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发展论文

健康发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18 15:46:26

健康发展论文

健康发展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诸要素与人类健康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和谐,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满足本区域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健康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精神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但是,经济条件、技术状况、社会组织对健康需求的可满足性、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构成限制.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因此,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特别重视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分析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该概念的内涵和特性作了初步的分析[Cil.这里,我们进一步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功能、需求、限制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大家继续赐教.

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与功能

1.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区域性是其本质特性Czl.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子系统,它侧重于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健康是其要素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序参数”.

1.1.1人口要素与健康人既是健康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健康的消费者和享用者.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健康是人口质量的关键指标一方面,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影响着该区域人群的健康观念、健康需求、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区域人群的健康观念、健康需求、健康行为、健康水过来又影响着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没有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2资源要素与健康人类健康的获得有赖于健康需求的满足,而健康需求能否得到及时、足量、高质的满足,又取决于健康资源的供给能力.所谓健康资源(healthresources),是指所有资源中主要用于人类医疗与保健服务、直接指向避免人类健康风险、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那部分资源,主要包括药物资源(具有治疗作用的自然资源,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保健资源(具有疗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如温泉、矿泉、泥沼、气候等)、卫生资源(提供疾病治疗和保健服务的社会资源,如医院、诊所、医生、护士、病床等).所有这些健康资源,都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1.3环境要素与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3J.而无论是人的身体、精神还是社会状态,都与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人类健康而言,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对人类健康有益,也可能对人类健康有害.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状态(physicalstate)有显著影响,它既是健康资源(如药物资源、保健资源)的载体,也是致病因子的源地,环境化学性疾病(如地甲病、地氟病、克山病等)、环境生物性疾病(如鼠疫、血吸虫病、疟疾等)、环境物理性疾病(如高山病、皮肤病等)都与环境致病力有关.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状态(mentalstate)和社会状态(socialstate)有重大影响,社会组织对健康资源(特别是卫生资源)的配置会直接影响到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accessibili-ty)、健康需求的可满足性(satisfiability).如果健康资源的配置是合理的、公平的和有效率的,这时的社会环境可能是有益健康的,反之,则可能是无益健康甚至有害健康的.因此,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1.1.4经济要素与健康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健康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川一方面,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类福利和生产率的基础Cs7;没有健康的人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Cs7;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目标,必须消除各种普遍存在的、能够削弱人类能力的疾病,并使所有需要消除贫穷的人身体健康叫.另一方面,经济能力是人类健康可持续能力的重要支撑,获取健康资源、享受健康服务、满足健康需求,都倚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水平与健康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先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总是高于落后国家或地区,贫穷地区总是拥有更低的健康水平,贫穷人口总是拥有更多的健康风险.

1.1.5社会要素与健康社会是人类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形成的具有集体目标指向的人类群落.人类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上的完好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取决于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社会组织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开发新的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通过良好的健康管理体制和健康教育系统减少人类健康的风险,通过公平的分配健康资源和提供健康、服务满足全体人民的健康需求.社会制度、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等社会要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社会环境的整体形式对人类心理上、社会上的健康状态发挥影响和作用.

1.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

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人类进步的新的发展道路,协调人类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高宗旨川,因此,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谐、协调、统一的地域系统Cad.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类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同样有赖于这三种关系的和谐.

1.2.1人地关系与健康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命过程是人体与自然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Cs7一方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不断改变着人类健康发展所倚赖的自然环境,并进而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健康资源供给能力;人类不仅有权力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健康发展之路,而且有能力通过改造环境和调适人地关系来实现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环境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不断改变着其环境疾病致病能力,进而影响着人类健康的发展;归根到底,人类身体状态上的损害,都是因为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所造成,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造就健康的机体,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区域里,人类健康是绝对不可持续发展的.

1.2.2区际关系与健康区域是个开放系统,一方面,区域人口健康的获得,并不完全取决于区域本身的特质,它在相当程度上还受制于区域以外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疫病蔓延等区域环境问题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影响到区域之外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健康,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健康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环境污染物质的迁移性,生态破坏影响的放大性,以及人类活动的流动性,决定了区际关系协调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健康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满足健康需求需要区域之间的协作;因为健康风险分布的不均衡,降低健康风险需要区域之间的合作;协调区际关系,是人类在精神上和社会上获得完好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本区域公众健康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其它区域满足其公众健康需求的能力.

1.2.3代际关系与健康协调代际关系、强调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健康需求的能力.如果不顾后代的健康发展,对有限资源掠夺滥用、对环境污染置若周闻、对生态破坏无动于衷,最终会将后代一步步推向无法在地球上安身立命的深渊,人类健康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为了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应该肩负起保护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协调好人地关系和区际关系,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有益于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良好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与限制

2.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

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s7.健康是人的天赋权利,健康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类健康需求可分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三个层次.

2.1.1公众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身体状态完好即生理健康,它是指人体器官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处于无疾病和不虚弱的状态.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应优先满足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满足“防病于未然”的健康需求.包括维持生理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的足量与均衡摄人);维护生理健康所倚赖的环境要素(如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特别是清纯的空气、洁净的饮水、安全的食品);提高免疫能力所需要的保健产品与保健服务(如保健食品、保健药品、健身房、锻炼场所、疗养设施)。(2)满足“治病于已然”的健康需求.包括治疗疾病所必需的药物资源(如各种各样的中草药、中成药、西药等);治疗疾病所必需的卫生资源(如医院、诊所、医生、护士、病床、医疗器械等).

2.1.2公众确保精神状态完好的需求精神是生命活动的反映,精神状态完好即精神健康,它包括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认知能力、保持良好心态的情绪协调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意志调控能力,具有适宜社会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精神状态的完好既有赖于身体状态的完好,反过来又能促进身体状态的完好.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样化的,确保公众精神状态的完好,关键是要使公众通过自我调控和心理教育来排除不满、克服压抑、舒解压力,形成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精神世界.其主要需求包括:(1)满足感的需求.这是认知方面的需求.俗话说“知足常乐”,但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教育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现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存知足常乐之心,不怀贪得无厌之欲.(2)愉悦感的需求.这是情绪方面的需求.人有“七情六欲”,无论是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情,还是生、死、耳、目、口、鼻之欲,都是人之常情,但“过则为灾”.这就要求对公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心态.(3)成就感的需求.这是价值方面的需求.公众需要他人和社会对其存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给予关注和肯定,需要有成就感,如果他人和社会不能对其价值给予及时、准确的肯定,就有可能产生扭曲现实、意志消沉甚至心理变态的健康风险.

2.1.3公众确保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社会状态完好主要指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角色。美国学者帕森斯认为,“健康可以解释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mo.社会状态完好建立在身体、精神状态完好之上,同时对身体、精神状态的完好起着协同作用。确保公众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就是要使公众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其知识、劳动、创造得到尊重,其自由、财产、情感得到保护,其个性、才于、抱负得到发挥,其权利、价值、地位得到体现,最终获得社会的幸福感.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确保公众社会状态完好的三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限制

限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概念,可持续发展的限制主要指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川.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经济条件和技术状况、社会组织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加突出的限制作用.

2.2.1经济条件的限制经济能力对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因为贫困,有人因饥饿而营养不良乃至死亡;因为贫困,有人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毒等待死亡;因为贫困,有人因无钱医治而在病痛煎熬中挣扎;因为贫困,有些地区不计后果地掠夺资源和破坏环境;因为贫困,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健康水平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因此,贫困不仅是最大的环境问题,其实也是最大的健康问题!经济条件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的限制主要在三个方面:<1>对公众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居环境(如住房条件、卫生条件、生态条件)的限制;(2)对公众满足健康需求(如营养物质、药物资源、保健资源、卫生资源)的限制;(3>对与改善公众健康状况有关的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的限制,因为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投人.超级秘书网

健康发展论文第2篇

一、身体自尊的概念

在查阅身体自尊的相关文献时,发现西方文献中身体自尊、身体意象、身体自我这几个概念相互出现,国外学者并没有严格的对这些概念进行定义上的的区分,这主要是它们都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内涵。以下对这些概念做一个简单介绍:身体自尊(bodyesteemorphysicalself-esteem)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它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它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黄希庭教授则认为,身体自尊所谓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意趣的了解,个人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个人现实生活的评价等等。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概念所呈现的很多时候是与事实不符合的,因而也就成为自我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乐国安、崔芳认为,身体自尊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看法。身体意象,也称体象,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独特感知”。体象是个体头脑中身体的图式,是一种“随着身体的成长、损伤或衰竭,受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明显的、可塑的、经常变化的概念和持续的改进”。

部分个体对身体外表的认知是相对积极的,部分个体的认知是相对消极的。通过调查,发现消极的体象认知极易导致体象障碍,容易促使心理异常变化或行为混乱。身体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各个部分的认知评价,属于是自我的组成部分。西方学者主张把自我作为知觉的对象来研究,认为应然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自我四个层面。通过对身体自尊、身体意象、身体自我的概念分析与比较,我们发现着三个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三者都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表的一种认识与理解。其中,身体意象和身体自我是描述性的自我,身体自尊更强调的是理解性的自我。本研究关注个体对身体的满意或不满意,关注个体对身体的评价。因此,将身体自尊作为研究的对象。目前的资料显示,研究者普遍认为身体自尊的组成是多维度的,具体维度和层次划分是各有特点的。同时,我们注意到身体自尊带有很强的社会影响,身体自尊的发展与社会适应相伴随的,是自尊概念中具体的内容。个体的身体自尊与自我价值、自我尊严和心理健康的感受密切相关。国外许多研究表明,身体自尊是自我价值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一般来说,拥有肯定身体自尊的人才可能有正面的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因为我们通常是透过具体的身体外观来建立整体的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表感觉越好,其自我意识也越健全也越稳定。在笔者看来,身体自尊不仅关系到自尊,而且直接与自尊的诸多独立的心理调节有关。

二、身体自尊的特点身体自尊有其独有的特点

第一,身体自尊的根本特点是个体对于自己身体的认知性。身体自尊与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的感受密切相关,与对体内自我的看法密切相关。例如:运动能力知觉(运动、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及身体形态(高矮、轻重或吸引力),个体身体领域内的自我概念水平是依据个体在该身体领域内各种要素的能力概念的程度而定。第二,身体自尊的社会性。虽然身体自尊更多的是个体的心理认知,但人是社会的动物,对自我身体的认知也与社会密切相关。有学者提出了可能应用于身体领域中各层次的模式,称为“身体自尊的不同层次”。即受社会影响的不同层次。身体自尊的不同层次所表示的意义是,个体身体的自我评估会因他们过去相关的状态、持续或稳定、满意的状态而有所差异。最高层的要素被认为会因底层要素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从上而下是由整体、持久到特殊、易变的。

第二章影响青少年身体自尊发展的要素

身体自尊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很多因素都对他产生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如自尊、心理健康、自我价值、生活满意度、健康、饮食异常、体育锻炼、体重指数、媒体影响等等因素都对青少年身体自尊的部分或整体产生影响。通过调查发现,身体自尊还与整形美容、厌食症和肥胖症等一些现代疾病有着密切联系。现有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身体自尊与很多因素息息相关,以下对关于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一些重要因素关系的总结研究:

一、身体自尊与自尊

身体自尊在个体的社会生活经历中是怎样变化的,身体自尊和自尊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将身体自尊看成是自尊形成过程中一个变化的诱因加以研究。自尊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自尊作为自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贯穿人整个生命全程的观念。自尊可以说是最能全面预测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核心变量,学术界认为这是“个体对自身个性、身体特点、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评价或情感反应”。因此,自尊研究在国外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并长期以来受到重视。在构建自尊的模型时,已由逐渐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发展,由单层次向多层次递进,对整体性自尊的讨论逐渐被更为严谨的合成性自尊所代替。目前,西方心理学领域中有很多关于自尊理论的研究,其中美国学者在1985年提出自尊结构的等级模型,强调青少年的自尊由不同的、具体的成分身体自尊、群体自尊、社会自尊、情感自尊等组成。若要提升青少年整体自尊水平,必须先采用某种手段从具体领域入手来改善从而达到目。身体自尊被定义为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综合评价”,它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十分重要具体领域。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知:青少年自尊作为心理健康重要成分,忽略青少年个体的身体而去理解其整体是不科学不完整的,身体自尊不仅关系到自尊,而且直接与自尊的诸多独立的心理调节变量联系紧密。

二、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尊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外学者研究身体自尊起点。美国学者万特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概念,他认为在儿童时期自我效能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支持力。他以美国8所公立小学436名五年级的在校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运动参与和少年自我能力认知两项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经常性运动参与者的身体知觉能力明显高于非经常性运动参与者。同时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受实验对象,研究运动对身体能力知觉与整体能力知觉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运动员比非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身体能力知觉与整体能力知觉,而且自我价值、社会认知能力的分数也明显高于非运动员。我国一位学者以高中女学生为调查对象,用自我描述问卷Ⅱ,探究竞争与合作的身体素质课程对身体素质与多向度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身体素质课程与身体能力的自我概念分量表有显著相关,而无论竞争或合作的课程对身体素质均有正面特定的内容的好处。在以12—18岁的青少年为受试对象,研究排球、足球和篮球等高强度运动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实验发现:通过体育运动训练对于身体自尊发展具有积极和良好的意义。我国最早对身体自尊进行调查研究的是韩进之等学者,他们早在八十年代就组成调查组,分别考察了我国学前儿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概况。研究发现,“从学前三岁到小学二年级,儿童身体自尊意识的发展近乎直线上升,是大幅度的,高速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这一阶段,总趋势是逐渐上升”,“由高中到大学自我意识发展平稳下来,年级差异不显著”,“其中大二学生与高三学生的独立性是有着显著不同的”。这次调查的总样本达9010人,研究结果应该说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对中国大学生自我概念结构维度进行了元素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维度主要有九个方面,其中体育锻炼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身体自尊与体象障碍

我国学者对中学生自卑感的一项调查研究揭示,中学女生受性别特点的影响在外表和体能方面的自卑都比男生更为强烈。而且在年级差异上,初中生的自卑感要明显低于高中生,这与年龄增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学校类型上,呈现出职业学校学生在外表自卑感维度上比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学生显著强烈,而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学生无显著差异。黄希庭,陈红等人对我国青少年身体自我的研究则表明,在初中时女生对自己的体能和身材有更多的满意,随着年级(年龄)的升高,女生和男生的身体自尊都在下降。这项研究结果虽然和上述研究结果有些相悖,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其身体自我、身体自尊随年龄而下降是一个客观事实。在调查了321某校女中学生,发现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节食行为和更强烈的对身体不满和瘦身的倾向,而社会影响因素中,同伴间的竞争是预测节食状况及相关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杜文东等的青春期女性体象障碍与心理反应关系的研究,探讨青春期女性体象障碍与心理反应关系,对初、高中学生421人进行调查,同时收集背景资料,建数据库,用EPI和SAS统计软件进行一元及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青春发育期出现的体象障碍对其心理发展与人格完善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引起心理障碍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建议在中学生中应普及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让青少年对身体自尊有科学的认识。

四、身体自尊与媒体影响

媒体影响是指青少年通过新闻传媒、电视和杂志,有了成人的身体魅力的标准。媒体强调男人拥有强健的肌肉,女人过分苗条,这些促使年青人希望自己能符合“时代文化”的标准。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社会文化将这些上升为审美的标准,甚至一些如苗条已经被青年女性脱离实际的过分夸大了。同样,青春期的男性也容易有媒体的影响认同明星化的男性身体。但是,如果过多的体育锻炼,也不能使实际体形和理想的体形相一致,那么,男人和女人都会对身体意象不满意。对身体意象的不满意会降低个体的身体意象,在人际交往时产生不自信,不大方,担心对方不喜欢自己,增加其人际交往的焦虑心理。对高中生和大学生来说,媒体宣传对身体意象和人际交往发挥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本研究引进媒体影响作为影响整体自尊的变量。

第三章现阶段青少年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

一、低龄化关注和普遍不满

在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影响他们的几个重要方面如学习成绩、体育能力、受长辈关注度、身体外貌中最能反映他们自尊水平高低的是身体外貌,而且即使是在5—8岁这样小的儿童身上也是如此。这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普遍重视身体外貌,将其看作自尊心的最重要来源和影响因素,而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学业。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的极大解放,越来越多的人们(包括中小学生)受到来自体型特别是肥胖的困扰。对体重的要求引发了在中小学生中的节食、减肥等过激行为,导致了自我评价偏低,抑郁、焦虑水平偏高等身心问题。另外,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等各种人生观观念形成的阶段,他们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和成人特别是教师、父母的影响,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身体美观念,将很容易受到低身体自尊的困扰和伤害。此外,由于青少年学习压力比较大,学习时间较长,平时缺乏足够的身体锻炼和均衡的营养,这也成为身体自尊普遍偏低的一个原因。

二、女生的身体自尊显著低于男生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女生的身体自尊明显低于男生。何玲和张力为的研究也证实,北京青少年女性的身体自尊显著低于男性。他们提出,小学三年级时,男女生的身体自尊并没有显著差异。从童年中期开始,女生开始对身体不满,到高中末期,女生的对自己身体的不满度已明显多于男生。究其原因,可能在生理周期上女生发育比男生早且外形变化更明显,而大众文化对女性的身体外貌要求更高,从而使中学女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更高的要求且更容易产生不满。有关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由于身体发育迅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她们往往很难一下子就能接受自己突如其来的身体变化,加上社会上正流行“瘦即是美”的不良风潮也刮进校园,许多女生不管自己是否属正常范围之内的体重而一味瘦身、减肥药物,由此引起一些身心疾病,如厌食症、内分泌失调等,严重者可导致严重疾病。

三、身体自尊在随年龄下降

在调查中让我们感到令人忧虑的是:从小学到中学乃至以后,男女生的身体自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黄希庭等学者的研究也发现,从初一到大四,青少年身体自我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即随着年级的升高,有越来越多的不满意。国外大量研究也都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有研究发现,社会因素、传媒、文化等是影响身体自尊的重要因素。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生理成熟年龄在提高,并且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及他人对外表形象的要求,越来越感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对其身体自尊的压力。当今世界,影视、杂志、广告等传媒到处都充斥着“减肥”、“瘦身”、“除痘”、“丰胸”、“增高”的字样,文学作品甚至教科书里以及社会传统观念所认为的俊男靓女、帅哥倩妹的形象也比比皆是,这种无形的来自身体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成为身体自尊偏低且不断下降的社会根源。

四、青少年身体自尊在性别与年龄之间的交互作用

青少年身体自尊在性别和年龄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身体自尊、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这三个维度的性别差异最大。以高中女生为例,她们体育意识淡薄,意志薄弱,怕吃苦,自信心不足,运动兴趣狭窄。这与她们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理方面,十七八岁的高中女生,发育普遍接近成熟,她们对体育的认识不足,加之身体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期,因而在行动上表现为怕吃苦、怕流汗、较害羞,使得大多数女生怕运动,不喜欢体育活动。在心理方面,高中女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她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

第四章我国青少年身体自尊的发展方向

笔者回顾了我国青少年身体自尊的主要研究成果,对比国内外有关研究具体探讨了身体自尊的本质,以及青少年的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等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青少年身体自尊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一、加强和完善符合我国青少年特点的理论研究

身体自尊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努力完善的领域。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在青少年身体自尊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和全面。在理论方面,大多数研究主要还是基于国外在身体自尊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式也是沿袭了国外学者的方法。而针对我国青少年身体特征、体质、环境等因素开展的调研还十分有限。因此,在青少年身体自尊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注意开辟适合我国青少年身体特点的自尊研究,并重视寻找对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

二、着力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身体自尊的核心因素。根据研究结果看,有效合理的体育锻炼对提高青少年的身体自尊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体育运动与身体自尊、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都具有显著相关。因此,在研究青少年身体自尊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同时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着力引导青少年特别是女生的体育锻炼。

三、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身体观

引导青少年辨证看待自己的身体。除了鼓励学生正视、接纳自己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取长补短,辨证地看待自己的身体。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四、关注学生的饮食、锻炼与提高身体自尊的关系

青少年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大量摄取各种营养物质,而此时又是学习任务最为繁重的时候,更需要营养均衡和体育锻炼。但目前,很多青少年只一味追求学习升级,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并且营养不均衡,锻炼时间少,休息时间尽可能缩短,这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成长,继而影响其身体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其身体自尊比很少锻炼的学生高。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应该多关心、多过问青少年的饮食和锻炼情况,多讲一些营养学、生理学和体育知识,督促学青少年积极锻炼,均衡饮食。

健康发展论文第3篇

一、经济联社定位不清,职责不明。

“村改居”后,经济联社仍是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联社名义上是经济组织,但无论是在行政事务还是在社会事务管理中,仍然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居委会没有真正起到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目前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在改制过程中大量的公共事务管理费用仍然由经济联社承担。比如:部分经济联社还要负责自来水供水维护和管理;大部分经济联社承担治安、卫生、教育、计生、道路维护等费用投入和具体工作,已转制的村民并未能完全享受到与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福利待遇等等,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尽快改制,撤销经济联社,成立股份制企业等途径来解决,过程是长期的,艰巨的。

二、内部监督失位风险高,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1.部分经济联社内部监督机制不畅顺。一些常务理事会不愿意接受社民和股东代表监督,绕开监督程序;一些联社社务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不真实,致使社务公开栏成为摆设;一些涉及社民利益的重大工程没有事先向社员公开、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只是在年终股东代表大会上通报,大部分社员只知道结果,没有参与决策过程,也不了解决策的依据。信息的不对称,令社民监督无门。2.部分联社监事会的监督流于形式。目前,经济联社监事会成员基本都没有工资,只领取小额的工作补贴,工作动力不足;且监事会成员大部分缺乏财务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3.外部监督薄弱。撤镇建街后,涉农单位和涉农街道对联社的管理和监督有所弱化,尤其属地街道与经济联社的关系定位不准、甚至没有专设这方面的职能科室,对经济联社工作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缺少检查监督,对经济联社的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执行缺少指导和规范。

三、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1.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对经济联社运行的关键环节未作明确规定,如“成员资格及其权利”、“管理人员的产生与罢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其议事、办事、表决规则”、“收益分配制度”等,有些条文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如计划生育、外嫁女分红等相关条款。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到位。一方面,财务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基础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各项财务制度未能严格执行落实,土地物业出租、工程建设承包、接待消费、资产使用等方面普遍存在流程不规范的情况。3.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部分联社的档案资料不健全,经成员会议、代表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的项目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无据可查。

四、少数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近几年四处频发的经济联社“小官大贪”案件,集中暴露了经济联社存在的突出问题:经济联社领导班子与黑恶势力勾结,通过经济联社相对集中的政治和经济

权力,采用经济垄断、暴力、威胁等方法参与“黑公司”(披着合法外衣实为涉黑公司)的经济活动,并为黑公司提供保护;党支部形同虚设,软弱涣散,甚至瘫痪;有联社党员干部采取贿选方式当选,或者与不法商人组成利益团体参与贿选,当选后利用集体资产大肆牟私利,完全失去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随着反腐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调研中,很多经济联社干部反映,“两委”换届周期短,导致短期行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实践中,“头年看、二年干、三年准备换”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本届村委班子在制定村发展规划时,有的守成度日,得过且过,不愿也不敢放开手脚,大胆革新。有的一上任就搞短期突击,只顾眼前,不管以后。比如,为了办公益事业,有的变卖固定资产,有的长包机动地,有的拆东墙补西墙。几届下来,个别村存在家底不清,违法合同和协议一大堆的现象。

有些村甚至出现了“前任”不敢交,怕露底;“继任”不敢接,欠一屁股债的现象。突出重围: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经济联社、经济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表面看是联社干部和社员个人的素质问题,根源还是在于权责不明、制度不全、监管不力。而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来解决,所以笔者建议,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铺就一条经济联社健康发展之路。

一、制度建设是关键。

1.修订完善组织章程,明确权责。制订组织章程时,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加以细化和明确:一是社员大会、社员代表会议、社委会、社长和监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二是社委会、社长违反组织章程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三是对经济联社、经济社的财务管理、社务公开等方面制度的细化,明确违反“三公开一监督”(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四是明确涉及社员利益重大事项的内容。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物业和其他财产的流转、承包、租赁,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立项、资金筹集和使用,征地补偿款的分配,以社集体名义签订的经济合同,大额资金使用的审批权限及干部报酬分配等。2.规范完善决策机制,民主决策。要按照“一般事项集体商议决定,重大事项社员讨论决定”的原则,进行民主决策。凡是涉及社员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社员或社员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做出决定,使每一项重大决定的出台都公开透明,并体现民意。特别要明确规定在土地物业经营管理、工程招投标、经济合同签订、各项开支分配、干部待遇等方面的议事决策规则,如要明确规定多少金额以上的开支、多少金额以上的经济项目和经济合同签订、续签要经过什么程序,由什么会议决定等,防止出现个别人说了算和暗箱操作等现象。3.健全社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区联社、经济社在社务公开方面存在“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等问题,只公开一般性的内容,关键性的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公开。推进民主监督,必须把干部的行为置于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必须建立健全社务公开制度,做到凡是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社员公开。要坚持把群众关注、反映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公开的内容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细化,便于干部社员执行,便于群众监督。4.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济联社、经济社要完善经济核算,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集体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票据和财务开支审批等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账簿的设置和会计凭证、会计科目的使用。账务处理要达到规范、明确、清晰。规范支出票据、原始凭证的管理,实行统一票据,必须购买有广州市财政局监制的标准账册、凭证。经济联社、经济社对非法设置的账外账要进行全面清理,合并到依法设立的账簿。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制度,街道和区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加强对贯彻执行财务制度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二、监督落实是根本。

1.加强资产和财务管理。加强对重点资产的监察,遏制和减少集体资产流失和亏损。切实开展“三资”清产核查工作,完善“三资管理”,防止集体“三资”流失,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三资”的合理利用和保值增值。目前,荔湾区的“三资”交易平台已投入使用,但是还存在一些经济联社对此认识不足,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管力度。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经济联社、经济社财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街道按管理需要,定期检查经济联社、经济社的资产台账、经营合同和印章的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2.加强联社监事会监督。加强联社监事会建设,明确和改善监事会成员责、权、利、能及其之间的关系。加强监事会管理,其成员须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上岗后要接受监事会成员培训,使监事会成员权、责、利、能相统一。监事会向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当事人对否决有异议的,可提交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街道应将经济联社、监事会监督工作列入经济联社、经济社领导班子成员年终目标考核。3.加强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要加强对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审计监督。在审计中查出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铺张浪费的,要责令当事人如数退赔,并追究相关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及党员干部的,要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街道每年要组织对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年度审计和领导班子的“任中审计”,如有重大涉农涉嫌经济问题时,街道应随时组织专项审计。4.强化群众监督,阳光运行。在这方面荔湾区也有做得很好的一些亮点,比如东塱联社,充分利用“党员之家”、“党员电教室”、“党风廉政建设检查站”、宣传栏、各种大会情况通报等平台和载体,全力推进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联社党支部、理事会、监事会联合专门编印了《东塱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简报》,及时将联社“三会”的会议决定情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合同项目进度、财务总体收支、与社员利益攸关的上级政策精神、社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情况,每季度一刊,发放到每一户社员家中,全面、彻底地接受社员监督。

三、党组织建设是保障。

健康发展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食品出口贸易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通行准则的影响和限制,我国应把握机遇抓紧时机尽快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本文对WTO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的差距.同时提出建议,建立和完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卫生技术水平,从而更加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 论文关键词: 食品安全管理 , 进出口 , WTO , 规则 , 标准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不仅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也维系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经济具有更为重大的影响,其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所赋予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严峻和重大。 如果说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是所有食品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道坎的话,那么个别食品不安全事件所产生的信用危机则让更多无辜的食品企业处境艰难。 最近关于中国有毒产品的事件频发,除了毒牙膏事件,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家庭宠物食品中毒事件和近年来发生的苏丹红、孔雀石绿、劣质奶粉、陈化粮. 肉类氯霉素残留超标 ,二噁英、瘦肉精、大米农残等食品安全问题, 尤其是此次“毒牙膏”事件在媒体渲染下,从个别企业的个别产品的质量问题演变成了“中国食品有毒”全球性恐慌,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形象,给中国出口企业的食品安全性带来了信用危机,制约了国外市场对我国食品的进口需求,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道硬伤。 当然,外贸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以商品质量为由,行贸易壁垒之实,在国际间也时有发生。可是,如果经过调查证实,确实有一定比例的中国出口食品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努力探索一个系统性的解决之道。 我国食品行业品牌缺失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一些国家因我国某个地区的个别食品出了问题就全面封杀我国所有的同类产品,给整个行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美欧等国家出台的花样不断翻新的技术壁垒成了我国食品出口必须面对的挑战,而此次以“毒牙膏”为代表的有关中国部分食品企业的负面报道已经严重影响了相关企业的出口,提升整个中国食品行业的形象已迫在眉睫。 一、 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食品污染时有发生, 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与国际标准采标率仍有差距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利用WTO允许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制定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食品贸易面临越来越难以跨越的困境。 如今,食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如二噁英、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事件,致使上亿人面临健康威胁,甚至造成许多人死亡,其影响常常超越国界,波及全球,不仅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甚至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对此,各国政府纷纷研究食品安全计划,采取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各种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 2000年,欧盟了食品安全白皮书,重新构筑了一个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框架,内容覆盖了牲畜饲料监管、消费者健康保护、生产者和供应商保证食品安全的职责等,并拟进一步强化欧盟成员国之间的食品安全网络与预警系统。 日本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对进口农产品实施技术标准十分苛刻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制定了限量标准,涉及 54782个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和市场准入标准, 直接影响到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贸易。 加入WTO后,我国部分农产品食品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基本上被规模小、技术差、质量低、不符合国外有关标准的劣势所抵消,对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我国冻兔出口量曾占世界需求的70%,现在只有个别省份还在出口,出口企业已经由过去30多家缩减为3家。鲤鱼、对虾、贝类等水产品出口也在相继走下坡路。 我国农产品食品出口受阻,在不少情况下是信息系统不发达、缺乏对进口国各种技术限制的了解所致。要获取对方要求的标准、技术法规,常因交涉不力而贻误成交机会,出口成本增加;为符合 一些国家的技术标准,企业势必要修改或改变设计、工艺,还要多次检测,甚至推迟交货,相应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例如,我国双孢蘑菇被美国海关以质量和安全为理由,扣押、索赔、退货达100多批次,我国成为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蔬菜、水果等产品也和日本发生了多次贸易摩擦。 2.出口管理环节和措施存在差距,出口动植物源性食品存在质量隐患。具体表现在:一是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国内动植物疫病疫情、有害生物严重。如受抗生素残留超标、禽流感、新城疫疫病等的影响,输欧盟动物源性食品尚未解禁、输日禽肉遭遇受阻:二是农兽药市场管理混乱,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严重。 如因农药残留超标,输日菠菜受阻,输新加坡蔬菜也不断遭遇入境严检;输欧盟花生和茶叶分别因黄曲霉毒素和农残超标而被欧盟预警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与标准离国际上的要求差距太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标准达到8000余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也有数千项,采标率在80%以上。而我国的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与之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生态和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国内空气、水源、土壤污染严重,动植物源性食品随时可能发生微生物超标、重金属超标等情况。 3.出口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生产及检测设备落后,未形成规模化管理是制约出口的又一重要因素。多数出口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生产及检测设备。部分出口企业的自律意识不高,虽然建立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利益驱动下,对自身出现的问题隐瞒不报,有些企业在装货环节上做手脚,以次充好、企图蒙混过关。 4.检验检疫系统检测监管水平有待提高。检测监管水平的提高仍然缓慢,是当前形势下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如因检测监管水平不高,输欧盟动物源性产品的兽药残留监控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欧盟的要求仍然存在相当差距,不利于加快推动欧盟的解禁。 二、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定检验检疫规范,加强食品安全科研标准与信息工作。 商检部门应及时了解产品进口国家的有关要求,应在检测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统一国、内外食品标准和标识。 2.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1)大力推行对种养殖源头的食品安全监管。建设规模化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从种养殖源头抓起、推行从养殖场、农田、茶园等原产地到出口离境的全过程监管。规范农药、兽药的管理和使用, 明确对养殖场中饲料、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兽药污染和残留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建立出口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的严格可追溯信息,及时查处所发现的不安全农产品和食品原料并及时切断供应源,确保种养殖源头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原料。(2)继续强化对加工、包装和储运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强化对进出口食品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尤其是针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及时加严凋整注册登记要求, 引入先进的技术,强化对生产加工、包装及储运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控制,防止污染,确保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3.对出口和在国内销售的食品应执行同样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我国目前对出口食品的监管,是以源头管理为主,以抽检为辅的模式, 出口食品的生产、收购、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纳入严格监管体系中。 例如,我国一些茶叶出口产地从土壤监测开始,对土样、鲜叶、茶样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检验,确保符合进口国家的标准。可是,这种内外有别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成本很高,难度很大,其中还有一些难以控制和预测的风险。 因为绝大多数的出口食品,其生产过程,都会依赖一个漫长的生产链,这个生产链很难与国内食品的生产环境完全隔离。 生产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因为某一个环节上受到“非出口品质”的因素影响,而由“出口品质”沦为“内销品质”。 4.加强对外交涉力度,努力突破日益严重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严把出口关。2006年通过谈判或参加国际会议, 我国加强了同美、日、加、欧盟、韩等国的交流与沟通、 逐步建立会晤协商机制, 充分发挥“以进带出,全面挂钩”灵活机制,迫使欧盟、日本等国进一步加大解禁进程。 三、食品出口的未来 我国的食品和农产品一直拥有资源丰富, 价格有竞争力的优势;但由于个别企业个别产品的质量问题,使得国外消费者和进口商对我国农产品和食品信心下降, 整个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减少、 贸易机会丢失、甚至部分产品和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给我国出口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的食品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确保食品安全是不仅事关企业和行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将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深远影响。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从生产、储运,质检、销售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在继续努力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积极促进食品贸易的发展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各个部门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作为企业来讲,应诚信经营,下大力气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把企业的质量标准跟国际标准对接,从细节上下功夫,决不能有侥幸心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中国食品在国际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使中国的食品以安全优质闻名于世, 最终促进食品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发展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一些国家开始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致使该问题越来越多地在中外经贸争端中表现出来。出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诉求、促使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提升企业软实力等理由,中国积极应对国际劳工标准的意义重大。 【论文关键词】 劳工标准 积极应对 必要性 中国自1949年解放以来,已经历了十个五年计划,正处于“十一五”规划阶段,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2007年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在以资本、技术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却是以廉价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快速发展。 一、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分析 在产业革命200多年后的20世纪末期,中国逐步走向了一个“世界工厂”,成为全球产业链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200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同时,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然而,在一个“大象与蚂蚁”共舞的今天,与英、美等国以高科技开道的“世界工厂”相比,中国的“世界工厂”要逊色得多。 1.中国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突出 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人对中国外贸商品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中,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国蔚教授在《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体现》一文中,通过对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明确指出:从中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中国贸易额中逐步凸现。该文还根据2001年~2003年联合国世界贸易数据,计算出了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墨西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当年的出口市场占有率,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RCA指数。以2003年为例,中国在纺纱织物、旅行用品箱包、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童车玩具、皮革及皮革制品、家具及床上用品等产品的出口市场占有率均在世界前五名;根据日本贸易振兴协会的标准,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具有明显优势。 2.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 根据联合国《2002年贸易和发展报告》,1998年美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日本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29.9倍,韩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12.9倍。中国的劳动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劳动成本。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单看制造业中的劳动力成本,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也明显偏低,中国1999年制造业劳动成本为729美元/人年,印度为1192美元/人年。目前,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平均每小时大约16美元,而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大约为61美分/小时。造成中国劳动力廉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政府为引进外资而放弃提升劳动力价格、劳动要素拥有者维权问题,以及劳动力结构等等。 中国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尤其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的贸易顺差,引发了全球性关注。劳动力资源作为一种古老的生产要素,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世界劳动市场并映射到商品市场。中国积极应对劳工标准问题显得非常必要且日益紧迫。 二、积极应对劳工标准,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加入WTO以后,一些国家开始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致使该问题越来越多地在中外经贸争端中表现出来。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就业形势,以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诉求,使劳工问题显得日益紧迫,中国当前必须积极应对国际劳工标准。 1.维持良好经贸关系,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故意压低国内劳工标准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使这些在恶劣劳动条件下生产出的大量廉价商品,涌向发达国家的市场,造成对发达国家的社会倾销。因此,发达国家就利用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打压。事实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销售的产品在国内也以大体相同的价格销售,而且各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劳动生产率不一样,而工资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一味强求国际劳工标准的统一,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鉴于此,中国政府应积极对待发达国家否认“劳动优势”,争取他们的理解并与之合作,慎重权衡劳工问题以防其借劳工标准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劳工标准。从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地区结构中,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日本;其中,对欧盟、美国的对 外贸易保持较大顺差,而对日本的货物贸易存在逆差。所以,妥善处理与美国、欧盟等国在劳工问题上的分歧,意义尤为重大。 2.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创汇优势,解决国内就业压力 2007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9379万人,农村7275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而剩余47640万的就业人员既包括农业就业,也包括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及城镇中无法明确登记为城镇就业的人员等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出2007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情况:(1)根据1997年~2000年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在42%以上,用42%这个比例确定2007年中国农业劳动力至少30555万人;(2)根据1997年~2000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比例都在40%以上,用40%的比例可以估计出2007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致在12222万人,该数据也基本符合众多学者估计的中国剩余农业劳动力人口在1.5亿人左右规模的结论;(3)从农业外出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数量比例来看,农业外出务工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在2001年后变化较大;根据2001年~2011年的比例23.5%、27.1%、30.5%、32.3%情况,考虑近些年中国政府三农政策对农业劳动力的影响,保守选择27.1%作为2007年农业外出劳动力的比例,估算出2007年农业外出劳动力大约为8280万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农业的结构性萎缩,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被释放,形成了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本文估计2007年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2222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为8280万人。另外,城市中还有下岗工人以及其他分流人员需要就业需要安置。大规模海外转移劳动力是不现实的,中国只有自己消化富余劳动力。目前中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国际上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有一定难度,也需要机会与时间。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科技创新的同时,可以采取主动应对劳工标准的策略,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为主要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创造更好的国际经贸环境,来实现大量就业。 3.改变中国主要以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增长。2007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要坚持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需求。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然而,中国人口虽多,却由于劳动者收入不高,而难以有效形成三驾马车并行的局面。中国政府通过积极应对劳工标准,若能在劳工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方面有所改善,对整个国家以内需提升经济增长是大有裨益的。 4.促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提高社会潜在的产出能力。劳工标准提高,使企业成本上升,为维持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尤其是劳动与资本的相对边际生产率,从而影响或改变企业的生产函数,达到新一轮的收益平衡。这个调整或改变生产函数过程使得企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从而会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5.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软实力 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公司的社会责任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保护职工利益,采取措施改善劳工待遇、劳动条件以及劳动环境。中国政府可以通过研究现行国际劳工标准以及社会责任认证,有效的监督企业去实施国际劳工标准,要求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社会责任认证,使企业有计划地改造运营流程,逐步缩小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差距。另一方面,面对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中国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奋起应诉,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升企业对国际市场,以及国际法律法规的认识,增强企业的国际应变能力。 由于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科技力量无法与发达国家比拟,仍以廉价劳动力创造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工权益及劳工标准问题的出现是无可避免的,但这只是一种历史的过渡。从WTO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工标准问题极有可能成为 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要讨论的问题,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中国应早作准备、积极应对,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01]张新国:中国企业劳工标准问题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3 [02]吴国蔚薛花: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体现.国际经贸探索,2007/05

健康发展论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费率厘定风险控制专业化经营

中国保监会在2000年颁发的42号文件中对商业健康保险作了这样的陈述:按保险责任,健康保险分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疾病保险指以疾病发生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医疗保险是指以约定的医疗费用为给付条件的保险;收入保障保险是指以因意外伤害、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为给付条件的保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以“人的健康”为保险标的的健康保险,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专家预测,我国健康险2004到2008年间的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元到3000亿元,而2003年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不到300亿元,发展空间之大令人吃惊。如何探索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之路,成为众多保险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国内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在国内部分地区试办商业健康保险业务,1996年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为契机,健康险业务全面展开,各公司在原有的重大疾病保险和附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住院津贴保险、住院费用保险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等一系列健康险产品。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已从1997年的13.6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4.1亿元(见表1)。诱人的数字背后,却是一个效益不容乐观的市场。目前,各家公司健康险的平均赔付率都较高,个别公司甚至达到、超过100%。

综观国内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产品差异小。尽管目前市场上商业健康险险种已超过300个,但整体上讲,产品差异性不大,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专项医疗服务等在国外很普遍的险种几乎是空白。显然,健康险经营的效益不佳使保险公司对开发新险种望而却步,而各家公司也未能在产品差异性上体现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健康险产品在费率厘定上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从精算角度来看,健康险产品的定价基础是疾病发生率、疾病恢复率和医疗费用率,此外,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生情况和医疗费用水平不同,一个地区的经验数据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地区。我国健康险全面开展只有不足10年时间,保险公司积累的经验数据不足,精算定价中的通常做法是借用外国的数据并加以修改,这样测试出来的费率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再者,目前国外健康险多为短期品种,长期险种几乎全部采用不保证保险费的设计,而目前国内的同类产品基本上都保证续保且保证保险费。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疾病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也会有所变化,目前保险公司这种不考虑健康险产品设计时长期风险的做法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薄弱。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健康险的风险控制能力十分薄弱,特别是难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健康险不同于普通寿险,它涉及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三方。目前,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没有经济上的共担机制,无法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保险公司难以介入医疗服务选择的过程中,无法认定医疗服务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而医院由于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任意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虚报医疗费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保险公司赔付数额增大。而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专门的健康险核保核赔制度,难以控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于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的。专业人才匮乏,产品开发技术落后,风险控制能力薄弱,造成赔付率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的积极性和信心。

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对策建议

如何对症下药,使商业健康保险突破瓶颈大力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国家应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界限

因为,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只负责基本的医疗保险,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非常有限,补充医疗保险应交给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和运作;我国商业保险公司一直是经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的主体机构,经验最丰富,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根据现行法规,社会保险部门、保险公司、行业内部等都可以经营健康险,多个部门同时经营,各自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容易政出多头,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收集数据,不利于精算定价和产品研发等。

国家要给予商业健康保险更多的优惠政策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财政部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企业年金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都有了一些列支渠道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仍不足以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对经济效益较好,有能力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来说,允许的列支比例太小;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未覆盖的人群,如城镇职工家属、城市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学生、农村人口等,没有规定明确的列支渠道,也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公众个人投保商业健康保险没有给予税收减免。如果国家能给予上述优惠政策,必将迅速推动和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要在保险公司与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这种双赢机制,会带来诸多有利条件。第一,有利于集合卫生部门、社保部门、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同建立各类数据库,如投保人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医疗费用数据库、患者(或被保险人)数据库、药品数据库等。充分共享的数据信息,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服务,更重要的是,全面的信息和数据,便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因为缺乏经验数据是制约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研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可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减少诸如客户在投保时不如实告知、住院医疗费用单据作假等问题,还可以杜绝或减少医患合谋、医院单独作假“谋取”保险公司利益等行为。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较慢,除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外,也确实存在公众保险意识不强的问题。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1万亿元,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用来防病养老的,但一般公众都选择存银行,而不选择购买保险,这是公众保险意识很弱的一个明显表现,但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保险公司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是目前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当务之急。

加强行业自律,制止不正当竞争

在团体健康险的展业中,过去有些寿险公司在与其他公司竞争时,往往采用向投保单位领导层赠送高额保单、返还高比例手续费、赠送汽车等贵重物品等手段来抢业务,企业年金保险的竞争中,采取“零管理费”承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自杀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搅乱了市场,而且也损害了保险公司的自身利益。只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维持商业健康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进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探索

健康保险与一般的寿险险种相比,至少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经营健险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高。比如健康保险的精算,除了要考虑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三个因素外,还要考虑疾病发生率、伤残发生率、医疗价格、地区差异等。再如健康保险的管理不仅涉及到核保、核赔、财务、人事管理,还包括医务管理、健康管理等;二是健康保险覆盖面广,涉及人群多。所以,健康险领域对保险公司的专业化要求是很高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的探索有:

目前各家公司应尽快采取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健康险事业部或建立专业子公司的经营模式。由于健康险业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保险公司要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即在数据的收集和积累、产品定价、利润核算、风险评估方法、理赔管理、客户服务内容及方式以及与医院合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经营手段和风险管理方式。在管理体系上,健康险事业部或子公司应有独立的产品开发部门,负责市场调研、险种开发设计、费率厘定、条款拟定;业务管理部,负责核保理赔、保全等业务规则的制订、实施、检查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有市场推动部,负责业务的市场推动、激励、销售的策划、人员的培训以及辅助销售渠道的开拓。这样,既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又可以共享资源,能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不断成熟,应积极探索成立专业性健康保险公司的可能性。这种模式可以使公司将全部精力用于健康险业务的经营,在经营方式、风险控制方法、精算体系、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合作、经验数据的处理、产品设计与定价、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研究和尝试,推动健康险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另外,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设立,将有效促进健康保险市场的竞争,刺激原有保险公司加快健康险体系的改造,也有利于与国际保险业接轨,提升我国健康保险行业的经营水平。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独资成立、或与外资公司合资成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这是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

参考资料:

1.曾卓、李良军,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义及分类研究,保险研究,2003

2.陈滔,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和发展战略,财经科学,2003

3.姚壬元,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形式的探讨,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

4.王慧,浅谈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上海保险,2004

5.冯珂、黄林,国内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任重而道远,上海保险,2004

6.邱鹏,长期护理保险:我国健康保险市场未来的发展点,上海保险,2004

健康发展论文第7篇

关键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儿童保健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家庭的重要性

幼儿生存和生长的基本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幼儿生存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幼儿提供生存和生长条件的主要是父母,亲-子关系成为构成幼儿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幼儿成长的关键因素[1]。父母的养育态度和行为是家庭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父母是养育儿童最重要的实施者,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最早、最亲、最密、最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育儿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影响至深。国外文献报道,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父母的养育行为如拒绝、过度保护增多而情感温暖减少显著相关[4,5]。因此,从婴幼儿时期就让父母学习科学合理的养育方式,培养正确的养育行为,不仅可以增加父母对儿童疾病的预防,也促进了儿童健康心理行为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儿童保健模式中,保健人员是唯一的实施者,父母家长只是一个被动配合的角色,并不能发挥主动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只能在防病治病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实这个模式对中国儿童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儿童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父母,父母-特别是母亲采用怎样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0~3岁儿童心理发育特别迅速,从不会站立到独立行走,从不会说话到能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世界,这些变化都是质的改变。因此,这段时间给予适宜的环境刺激和父母正确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2母亲的影响

由于母亲在生育、哺乳等方面的天然条件决定了母亲比父亲在幼儿生长和发展中担负更大的责任。母亲作为幼儿的主要抚养者,其对婴幼儿的影响是最巨大的。出生后断脐使新生儿与母体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仍需要家长科学合理的抚养和教育,才能使其天赋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3]。事实上,对达到儿童身心最优发展,尤其在幼儿时期和幼儿早期,母亲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黄东明等人研究把母亲作为一个主要实施者加入到婴幼儿的保健中,使儿童保健人员-母亲-婴幼儿-儿童保健人员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体,不仅使保健措施通过母亲这个载体从医院延伸到家庭,而且让母亲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直接参与了孩子的保健,大大提高了父母的保健意识。研究显示,让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以后,孩子接受认知刺激量和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父母更加能够主动给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带孩子到动物园和公园,以及参加各类的培训班。丰富的教育环境刺激促进了脑部复杂神经网络结构的建立,以及智力的发展。另外他通过对母亲育儿行为的干预发现,实验组的母亲更能够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例如从月子里就不会把幼儿捆的很紧,更能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并且善于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对孩子的犯错采用较为宽容的态度进行处理。婴幼儿期是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候,具有巨大潜能,在婴幼儿期给予正确的培植和开发,更能促使孩子的智能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作出卓越成就[6]。

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即直接与父母接触,通过改变父母的育儿行为,提高父母的育儿技能,改善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刺激,达到最终改善儿童发育水平的目的,同时母亲从干预活动中也有所收获。由于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对父母育儿行为有较多的影响,因此更适合3岁以下的婴幼儿[7]。研究表明强调了母婴交流的重要性,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结果表明,在日常儿童保健中,特别是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方面,让母亲参加进来,在婴幼儿的保健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母婴之间的交流,让母亲更多的了解孩子,从而促进母婴的感情交流。情绪和情感表达是人类心理体验的一个核心元素。从出生开始,它们就是幼儿活动和调节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期望通过养育者的情绪反应和情绪暗示,给他们提供理解周围所发生事情的信息。幼儿和儿童会敏锐地捕抓他们从养育者那里得到的暗示,并使自己与之协调。他们对于冷漠的信号尤其敏感。响应迅速、敏感的父母能激起孩子的信赖感,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感觉迟钝或者疏远的父母会培育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严重影响孩子将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调整[2]。

然而,有研究表明,母亲的文化程度与母亲对儿童的拒绝、否定倾向得分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负性情感教育越多,其原因是①母亲对子女的要求提高了;②经济条件可能更好了,子女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与父母的希望相矛盾[8]。

3父亲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大约只占母亲的1/3,然而父亲在幼儿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父亲是幼儿重要的游戏伙伴;②父亲是诱导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③父亲与幼儿的共同活动和游戏对于幼儿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特征发展起重要作用;④父亲与母亲二者之间的角色和行为的差别,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均起同样重要的作用;⑤此外,父亲还会通过母亲为中介影响着母-婴关系。因此,让父亲更多的参与孩子的养育,不仅减轻了母亲的家庭压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9]。

4环境的影响

重视环境在儿童健康中的作用这里所指的环境是广义的,用生态学观点看待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如环境毒物包括多种有毒物质对儿童发育的危害,生存环境与脑发育关键期及脑功能间的关系,后天环境和经历在促进幼儿内隐学习的作用等[10].学校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幼儿园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儿实际。对孩子使用批评要恰当,批评之后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还应注意帮助那些内向的、具有自卑感的孩子摆脱否定情绪,重新建立自信,学会情绪表达。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时,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生理因素、性格、情绪表现和言行举止等特点进行个别的教育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如在角色游戏中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明白生活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情绪低落。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教师适时的鼓励和支持就非常必要和关键,它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关心、爱心和期待。引导幼儿学会初步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理解他人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学会去了解他人的感受,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语言、声音、眼神和手势等体态语中体会到欢乐与不安、痛苦与幸福,使幼儿具有初步的情绪识别能力,从而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3]。

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孩子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必要的活动时间。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如设宣传栏,板报定期更换内容,让家长随时能了解儿保知识。设立专门儿童休闲、娱乐室:休闲室内放置有电视,VCD定时播放儿童保健知识。休闲室内放置健康教育资料,儿童、家长可阅览健康教育资料,增加儿童、家长保健知识。

5重视心理行为

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的研究虽然仅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非常迅速。儿童心理保健的任务是以优生为基础,优育为手段,促使社会和家庭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满足必要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社会行为,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还应重视高危少年儿童的监护,对情绪和行为障碍患儿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但目前要把心理保健作为我国儿童保健的常规任务还需要从人员培训、知识普及、心理疾病防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加强努力。根据神经心理学原理提出儿童心理发育关键期在6岁以前,重视发育敏感期的存在有利于心理发育的促进[11]。

因此,如何让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目前儿童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时有必要探讨一种更加适宜的儿童保健模式以充分发挥母亲、父亲及各种环境在促进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95.

[2]孟宪璋,译.儿童异常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5-57.

[3]刘湘云.现代育儿新理念[M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1):36-37.

[4]XiaGQianM1Therelationshipofparentingstyletoself–reportedmentalhealthamongtwosubculturesofChinese1JAdolesc,2001,24(2):251.

[5][6]陶国泰.婴儿期使心理发展和早出人才的关键[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8.

[7]郝波.儿童早期心理干预[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5):233.

[8]黄永兰,仇凤琴.父母文化程度与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5):311.

[9]黄东明.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40-642.

健康发展论文第8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不仅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建立一种诚实守信、诚信为本的社会信用环境。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正在形成之中,违背或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则的行为和现象大量存在,直接影响和损害了经济利益主体的正常发展,目前出现的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就是经济发展中破坏社会信用,影响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公安部门配合金融部门加大了打击逃非银行债务的力度,采取依法确认债务、依法催收债务、依法经济处罚、依法收回贷款等措施,为银行挽回了经济损失,是社会信用环境得到了净化。 一、银行贷款借款人的逃废债务状况 根据我市金融机构的统计1996年以来银行发放的贷款中30%已经形成了不良贷款,有的旗县支行的信贷资产不良率高达95%以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性因素。国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扶持农业,投放了一定量的政策性贷款,这种政策只是对贷款设置了优惠条件,如财政贴息,但贷款还是要还的,但借款人认定是国家的扶贫款,是无偿投资,借了就没打算还,造成了大量贷款的逾期和呆滞,银行多次催收,借款人认帐不认还。 2、客观因素造成。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造成贷款无法偿还。 3、经济因素。主要是企业经营不善或产品被市场淘汰,生产停止,或关停倒闭,或经营破产,导致借款人无力还债。 4、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采取破产的方式,对银行债务一破了之。实际上借款人存在偿债能力或财产,通过转移资金和财产,逃避银行债务。 搬迁住址,逃避还债。由于不知其下落,银行贷款无法收回。 (3) 赖债不还。借款人不承认债务或四处躲藏,逃避银行债务。 (4) 多头开户,逃避银行收贷。 二、打击逃废银行债务采取的措施 对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各家金融机构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通过诉讼方式,依法收贷;通过处置抵押物或追究担保人责任,以物抵债等。尽管如此,仍有大量的贷款,因找不到借款人或因借款金额小无法依法收贷。通过采取公安部门参与,共同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措施后,情况发生了大的改变,一是由公安经侦部门按照银行提供的名单,按户查找,落实债务;二是由经侦部门对逃废银行债务的借款人立案侦察,三是对赖债户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四是与银行紧密配合调查核实借款人财产及偿债能力情况。五是运用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合同法及民法等对借款人假破产、外逃躲债、多头开户、赖债不还等逃避债务的行为进行经济处罚甚至交司法部门处置。 经过公安和银行部门的紧密配合,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拔掉了一大批赖债户和钉子户,对拖欠银行贷款的借款人起了警示作用。同时对确实无力偿还的借款人,帮助他们就业或寻找创收渠道。 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中存在的问题 1、 打击力度不够。由于公安部门与银行对借款人所处的角度不同,特别是银行对贷款管理的一系列规则是其他部门所无法掌握的,所以往往不自觉的站在了借款人一边,削弱了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 2、银行手续存在瑕疵。在催收和追缴银行贷款时,因银行贷款合同或诉讼时效存在问题,所以给追偿债务带来一定的阻碍。 3、追查成本较高。不良贷款的清收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银行已经花费了一定代价来进行催收。公安部门的参与也无法保证被清收的贷款都能够全部收回,但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4、时间短,无法长期坚持下去。目前公安部门参与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活动,尽管取得了成效,但与银行 不良的额度相比相去甚远,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机制,将打击逃废银行贷款的活动持续的进行下去。 四、发展和完善的方向 1、紧密配合,再出重拳。 2、追查和完善借款手续相结合。 3、简化手续,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清收一片。 4、要与经济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 5、要与多个执法部门配合,共同打击逃废债。 6、坚持不懈,作为长期的工作任务来进行。 祁志红 满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