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3 19:13:38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思考 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在目前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在各种环境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下,大部分辅导员能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为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辅导员从事本职工作的思想不够稳定

由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的辅导员多为专职辅导员,这种队伍模式使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小。同时,政治辅导员朝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又没有具体措施保障和明确的前景平台,因此导致很多辅导员彷徨茫然,担心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使部分辅导员产生厌倦情绪,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本职工作,并不看好自身工作的前景,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这些都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理论素养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不但要求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分析社会现象,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都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然而现在的辅导员队伍,一是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辅导员是刚刚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在年龄上和学生比较相近,没有工作经验。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二是社会阅历浅。20多岁的辅导员,他们工作积极有朝气,但普遍缺乏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理论功底也不深。三是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普遍存在对辅导员干部理论培训不力以及辅导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

3.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受编制限制,各高校都不可能给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足够的编制。截止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人数与在校生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1:200的要求,这个比例在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400以上。而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辅导员人数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或相近学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太少;职称结构低,中高级职称辅导员太少;许多辅导员年龄偏低;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根本不适合作辅导员工作的人也挤占了辅导员的岗位。

另外,由于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得在利益分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对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入工作分析与设计,实现对辅导员人力资源的开发

工作分析是对每位辅导员的工作职位进行信息收集、记录的过程。工作分析的结果是职位说明书――对该辅导员的职责、责任及资格条件的说明。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包括一个资格标准(qualification standard)以及完成该职位责任的最低知识技能、能力及资格条件(教育、经验)的报告说明。“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在人事行政中的发展与繁荣,首先要归功于它既是科学的原则又不违伦理”。工作分析与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在高校辅导员中建立这一制度不仅是学校进行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高校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平台。

2.制定完备的辅导员需求计划

辅导员需求计划的内容包括配备计划、退休解聘计划、补充计划、使用计划、培训计划、职业计划、绩效与薪酬福利计划、劳动关系计划、人力资源预算等。其中,使用计划、培训开发计划、职业计划与人力资源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使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辅导员的工作轮换的有关安排。这种轮换主要指的是让辅导员参与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外的其他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工作轮换能为辅导员提供新的工作机会,让辅导员经受挑战和锻炼,保持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激情。其次,职业计划是学校为了不断增强辅导员的满意感,并使其能与高校的发展和需要统一起来而制定协调有关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发展与高校需求相结合的计划。在兼顾学校利益的同时,对那些具有高学历及学工队伍中的骨干量身定制职业计划,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

高校辅导员往往是品学兼优,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献身精神,但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相比,多少还会有一种无名的失落感,甚至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为此,必须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在实践中,必须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支持他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使用,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组织发展、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向辅导员倾斜。在经济上适当提高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总之,要确保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中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塑造学生人格的灵魂工程师,在新形势下,辅导员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高校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应充分挖掘人力资本的潜能,在强化激励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构架先进的组织文化及理念的同时,从组织结构的纵向和横向管理上下功夫,努力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柔性化、数字化、虚拟化、动态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第24号令,2006-09-07.

[2]彭轩雁.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7.

[3]谢刚.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91.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向前推进,高等教育已经从先前的精英式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急剧增大。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作用,对于当前做好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在参与就业指导个这方面有着诸多有利的条件,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1.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高校新引进的辅导员逐渐以研究生为主,越来越趋向于高学历化。但是,很多高校在引进辅导员的时候对专业的要求比较宽松,所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十分复杂,以文史类、管理类的学科背景居多,而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员较少。由于对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的掌握不足,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多数高校的辅导员都是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年轻,对工作充满激情,因为与学生年龄相近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愿意在就业上求助于辅导员。WWW.133229.cOM而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辅导员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在有些问题上给予学生及时又必要的帮助。

2.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普遍不强

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的指导、学习与成长的指导、就业指导与心理问题的一般咨询与指导外,还要进行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辅导员整天被这些琐事缠身,疲于应付,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式被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让辅导员很容易放松对自身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使得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的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需要从业者热心热情、积极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跟积极性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威望不高,因此与成长为职业指导领域的专家相比,辅导员更加倾向于选择升学深造,或者是另谋出路;其二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起步晚,发展缓慢,辅导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普遍不深,简单的认为是学校又加派到自己身上的一项任务,从思想上排斥,不能很好的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工作被动的结果只能是敷衍塞责和效率低下。

3.不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或是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担任,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就业相关知识的需要。而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体系。高校辅导员普遍缺乏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做就业指导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这一优势,有效的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1.明确工作职责,将就业指导纳入到辅导员的工作之中

改变当前辅导员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呈模糊状态,明确地把就业指导列辅导员的工作之中。其一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将辅导员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减少辅导员各种非必须的事务性个工作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学生事务的自主化和自治化的建设。其二是通过明确工作职责,给辅导员有效的施压,使辅导员明确哪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做的心中有数的,改变以往可做可不做的状况,使辅导员在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自觉提高自己在就业指导上的业务水平。

2.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

建议科学高效的工作模

式,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一方面可以使辅导员从学生事务中走出来,增强自身对于就业指导知识的理论储备,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校层面加强对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与检查,检验其工作实效。因此,高效应当借鉴国外高效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辅导员工作模式。

3.健全学习机制,加强培养培训

大力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各项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健全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知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其一是加强辅导,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的专题辅导。其二是制定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学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省或国家的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技巧等,培训可以采取组织参加就业指导类的资格培训、到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其三是健全学习督促机制,及时督促辅导员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督促指导。

辅导员在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这需要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高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关于支持辅导员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玉玲.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第3篇

论文摘要:职业高原现象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比较普遍,这不仅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影响了辅导员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进行概述,并从个人原因和岗位性质两个方面分析了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最后就应对职业高原现象给出建议——辅导员应重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从而顺利跨越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促进职业生涯持续健康地发展。  

 

目前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的职业高原现象,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一现象既影响了辅导员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也影响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长足发展。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是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于一体的。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辅导员成长过程缺乏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和规划,忽视了职业生涯设计工作,这就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职业归属感,甚至导致职业倦怠、职业枯竭感等心理感受,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将职业高原理论引入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和职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概述 

职业高原概念是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ference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1]。feldmannand weitz进一步分析,职业高原意味着个体进一步接受工作上的增加责任和挑战的机会很小。有学者认为,职业高原被看做是个体职业生涯的峰点,是向上运动中工作责任与挑战的相对终止,是个体职业上的一种“停滞期”[2]。职业高原的出现代表个体缺少职业上的变动,与个体的工作晋升和变动密切相关,容易导致个体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认同危机。 

如今职业高原现象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较为普遍,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是指,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显现出的晋升、岗位变动等有关职业上升的暂时停顿时,出现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状态。这种心理与行为状态直接导致辅导员对所从事的职业出现认同危机,对其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工作动机、工作情感与自我效能感等造成不良影响,即阻碍了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学生乃至整个学校的稳定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 

职业高原被许多学者界定为个人职业发展上的稳定期,但是如果个体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缺乏对现状与将来的思考,则会导致这一时期成为事业的停滞期,长此以往会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接下来的工作。大部分辅导员都会遇到职业高原期,工作一定年限的辅导员发现在职业发展上无法进一步突破,对于曾经错失的转岗机会或升学机会感到悔恨;由于辅导员总体待遇不高,在经济和生活上也面临较大压力;以及社会上对辅导员工作能力与重要性的质疑,这些现状都让辅导员在职业高原期时产生较强烈的工作倦怠感、不被认同的感觉,导致工作懈怠、离职等。归纳辅导员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原因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选聘倾向于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担任过主要的学生干部,因此,绝大多数辅导员是素质过硬、专业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软肋”也是很明显的,突出表现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科研能力薄弱,这就阻碍了辅导员职业生涯上进一步发展,出现职业高原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专业素养不足。辅导员的专业学科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这些学科更能符合辅导员岗位专业化的要求,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满足开展学生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 

然而目前辅导员专业多样化,很多辅导员是从本专业学生中选拔上岗的,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因而缺乏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相对而言,政治、教育、中文类毕业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达不到工作专业化的要求。加之有关辅导员岗位培训不足,使得上岗的人员在专业能力与素质方面与工作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很多都缺乏职业生涯设计方面的培训,使得辅导员在工作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规划与思考,在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时已经错失了时间与机遇。辅导员在这时就遭遇了专业技能上升方面的瓶颈,常常感到想在学历上继续深造,但工作和生活已经占据所有时间,没有时间与精力;或是在科研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无从着手,导致焦虑、疲于处理日常事务、无心工作等职业倦怠的感受。 

第二,很多辅导员缺少职业化的准备。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少人能将辅导员视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并从思想上做好长期从事的准备。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对职业定位认识模糊,只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个临时的跳板,对于以后的发展另有打算。这样就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极不稳定,这些辅导员没有树立在岗位上奉献青春的信念,更缺乏在这方面的科研行动准备。然而现在的现实是,辅导员继续深造求学、转岗、转干的机会并不多,于是很多人产生了消极怠工的想法和得过且过的状态,开始感到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无法掌握,无从突破目前的状态,甚至最终离职。 

第三,辅导员学习时间不足。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个比例达到1∶400以上。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缺员情况严重,客观上迫使他们职责多、任务重、压力大,陷入了“保姆”、“消防员”、“打杂工”的尴尬境地,久而久之就荒废了专业、忽视了调研,沦为纯粹事务工作的附庸。当一定工作年限之后,辅导员会感到工作出成绩的可能极低,工作成效差,加之没有时间总结和学习,加重了这一状态的恶性循环。 

(二)岗位性质原因 

辅导员工作强度比较高,工作时间不定时,经常需要加班,加上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心理素质、辨别是非的能力及自制力比较差,外部环境又比较复杂,学生经常发生各种问题甚至危机事件。尽管辅导员工作强度高,但是享受的待遇相对较低,这也是导致辅导员在职业高原期感到缺乏工作上升空间、付出与回报不等值、对未来产生迷茫的重要原因。辅导员产生职业高原现象的岗位性质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辅导员岗位的职责任务规定不明确。关于辅导员的职责,虽然文件上明确规定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一直存在“错位”和“越位”现象。辅导员与学校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关系比较混乱,如辅导员与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辅导员与共青团干部之间的关系,辅导员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关系等等。凡是涉及学生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与参与,辅导员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外,还要代替一些其他岗位人员承担学生事务。于是很多辅导员缺少进一步学习和总结的时间,影响了职业生涯的发展。 

第二,辅导员缺少进修机会,职称评审困难,经济压力大。长期以来,高校未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正轨,缺乏规划和得力措施,对辅导员队伍“重使用、轻培养”。学校也不能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他们在岗位上发展,使辅导员在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上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现在高校在政策上对辅导员的保障不够到位,辅导员编制配额严重缺乏,在评职称方面也障碍重重,部分学校甚至还把辅导员当做一般的行政管理职工对待,只允许晋升行政级别,不能参加教师职称评定。同时,辅导员待遇不高,如果没有正式编制的辅导员岗位则收入更低。这些政策上的因素使得辅导员感到在学校中地位低、不受重视、升职无望,加重了职业高原期倦怠的情绪。 

第三,工作压力大、风险大,工作成效难以衡量。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导致辅导员很难像专任教师一样能够取得显性的工作成绩,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用于应付各类细小烦琐的学生管理事务。辅导员的工作通常都是在学校党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安排部署下,具体实施上级部门的政策,执行性比较强。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是难以衡量的,辅导员经常工作繁重,却不见成效。如果发生校园突发危机事件,甚至会为辅导员的长期工作积累添上阴影。这些都加强了辅导员在职业高原期的不良情绪和状态,产生的这些心理感受反应在日常工作行为中,难免出现问题,造成不良情绪的又一次恶性循环。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职业高原问题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各项改革的进行,高校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导致人员晋升的机会减少,进入职业高原期的高校辅导员将会更加普遍。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者认为,“高原期”在个体职业发展上是健康的,这意味着职员掌握了相对成熟的职业技能、在职业发展上日趋稳定。但是职业高原期如果过度延长,就会出现很多负面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如工作缺乏激情、倦怠感严重、工作效率减低与离职等,为了尽快走出职业高原期对个人的负面影响,进行合理的自我生涯规划设计是一条重要途径。 

随着中央16号文以及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各高校加大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鼓励辅导员走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职业化,辅导员工作要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化职业,是集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工作;专业化,辅导员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并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鼓励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专家化,辅导员成为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副高以上职称),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工作专家[3]。 

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必然对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符合个人不断提升进取、解决职业高原负面问题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ference tp,stoner,ja,1977.warren ek.managing the careerplateau[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4.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第4篇

一、组织中队活动时善于效仿和跟风的辅导员

这一类型的辅导员在进行中队活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的活动形式。他们在教学经历中组织的活动很多,范围也比较广泛,但是各个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之间缺乏联系,注重对活动形式的效仿。这一类型的辅导员主要是一些青年辅导员,担任辅导员的时间不长,在中队活动组织上积极性和热情比较充足,但是在活动策划上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所以在组织活动时喜欢效仿别人,并跟随一些流行性的话题和形式。

效仿其他老师。效仿一些辅导员的成功策划方案,将这种方案直接引用过来,但是一般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组织一次活动时,辅导员应为这次活动奠定一个根基,注重对活动的铺垫和积累,仅仅靠简单的效仿,自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共鸣,从而使这种直接引用过来的活动形式和过程效果并不理想。

跟风节日。这一类型的辅导员总是以某个节日为主题进行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例如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就组织与母亲有关的活动,在劳动节开展探访劳动模范的活动等等,随着节日的改变,主题和内容也在不断改变。这种方式虽然会带给学生新鲜感,但是对于这一系列的活动来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所以活动的意义并不深刻,活动的影响力更是无从谈起。

在跟风节日时,重大的节日能够为活动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辅导员科学、有效地进行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够使活动对学生起到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组织中队活动时缺乏层次性的辅导员

这种类型的辅导员在进行活动组织策划时,虽然充分贯彻了学校的目标和要求,也具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和形成系列意识,但是缺乏一定的层次性。这一类型辅导员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一般是三到五年,对于学校的管理以及教育活动的要求有全面的了解并已经适应,在每个学期都能够保持班级的活动目标符合学校的教育要求,并将班级活动设计成一个系列。例如在科技节,一些学校举办科技大赛,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对学生的科普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要求下,这一类型的辅导员会对在班级比赛的项目进行审核,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参赛。辅导员以“科学在我身边”为主题进行活动安排,首先是科技制作的活动,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科技制作的讲座,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科技作品的制作,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参加学校的比赛。然后是科普绘画的活动,辅导员组织学生赏析一些优秀的科普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赏析进行科普绘画的创作,辅导员在学生展示的作品中评选出优秀的作品以参加学校的比赛。最后是科技小论文,辅导员以“科技小论文的撰写”为主题开展一个讲座,让学生通过对辅导员讲座的理解进行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辅导员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的比赛中。这种活动流程设计,虽然看起来比较充实,形成一个系列,但是这三项活动知识内容的替换,没有产生“质”的推进,不能体现辅导员对学生从“扶”到“半扶”再到“放”的指导过程,同时也没有显示出这一系列活动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三、组织中队活动时缺乏引领性的辅导员

这一类型的辅导员在活动策划中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能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问题,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说教来说,对学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有着更为显著的效果。

例如在进入高年级之后,一些学生在喜欢在课间大声喧哗,对其他人的休息产生严重的影响,辅导员就将课间活动的声音录下来,在中队课时为学生播放。学生能够通过这一活动意识到课间喧哗对别人的影响,在课间活动中会有意识地降低声音避免打扰到别人。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很多男生总是在课间打闹,这时辅导员就又组织了一个课间文明游戏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课间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普遍性的活动是由于学生在进入高年级之后,会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而辅导员对此没有深刻的了解。高年级的男生总是想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女生的注意,所以在之前的活动后组织学生体验动静有序的必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让男生和女生正常地交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就会避免很多问题。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普通高校;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254-02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都以系统形式存在着。这些系统既从属于更大的系统,又能内分为若干更小的子系统(或分系统)。高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行政管理子系统、教学子系统、科研子系统、后勤保障子系统等众多子系统所组成。在这每一个子系统下面又可以划分出若干更低层次的子系统,各层次的子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且每一个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又是其他子系统所不能替代的。

一、辅导员队伍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各具特色的子系统构成的(见下图),这些子系统不仅纵向贯通,而且存在着密切的横向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多维的、网络化的思想政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而且每一个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不可能找到其他子系统来替代。

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关键地位。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涵盖了高校的一切活动。普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指由高校的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学生管理的专门机构,如学生处、团委、各院系等等,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组织和实施的,以培养学生能力、教育学生思想为目的的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实践。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生辅导员是上述工作方案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必须在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基础上,紧紧依靠学生管理机关,积极地、自主地、灵活地根据当前工作重心和自己的工作计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交流中言传身教,以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的传授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专业学习中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学以致用,认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素质的差距;在生活中关心学生的冷暖疾苦,帮助学生逐步走向生活自立,顽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为今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在日常工作中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生群体的关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信息沟通,共同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子系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组成图

二、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用整体性原则来观察和处理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整体性原则就是把研究对象看做是一个由各部分要素组成的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和发展的有机整体。我们将其引入辅导员队伍中,就是要把队伍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去认识。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系统内、外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考察,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使整体系统的功能发挥最佳效果。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可以看做一个系统工程,也就是说为了更好的达到辅导员队伍的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等进行分析和设计,优化辅导员系统。可以看出来这个系统工程包含了制度管理、激励监督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的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具有较强思想教育能力的统一整体。另外,还要把握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里是指辅导员队伍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般说来,一个系统整体总处在一定的环境中运动发展的,环境的作用,必然使系统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大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小到周围的自然、社会、家庭、学校环境,都会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决不能与外界隔绝,独立地进行,而必须考虑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逐步建立一套队伍建设的科学系统和方法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也就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要素(或子系统)、关联、整体、功能以及环境等方面全面、细致地考虑和处理问题。

(二) 用最优化原则来管理和控制辅导员队伍

最优化原则要求人们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服从总体的最优目的,从而达到总体最优。坚持思想教育的最优化原则,要求人们在确定思想教育的整体目标后,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考察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个系统工程,通过队伍结构的合理配置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辅导员队伍系统最优化,最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

目前的辅导员制度大都是对辅导员个体提出来的。实际上,对各个辅导员独立优化后拼凑成的队伍整体不一定能达到最优。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对各个局部单独进行优化实际上等于割断了各个局部之间的横向约束,因而得不到总体的优化效果。正像一个结构系统的各个构件优化后凑成的结构并不一定优化一样。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来说,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特点对队伍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使辅导员之间处于最优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协调之中,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达到整体的最佳适应,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辅导员队伍的人力资源,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因此,我们必须从辅导员队伍系统全局进行优化,才能真正收到优化的效果。

总之,系统方法是现代各门科学广泛采用的一种崭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兼备多种功能。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运用系统方法,除了应当遵循整体性、最优化原则外,还应注意与系统论其他的原理、方法和原则相结合,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卓有成效,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刘新强.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及建议[J].高教探索,2004,(4):86.

[3]畅肇沁.系统论在学校德育研究中的应用[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4).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高等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专业化

一、引言

曾经有人这样贴切的形容他们的工作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也有人诙谐的谈到,辅导员就是万金油,必须具有“领袖的精神、外交官的口才、教师的知识、医生的常识、保安的体魄…”等各种能力。

二、当代辅导员队伍现状

中央16 号文件、教育部24 号部长令均提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1-2]。只有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才能使辅导员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稳定工作的重要力量[3-4]。

有学者对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不合理的方面:

1.学历普遍偏低。关于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的详细调查结果如图

从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当前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辅导员以本科学士学位为主,占到66%,而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含双学士学位)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1.8%和2.2%。一般来说,学历代表着人的专业知识、接收能力和个人素质水平。虽然,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高能力,但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下,高学历是各项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2.学科比较分散。关于辅导员队伍学科结构的详细调查结果如表2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就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牢固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学识水平。首先,要具备较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其次,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相当的了解,便于与学生进行专业沟通和管理;最后,需要对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相当成都的了解。

从调查的总体结果来看,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比较接近辅导员的学科专业背景要求,理工科、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学院的辅导员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距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6]数据显示,辅导员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类(含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比例仅仅为13.4%,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亟待解决。[6]

三、专业化建设的内容

1.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相对应的辅导员选聘机制。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把好入口关。

2.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考核和培养机制。教师在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对专业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化培训。辅导员工作进行定期考评,考核其工作实绩可按照学校的时机情况制定。总体目标是加强辅导员道德素质建设,评估内容体系主要针对提高道德素质。通过通过以上措施帮助高校辅导员队伍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改进工作,完善经验总结。促使辅导员的工作走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轨道。此外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辅导员的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3.再次,高校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我们知道辅导员的工作领域较广,见效周期较长,学校要卓有成效地运行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虽然是许多因素的相互交错作用的结果,但合理而有效的淘汰、激励机制是不可缺少的。

4.此外,高校需要帮助辅导员坚定理想信念,并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笔者认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理论水准,以及言谈举止上的形象、表率作用等,都是辅导员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寓育人于教书之中所必须具备的、不可缺的基本素质。

5.要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有全面、准确的认识,辅导员不应是学校分流富余人员的、可以滥竽充数的工作岗位,而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以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建成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加速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四、综述

如前所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也应该面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应鼓励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或专业资格考试,从而培育出学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职业。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构筑专兼职结合的科学模式,必须坚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必须探索职业化发展之路。只有坚持专兼结合原则、走面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才可以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 2004年8 月26 日

[2].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 号). 2006 年7 月23 日

[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 号).2005(3)

[4]. 教育部. 2006-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 2006 年4 月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 辅导员 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高职学生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提升职业素质,拓展以后的发展空间;而辅导员在其身担的多重角色中,其中之一就是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因而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不同需求,也必然要求高职辅导员重视并以特有的方式去辅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1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发源于美国的20 世纪60年代,90年代传入中国,简称“生涯规划”,又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指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职业奋斗目标和生活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本科院校教育目标的不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让高职学生一进校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职业目标,而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职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实现对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指导。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从高职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就业前景与职业环境、职业认知及职业价值观而制定出的具有可行性、适应性的规划设计。

2 高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目前,虽然高职学生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模式, 毕业时有着明确的就业岗位群。但是高职学生与本科、研究生毕业生相比,存在学历低,理论基础薄弱、薪资待遇比较低,未来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等劣势,因此高职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显得更加重要。帮助高职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让学生真正知道“我是谁”;其次,通过指导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职业和发展目标,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帮助学生领悟“我将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再次,能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让学生知道“我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工作”,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

3.1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之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里面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一项必备内容,比如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课程和讲座,通过举办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激励学生做好规划等。特别是在辅导员队伍越来越专业化的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成为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这就更要求高职辅导员要树立使命感,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切实地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认真对待。

3.2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定的优势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辅导员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辅导员是高职学校中与学生最亲近的群体,辅导员老师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者、就业指导的服务者。在学校中,辅导员从学生一入学就与其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在频繁的接触和管理,教育过程中磨合、协调,最后达到一种相互信任的状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利用这种情感上的优势,辅导员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品性、优缺点、个人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第二,越来越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特别是已经成为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辅导员们,有责任并有实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们通过讲座、班会课、团课、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样的形式,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第三,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始终关注着社会形势及就业形势,掌握着关于就业单位需求人才的信息,熟悉往届校友的就业情况,结合专业及学生个人特点,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与企业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往届的就业情况给学生提供更科学合理的建议,同时也可以通过往届的就业情况检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积累总结更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指导的水平。

4 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优势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4.1 通过多种载体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许多学生进入高职后,唯一的目标就是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因此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清晰的规划。还有一些学生虽有抱负,但由于自身定位不准,对职业规划不清,不懂得变通,导致发展中遇到困惑。所以,高职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比如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开讲座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主题班会、团课、团日活动等多种载体,让大家感受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通过举办职业规划大赛,让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手在普通同学中树立榜样,鼓励学生不断挖掘自我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2 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在倡导工学结合的教育体制影响下,高职生在校时间不如本科生多,且学生技能实践的时间占据很多。所以在高职生刚入校,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关键期,就要为学生积极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让他们及时把握大方向,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辅导员在第一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中,要教会学生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在二年级阶段,需要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后所从事的岗位群,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剖析自我,了解环境,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自己最适应于哪种职业,并教育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岗位能力的需求,查找不足,及时修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缺陷。

第三,三年级的时候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经验进一步确认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是可行与现实的,为学生提供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各种专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做好面试和就业的准备。

4.3 及时关注高职学生状态及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有着其独特的身份特征,尤其是因发挥失常没有考上本科而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上存在着极大的落差,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出现了冲突,如果调试不好,就很难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高职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学生存在着抗压能力弱、情绪易受干扰、高职学习环境适应不良、承受挫折能力欠佳等心理问题,也是困扰高职生不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种种原因。

因此,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期工作,便是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职的学习和生活。辅导员们要积极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和学生谈心,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心态及时进行纠正,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确定适合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领域。

4.4 个性化辅导,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个案跟踪

依据辅导员掌握不同学生的信息,进行归类,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制定好短、中、长期的规划。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可以有选择性的,对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从在校期间予以跟踪,甚至到毕业后中、长期做跟踪调查。特别是跟踪调查学生毕业后的5~10年的状况,能很好地验证生涯规划效果,总结经验。并且有利于准确地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及对教学改革的建议,从而在以后的指导中不断更新、调整生涯规划内容。

同时,对个案的跟踪,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修正。往往在制定方案时候,考虑到计划赶不上变化,辅导员要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规划的评估和调整,避免学生走弯路。

科普辅导员工作计划第8篇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