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04 23:50:04

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教师;人事档案

一、信息化技术

科学技术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随之发展应用,对于现代化办公来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着难以忽视的重大影响。信息化技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作为基础,为使用者提供与生活、学习、办公等行为相结合的技术,实施该技术后,能极大的提高效率,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师人事档案

教师是教育界的基础,而教育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推动力,教师的人事档案对于管理教育业界的资源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是社会角色同时也是承担者,有着传授知识与经验的责任,同时也需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陪各行各业的人才。而教师的人事档案的建立即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也为教师本身资料的完整保存提供了良好环境,因此无论是相关人事管理部门还是教师个人都对教室人事档案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重视。

三、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不足

目前,教师人事管理部门所保管的档案多为纸质,其在管理过程中多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状况。

1、管理人员从业素质不足

人事档案不仅记录了不同人的不同经历,同时客观的记录了一个人的家庭环境、社会阅历等真实情况,对于人力资源的选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多数情况下,管理人员对于教师的人事档案认识不足,多以为保管过程中只需保证其不被遗失,故其保密性难以保证,而管理人员待遇低下、工作环境差严重打击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使档案管理这一工作难以受到重视。

2、档案机密性不足

教师人事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保密性并不高,但据国家相关规定任何人对于个人的档案资料不得私自调用。人事档案的保密便于统一管理的同时也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了隐患,但由于管理者对于管理档案重要程度的认识不足,故其对档案处理的随意性造成档案保密性大大降低。

3、档案真实性较低

教师人事档案作为教育资源合理应用的直接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当下,很多档案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人事档案目前的管理方案其人为修改的可能性较高,尤其是领导层对整个组织人事档案有着极大的处置权,故而其真实性受到了巨大影响。

4、档案资料不足

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管理过程中资料内容的全面性、齐全性不够关注,因此教师人事档案多存在不足。这是由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收集各方面资料,档案资料局限性过大,这为教育业对教师的管理、任命造成了极大困难。

5、管理制度落后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各种制度改革也随之进行,教师任命调用也随之频繁,但其中需要办理的手续却仍未能随之简化,甚至严重落后于其他行业。很多档案由于管理制度不足而难以及时修改,对于教师的任命调用造成了严重阻碍,为很多单位的人才选用造成极大困难。

四、信息化技术管理教师人事档案措施

1、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

信息化技术在教室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首先需要从领导层面开始增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其次是大力投入人力物力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最后对现有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从而建立完整的信息化教师档案管理体制。

2、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信息化技术在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其影响巨大,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进行重点提升。首先是对于信息化技术,需要从业人员做到熟练使用其进行工作;其次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对档案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都需要承担责任;最后是从业人员需要对信息化技术管理教师人事档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为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做出贡献。

3、人事档案资料的完善

信息化技术在教师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为现代信息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推进力。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信息化技术与时展挂钩的同时,也需要与其他机构的档案管理挂钩,如各种证书、资格认证机构的档案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为教师资质的认证提供了最直接真实的信息,能为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了最为真实可靠的资料的获取渠道,也为任命教师提供最基础性的资料。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教师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方便了资料的获取,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为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结语

信息化技术管理教师人事档案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这一过程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完善,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雨薇,李锋.……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策略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1)…

[2]张彬.人事档案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信息技术教案第2篇

关键词: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等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学生的自主认知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2],而学案导学中的“导学案”的作用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前置到课堂以前,让学生先在心中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再通过动手实践来补充其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笔者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一定的推广性。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学案导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一、利用导学案引进竞争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

一个孩子有“争强好胜”的心态说明他有进取心,追求上进,因而老师要注意引导,防止孩子出现狭隘的嫉妒心态,好胜心理才会“利大于弊”[3],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就可以引入孩子的这种心理,即在学案中设计体现竞争和奖励机制的例子。比如,在上《循环嵌套》一节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原理,我权衡了几天,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案。后来在看中央台的《开心词典》时灵机一动,何不借助这种智力抢答的形式把这个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竞争中满足好胜心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也能无形地接受新知识。突破点找到了接下来就是付诸行动。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尤为重要,善于思考的人,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象、对比归纳,这样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就更深刻了。因此,我在导学案中列入了本节课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点,然后按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置了一系列的智力抢答题,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六个方阵并自立组长,各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切磋、思考,找出解题的思路。上课时,主持人(学生自己推荐的)宣布比赛规则,然后比赛从打印一个“*”开始一直进化到打印图形,各小组集思广益,先讨论后回答。当主持人喊“开始”,哪个小组先举手,就先回答,如果该小组回答不出,其他小组可接下去抢答。就这样这节课通过智力抢答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对于每一个问题每小组都能对自己在预习时根据导学案总结出来的方案进行积极的思考、讨论、实践并及时修改补充,然后抢答,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并且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学生较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并做到举一反三。可以说整节课围绕着导学案,以开心课堂为主线,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昂情绪,不用老师参与,不知不觉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利用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在讲photoshop图像处理知识时,我尝试不面面俱到,只简单地介绍下一些工具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不再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提前发的导学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操作进行学习,从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同时,在导学案的支持下,对于滤镜的操作,也只向学生推荐了“历史记录”这个工具的妙用,并告诉学生处理的效果不满意没关系,你可以“反悔”,可以大胆地动手操作,不行大不了就借助“历史记录”来吃回“反悔药”,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滤镜的作用和使用技巧,并且把自己摸索到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显而易见,要想自己摸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去尝试、探索,从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而且在把自己摸索到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敢唱就会红”。

三、利用导学案设置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光是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还需要勇于尝试,敢于接受挑战的人。“好尝试”是发现的基础,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有问题产生。例如,在讲视频编辑中的文字处理时,由于提前一周拿到了导学案,学生了解了老师的意图,明白了自己的任务,就会在平常生活中不经意地观察身边的各种媒体中的文字运用,在头脑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点灵感闪现;有的学生还会主动找我来交流在网络上看到的有趣的文字。通过和学生交流也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教学案例。上课时,我再结合具体的案例给学生讲解,课程进展自然很顺利,而且部分学生能提出自己在文字处理上的独到见解和建议,促进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了双赢。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只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潜质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所以,当学生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4]。而学案的编写工作赋予学生适当的权利,还学生以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化被动为主动。

四、利用导学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周只有两节课,一节课45分钟,每次上课都距离上一节课的时间有些久,所以课上要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复习时间,另外要保证每节课25分钟以上的操作时间,使得老师的新课内容讲解基本上只能在15分钟左右,而这15分钟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及课标上所说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的培养确实是捉襟见肘。面对这种困境,导学案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在学习中所浪费的时间,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前置,课下充分预习,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奠定了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为学生挤出了大量上机实践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锻炼动手技能,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另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是摆在所有信息技术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是所有任课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导学案的设置可以很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导学案里学一些基础的,而对于有些基础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学些拓展性的内容,满足挑战自我的成就感,做到“一石二鸟”。这样,学生的负担变轻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更喜欢学习,体会到信息技术课堂的内在美,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学案导学的前景还非常广阔,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研究,不断地思考,克服缺点,挖掘出学案导学的巨大潜力。学案的使用不仅利于学生资料的保存,便于复习巩固,而且电子版的学案保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共享。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精髓之所在,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学案导法这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共同塑造“工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的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导学法之探究.豆丁网.中学教育.

[2]李省思,彭光业主编.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学林出版社出版.

信息技术教案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60-01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案例”内容的“导学”,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并能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达到自我提升。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在具体的教学中,因为Word、PowerPoint、FrontPage这三款软件同是办公系列软件,在软件的整体布局和操作上存在类同性,所以笔者把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主题网站这三个章节的内容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大模块,并以“美丽的家乡――天目湖”这一主题案例的实践、完善为主线,引导学生系统选择、学习、应用各种信息技能,深刻思考案例的发展和完善、创新的过程,从而系统地掌握处理、信息的技术技能。同时,我又把这一大模块分设为以下三个小模块:分别制作一份《美丽的家乡――天目湖》的文选、多媒体作品、主题网站。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把三个小模块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完成这一主题的创新与制作。

一、主体式案例:完善思考,完成模块内知识整合――公共模块的学习

1. 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一份具有自我特色的文稿脚本并采集素材

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主题网站这三个章节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所以每开始一章节的讲授就让学生设计新脚本、体验新情境、采集新素材,不仅每次让学生重复学习,而且形成了学生学完一个软件丢一个软件的现象。把它们三个模块整合之后,统一以“美丽的家乡――天目湖”为主线,要求学生统一采集文字、声音、视频、动画、图片等素材,并根据主题思想设计一个综合的脚本介绍家乡美。通过这种整合不仅免去了学生和教师的重复劳动,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统一学习软件的设计界面,掌握软件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这三款软件的界面分布大致相同,是一个系列的软件,通过统一介绍,能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首先是各类工具的使用,它们的操作模式是类似的,一般都是插入对象、选中对象、通过工具面板中的各类工具对对象进行各类编辑。其次,教学生学会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通过“帮助”菜单寻求帮助的方法。

二、阶梯式案例:演变实践、自我提升――完成子模块的学习

总模块的设计与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模式,但是没有对其进行综合的实践,由于每款软件在操作上的个别差异,故设计以下三个案例,对总设计进行三种不同形式的实现。

1. 案例1:制作《美丽的家乡――天目湖》文选(设计应用文档)

在公共模块的基础上,利用Word这些技能把“美丽的家乡――天目湖”的方案转变为作文选,并将其打印成文稿装订成册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通过案例1的实现,学生已能把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与自己和需求完美结合,把知识生活化。

2. 案例2:制作《美丽的家乡――天目湖》多媒体作品(制作幻灯片)

经过案例1的学习,学生已经处于一个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即如何利用文档处理技术来完成主题的实现。学生在完成一个作品后,情绪上处在兴奋的状态,这时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制作的文选内容更加丰富,并且能够“动”起来。即利用PowerPoint完成对主题的实现,在案例1实现的基础上在页面中添加声音、按钮、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对其中的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并且通过建立超级链接实现页面的相互切换。案例2的制作在案例1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学生通过案例2的制作能认识到本系列软件使用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实现了自主提升。

3. 案例3:制作“美丽的家乡――天目湖”网站(设计主题网站)

经过案例1和案例2的学习,学生已能灵活地掌握各种工具的运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设计主题网站是对该案例的进一步升华,在学生设计时可向他们提出需求:如何通过网络向更多的人介绍天目湖的美丽。

本案例在对前面案例涉及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回顾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向纵深方向发展。要求学生能利用FrontPage制作主题网站,在利用公共模块中介绍的工具编辑网页以外,新增如何利用表格布局网页、框架网页的实现等内容。网页之间的相互跳转可参照案例2中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类推实现。在案例的最后,可要求学生把前两个作品放进自己的网站,实现模块之间的整合。

三、分层式案例:自主探索,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

阶梯式案例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在这条主线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当前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自主拓展,以避免“吃不饱”现象。如在案例1中可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宣传天目湖的海报,在案例3中可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做一个小型的留言板以实现与网友之间的互动,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案例性的迁移运用,探讨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都可以寻找到规律,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一些问题教师可不用讲,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提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案第4篇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信息技术课程

The Research of Case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advantages when 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With the example of"Draw Simple Graphics Course",the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from case selection, case analysis, case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it indicate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greatly.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eaching simply.

Key words: Case; Cas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5-02

目前各学校普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典型的新兴课程,其课程内容更新快、操作性强。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适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可能导致师生关系僵硬、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低下、理论与实际脱节等现象。因此,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案例教学有其先天的优势,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国外称为个案研究,即case study)是一种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的教学过程,它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举出实际的案例,通过教师的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最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地理解和研究实际问题。具体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以为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侧重于知识点的系统性、全面性,而案例教学法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合用于信息技术课程这种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以往的实践课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要求学生的实践步骤,并指明详细操作办法,如此往复,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只知道按照路标走路,摸着石头过河,时间久了会觉得课程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就变弱,一旦脱离了老师的要求又会感觉头脑空空、无从下手。每一个具体的案例,在案例教学情境中都能提供多种思考方式。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就从最基础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就启发学生思考的更加深入和全面。

案例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案例的剖析更加全面,有利于不同学习背景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同一个案例。

案例教学还有一个优点是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是封闭的、单调的,教学形式唯一、缺乏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采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方式。呈现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讨论这一中心环节,帮助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加强记忆,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生的交往团队精神。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方法

2.1 精心准备,选取案例 。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上课之前,教师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准备工作。在设计案例时,应坚持以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在案例选取时要注意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不同于其他教学法中的例证,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围绕案例进行,案例是整堂课学生们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载体,同时选定的案例必须从时间、知识背景和应用场景等层面满足教学要求,必须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还要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2 精选案例,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可把案例呈现作为起点,使学生能很快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例如在学 PowerPoint 时,先给学生呈现一个 PowerPoint 制作的个人简历。简历界面精美、背景新颖、布局巧妙,并且动画效果多彩多样,令学生耳目一新,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每个人都产生了自己制作 PowerPoint 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下面的学习中去。

2.3 积极引导,组织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这一阶段重视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适时改变角色,成为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讨论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通过互动可以得到来自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自身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组织讨论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几点:第一,要对课堂有足够的掌控,否则就会使讨论适得其反。第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师生、生生之间必须保持平等对话。第三,要在讨论后及时进行讨论总结,比较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淘汰不合理的见解,提出可行方案,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4 教师总结,螺旋上升 。从案例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在案例教学中,讨论的结论是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绝对的,教师总结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问题不一定给出确切答案,重在揭示出案例包含的知识点。同时,教师的总结又将作为导引来引出新的案例。新一轮的案例教学开始,随着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展开,学生们得到的知识将一点点增加,知识结构螺旋上升,直至课程结束。

3.案例教学实践

以《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为例

3.1 教学目标:①知识技能:设计一张电子贺卡,熟知绘图工具栏各种工具的用法,学会绘制各种图形。②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中感受学习制作贺卡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高尚情操与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3.2 课题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三单元中绘制图形及美化章节中的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结合丰富的素材、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主动的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积极的交流合作。

重点:工具栏中多重绘图工具的使用

难点:填充颜色和合理搭配图形

3.3 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手段

(1)引入(5分钟):你想为朋友准备什么礼物?a.提供引入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课题;b.探讨并集体回答;c.通过事先准备的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2)新授过程(30分钟)

1)展示贺卡:a.展示贺卡;b.欣赏贺卡,思考;c.运用管理软件展示贺卡。

2)分析贺卡组成:a.教师引导;b.学生进行集体回答;c.用投影提供画面,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①基本图形②文本框。

3)绘制背景:a.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b.操作计算机练习绘制各种背景图形。

4)设置背景图形属性:a.对学生绘制进行指导;b.练习图形的属性设置;c.通过软件在屏幕展示。

5)设置背景图形特效:练习图形的效果设置。

6)绘制贺卡的修饰图形

7)图形的复制与组合

8)组合成贺卡

9) 作品创新和展示

(3)进行绘制探索:a.通过管理软件的展示功能进行屏幕播放;b.再次修改,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c.展示贺卡,查看学生练习情况,提供建议;d.对自己制作的贺卡进行修改,提交自己作品。

(4)课堂总结(10分钟):a.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b.评价学生作品,总结本次课程;c.学生回顾本堂课内容保存自己的作品。

4.以《绘制简单图形》为例的案例教学课后评价及反思

在《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中,我们采取了案例教学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小组讨论,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上机实践掌握相关的知识。虽然案例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完,仍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特别注重能力培养的实用教学方法,它注重实际但不应放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课基础性强,就《绘制简单图形》一课来说,如果在前面没有学习过Word2000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是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的。所以案例教学法需要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但没有注重操作细节。在《绘制简单图形》这节课中,教师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没有要求学生对操作细节的掌握。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操作细节,那么在相关的理论考试中就会表现出不足。所以需要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细节,以应对理论知识考试。在课前,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并进行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所以,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堂课主要设计了一个贺卡的大任务,这样的任务源于生活,而且符合学生个体需要,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考虑到学生可能不能一时解决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任务的完成方法或者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具体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分析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并进行有针对的辅导,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最后再公布答案。案例的实施过程学生遇到了种种问题,这就是将任务细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一个个小问题,再一个个击破,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花,刘娜.案例教学法在《flas制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7):78-80.

[2] 李劲松.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教育,2006(7-8):42.

[3] 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中华读书报,2003-08-06

信息技术教案第5篇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是与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探索过程、学法指导、学能测试、矫正反馈。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率。

2高中信息技术学案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学案有不同之处。

2.1学案多种媒体呈现

常规学科的学案主要呈现方式是纸质,以文字为媒体展示。信息技术学案可采用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如在学校局域网服务器中放置学生自学的视频,学生可在自学时间里观看视频后完成纸质学案上的相关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晦涩难懂的内容。

2.2学案完成方法多样

常规学科由于课时较多,给学生完成学案的时间少,一般借助纸笔完成。高中信息技术一周一个课时,学生有较长的时间完成学案。针对课程中技能操作部分,学案内容需要学生课外实际体验完成,学案中给学生相应的指导,学生据此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3学案使用方法各异

上课前教师可收集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据此安排授课内容,挑选学案完成有特色的学生讲解其完成情况,这样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又使教师的讲解有的放矢,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学困生个别辅导。

3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教学注意事项

3.1信息技术学案应避免成为操作手册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较大部分操作技能的训练,容易出现在学案中直接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步骤的情况,这是应该避免的问题。信息技术学案应是结合教学主题方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的提示与建议,应注重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防止重新步入教条地操作模仿的误区。

3.2学案导学教学法应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

在学案中应多呈现活泼有趣的学习案例,使学生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双边活动,加深师生情谊,尽量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学困生,有效抑制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较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3.3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案教学,要根据课程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革新,绝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倡导学生由单一性学习方式向多元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4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教学的评价

4.1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

学案教学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师导学技能,增加学生自学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4.2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学案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明确,学习要求明确,可有的放矢地听课。学案可使教师明确学生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减少不必要内容的讲授,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4.3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案第6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学案导学 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教学方式上有其独特性,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通常采用讲、演、练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出现的现象是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而基础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很低。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信息技术教学呢?笔者在近十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学案导学”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模式

导学案是由教师设计,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学习目标(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能测试、反馈提升。导学案的设计以学生主体合作、探究及教师主导为原则,注重实用性。强调在原有知识、经验上逐层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

在“学案导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导学案的特点

1.以“学”为宗旨。设计导学案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学习习惯都应考虑在内。

2.以“知识梳理”为重点。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3.以“问题探究”为关键。带着问题学习使任务更加明确,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探究合作来解决新的问题。

4.以“巩固练习”为落脚点。导学案中要有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一是巩固所学内容,二是能够在练习中拓展提升。

三、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要把书本中的内容照搬到学案中。学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必须起到“指导”的实际作用。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也就失去了制作学案的意义。同时也无形地增加了教与学的负担,在本就短暂的课堂上无法灵活地驾驭。这一点,对于青年教师尤为重要。

2.学案的指导进度不必按学案既有的模式进行,即要灵活地处理各环节。只要是为解决本节的问题和知识服务的,只要是学生能轻松且有针对性的目标的学案,就是好学案。

四、对信息技术学科学案模式的设计与探索

1.明确学习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或实现怎样的目标,必须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我们对学习目标的指定必须认真思考,全面把握,把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应付了事。

2.明确学习方法。由于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有很强的倾向性和现实意义。所以,任务驱动的学习法在本学科中应用得较多,但是不能凭一方法一走到底,不能把它当做万能法。每节应该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才对。要给学生提示清楚,不能笼统行之。我们的学案在这一点上往往趋于形式,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另外,没有学法就如同不给盲人拐杖一样可悲。那如果方法不明确学生就跟无头苍蝇一样了,所以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见的课堂效果不佳的现象。

3.对学习步骤的分解与设计的思考与探索。学习是一个过程,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我们可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把这个过程分解,用符合我们学科特点的步骤实施学案的制定,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导学案教学启示与思考

1.学案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载体,学生可以凭借学案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这既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学案教学可使教师从繁重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指导,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案辅助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具有灵活、可操作的特点,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

信息技术教案第7篇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是以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二章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8-02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利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学会相应的知识点。案例的设置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1)教学案例应该与教学内容具有相关性。选择教学案例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讲解某个知识,与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2)教学案例应该是学习者所熟悉的。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充分了解学习者是否熟悉这一案例,以免陷入无限举例解释的圈子。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中课本导入环节选择的是杨叔子打猪草的例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猪草,有的学生对猪的认识都不深,面对这样的学生就应该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案例。

(3)教学案例最好不要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获取信息的方法,让学生们思考班主任平时是怎样得知学生表现的,并展示了一张班主任从门后面偷看学生情况的图片,这样也许会使学生感兴趣,但是,会不会影响学生对班主任的印象?所以,教学案例还应该注意传递正能量。

二、案例教学法实例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然后一一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这样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①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②学生在获取信息时能够正确地定位信息需求并且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获取到相关信息;③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如下。

1.课堂引入

展示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找一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这首诗歌说明生活中到处都存在信息,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引出本章学习内容为信息获取。

2.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师用“大武汉春秋”这个笑话(易中天和于丹都是在《百家讲坛》上的名人。易中天说:“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大武汉春秋》。”于丹却说:“老易出了这本书,我只看书名就知道是本科幻小说,武汉哪里有春秋啊?”)来说明武汉天气变化无常,那么获取明天武汉天气是很有必要的,然后让学生思考获取武汉天气信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获取信息可以通过看天气预报、看报纸、打电话以及网上搜索等方法,说明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学会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让学生回答最想采用的方式,为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引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3.定位信息需求

展示《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宣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穿越的话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穿越了会是什么情况?假如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穿越,但机会只有一次,你应该做哪些准备?通过学生的回答(想好自己穿越到哪个时代的哪个时间,什么地点,那个时代的情况,然后再搜索相关信息),教师总结怎样定位信息需求:考虑时间、地点、内容三个方面。

4.选择信息来源

教师提问做好穿越准备,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取到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而引出信息的四种来源:文献型信息源、口头型信息源、电子型的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并让学生尝试分析各种类型信息的优缺点,教师再总结。最后教师再将话题引向媒体(以电视、报刊、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因特网为核心的新媒体),让学生对媒体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5.确定信息获取的方

教师询问学生:班主任平时是怎样得知你们表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观察法、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网上搜索等。

6.评价信息

教师先告知学生评价信息的几个角度,然后通过几个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信息。其中,以香蕉和苹果的例子(我想要一根香蕉,可是你却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来说明相同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以《我是歌手》这一热门节目引导学生想想平时是不是收到过“《我是歌手》栏目组”给出的中奖彩信(展示两张中奖彩信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信息的真伪,从而引导学生从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这个方面来辨别信息的真假;以兰德公司在朝鲜战争中预测到“中国将出兵朝鲜”但美国军方没有采用的例子说明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最后,以孙悟空的图像结束本节课,希望学生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也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正确地评价信息!

三、教学设计反思

本设计采用教学案例法,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的整体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本教学设计也是几经修改,第一次是想通过一个“请带我到______旅游”为话题进行探讨,贯穿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但发现这样做难度很大,学生兴趣可能也不会很高,所以,又一次修改:通过天气的例子引入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然后,一一剖析各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使用不同的例子。在第一次讲课后发现学生兴趣不大、配合度不高,又再一次修改,增加了一些比较有趣的话题,尤其是引入了穿越这个热门话题。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教学效果较好。这也说明教学法在设计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备好一堂课,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教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维哲,朱永宽.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0,(04).

信息技术教案第8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典型案例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对教育产生影响。语文教师应当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包含“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即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也是很困难的,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强化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创造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备课时,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的单调变得更生动有趣。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例如:《边城》一课中,学生对湘西是怎样的风情,边城所展现的那种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样的模样,他们是不清楚的。教学中适时地播放根据《边城》改编的片段,通过情景再现,他们仿佛置身于湘西小城风光当中,自然对小说描绘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学生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们对于湘西小城的样子,对于翠翠和傩送是怎样的样貌,都展开了丰富想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

1.生动、具体地再现时代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中学生来说,肯定在接受程度上有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小说,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小说,对它的时代背景却不太清楚。《药》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景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一下就领悟了。

2.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突破难点。

初中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直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深入、更快捷地掌握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及路线,对于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情节、络线图并不熟悉,而利用计算机却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动画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形象、直观,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设计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线,将人们想象的东西变为实际的、模拟操作的东西,即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把人物关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态基本上理清楚了,难点就突破了。从而变抽象为直观,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巩固知识,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这是一般的教学媒体效果和计算机的效果无法相比的。

3.利用网络,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校园网络的推广,使得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发展前景,而且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很大优势。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应了解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等,这些都要进行选择和运用。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延续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