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工程素养提升的训练课程思政

大学生工程素养提升的训练课程思政

时间:2022-11-18 13:28:30 关键词: 大学生 工程素养 提升训练
摘要:20世纪80年代,时任院长卢寿慈教授讲:“培养学生就如同炼钢,学生就像一块矿石,只有通过不断冶炼,反复锻打,方能成钢、成材。”生铁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百炼成钢,人也需要社会环境才能成才。

大学生工程素养提升的训练课程思政

0前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教育部明确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各类课程开展思想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1依托工程训练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训练作为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学生受益面最大的实践必修课,是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工程训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诸多探索和实践,目的是培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指明要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要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大学生的工程素养和价值取向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做好各类课程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刻不容缓。当今社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还应有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因此,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不仅应注重工程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还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很多高校针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但在工程训练实践领域却未形成系统性研究范式。因此,武汉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针对工程训练课程,开展基于大学生工程素养提升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很有必要。

2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内容探索

2.1结合学校历史弘扬钢铁精神和劳模精神

武汉科技大学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的工艺学堂,后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1995年,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历经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学校将钢铁办学特色贯穿发展始终,形成独特的钢铁文化,其内涵是“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中的“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赞扬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乐观革命精神,讴歌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踏入钢厂后成长为中高层管理与技术干部,他们身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前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宠爱和保护中长大,衣食无忧生活不愁,鲜有吃苦的机会。一帆风顺的读书经历、简单纯粹的校园生活让他们从小远离社会磨炼,因此缺乏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然而,很多学生毕业后会进入钢铁冶金或其他重工业行业,劳动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在车间还需要穿戴特殊劳保用品,经历安全文明生产、质量检查验收重重考验。只有意志坚定、勇敢担当,不怕艰苦、热爱劳动,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卓越,才能攻坚克难,从普通一线工人成长为行业佼佼者,担当企业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培养他们成为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2.2结合李四光事迹弘扬“李四光精神”

李四光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同时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中国现代地质事业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1910年7月,李四光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教习兼校办工场场长。任职期间,李四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程领域的科学家和高技术人才。之后,李四光深深扎根我国地质界,专注于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先后指导发现大庆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组织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为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发展“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5]。李四光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将“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求索创新、精益求精、勇于质疑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部分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修身以提高综合素养,缺乏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下,一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迷惑不清,丧失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丧失质疑和探索的能力[6]。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让“李四光精神”和工程训练课程有效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热爱工程技术,敢于创新创造,勇于担当奉献,乐于追求极致,培养出具有“李四光精神”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3工程训练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3.1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工程训练课程教师绝大多数出身于校办工厂,虽然工程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强,但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教学过程缺乏工程文化渗透和工程素养引导。尽管部分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引进很多青年教师,但他们大多出身理工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敏感度方面先天不足。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价值需求的综合型实践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明确教书育人根本任务组织工程训练中心教师重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引导他们学习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帮助他们认识高等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一是定期开展思想政治专题学习活动,让教师熟知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和路线,了解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坚定教师政治立场;二是组织座谈会活动,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和专业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交流,保证课程思政内容的正确性和实时性,提高工程训练课程教师的思政水平。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工程训练课程具有实训模块多、时间短的特点,各模块指导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不同,通过集中教学研讨和备课方式,深度挖掘各模块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方式,形成各模块系统性育人模式,增强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效果。

3.2课程育人环境建设

20世纪80年代,时任院长卢寿慈教授讲:“培养学生就如同炼钢,学生就像一块矿石,只有通过不断冶炼,反复锻打,方能成钢、成材。”生铁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百炼成钢,人也需要社会环境才能成才。因此,打造全方位工程训练课程思政育人环境,才能让课程思政从量变到质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针对钢铁精神和劳模精神,根据学校发展历史,建设钢铁企业杰出校友纪念长廊,以图片或墙板形式讲述杰出校友的光辉事迹和个人贡献,以及所在钢铁企业百年沉浮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着眼细微处,胸怀大格局,在历史变迁和岁月沉淀中感悟自身使命和社会责任。邀请钢铁企业高级工程师走进班级,讲述从风华正茂的学生到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史,讲述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企业管理干部的奋斗史,讲述百炼成钢蜕变为敢担当敢奉献的钢铁人的英雄史,用身边的故事感动学生、鼓舞学生,让钢铁精神和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针对“李四光精神”,在工程训练中心网站开发专题栏目,讲述李四光爱国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光辉事迹,书写李四光在历史变迁中的个人成长故事和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每年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几十名优秀学生成立李四光创新实验班,进行创新实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李四光精神”的高质量、高层次新世纪工程技术人才,以点带面,让“李四光精神”辐射全校,最后走进社会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3.3教学模式研究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工程训练课程有很多模块,每一个模块学生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例如:铸造模块工作环境差,钳工模块劳动强度大,电工电子模块要求严谨细致,车工模块要求安全生产,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钢铁企业的校友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学校钢铁精神的内涵,明白劳动光荣劳动最美,不仅能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工程训练各模块训练,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校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数控模块要求精益求精和创新创造,教师讲授制造工艺知识和数控编程语言后,要求学生自主画图设计轴类零件,并用数控机床独立加工出合格零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李四光的光辉事迹,激励学生在零件设计环节发挥想象力、创新精神,在数控编程环节勇于尝试多种方法编程,并用实践检验不同方法优劣,在数控加工环节反复实践,提高零件加工质量,培养学生尊重知识、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教学打造线上思政平台,精选《大国工匠》视频、学校钢铁精神宣传片、李四光事迹视频等做成案例库,让学生课前自学,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钢铁精神、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伦理与素养。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线上思政案例展开教学,让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而行,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思政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后引导学生观看完整的《大国工匠》视频,并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大国工匠”为题,提交一份观后感报告,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4总结

当前,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已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增强课程育人效果,切实提升大学生工程伦理与素养,而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形成多角度系统性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还有待研究。课程思政效果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协力合作,不断牢固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思政案例,才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科学素养和奉献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郑翠 蒋国璋