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歌剧的实践

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歌剧的实践

时间:2023-03-06 09:20:35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 民族歌剧 实践
摘要: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院校更应积极挖掘专业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而民族歌剧的融入无疑对我国“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推进注入了强心剂。

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歌剧的实践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公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逐渐认识到民族的振兴,需要以文化的兴盛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歌剧的意义重大。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院校更应积极挖掘专业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而民族歌剧的融入无疑对我国“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推进注入了强心剂。近年来,民族歌剧等弘扬爱国主义题材的音乐剧目已成为我国高校声乐教学题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浓郁的中国文化特征、中国特色文化背景以及丰富的历史内涵使其对于现今社会的声乐专业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本文在高校本科声乐专业课程表演基础和舞台实践的基础上,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民族歌剧的教唱和演绎,探究将民族声乐的演绎方式与传统声乐演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思政元素和理念,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演唱和舞台实践能力的同时,传承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立德树人,以培养出艺德兼备的复合型表演人才为目标。

二、传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现状

(一)教学方式和方法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如今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下,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也愈发明显。传统授课模式中,高校声乐教师偏重于发声技术和演唱技巧的训练,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把握力度较大,却忽略了学生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舞台实践锻炼活动,这就导致学生在演出时,生搬硬套,仅仅是模仿老师的声音和动作,舞台感染力不足,

(二)传统教学内容匮乏,使得学生演唱和表演方式单一

如今的高校声乐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多以西方传统唱法和西方曲目的为基础,内容偏重于强调西方唱法的教学和分析,忽略了民族声乐的特色风格和地方色彩,导致大多数学生演唱方式单一,缺乏特色。大多数本科院校课程中并没有设置地方戏曲、民族歌剧等课程体系,且中国传统文化并未融入声乐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也使得专业的培养方向本末倒置。

(三)思政融入声乐课程模式简单

“课程思政”是当前国家重视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在大多数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与声乐课程融合过于僵硬化,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文化题材的缺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泛泛。

三、民族故居融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教学目的中结合民族歌剧的意义

首先在知识层面,通过引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歌剧,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歌唱作品本身,更要了解整个歌剧作品的时代背景、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作品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在能力培养方面上,熟练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更要借鉴和吸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审视作品、分析作品,以及合理处理作品的能力,为今后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是院团演绎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认知态度的培养方面,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很强的剧目形式,除了它特有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能够在思想上影响和感召我们,学生通过学习一些以反映革命历史,倡导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中国民族歌剧,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可形成正面的思想引导。

(二)在教学方式中融合民族歌剧的唱法

首先预习环节,课前一周的时间,通过“学习通”平台向学生发放具体唱段的谱例和优秀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视频,通过识谱和观看视频学习,大体了解整体唱段的基本结构框架。课中研讨环节,在具体讲述分析作品后进入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应注重“因材施教”,分析学生自身的嗓音特色、条件以及演唱能力,进行角色分配,进行分组教学,编排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深入其中,掌握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分组研讨的方式找出并解决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时遇到的难点。在课后拓展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们录好课下练习的表演视频,通过“学习通”平台提交上传,老师进行逐个批阅后并给出指导意见,同时让学生课后还要进一步细致的去研读分析作品。

(三)融入民族歌经典剧曲目丰富教学内容

1.民族歌剧及代表作《白毛女》的概念

民族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以歌唱为主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以及舞蹈等场面组成。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歌剧有《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及《白毛女》等,这些经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征,诠释了中国民族歌剧的丰富内涵,并且从文化复兴的角度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传承的奋斗经历等进行了再现和传播,为中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乃至世界歌剧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民族歌剧,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根据晋察冀边区河北民间传奇故事《白毛仙姑》为素材进行改编而成。脚本坚持还原历史、传承真实的原则,旨在强调“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誓死抵抗、军民团结,生死相依的民族情怀,以此体现歌剧创作中坚持民族性、革命性的美学特征。整部歌剧在创作中力求融入晋察冀边区民间传奇故事的地方文化元素,注重该地区生活习惯、衣着及其他显著的风土人情。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穷苦农民与恶霸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才能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贫苦农民得到解放。

2.发声方法的革新

在唱段的教学中,应要侧重于歌曲演唱、肢体表达和念白三方面,首先在歌剧的演唱当中,表演者的音色是需要根据情景的改变而变化的,简称化妆,如情感的化妆,身体健康与否的化妆,年龄的化妆等。在北风吹选段中,表演者应当了解此时的喜儿的人物形象,喜儿在这个唱段中并未经历到后期爹爹被逼死,自己被黄世仁奸污的悲惨遭遇,所以在北风吹唱段中,喜儿作为主人翁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懂事,青春靓丽的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形象,因此应注意在演唱当中对喜儿音色的细节掌控,在混合声的运用基础上,真声色彩的比例要占据主导地位,演唱者需注意共鸣腔体不能开太大,假声比例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会把喜儿的年龄老化,如在演唱第一句“北风那个吹”的过程中,一定要笑肌抬起,真声色彩集中,兴奋点稳定在高位置上。此外,在北风吹唱段中,演唱者需要对于儿化音和重音进行特别处理(如图1谱例所示)。如“雪花”,“三十”,“大婶”这三个词,都需要用儿化音来演唱,在儿化音的演唱过程中,为了更加贴近脚本,演唱者需要更加接近河北地方语言的特点。而北风吹选段的两个“那个”和“到”字需要用第四声重音来演唱。

3.舞台表演的设计

对于北风吹唱段的舞台表演,对于表演者的要求须源自于生活,给观众呈现直观感受是自然和松弛,在生活化表演的基础上,表演者需附加一些戏曲和古典舞中程式性动作作为支撑。比如唱段的前奏出场中,喜儿应当用体态和动作表现出有风吹来,有大雪飘,包括亮相后的去观赏雪,以及兰花指的手势去接雪花等,这些动作均可借鉴我国传统的古典舞和戏曲,并以此生活化地运用到歌剧的表演过程中,丰富舞台上故事的表达力。在北风吹唱段中,表演者还需注意节奏的变化。如唱段中“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这句的肢体动作,表演者在喊出“三十晚上”然后向前走的时候步伐一定是快速的,这样才能表现出喜儿对爹爹热切盼望的心情,到“还没回还”这句的整体的速度包括语调都要逐渐低沉,所以表演者的上步需迅速,体现出表演者的此时的心情是期待,退步要注意缓慢一些,表现出内心的落差感和失落感,这样在舞台上人物的心情变化会很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整体的舞台节奏变化也会变得更加丰富。此外,重心问题在舞台表演中是重点也是关键点,由于歌剧表演的特殊性,表演者大多都是在无实物的状态下进行演出,如果演员的肢体语言不够彻底和直观,会让台下的观众对于演员的表达含义产生疑虑,如在唱段“风打着门来门自开”,当表演者要呈现喜儿要去做关门的动作时,表演者的双手要先打开去拉门把手,此时表演者的身体需向后移动,重心在后腿,接着展示双手向前推门的动作,重心转移到前腿上。通过重心转换的直观呈现,使得观众清楚的感受到风把门给吹开了,喜儿要去把门关上的情景表达。

4.念白环节的重点

在北风吹唱段的念白中,表演者需注意三个重点,第一,音色的运用,念白的音色需要和演唱的音色状态保持一致,在念白时注意语调要上扬,笑肌抬起,真声色彩集中。第二,眼神的交代,如在唱段(家家都在包饺子,蒸年糕,烧香贴门神)中,表演者在舞台展现出来的眼神变化,要让观众感受到表演者是真实的用眼睛去真实的看到家家户户都在热热闹闹地过年的场景。第三,主人翁喜儿心情的变化。表演者需要表现出从过年了非常高兴的心情,再到反转一想爹爹出门躲账七八天,还没回来,自己家里过年的东西,什么也没有的失落心情,再反转到刚才王大婶给了一些玉茭子面,等到爹爹要回来了,要赶紧去把它捏成窝窝,等爹回来吃的这种喜悦心情。

5.思政元素融入

融入民族歌剧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为素材。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民族歌剧特殊的演唱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民族歌剧的背景故事,使学生能够感受历史,传承民族歌剧中的中国文化以及爱国精神。例如在歌剧白毛女的教唱过程中,通过对作品人物背景故事的诠释以及唱段的演唱和演绎,从喜—怒—悲三个方面教授学生在舞台上掌握情感的诠释方法,在演绎中注入情感元素,充分感受到角色人物,使得学生了解到《白毛女》正是革命战争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力量强大的真实写照,将伟大的红色思想润物无声地传递到学生们的心中。使学生能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砥砺前行!珍惜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结论

民族歌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设有音乐专业的综合类高等院校,在肩负着培养杰出音乐人才重任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民族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它特有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影响、感召我们现代大学生外,它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演唱和舞台表演等综合艺术素质、艺术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姗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艺术大观,202177(7):112.

[2]王丽.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艺术评鉴,2022(4):124.

[3]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2):122-126.

[4]范义付.高校声乐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音乐,2016(11):15-26.

[5]游暐之.革命英雄主义的真实与浪漫评原创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J].中国戏剧,2022(11):31-33.

[6]王珠峰.新时代民族歌剧传承及当展———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与当展路径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126.

作者:童锐 单位:铜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