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资源开发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28 16:06:10

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资源开发第1篇

关键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战略

海洋中蕴含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存在着固态、液态、气态等多种形式。然而,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各个领域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陆地资源状况严峻,部分区域出现了枯竭的状态。为了支撑我国的全面发展,必须着眼于海洋资源,注重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合理化开发,运用深水处油气开采技术对海洋内的相关资源进行开采,能及时获取新能源,进而替代原有的能源供社会各个领域的使用。

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先进性的勘查与开采技术

通过对现阶段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现状的有效分析,了解到由于受到国家实力、人为素质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勘查与开采技术相对落后,致使油气资源开采质量与效率不高。我国地产丰富,海域面积相对较广,在管辖范围内的海域面积达到300万平方公里,为油气开采提供优质的开采平台[1]。但是,尤其勘查与开采技术不过关,是制约油气资源开采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相对落后,科学技术含量低,缺乏先进的海洋勘查设备与探测设备,制约着油气开采的质量,是当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2 社会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过大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各个领域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油气资源常常是供不应求,由于技术的约束,导致油气开采效率不高,开采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能源紧张的状态始终未得到有效的缓解。为了维持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我国不得不采取能源进口措施,2012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约2.8亿吨,越来越依赖于石油进口方式,致使资金费用大量流失海外,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抑制性。来自国土资源局的消息,中国的陆海天然气沉积量为600万km2,但是三大石油公司在相关数据登记时,其所登记的数据为435km2[2],真实的开采情况要远远低于登记的数据,使得天然气开采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1.3 油气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恶劣

海洋油气资源开采工作的开展,除了注重能源结构、经济效益、开采质量等诸多问题外,生态问题也是一项严峻的问题。然而,从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现状来看,石油资源开采的力度越大,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例如,在石油开采中,发生原油泄漏的现象,石油资源浪费的同时,海洋环境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一旦出现原油泄漏现象,海洋内部的水生动植物会呈现大批量的死亡,珍稀物种面临着的灭绝的可能性,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不可为了油气开采而牺牲海洋环境,得不偿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来缓解当前的海洋环境问题。

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性措施

2.1 制定更为长远的战略性目标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开展力度在不断增大,应从长远的角度予以考量,制定更具规范性战略性目标,为后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性目标,应积极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强化对国家石油安全的保护,强化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资源开发,实现勘探技术的高效应用,选择更具我国特色的油田开发方式,进而达到油田安全、高效开发的目的,对于我国的油气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南海为例,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应根据南海的实际特点,构建水深300-3 000m的深水油气自主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和模式[3],进而形成初步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系列和装备,为南海区域油气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2 注重勘查与开采技术的不断开发

面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技术元素占据很大比重,成为制约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强化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优化,优化海底勘查技术与探测技术,可将现代化的科技元素与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实现技术的不断改造,制定更具战略性的措施,为新时期资源开采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对油气化探分析技术进行完善,提高其探测的精确度与分析的准确性,及时运用更为先进的尤其开采设备,以提高资源开发水平,进而提高油气资源开发效率。

在含水油田开采方面,应充分了解含水油田的油量分布情况、开发的潜力值等,对整个油田的开采价值予以评估[4],及时对油量、储存位置、油层点等内容予以掌握,是开采技术开展的重要前提。

在海洋油气的深水开采技术方面,深水技术开采一直是石油开采领域的重要难题,技术的要求高,关键技术仅仅存在悉数的几个国家手中,我国需要引进先进的深水开采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海域运行情况进行设计,及时克服以往开采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在中国,油气资源的开采,应根据我国的海域地理位置、原油性质等情况予以考量,勘探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资源,实现深水探测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对于我国油气资源勘探领域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2.3 做好油气开采的环境保护工作

环保是世界发展的重要主题,通过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努力来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地球,强化对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应只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问题,是当前海洋油气开采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油气开采的环保工作是必然需求,在运用开采技术时必须将环保问题考虑其中,尤其是禁止原油泄漏现象,做好原油开采的技术防护,以保护海洋内的水生动植物。海洋油气开采技术的开展,本身就会对海洋环境构成威胁,扰乱正常的海洋系统,对于水生动植物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灾难,若再泄露原油,会导致大量的生物中毒死亡,甚至一些珍贵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境况。因此,开采队必须具备高度的环保意识,在开采时不要仅仅关注石油开采量,还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建立专门的环保小组,就整个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予以监督,并做好足够的环保措施。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在油气资源开发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资源开发技术缺乏先进性,能源需求量大,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加强对海洋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关键,应大力创新与研发先进的油气资源勘查技术、开采技术等,进而获取高质量、大量的油气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条件,是丰富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荷霞,刘永学,李满春,等.南海中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开发战略价值评价[J].资源科学,2013,11:2142-2150.

[2]刘慧,高新伟.国家能源安全视角下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理论探讨,2015,6:103-106.

[3]张玲玲,郭佩芳.再议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J].价值工程,2012,22:88-89.

海洋资源开发第2篇

一、浦东新区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浦东新区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2℃,气候宜人。其拥有上海最长的滨江-滨海-滨水岸线,达100多公里,其中包括黄浦江滨江岸线-长江滨江岸线-东海滨海岸线-杭州湾滨水岸线。国内最大人工湖―滴水湖也坐落于此,其面积为5.56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相当。天然优越的地理条件赋予了浦东新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使其在上海海洋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2.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靠近江苏和浙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隔黄浦江,是中国南北海岸的中心点和长江与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其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一块“风水宝地”。浦东国际机场每年的国内外航空乘客已经达到3000多万人次,洋山深水港集装箱运输量已名列世界第一,这些都为浦东新区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随着世博会的举行和迪士尼乐园的开放,浦东新区的交通设施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在跨海交通设施方面,包括通往崇明的长江大桥(隧道)和通往洋山港区的东海大桥;在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枢纽方面,有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区、上海汽车长途客运总(东站)、川沙汽车长途客运站、南汇汽车长途客运站。总之,浦东新区形成了海空陆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国内外游客的进入提供了多种选择,也促进了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发展。

3.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浦东新区是新崛起的滨海旅游城市,也是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为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4.政府大力支持。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与《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指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浦东新区也必然会重视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建设。浦东新区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以迪士尼乐园为核心,大力推进旅游休闲、文化创新、商务会展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

二、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1.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浦东新区虽然是一片年轻的土地,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30余座博物^、纪念馆、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除此之外,比较有名气的还有故居、黄炎培故居、太平天国烈士墓和老宝山城遗址等。

浦东新区有综合性历史性的南汇博物馆,有反映有关行业领域的中医药博物馆、张江动漫博物馆等,有科普类的上海科技馆、极地科普馆、气象科普馆、东方地质博物馆。此外,在高桥、新场等地,还有一些街镇建有特色陈列馆,如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高桥绒绣馆、新场历史陈列馆、锣鼓书陈列馆、浦东派琵琶馆等。川沙、高桥和新场古镇是浦东新区的三大历史文化古镇,其中,川沙古镇存有唯一一片尚存岳飞手迹碑刻的明代古城墙,新场古镇有3公里长的明清时期的古镇老街,有20余幢三进以上的明清大宅院,有20万平方米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群,被誉为上海江南水乡风貌的“处女地”、“浦东原著民生态博物区”。高桥老街、川沙中市街、大团北大街、新场、航头下沙、康桥横沔、南汇六灶港是浦东新区7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见证了上海的沧海桑田巨变。

2.海塘文化资源。浦东新区的海塘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惠南镇,即以前被称呼为南汇。南汇是由长江下泄的丰富泥沙与杭州湾海流汇合,受海潮顶托淤积而成陆。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向东,南汇境内曾先后修筑10余条海塘,有以初创时的方位命名的古捍海塘、里护塘;有以人名命名的钦公塘、彭公塘、李公塘、袁公塘;有以时代精神命名的人民塘、胜利塘、团结塘;还有以时间命名的七公塘、八五塘、九四塘、世纪塘;还有以用途命名的预备塘和以港新城命名的临港新城海塘等。这些海塘不仅记载着浦东新区人民抗御海潮的斗争历史,凝聚着浦东新区人民与海争地的智慧结晶,还传承着浦东新区人民抵御倭寇的无畏精神。

海塘是海洋和内陆的分界线,海塘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塘是有形的,而浦东新区人民与海潮和倭寇的斗争精神是无形的,这种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意识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化,具有了价值。在浦东新区,至今还存在古海塘、古海堤、古盐场遗址和1949年以来修建的海塘与建筑,我们可以海堤修建、围海造田、滩涂生态作为科展内容。

3.现代海洋文化资源。现代海洋文化资源包括海洋节庆、海洋文化景观、海洋博物馆、滨海休闲娱乐等。现在海洋节庆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有上海国际音乐桃花节、上海桃花节、品桃节、德国啤酒节、临港海洋节、中华美食节、滴水湖音乐节等。现代海洋文化景观有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滴水湖、南汇嘴公园等。海洋博物馆有上海海洋水族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以及正在筹建中的海洋极地馆。滨海休闲娱乐资源有鲜花港、滨海森林公园、书院人家、东滩湿地、大团桃园、多利农庄、芦潮港风光、上海野生动物园等。

4.港口经济与航运文化资源。港口经济的发展,推进了航运业的进步,丰富了海洋文化内涵。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港口经济,建立了洋山深水港,这也标志着上海已经开始逐渐走向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时代。洋山深水港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其中大、小洋山形成了重要的旅游景点。东海大桥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其气势恢宏,宛如东海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众多游客慕名前往。

5.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浦东新区的泥城、书院、祝桥等地方的渔民在船上吃饭的规矩,具有典型的渔民饮食风俗特点。比如上船第一次吃鱼,必须把生鱼先拿到船头祭祀海龙王,斋“死去的渔民”,向碗里盛饭要说“兜饭”或“装饭”等。浦东新区沿海渔民出海捕鱼,渔船修理过或者新渔船第一次捕鱼,都必须祭海(俗称“斋老大”)。浦东新区渔民主要信仰的是天妃,这与当地民众的远洋航运活动时祈求平安的心理有着密切关系。在禁忌方面,也有很多,比如过去沿海的渔民在船上时, 禁忌说“翻”、“扣”, 要说“调枪”;禁忌说“缆绳”,要说“沙袋带” 、“缆头”等,这些都反映了当地民众对于海洋的敬畏以及祈求海事安全的心理。

三、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1.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上海海洋局以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为基地,编写海洋文化系列丛书――《上海海洋文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上海海洋文化的文献空白。但是,浦东新区的海洋文化文献资料较少,特别是南汇并入浦东之后,没有系统的研究浦东新区的海洋文化文献资料,浦东市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海洋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市政府可以设立机构,组织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浦东海洋文化系列丛书的编写与资料的整理与搜集,从而为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非常有用的契机。

2.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目前,浦东新区的旅游项目还是以滨海一带的观光、娱乐旅游为主,而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导致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项目相对较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大对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力度,根据文化资源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能够代表浦东新区形象的富有吸引力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特色旅游战略能让旅游地区的特色文化物态化,创造出独特的服务,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我们可以将浦东新区的民俗信仰、生活习俗、民间技艺、古街古巷、历史人物等进行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浦东新区海洋旅游的文化符号,积淀为地方特色文化。

3.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浦|新区要完成从观光商务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转型升级为融观光、商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形象的转变,必须要依赖于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我们可以将邮轮旅游作为一个突破口,积极建设和完善邮轮港,打造邮轮旅游精品。浦东新区可以依托外高桥和洋山深水港两大港口,根据游客需求,配备不同大小,不同服务档次,不同目的地的游轮,开辟日韩游、东南亚游甚至欧洲游、美洲游的线路,实现东北亚 “邮轮母港”的目标。游客吃住玩在船上,除了体验异国餐饮、演出外,还可以参观浦东民俗展和传统技艺表演,购买海洋旅游纪念品。

海洋资源开发第3篇

【关键词】海洋;科技人力资源;DEA

一、DEA模型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开始创建。DEA中最常见的两个模型是C2R模型和BC2模型,前者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后者则基于规模报酬可变。BC2模型可将C2R模型测定的综合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可以用来衡量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效率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纯技术效率造成的。规模效率是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比值,用以测度投入规模对综合效率的影响水平。

二、基于DEA模型的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实证分析

DEA是用来评价同类型部门(或单位)的相对有效性的,该方法将通过一系列决策,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有一定数量产出的系统称为决策单元。本文以沿海12省市分别为DMU,依据建立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选取适应指标,使用DEA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省市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性进行合理的评价。(1)指标的选取。综合已有文献研究,从研究我国沿海省市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依据海洋科学技术的特殊性,结合《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分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具体指标和数据,确定海洋投入指标为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X1(人)、科技活动人员数X2(人)、经常费收入X3(亿元)、课题总数X4(项)四个指标,产出指标为发表科技论文数Y1(件)、拥有发明专利总数Y2(件)两个指标,其中数据来源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通过SPSS18.0计算得出我国海洋沿海省市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很大且均为正,这说明该投入产出指标符合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原则,具有合理性。(2)评价模型及计算。依据前文得到的投入产出指标与数据,以每个省市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利用含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ε 的C2R模型,对北京市的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λi为年份s-m,s+t 分别为输入输出松弛向量。令■λ■=1 ,则可得出相对应的BC2模型,以同样的方法建立其他省市的C2R和BC2模型。运用软件Deap2.1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得到了12省市的投入产出效率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12省市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由表可知,2010年12省市海洋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率(CRS)为0.878,纯技术效率(VRS)为0.943,规模效率为0.931。沿海12省市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六个省市的综合效率为1,且没有冗余,这三个省市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即为DEA有效,产出已经达到最优;广西省、海南省技术效率为1,但综合效率不为1,其无法达到DEA有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因素;浙江省、福建省、广西省、海南省四省市规模报酬递增;上海市、江苏省两省市规模报酬递减。

参 考 文 献

海洋资源开发第4篇

1、我国在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估、海水增养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岛等一类的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海洋开发是海洋及其周围环境(大气、海岸、海底等)的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活动的总称。人类通过海洋开发,把海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性质,海洋开发活动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海洋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类型。

(来源:文章屋网 )

海洋资源开发第5篇

1研究的背景、目的

1.1研究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以前粗狂式的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海洋资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作为世界上的海洋大国,中国的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过去“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了的连年增长,实现了海洋经济平均每年增长13.5%的速度,远超同期的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创造了国家经济增长的奇迹。到2010年,中国的海洋生产总值达到近4万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与海洋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快速的增长,海洋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2研究的目的

对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意在通过SWOT分析方法发现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及发展可持续经济存在的潜在机遇及威胁,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借鉴,总结规避失败教训,为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及地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导向和对策建议,实现海洋经济的合理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广东省作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省份,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同时还是中国的海洋经济大省。到2012年,广东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506.6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值分别为180.1亿元、5134.9亿元、5191.7亿元。2014年,广东省的海洋经济总量达到13500亿元,实现了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全省经济发展,与2013年相比海洋经济增长13.8%,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涨;广东省邻近南海,海洋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众多的海洋资源,海洋渔业资源丰富,2014年,广东省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350亿元,同比增长10.6%;渔民年均纯收入13300元,同比增长8.6%。渔业作为广东省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占着较大比重。为了更好的促进海洋渔业发展,广东省在20014年加快了渔船的更新改造,实现了227艘大型钢制渔船的更新改造。积极推动渔船信息化管理,共采集录入基础信息渔船3万多艘,占拟录入渔船总数的78.2%。广东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推进网箱养殖向深海拓展,新建深水网箱420个。新建20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部级水产良种场、7个省级良种场。到2012年广东的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01834公顷。广东省拥有19个渔港,占全国渔港总数的13.8%,其中中心渔港有11个,一级渔港有8个。

3广东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3.1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沿海地区分别确立了以广东、上海、广西、天津、辽宁为龙头的“五个流域”。广东能够成为珠三角的龙头,这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与广大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或陆地相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广东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地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运的交通枢纽上,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和对外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的实施,广东的南大门的区位优势就更加的明显。广东是中国著名沿海开放省份,陆地海洋兼具,海洋资源较陆地相比更加占据优势。广东海域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近2.6倍。漫长的海岸线,对于广东发展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非常有利。

(2)海洋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海洋资源是发展海洋产业的基础。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其他省市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南海北部大陆架总面积约44.59万平方千米,其中一半左右属于广东海域。广东拥有海洋油气共597个,占全国海洋油田生产井总数额10.6%,其中采油井485个,采气井88个,注水井24个。海岸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约为127万公顷,可用于海水养殖的面积达53万公顷;全省有大、小海湾510多个,其中适合建港的有200多个;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鱼类资源200多种,虾类有135种,头足类有73种;可预见性石油资源储量约为97亿吨,天然气储量约2.2万亿立方米;可供滨海旅游的沙滩有174处,长约572公里,度假景区33处。另外,还有着巨大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潮)流能等可再生自然能源。

3.2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劣势(Weaknesses)

(1)民众的海洋保护意识淡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对于海洋的认知较少,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及对海洋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未能向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形成系统的海洋产业链条及海洋保护体系,致使海洋经济发展缓慢。沿海地区的民众由于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对海洋开发的长远目光,不顾海洋生态平衡,大肆进行海洋捕捞,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及民众环保意识的缺失,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2012年中广东省所产生的工业废水总量为1861263200吨,其中有63327700吨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海洋中,倾倒入海洋中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重量为31170吨,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污染,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从整体方面来说,政府缺乏对海洋进行整体开发的意识,制定有关如何实现海洋资源开发的措施就更无从说起,未能形成合理统一的海洋管理体系,造成海洋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并没有多大的进展,仍然停留在原始的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的状态,尚未形成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

(2)海洋开发技术落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海洋开发来说,中国的海洋开发要晚很多,海洋开发技术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高度重视海洋开发,注重保护海洋资源,加大对海洋开发的资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注重将科研成果的转换实际生产力能力,在海洋开发的同时注重海洋环境的保护。中国的海洋开发在近几十年才开始起步,但是国家对海洋开发的投入相对较少,无论是在财力、物力还是人力上都无法与中国的海洋开采量形成正比,造成海洋开发的技术较落后,无法对深海中及技术要求较高的资源进行开发,由于技术落后,也造成了资源再开采过程中的浪费。

(3)海洋灾害频发。据国家海洋局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发生的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中国当年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0%左右,由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多发的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广东省遭受到的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灾害为主,赤潮、海岸侵蚀、土壤盐渍化等灾害有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12年中,仅风暴潮造成的受灾人口达到204.02万人,造成9人死亡;风暴潮造成的受灾面积达到114680公顷,其中农田受灾面积为108800公顷,水产养殖受灾面积为588公顷;房屋受损1391间,船只受损数达到506艘,风暴潮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7.47亿元。

3.3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开始逐渐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将海洋经济建设提上了国家建设的日程。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把海洋经济开发放到一个重要位置,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把发展海洋经济写入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公报,近一年通过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的国家战略规划都明确地提出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并将其作为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2010年4月国务院批复广东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这些都为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3.4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Threat)

(1)海洋开发的同构现象严重。所谓“同构化”是指在各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高度相似趋势。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经济发展管理体系,各沿海地区各自为政,在沿海地区掀起一场互相竞争的浪潮,各地区为了增加本地的财政收入,鼓励相关企业发展,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达不到规模生产的要求。大批小企业的出现,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海洋企业的发展趋势,也使得资金及技术得不到很好的集中使用,造成资源的相对浪费。广东省海水养殖业内部趋同性与单调性明显,滨海旅游业旅游产品项目重复,雷同现象严重,沿海石化建设等临海工业项目遍地开花。

(2)海洋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严峻。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这表现在:发展海洋经济在为提高本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及经济总量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带来强劲推动力的同时,由于海洋开发技术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增加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海洋生态环境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面临着人类无休止的破坏及不断的海洋污染,这已经超出了其自我修复的能力,造成海洋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使得海洋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严峻。随着海洋捕鱼技术的提高,广东省的海洋捕鱼业的产量虽然有了提高,但是由于在近海区域的无节制的捕捞,使得海洋渔业资源趋于枯竭,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企业或城市由于缺乏污水处理系统,或为了节省成本,企业污水或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造成海水水质变差,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繁发生,危及到海洋生物的存在,给人们的海水养殖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4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对策

4.1提高民众的海洋资源保护意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洋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地,这不仅表现在海洋能够为中国提供丰富的海洋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深深的体现在海洋是中国国家领域的一部分,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将海洋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突出了海洋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而中国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将海洋开发列入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的名单之中,更加彰显了中国对于海洋的重视程度。因此要牢固树立起海洋对于人类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意识,增强自觉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开发。加强教育宣传,提高民众对于海洋的认识,从而能够自觉的参加到保护海洋的行列之中。

4.2加强相关资金投入,保障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

建立海洋开发保护专项基金,成立专门部门负责管理此项资金的应用,将基金应用于海洋资源的保护及与国家的及各省市的海洋建设项目的开发上,切实维护好海洋资源,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加大对海洋开发的资金投入,将资金用于海洋的研究及对海洋的宣传保护上,污染、过度的捕捞和政府的管理不善,使得海洋环境堪忧,一些海洋生物由于丧失栖息地及海洋环境的变化,难以适应行的环境导致正在锐减,有的海洋生物则直接消亡。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海洋环境的恶化和海洋生物的消亡,为此,人们应该行动起来,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中去,积极宣传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开展海洋环境教育,增加政府对海洋的研究项目,进一步加强海洋的保护。

4.3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立法,强化政策引导

海洋经济的崛起,带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及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总额的增长,不顾海洋环境的破坏,大肆进行海洋开发,过度捕捞,导致海洋资源减少,及海洋环境遭到破坏。对海洋破坏的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者处置太轻,未能伤及其根本利益,导致其更加肆虐的开发。保护海洋资源需要落实到实处,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制定出与保护海洋资源有关的法律,加大对破坏海洋坏境及海洋资源的处罚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制定有关海洋保护的政策,并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政策的引导,改变人们对于海洋保护的意识,自觉加入到保护的行动中。

4.4重视海洋开发,加大对海洋科技的资金投入及研发

海洋的开发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海洋科技是海洋资源开发的核心因素,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动力,海洋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带动海洋其他领域的价值的日益凸显,因此海洋科技研究应作为海洋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国家必须从战略的层面,重视对海洋科技的研究,加大对海洋科技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加工、储运技术。在增加投入的同时,不能单纯的依靠政府,而是要通过政府的资金引导,带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投入其中,以市场力量来促进海洋科技的进步。

5结语

海洋资源开发第6篇

关键词:“数字海洋”;信息框架;海洋管理;“数字地球”

我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更好的对海洋资源进行管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就需要不断克服开发与综合管理中的困难。而“数字海洋”的引入就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目标,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很好的解决了海洋问题,使得海洋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对我国的海洋综合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数字海洋”及海洋权益

“数字海洋”是集成海量、多时相、多分辨率和多类型的海洋观测与监测数据、分析算法和数值模型,运用3S、虚拟现实、科学视算等技术手段,构建由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基础信息组成的虚拟视觉模型海洋系统。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将科研高精尖力量和大笔资金投入到“数字海洋”的建设中来,目的就是为了在海洋权益、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等竞争中更好的获取信息。海洋权益是国家取得海洋领土的权利,以及由此获得的一些延伸或衍生的权利。它包括: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科学和海上安全等等。为了更好的捍卫中国的海洋领土,就需要通过引入“数字海洋”来对海上的违法活动和非法入侵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我国海洋国土划界和海洋领土纠纷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数字海洋”信息框架总体设计与进展

中国“数字海洋”信息框架的总体目标可归纳为:2.1平台建立和完善海洋信息标准体系,整合和处理各种调查资料,建立数字海洋信息平台。2.2原型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设“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实现海洋信息的动态可视化表达。2.3系统开发数字海洋综合管理系统、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和其他特色服务系统。中国“数字海洋”信息框架,采用三维球体模型表达方式。其建立了“数字海洋”标准规划体系,构建了分布式海洋数据中心和主题应用式海洋数据仓库。实现了海洋的自然环境,自然元素和海洋现象的交互式三维可视化表达和模拟。中国“数字海洋”信息框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数字海洋”在海洋综合管理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海洋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保护海洋环境已经成为海洋管理的主要任务,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海洋进行监测和保护,才能让海洋资源更加健康的发展下去。而“数字海洋”的引入就为海洋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海洋资源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有利于掌握海洋的环境状况,还可以运用海底传感器和海上浮漂对海洋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监测,从而让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针对海域使用、海洋权益、海岛管理、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上执法、极地大洋等8大领域建立了统一、开放的平台——“数字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同时研发了用于普及海洋知识服务的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系统。还有一些沿海省、市、自治区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自身业务需求而开展的其他特色服务系统。目前,由于陆地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海洋资源又十分丰富,许多国家将着眼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由于海洋资源规模比较大,范围广,所以跟陆地资源相比开发起来就相对困难,就需要通过“数字海洋”来尽可能的掌握海洋信息,才能够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的依据。比如:在渔业开发方面,可以通过掌握的海洋资源信息来反映渔业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提高了渔业打捞和捕获的效率。而在海上天然气和石油的开发方面,由于海上环境恶劣,开发难度较大,所以就需要以“数字海洋”提供的信息为支撑,提高环境观测和检测资料的质量,才能让开发更加安全、顺利的进行。另外,在海洋巡航执法方面,也可对海洋资源的非法开采进行有效的监测,有利于为海洋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从而快速的取证和查处。由此可以看出“数字海洋”对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我国发展数字海洋的技术储备

近年来,我国对海洋科学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开和应用非常重视,在海洋数据信息收集、通讯网络的建设、以及计算机管理硬件和软件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信息资源获取方面,已经建立了上百个海洋预报和观测站,让海洋资源的收集和处理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从而对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以及海上巡逻执法的依据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且,中国“数字海洋”信息框架的成果已经部署和应用于国家和沿海省、市、自治区,对海洋管理和服务发挥了的重要作用。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已经正式投入运行,可以为农业、交通、海军等各类行业提供海洋信息与数据资料共享服务。在数据共享与传输方面,我国已经具备通过网络环境来实现数据共享的条件。由于得到分组数据交换网、国家公用电话网、以及国家高速公路建设都为海洋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海洋信息系统网络已经基本建成,更加全面的实现了海洋信息共享服务。

5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海洋”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目标,是实现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国家安全建设、海洋经济开发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字海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中国信息产业和船舶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使“数字海洋”工程成为中国海洋资源管理和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这样才能让海洋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也让海洋资源的利用能够最优化,从而让我国的海洋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峰,金继业,石绥祥.我国数字海<<上接262页洋信息基础框架建设进展[J].海洋信息,2012(01):1-16.

[2]官玮玮.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综合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22):120-121.

[3]姜晓轶,石绥祥,胡恩和,李四海.我国数字海洋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03):14-17.

[4]李滨勇,王权明,索安宁,于淼.刍议我国新形势下的海洋综合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8):9-14.

海洋资源开发第7篇

关键词:科技发展;海洋开发技术;海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32—01

探索开发海洋的梦想一直存在人类的脑海中,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源的梦想的以实现。

一、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

(一)概念。海洋开发技术是指着眼于海洋资源能源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的开发技术,归属于海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对海洋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海洋价值所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海洋开发技术融合并促进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进一步使之适应海洋这个特殊的开发环境而产生的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包括海洋调查、海洋采矿、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水下工程、海洋发电、海洋空间利用等一系列新型技术[1]。

(二)发展过程。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海洋高科技这个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史勒首次提出,并描述为“当人类迎接第三次浪潮技术革命时,海洋工程将和航天工程一道,成为新兴的产业骨干”[2]。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制定本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时,便把海洋开发技术列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在海洋开发技术领域里,将深海勘探、海能源转换、深海采矿、水下作业、海水增养殖、海洋渔产资源保护和信息收集系统、渔业捕捞技术,以及船舶技术现代化等被列为海洋高技术的发展目标[1]。

二、海洋开发技术与海洋开发利用现状简介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为了认识、利用海洋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阶段的海洋开发已有所收效。

(一)海洋能源开发。海洋能源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海水盐度差等所蕴藏的能量,人类的发展必须照顾到环境的制约,海洋能源以其清洁能源的优势也成为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海洋资源以其污染少、能量高、蕴含量大和可再生等优点著称,一度被称为清洁能源。对于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把海洋中的自然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加以利用,而现阶段人们常说的海洋能开发利用是指把海洋能转化成电能的转化利用[3]。其中潮汐能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能源中技术与成效均相对成熟的能源。应用已经建成的潮汐能水电站已投入使用,并获得电力。

(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主要是从可食用角度出发。海洋中鱼类含量丰富,种类繁多。海藻等其他海洋动植物也可成为人类的粮食来源,逐步成为海洋生物开发热点之一。除此之外,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也在逐步开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海洋中所特有的一类化合物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于是海洋生物药的研发得以重视并发展[4]。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中产出的矿物原料的总称。海洋矿产的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深海的探索与开采成为现实。除了熟知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之外,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开采海底矿产资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海洋多金属矿,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结核状多金属沉积矿,富含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即锰结核。海底藏量惊人,并且锰结核还存在极强的再生能力,是在慢慢增长着的,因此,锰结核是人类金属获得的无尽宝库。而海底热液矿床,富含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海底沉积物,分布更为广泛,蕴藏量可观,而且,较之于比锰结核,集中于浅水区,更享有“海底金银库”的美称。[5]

除此之外,海洋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海洋空间利用中包含海洋交通运输,有我们所熟知的海上桥梁、海上机场等的修建。还有海洋储藏空间的利用,利用海洋的特点修建存储空间,用途广泛,既可用作贮藏空间也可用作军事用途。海底电缆,修建电缆光缆从海底穿过,节约空间,是海洋空间利用的典型代表。

三、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前景

海洋开发利用是一项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项目。它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来支持,需要有先进的开发技术做基础。在海洋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加速海洋的发展也是海洋技术以及其他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神州九号的成功发射,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也将有新的成效。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海洋开发的能力,而海洋开发技术更被列为高端科学技术,空间遥感技术在海洋上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成为新科技的发展方向。

海洋是构成我们生存的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可能,并在逐步的实现中,人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成为各国的科技发展重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一个重要基本前提。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要注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对待自然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才是一条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利于人类后世的理念,亦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路。在开发利用海洋时也应时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海洋开发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使之持久的为人类服务,进一步真正的实现海洋开发持久化。

四、结语

海洋的无限潜力尚只被人类开发出冰山一角,对于海洋蕴含的无尽能量仍有待开发利用。而海洋的开发又是一个较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每当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将会影响海洋的开发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海洋潜在无限价值决定了海洋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有能力更好的开发利用海洋。

参考文献:

[1]褚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4.

[3]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沈阳:科学出版社,2000.

海洋资源开发第8篇

引言 海域和陆域系统分别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与功能的两套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系统,这两套系统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基于对两套系统一体化建设中的不同考量和侧重,海陆一体化的内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海陆一体化主要是海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即根据海、陆两个地理系统的内在的经济联系,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思想及海陆统筹的战略思维,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产业链的组接和综合管理,把相对孤立的海陆系统整合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实现海陆资源的更有效配置和海陆经济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1]。广义的海陆一体化指整合海域和陆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海域和陆域全面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通过加强海陆联系和统一规划,推进海域和陆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上的互促共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它不但涉及海陆经济的一体化协调发展,还包括海陆政治系统的协调发展,海洋意识的培育、海陆文化的建设与融合,海陆污染的协同治理和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可见,广义的海陆一体化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海陆政治发展一体化、海陆开发管理体制一体化、海陆资源开发一体化、海陆产业发展一体化、海陆交通的一体化[2]、海陆环境治理一体化[3]、海陆文化发展的一体化[4]等。 国内关于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研究表明,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对策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现有的研究逐步由区域层面、部门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由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单一视域上升为区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视域;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已经注意到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海陆产业的综合联动等。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广义海陆一体化的角度提出中国海陆一体化建设应当多管齐下,从规划、组织、机制、政策支持、法制建设等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海陆一体化建设深入发展,为有关部门和区域开展海陆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1因地制宜编制陆海统一规划 在海洋开发实践中,把海洋开发与沿岸的陆地开发统一规划,为实现海陆一体化提供政策保障。具体可采取“点、轴结合”方式。所谓“点”,是指对沿海港口城市区域的海洋产业和陆地其他产业的合理规划。“轴”在我国主要包括两个“轴心”方向:一个方向是环渤海地区5800余km的海岸线;另一个方向是从各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的交通线,用这些交通线把海洋的影响传递到内陆地区,从而用陆地的经济基础、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武装海洋产业,拓宽海洋资源的开发广度,同时以海洋产业的发展缓解陆地交通紧张和能源短缺等矛盾[5]。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海陆一体化建设 2.1优化海陆空间的空间布局 遵循海洋经济自然属性和发展规律,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区的海洋功能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的原则,优化我国海洋产业布局,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建沿海海洋经济的特色海洋经济带,建设重点海洋经济示范区,构建海洋经济发展增长极,培育海洋经济发展载体,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和海岛资源。 2.2依托海洋资源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临港产业在海路一体化中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方面临港产业可以把海洋资源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另一方面,临港产业的集群发展可以促进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力量向沿海地区集中。这两种功能可以促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目前,中国沿海地区总体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加速经济结构向重型化转变的大好时机,应把发展临港产业作为战略支撑点之一,加快在沿海走廊的重化工业布局。为此,应当强化临港产业导向要求,将产业发展导向与空间区块布局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要求,统筹三次产业关系,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和培育重点,突出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等,合理安排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和推进时序,实现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发展。 2.3推进港口—腹地一体建设,打造港口腹地 海洋产业区域联动发展平台根据港口主体区和联动区在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优化海陆资源配置,在港口—腹地联动区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6];加强联动区与主体区的对接,搞好海洋资源开发、科技研发、重大项目建设。 2.4加强海陆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基础设施是促进海陆空间延伸、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推进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提升平台。沿海主要海洋经济区应着力构建海陆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以沿海地区的国际性城市为主要节点,通过沿海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海洋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和大型集装箱海港,形成一个综合通运输走廊;以光纤通信和卫星数据传输等高技术手段为基础,形成以国际性城市为主要信息源的宽带信息网络;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沿海海洋经济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化基础平台,提高海洋经济发展保障能力。 2.5高效集约开发海岛资源 一要加大重要海岛开发力度。按照总体规划、逐岛定位、分类开发、科学保护的要求,注重发挥重要海岛的独特价值,加大我国海岛综合开发力度。二要完善重要海岛基础设施配套。将重要海岛海陆集疏运体系建设纳入国家交通和港口规划,加大对桥隧、航道、锚地、防波堤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有序推进海岛供水供电网络与大陆联网工程、风电场建设及并网工程,积极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提高水电资源保障能力。三要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开展无居民海岛普查,加强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与有效保护。强化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管理,建立海岛巡查、修复和利用评估制度,禁止开发未经批准利用的无居民海岛。#p#分页标题#e# 2.6协调海陆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环境 为保持海陆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应针对陆上点源污染制定相应的总量控制目标指标体系和治理规划,从污染源头进行治理,落实对沿岸陆地排入海洋的污染物按量收费的制度,构筑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模式,推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行海陆一体化的环境管理和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建立和完善陆海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推进跨区域海洋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修复,推进海域使用权、海洋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实现一个清洁的、多用途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 2.7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为海陆一体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科教兴海是我国海陆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体系,增强海洋科教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3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3.1构建中央政府主导的协调组织为使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协调机构更具权威性和有效性,应设立国家层面的海洋经济委员会,直接归属国务院领导,下设省、部长联席会议和各专题分委员会。 第一层协调组织机构———国家海洋经济委员会:国家海洋经济委员会由国家海洋局、涉海行业各部委、沿海各省参加,同时吸收海洋研究方面权威专家等组成顾问委员会,涉海科研机构代表、涉海公众和企业代表组成民众代表会议。为避免机构重复建设,日常办事机构可设在国家海洋局。作为核心的协调组织,国家海洋经济委员会具有权威的协调领导权,主要职责为:制定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协调各沿海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使之与国家战略相衔接;协调跨海区、跨省的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对国家和沿海各省海洋经济发展进行评估和指导。在协调管理中总的任务是把握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方向,为各省海洋经济和各海洋经济产业协调发展提供设计蓝图。 第二层协调组织机构———省、部长联席会议:国家海洋经济委员会下设的省、部长联席会议为第二层协调组织,主要由国家海洋局局长、涉海各部委部长、沿海省省长组成,是实质性的协调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海洋经济委员会的授权,协商跨界、跨行业性质的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做出最终协调决策,如跨省的海洋资源利用问题、跨省的海洋污染问题,海洋经济基础产业重复建设、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同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沟通各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涉海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存在问题,为制定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层协调组织机构———各专题分委员会:国家海洋经济委员会下设的各专题分委员会为第三层协调组织机构。设立形式比较灵活,可根据需协调的不同内容吸收海洋经济委员会中相关成员参加,包括政府代表、行业部门代表、涉海科研人员,公众及企业代表等,是协调决策的执行与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在协调决策框架下对具体的事宜进行协调和协商,达成共同的行动准则。其次是重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由于各专题委员会广泛吸收了各涉海主体,为其利益的表达和诉求提供了一个平台,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2加强区域海洋综合管理协调组织建设 一是参照委员会模式,成立由区域主要领导牵头、相关涉海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海洋管理委员会。具体办事机构设在海洋管理部门,以改变目前区域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弱势[7]。二是把海域、岸线利用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统一收归区域海洋管理委员会。三是设立由外部专家及专门机构组成的第三方顾问组,承担海洋管理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支持工作。 3.3完善海洋执法体制增强海洋主管部门在海洋执法、海洋资源保护、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等领域的综合协调能力。探索推进海上联合执法试点,加强执法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海上执法预警系统和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高效的联合执法体制[8]。 4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机制创新 4.1创新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强海洋经济区公共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群众性献计献策制度;建立海陆一体化建设中重大决策事项的专家咨询和相关制度,健全决策程序制度;制定规范的行政机关议事规则、会议制度,推进决策事项、决策依据和决策结果公开化;强化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行政决策跟踪调适和责任追究,定期对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完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实现决策权力和决策责任的统一。 4.2创新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环保机制 建立以“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为核心的海洋环境监管机制。在对重点海域环境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细化各主要海域、主要港湾环境承载容量和水质管理目标,确定相应区块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排放数量、方式以及降污减排分配方案,实施以海限陆、源头把关、陆海协同、防治结合的海洋环保管理新模式。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资源损害赔偿补偿制度”,界定海洋生态资源损害范围、标准、主体认定、赔偿补偿程序和对象等,协调海陆一体化建设与生态保护[9]。 4.3创新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开放、合作机制 推动沿海海洋经济区在海陆一体化建设中更加积极地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各海洋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区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海洋经济区的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创新基地建设,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加工贸易向服务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方向发展。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海洋主导产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领域。支持有条件的涉海企业并购境外知名品牌、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扎实推进境外涉海资源开发,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p#分页标题#e# 5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支持 5.1海洋产业准入与用海项目退出政策 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海洋产业准入机制,开展海洋经济对全海洋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其效应的研究与评估,对海洋新兴产业予以跟踪研究,将新兴产业动态信息及时向社会披露。二是制定用海项目退出制度,启动填海工程及入驻项目的后评价机制,对在用海过程中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项目实行产业退出。 5.2财税支持政策 研究制定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海洋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加大对海洋资源勘探研究的投入力度;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兴海多元资金投入机制;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及其它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针对远洋渔业、渔船改造、渔池改造等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产业、海洋生态和资源保护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5.3产业政策与投融资支持政策 加大海陆一体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及项目审批审核等给予支持,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科学、规范地引导各类资金投向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设立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产业基金,推动建设海洋发展银行,加快建设区域性投融资平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规范和健全各类担保和再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各类保险企业,开发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险产品。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支撑体系。 5.4资源开发与管理支持政策 海陆一体化建设中,依照海洋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符合条件的海域滩涂开发,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积极推进沿海海洋经济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用海规模和布局,全力支持重点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产业优化。 5.5海洋应急政策 海陆一体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灾害、海洋环境、海上安全实时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海洋观测数据库和网络,形成立体监视体系。制定海上及海岸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健全海洋灾害、海洋污损和海洋安全等海上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处理机制。建立联合救助网络,加强沿海经济区跨海大桥、海岸工程的安全监测。 6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法制保障 我国海洋法律法规纵向体系,即元法律—基本法律—具体法律、法规的纵向结构,目前还缺乏元法律及基本法律,已经出台了较多的具体法律、法规。虽然我国也有“实施海洋开发”、“合理利用海洋”、《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高层次的海洋政策,但都没有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因此,构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法制保障的纵向结构需要修订《宪法》、制定《海洋国策法》和出台《海洋基本法》,形成层次分明、效力有别和科学合理的海洋法律、法规纵向体系。 6.1修订《宪法》,提升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我国《宪法》缺乏特别条款对海洋的规定,《宪法》历次修改也都未提及海洋。我国《宪法》中海洋的缺失,一方面导致我国海洋政策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另一方面致使我国海洋政策的建设缺乏根本大法作为依据。修订《宪法》,将“海洋”写进宪法,在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定制特别条款或修订有关条文,增加有关海洋战略、海域物权、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作为国家规范海洋活动的根本指针和制定其他海洋政策的依据,推动海洋活动的有序开展。如将《宪法》第9条中增加“海洋”两字,改修为:“矿藏、水流、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洋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将海洋写入《宪法》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将影响中国的未来和造福子孙后代。在社会和法律界将产生不凡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提高海洋意识;二是在国家根本大法上确立海洋地位,提升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三是为我国包括海洋资源政策建设提供最根本的基石。 6.2出台《海洋基本法》,将“海洋强国”的政策提升为国家意志 我国是人口大国,由于陆地空间和资源的相对短缺,海洋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支撑。为应对我国海洋事业面临的问题,迎接挑战,管好、用好、保护好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我国需要尽快出台海洋基本法。通过系统调研,依据我国法律出台的规程,经全国人大的讨论、审议,颁布我国的《海洋基本法》,将“海洋强国”的政策提升为国家意志。《海洋基本法》应该体现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保护、国际海洋权益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出台《海洋基本法》,确定我国是一个海洋国家的法律地位,统领我国海域和国际海洋资源领域的竞争,体现我国的海洋战略,确立我国海洋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为我国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和处理海洋国际争端、参与国际海洋事务行动提供法律根据和战略指导。 6.3制定《海洋政策法》,增强海洋政策的执行力 我国目前的海洋资源政策中没有很好地体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同美国的海洋政策体系相比较,完善我国海洋保护政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海洋基本法中对海洋政策贯彻可持续理念做出明确规定;二是制定海洋资源的专项保护法律、法规;三是针对生态系统依赖性较强的行业出台可持续发展法,完善我国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环境污染的监控、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最终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规范;四是将海陆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政策法律化、规范化,增强海洋政策的执行力。#p#分页标题#e# 6.4制定海洋资源的新能源法律 我国在海洋新能源的开发技术、利用程度方面同美国相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我国的海洋新能源政策建设严重滞后。我国需要制定海洋能量资源法律,对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流能、风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的开发利用提供法律、法规支持,一方面通过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这些能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对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范。 6.5制定国际海洋资源竞争法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前后,全球海洋的三分之一逐渐成为各沿海国和岛屿国家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国际海洋资源领域的竞争就显得尤为激烈。美国1980年就出台了《深海底硬质矿物资源法》,在《21世纪海洋蓝图》也阐述了国际海洋法律与国策力争在国际海洋资源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我国制定国际海洋资源竞争法律:一要完善国内政策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极条约》等国际海洋公约及条约的协调统一,通过积极的国家海洋政策同周边国家进行海洋资源的竞争;二要制定和出台《深海海底资源法》以及《极地资源法》,完善我国在国家海洋资源领域内的事务处理机制,从而规范、保障、引导我国在该领域内的科学研究、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开发等活动有序的进行。 6.6完善地方海洋立法内容 重点推进法规空白领域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增强海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配套制度、配套措施、实施细则和工作规程等制度的制定与检查落实。加强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更加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海”、依法“用海”和依法“兴海”,把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海上执法信息通报和案件移交制度,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提高对海上综合案件的处置能力,制定海上应急执法工作预案,提高海上执法的整体力量与优势。加强海洋执法队伍与能力建设,扩大海监渔政队伍规模,理顺海上执法体制机制,完善执法基础设施,提升执法装备水平,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