良好效果。本文列举了常见的教学模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及相应的转化方法供教学中参考。(见下表)

(三)适应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要求,提高高职教学管理水平

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职教学改革的纲,其改革措施的启动和实施必然对到整个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高职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和途径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适用,因此,相关的教学管理应更贴近于专业建设第一线。笔者认为: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制约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