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14 00:56:02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第1篇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党的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一是共识。谋求共识、凝聚共识,一直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三个需要”的角度高度凝炼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共识。

二是传承。《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中共百年党史中的第三个关于历史的决议,三个历史决议体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等三个阶段传承,在赓续传承中客观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时期主要任务,在赓续传承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三是价值。“历史决议”不仅是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具有奠基性和抽象性,更是对未来的理性认知,具有引领性和具体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深刻总结了五大历史意义,提出了十大历史经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提供经验支撑的同时发出了“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的动员令。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7―0010一05

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当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对初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十年的教改实验,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课改要继续深入推行下去,就需要总结十年课改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明确课改的目标,确定课改的走向。其中,修订已试用十年的课程标准,就成为新课改继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版”)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本文仅就课标新版的内容作简要的说明,以期引起同行们对历史课程标准新变化的关注。

一、课标前言部分的新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是前言,由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个子目构成。与课标实验稿相比,课标新版前言部分有了新的内容。

1.对课程性质的新阐释

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实际上只是概述了历史课程的作用,而没有直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新版则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性,并对这四个特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应该说,这是在国家的教育文件中首次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进行了概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属性和特点。

2.对课程基本理念的新强调

课标新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论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初中历史教育要秉持的理念,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更为简明扼要。在这部分中,除了提出课标实验稿中已论及的教育理念,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等。课标新版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应引起我们注意,诸如:(1)强调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2)强调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3)强调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这些理念,对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3.对课程设计思路的新调整

课标新版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首先是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即“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这一总体设计思路下,课标新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其中,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对课程目标的划分思路和课程内容六个板块的设计思路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弱化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学习主题,而是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所谓“点”,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所谓“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内容体系的设计上来说,是要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课程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调整,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此外,这一部分中还提出了一些在课标实验稿中未涉及的设计思路,诸如:(1)提出在内容的编制上要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提出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3)

课标实验稿在能力目标的表述中,有些地方较为含混,如将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合在一起论述(计算历史年代、使用历史图表的等应属历史学习方法的范围)、将表达能力界定在陈述历史问题等。而课标新版则明对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进行了说明;(4)提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问题,为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留有余地。

二、课程目标的新确定。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中,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具体的目标方面,继续保留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明确和完整,也更为清晰和易于把握。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对照如下。

确划分为五条,其中第1、2条涉及知识目标,第3、4、5条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再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两版的表述分别。

课标实验稿对过程目标的阐述不甚清晰,在方法目标方面提得尚欠具体,而课标新版将这一领域的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涉及过程目标,后两条涉及方法目标,尤其是对方法的目标要求提得较为具体。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课标新版是列出了六条,其基本精神与课标实验稿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则是更为强调,论述更为清晰,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注意。例如:

(1)在民族观的培养要求方面,特别强调要“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2)在认同感方面,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3)在国际视野方面,提出要“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4)在人生观方面,提出要“初步理解个人

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从以上可以看出,课标新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比课标实验稿提得更为具体,指向更为明确。

三、课程内容的新构建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这部分涉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具体指标,因而也是教师们最为关切的。课标新版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其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内容概念

课标新版将课标实验稿的“内容标准”的提法,改为“课程内容”。这是因为“内容标准”的概念在内涵上不易廓清,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而“课程内容”的概念则更为明确,即指课程所含具体内容的体系、线索及要求等。

2.体系新构

课标新版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部分,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对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在每一板块的内容中,改变了课标实验稿学习主题的结构,而是按照历史时序的发展,列出重要的史事要点。

3.知识增减

在内容的编排选择上,秉着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这一基本原则,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过难、过偏、过细的内容,以降低难度,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体上来说,课标新版中的内容知识点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五十多个,如世界古代史板块中,减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知识点。’

课标新版的课程内容在消减一些知识点的同时,也适当增加一些课标实验稿未涉及的知识内容,如中国古代史增加了东汉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国现代史增加了雷锋;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早期大学、基辅罗斯;世界现代史增加了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点。这些新增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范围和时代的特征。

若将增减的内容统一计算,课标新版要比课标实验稿减少了三十多个知识点,使知识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

4.提法新变

课标新版在内容编排和提法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历史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研究新成果的出现而有所改进,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新版在这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兹举数例如下:

(1)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这一传统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指合成为一体,容易使人在民族关系的认识上产生误解;而“交融”则表明是相互性的,更符合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将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这一提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中国的抗战,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但从全国的角度上讲还仅是局部性的抗战,七七事变后则转为全国性的抗战。

(3)课标实验稿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而课标新版则改放到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这是根据国内外史学界已基本得到公认的划分,即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形式更新

在编排形式上,课标新版是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如中国古代史板块的起始部分,是这样显示的: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

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总之,课标新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有不少新的变化,教师们应加以认真的钻研和领会。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新修改

历史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部分构成。课标新版在这四个方面也作了新的修改,简述如下:

1.教学建议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概括提出了七条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有不少是在课标实验稿中已经提出过的,但也有新提出来的,例如第三条建议,指出教师要进行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条建议,实际上是有针对性的。

另外,在课标实验稿的教学建议部分中,列出了多个教学活动案例。而课标新版则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案例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的教育文件,主要是在指导性、引领性上提出有关教学实施的思路,不必论及过细的教学具体操作方案,这样也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至于教学活动案例,可以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供教师参考。

2.评价建议

课标新版的评价建议,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尤其是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在评价的设计上,课标新版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出了评价思路和要求。同时还对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课标新版在这部分主要是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第3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历史

反思性教学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实践蓬勃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如“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而将反思意识上升为理论为人们所重视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则在当代,该理论强调教学主体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全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当今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时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探析及运用反思性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积极开展反思教学

1、现状分析。长期以来学生对历史学科较不重视的状况,影响了教师进行深层反思教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之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初中历史课时量相对较多,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高考的压力,一方面必须督促学生为取得高分而苦读,一方面又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加班加点、使用题海战术等常规教学和机械反复的活动中,而用于探索、研究教学问题的时间较少。再者反思性教学具有科研的性质,通过全程性教学,对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特点进行探索研究、开拓思维、总结创新,这是一种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钻研精神和自觉的行动意识,这是许多教师多普遍欠缺的。

2、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反思性学科,这就是史学的借鉴功能。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继承、发展和创新。借助史实,在探索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拓宽眼界并赋予新意,使史学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之一。因此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思维是其基本特征。所以,在历史教学设计、实施和方法研究之中运用反思教学,将促进教学全程更优化。

3、当今创新教学需要采用反思教学。近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被研究的各种历史对象产生、形成、灭亡的历史经过,是再现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充分结合与体现,历史教学把创新思维放在首位,历史学科的创新思维体现为:思维具有独立性,有理有据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能提出与教科书的某种论断不同的见解;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今天的社会现实能进行纵向、横向、逆向思维;能用批判眼光看待历史上争论的问题;能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等。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反思对教学产生怀疑、困惑,进行探索和教学研究,达到释疑或解疑的功效,在反思中求新求异,这与历史创新思维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二、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有自觉的反思意思。教师只有真正的意识到教学时无止境的,无论自己的课教得何等的有效,不断提高总是必要的、可能的,教师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深刻认识反思的价值,明了反思能帮助自我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水平。其次,增强教学的责任感,经常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教学对象身心发展。第三,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教师有反思习惯,势必会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一有疑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2、教师要有较强的反思能力。首先,要对自己在教学中形成的经验进行反思,善于突破思维中的经验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其次,学习反思教学的有关理论,以较强的理论功底,指导教学实践,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第三,培养反思毅力,反思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短”,目标盯在教师教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有毅力、勇气和理智面对自我。容纳他人之说。

3、明确反思性教学的程序。构成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完整的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教学实践反思(前反思):对行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措施、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修正。如:教学总设计中要能够说明怎样进行备课?预期如何展开教学?预期师生得到哪些具体的发展?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实践中反思(中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情境、过程、态度、内容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如:课堂教学中反思和调控教学的进度、步骤;反思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等。

为教学实践中反思(后反思):通过实践结果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产生新的理解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如:教学设计中有哪些闪光点、哪些疏漏?授课进程与备课意图之间是否吻合?自我分析性评价或他人的评价中有哪些合理可取之处?如何使教学更加完善?

以历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历史问题教学法为例加予说明。历史问题的问法多种多样,设计角度各不相同,哪种问法教学效果最佳,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这就需要仔细琢磨、精心设计。许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常有类似“背景、内容、过程、影响、评价”之类模式化得通病,问题设计得过大或过于模糊,使学生一时不知从何思考,从何答起?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进行反思,突破以往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在问题的合理性、针对性、启发性、量力性上下功夫。如:世界历史中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节中,华盛顿会议这一纲目拟设计两组问题:

第一组:①华盛顿会议的背景是什么?

②美国为什么能在自己的首都召开这次国际会议?

③会议通过了那些文件?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④你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是什么?

第二组:①美国人为什么要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

②能否用具体史实说明美国在会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③华盛顿会议的实质是什么?这次会议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什么?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第4篇

7月21日,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党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这次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一次党史工作专题会议。这既是有关方面数年力推的结果,也是迎接建党90周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史工作的高度重视。此前,中央已经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被明确列为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中国共产党从争取执政地位,到建设和发展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历史,已成为全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中央要求把党史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三个重点学习内容之一。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一部中共党史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各个时期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的智慧结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鸿篇巨著,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关键看你是否真的想学,想学什么,怎么去学。

其一,要“求真”。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89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不求甚解、不求真解,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一定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其二,要“求深”。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能常驻人心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恢宏的小细节,而那恰恰是历史的魂魄、历史的精髓。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深入研读、深刻体会、深刻理解、深入应用,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切忌“一曝十寒”、“虎头蛇尾”,要坚决做到学不深入不放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常学、多学、深学、学深、学精、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不是应差式地看,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深刻地认识党史、客观准确地借鉴运用党史。

其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要把党史工作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深入认识和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坚持科学发展、谋划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同时,要充分借鉴党史经验,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打好党的组织的坚实基础。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6-02

通俗来说,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或者其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教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以往教学过程的反思,只是习惯性的进行单一教学,这导致即使是拥有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也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亚特莱斯曾说过"反思是一面镜子,他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而反思性教学方法就是那面镜子,它有助改正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失误,并将优秀的部分保存并继续发扬。

1.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首先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历史这一科目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枯燥、乏味的层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单纯的照本宣科,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到历史知识厚重感以及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讲授知识点,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疑惑的时间,导致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初中历史教学要想得到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2.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2.1 通过教师层面的总结反思。在这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要定期做好自我反省。教师自身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在反思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第三者的身份观看教学视频,针对视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解决方案,在下一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逐一的改正。其次,教师个人在自我反省中若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教师之间结成帮扶小组,观看彼此的教学视频,寻找对方的教学漏洞及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小组进行集体反思讨论,通过历史教师集体听课等途径,找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共同的症结所在,在会议中讨论解决方案,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以便更加清晰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归类,从而改变错误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材重、难点的总结。

2.2 通过学生反映层面的总结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所针对的对象,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观感受者,学生更具有发言权。而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所直接有利的对象也是学生群体。所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最直接方便的找到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为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老师所提出的建议,此次问卷调查可以采取非实名制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看法、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现阶段历史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的高低,再根据学生在调查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统一的信息整理,发现学生群体在历史教学中最在意的问题,在与其他历史教师进行反思讨论后,进行教学整改,从而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以便更好的为学生群体服务,并在提高学生历史成绩以及素养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能力,为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贡献。

3.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3.1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需要的,相比较小学时期的心理幼稚期,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也都发育成熟,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以及判断能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改革。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一方面切实的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也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建立学生的逆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使学生不仅在历史这一学科的成绩得到进步,在综合素质以及整体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3.2 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是完全符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能力,还会增加学生及教师的负担。而相比较传统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帮助引导教师教学,减轻学生及教师的负担,使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反思性教学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的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发现、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提高不仅仅是学生的历史素养,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的同时,使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也得以提高。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落后的教学内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进行改革。反思性教学的提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得课程教学得到很大的改观。反思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对历史教学方面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在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中,此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所急切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团队还要再接再厉,为历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第6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自我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51-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改革后增加的一门课程。目前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大都是教育战线上的“老兵”,但对于“纲要”课的教学来说都是“新手”,再加上“纲要”课是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特殊性,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挑战性,笔者有幸在新方案实施之后担任了“纲要”课的教学工作,特此撰文,希望能与广大同仁进行切磋交流。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自我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在2005方案中,“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从内容体系上来看是历史课,但它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而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纲要”课的性质决定

“纲要”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极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

“纲要”课不是全面系统的介绍基本历史史实,不能就历史讲历史,而是要突出政治性,即通过对史实的科学分析,着重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四个基本问题,从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2]。因此,明确“纲要”课的性质,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的关系,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中国古代史知识、世界史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由时展的特点决定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等的发展,对“纲要”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挑战。

“纲要”课内容上要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落脚点是当代中国的现实,教师要了解社会发展动态、社会热点、学生疑惑、理论界的争论问题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和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由共产党理论的创新决定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教育学生,是“纲要”课教师必须面对和不容推脱的历史重任。

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这就要求“纲要”教师全面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及时、完整和准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总之,作为一名“纲要”课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把所讲授的内容与时代紧密相连,不断用崭新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才能充分发挥培育人、转变人和塑造人的作用。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自我培养的途径

1.完善知识结构

讲好“纲要”课,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在知识厚度和知识宽度上下功夫。

第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不断地学习党的历史文献,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以通过阅读党的理论类报纸、参加培训班等途径提高自己。

第二,要不断完善历史专业知识。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纲要”课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不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的理论等多个领域,还涉及众多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典章制度、重要会议等内容。要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就要求“纲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阅读的行为习惯,有机会还要研修一些相关课程、参加学术会议。

第三,学习教育教学知识。要不断关注学科前沿的教育教学文章和科研成果,并把这些最新成果和自己的教学相结合。

最后,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等。

2.参加教学技能大赛

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函[2008]5号)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育部社科司开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各省教育厅也都组织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评选工作,笔者参加了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大赛,并有幸获得了“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的称号。

笔者觉得参加大赛,是鞭策自己不断学习的最有效方式,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最快捷方式。不管是部级的还是省市级的大赛,在比赛的第一轮都需要参赛者先录制45分钟的实况教学视频。首先,精心研究讲课的内容,包括理论的讲解、视频的剪裁、案例的选择选择;其次,设计课程的导语、教学的模式、和学生的互动、课件的制作、甚至阅读文献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在录制过程中要尽量用精练、标准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要教师的授课内容,还要表现出对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因此参加大赛,对每个参赛者的专业知识、制作课件水平、教学模式和方法、甚至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教态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如果说第一轮是自己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第二轮的现场教学,就可以使每个参赛者,甚至每个观摩者,获得全方位的学习机会,虽然每位选手只有8分钟的微课堂展示,但选手们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关注学术前沿,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教学方式灵活生动,真是一场学习的盛宴。这样的大赛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鞭策和检验,又是交流和提高。

3.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

“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提高, 两者之间如同“源”与“流”的关系,既能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教学的提高有赖于科研的创新,科研的发展则需要教学成果的支撑。”[3]

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题。例如:在学生对“纲要”课的意见和建议中[4],85%的同学会提议在课堂上放一些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恢复历史应有的趣味性,是影像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直接影响;丰富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是影像教学发挥的潜在价值;为建立多元性的历史解释框架提供一种可能性,是影像教学最终的价值归宿”。①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马克・布洛赫曾经警告说“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学生的提议说明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专家的观点肯定了视频资料在历史教学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提议和专家的观点认真进行研究,包括理论讲解和视频教学的内容衔接、时间分配、视频选取的原则、视频播放和问题讨论的结合等。

从学生的疑惑中选题。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有疑虑的问题,才能在讲课过程中有的放矢。首先要加强和学生的联系。虽然现在“纲要”课一般是合堂上课,学生人数多,联系和交流都不是很方便,但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贴吧等网络资源,也可以建“纲要”课的班级QQ群等,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例如:学生普遍感到疑惑的是遵义会议中当选党中央总书记的是,为什么说确立了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纲要”课教师可以以此为选题,研究遵义会议时期的文献史料以及党史界最新研究成果,论述遵义会议后在中央一系列决策中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从党的创新理论在“纲要”课的“三进”中选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在《全力推进党的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中指出:“当前,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战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最为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深刻理解党的十的鲜明主题,深刻理解党的十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的基础之上,全力推进党的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精神的教学建议》一文的摘要中写道:“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根据中央关于推动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部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专科课程教材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以供 2013 年秋季使用。”可见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已经启动,但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任,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纲要”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对此进行科学研究。

总之,作为“纲要”课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要不断地让科研提升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4.共建优秀课程及精品课程。

教育部从2003年开启了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程,各省市甚至各高校也随之开展了相应的评建工作。先期入选部级“纲要”课程精品课的院系给兄弟院校树立了建设的榜样。在政策的指引之下,在榜样的示范之下,“纲要”课教师应该努力以课程的建设带动自己的培养。共建优秀课程及精品课程不是哪个教师能完成的,是一个团队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通过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视频的录制、实践成果的展示、网上评教的激励和空中课堂的建设等,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

5.发掘社会历史资源。

作为“纲要”课教师要主动走出去,去做历史文化调查,民风民俗调查,寻找“活着的历史”。 历史确实有可能是还“活着”的,它存在于健在的历史当事者身上,存在于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中,或者就存在于我们周遭的风雨经历之中[5]。纲要”课教师在发掘中,可能会聆听到一些亲历者讲述历史,感受历史的生动和岁月的痕迹;可能会游历一些红色革命圣地,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教育;可能会见识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慨叹文明的传承和先人的才智。在发掘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仅可以这些融入课堂教学中,也能开辟一些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李婕,王顺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国军,张桂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85.

[3]佘斯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诠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91.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第7篇

会上,李小毛主任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汇报,简要归纳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四本教材的内容,并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提出落实思路与建议。

在妇产科党支部的带领和督促下,以及结合本人对历史的偏爱,在小近半年的时间内本人已完成《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简史》这两部本书籍的阅读和学习,以下是本人的学习心得。

一、《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这部专题文集,系统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明确要求科学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善于运用党的历史推动事业发展等。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深入学习和掌握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特点。一是富有代表性。精选精编关于党的历史重要论述中富有时代性、标志性的重要文献。比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等。二是体现原创性。注重收录创造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展现新的党史观的重要文稿。比如,《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等。三是突出指导性。集中选编了反映关于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文稿。比如,《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等。四是彰显鲜活性。注意展现文风朴实生动的特点,着力呈现思想的吸引力感染力引领力。比如,“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等。这些重要论述,语言生动,观点鲜明,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简史》

忠实记录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集中彰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

该书特点鲜明,给我最大的感触:一、是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严格遵守两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充分体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论述,充分体现党史研究最新成果,确保导向正确、观点明确、史实准确。二、是坚持史论结合,夹叙夹议,把基本事实讲明白,把基本脉络讲清晰,把基本道理讲透彻,做到有史实、有人物、有分析、有观点、有道理,深入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通过学习这两本书籍,对党的百年历史回顾,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华民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因为党的事业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建设把党锻造得坚强而有力量。

进一步说,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初心使党永葆政治本色,使命使党永具前进动力。这一初心和使命一直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中,体现在党勇于牺牲、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之中,体现在党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之中,体现在全党上下主动请缨、万死不辞的担当精神之中,体现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之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坚持的党性修养之中。

无论是党的事业,还是党的建设,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无论是不忘初心,还是牢记使命,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再进一步说,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具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的政党,是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明确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受到人民衷心爱戴和拥护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定不移沿着正确路线和道路不断前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善于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卓越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富有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怕牺牲、奋斗不息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始终坚定不移推进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具有强大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始终保持坚强严密的组织体系,既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又充分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既具有世界眼光、注重互学互鉴,又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党。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第8篇

今天我们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党史、年鉴工作会议,也是一次业务培训,会前许书记专门提出要求,市委党史工办金主任又参加今天的会议,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党史工作会议和市委、区委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前几年党史、年鉴工作,研究部署2005年重点工作。与大家共同努力,促进党史、年鉴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关于党史工作

党史工作面对的虽然是党的过去,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回顾党的历史,我们能十分清楚地看到:每当历史发展到重要时刻,就特别需要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每当我们认真总结吸取了党的历史经验,党的事业就会有大的发展、大的前进。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延安整风系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就没有1945年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诞生和七大路线的制定。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就没有1981年第二个历史决议的产生,也就没有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样,没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没有对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也就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历史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历史的未来。今天的党建,就是明天的党史,党史工作无小事。党史工作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希望各级党组织能够思想上重视、工作中切实摆上位置。 近几年我区党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党史研究、资料征编上,推出了一批优秀党史成果。如《宿迁革命简史》、《宿迁四十年》、《中共宿迁地方史大事记》、《宿北大战》以及《组织史资料》等。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党史工作会议上,《中共宿迁地方史大事记》获“全省优秀党史成果奖”,受到表彰。在党史宣传、资政育人上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撰写了《李干成同志与宿迁大地的革命情缘》、《重视地方党史资源,宣传教育党员干部》等调研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反响良好。在编纂党史大事记一书时,通过对建国后宿迁地方党委48年(1949~1996)实践活动的梳理和思考,提出了宿迁历史上三个辉煌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玻璃城、水稻县、苹果黄河、葡萄山”的实践活动;二是七十年代建设“淮北大寨”的历史过程;三是八十年代“耿车模式”、大办乡村工业的火热场面。从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始终不谕地抓住经济建设这根主线,突出招商引资工业突破这个中心,才能实现强区富民的目标。如果续写宿迁的党史,现在不失为又一辉煌的历史时期。

2005年,全区党史工作主要做好三件事。

1.建立党史工作联络员制度,健全组织网络。基层党委由于受编制、工作性质的限制,不可能配备专职党史工作人员,但兼职一定要有,党史工作网络要健全。各基层党委、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党史工作,明确政工领导人分管这项工作。党史联络员要按照组织部门文件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工作。还有1xxxx单位党史联络员名单未上报的,要尽快报到区党史工委。请组织部会后督查一下。 首先,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区里将成立地方党史二卷本编纂委员会和编辑部。编委会在区委的领导下,负责协调解决资料征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史稿编写中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审定、把关工作。编辑部依托区党史工委负责党史二卷本的资料征集和编纂工作。各乡镇(场)、区直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分管领导牵头,党史联络员具体负责落实。 第三,把握好几条原则。一是坚持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坚持全面、系统、发展的观点,正确地认识和阐述党的历史,尊重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力求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排除非理性影响。二是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80年正史为依据,慎重处理历史上的敏感问题,坚持是非原则和利害原则的统一;表述时本着“宜粗不宜细”的精神,注意把握分寸。三是一切从有利于党的团结、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出发,慎重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到以事系人,论从史出。此外还要依靠市委党史工办,做好与宿城区协调衔接工作。详细编纂方案和计划会后下发。我们不再专门开会,这次会议就算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希望各乡镇、各单位按照党史部门的要求,积极配合,提供资料,主动撰稿,共同努力做好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3.抓住契机,加大党史宣传工作力度。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党的七大召开60周年、cy同志诞辰100周年;要利用这些重大纪念活动,积极撰稿投稿。宣传地方党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成功经验教育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利用“***史志”网站、“***史话”专栏、广播电视等阵地,挖掘历史资源,宣传地方党史,开展资政育人。

关于年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