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1 01:18:45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第1篇

2.2010年8月16日-9月15日简明时政黄俊辉

3.谨防中考历史选择题中的"陷阱"王玫

4.学好九年级思品课的几点建议焦红

5.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也——从2010年各地中考试题看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的"联姻"杜敏

6.欢聚世博盛会共创美好未来——有关2010年世博会的中考试题分析及2011年中考展望吴庆才,郭向峰,谭传胜

7.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答卷情况分析刘剑锋

8.2010年中考历史世界史上册知识考查分析及应考启示邓夏生

9.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付新民

10.中考思想品德实践探究题解法例析耿友飞

11.思想品德对话类试题的类型及解法曹永

12.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李洪祥

1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同步辅导窦凤影

14.节能减排利国利民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迟庆军

15.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杨玉珍

16.左倾和右倾、"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毕凤芹

17.信息动态

18.人与自然的杰作——三峡工程王从林

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陈霖

20.共和国最可爱的人——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王煜婷,熊靖婷,蔡铭铭

1.下一个更精彩迟庆军

2.2010年7月1日-8月15日简明时政田丰

3.2010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分析李天宝

4.综合展奇妙综合出成效——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品试卷综合性赏析杨洋

5."世博",让历史更精彩——2010年中考历史世博类试题分析时同楼

6.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由一道中考试题得到的启示仝慧敏

7.整合专题知识提高复习效率中学生政史地(初中适用) 吴志荣

8.思想品德判断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王明慧

9.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田甫

10.中央吹响"深入推进"号角西部大开发十年再出发吴庆才,王爱美

11.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甘淮海

12.了解祖国爱我中华刘永旗

1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同步辅导马清华

14.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李洪祥

15.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存环境孙新强

16.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朱子健

17.从《龟兔赛跑新传》悟竞争与合作杨玉珍

18.信息动态

19.拒绝诱惑绽放生命之花张莉

20.改正粗心大意的毛病柏纪荣

21.从《辛丑条约》看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田学林

22.漫谈我国的盐场周友

23.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霍双喜

24.韩、朝关系探秘丁玉宝

1.人生是一次准备陆太斌

2.2010年5月、6月时事政治黄俊辉

3.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率霍双喜

4.如何迈好学习初中历史的第一步阎文辉

5.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评析王向阳,窦树东,路文超,张秀菊

6."活题"见证精品"主题"诠释精彩——浅析2010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沈文中

7.瞄准课标注重过程着眼实效——浅谈思想品德复习方法许翠红

8.2010年上海世博会余景涛

9.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孙新强

10.欢聚世博盛会共创美好未来岳珂

11.勇于担责共谋发展周凤堂

12.中印友谊源远流长吴志荣

13.重温峥嵘岁月珍惜世界和平吴庆才,谭传胜

14.做好新疆工作维护民族团结杜淑梅,范晓华

15.西南旱灾的成因与对策韩晓东

16.聚焦"东方之冠"——中国馆张恒会

17.中学生政史地(初中适用) 掌握解题方法巧解自问自答题胡晓丽

18.中考思想品德简答题的解题方法张建伟

19.思品辨析题的类型与解答技巧顾学树

20.巧用规律妙解思想品德试题曹永

21.初中地理选择题的特点与解法刘虎踞

22.《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单元同步辅导樊战杰

23.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张洪范

24.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陈景玺

25.低碳减排绿色生活陈清颖

26.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王华平

27.浅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龚圣贤

28.由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引发的思考徐新

29.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岳长春

30.漫画·时评石灵学,迟庆军,沈海涛

31.信息动态

32.全面认识GDP闫文钰

33.浅谈地震孙青hHTTp://

34.另类"烧烤"史秀鱼

35.罗马公民、平民、自由民毕凤芹

36.沙尘暴的成因、利弊与防治刘文亮

37.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周友

38.古罗马的"千里长城"杜建平

39.2010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安徽省中考试题命制组

40.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卷河南省中考试题命制组

41.2010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卷河北省中考试题命制组

1.态度决定态度

2.201O年3月、4月时事政治中学生政史地(初中适用) 田丰

3.如何走出思想品德开卷考试的误区蒋艳红

4.九年级中考历史高频考点评述叶荣柱

5.关爱生命安全生产徐爱香

6.关注民生你、我、他段寒冰

7.建言献策聚民意众志成城创未来吴庆才

8.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聚焦中美关系甘长春

9.上海世博会欧盟馆亮相郑旭东

10.2010年中考时政热点李洪祥

11.《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单元同步辅导樊战杰

12.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陈萌,杜敏

13.权利与义务石灵学,王爱娟

14.法律与社会秩序王红军

15.河南地方史史箭

16.好题三则陈昆亲

17.漫画·时评沈海涛

1.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张辉

2.信息动态

3.历史学习要重视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毕凤芹

4.你做好文综复习准备了吗孙新强

5.2009年各地历史中考给我们的启示曹克亮

6.八年级下册中考历史高频考点评述吴志荣

7.学习先进人物收获心灵感动吴庆才

8.中国经济成功"保八"继续平稳较快发展潘海鸿

9.推动人类发展进程的三次科技革命丁玉宝

10.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外交郑旭东

11.中学生政史地(初中适用)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陈景玺

12.百年梦圆世博来到中国崔学锋

13.中考思想品德多项选择题解法例谈杜敏

14.中考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王延超

15.《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单元同步辅导焦红红

16.学法用法石灵学,王爱娟

17.在曲折中前进的民族解放运动牛端阳

18.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王玉霞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第2篇

何谓语境?如果我们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它是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作品生成而凭借语言媒质进行表达所依赖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心理背景等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文化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和知识,它不可能凭空产生,必定有其存在的基础。因此,语境是艺术家创作实践活动及其作品产生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与条件。他们的创作活动被圈定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语境范围里,从而形成了一个通过作者、文本、接受者及其艺术相互制约的系统。同时,在具有多元功能穿透力的表现中,其意义从一般指向朝着更高层次文化内涵的深度延展。这样,在广袤的社会历史空间维度中,艺术家们的创作实践活动与发展,都在这一客观条件的有机制约下,充分体现着艺术本体生存的过程与形式。因此,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在艺术理想作用于创作手段及技巧语汇元素的现实生成中,探究着艺术文本所要表现的终极问题。

瓦格纳说:“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依赖它所赖以存在的条件。”特定的艺术作品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以其个性化的技巧语汇元素阐述着人类内心情感生活的体验,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体文化风貌,传达着文化艺术的价值取向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社会历史的剧变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艺术技巧创新与产生的良田沃土。如果说,历史文化语境是艺术技巧语汇元素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那么,浪漫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则在滋生了八度技巧语汇元素的同时,又将它推向了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顶峰。

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看,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潮,既是对古典主义的发展又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启蒙主义时期的理性和古典主义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的思想力图从其禁锢中解脱出来。于是,强烈地追求人的个性自由及实现主观理想,便成为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兴起的根本原因和立场。从而形成了对18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和客观的一种自觉反抗。从音乐史学的角度看,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深处于一个历史动荡变迁的新时代的特定语境中。其作品的创作呈现出与文学、诗歌及戏剧等多元结合的艺术表现形态。在这样一个深广而宏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艺术家们大胆革新并埋首于挖掘各种技巧语汇元素表现力的潜能,并使其成为个人理想和内心情感抒发的艺术技巧表现的新途径。于是,艺术家们通过始终不渝地求索,八度技巧最终成为他们得以表现内心情感世界与理想放飞的最得力的技巧语汇元素。这一技巧语汇元素的产生惊世骇俗,它与社会历史的变迁有着高程度的黏合度,成为对以往钢琴弹奏技巧的艺术风格表现形态的一种反叛。不仅如此。极为难能可贵的是当这一弹奏技巧在浪漫主义历史文化的语境中,被作曲家精妙地融入作品既定的情感界国的时候,它不仅激活了旋律语言的表现力,而且还丰富了和声内涵的构造,然而更给音乐作品内容形象的塑造带来了广袤无垠的艺术展现的空间。它所表现出璀璨斑斓的交响性的音响气质,是其他技巧的表现力所望其项背的。因此,它成为浪漫主义钢琴文化艺术弹奏技巧语汇元素的不朽的珍贵遗产,被历史性地继承下来。

八度技巧语汇元素就是在这一历史的文化语境中,通过时间的单一性和不可逆转性,以自身的内在潜质及其功能满足着艺术家创作的美学理想的需求。它深刻地负载着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作品所需要的交响性和戏剧性音响运动态势的流程,从而,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家们不忍割舍和偏废的技巧语汇而广泛地运用于作品的创作中。于是,在19世纪乐器制造高度完善的钢琴键盘上,他们使这一技巧语汇元素不遗余力地竭尽交响性气质表现之能事,完成着自我的浪漫情感的奔放与瑰丽的音响编织。

当我们论及八度技巧语汇元素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语境的表现形态,无法躲开舒伯特、肖邦,更无法绕过李斯特。正是他们将19世纪浪漫主义的钢琴表演艺术推向了巅峰,从而,使其成为表现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说八度技巧语汇元素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被物化成为表现特定情感的弹奏技巧的符号,那么它所带来的音响形态的交响性、戏剧性及英雄性的浓烈声音色彩,则使我们能够得以进入艺术作品内部本质的有力支撑,洞察它所承重着的作品思想内容的审美诉求与精神向度,决定着我们对浪漫主义钢琴艺术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具体把握。

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音乐创作,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此中,钢琴伴奏的艺术构思在作品所依归的文化语境中,通过八度技巧语汇元素的匠心独运而标新立异。它成为整体音乐艺术形象表现的力量支撑,使歌德叙事性诗歌中所具有的深刻悲剧性的美学内涵,通过音乐戏剧性运动的流程而获得了高度哲学涵盖力的展现。

作品开宗明义,言简意赅。音乐的前奏由左手八度弹出了具有深刻悲剧性主题意蕴的伴奏旋律动机。在此,八度技巧在三连音节奏织体元素的承载下直接亲和着主唱声部。它以积极的运动态势通过瞬间和主唱声部并置交融,在紧张而富有逻辑的自然流泻中从容不迫地逼近着人们。伴奏旋律动机以极大的动力催促着音乐的叙事性内容的运动流程,在它所营造出的悲剧性音乐的恐惧气氛里,伴奏和主唱声部两者在不离不弃中形成了高度完美艺术形象。由此,它使我们透过音乐文本的表层深刻地看到,舒伯特在此以这样一种令人信服的技巧语汇元素,使作品在十分流畅地进入了实质性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表现出了深入骨髓的艺术穿透力。音乐作品正是凭借着这一技巧所具有的资质和气势而承载着戏剧性音乐运动的整体流程,当通过调式调性、和声及多种艺术表现元素的有机建构,从而,将叙事性风格的音乐诣旨驶向了艺术理想表现的精神圣地。这样,音乐通过缜密的逻辑性的运动发展变化,通过三连音八度弹奏技巧的运用而传达出了疾奔于风雪之夜的马蹄声中。在这一多元意蕴与情感交织的背景中,音乐竟然神奇般地塑造了孩子、父亲、魔王的具体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毋庸置疑,八度弹奏技巧在此所表现出象征性的音乐意境,创造性地涵容了异常丰富而多元的审美维度:悲剧性的气氛、惊恐的孩儿、狡诈的魔王及逃命中的哀怜父亲。而在这一审美维度的国界里,由八度技巧所表现出的细节又如同细胞一样深深地蕴含于作品的整体结构中。这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之所在。因为,由真情激扬的技巧所表现出的生动感人的细节内容,往往使作品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而不被忘却。所以,正如李斯特所说的那样:“精湛的技巧不是作曲家消极的附属物,因为技巧的发挥关系着艺术作品的成败”。舒伯特在作品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归属中,将八度弹奏技巧语汇成功地应用于音乐的内容形象的塑造,从而使其成为揭示《魔王》音乐深刻悲剧性艺术内涵的重要的技巧媒质而贯穿了整体音乐流程的始末。它表现出了撼人心魄的悲剧性的伟大力量。由此实现了作曲家艺术理想、审美向度及文化内涵的三维传播。

语境和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中稳定的共同体。”这一民族共同体的生活习俗及其文化的表现特征所形成的标识,成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鲜明对比,从而体现着一个民族生存的形式和过程。由此可见,语境的生成深受这一特定的指认而表现出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内涵,它深蕴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特质风貌及其文化价值的取向。肖邦的钢琴艺术文化活动深深根植于这片广阔无垠的民族文化土壤,虽在异乡,但他从未失去对民族固有文化的敬意与温情。在浪漫主义文化艺术的历史时期中,他以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的生存作为艺术作品生成的特定语境与支撑,在表现出波兰民族命运生存的悲剧性的同时,将波兰民族文化的精神气韵延展于世界,使其成为世界艺术文化的伟大财富供人类拥有和共享。

肖邦善于赋予八度技巧语汇元素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将其投身于深广的民族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在作品思想情感的驱使下,使其成为传达民族精神文化的必要技术手段,从而,作品在获得艺术本质表现原生力的同时,又实现了创作的美学理想。《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的中段,八度技巧语汇元素在此承载着对民族命运的深情忧思。在此,叙事性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段和作品内容的悲剧性高度而完美的统一,使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获得了戏剧性效果的表现。建立在与主调c小调同主音关系的c大调的中段,由第39小节开始的乐句扩充,主题在披裹着三连音双八度半音上行的音调而形成了两个弹奏层次。它强烈地表现出了内心情感的压抑和忧愤。戏剧性的音乐在逐渐膨胀的高潮中,由八度弹奏出那激昂悲愤的交响性气质的音响,在此化作对民族命运悲剧性的呐喊声。于是,我们从中十分清楚地感受到了一种充满戏剧性矛盾冲突的精神素质与撼人的力量,听到了一种沁人心脾且又久远了的遗响。因而,音乐的思想情感在作品所依托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时空中更加无限绵延。此时,表现这一民族忧愤情感的音乐曲调,在钢琴低音区的八度颤音的悲惨抖动中,瞬间跨越三个音区而直冲凌霄,此时,音乐喷射出了英雄悲剧性的情感火焰。在从顶点连续下行滑落平行双八度的旋律音乐运动中,半音化的小二度级进下行加剧了悲剧性音乐气氛的渲染。在这悲壮的音响画面里,八度技巧完成了一定文化语境中作者所赋予它艺术使命。从而,我们在对作品艺术文本进行表层指认和深层界定的分析中,通过从形式风格进入意义的研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肖邦将八度技巧语汇元素高度艺术地融入了夜曲这一体裁的创作中。因此,使这一体裁;中破了原有艺术表现力的藩篱,历史性地完成了这一体裁艺术表现力从偏狭到叙事性与英雄悲剧性相兼容的完美结合。

《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23,是浪漫主义音乐与诗歌高度完美结合的艺术结晶。在此,肖邦完成了密茨凯维支在诗歌领域中所完成的伟大艺术思想的文化突破。在双重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八度技巧语汇元素深刻地承重着这部作品展开部的戏剧性矛盾发展和冲突。黑格尔说:“单凭声音的组织安排就可以达到音乐艺术的基本目的。”作品的展开部运用了呈式部的副部主题在a大调上进行了全面展开。由于展开部在音乐体裁结构形式中历来都是承重着音乐作品戏剧性矛盾发展;中突的核心段落,因而作曲家对此总是殚精竭虑。肖邦在这更是行乐精雕细刻,立意独辟蹊径,构思缜密严谨,布局浑然天成。在此,他将八度用作表现作品的重要技巧媒介而使展开部的音乐主题思想独出机杼,笔致摇曳生姿。音乐在a大调这一全新的调式调性环境中,以八度技巧语汇元素承担着由于绵密如织的和声内部结构因素所带来的厚重而紧张度的音响,它裹挟着和弦音以巨大的亲和力与音乐戏剧性内容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从而,在钢琴的高音区域里唱出了英雄的壮美。肖邦以八度这样一种技巧语汇元素,纵然使音乐表现出了如此凄迷而动人心怀的戏剧性的伟大力量,确实令人折服、咏叹且难以忘怀。它使我们窥见到肖邦以那颗对祖国和民族命运时时而深情感怀的拳拳之心,在向人类展示着波兰人民那最为丰富的民族见解和思想。

李斯特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伟大巨人而引领着钢琴艺术发展的航向。他所创作的钢琴作品题材广泛,内容斑驳,技巧辉煌,音响灿烂。八度技巧语汇元素在他的作品里绵密如织。它负载着艺术使命所潜含的终极目的,在充溢着理性主义光芒所带来的人性化的艺术视野里,涵咏着深沉的文化担纲,由此而完成着音乐与文学、诗歌高度完美地交融。令人十分瞩目的是,李斯特在使八度技巧能够表现出激越恢宏的交响化气质的同时,还善于赋予这一技巧以深刻的人文主义的情感色彩。因此,作品以非同寻常的气质向世人昭示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及其吸引力、凝聚力。高难度的八度技巧语汇被理性地融入到了作品整体结构的布局搭建中,于是,作品显得耀眼夺目,苍劲雄浑,瑰丽斑斓,光芒四射。深奥复杂的织体披裹着它在充满着无限生机和力量的运动中与人文理想情感诉求相交糅。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它承载着作品整体运动的流程。从而,为浪漫主义钢琴艺术文化的美学内涵开辟了广阔外延的表现空间。

如果说,八度技巧语汇元素构成了一定历史文化语境中钢琴弹奏艺术的时代风格特征,那么,我们则以一元探求的初衷而获得了它在钢琴表现领域中多元形态的表现:双八度平行弹奏;八度和弦柱式弹奏;双手交错八度弹奏等。这些技巧形态在李斯特钢琴作品中都获得了极致化的精心营构。它所呈现出纵横捭阖的雄浑之美以及难以遮掩的辉煌,成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话语风格而具有叙事的激情与彪悍的气质。因此,使丰富的音乐思想在充满着性情的意趣中熠熠生辉。

黑格尔说:“艺术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还说:“艺术作品的表现愈优美,它的内容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内在真实。”作品《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中的弗里斯卡(friskan)段落中,八度技巧的弹奏在此长达近70小节。音乐在八度技巧的作用下而运动于浩然怡然的意境中。从而使作品由此呈现出一种特定情感的释放及精神的远溯与回归。匈牙利民间舞蹈所特有的节奏音调通过右八度弹奏,在体现着匈牙利民间乐器所常见的主属和声伴奏的烘托中,得到了极致化的表现。不仅如此。从第256小节开始,音乐则凭借着极具张力的双手八度反向小二度半音化经过句的弹奏,将作品的高潮推向了顶峰。它以锐不可挡之势展现着民间节日那热烈狂欢的舞蹈场面。音乐的速度随着纵逸多姿的舞蹈变化而逐渐加快。最后全曲的结束部分又由双手八度交错弹奏,通过旋风般的速度于挥手间力扫了整个键盘领域。在耐人审思的空间维度里,八度的弹奏平添着音乐的情感意蕴。它使音乐彰显出如此深刻而动人的力量。一幅民间节日的绚丽图景,就是在炽烈而咄咄逼人的八度技巧弹奏的巨大气势中层现无遗。

《b小调奏鸣曲》是李斯特唯一以奏呜曲体裁形式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有着浪漫派音乐所表现出的结构自由又近似幻想曲的体裁风格。当1857年1月22日由封·彪洛在柏林首演后,立即遭受了汉斯立克的攻击与尖刻的嘲讽。虽然如此。但瓦格纳却认为它是一部“超越了所有概念而又是至美、至善、至大的深刻而高贵”的作品。此中,大量的八度技巧弹奏使音乐表现出无比的激情,在担当着作品思想意旨的最终的表达中,而实现了音乐与文学及诗意完美结合的艺术理想。音乐的主题动机从b小调下属功能“s”开始,它以双八度的大跳并通过两个音区的跨跃弹奏而加以陈述。音乐由此而彰显出了巨大的扩张力。随之它又反向减七度大跳到b小调的训级导音,然后经过调式主音而进入了附点二分音符值长的“d”,它在片刻停留后以一个三连音下行双八度弹奏的减三和弦在“e”上站住。这一主题动机的构思与艺术表现手段十分精妙。由此,它使音乐在有关浮士德古代传说的历史文化语境中,通过双八度技巧的弹奏而塑造了恶魔梅菲斯托从天而降的形象。歌德说:“古人的最高原则就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第55小节的音乐突出表现为调式调性从b小调向be大调的过渡转换,大片成群的双八度技巧使音乐的陈述彰显出一种难以遏止的运动扩张感。于是,一个长达26小节之多的双八度大跳的旋律在重音记号的蓄意强调下,将音乐的运动置身于一个极富动力性语感节奏的有序循环中,从而,使音乐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恶魔梅菲斯托诱骗浮士德成功后那得意忘形的形象。

八度技巧在李斯特的艺术作品中发挥着社会作用的同时,还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了革命性倾向。被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革命起义感召而写就的叙事性风格的钢琴曲《里昂》,就是这一技巧形式与革命性精神结合的外化产物。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工人革命起义所寄寓的深切同情,更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化艺术精神在同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高度交汇与相互涵容中,对工人革命起义运动的热情讴歌。李斯特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以一种难以平息的激情撕开了法国里昂工人社会生存境遇中的一个边角。他以激越豪迈雄浑遒劲的八度技巧语汇元素负载着作品的思想诣旨。从而,音乐的主题动机秉承着革命斗争内容的叙事性风格的艺术使命,通过八度技巧的陈述而在钢琴上吹响了起义斗争的战斗号角。这一富有革命性的主题动机,在以积极的运动态势逐渐地走向作品的理性深度和情感深度的同时,而又深刻地贯穿于作品的始末。它成为作品发展变化运动的一条索引,在精湛的八度技巧语汇元素的承载下,通过洗练的大写意手法,对革命起义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欧洲政治舞台给予了热情讴歌与无限高扬。音乐在绚丽多彩的和声变化及调式调性的游移变幻中,呈现出波兰壮阔的起义斗争的历史画面。从而,将法国里昂工人革命起义时写在黑旗上的“若不能在劳动中生存,毋宁在斗争中死去”诗句的伟大革命意义,获得了深刻而历史性的表达。行文至此,我们清醒地看到:“精湛的技巧不是作曲家消极的附属物,因为技巧的发挥关系着艺术作品的成败”的深刻内涵及伟大的意义,所以,艺术作品只有以社会时代及民族文化精神作为出发点和依归,那么,表现作品的技巧语汇元素才可以在宏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对一个时代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揭示。也只有这样,音乐文化艺术才足以传世、足以不朽。

参考文献:

[1]《瓦格纳论音乐》廖辅叔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第44页

[2]《李斯特》[俄]亚科夫·米尔什坦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版 第456页

[3]《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程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23页

[4]《美学》[德]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3卷上卷 第20页

[5]同上 第1卷第38页

[6]同上 第93页

[7]《音乐圣经》林逸聪编 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上卷第753页

[8]《美学》[德]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1卷第24页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第3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主动学习;训练技巧

中考历史复习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在历年中考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许多同学认为这部分内容脉络不清晰,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复习起来难以收到明显的成效。如何才能在短期内高效复习,决战中考,取得佳绩呢?我通过几年的历史教学摸索,针对学生在近现代史部分复习中出现的困惑,浅谈几点复习的建议,希望各位前辈、同仁指正。

一、提高认识,培养兴趣

“学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讲述读《史记》、读《资治通鉴》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许多老师都懂得巧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其实,八年级历史学习相关的历史影片是相当丰富的,那就需要我们多下功夫精选一些优秀的纪录片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时,注意和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用它做我们学习生活的指南。

二、研究学生,主动学习

有许多学生凭兴趣学习,喜欢哪门功课、喜欢哪个老师,就在哪门功课上努力学习;有部分学生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靠老师的督促、检查被迫学习;还有部分学生靠老师的激励学习。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就得要熟悉学生、研究学生。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在研究教法学法上下功夫,更要学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采取各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讲究方法,训练技巧

有了良好的愿望还不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也自然有它的研究规律,有它的方法与技巧:中国近代史部分主线索就是侵华史―抗争史―探索史,侵华史是从鸦片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争史从虎门销烟到全面抗战,探索史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探索,这些内容贯穿了历史学习的全过程。

现代史部分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复习的。

①新中国几个重要时期及其成就:

新中国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

②新中国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

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外交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文教体育事业的成就、民族关系和祖国统一方面取得的成就。

③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第4篇

根据我从事十余年历史教学的经验,积累了一系列方法、技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有效地学好了历史,并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些方法如下:

一、数字归纳法

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四三二一”来记忆,即:①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③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④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二、抽取字头法

“一五计划”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路四厂”,即: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宝成和鹰厦铁路建成通车,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要记住八一南昌起义领导人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五人,字头为刘贺叶朱周。

三、合理安排取字法

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奕欣(恭亲王)、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取其关键字就是:中央代表恭亲王,地方代表左李张。

四、比较记忆法

可遵循规律使其各自特点相联系,如秦、隋相比,汉、唐相比,两次世界大战相比等。

五、列表法

可将几个事件归类进行比较记忆,如三大宗教、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革命等。

六、联想法

如讲到《马关条约》中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联想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今台湾)、隋炀帝三次去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时设台湾府,然后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结论:台湾是中国领土。

课堂上可顺便提到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国际文件是《开罗宣言》;二战后,被日本侵占达50年之久的台湾才回到祖国怀抱。这样横向联系就把中外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了,也有利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转贴于

七、谐音法

关于美国国庆日(每年7月4日)和法国国庆日(每年7月14日),结合时政新闻:新华社联合国2012年2月16日电,联合国大会16日投票通过有关叙利亚问题决议,结果中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投了反对票,美国等西方国家十分不满,我教学生巧记美国国庆日和法国国庆日:“美国气死了,法国气得要死。”虽不太好听,但的确实用。

八、年代记忆法

先分出公元前后,找出有规律的、整十整百整千的,如果距离我们时间近就以自己的出生年为基点,在这之前或之后来记就容易多了。相隔整数年的年代如: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同一年;1689年《权利法案》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相差整100年;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间,世界史开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比世界史整整晚了200年……

九、并称法

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的代表人物是“南张北周和二荣”,即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

以上记忆方法只是教学中较小的一部分,我使用最多的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编口诀(一般七字一句,就像写诗一样,尽量要求押韵)的方式总结要点、难点以及关键,或者人们容易忽略但会考到的东西。也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各组分别讨论编写,修改好后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评论看谁用词更准确、更有趣味、更容易记忆。

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可编为:“一八三九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缴获鸦片当众毁,抵御外侮是壮举。”

再如卢沟桥事变:“三七年来七月七,卢沟桥上鲜血滴,二十九军奋勇战,佟赵英名记心里。”就这样,大家在笑声中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目前我省正在开展以生本教育为理念的高效课堂教学,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如何推进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重任,因此多法并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是我们的责任。

唐太宗李世明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名臣张居正,借鉴历史规律,推行“一条鞭法”、“考成法”,中兴明朝,万古流芳!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第5篇

一、思想政治方面版权所有!

作为一位在大学期间就加入党组织、党龄和教龄几乎一样长的党员教师,从教以来,我一直以一个优秀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特别是任现职以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组织安排,勇挑重担,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任中学历史一级教师八年来,我先后兼任科组长七年,级组长6年,班主任4年(任教以来8年),经常是几样工作一肩挑,但我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为此,于1998年7月被中共南海市小塘镇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二、教育教学方面

作为一位既有中师、师专教学经历,又有9年高中教学实践的历史教师,我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广度的相关学科知识,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进行过三次学科小循环教学,一直担任高三把关教师。任现职以来,我不断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学习了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心理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最新知识,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培优转差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

1、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甘为人梯

面对从大学讲师到普通高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我认真钻研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探索在生源差的镇属高中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路子。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在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予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如“课前三分钟历史小故事”、“课前五分钟历史小知识竞赛”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扩大了学生知识面。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借鉴、运用各地各校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任职以来,我先后探索和运用了“历史课目标教学法”、“图示教学法”、“碎步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入南海一中一年来,我又积极投身到“历史课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模式”等教学研究中来,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鼓励学生在堂上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仅一学期即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学校先进教师。我所任教的班级历史科成绩排在年级前列,其中,任教镇属高中时的历史科毕业会考合格率、优秀率在生源极差的情况下均超过了本市平均水平。1997、1999、2006年我所带的镇属高中学生参加当年高考,先是实现了该校普通高考零的突破,继而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为此,我于1999年被评为镇先进教师和南海市优秀教师。

2、加强教研,率先垂范,精益求精

任现职以来,作为校、镇骨干教师,我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试验的能力,为此,我担任了七年的政史地科组长、历史科组长。为提高科组的整体教学水平,我除了不断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和业务学习外,还积极追踪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认真组织科组教师开展各项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改革新路子。其中,在科组内开展的课题研究就有“如何在历史课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提高政史地学科课堂教学效率”、“历史课的导入与小结技巧探讨”、“目标教学法在政史地学科的运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策略”、“近年高考历史出题趋势及对策”、“高考历史三大题型答题技巧”、“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激活课堂教学”等。在我的组织带动下,科组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十分高涨,科组有的青年教师毕业仅一两年,就能独当一面,担任会考、高考把关教师,在会考、高考中取得突出成绩。为此,科组多次被评为校、镇先进科组。同时,我认真总结科组和自己的教研、教改经验,先后撰写了《在世界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学的设疑与解疑》、《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等教学总结、论文。其中,论文《在世界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获镇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获镇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6年我代表科组参加由南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高中历史说课比赛,获市二等奖。

作为科组长,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是我责无旁贷的义务。为使科组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我耐心地扶、帮、带,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充分肯定他们的教学长处,给他们压担子,挑重任,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成长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我的指导下,这些青年教师进步很快,在极短时间内就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胜任高中循环教学工作。

作为科组的领头人,我多次带头承担市、镇、校级公开课、示范课教学,都获得较高评价。每年所上的公开课都获校、镇一、二等奖;其中,在2006年南海市信息技术观摩现场会上,我所上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得到了来自全市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得学校优质公开课奖。

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学无止境版权所有!

18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深认识到:要成为新时期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必须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学和进修提高,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我努力学习学科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电脑方面的有关知识,努力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经过努力,我已经熟练掌握和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fronpage、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2006年我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说课课件《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获南海市高中说课比赛二等奖。2006年1月参加佛山市计算机全员培训并取得了初级资格,2006年12月通过了广东省中小学计算机中级考试。

4、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从教以来,我担任了八年的班主任和六年的级组长工作。带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我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思想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课、级会、个别谈心、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信念理想教育,使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讲究工作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自治、自理能力。推行量化管理、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关注后进生,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地思想教育,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充分保护他们敏感脆弱的自尊心,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心理辅导工作。在我的努力下,我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好,后进生转化率高,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培优转差成绩显著,每学年都被评为学校先进班级。调入南海一中后,一年来,我克服家、校相距较远的困难,以校为家,从早操到晚修几乎天天与学生“泡”在一起,检查督促,促膝谈心,使班级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在学校各项文体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在学校第八届体艺节上一举获得入场式最佳创意奖、田径比赛第一名、文艺汇演第一名。而在镇属高中年级管理工作中,我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抓好年级学生的思想纪律工作,从小事着手,对年级学生进行理想前途、行为养成等全方位教育,指导、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园满完成了学校交给年级的各项任务。

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在1997一1998、1998一1999、1999一2006、2006一2006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以上所述,事实清楚、效果显著、理由充分,符合申报中学高级教师的条件,敬请领导、评委审查批准。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第6篇

复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优秀生锦上添花的阶梯,也是中等生更上一层楼的跳板,更是学困生能重拾信心的关键。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呢?这需要有一种适当的复习课模式,需要我们在复习教学中不断地去思考、去摸索、去改进。

复习一般有三种课型:复习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三种课型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复习课

第一步:把握整体,明确目标――弄清、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这是历史复习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每本书的开篇第一节课、每一段历史的开篇第一节课以及每个单元的开篇第一节课,更要引起注意。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第二步:温故知新――学生回顾教材,熟悉教材。让学生结合考点的目标要求,在教材上找到考点所在位置,并做好标记。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第三步:建构体系――教师整合复习内容,链接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并做重点阐释,难点释疑。以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单元复习为例,(1)抓住本阶段历史发展的主线: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2)引导学生探讨出形成本阶段历史主线的根本原因;(3)组织学生依据课本列举相关史实及其结果影响: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加深,③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依据历史史实形成历史认识,得出自己的学习感悟。这样就可以以根本原因为起点,按照侵略与抗争的主线形成中国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逻辑体系,进而得出自己的学习感悟。同时也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横联系、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自我检测,巩固知识。做导学案(《望中考》)的“单元检测”,“单元检测”为中考题型: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大部分为近几年的中考题。时间控制在15分钟。

第五步:查漏补缺――学生交流质疑,老师点拨解惑。学生小组交流“单元检测”的答案,找出疑点,教师现场给予解释、评讲。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学会解题技巧。习题课是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夯实基础、发展个性和培养思维的宝地。

要避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要防止教师忙学生烦、教师累学生晕的结果,要杜绝简单、单纯的解题,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

三、试卷讲评课

试卷最能反映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重视试卷讲评,试卷讲评课起着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知识、查缺补漏、拓宽思路、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的重要作用。

第一步:分析数据,肯定成绩。课前首先要认真统计学生答卷的各种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感受整套试卷的难易度。在试卷讲评课中,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在树立学生的信心的前提下,再剖析学生失误的原因,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学习信心,以促进以后的学习。

第二步:确定重点,挑选错例。根据课前的数据分析,根据每一题的得分率选择典型的错题,确定本节课的评讲重点,基本不错或很少学生错的题目不讲,只提醒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步:学生说题,教师析因。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展示心得,享受成功的喜悦。若有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教师帮助并引导错的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进行答卷失误分析。

第四步:总结提升,掌握技巧。首先,结合问题先讲解题的思路。指导学生读题、审题,找到问题的限制词和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联系教材知识,从问题入手,找到解题切入点。

其次,不可就题论题,必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联系,对学生容易失误的试题要多角度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注意知识的拓展深化,对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提问。老师不仅要讲,而且要让学生动脑想,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解释答题过程。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第7篇

关键词:历史;复习;兴趣;融会贯通

每年中考一完,总有学生抱怨:为什么我的历史成绩比别的同学差了那么多呢?其关键就是学生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复习,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初中历史内容比较多,知识点覆盖面广,需要学生认真去疏理各专题的内容,找出它们的联系。而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这就对历史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去复习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历史成绩,抓好初三历史的复习,就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教具,培养兴趣

学生是复习课的主体,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复习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来培养学生的复习兴趣。比如,复习世界战争史,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展示出各时期战争所使用的兵器,即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石头、木棒,奴隶社会所使用的青铜兵器,封建社会所使用的铁兵器和马战车,以及近代社会所使用的坦克、飞机、大炮、导弹等。这些事物直观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一来,就勾起了他们渴望探索历史知识的欲望,复习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历史考试无论怎样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考察都是考试的一个侧重点,而且考察学生的能力是构建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上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历史基础的复习,并要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即最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年代,这些学生必须记忆。例如,秦统一六国的时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以及一些大的历史事件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背诵、掌握。因为在考试过程中,特别是选择试题,若涉及这些知识,即使让学生翻书去找,恐怕他们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正确答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夯实了基础,才有可能灵活运用知识。

三、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注意纵横联系,特别是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石器到青铜器的发展、“蒸汽时代”到“电器时代”的发展等。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古今联系,鉴古察今,学史明理。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中外历史知识的比较,是横向联系最重要的一个视角。例如,美国内战时,中国设立总理衙门;1857年英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还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就能加强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记忆,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突出“五练”,这“五练”是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练规范是指学生在解答计算题、实验题、问答题、论述题时,要坚决做到审题规范、解答规范,做到思路明确、书写认真、步骤清晰;练速度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而且一定要保证会做的题目拿满分;练重点就是要求学生加大重点题型、重点专题、重点知识点的练习力度,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的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练技巧是指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分析各类题型的隐含条件,巧妙选择解题方法,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技巧,提高考试技巧;练能力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能够沉着冷静地解答好每一个题目。

3.点、线、面结合,构筑知识网络。“点”是典型事件;“线”是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是反映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放得开、收得拢。如,复习中国的近代史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两个基本思路:(1)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2)反侵略(林则徐销烟、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这就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到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中,构成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概况。这一方法不仅打破了课与课的局限,也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四、模拟测试,规范答题

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可参照以前的中考试卷模式,出几套中考模拟考试题,加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这里所讲的规范性是指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我们强调在答题过程中,首先书写要清楚,其次是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做主观题时,也有一个小窍门:政治、经济、文化分析法。一个事件无外乎这几个因素构成,在答题时学生要考虑这几个方面再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把信息补充完整,而对于拿捏不准的,答题时要只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写上,千万不要写错误答案。此外,还要考虑到题的分值,6分的题我们可以回答3至4点。做题时也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学生在做题时要多总结,掌握答题方法,才能提高历史成绩。

总之,对历史进行有效的复习,尤其是要上好一堂历史复习课,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扎实基础,以学生为本,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复习,使之融会贯通历史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彭新.对中学历史复习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11).

2.李世奇.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复习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2).

3.祁相明.“友善用脑”让初中历史复习课更有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

八年级历史学习技巧第8篇

关键词:历史 课堂提问 兴趣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53-02

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以概述为主,旨在讲解历史事实,学生形成了所谓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教师应该多总结历史规律,探讨历史教训,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知识储备量要大,对某历史事件讲解要深入,提出的问题及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又能针对当前堂课,这样既能博得学生青睐,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备教材要“懂、透、化”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理解材料,只有理解的材料,我们可以区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和“如何”的问题;什么问题是发展问题,我们可以用“你想要什么”的问题;问题是什么探索性的问题,它是学生讨论,必要的探索。”通过“,系统,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材料,以便把握,掌握。”使自己不仅可以站在教师观点,还能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体验学习。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2)备学生要“实”。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首先联系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提问我在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我就联系学校的学生个别不好现象例如像同学之间打架、学生乱扔纸屑、学生不完成作业等进行了这样提问:“面对这些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你赞成用哪一个学派的思想主张来对待他们?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我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守校规者和儒、道、法三家学派的发言人进行说理,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支持或反驳其他同学的主张,在辩论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种运用所学尝试解决现实问题的做法,应是践行历史有效教学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教师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事件进行分层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换位思考,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置问题,将专业性很强的历史知识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表述,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把要提问的问题表述清楚。

其次化一个复杂问题为数个简单问题的疏导式提问。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的提问方式,灵活而问。一些教师已经适应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课提问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习惯于在教师“预设的框架”中思维,制约了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多地进行这种“师问生答”式的提问,不仅教师自己会觉得吃力,而且很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枯燥乏味”感觉,对提问“麻木”。究其原因,这种提问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教师可考虑改变提问方式,或多种提问方式交替进行:学生之间互问:这种提问方式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拉近了提问者与答问者之间的距离,能减轻答问双方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问、答双方更好地展开思维。提问的技巧、方式很多,教师应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提问分为知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等。从技巧的角度来看,提问还可分为诱导式、疏导式、阶梯式、对比式和迂回式等提问类型。高质量的提问需要一定的技巧,如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提问,控制好课堂提问的频率,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等。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与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还不到位,教师往往是从自身思维的角度出发去预设课堂教学目标,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成性学习又难以达到这样的目标,问题的提出过于专业化和成人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九・一八”事变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大本营。”教师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事件。

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开端的好坏,是本课成败的直接原因。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广阔背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大大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国的兴亡”课文为例,在介绍“秦王扫六合”一目时,先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先对秦统一六国的壮举有大致的认识,再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秦统一六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通过这种文献资料的引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在讲《开放与交流》的“玄奘西行”这一目时,我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有”。《西游记》这一经典电视连续剧可是许许多多少年儿童追捧的剧目,对于初一年的学生来说,谁不熟悉呢!这一问马上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剧中的内容吗?”。学生脸上都现出不屑。看到这种情景我马上接着问:“现实历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呢?”。学生们的脸上现出愕然!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他们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着问:“唐僧是不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回了真经?”。学生们都陷入了思索,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印在他们心中。这时候我开始讲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并且强调贞观年间玄奘是独自西行的,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从印度取回了佛经,这一经历与《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无逊色,玄奘回国后还把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通过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这样的导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同时还会产生浓浓的探索历史真谛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巧设问题情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提问的科学性,多角度,深层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教与学深度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历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优秀历史教师应该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历史而不是让历史走向学生。只有历史真实的还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才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09(9):67-68.

[2] 陆洁清.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方法的优化[J].广西教育,2009(35):47.

[3] 邵朝恒.历史课堂提问中的“真问题”[J].新课程(教师),2009(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