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09 07:08:14

小学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第1篇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融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比较少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本身是强调动手活动比较多的教学内容,因此,要特别强调生本教学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地位的核心就是教师从主演变成了导演,在整个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带领作用。比如说,在小学科学实验“测量水的温度”这一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准备好烧杯、温度计、冷水、热水,指导小学生将烧杯分别盛满冷水和热水,然后检查温度计是否完好无损,先测量冷水的温度,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冷水烧杯里,观察读数并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很有可能由于生性比较好奇,可能会颠倒了冷热水的测量次序,教师在小学生正常读数的过程中,不必过多参与,只要说明实验的要点并进行身体力行的实验示范就可以了。

二、生本教育理念之下小学科学课堂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生本教育理念之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课堂的设置,由于小学科学实验课本身强调动手能力,这与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特点是矛盾的。因此,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起来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效果竞赛,这一教学方法比较容易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小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比较争强好胜,自尊心和荣誉感开始萌芽,因此,利用小组竞争制和实验结果的团队竞赛来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检验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比如说在学习磁铁的性质小学实验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初应该准备条形磁铁,同时还应该准备好不同性质的被吸引物品,例如铁片、铜片、木片、塑料片,同时还可以鼓励小学生从家里拿来一些小的不同性质的被吸引物体,课堂上首先教学生做吸引实验,按照一定的步骤用磁铁吸引不同的物品,记录下吸引不同物品时磁铁的反应速度和是否能吸引成功。

三、生本教育理念之下注意提升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实验和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也要注意合作观念,这是由于实验课本身是需要协作的,各个环节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让学生成为实验主人的同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自主安排科学实验课中的细节内容,并且取长补短,通过协作来共同完成实验的最终目的。比如说,在进行遥控点火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进行之前就应该为小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直到火苗迅速点燃的过程,同时不要出现安全伤害。在对于实验的最终磨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实验的难度而经历失败,要是在这个时候应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完美完成遥控点火的过程中,由A学生来操作整个的实验过程,B学生负责吹灭点燃的烟丝,C学生负责在同时点燃蜡烛熄灭时冒出的烟丝,观察火苗迅速点燃的情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互相合作的实验小组,有人负责观察,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遥控和统领全局。在遥控点火的过程中,整个实验必须要在实验之前让几个操作者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将整个操作过程多次演练和理顺,尽可能地保证实验一次成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方面掌握实际的操作知识,另一方面明确学习的能力和重点。实验并不是游戏,而是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必要途径。因此,对于实验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合作保证实验的完成,对于实验进行具体的理顺和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完整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化流程。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实验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选择材料 小组分工 思维发展 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科学探索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所以,科学实验非常重要。实验是让学生实地观察,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师课前把握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做好预设

教师在上课前事先要亲自做一遍实验,把握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一步熟悉实验的仪器性能,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把握学生的设想,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估计,如学生对演示现象的反应;学生能否理解实验方法、学生一般会想到什么实验方法;学生对实验结果会如何解释等。教师事先如果不对这些有所洞察思考,那么,进行主体性活动时就很难给予充分的指导。

例如:在做《摩擦起电》这一课的实验时,如果在阴天、雨天或橡胶棒老化的情况下,可能实验难以成功,或者还可能出现“同种电互相吸引,异种电互相排斥”的现象。

又如在学生做溶解实验前,教师应事先调查把握食盐、糖等物质的溶解度;食盐、糖的用量;食盐、糖溶解于水所需的时间;所需烧杯数量;应该准备多大烧杯。

教师还要通过事先实验把握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如在教学热的传递时,教师在做热传导实验时除了把握好粘凡士林的火柴棒掉下来、流演示器里水循环流动所需的时间外,更应该考虑实验组器材如何摆放合理,酒精灯和加热铁棒的安全使用问题等。

二、合理选择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通过对合适的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使学生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材料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使用的,教师应当精选最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彰显科学原理。如教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时,对岩石标本的选择要下工夫。从颗粒、颜色、层理、软硬度、光滑度、是否透明等方面考虑,使提供的岩石标本涵盖大理岩、板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石灰岩六类岩石的基本特点。又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选择乐器类实验材料时,有目的地选择吉他、小鼓、锣、笛子等发声方法和原理不同的弦乐器、打击乐器、金制乐器、管乐器。像这样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材料组织实验,有利于学生建构正确完整的认知结构,符合概念建立应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贴近生活,效果很好。选取全面、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加强小组分工合作

1.实验探究要有明确目的任务和活动要求

探究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之外,显得漫无目的。虽然有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但不能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在组织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和目的,知道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并以适当的激励语言激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探讨的主动性。我觉得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在课件上黑板上写上学生要探究完成的目的和任务,或是要验证的假设和注意的事项。

明确的活动要求是指引学生顺利完成探究的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不按正确或是特定的要求去做,那么探究目标的完成就没有保障,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相反结论。小组探究活动前有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或演示实验方法,步骤。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用什么方法对它们加以比较等问题,同时把收集一瓶纯正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的过程方法用图文形式在课件中展示给学生参考,达到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合理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这些角色可以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可以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具体任务事项要落实到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在组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学习情况,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化解难点,使探究顺利进行。

四、组织交流汇报,引导实验现象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教师可以请实验很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探究的问题、实验的步骤、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由动手转入动脑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实现了这个飞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是整个探活动最困难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思维规律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实验后让学生交流竹签在新鲜的空气瓶里和呼出的气体瓶里燃烧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明确燃烧的时间不同,然后出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成分的对比表格,让学生提升认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比较含氧气较少,二氧化碳较多。

五、重视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促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实践中探究科学,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特别是经过实验后,及时出示一些与实验结果联系紧密的例子或问题,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科学的重要,对后续的学习将产生很深的影响。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又如教学《种子的萌发》时,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实验、交流、总结后,可以提出了下面一些问题:(1)插秧前,为什么要把稻谷种子浸泡后堆起来,用稻草盖几天后种在地里?(2)为什么粮食必须晒干后才能入库贮存?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他们当然就乐于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探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

小学科学实验第3篇

一、设备欠缺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跟天文教学有关的实验器材,整个实验室就3个地球仪,更不用说望远镜、星座图之类了。没有器材,老师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老师教得累,学生听得更是一头雾水。

二、时间冲突

天文教学尤其是观察星空这部分内容,实验起来也有困难。观察星座只有在晴朗的夜晚才行。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寄宿学生,如果实践起来,就必须安排在晚上,这样就要求学生晚上到校或某个地方。教师不得不考虑安全因素以及校领导是不是支持,这就让部分教师退缩了。

三、氛围不浓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天文教学这方面的内容,在小学科学课开展起来就有困难。一是知识不能很好地落实。二是学生的积极性、兴趣不够。久而久之,在纸上谈兵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遭扼杀,兴趣锐减,对天文知识的观察氛围逐渐减弱。我们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点个人对天文知识教学的粗浅看法:

1.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电教教法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一堂科学课,实验教学毕竟有限,一两个实验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大部分内容是要在课前或课后去实践、去掌握,这就使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不确定性。而通过运用教学幻灯片、教学碟片、自制flas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短短课堂40分钟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全面。在讲解星座部分知识时,我下载了立体星图这样一个软件,这里面有每一天某时的星座图,并伴有星座知识,学生看得比较清楚,星座故事让学生趣味更浓,且利于记忆,这样晚上回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观察星空,既衔接了知识与实践,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天体的积极性和兴趣。

2.利用双休日,联合家长

小学生由于年龄等特点,独立观察能力不足,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开展。在晴朗的双休日,我挑选了部分对天文知识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去找家长一起来,这样安全就有保障了,且不懂的地方回去后家长顺便也可以指导自己的孩子。家长工作做好后,在一个晴朗的周六晚上,我带上小天好者以及他们的家长,来到野外,从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找到春季大三角,并仰望土星,然后介绍狮子座等等。这些小天文学家都听得入迷了,连家长都融入了观察讨论中,还说回去后买个望远镜给孩子用呢。我利用这次观察星空的机会,让学生既了解了星座知识又培养了天文兴趣。

3.探索外太空,培养兴趣

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兴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能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题的捷径是围绕课堂教学核心所创设的演示实验。如我在教学《日食和月食》时,考虑到学生能听懂但是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让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让开着的灯当作太阳,一个学生拿着乒乓球当作月球,另一个学生的头当作地球,拿着乒乓球的学生绕着“太阳”转当“太阳”、拿乒乓球的学生和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条线时,一个学生说看不见“太阳”,其他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这一点。通过示范情景的创设,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知识。

小学科学实验第4篇

在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实验的严谨性,但是在保证其严谨性的同时,也要让教学深入学生的内心,将所设立的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可以接受,所谓建立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也就是说将实验的难度降低一些,因为较高难度的实验会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大大的增加了实验失败的几率,将实验难度降低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加能够懂得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因此更好将知识掌握。这样不但在选择实验的时候要学生可以接受,也可以保证实验的严谨性。比如说,在小学五年级加热冷水这节课,一般的老师都会利用密封透明塑料袋进行实验,这也是学校为实验准备的材料,但是这种塑料袋极容易在操作的过程中漏水,也不方便学生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给实验加大了难度,因此,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气球,在气球装水后在口处打结,这种简单的改变不仅简化了实验,同时也更方便学生操作,加大了实验的成功率。因此可以说,简化实验过程,降低实验难度能够将科学性与严谨性显现出来。

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被引进了学校当中,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课堂更生动,学生能够直观的通过声音与图像来感受科学,在这一点上,能够让学生的科学实验更具科学性。与此同时,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连,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其严谨性,比如说,在一些科学知识的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向学生展示科学现象。例如,在讲到声音形成与传播时,传统教学模式虽说也能将实验表达,但是会影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吸收”,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用真实的图像与声音向学生演示声音的传播,这样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牢固掌握,使实验更加具有严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实验更具科学性与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更加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同样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状况,造成得不偿失的严重后果,这种情况也就影响着小学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因为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兴趣,何谈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成为了现阶段教育部门及学校老师的工作重点,目的也在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也就是说,多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保证学生们都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的指正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老师也要向学生多提出问题,比如说,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出现了什么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轻松的将知识掌握,在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讨论学生之间的实验数据为什么出现不同,并针对产生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彻底了解实验的方法与原理,这样教学模式能够增加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同时,也提高了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4结语

小学科学实验第5篇

科学实验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实验课堂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这让很多教师对科学实验课堂是爱恨有加。首先,学生对科学实验课不重视,压根就没有将实验室当成主要课堂,只是来玩玩而已。实验课堂呈现一种虚假繁荣现象,做实验的不如看热闹的多,忽视了自身实验技能的训练,最后就随便看看别人的实验成果,实验报告也是随便抄抄了事;其次,上课前后秩序很乱。比如,排队不及时、进入实验室大声喧哗、课堂上行为散漫、随意嬉闹,故意不理会老师的安排,恶意破坏、乱碰乱摸实验器材等,教师有时根本无法组织教学,经常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基本没兴趣,理论知识根本不听,目标不明确,结果就是效率低下。

二、情趣实验的有效性开发

实验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内容无味、情境无趣、活动成效欠佳的低效现象,可以从情境创设激趣、活动添趣、以趣再增情三方面入手,挖掘实验活动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实验的“情趣”,让学生在情趣横生的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实验活动的有效性。

1.以情激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了好奇心就能激发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我们可以把实验室窗帘拉上,创设一个黑暗的环境,用投影机照射,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感受星空中的各个星座。再如《认识空气》一课中,教师把纸巾固定在杯子底部,然后再把杯子倒过来,整个杯子倒扣在水槽中,让学生猜想纸巾会不会湿,“如果我说纸巾不会湿,你信吗?”学生有的说信,有的直摇头。学生看到的现象(纸没有湿)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纸会湿)发生了冲突,学生有了要探个究竟的欲望。由此,创设情境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学生开始猜测是马铃薯大小影响它的沉浮,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此时学生便开始将思维转移到了水的问题上,是不是杯子里的水溶液不一样呢?从而引发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究问题的兴趣。

2.活动添趣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过程是连续的,一些和课堂实验相关的探究活动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有许多实验活动在课内外都能进行操作和实践,可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如六年级上册《做框架》一课,可以设计一个“撤椅子”实验,让四个学生分别坐在四张椅子上,然后让四人依次躺在另一人的腿上,依次将椅子一把一把撤掉,奇趣的现象出现了,结果是不但没有倒,而是形成了稳稳的框架结构,学生趣味很浓。再如以《摆的研究》为例,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摆的摆动次数只与摆长有关,与摆的重量和摆幅无关后,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摆的拓展性实验。实验操作如下:制作两个摆长一样的摆,系在一根拉紧的绳子上,拉动其中一个摆让其摆动,观察另一个摆的摆动,探究它的运动规律。这是一个共振现象,实验中,两个摆的长度相等,当摆动其中一个摆时,它会通过绳子向第二个摆传递振动。振动触动了第二个摆的自然频率,从而使第二个摆和第一个摆以相同的频率摆动,出现了共振现象。实验看似简单,但科学道理却比较深刻,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究更多的科学奥秘,通过实验活动增加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3.以趣增情

学生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都爱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引导学生亲自感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做科学、体验科学情感、感受科学奥秘、领悟科学思想。

抓住我们身边的一些科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吹纸团》实验,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废旧材料,把一个纸团放在水桶的口部,使劲将纸团往桶里吹,结果是怎么也吹不进去。再如《隔着瓶子吹蜡烛》实验,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瓶子的一侧,在瓶子另一侧对着瓶子吹气,结果是中间隔着好大的瓶子也能将蜡烛吹灭。通过这两个小实验让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超出人们想象的,看上去可能其实不可能,看上去不可能其实可能!实验只有学生亲自做了,才能眼见为实,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情感是一种满足学生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态度。在《认识空气》实验中,让学生玩一个“用注射器做的空气枪”的游戏,学生玩后引发出一个个问题:“空气枪里子弹为什么会射出去的”、“空气枪是怎么制作的”、“空气枪里的子弹能不能射得更远些”。 通过一个个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游戏实验,既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能维持学习动机进入更深入的实验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实验第6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立足于生活经验为基础,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体现出自主互助的教学目的,从而有效利用科学实验的教学作用,提高小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生活化

(一)科学实验教学课堂生活化

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具备着好奇心强、接受能力高的性格特点,在小学阶段开设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鉴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应当在贴近小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地拉近科学与小学生的距离,同时要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展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年龄特点,从而设计出符合小学生生活的科学实验。要时刻注重小学生的参与过程,要积极地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以此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生活化。例如在对动植物的观察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周边着手,选取贴近小学生的蚕宝宝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我们教师对小学生讲解蚕宝宝从卵中孵化的主要过程,然后介绍养殖的注意事项,接着在班级里设立科学实验角。让小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蚕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从而真正体现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科学实验教材的生活化

科学实验离不开探究材料的有力支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验材料,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另一方面贴近生活的教材操作起来比较便捷,获取的渠道较多。比如在“声音”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事先对学生们讲解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对音叉的实验教学,让小学生们寻找生活周边可以产生声音的材料,这时,教师可以先带头选择小学生们必备的“直尺”来作为实验器材,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思维创新,这样使得小学生的参与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加深了小学生的教学记忆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实践教学中重要一部分环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积极地拓展教学环境,将科学实验的教学范围扩展到课堂教学外,利用教学课堂外部环境中的优势特长,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科学实验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人们的身边,只有积极地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效的结合,架立起一道连接的桥梁,将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充斥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满足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种凤仙花是一种有效的课外实验活动,当我们引导小学生参与到凤仙花的种植过程里,小学生一方面掌握到了种植植物的具体方法,学到了实际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参与到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二、优化教学模式

(一)情境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的有用,对科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生活化的科学实验教学情境,让小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科学,并逐步对科学产生兴趣。

(二)信息技术的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的革新速度越来越快,多媒体教学应用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将单一的文本教学转变为直观形象的音频教学,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有着吸引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虽然较为基础和通俗化,但还是存在科学严肃性的特点,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作用较低。鉴于此,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科技,将所要实验教学的科学,转化为有趣的图文教学,加人适当的音频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比如对常见的岩石的讲解,单一的文字和图片讲解,并不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因为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适当地搜集符合小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的视频资料,配合我们老师的基础讲解,加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记忆点。在对植物的繁殖传播过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同样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

(三)强化自主互助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们教师可以对小学生分组,建立不同的学习小组,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以内,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鼓励小组成员互助合作完成科学实验项目,并逐步在小组内开展组内竞争,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要注意的是,科学教师在对学生分组的时候,要注重男女性别的搭配,避免出现多个女生或者多个男生的情况,同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小学生之间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的差异性,做好优化组合工作,使得组合发挥最大优势,从而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第7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基于实验基础上的学科。通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除此之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科学老师要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科学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并对其进行利用,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进行探究的主要动力。除此之外,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措施。小学生对老师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很难全身心投入进去。放松的心理和强烈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缺乏兴趣,学习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会被扼杀[1]。因此,科学老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实验之中。

譬如,在学习《给冷水加热》这节内容的时候,科学老师可以创建一个魔术情景,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老师可以在一个红色的透明小袋子里装满冷水并做好密封。其次,在一个烧杯中装满热水,然后放入装满冷水的袋子,这个时候袋子会沉入到烧杯的底部。最后,老师再带领学生对烧杯中的袋子进行观察,装满冷水的红色袋子会逐渐浮到水面。这个如同“魔术”一样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下子全部激发出来。老师可以趁热打铁,趁学生的兴趣正浓,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原因,顺利完成科学实验教学任务,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二、重视科学实验的开放性教学,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科学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带领学生突破课堂的局限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2]。科学老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科学实验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有些科学实验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研究,而有些科学实验可以放在课外进行研究,开展课外实验教学环境,以此丰富科学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课外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进行探究,强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3]。

例如,在学习《土壤中有什么》这节内容的时候,科学老师就可以将课外环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到校园或者野外去采集土壤,每一M学生采集一份,用相应的器皿装好带回教室。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肉眼观察,再用手触摸一下,大致了解一下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很明显就能感觉到土壤中有一些粒径大小不同的砂子和小石子。接着,老师再给每组学生发放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土壤,找出其中用肉眼观察不到的成分。通过放大镜,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土壤中还有一些黏土和粉砂。再接着,老师再指导学生将土壤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这时候就会发现水面上方浮着一层黑色物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这些黑色物质的成分,以此作为猜想依据对土壤中的其他成分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之后,学生了解到这些黑色物质是一些腐殖质,再根据动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空气,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土壤中含有黏土、小石子、砂子、腐殖质、空气和水等。这种课外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

三、遵守实验操作原则,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科学实验是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验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遵守实验操作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虽然小学科学实验的危险系数不大,但是小学生的身心都在快速发育阶段,很容易受到伤害,科学老师还是需要对此加以重视。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热胀冷缩》这节内容的时候,要想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必须要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因为金属在加热过后温度也会升高,如果学生稍不留神就会被烫伤。因此,在做这些类型的实验时,科学老师要时刻保持警惕并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防止一些意外情况出现。

除了要保证学生的安全,科学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确保操作的规范性[4]。例如,在一些需要使用到酒精灯的科学实验中,科学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点火、加热以及熄灭,只有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验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科学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还要将实验现象以及相关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为后期的实验分析和实验总结提供参考依据。科学老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学生传授相关的记录技巧,帮助学生快速正确记录数据,不再因为数据得不到及时记录而苦恼,从而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科学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实施开放性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空间,最后再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原则,从而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叶宝生.课程.教材.教法. 2013(12):11-14.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J].吴回春.教育教学论坛. 2013(07):42-45.

小学科学实验第8篇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颜国校

今天,老师教我们做一个既好玩又有趣的科学小实验——鸡蛋浮起来了。听了老师的话,我非常好奇,老师先拿来两杯干净的清水,又拿来两个一样大的生鸡蛋,接着老师把鸡蛋轻轻地同时放入水中。“哇——”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我看见其中一个鸡蛋沉到水底了,像婴儿一样安静地躺在水底;又像一艘潜水艇在海底巡逻;还像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等你来挖;另一个鸡蛋却像被施了魔法般神奇地浮到水面上来了,像一个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像一只鲸鱼露出了雪白的肚皮;像一个人躺在椅子上晒太阳;像一只小鱼儿跳出水面来透气;还像一只小鸭子在水面上快活地游来游去。

老师说:“是盐水让鸡蛋浮出水面了。”我听了恍然大悟,这个实验真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